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长城赞》仿写清华附小推荐书目2017

长城赞 - 搜狗百科
&&最新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长城赞是由创作的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是对联中的珍品。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尽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锋跺、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教材修改后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全文解释从春秋时期开始,经历秦汉朝,到辽金时代,再到元明时代,一共两千年。数不尽的将帅差役,众多,费尽移山的心力,才修筑了这伟大建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毅力、聪明智慧的象征,是中华儿女辛勤汗血的凝聚,是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跨越崇山峻岭越荒漠高原,横渡沙漠,路经悬崖峭壁,纵横十万里。看不尽长城上的烽台垛口,雄关隘口,好似是明珠玉带一般,点缀着祖国的锦绣山河。在大地上起伏奔腾,像一条龙似的飞舞盘旋,在遥远的太空都能看见这伟大的建筑,给世界增添壮丽的光彩。思想感情本文是一副长对联。记叙了长城的悠久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品读感悟“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连接着平原与荒原;长城,承载和历史与未来。长城,这条象征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不愧为人类一大奇观。
罗哲文,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等。1946年在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赞》、《》和《中国帝王陵》等。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会长、全国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The Great Wall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市、自治区。沿革长城是由和列城等发展起来的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 ,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 ,秦始皇并灭六国 ,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把它写入《》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城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特殊关口的名称---门]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长城关隘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榆林塞、、、、鸦鹘关、牛庄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 、、、、刘家口、、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大毛山关、义院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狼窝沟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寡妇楼、、关、沿河城、将军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黄泽关、黄榆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红门口、老牛湾堡、、白草关口、、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鹤度岭口、、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韩城魏长城、等。
长城雄姿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筑于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六年( 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⑤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⑥秦国长城秦自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东胡和,经常南下骚扰 ,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临洮)起,沿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 ,修筑了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 。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 。漳、滏两水在今、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秦始皇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 前217 )开始,约到三 十七年结束。
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①西汉长城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 前121 ),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②东汉长城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东至山西之间;其三位于今至县之间;其四位于今市南至之间。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 423 )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县),西至五原(今),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 446 ),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 ,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东至今。③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 ,皇帝下诏 ,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 ,公元563年 ,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 565 ),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 ,于公元579年 ,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1058)在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 ,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 ,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靠近当时首都北京,称为;自此往西的雁门关、、称。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建筑构造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关隘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 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 。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建有,以加强镃望和巡逻。⑥护城河。在城关四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版筑、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 ,修有高约2米 的齿形垛口(即)。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 筑有一座高 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 。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八达岭处的敌台多分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镃望和射击。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用来排除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烽火台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城、堡、障、堠 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这里所指的“城” ,不是州、郡、县城,而是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建筑,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种小城。一些古代文献上说是山中小城。“障”与“城”的区别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内有居民居住,而“障”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较统一。也有城和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并称。明朝的“堡”城与汉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来驻防的,“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有些堡内还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 。明长城沿线的城多与关口相结合,以堵塞和抗击敌人入侵 。防御体系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时期,在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意义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 、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 于1961年被定为。2001年、2006年将长城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
一、教材分析:此副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整副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本对联,上联从时间起笔,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丰碑式的地位。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表达了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 上联主要讲三层意思:①时间(两千多年)②人员(将帅吏卒,黎庶百工)③象征意义(中华民族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 下联主要讲三层意思:①空间(经过的地方多)②雄姿(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③赞美长城(世界奇观。)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二)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以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体会人们对中华长城的赞美和所抒发的民族自豪之情。三、: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以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抒发对长城的赞美。四、课程标准中指出:六年级学生能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情引趣课前设计一段谈话,通过和孩子聊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和认识,交流相互查阅的资料。(拉近孩子们与长城的情感距离,同时引发了孩子关注长城的目光,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对联,解决生字词语;能读准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2)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引导学生联系对联的上下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师范读对联。生自读,师领读。生再读,指生读。3.深入探究、品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通反复吟诵体悟、圈画动词、抓住修辞、展开想象,体悟长城之纵横、气势之磅礴。(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4.朗诵课文。联系上下联,通过多元诵读如:指名读、男女生读、比赛读、齐诵、配乐读等形式,充分表达和抒发对中华长城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5.小结:对联常识。6.交流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过八达岭有感》明《》清魏源《》清7.呼吁大家保护长城。六、:长城赞上下两千年 巍峨丰碑纵横十万里 壮丽奇观总而言之,长城是很牛的啦!![转载]小学语文十二册下册第二单元遗迹&&…&001长城赞01
