稀有度和技术态度决定一切读后感.什么意思

世界上所有的战争最终争夺的是什么?除了资源还是资源,一切资源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_北方稀土(600111)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世界上所有的战争最终争夺的是什么?除了资源还是资源,一切资源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
世界上所有的战争最终争夺的是什么?除了资源还是资源,一切资源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试想一下手机,电视,汽车,哪一个不依赖资源,沪港通就是变相的打开了外资进入中国的股市,他们所追逐第一标的就是资源类股票,记住这句话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这波牛市包钢稀土的价格是300人民币。
楼主,你卖出了?
: 出来给大家打个气,千万别泄气,上升途中正常调整,想当年稀土高高的在100元的时候大家趋之若鹜,现在25元为何没有人敢长期持有,大家看看我在13年让大家关注用友软件是什么位置,现在再看看是什么价位,可以说包钢稀土每一次的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短期目标价58元,长线看高300元,要知道稀土只要中国大量拥有,稀土在高科技产业中有科技石油的称呼,也就是说科技越发展稀土的用途越广泛,黄秀木三季度重仓持有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希望大家拿稳短期58元我们再庆祝。
会不会除了稀土 有代替资源
包钢稀土(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公司)对老外说:我又不是挖矿的,我哪有稀土啊。我研发用的原材料稀土还是买的呢。要买我这有各种高科技稀土产品,买原材料找挖矿的去。老外气愤的走了。
这几天我也在思考包钢股份关于包钢集团的稀土矿铁矿进入包钢股份的问题,包钢股份眼前关系到高铁特种钢轨的主要生产者,需要大量稀土添加剂,给他一部分稀土矿就是满足他大量的稀土需求,保障国家高铁进军世界的后盾。但他不能将自己用剩的稀土自主卖给第三方,必须供应给包钢稀土,也就是必须供应给未来的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公司。这说明,包钢股份的铁矿稀土矿等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几乎没有多少向外卖的原材料。但主要的是关于稀土原材料说的很清楚,必须供应给未来的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公司。这就说明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公司在稀土原材料的话语权是绝对的,是不容侵犯的。这才是中心,中国北方的稀土话语权也就牢牢的掌握...
包钢稀土从今天盘面看这庄家好,让不看好包钢稀土的人,也就是让对包钢包稀有分歧的人自动下车。让看好包钢稀土的也就是未来的中国北方集团公司的铁杆们上车。那盘面可轻松了。共同铸造辉煌的统领中国整个北方稀土的“中国北方集团公司”。
楼主,威武
这庄家好,让不看好包钢稀土的人,也就是让对包钢包稀有分歧的人自动下车。那盘面可轻松了。
看了一下包钢稀土技术指标,周线完好,日线突破25.30元压力回吐震仓,分时线25.70元25.60元是强支撑,也不要再恐慌了。在此震荡个两三天也就该继续上攻了。除非跌破25.30元要小心。再次提醒。
由于昨天受包钢稀土要更名“北方股份”的公告影响。包钢股份今天全天弱势,跌2.25% 影响已经显现。注意包钢股份深度回调。不要幻想了,成立了“北方股份”集团后,包钢股份将轮为为包钢稀土也就是“北方股份”集团挖矿干活的。干的不好扣发奖金。再不听话就强制收回稀土矿,注入“北方股份”集团。因为北方不会再有第二个“北方股份”集团。这以后发生什么都看不出。现在只是第一步,未来“北方股份集团”将统领整个中国北方的整个稀土行业。
包钢的资源是在600010,别意淫啦!哈哈哈 600111是加工企业。
“北方稀土”不是谁想挂就能挂的,确定了600111包钢稀土牵头挂上,也就确定了主体是600111包钢稀土,这只是第一步。开始包钢稀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收回乱挖的矿产,就有集团委派600010包钢股份强制收矿。但是,这些矿产,最终都在“北方稀土”的指挥下生产并销售给北方稀土各分公司加工成附带值高的稀土产品。并控制世界供应量,使价格稳步上升。达到效率最大化。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 600111包钢稀土光一个北方稀土的更名就够把这股爆炒一把的。我想就在最近更名了。600010包钢股份现在正在享受转型稀土带来的上涨红利。各有千秋。再说包钢股份不可能挂上“北方稀土”的名号。“北方稀土”的名号一定归600111包钢稀土。关于包稀减持清一色,所谓各有所好,他减持就有人增持,不会剩下一股的。你再看看(14三季)新增 是不是把减持的都买光了。
楼上的朋友,谢谢解惑!我问楼主的问题,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600111包钢稀土光一个北方稀土的更名就够把这股爆炒一把的。我想就在最近更名了。600010包钢股份现在正在享受转型稀土带来的上涨红利。各有千秋。再说包钢股份不可能挂上“北方稀土”的名号。“北方稀土”的名号一定归600111包钢稀土。关于包稀减持清一色,所谓各有所好,他减持就有人增持,不会剩下一股的。你再看看(14三季)新增 是不是把减持的都买光了。
600111包钢稀土光一个北方稀土的更名就够把这股爆炒一把的。我想就在最近更名了。
谢谢楼主回复,希望明天能在25元左右进入,拿到行情结束,楼主卖出时请通告一下。根据这几天的交易额看,本轮行情超越6124没有问题吧,楼主你怎么看?
: 楼主,是不是抢筹怎么看?包钢股份的表现为什么比包钢稀土强得多?
