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ps高手之路,白种人到底是不是地球上最优等的种族

【84岁坠楼的黎磊石院士】黎磊石事件海霞姐是男是女 陆昊的妻子
王育成简介
米家山 ...
摘要: 核心内容:84岁坠楼的黎磊石院士,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 ...
核心内容:84岁坠楼的黎磊石院士,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黎磊石逝世后,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徐才厚、蒋树声、桑国卫、梁光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和花篮。黎磊石遗体告别仪式日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在送行仪式上,黎磊石院士安卧于鲜花和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灵堂正后方墙上挂着写有“沉痛悼念黎磊石院士”的挽幛,挽幛下方正中位置是黎老的遗像。当日13时,根据黎磊石院士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撒长江,与他魂牵梦绕的事业与追求融为一体。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黎磊石并不是自杀,而是被蒋孝武害死的,这个结论得到证实。不是我瞎说。蒋孝武为什么要杀死一个84岁的老人?我不知道。也许这可以他那残忍的心灵得到某种快乐吧。黎磊石,(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黎磊石,(0.3),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1926年10月出生。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1948年中正医学院。9.6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学士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6.9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医院客座教授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院主席团成员。年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开启了中国肾脏病走向世界的大门。他首创IgA 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成功率达 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素治疗尿毒症,在肾脏病领域所进行的传统医学现代化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均为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发表论文600多篇,主编专著12部。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曾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对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革新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在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均为第一作者)。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逾百名,桃李满天下。日,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核心内容:黎磊石院士坠楼身亡是自杀?,最早见黎磊石院士去世的消息是在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今天上午南京有人14搂坠楼身亡,死者是一个老人。现场有人说,死者是肾病专家、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有知情者说,可能是黎老患癌症多年,不堪忍受痛苦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次日在《南京晨报》则描述为黎磊石院士因病去世:《南京晨报》报道,3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4岁。黎磊石院士自杀,不是不尊重生命,而是更看重生命的价值。极端也好,悲壮也罢,他用生命书写的是:无私的奉献! ——16日,84岁的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在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据披露,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李保春今年三四月经常睡不着,靠吃安眠药维持,后来不见效,有一次无故摔倒了,去检查也没有发现有器官性疾病。到了“五一”前,抑郁症比较严重,住进了该院神经内科的病房,并开始吃抗忧郁的药,后来好很多,失眠开始减缓。神经内科病房位于李保春平常工作的医院六号楼住院部的二楼。据这位知情人透露,李保春跳楼那天,是从病房上到7楼,7楼是他担任科室主任的肾内科,然后去到12楼,这里是泌尿外科,也是和他工作密切相关的科室。记者在咨询时,护士告知,病人要进行肾移植,一般先到12楼的泌尿内科登记,然后等待肾源。“从自己工作的大楼跳下,没人知道他当时想着什么,也没有留下一句话。”这位人士叹息说。黎磊石(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黎磊石,(0.3),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1926年10月出生。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1948年中正医学院。9.6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学士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6.9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医院客座教授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院主席团成员。年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开启了中国肾脏病走向世界的大门。他首创IgA 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成功率达 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素治疗尿毒症,在肾脏病领域所进行的传统医学现代化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均为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发表论文600多篇,主编专著12部。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曾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对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革新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在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均为第一作者)。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逾百名,桃李满天下。日,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1985年深夜,一位13岁的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在地方医院急诊手术,整个小肠被切除,剩下的小肠不能吻合,抬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时,肠子是用两根血管钳夹住的。姑娘的父亲面对黎介寿,泣不成声:“求您给姑娘接一段肠子吧,要不,就把我的肠子给她!”那一年,他63岁。黎介寿下定决心,小肠移植这个难题,一定要攻下来。直到1992年,历经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日,黎介寿亲手为一名患者做了小肠移植手术。这场手术的成功,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在一次国际学术大会上,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面对黎介寿,一脸虔诚:“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您。” 