罗哲文的简况;他的著作:《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华名楼》《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园林》《建筑文化大观》,下载电子书;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
文博大家罗哲文先生在荣宏君新书发布前的讲话
罗哲文,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罗哲文简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会长、全国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会副会长。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跟现在大学里的情况不一样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了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跻身于对象的行列。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本功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干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
  “”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八达岭长城
五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在和它打交道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罗哲文和、起草文本,参加了《》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之一。
过去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说法
  日,一个由罗哲文任团长、《》社原社长任副团长的文化考察团,西出,沿着,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罗哲文他们考察的这段长城,修建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当时匈奴已经不再对汉王朝构成威胁。所以,罗哲文认为修建长城的目的已不是为了防御入侵,而是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在荒无人烟的,来往于东、西方的商队,可以在烽燧中休息,补给淡水和食品,更换骆驼或马匹;两座烽燧间的距离正好相当于当时一天的路程。长城保护的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的见证。在玉门关以西修建长城,则是为了适应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需要。
那一次我们是冒着风险去的
  罗哲文经过考察发现:关于长城的长度,外国人是用从地图上量出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长城不是直线,更不是水平线,也不是只有一道,而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由许多道所构成的;我国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虽然比较可信,但没有把一道长城的双重、三重、多重的长度计算在内;许多人认为,各个朝代的长城都是在一条线上修筑或重修的,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比如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不在一个起点,也不在一个终点,相去数百甚至上千里。
局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
  1952年,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开展,文物维修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展开。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的,提出了维修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意见。文物局局长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罗哲文。
  长城维修的第一站,是。罗哲文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后来他回忆道:“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我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
  解放后,首都北京面临着大规模的重建,当时围绕着老城墙拆除还是保留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罗哲文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坚决反对拆。北京的城墙拆除之前,罗哲文曾经对城墙做了一次认真详细的调查、测绘,他一步一步地沿着城墙勘测,并且拍摄了很多照片,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烧毁了。
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
  1953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马路要笔直,开车要无阻拦,体现古老北京街景的牌楼等都在拆除之列,最后竟然轮到了。
  当时罗哲文所在的文物局正好在团城办公,又担负着保护文物之职,为此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指示下,罗哲文写了一篇关于团城的文章,配以大量图片,发表了出来。为了保住团城,罗哲文数次找梁思成商量,梁思成也一样心急如焚,甚至把专家搬出来共同寻求办法,最后,罗哲文起草报告,梁思成面陈总理,终于保住了团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梁思成等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从营造学社开始,罗哲文就养成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热切希望后辈学者能够接过自己手中的尺笔,好好保护祖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遗产。
  :我们发现您保护的领域在一点点扩大,从最初的,到后来的古建筑。
  罗哲文: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古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大。从现代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我们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里,是不是有些东西需要做保护?这是不能断代的。
  主持人:梁思成先生反对拆墙的时候,好像周围支持他的声音并不是很多?
  罗哲文:我是支持的,公开支持过,但是当时不起作用,好在当时我还可以做点儿工作。那时我也算是全国负责古建筑保护的干部了,我提出过意见,也写过报告,我认为梁先生的意见是对的。其实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他当时说的是,北京城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包括城墙、街道还有其他重要的文物,因为这个就批判他,说他一点也不让动北京城。其实他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一点儿不动,他的中心意思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就是建筑新的北京。有人批判他说:你这整个城都保护,不就是一点儿也不能动了吗?我们怎么生活呀?当时中央有个方针,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在北京这个城圈子里头,你要搞生产,就要办工厂,所以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如果当时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北京就可能跟巴黎、一样,一个新城、一个,那样的话,北京肯定是新城更新,而古城也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根源,当时的认识就是这样。
  主持人:拆城墙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罗哲文:遗憾,实在是伤心呀!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很有感情,听说当时他痛哭流涕。城墙不是一下子拆掉的,从1954年开始准许拆城墙,最早拆的是,以后就一个一个慢慢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拆完真可惜。
  骑毛驴勘察 修补断壁残垣 力陈古长城不止十万里
  随老师奔走 力保异地搬迁清音阁
  北京通档案
  姓名:罗哲文
  年龄:86岁
  身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出版书籍:《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镜头瞬间:罗哲文从信封里摸出一本发黄的书,在桌子上铺了一张白纸,双手捏着书沿把书放在白纸上。这本建国前由梁思成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编印的,他保存了58年。每翻开一页,他都用手指轻轻按住上下书角,以便让书平整,方便记者拍照。拍完后,有人要帮忙把书装好,他弯下腰护着书,说:“还是我来吧。这书年头久了,太脆。”说着便把书一点一点往信封里推,封上口,放回书架。
  成就功绩:1940年,四川人罗哲文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他说,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初上长城 要使长龙复旧观
  59年过去了,那张黑白照片依旧清晰。1948年,对罗哲文说:“因为离得近,觉得总有时间去长城考察,反而搁置下来,现在是时候去看看了。”10月的一个秋日,罗哲文带上相机,搭车到,徒步登上八达岭长城,拍下了他的第一张长城照片。
  那天阳光充足,留在照片上的是发白的长城和它投射在山坡上的黑色影子。罗哲文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已是断壁残垣,方砖四处散落,周围荒草丛生、落叶满地。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第二次罗哲文去看到的还是倒塌的砖墙,破败荒凉。不过想到承担起了长城的修复工作,除了感怀之外,他更加激动,并作了一首诗:“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
  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他拿出了八达岭长城维修规划图,并请梁思成审定。梁思成给了他三个建议:要按照原状修;保护古意,避免现代化;要绿化,但不能在长城边上种高大树木,否则不利于保护长城,也影响观看效果。那张有梁思成审定签名的图纸,如今已下落不明,让罗哲文抱憾不已。
  修复古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用原材料修,这在长城修复中显得尤为困难。罗哲文和们只好到山沟里收集一块一块塌下的青砖,从里挖掘砖块。
  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并于当年国庆节向公众开放。随后,罗哲文又参加了、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
寻找东起点 30年勘破谜底
长城开放后,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包括一些外国元首和。但当时能向游客介绍长城知识的人很少,罗哲文就客串了一把导游,向外国友人讲解长城。结合修复中发现的问题,他渐渐觉得目前对长城的了解还存在很多疑问。于是,他开始对长城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开始实地考察,查阅史料。
热血铸长城:志愿军阵地猎手传奇
&明长城遗迹
■罗哲文
  一、长城简史
      楚长城
      齐长城
      中山长城
      魏长城
      郑韩长城
      秦昭王长城
      燕长城
      赵长城
      万里长城
      汉长城和亭障、列城、烽燧
      南北朝至元代的长城
      明代万里长城
  二、长城的用途和构造
  三、长城是怎样修建的
  四、长城的几处遗址
      山海关
      古北口
      居庸关
      八达岭
      雁门关
      宁武关
      偏关
      嘉峪关
      临洮长城坡秦长城遗址
      玉门关汉长城与峰燧遗址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其中横贯我国北方的长城规模更为宏大,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它好像一条长龙,翻阅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苍茫的大海。由于万里长城气势的雄伟,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少有,即是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它早已被列为世界的一人奇迹了。据报导,宇宙航行员从记球上回观地球的时候,所见到地球上的人工构造物,万里长城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现在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古代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三万里。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确是惊人的,仅以明朝一次所修筑的长城粗略估计一下,若以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大墙,这道墙可环绕地球一周而有余。
  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跄,那就能环绕地球三、四周了!这只是以明朝一次修筑的万里长城而言,如果以十万余里计算,则这一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了。长城工程之雄伟巨大,可以想见!