盘面就可以直接看出,尤其下午13.3明显一波主力资金进入,至于600010强于111主要也是低价散户参与度高,放心吧,只要大盘继续相好600111翻倍没有问题,只是设好止损,股市永远没有绝对的东西,跟着趋势走。
: 看看大资金如何抢筹的。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楼主,是不是抢筹怎么看?包钢股份的表现为什么比包钢稀土强得多?
看看大资金如何抢筹的。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没有集团控股资源矿产,那个鸟单位都想乱挖一气。控股资源矿产后,可以充分保障原料供应。使包钢稀土安心研发附带值高的稀土产品,并控制世界供应量,使价格稳步上升。达到效率最大化。
并以包钢(集团)公司控股的包钢稀土为主体
按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回函,要求包钢(集团)公司整合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企业以及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包钢(集团)公司控股的包钢稀土为主体,组建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2014年底前完成全部整合工作。
美国稀土都六十几美元一股。
楼猪英明,资源为王,6010是资源。60111是加工厂。
几天已经6号了,2014年底前完成稀土全部整合工作。这庄家也太能沉住气了,散户还不把筹码都抢光了,庄家没筹码怎么拉啊。相信包钢稀土,一旦启动全国股民会一拥而上的。其实已经启动了。包钢稀土最不缺的就是人气,只是庄家太娘们。股市和公司现状没多大的联系,上市公司股价代表的是公司未来的预期。
: 楼主高人啊,你不会是黄木秀本人吧
你觉得黄木秀会像散户一样天天在这里闲聊吗?他的进入是对散户很好的一个指引,毕竟在三季度买入了790万股,你看看黄木秀进入的股票基本上是长线持股,都是重组的公司居多,从目前稀土的上市公司的消息来看大整合势在必行,股市最大的题材就是兼并重组,经过重组的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即使没有其他的东西在里面,就单单是稀土就可以吸引多少外资进入,如果一旦流通在外的股份悄悄的被外资全部收去,那么你想想会有什么结果,而且现在从技术形态上已近进入拉升的临界状态,股价一飞冲天的时间节点已经来到,散户千万不要被盘中震荡吓跑了筹码,牛市坚定持股,必有厚报。 日
是真的吗,25也上不了
300块 也才翻几倍而已 24翻48 48翻96 96翻192 192翻384 我看行 元芳怎么看?
上海网友 : 我所在的公司有五个大型煤矿,但是为什么还要搞煤化工呢?因为煤炭的出厂价只有不到100块钱一吨,所以就算稀土矿归包钢股份所有,卖给包钢稀土的时候价格也很低,而包钢稀土进行加工后再卖出那价格就高了,个中关系自己体味
谢谢回复!这么说包钢稀土是做稀土深加工的,附加值更高,利润也更高了
: 楼主,吧里有个帖子说包钢股份和威华股份才是稀土之王,你怎么看?
我所在的公司有五个大型煤矿,但是为什么还要搞煤化工呢?因为煤炭的出厂价只有不到100块钱一吨,所以就算稀土矿归包钢股份所有,卖给包钢稀土的时候价格也很低,而包钢稀土进行加工后再卖出那价格就高了,个中关系自己体味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都是CCD的。相信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数码相机时,第一眼会看它的CCD的分辨率大小,然后就是价格。
像素决定一切?CCD技术全剖析&[1]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都是CCD的。相信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数码相机时,第一眼会看它的CCD的分辨率大小,然后就是价格。二台价格相同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一台CCD像素为200万的,另一台为300万的,而且其它技术指标也相同时,我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CCD像素为300万的那台。其实这是对CCD认识不足所致。专家认为,看CCD的技术指标不能光看像素,还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造的厂商
  不同厂商制造出来的产品,其质量极有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CCD也一样。由于CCD的技术生产工艺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索尼、富士、柯达、飞利浦、松下和夏普6家厂商可以批量生产,而其中最主要的供商应是索尼,然后是富士和柯达、飞利浦。其中,索尼以5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CCD市场领导厂商。索尼从70年代研发CCD以来,即将其广泛运用在摄录放影机及广播电视等专业用摄影机等器材上,目前索尼的研发仍在向更高画质的目标前进,并将尽力应用CCD于各类产品上。
  从70年代开始生产CCD芯片累积计算,索尼的生产量已超越了1亿片以上。未来索尼公司将积极降低产品消电力,减少驱动电路复杂度,减少IC
PIN脚数以及减轻电子产品对地球生态环境负担为目标,研发设计新型的CCD组件。在CCD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加强CCD的小型化及高像素化的基本特性,以提供更有魅力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由此可见,CCD以索尼产的为优,其次是富士和柯达,这也是索尼数码相机比同类产品贵一些的原因之一。
二、制造原理
  CCD的制造原理不同,其成像质量自然也会有较大的差别。CCD就目前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线性CCD、矩阵性CCD(普通CCD)和超级CCD。线性CCD每次只拍摄图像的一条线,这与平板扫描仪扫描照片的方法相同。由于这种CCD精度高,速度慢,无法用来拍摄移动的物体,也无法使用闪光灯,因此在很多场合不适用,这就导致了目前采用线性CCD的以扫描仪为多,而数码相机采用的则不多,只是用于高分辨率的静态照相机。
像素决定一切?CCD技术全剖析&[2]
另一种是矩阵式CCD,由于它被目前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所采用,所以人们又通常将它称之为普通CCD。普通CCD的每一个光敏元件代表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当快门打开时,整个图像一次同时曝光。通常矩阵式CCD用来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彩色滤镜嵌在CCD矩阵中,相近的像素使用不同颜色的滤镜。典型的有G-R-G-B和C-Y-G-M两种排列方式。这两种排列方式成像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在记录照片的过程中,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从每个像素获得信号,将相邻的四个点合成为一个像素点。该方法允许瞬间曝光,微处理器能运算得非常快。这就是大多数数码相机CCD的成像原理。因为不是同点合成,其中包含着数学计算,因此这种CCD最大的缺陷是所产生的图像总是无法达到如刀刻般的锐利。
像素决定一切?CCD技术全剖析&[3]