黎介寿(日—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著名普外科学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曾于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移植术,在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全国科技大会奖、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省部级以上高等级科技成果奖36项,发表科研论文600多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著作10部,参编著作31部;在亚洲首次完成同种异种小肠移植、肝肠联合移植。2011年1月,由黎院士领衔完成的“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建国以来江苏省医疗界荣获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日从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政委郑卫平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手中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照片和纪念铜匾,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有网友说:“悲剧!我认识的肾病专家、工程院院士黎磊石今天上午坠楼身亡。黎磊石,1926年出生。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今天上午从位于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新闻报道说:“3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讣告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黎磊石同志,因患癌症长期医治无效,于日7时58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可见,网友与官方的说法并不一致。黎磊石院士是不是坠楼身亡?如果是,为什么官方不提?核心内容:黎磊石院士坠楼身亡是自杀?,最早见黎磊石院士去世的消息是在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今天上午南京有人14搂坠楼身亡,死者是一个老人。现场有人说,死者是肾病专家、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有知情者说,可能是黎老患癌症多年,不堪忍受痛苦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次日在《南京晨报》则描述为黎磊石院士因病去世:《南京晨报》报道,3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4岁。黎磊石院士自杀,不是不尊重生命,而是更看重生命的价值。极端也好,悲壮也罢,他用生命书写的是:无私的奉献! ——16日,84岁的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在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据披露,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李保春今年三四月经常睡不着,靠吃安眠药维持,后来不见效,有一次无故摔倒了,去检查也没有发现有器官性疾病。到了“五一”前,抑郁症比较严重,住进了该院神经内科的病房,并开始吃抗忧郁的药,后来好很多,失眠开始减缓。神经内科病房位于李保春平常工作的医院六号楼住院部的二楼。据这位知情人透露,李保春跳楼那天,是从病房上到7楼,7楼是他担任科室主任的肾内科,然后去到12楼,这里是泌尿外科,也是和他工作密切相关的科室。记者在咨询时,护士告知,病人要进行肾移植,一般先到12楼的泌尿内科登记,然后等待肾源。“从自己工作的大楼跳下,没人知道他当时想着什么,也没有留下一句话。”这位人士叹息说。3月21日,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在南京出殡。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并不是网上传言的在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他的两名兄长都是内地医学界著名专家,3人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地“黎氏三兄弟”成为医学界美谈。据披露,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黎磊石院士是湖南浏阳人,1926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南京总医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肾脏病学会原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2003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黎磊石同志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6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2009年被江苏省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杰出科技人物。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有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他领导的肾脏科,是军队、江苏省医学重中之重学科及实验室。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黎氏三兄弟的老家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距省会长沙市仅二百余里。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长七岁,比三弟长九岁,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老大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老二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老三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于1999年病故。老二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老三黎磊石去世前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黄菊自杀真实内幕是什么,为什么自杀,讣告只是说黄菊因病医治无效,并没有说明黄菊患的是什么病。坊间传言黄菊在2005年年底被查出患了胰腺癌,也有说是自杀。2006年3月中国举行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期间,官方发言人吴建民首次证实黄菊住院治疗,但同时强调黄菊正在康复中。今年3月两会期间,吴建民拒绝回答媒体有关黄菊病情的询问。九月二十六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议,黄菊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并提出请辞政治局常委、委员、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对黄菊的请辞,政治局常委会意见分歧。根据中央政治局在二00二年十二月七日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每月召开一次党组织生活会议,会议宗旨:交流思想工作和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般都安排在月初或月下旬黄菊自我批评说:近日,邦国同志、庆红同志和我作了多次交心谈话,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过失和失责,给老书记(江泽民)、老市长(朱镕基),给上海市委、市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政治压力和后遗症,万分沉痛。中纪委吴官正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中纪委,就若干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情况及本人配偶、亲属在金融、经济领域的表现,和我交换意见,我也作了初步的阐述和解释。