  悠久的历史
  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
  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七胜纪前后。这时正当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了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筑得很长,不是几里几十里而是数百里或上千里,而且与一般城市的城墙不同,是一长条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把它们称之为长城,或是长垣等。
  根据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断,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然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诗经》上的一首诗中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的诗句,“城彼朔方”就是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时为了防御猃狁的进攻而修建的小城,这种小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防御城堡,并配合着烽火台传递军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反映了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
  春秋各诸侯国家,为了相互防御,自修筑烽火台、列城开始,逐步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了长城这一完备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叫做“方城”。修筑的时间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公元前五、六世纪,齐国(在今山东境内)又修筑了长城。到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燕、赵、秦,魏、韩各国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连个别很小的诸侯国家,如中山国(在今河北境内石家庄地区)也修筑了长城以为防御。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在一些地处我国北部地区的诸侯,燕、赵、秦等国,因和我国境内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匈奴等毗邻。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掠扰燕、赵、秦三国的领土,抢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那里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这三国又在他们的北方修筑了防止东胡、匈奴南掠的长城。这三国的长城便成了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础。
  以上这些诸侯国家的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东西南北各自据守,互不连贯,较之秦始皇长城,在规模上相差很远。故长城史家有将其区别,称之为先秦长城,也有称之为战国长城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是并灭了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机制约建国家。为了保卫这一统一国家的安全,有利于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掠扰,立即派大将军蒙恬并以太子扶苏为监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御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南部地区),大规模修筑长城。以从前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延袤一万余里。自此,这一世界上古代最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雄峙在我国北部土地上了。
  自秦始皇以后,经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代和明代的长城规模最大。汉代的长城、亭障、烽燧长达两万里。明长城则在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设备方面都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发展,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清朝灭明以后,对修不修长城曾经进行过长久的争辩。
  起初有不少大臣提出过修长城的事,清朝统治者也曾加以考虑过。但是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到了清的时候,才决定不再修长城了。我们看康熙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写的一首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康熙批评了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因此,他便改变了统治的策略,采取了所谓的“怀柔”政策,以拉拢蒙、藏各族的上层王公贵族,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了浩大的长城工程。这从康熙、时候在承德修建的避暑山庄和规模巨大的喇嘛庙宇以及在承德进行的各种“怀柔”性的政治活动中得到证明。这种性质的喇嘛庙和政治活动在北京、内蒙古各地也比比皆是。施行这样的政策,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安定团结作用,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我们从康熙。乾隆过古北口长城的时候,臣子们的奉和诗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等等。虽是臣子们盛饰华辞,奉承旨意。但从实践证明,清王朝所采取的这一罢修长城、“政治”统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的。
  清王朝虽然曾经在东北地区修筑这所谓的“柳条边”来限制牧民的活动,在个别地点利用或修缮过一些古长城来镇压过人民的反抗。但这些情况已与长城原来的作用与意义迥然不同了。
  各族劳动人民的创造
  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封建割据集团和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战争的产物。不仅汉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其他民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也修筑长城。除先秦各诸侯国家割据时期的长城之外,自秦始皇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有汉、隋、明三朝,而其他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则有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五个朝代。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过维修利用。因此,我们说长城不只是汉族统治者为防御其他民族而修筑的,而是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而修筑的防御工程。各民族的统治者并未亲自在长城上砌过一砖一石,并未为这一伟大功程流过一滴血汗。雄伟的工程完全是各族劳动人民亲手创造的。现在这种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由于统治集团对劳动人民剥削压迫所造成的不愉快的往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修筑长城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和智慧创造,将与世长存,永放光辉。修筑长城的许多工程技术、施工方面的经验,今天还值得赞赏借鉴。
  当我们登上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居庸关八达岭城墙或是嘉峪关关城的时候,看见那高耸云端的城楼、敌台,一望无际宛如巨龙般的城墙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到,修造这样伟大的工程,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付出了多少血汗的代价。
  万里长城几乎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而兴衰起落。对历史的发展虽然超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各民族的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所施加的沉重负担,奴役劳动,残酷的压迫也是十分严重的,因而经常激起人民的反抗。古代许多诗人、文学家留下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沉重奴役劳动的作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凝结着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奴役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