超级CCD的另一意义是使CCD的面积与像素矛盾得以缓和。因为要提高影像质量就必须增加CCD的像素,因此在CCD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像素就意味着要缩小了像素中的光电二极管。我们知道单位像素的面积越小,其感光性能越低,信噪比越低,动态范围越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分辨率,所以,如果不增加CCD面积而一味地提高分辨率,只会引起图像质量的恶化。但如果在增加CCD像素的同时想维持现有的图像质量,就必须在至少维持单位像素面积不减小的基础上增大CCD的总面积。而目前更大尺寸CCD加工制造比较困难,成品率也比较低,因此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这一矛盾对于CCD而言是难以克服的。“超级”CCD的设计可以使这一矛盾得以缓和。其像素按45度角排列为蜂窝状后,控制信号通路被取消,节省下的空间使光电二极管得以增大,而八角形的光电二极管因更接近微透镜的圆形,从而可以比矩形光电二极管更有效的吸收光。光电二极管的加大和光吸收效率的提高使每个像素的吸收电荷增加,从而提高了CCD的感光度和信噪比。
三、技术的新旧
  同样是超级CCD,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成像质量都会有较大的差别,第四代超级CCD是富士在日发布的CCD,它包括了超级CCD
HR和超级CCD SR。
  超级CCD HR在图像感应器细微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它能在一块1/1.7英寸的芯片上总共集成663万像素*。配备这种图像感应器的数码相机能生成1230万记录像素,因此输出图像具备极高的分辨率。
采用了富士第4代超级CCD的相机F700
和超级CCD HR一样,采用了细微化技术的超级CCD SR动态范围达到了以前产品的4倍以上。同样地,它也能够在一块1/1.7英寸的芯片上总共集成670万像素*(335万S像素和335万R像素)(注:*指截止2003年1月,1/1.7英寸CCD的最大像素数)。
  第四代超级CCD SR 整合了高感光度的S像素(大像素)和起到拓宽动态范围作用的R像素(小像素)。通过合成这两种像素,在各种场景中第四代超级CCD
SR 能够传递更高的感光度和更宽的动态范围。
CCD在今年的新技术方面还有索尼的四色滤光技术。日,Sony公司正式宣布将会在自己全新的消费级CCD产品上采用全新的四色滤光技术,这项全新的技术无疑会为整个数码相机业界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概念,Sony
800万像素F828数码相机产品就是采用了此类全新CCD设计生产的。
  众所周知,传统的感光无非红绿蓝RGB三色,数码相机所应用的CCD/CMOS感光单元是采用彩色滤光片原理,每个像素各感应不同的颜色,然后再将这些颜色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效像素。按照传统的光感测方式,在单一的感光层必须采集红绿蓝RGB三个色光,因此CCD或者CMOS必须被设计成为马赛克方式排列,而传统感光标准是对绿色光采集50%光量,对红色和蓝色各采集25%光量,每个像素各感应不同的颜色,然后再通过数字模块转换将色彩仿真组合成为影像输出。虽然说有不少业界厂商一直在针对CCD/CMOS的排列感光进行修正调整,并不断推出新排列或者新光感标准的产品,但是都在本质上相对从前没有很大的差别,直到今天:Sony作为业界CCD巨头推出新的概念――四色滤光技术。
索尼推出的带四色滤光技术的CCD
像素决定一切?CCD技术全剖析&[4]
全新的四色滤光标准应该被称为RGBE,相对从前的RGB而言,全新的E被Sony认为是一种亮蓝色标准,这里的E就是英文祖母绿单词Emerald的缩写(看上去应该算是青绿色)。Sony认为全新的四色滤光技术将会更加接近于人眼自然色彩识别标准,从而能够达到更为真实的色彩还原标准,在RGBE技术发布的同时,Sony也同期公布了一种全新的图像处理模块以配合全新的四色滤光CCD模块。
配合全新的RGBE技术和全新的图像处理模块,新一代的RGBE CCD模块可以将数码相机在色彩还原上的错误降低至少一半,而数码相机在蓝绿、红色方面的还原生成效果也将同时得到加强。另外,全新的图像处理单元也会在能耗方面作相应的优化,相对从前配合RGB技术所采用的图像处理模块可以节省至少30%的能耗,当然全新的图像处理单元更会有效提升数码相机的拍摄速度和回放速度,Sony认为整个全新的RGBE模块设计将整体提升现有数码相机产品的性能表现。
四、CCD面积大小
  我们在网上看数码相机技术指标时,通常会发现有CCD面积的标称。一般来说,CCD的面积越大其成像质量就越好,这是因为CCD由很多“感光单元”构成,它们将经过镜头的光按照强度转换成电讯号。简单地说:在分辨率相同、生产工艺都一样的情况下,镜头CCD的面积越大,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也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高,成像的质量也就越好。此外CCD成像面积越大,可以使用的镜头口径越大、焦距也可以越长,从而降低了对镜头分辨率的要求。其实这与普通相机120底片的成像效果普遍要好于135底片的道理类似。
  就图像传感器而言,芯片面积越小,制造的成本就越低,但成像效果就越差,例如在面积只有1/2.7英寸左右的感光面积上排列几百万个像素点,会让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到了3微米~5微米。如果想在这样的芯片面积上再增加像素数,就会带来图像信噪比降低、等效感光度降低等大量问题。在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比较专业的用户还是更欣赏具有1/2英寸大CCD的佳能PowerShot
Pro70 168万像素的图像质量,其中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较大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由于大面积的CCD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而且大面积CCD的成品率也不高,所以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就导致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大面积CCD数码相机的售价要高出同类产品很多,例如,如果拿索尼的MVC-CD300与P92这两款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前者是300万像素,而后者是400像素,但前者价格却比后者高了许多!个中原因在于除了镜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外,CCD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质量和价格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当然,作为普通用户来讲,过分关注CCD面积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毕竟影响数码相机最终成像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
本文来自:网易
热门文章排行
宽带山热帖排行现实中的文明,也像《文明6》一样被地理决定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现实中的文明,也像《文明6》一样被地理决定吗?