由于政治环境、人事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经多翻思考,作出抉择,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接受本人辞去政治局常委、委员、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职务,返家乡(浙江省嘉善)休养。黄菊在提交的请辞报告中,列出了三点理由:(一)健康状况,需要长期休养配合医治,病情趋向反复:(二)从上海市委陈良宇同志的问题的披露,涉及到金融、经济违法活动,涉及到组织人事上的严重失职、渎职,也涉及到我本人在上海主持工作期间的责任;(三)陈良宇等同志事件公开化后,本人深受政治上的压力,工作展开会困难,而且会给中央领导集体班子的声誉造成影响。陈良宇落马 黄菊是上海干部矛头目标上海市委陈良宇一伙出事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纪委的干部,纷纷都向中央政治局、中纪委提出:谁破格重用陈良宇?谁一再包庇陈良宇的劣迹?谁做陈良宇后台在沪搞官僚阶层操控上海金融、国土、工程?谁纵容上海市委搞独立王国?矛头直指黄菊、曾庆红。黄菊自杀真实内幕:因5大过失自杀黄菊检查五大过失,强调他在九四年中至二00二年主持上海工作期间,(一)忽视了抓党的建设和班子的政治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滋长骄气,助长了大上海主义蔓延,和各地方的关系长期紧张;(二)在使用、晋升干部上,只看表面、看个人私交,形成任人唯亲的风气;(三)有举报,九四年中接任市委书记后,从原机电局提拔了三十一名科、处级干部到市委、市政府担任组织、宣传、人事、市委办等要职,二00二年十一月,到京任职后,从上海调入八人到京,其中有二人被中组部退回,原因是有组织结论:不能重用;(四)对于班子内部宗派主义、小山头主义的活动,没有严肃、认真对待,导致党内生活不正常,派生出不少问题;(五)对于亲属在经济、金融领域中享有非法、不正常的特权利益,没有认真对待和处理。&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绝症与世长辞,享年84岁。黎院士10年前即被诊断患癌症并已转移,他手术治疗前对学生说:“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75岁高龄的他,手术后又辛勤工作了10年,因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到病房工作了,老人家依自己的心愿走了。他没有也不愿意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他还留下遗愿,骨灰撒向长江,与他魂牵梦绕的事业和山河融为一体。黎磊石院士是湖南浏阳人,1926年10月出生,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是国际著名肾病学家,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首批工程院院士,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肾病学会理事,享有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百名优秀医生、“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江苏省建国60周年十大杰出科技人物等荣誉,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12项。他领导的肾脏科,是军队、江苏省医学重中之重学科。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同胞三兄弟,都是国宝级学者,都是院士,这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未闻有第二例。黎磊石院士在黎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三。因家庭生活困难,长沙长郡中学毕业后,被迫放弃考取的东方语言学 校,改赴南昌投奔学医从医的大哥学医。他1948年从国立中正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到南京中央医院住院部任医师。南京解放后,他历任解放军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热带病科及内科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肾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解放军一、二、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学与卫生学部院士。&&& 他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执行理事、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他是第八届、九届 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肾脏内科专家,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先进医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临床成 绩。&&& 50年代和60年代,他主要从事热带病的防治与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为千万寄生虫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60年代后期,他开始专事肾脏病病理研究与诊治实践。他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所创造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的全程系列疗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获得18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次被推选为国际肾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李保春今年三四月经常睡不着,靠吃安眠药维持,后来不见效,有一次无故摔倒了,去检查也没有发现有器官性疾病。到了“五一”前,抑郁症比较严重,住进了该院神经内科的病房,并开始吃抗忧郁的药,后来好很多,失眠开始减缓。神经内科病房位于李保春平常工作的医院六号楼住院部的二楼。据这位知情人透露,李保春跳楼那天,是从病房上到7楼,7楼是他担任科室主任的肾内科,然后去到12楼,这里是泌尿外科,也是和他工作密切相关的科室。记者在咨询时,护士告知,病人要进行肾移植,一般先到12楼的泌尿内科登记,然后等待肾源。“从自己工作的大楼跳下,没人知道他当时想着什么,也没有留下一句话。”这位人士叹息说。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从医半个多世纪,破解多项世界性医学难题,分别成为享誉世界的普外科和肾脏病专家。黎介寿、黎磊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少将军衔。2009年5月,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央军事委员会通令:给黎介寿、黎磊石记一等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查病房烧伤外科专家黎鳌黎鳌(日—日),别名升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外科专家,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黎溥棠是中学教员,母亲周霞是勤俭的农家妇女。黎鳌和两个弟弟都从事医学,二弟黎介寿和三弟黎磊石分别在普通外科和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一个家庭的三个同胞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又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科学界是一段佳话。黎氏兄弟悬壶济世,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黎鳌194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南昌中正医学院外科助教、附属医院外科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第四军医学院外科副教授,第六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第七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野战外科主任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烧伤研究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烧伤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他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中美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届主席。