&  历史的丰碑
  长城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历史丰碑。它除了曾经超过作为防御的功能之外,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发展我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也都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
  长城沿线,在古代大多是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凉,曾被称之为“积阴之处”、“不毛之地”、“木皮二十、冰厚六尺”等等。为了发展长城沿线的生产,以解决驻军的供应问题,自秦、汉以来即采取了驻军自力更生的办法,采取了“屯田”这一行之有效的政策,共同时移民前往开垦。秦始皇对在长城沿线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来开发和管理长城内外的地区。汉代在今甘肃、新疆境内大量设置了屯田,使河西四郡及西域几十个属国的生产大大发展了起来。这种“屯田”、“屯戍”。“屯垦”的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发展我国北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文化事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长城、烽燧对保护“屯田”、发展“屯田”和保护这些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保护这些地区的人民安定生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各个国家很早就有了友好往来。自派张骞通西域以后,两千多年相继发展着。汉武帝修筑河西长城以及远至当时西域诸属国的列城、亭障、烽燧,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卫这条两万多里的漫长交通大道,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掠扰。这对当对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发展与欧亚各国的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两千年前,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和其它特产即是由这条大道经安息、叙利亚等国家而过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欧亚各国的毛织品、瓜果等也相继输入我国。在文化艺术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
  古时这条道路被称之为“丝绸之路”。现在在这条古老的丝绸大道上,还遍布着许多艺术珍宝。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库车、克孜尔、库木图拉等石窟的壁画,至今仍然闪灼着光芒,诉说着这条大道上光辉灿烂的历史。
  此外,正由于长城修建的历史悠久,经行的地区辽阔的特点,以长城作为历史的标尺,还可以为其他科学项目的研究提供参考。如长城经过的黄河流域地区。是河道变迁、沙漠发展的地带。千百年来,由于风沙的侵蚀,地形的变化,使以往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长城已经被黄沙逐渐淹没,有的长城原来在河坎岸边,现在却远远抛在河流的一边了。历史地理学家们,发现这一现象之后,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十分可贵的遗迹。他们把长城作为标尺来研究河流改道的情况,研究沙漠发展的速度。因为各个朝代的长城都可以查出建筑的年代,为研究河流改道的情况和沙漠发展的速度找到可靠的根据。找出河流改道、沙漠发展的规律之后,进而为防沙、治沙、治河提供参考。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许多长城都处在地震产生的断裂位置上,每次地震部使一些长城留下了断裂或位移的痕迹。历史地震研究者,利用长城修筑的可靠年代来判断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情况,从而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防震抗震提供参考。
  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毅力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财富。长城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凡是到中国来访问的外宾,旅游的客人,无不把游览长城作为不可缺少的参观游览项目。“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旅游者的一句名言,他们都想登上长城,亲眼看一看这一雄伟的历史丰碑。
  为了保护这一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1961年国务院已将万里长城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等重要地段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长城重要地段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国家每年拨出专款,进行维修。长城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朽的历史遗迹将永远保存下去。
  一、长城简史
  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那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侯之间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的诸侯国家。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各自在自己的土地上修筑长城。
  另外还有一些小国如像中山国(在今河北省中部)也修筑了长城。秦始是以前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由于年代久远,两千多年来未加修理过。秦始皇还下令把一些关隘险阻拆除了,以致遗迹难寻。这里主要根据一些并不十分准确,甚至互有出入的文献记载作简略介绍,俾对秦以前错综复杂的诸侯长城有所了解。至于这些长城的具体位置和情况,尚待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实地考查补正。
  楚长城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伐楚以救江(江是小而弱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安阳。到了楚穆王三年还是被楚灭了。),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黶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有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
  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潕水》條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里犨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瀙水(今泌阳县北),达沘阳(今唐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郦县也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也即是这一道长城的西段,其间相去六百里。
  关于楚长城的建筑形式,由于保存的遗址尚未查清,目前尚不能确证,但从历史文献记载上我们还能得知一些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楚长城起初是由列城发展而成的。据《水经注·汝水》条上记载;“醴水经叶县故城北,春秋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许迁于叶者。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所称列城即是一系列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以为屯兵警哨之所。城与城之间有的地方依险为屏障,有的地方筑城墙予以联结起来便成了巩固的长大城防。列城是长城的一种重要形式,直至后来秦汉时期的长城还大量采用了列城的形式。如汉武帝大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光禄勋徐自为修筑了五原塞外的列城,向西北数百里到了卢朐。从古代军事学和防御工程原理来看从相隔一定距离的列城(或是亭障、烽燧)中间逐步修筑城墙联系,发展为成千上万里的长城防线是合乎科学发展规律的。因此可以说,楚方城(或称万城)应即是最早的长城。