地理决定论 体液学说 地缘政治 戴蒙德 麦金德 世界岛 心脏地带
本文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什么,首都边上没有铁!重开吧。”
“开局居然是个小岛,运气也太差了……”
“阿兹特克真好运,整个大陆上就他一家。”
如果你是《文明》系列的忠实玩家,那这样的感叹你一定不陌生。
从文明系列诞生起,地图上的地形和资源——或者说,地理——就一直在游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是不是要重开一局,小到分城和发展方向的决策,无一不是紧紧围绕地理展开。而在刚刚发售的系列新作《文明6》中,地理的成分更是提升到了史无前例:城市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格子了,而必须延伸出许多分区,每一个分区的效率都几乎完全被它周围的地理条件决定。宗教区周围有无高山可以封圣?学院区是否毗邻大片丛林利于研究?鲁尔工业奇迹要靠哪条河流提供运力?郊区风景是否足以设立国家公园?前线军营有没有渡河屏障可供防守依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发展自己的文明时如不好好考虑地理,在本作就已经先输了一半。
《文明6》中的“区域”机制
但这都是游戏的设定。真实的历史中,环境或者地理,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乃至可以决定历史走向吗?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地理决定论”问题了。
地理:一直被甩锅,从来没停过
其实,地理环境决定人和社会这种论调,自古以来一直都有。毕竟,冷、热、风、雨是非常直观的东西。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对,就是那个医师之父、从医的每个人都要背诵他的誓言的那个人,就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有决定影响。
希波克拉底是“体液学说”的倡导者。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如果四液平衡则健康,四液失调则患病。地理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纬度海拔,会通过体液多寡,对人体的健康和性格都产生重要影响,整个人群的性格也会影响当地的文化。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种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说,“在炎热的低地,通风差、热气旺盛,这些人身材矮小健壮,体液也不均衡……天生缺乏勇气,也不勤劳。而在贫瘠的、干旱、有四季的地方,人们身材健壮高大,也更有激情,自信以及自律。”(On Airs, Water, Places)支持这种思路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也不少,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修昔底德曾将土地和地理位置纳入历史进程,而亚里士多德则用此为希腊人的高尚品性辩护,其中许多都来自于希波克拉底。
这些思想家的影响可谓深远,也因为这样,不同人群所在的地理环境,演变成了最早的“地图炮”,例如罗马人严肃,希腊人无忧无虑,非洲人狡猾阴险……等等。
一直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地理、气候影响人的性格,继而塑造特定社会的文化,这种和希波克拉底一脉相承的思路出现在了许多学者的著述里。英国人约翰·弥尔顿就对英国的天气非常不满,“没有阳光的恩惠,果实无法成熟,我们的思想也无法成熟。我们从温暖的地方进口酒和油,也必须进口他们的成熟思想和文明美德。”(Character of the Long Parliament)他写道。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法学家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在名作《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从生理、心理、气质,到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一切都来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冷热。“在寒冷的国家,人们比较勤劳;在炎热的国家,人们比较懒惰。在寒冷的国家,人们的品性纯朴,性情率真,邪恶少,美德多;在炎热的国家,人们的行为往往越出道德的边界。”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孟德斯鸠甚至这么写道。
这一时期相当多的学者都开始深入考察地理环境的诸多层面,包括地形(巴尔克:自然形态较小而变化较多时,比如希腊,人类能够发展早期理智),气候(康德:热带地区的人没法用理性思考,在温暖地区生活的白人才会有理性和智慧),海陆关系(里特尔: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等等。
这些地理特征和人类社会各种特征的联系,受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学理论“启发”之后,更被拓展成了人类适应自然的因果论,甚至进一步为各国的殖民运动和种族主义进行合理化解释——比如,炎热地区的人(特别是非洲黑人)天生就缺乏理智,那么将寒冷地区的智慧带过去、统治他们,就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当然,随着地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学科各自在实证支持下发展,将两者粗浅而过于普遍地联系起来的早期地理决定论,逐渐失去了地位。政治的归政治,环境的归环境,社会的归社会,心理的归心理,地理仍然是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被大大削弱、无法“决定”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地理可以这样影响历史
在沉寂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地理和社会的联系又重新被捡起来,而方法和从前“地理—人性”的分析明显不同了。其中之一是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他出身就是研究地理的,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然而他的“野路子”长期不被其他地理学家看重;是在地缘政治领域里,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
简单来说,他把马汉的《海权论》和自己对于地理全局的理解结合起来,认为地理情势会决定政治走向。他的分析因素,就是世界地图上大陆和海洋的轮廓。他把相连的四大洋看做一体,而整个亚欧大陆则是一个“世界岛”,而围绕亚欧的枢纽的“心脏地带”之外,又有两个“新月地带”,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联合大陆和海洋的资源,又能占据心脏地带纵横捭阖,那么就会有一个世界强权出现。
麦金德地缘政治学说对世界的划分。图片来源:Arnopeters/wikipedia
二战后,英美世界才带着有点后怕的感觉,重新审视麦金德的理论,也看到了所谓“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在上世纪90年代,另外一个学者横空出世,那就是贾尔德·戴蒙德和他的新地理决定论。这个生物学、生态学出身的理科生,却在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将环境和历史发展结合了起来,并回答了著名的“亚力之问”(Yali’s Question):为什么西方文明船坚炮利,最后得以统治世界?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的地方就没有这个机会?