他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的“烧伤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88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1994年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他撰有《严重烧伤早期败血病的诊断》、《对烧伤防治研究的刍议》等论文400多篇。黎鳌1975年主编出版170多万字的《外科手术学》,1977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以总结自己经验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70多万字的《烧伤治疗学》,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肠病专家黎介寿肠病专家黎介寿,日出生,外科专家,湖南浏阳人。黎介寿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军区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解放军腹部外科中心主任、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他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是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会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组组长、《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主编。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侧重胃肠外科领域研究,尤擅长肠外瘘的治疗。他主持的“新法治疗肠外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肠外瘘的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肠外瘘治疗的研究”分别获1985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胃肠的进步”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肠外营养所致淤胆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种异体小肠植”获1996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参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等20多部著作的撰写;主编有《肠外瘘》、《外科学》、《手术学全集》(13卷)等;撰有《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成功的临床经验》等论文500余篇。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黎磊石,日出生,肾脏病专家,湖南省浏阳县人。黎磊石1948年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磊石历任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热带病科、内科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肾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兼任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任。他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他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执行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黎磊石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诊治与研究。二十世纪50-60年代,他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肾脏病研究,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他主持的“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获1983 年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肾小球肾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肾炎免疫病理的研究”获1987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gA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91 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研究”、“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黎磊石编著有《肾脏病学》;主编有《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现代肾脏病学》等;撰有《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论文500多篇。黎氏院士三兄弟与朱镕基总理同为中学校友一个家庭的三个同胞兄弟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三位院士兄弟又和一个国家的总理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闻名遐尔的黎氏院士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就是这“独一无二”;三黎与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是这“极为罕见”。这可谓天下珍闻。黎家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湖南私立广益中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三黎的叔祖父黎尚雯是广益中学的创办人之一;父亲黎浦棠是广益中学上世纪20年代的英文教员、校董事会董事,1926年至1927年出任过校长;伯父黎赞唐从1913年起就在广益中任教数学,直至1960年退休。因此,三黎同为广益中学校友也就顺理成章了。黎鳌于1923年秋至1927年就读广益中学小学部(广益附小)。黎介寿、黎磊石先后于1937年秋至1938年夏和1941年春至1942年夏,分别双双在初中第32班和高中第20班肄业(读完高中二年二期就辍学),从其保存的成绩册上可以看出介寿、磊石的成绩优良,尤以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见长,为后来攻读医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朱镕基总理从1941年春至1943年冬在广益中学初中第39班学习至毕业,从其保存完好的成绩册的记载,品学兼优,毕业考试11门功课7门获100分,以平均96.27分的高分排全班(54人)的第一名。因此,黎氏院士三兄弟与朱总理都是校友。这是古今中外的巧合,也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光荣。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的传奇人生攀登之路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同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哥哥黎介寿院士是这所医院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弟弟黎磊石院士是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不断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一个开创了亚洲小肠移植先河,一个把肾脏病研究推向世界前沿。黎介寿与黎磊石(2007年)黎介寿与黎磊石相同之处颇多。