  二、楚长城的建筑,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括地志》上说;“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人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这种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就地取材的办法,在以后朝代所修筑的长城中也大都是这样的。
  三,楚长城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水经注》上记载郦县的一道楚长城说,这道长城的“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两汉水流其南。”即是在高山险阻和大江为堑的地段,利用山河作为险阻,不再修筑城墙。这种情况,在以后历代长城建筑工程中,也都往往采用的。这也证明了《左传》上屈完答齐桓公那段话:“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不是虚构的。
  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两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在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道长城正好处在当时楚国都城郢都的西北和东北面,对于防御较为强大的诸侯邻国秦、晋、齐、韩、魏等的进攻是恰当的。
  齐长城
  齐也是春秋诸侯国家中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古代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齐长城的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灵公二十七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这时是否已修起了千里长城,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已经修了防御工事,是很消楚的。到公元前404年,即齐康公元年,《竹书纪年》上已记载了晋烈公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攻打齐国,进入长城的事。《史记·赵世家》亦有赵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的话。固此,可以说齐长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已经有了。以后如像《竹书纪年》上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此说亦见于《水经注·汶水》。)《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加清楚了。大概是从战国初年开始,到齐威王和稍后建筑的。
  至于齐长城起迄的地点和经过的地段,历史文献上记载得也很清楚。《水经注》:“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其他如像《通典》、《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泰山道里记》等对齐长城所经过的地方都有记载。与现在的情况相对照,齐长城由从今天山东平阴县北起,向东乘山岭经泰安西北,莱芜县北,章丘县南,淄川县西南,临朐县南,安丘县西南,诸城县南,琅琊台北至胶县南的大朱山东入海。
  现今齐长城的遗迹在山东境内上述经过的地方还隐约可以看出,有一些地点还保存着城墙的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长城遗址保存得较多的一处。
  齐长城的结构从现存莱芜、泰安等地所存遗址得知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在平地多用黄土夯筑,在山岭或产石地点多用石块垒砌。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现在长城厚度约四、五米,残高一、二米至三、四米不等。
  中山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正定、石家庄的西北,有一支少数民族鲜虞(属于北狄种族)逐渐强大,建立了一个强悍的诸侯小国名叫中山。它东与齐国相邻,北与燕国相接,西南与晋、赵相连,四邻都是强大的诸侯国家。中山虽然国土不大,但是民族非常强悍,经常打败晋、赵等强邻。据最近在石家庄西北的平山县三汲公社所发掘出的中山国王陵墓出上的铜器看,中山国当时的冶金技术和工艺水平是十分惊人的。据《左传》记载,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秋天,鲜虞曾经大败晋军于平中(平中,晋地。)地方,以后又多次打败晋、赵军队。但中山由于四面强邻,国土又小,终于寡不敌众,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工所灭。
  中山为了防御西南强邻赵、晋的袭击,也修筑了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由于中山对东北的齐和燕采取联合政策,并无相犯。经常发生战争的是赵和晋,尤其赵武灵王把中山当作他的腹心之患。因此,中山长城的位置应在他的西南部与赵、晋交界处。根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约五百多里。
  魏长城
  魏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陕西境内。他的东面有淮、颖水与宋、齐为邻,南有鸿沟与楚为邻,西北过滑河、沿洛水与秦为邻,北与赵为邻。魏文侯即位以后,重用西门豹、李悝等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一时国力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但是西面的秦国和南面的楚国也日渐强大趄来,尤其是秦,经常对魏袭击,禽获将士,占领疆土,使魏不得不筑城设防。魏的西北又有一小部分领土与西戎相接,防秦防戎,成了魏军事上的大事。于是开始了长城的修筑。
  魏长城共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西南长城(河南长城)。
&  河西长城修筑的年代,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孝公元年(公元前用361年,即魏惠王九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竹书纪年》上又有: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史记·魏世家》和《六国表》载,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也有筑长城、塞固阳的记载。当是自公元前361年至前351年,前后十年间陆续都在修建的。
  《史记·匈奴列传》上记载: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可知这一西北长城除了防秦之外,还同时防西戎。这道长城的位置,据《水经注》上说;“渭水又东,径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记载“秦孝公元年楚魏与长城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即是南自华山,西北行又沿黄河西岸北行,长达一千余里。现在这道长城的遗址在陕西省境内的华阴、韩城、延安、绥德等地尚有保存。
  魏河南长城,即是《史记·张仪列传》上所载;“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的河外长城。《郡国志》上有: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道长城的建筑年代,《竹书纪年》上记载为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所筑。长城的位置,《水经注》上也有记载:“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故渎东分为二,……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县北,东南绝长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渠水……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在中牟县西,面限长城,东极官渡。……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其水自溪东北流,径管城西,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入圃田泽。”根据《水经注》上所记得知这一长城自阴沟开始,经大河故渎东,在阳武跨过阴沟左右二渎,过北济水、南济水,又经管城,往西南至于密。全长约六百里。
&  这道长城先是郑所筑,后来韩灭了郑,继续修筑使用,而且在历史文献上,有时称韩,有时称郑,因此,把它称作郑韩长城。建筑的年代,按《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这一长城与魏的东南河外长城相合,是用来防秦的。
  郑韩长城
  这道长城先是郑所筑,后来韩灭了郑,继续修筑使用,而且在历史文献上,有时称韩,有时称郑,因此,把它称作郑韩长城。建筑的年代,按《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这一长城与魏的东南河外长城相合,是用来防秦的。
  秦昭王长城