和麦金德一样,戴蒙德也搬出了地图,不过他的论述是,亚欧大陆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大陆形状和地形走向,成为了先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明发展的第一步需要靠农业,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驯化合适的物种,亚欧大陆一些地方的气候和地形,为早期的农业提供了基础;而亚欧大陆的地理面积之广、物种多样性之丰富,毫无疑问是农业快速进步的关键。
生物学出身的戴蒙德对动物驯化相当有研究,能够被驯化的动物,要足够温和,爱群居,愿在人工的环境中繁殖等。能够驯化的物种很少很少,所以,游戏开档要有马,是需要运气的。
然而,要让这广袤的大地上的资源流动起来,需要文明之间的交流,而这个交流中最关键的,就是大陆地形的走向——东西向的宜居带里,人们能够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更顺畅地移动、迁徙,而不是纵贯大陆的山脉阻挡去路。这不仅促进了物种的扩散和驯化,还有技术的交流和学习,以及——就像书名里面提到的那样——与大陆上各种病菌充分接触,在自然选择中演化出抗体,在基因上变得“百毒不侵”。
所以,欧亚社会能够得以发展,是抓住了宏大的地域给予的优势机会,而不是欧洲或者亚洲人天生比美洲或者非洲土著要强。文明就像这样滚雪球,一个优势接着另一个优势,层层放大,最终炼出了钢铁,驾驭了枪炮,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戴蒙德是如此重视地理和环境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他之后的两本书,《崩溃》(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详细叙述了环境因素对一个社会存续的关键作用,以及人类对于环境的过度剥削会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另外一本书《昨日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则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歧,在前言中,他提到最重要的研究方式,就是将一个社会的特征,放在客观的物质条件、地理和社会环境、人口的规模和密度中进行考量。在他看来,不同的社会命运,都在同样的规律下有迹可循。
地理真的能决定一切吗?
人们总喜欢把锅甩给所谓“客观因素”,地理就是其中之一。这就跟我们爱怪罪天气一样,“连日连月的降雨创了记录,老鼠的肆虐,离婚率的上升,政治的阴谋,肥胖的妇女,死去的蜜蜂,都怪这鬼天气——法国人一定是这么想的。”《泰晤士报》是这样埋汰法国人的。同样,即使戴蒙德把枪炮病菌钢铁卖到了全世界,还获了普利策奖,质疑声音就一直没断过。
不得不说的是,戴蒙德的涉猎之广,所跨的学科领域之多,都是让人惊讶的。从老本行生物学、生理学,到后来发Nature的生态学,然后地理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等等,都在他的论述范围。他在新几内亚做的其实是鸟类生态,但是在对当地部落的观察中,对文明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能一般的读者会被戴蒙德宏大又精妙的论述所折服(也包括本人),但各界学者对此是多多少少抱有疑惑,在这个专精为王的年代,一口气跨这么多学科,亦需要驾驭海量的材料和文献,若想要一个统一的理论,其在每一个小领域中的解释力确实难以评估。
比较有代表性的批评来自安德鲁·斯鲁伊特(Andrew Sluyter)和詹姆斯·布劳特(James Blaut)。斯鲁伊特在指出了戴蒙德的一些事实性错误(比如早期非洲的农业和社会形态)之后,更是对戴蒙德农业发展决定一切的论调表达了怀疑态度。凭什么一万三千年以前带有运气成分的农业发展,就能解释现代文明的兴衰?一个科技树没点对、全社会就崩溃,这可能吗?
戴蒙德对传统社会的发展和崩溃有强烈的兴趣,而把公元1500年之后的事情一笔带过了。而近500年,才是历史指数极发展、现代社会彻底成型的时期,当年的“老本”,还能解释多少今日的种种,大美利坚的航母,有多少该感谢第一匹被驯化的野马呢?