  秦在始皇之前,已经有争霸的趋势,力图东进,统一天下。因此,在其与东南邻界诸侯国家之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但是在他的西北与强大的匈奴接界,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时南下骚扰,不仅对秦国内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威胁,而且对其东进统一天下的雄图极为不利。于是在一次打败义渠的战争中,乘胜追击,并且修筑了长城作为防御。《史记·匈奴传》上记载:“秦昭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又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上说:“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按照《六国表》上所记,取陕的时间在惠文王更元初年(公元前324年)。并且设了义渠县,说明这时已开始修筑长城,到秦昭王时才继续修筑完成的。上郡原是魏的领土,魏在这里曾修筑过长城,这一条长城有些地段可能沿用魏长城之旧筑。北地在上郡之西,陇西的郡治在巩昌,距临洮不远,这一段长城应即是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西部的一部分。它起于今甘肃的岷县,经临洮,北达今兰州,再东行,到今宁夏的固原县境,折而东北行,到甘肃的环县、庆阳,再到陕西的鄜县、延安、绥德,止于黄河边。
  燕长城,
  燕居七国的东北部,国力甚强,版图较大。燕东濒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齐、赵,曾与秦、楚、晋合谋伐齐,大败齐师,燕军独自追至临淄城下,齐不改犯燕。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骚扰,而西面则有秦国崛起,每有东进称霸之心。其间虽然还有赵国相隔,但赵也常受秦的驱使犯燕,实为大患。为了防御,燕便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以防胡和秦、赵。
  易水长城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作为一个说客,向燕昭王说;“秦下甲云中、龙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说明这时易水一带已筑有长城。张仪说六国连横为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可知这一段长城修建的年代当在苏秦说文公合纵(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1年之间。是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的。燕易水长城的位置,《水经注》上记载甚详:“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易水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水经注》滱水又记载:“滱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其他如像唐《元和郡县志》、《大清一统志》等俱記載燕易水长城的情况。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易县的西南,向东南经定兴、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间,达于文安县东南,长约五百余里。
  燕东北长城即是位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长城。这道长城的修筑,历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曾把一位有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暂时安定。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后来秦开回来,发军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一千多里以外。于是燕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见《史记·匈奴传》)。这一长城修筑的年代,由于历史上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
  这一长城所经的地方,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县、辽宁朝阳,越过医无闾山,波辽河达于辽阳,长达二千四百余里。现在这些地区还保存有燕长城的遗迹。
  赵长城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赵有两道长城:
  一、漳滏长城,在赵的南境。《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道长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时因秦强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此漳滏长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今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址可寻。全长约四百里许。
  二、赵武灵王所筑云中、雁门、代郡长城,赵武灵正是一个敢于革新和极力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君主。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引进了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但是他对胡人的侵扰并不退让而是进行抗击和备战设防。修筑长城就是备战的措施。据《史记·匈奴传》和《赵世家》上记载,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云中、雁门(今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现在这一段赵长城的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曾利用了这一段赵长城的部分作为基础。
  以上简单分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相互争霸各自设防,先后修筑长城以为互相防卫的始末,这些长城的位置根据各诸侯国家设防的需要,或南或北,或西或东,布满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从这许多长城的分布上也正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相互争战的历史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虽然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除少部分作为万里长城的基础之外,大多已下令拆毁,保存的遗址不多。但是它们对于研究早期长城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情况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万里长城
  长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这确属事实。据《史记·蒙恬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超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关于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在《史记·始皇本纪》和当时其他的文献中均有不少记述。如《淮南子·人间训》中也记叙:“秦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秦之时……丁壮丈夫,而至临洮、狄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者以沟量。”可以看到,它西起于临洮。西段是因秦昭王的旧长城修缮而成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记载:“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陶山,王念孙以为即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可见北段是蒙恬收复了黄河河套,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的。记载说它北面、东西沿了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造阳,再东行,抵达辽东。从《史记》看到,这长城是始皇三十年伐匈奴开始,到三十七年,二世赐蒙恬、扶苏死,共九年筑成的。
  对于秦始是修筑万里长城的评论,两千多年来,众说纷坛,有褒有贬,各抒己见。褒扬的有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等等。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袠职之缺,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竖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这一派的主张就是要备战设防,否则就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但另一方面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贬斥的也不乏其人,有汉朝的贤良唐生、文学万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震等人。这一派的意见斥责秦始皇暴虐,筑长城劳民伤财。今天我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应该肯定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的安全,保障中原地区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而修筑长城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应是主要的一个方面。至于秦始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劳动人民残酷压迫的一面也是应当指出予以批判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了。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其它各种统一的制度以促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这些措施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所必需的。修筑万里长城即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战争,在秦始皇时期主要的民族矛盾仍然是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和平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发达阶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的收成。而当时的匈奴、东胡还处在奴隶制的早期阶段,匈奴、东胡等奴隶主贵族除了残酷剥削压迫本民族的奴隶之外,还经常南下掠夺财产、牲畜并掳掠人民,给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实际上是保卫进步的生产关系的战争,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原来燕、赵等国的北部地区生产比较落后,为了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其统治,在北部地区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用以进行管辖,主要是进行垦殖发展农牧业经济。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奴隶主贵族骚扰中原的一项措施。
  在秦始皇并六国以后的十五年中,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来防御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当此之时,匈奴单于不胜秦,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一种较好形式。
  在历史记载上还说有方士向秦始是进奏图书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发大军击匈奴,并筑长城。这也有可能是秦始皇借方士之口而修筑长城,或是方士察觉了秦始皇在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而献策的吧。
  秦始皇修长城是统一的措施,而且拆长城也是统一的一项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就各自筑长城以自卫,长城成了诸侯割据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让它存在就给地方割据保存了条件。因此,秦始是在统一天下之后,立即下令拆毁内部各国的长城、关隘,“移去险阻”。在秦始皇东巡海上到今天的秦皇岛一带时所刻碣石门之辞“碣石铭”上曾记述了这一件事。
  铭曰:……威并诸侯,初一太平。隳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已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
  所说的隳坏城郭,移去险阻,就是拆除六国互防长城、关隘和防御性城垣等设施。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使用的民力过多,刑法苛暴,强迫大量脱离生产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劳动力不到一千万,男劳力仅五百万左右,修阿房宫、始皇陵和其它宫室苑囿占去了约一百五十万,守五岭占约五十万,筑长城约五十万,加上其他杂役约在三百万人,占全国丁男劳力的一半以上。团此,全国生产必然受到影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促使阶级矛盾更为尖锐。秦始皇死后不久便暴发了陈胜、吴广的大起义,秦王朝不到二十年就宣告复灭。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斥秦始皇之无道,并借一个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用来批判秦始皇和其他一些封建帝王对人民的强暴奴役。由此而来,孟姜女的故事广泛流传了一千多年,不是没有原由的。
  汉长城和亭障、列城、烽燧
  秦始皇万里长城规模已经很大了,而汉代长城较之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共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花如此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汉长城首先还是为了防御匈奴。正当西汉初年,刘邦灭掉胡亥,以全部兵力消灭的时候,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掉其父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霸了友邻部落,不断南下占领了原来秦始皇时已有的土地,势力渐大。《史记·匈奴传》上记载:
  “冒顿大破东胡王,而虏其人民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非楼烦、白羊河南王……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冒顿乘此机会南侵,大举围攻马邑,甚至“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史记·匈奴列传》)。已经入侵到汉王朝的内部地区了。
  汉高祖刘邦,对冒顿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抗击。他亲自率兵三十二万“从晋阳连战,乘胜北逐,遂至平城”(《汉书·高帝纪》)。但是,由于西汉刚刚建立,政权正在巩固,不能拿出更多的兵力来远逐匈奴。因此曾一度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然而就在和亲的几十年中,贪得无厌的匈奴奴隶主贵族也没有停止过对汉王钥的骚扰,“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卯,虏人民财产甚多”(《史记·匈奴传》)。
  面对匈奴奴隶主这种掠扰,文帝、景帝时期即曾多次予以回击。如文帝后元六年就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苏意为将军、张武为将军,屯飞狐、句注、北地,坚守以备胡(《汉书·孝文帝本纪》),修缮了秦时所筑长城。从长安至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烽火台传送军情,加强了防务,有力的抗击了匈奴奴隶主的袭扰。之后,文、景二帝采纳了贾谊、晁错等人的意见,逐步平定了汉初分封诸王的叛乱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复辟活动,政权开始巩固下来。
  汉武帝是一个继秦始皇统一之后,把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下来的重要人物。他对掠夺成性的匈奴奴隶主,早有戒备并准备给以坚决的回击。在他继位的第七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就派了“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汉书·武帝纪》)。但是,到了元朔年间,匈奴不断入辽西、上谷、渔阳杀掠吏民,武帝命、统兵大破匈奴。为了有效地阻止匈奴奴隶主的突然袭击,除了抗击之外,必须要加强经常的防御工事。修筑长城以抗匈奴,是秦始皇对即已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土地之后,首先是把秦始皇时所修长城加以修缮。《史记·匈奴传》上记载,元朔二年,“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案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是武帝初期的情况。
  汉武帝不仅修缮秦城,而且新筑长城。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出秦皇长城之上。武帝主要建筑河西走廊的长城。
  《史记·大宛列传》:“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从元狩中开始从甘肃的永登(古令居)筑长城至酒泉。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史记·大宛列传》又记武帝元鼎六年令从骠侯赵破权破匈奴,“于是酒泉亭障至玉门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完成了张掖、敦煌两郡的建置。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从玉门以西,“列亭障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即告完成。“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见汉武帝时赵充国《屯田奏》)。