而布劳特则挑战了戴蒙德的“东西轴向”地理要素。文明东西走向的传播,就一定比南北走向的传播更重要吗?热带地区的农业发展,就一定会受到限制?其中的因果链是否够牢靠、有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能解释?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各大陆轴向差异。图片来源:斜阳君/简书
还有对戴蒙德“政治不正确”的指控:将欧洲(或者欧亚)中心主义作为结果,寻找证据、反推其成功。换句话说,“我们强大、我们殖民,不是我们的错,是我们先天优势太大了,喔还不小心带上了病菌。”但批评者又认为戴蒙德在《崩溃》一书中对人类破坏环境的谴责又很打脸,“玛雅、复活节岛什么的,他们文明完蛋是自讨苦吃”,有一些双标了。
当然,最主要的批评还是来自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历史进程是多个因素推动的,自然因素并不能解释一切,人类也不是一直被动地适应自然、被自然选择。社会的结构和文化是独立的,且一直不断地被人类的创造力所型塑。这一点,其实后来戴蒙德自己也承认了,比如在接受果壳网专访中,他说道:
“把地理的影响简单归结为地理决定论,这当然是过分简化,就像是把化学品或者人类的影响归结为‘化学决定论’和‘人类决定论’一样可笑……我们还是有希望超越我们所处的环境限制的,因为我们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并不是由地理决定的,只是受地理条件影响。新加坡、荷兰、印加帝国、蒂蔻皮亚岛、冰岛和其他很多社会都超越了他们所在环境限制。”
他自己在官网上也指出,比地理本身更重要的,其实是“知识”——穷国因为地理条件不好就只有坐以待毙吗?并不,而是获取知识,知道自己的弱势和长处,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达到成功。
嘛,这也暗合了《文明》系列游戏的真意:地理固然重要,但玩家是文明的创造者,能够改变文明进程的,其实是玩家自己。当然,你要有修改器我也拦不住啰。(编辑:Ent)
参考资料:
Jared Diamond, Guns, Germ and Steel
Jared Diamond, Collapse
Jared Diamond,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David Livingstone, The SAGE Handbook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rew Sluyter, Neo-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Intellectual Damage Control, and Nature/Society Science, Antipode, , 813-817
James Blaut, Environmentalism and Eurocentrism. Geographical Review, –408
题图来源:《文明6》截图
你可能感兴趣
除了修改器,我们还有bug
地理不能决定一切 但并不代表地理对文明的影响不大啊 比如一个内陆国 如何发展海军……
金属材料学博士
引用文章内容:“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孟德斯鸠甚至这么写道。这是黑毛熊的始祖名句啊。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61)
除了修改器,我们还有bug
金属材料学博士
引用文章内容:“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孟德斯鸠甚至这么写道。这是黑毛熊的始祖名句啊。
记得古希腊人说自己比埃及文明,是因为“有4个季节”,冷,所以勤劳...而当年中国人说自己不如西欧文明,是因为东亚是季风气候,(华北)4个季节,冬天冷,所以不勤劳...
道、天、地、将、法,区区一场战争尚且有多种因素需要综合考虑,而地理、地形不过其中一项,何况是延续千年的文明大业,岂能简单地归因于地理事实??
地理不能决定一切 但并不代表地理对文明的影响不大啊 比如一个内陆国 如何发展海军……
引用 的话:记得古希腊人说自己比埃及文明,是因为“有4个季节”,冷,所以...西欧在欧洲也一直是偏安一隅啊,直到150年前。
当然,东亚文明其实也是很偏僻的。在旧大陆的一端就不说,还被不适宜居住带分隔开了。近年来还流行把东亚的文明称为"东方文明",把北非,西欧,中欧,东欧,北欧,南欧,西亚,中亚的文明,统称为"西方文明",然后拿两个文明PK一下……当东亚人种是外星人吗?
人是由夸克,电子构成,但人的命运由人自己构成。好像没哪里不对,恩。来自
引用 的话:打到世界尽头之海,就有海军了。当年的征服者就这么干的。这里又体现了战争对文明的影响……
然而本代铁并不重要。。。打仗主力是不要资源的UU和小弓,只有斯基泰要马,但是他是绑定必然有马的
必须的。财富,往往单指剩余价值,其实资源占得比重一直很大。不仅劲是矿产资源,也包括水,土壤,光照和温度等自然资源。资源匮乏,天生短了一条腿。
我就想看看他有生之年能不能得诺奖,不给真的不信服!!!细枪钢可以说是这几年看的书里触动最大的一本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顺便,纪录片第一集已经出来了,看得好爽,原来老爷子是这样的:
地理虽然不一定是文明的绝对因素,但是肯定是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主因啊。
一个文明的命运嘛,当然要看它能不能克服困难,但也要考虑到初始的地理位置。
地理对于文明的发展确实应该占据一半影响以上,单纯从游戏上说文明系列对于前期占据海边以及靠近热带的发展确实比靠近两极的冰原发展潜力大,而且靠近海边可以随之发展后用船只来寻找文明以及贸易或者寻找新大陆进行殖民,这在游戏中是很明显的优势。而内陆发展的文明则要偏向于种植,冰原附近的则偏向于狩猎,海边则是捕鱼,在平衡性上而言席德梅尔对于初始化做的很好,但是随着发展就要根据地理位置产生不同的文明发展,不同位置的科技树也就不同。文明确实是一款很伟大的游戏,当地理位置不同时候,不同文明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最优化发展途径,而相似地理环境下,只有选择最优化发展的文明才能得分更高,当然分数是一方面,这一切还是可以用武力来颠覆。从而引申出许许多多文明的发展路径。当然,现实的文明发展比这个要复杂,不过这款游戏的伟大确实是因为它抓住了不同文明的特点,给予各种文明都能登上 巅峰的机会,在游戏中可以说一个玩家的策略决定文明的发展,当然每一局游戏而言其实都不是不同,就如同现实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明一样。文明的发展由地理位置,决策者策略,周围势力等多方因素决定。现实中一个好的地理对于文明发展初期确实要好得多,当然有利便会有弊,事物都需要两面来看,现实中环境好资源丰富那么很大可能造成人民的不思进取进而造成文明发展的迟缓,很好的例子看看东南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肥沃的土壤撒一把种子就能生长然后过的日子却还是很落后。而资源不足的文明,或者采取迁徙或者发展武力掠夺,游戏中和现实都近似的,这样才能保证其文明的发展。