  汉武帝更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长城的布局。建筑了许多亭障、列城,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的构成一个防御工程体系。即是在相隔一定的距离,择险要地形,修筑列城,城障,以烽燧相连。《汉书·武帝纪》上载,“太初元年夏五月,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三年夏,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关于这些列城的位置,《汉书·地理志》五原郡稒阳县下注云。自“五原郡稒阳,北山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及西北得头曼城,及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这些列城远出于黄河河套以北燕然山脉(今蒙古境内)之下。一本唐代的地理书《括地志》上记载:“汉居延故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界之处),有遮虏障”。从《汉书·李广传》上有“出遮虏障,……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的记载,可知受降城也在今居延海以北很远的地方。
  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话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交通干道,武帝时又开始了从敦煌、楼兰以西列城、烽燧的修筑。
  汉昭帝继武帝执行了抗击匈奴的路线,“元凤元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于是匈奴“即西北运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资治通鉴》)。昭帝还修筑了东段长城;发民屯垦,于“元风六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本玄菟城”(《汉书·昭帝纪》)。
  汉宣布继武帝、昭帝以后继续筑城屯戍,使西域诸属国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派侍郎郑吉在渠犁筑城屯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郑吉为使都护西域骑都尉,设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以管理西城乌孙、大宛、康居、桃槐、疏勒、无雷等三十六属国,甘露元年乌孙内部争夺王位,乌就屠自立为昆弥,宣帝持下诏书“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遣长罗侯将三校屯赤谷(今苏联伊塞克湖岸边)”(《资治通鉴》)。这一事件在居延所发现一根汉简中正好得到证明。简上的文字如下:
  皇帝陛下,车骑将军下诏书曰:乌孙小昆弥乌……(以下应是就屠……)以后西域属国发展为五十,“自驿长至将相王侯,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
  自是西汉长城、亭障、列城、烽燧西起大宛贰师城、赤谷城,经龟兹、乌耆、车师、居延,沿着燕然山、胪朐河达于黑龙江北岸。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防线。
  汉代的亭障、烽燧不仅沿着北方修筑,而且从首都长安到全国各重要地区都修筑了许多亭障、锋堠与之相连。如东汉初年即专门派杜茂、马成大量调用士卒,从西河(今山西离石)至渭桥(今陕西咸阳东)、河上(今陕西高陵)至安邑(今山西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今河北临漳),各处都修筑起堡垒、烽火台,十里一堠,构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对于汉王朝的巩固,对于西、北领土和中原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保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汉书·匈奴传》)。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了。
  这些汉代长城、亭障、烽堠、列城的遗址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河北、山西等省区随处都可见到。
  屯田,是发展生产积极备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长城的修筑密切相关。自秦始皇筑长城,设郡,徙民实边,已经开创了这一制度。汉承秦制,西汉诸帝也都大力推行筑城、屯田、徙民实边的政策。特别是汉武和昭、宣时期,采纳了桑弘羊、晁错、赵充国等人的建议,进一步发展了始皇徙民实边的政策,大力开展屯田。在长城、亭障防守地带以及荒辟地区,以守防士卒和移民共同开垦田地,兴修水利,进行耕作备战。武帝征和中桑弘羊在屯田奏上说:“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臣以为可遣屯田卒,诣轮台以东,皆种五谷……益垦灌田,稍筑列城而西,……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侯,蓄茭草”。
  晁诸更详细的分析了匈奴的扰掠特点,必须高筑城,深挖沟,加强防备,才能战而败之。晁错说:“胡人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陛下幸忧边患,遣将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务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即滚石)布渠答(铁蒺藜)……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日寡”。“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汉书·晁错传》。
  赵充国是武帝时几次远逐匈奴的大将,极力主张筑城备防,屯田以济费。在他所上的屯田奏上说:“便兵弩、饬斗具、燧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力者也。臣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力,外有守御之备。……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汉武帝两从其计,筑城设防和屯田的建议都采纳了。
  昭帝进一步实现了桑弘羊的筑城、屯田政策。他即位的头半年“后元二年冬,匈奴入朔方,杀路吏民”,于是立郡“发军屯河西”(《汉书·昭帝纪》)。“始元二年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元凤元年……发人民屯殴脱”(均见《汉书·昭帝纪》)。
  宣帝时期更发展了汉武以来的西域屯田,在西域诸属国的中部地区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设立了西域都护(都护府治乌垒城,遗址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以管理当时五十属国的行政事务和屯田工作,于是西域屯田便大力发展起来。
  除鄯善、车师、轮台、渠犁等主要地点外,在乌孙的赤谷城(今苏联境内的伊塞克湖边)也是重要的屯田地区。在设都护以前武帝时这里已设置过使者校尉领护,并已有了城障、烽燧和防守官吏了。在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一条简上证明了这一事实:
  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护鄯善以西校尉吉、付卫司马富昌、承庆、都尉寅重郎(见1959年中国科学院编《居延汉简甲编》释文第29页)。
  另外还有一条竹简上记载了派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屯田的事情。简上说:
  诣居延为田,谨遣故吏孝里大夫□□□。
  从以上的事实中,不难看出,筑城设防,屯田、移民实边,设郡置吏等是同时并行的发展生产和备战措施。下面的记载中,说明了四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城传》)。
  由于西汉大力推行屯田的结果,西域诸属国逐渐发达起来,属国国王已受汉王朝正式加封,官秩和汉官一样。“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式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十七年赐汉大将军印绶。”(《汉书,西域传》)。
  汉以后的各个朝代,对西域属国的管理更为加强。在敦煌附近发现的木简中有一条记载:
  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赉偻跣聪纶榈剑读魃扯榧虿挂拧返谌⑺募颍
  从这一木简上可看出,西域属国国王已成为晋朝的武官,他们守戍着这一地区的长城亭障、烽燧,行使行政管理的职务。
  秦、汉屯田为抗击匈奴,巩固防务提供了物质条件,屯田,充实了曹魏的实力,为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以后各代除了军屯,还有民屯。屯田对全国各荒辟地区的开发、生产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追溯其源与万里长城的修筑是分不开的。
  西汉(主要是武帝时期)所筑河西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有力地阻止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附小cbd分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