决策者的策略也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尚武的文明在初始发展中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在别的文明或者势力会联合警惕,这样也能达到一种平衡牵制。而对于安心发展的文明,则需要保证一定的武力以及外交优势否则容易被武力征服,很明显的栗子我大清天朝。当然,游戏和现实一样这种平衡很难把握,所以每一个文明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周围势力对于文明发展不可小觑,周伟都尚武,那么文明发展必然有不少精力偏向武力威慑。假如周伟偏向宗教,那么必然要提升自己宗教影响否则容易被颠覆。而周伟发展商业的文明,那么不可避免你也要关注商业和周伟势力尽可能友好。当然以上都是在游戏以及现实中各个文明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而现实中却不可能存在如此理想的情况,但是归根结底,现实文明基础由地理决定,而后续发展则根据不同决策者以及周围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我挺喜欢玩这种一个游戏能玩半个月的,但是一般都玩初级来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因为要到困难级则需要考虑每一步的发展,每一个建筑每一个人口,我承认我不是个合格的决策者,因为那样太累,我太懒。所以对于每一个现实文明都要抱有崇敬之心,因为它来之不易,抛开所有政治宗教等等立场就以人类种族来看,文明它真的很脆弱,也许今天的一切都好像随机一样,但是真的真的来之不易。人类对于地球历史而已,真的很渺小,也许我们今天的文明对于以亿年为单位的后来而言,可能只是如同今天我们挖掘白蚁巢穴一样的感觉,文明也许只是过客终将消散于时间,君不见楼兰。
感觉人类文明一直就是被地理限制的(文艺复兴之前),比如朝鲜,日本再怎么发展也难以变强。而如同中国这样被高大山脉包围的面积巨大的国家无论谁占领都会有机会变强。在古代文明的核心资源是耕地和草场所以如同美国这样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的国家,无论那个民族都难以变强(感觉上美国直到现代化完成之后才开始变强,之前一直较弱。而相对中国印度这样耕地面积巨大且被环境保护的国家自然综合实力比较强)。而现代文明中最重要的是各类资源比如稀有金属,石油以及技术所以美国无论如何都必须控制中东的石油以及全球的技术标准...不过个人觉得罗马的强盛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它特有的制度(即它没有权力实体仅仅是意志和力量的集合体,拥有力量的人和组织将代表权力实体,而权力实体永远处于制衡状态,所以感觉上古代能成为国家的只有罗马,而其他国家大都应该称作王国)和所处的海洋贸易圈环境,所以当罗马的制度崩溃之后国家就名存实亡了。
地理的确是可以决定很多东西的。例如英国一个小岛就注定特别喜欢对拥有很多国家的邻近大陆兴风作浪。
资源的价值和集中度决定领地意识强弱。
来自 广告位招租
引用 的话:除了修改器,我们还有bug那怎么能叫bug呢?请叫他游戏特色【严肃】
不过,蛮子慢些挑翻精英坦克算什么?文明的脆弱么?233
引用 的话:地理对于文明的发展确实应该占据一半影响以上,单纯从游戏上说文明系列对于前期占据海边以及靠近热带的发展确实比靠近两极的冰原发展潜力大,而且靠近海边可以随之发展后用船只来寻找文明以及贸易或者寻找新大陆进行...不过文明目前也只能把区域地理特性展现出来,而无法将区域地理的文明特性展现,比如每种地理区域的文明有环境自然特性和随机特性等对文明发展的加权,那或许更有意思(比如农耕民族战斗性格-2,宗教影响力-2,稳定度+4,草原民族战斗特性+5,宗教影响力-5,稳定度-5等等)。(文明6还没有玩只是看了很多介绍,有没有这些设置没有发言权。)
其实就是随机性,不过当and 和 or 加入后,不同的独立事件就能串联出文明强盛的概率了。。
看来准确描述一件事儿真不容易。作都说了这么多地理决定论的论点。仅仅在后面带上两句人定胜天的鸡汤。。又有网友不满意了。
因素太多,样本很有限,又不能做独立重复试验,所以什么说法都无法令所有人信服。
我觉得地理决定论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大家都是同样的Homo Saipens, 宏观上的差异应该和地理环境分不开。什么文化宗教领导人都是制造出来的。不过我觉得历史越往后地理的作用越小,古典时代往后,中世纪开始就有很多偶然事件决定了某个国家的命运 (比如蛤不死堡靠联姻建立的奥地利帝国),但是大图景受到的冲击不大(撑死就是把欧洲那些国家的国境线重新画一遍,估计对之后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影响);现代文明受到地理的限制小了很多,以后会什么样很难说 虽然说实话这些东西没法做实验又没有什么样本,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从世界史上学到的经验是:国家资源丰富与否跟国家GDP没有太大关系,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数量同意不能决定国家军事力量强弱。
这个问题等找到其他有生命、有文明、生活在陆地上且陆地分布与地球不同的星球再说吧
讲到地理决定论,当代不能绕过的书当属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正好今年看了这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地理优势带来的农业发展能让种田派的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采集狩猎派,而且可驯养的野生动物能给驯养民族带来对特定病菌的免疫力,从而在传染病肆虐时提高己方生存的优势。不过我并不完全认同他把这个观点上升到文明竞争决定性因素的层面,虽然我历史资料读得不多,更记不住绝大多数人名和年份,但还是能从发现一些偶然因素和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正好看完《枪炮》一书后看了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写的科普书《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在后面的某个章节里,多伊奇用了近半章内容来反驳戴蒙德在《枪炮》一书中的地理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即使在某个地区有合适的农业发展环境,以及可驯养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但更关键的是该地区的人是否能想出利用这些东西的方法,并将其投入实际生产活动中。如果当地人不能好好运用这些先天地理环境优势,那么这样的优势并不能让其在文明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就拿我们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来看,虽然我们最先发明了火药,但对火药的运用我们还是输给了西方国家,这样类似的例子有心找找还能找到很多,所以地理环境虽然重要,但怎么运用这些东西也同样重要。
作为地理学生我很高兴在果壳上不常见的看到了专门把地理拉出来谈的文章,甚是激动。但是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有极大的误导性。无论如何,我对本文中对于“地理”这个术语的运用带有质疑。从头至尾这个词都没有被明确地定义或者解释,只是模糊的带出了和其相关的其他几个术语,比如气候、地理位置、地形,但是地理本身作为一门学问他考虑的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或者说不仅仅是大家所普遍认为的“physical geography”,同样还有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等等,可以说涵盖人文、理科、工科等等以及这几者的结合(Integreted Geography)。地理不光是对于地球上本身特征的研究,同样有对地球上的居民还有地球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这篇文章里所提到的经济、生活习惯(行为)、政治、宗教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全部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地理(Geography)”这个词的英语词根来自希腊语,大概翻译对于地球的描述。(至于中文里的地理,我觉得好像和这个不完全一样)因此地理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是像在文章中描述的一个属性。文章中所写的地理实际上指的应该是“自然地理特征”,只是属于地理这个知识系统下的一个小的部分。我觉得果壳作为一个科普媒介,应该向社会大众多介绍地理这个学科。很多普通大众对于地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和石头什么的打交道”(古玩城?233),更像是指的地质学(说实话我家里人也搞不清楚我是做什么的),再多一点就是什么自然灾害啊(防灾减灾学),很少有人清楚地理学究竟是做什么的(毕竟咱们差不多什么都能研究)。诚然,回首地理学的起源,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都是以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主,很大程度上和当时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甚少有关,以至于人们没有太多意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日常行为的极大不同。相比之下,欧洲地理学起步甚晚,数量和深度也比不上这些起步早的文明。但是到了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开始利用新技术(罗盘、航海)探索世界,其目的除了单纯的探索,也包含了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的初衷不一定是掠夺,一开始也有不少是由于对于其他文明缺乏了解,认为他们没有开化,急需拯救),很多地理学者都认同现代地理学(方法上基于欧洲文明的地理学)的诞生是为殖民者服务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地理学才不仅仅像之前古文明的地理学一样局限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而同时衍生出了对地球上自然以外的东西的研究(毕竟殖民者也要考虑如何管理),这和古希腊对于地理的定义也是吻合的,因为地球上的东西都属于地理的一部分。现在地理学界对于地理的认知更进了一步,越来越多的地理学家认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以至于无法单独把他们分开来。比如对于“自然”的定义,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所谓“自然”在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已经被人类所改变(虽然人类世的定义仍未统一),“自然”在地球上现在已经不实际存在,而仅仅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中。举一个例子,90年代末开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atural Disaster”(没有自然灾难这个东西)(Neil Smith (2006))或者说没有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这个东西。这句话单独拿出来自然会造成很多认知偏误(常看果壳的朋友们都知道不能断章取义),但是找到这这些观点的全篇阅读后就会知道,这些作者们像表达的观点都是灾害或者灾难这些定义是人类定义的,换而言之定义一个自然现象是否是灾害或者灾难都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言下之意所谓的自然灾害考虑的更多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必要赞同,但是值得研究)头一次在果壳上写这么多,希望能多见到对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介绍。我本人在国外的感觉,国人学地理学的要比学其他的少得多。希望以后能在地理学界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因为现代地理学仍然还是倾向于欧洲的意识形态,他需要多样性。最后回到文章的标题,如果正确地定义地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社科硕士,博物馆爱好者,果壳作者
引用 的话:作为地理学生我很高兴在果壳上不常见的看到了专门把地理拉出来谈的文章,甚是激动。但是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有极大的误导性。无论如何,我对本文中对于“地理”这个术语的运用带有质疑。从头至尾这个词都没有被明确地定...感谢你写这么多……我其实也有一个非常想吐槽的点:国内把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翻译成「地理决定论」,其实根本就跟Geography关系并不能等同啊。但我能不用这个术语么,不能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翻译为「环境决定论」,这得他们学术界撕……其实这篇文章讲的是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啊啊啊至于历史上的「地理」这个中文词和「Geography」的纠缠不清的关系,正如你说,应该另起一篇文章……这里就按下不表了。再次强调:这篇文章不是讲的Geography,不是。但我又不能不用「地理」这个词,没办法╮(╯▽╰)╭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