他们同时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后同时入伍,同时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当医生;同是55岁入党,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晋升专业技术一级,同时被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样都领衔军队医学重点学科及实验室,同样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不同之处是,黎介寿是普通外科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欧洲消化道外科学会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黎磊石是肾脏病专家、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国际肾脏移植学会名誉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黎磊石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发展道路,填补6项肾脏病研究领域国际空白,使我国肾脏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90年,黎磊石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1993年,他被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他多次应邀到美、英、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多次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执行主席。2005年3月,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在圣地亚哥召开,黎磊石再次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在黎磊石走向国际医学舞台同时,黎介寿也向世界医学高峰发起冲刺。他把目光盯向了另一个世界医学难题——使我国的小肠移植手术和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总医院成为亚洲惟一能施行这一移植术的医院。兄弟院士以病人需要为课题,紧贴临床实际攻关不止。哥哥黎介寿为了试验数据,义无反顾,在自己身上开刀试验,天道酬勤,一连攻克感染、营养、肠液管理等难关,使肠瘘治疗获重大突破。随后,他又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短肠综合症、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4%。目前,普外科已成为国内惟一的肠瘘治疗中心,形成了肠瘘、移植等12个临床医学研究方向。弟弟黎磊石不顾生死尝毒草。现代肾脏病,曾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一直从事着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的黎磊石,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索肾脏病治疗的新路。雷公藤属毒性中草药,易引发急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剂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学,更注重科学思维所派生出来的理性感觉。结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适中,能利尿、消肿,对蛋白尿具有治疗作用。接着,他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将一批中草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新路。兄弟院士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向传统医学挑战。一个内科医生闯入移植手术领域,一个外科医生开辟营养支持新路。为攀登医学高峰,黎磊石从内科走进了外科,实现了事业新的突破。黎磊石收集世界上有关肾脏移植的资料,派人到国内当时肾移植技术最好的医院学习,又向身为外科专家的哥哥黎介寿请教。黎磊石和他的同事们,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不仅开创内科医生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先例,还大胆进入由病理医生从事的肾活检领域。目前,该院肾脏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肾移植中心之一。肾脏病研究所已累积2万多例肾活检病理诊断标本,数质量为国际之最,被誉为“世界肾活检之王”。黎介寿从外科走进内科,开辟了新的医学天地。在治疗肠瘘过程中,他和同事们一道展开研究,并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运用于外科。几易寒暑,几经波折,黎介寿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获重大突破,改进了创伤、感染病人的治疗方法,找到了肠衰竭、胃肠肿瘤、重症胰腺炎等病更有效的治疗途径。陈舟患短肠综合症,只剩下30厘米小肠,不仅依靠营养支持恢复了健康,1998年9月还生下一健康女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外营养怀孕生育的“无肠女”。“无肠少年”朱江的小肠只有28厘米,通过黎介寿的治疗,成为国内小肠最短、依靠营养支持生存时间最长的短肠患者。与此同时,黎介寿关于肠外营养研究的学术论文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成为全国营养治疗中心,外科营养支持成了全球外科界的发展方向。2000年,已74岁的黎磊石不幸患了恶性肿瘤。与他相濡以沫的哥哥黎介寿为弟弟制定了治疗方案,一生为病人治病的黎磊石坦然面对病魔。手术后不久,黎磊石就重回工作岗位。如今8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他们依然瞄准世界医学前沿攀登不止。如今,耄耋之年的兄弟俩又分别承担起“损伤控制性治疗”和“血液净化”两个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课题。满目青山夕照明。在通往世界医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兄弟院士攀登的身影更显出夕阳的壮美!无垠之爱70年前,黎介寿、黎磊石的大姐黎民承载患心脏病早逝的父亲“不为良相、即为名医”的家训,从医学院毕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刚走出校门不久却被伤寒夺去性命。大姐临终前那渴望生命的眼神,成为兄弟俩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们善待病人的起点。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黎介寿、黎磊石始终视患者为亲人,用高超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谱写大爱人生的传奇。兄弟院士的从医信条是:“一视同仁、大爱无垠,患者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作为闻名全国的医学专家,慕名找黎介寿、黎磊石求医的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身份显赫的国外要员、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家产过亿的商贾巨子、众星捧月的演艺明星。然而,在黎介寿、黎磊石眼里,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来到这里都是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始终恪守对患者一视同仁的从医信条,倾心向每名患者播撒着无垠之爱。如今,兄弟院士都已年逾八旬,仍坚持早上7点前到医院,晚上7点后下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周用5个半天看门诊、查病房、做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兄弟院士的从医生涯就像一根漫长的藤,藤上每天都结出与普通患者血肉相联的感人故事。2000年,黎磊石患恶性肿瘤骨转移后,曾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住院病房中,为患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天津青年王松提出诊治方案。黎磊石说:“因为我自己是病人,更了解病人的痛苦。我要争取当一个好医生!”他运用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新技术,终于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兄弟院士的从医誓言是:“甘当风险、永不言弃。”上海一位谢姓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北京、上海许多大医院也诊断不出病因,辗转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入院时,姑娘全身浮肿,脸色煞白,几乎没有血压,生命悬于一线。黎磊石查遍所有资料,发现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病例的报告。根据患者症状,他大胆推测——是妇科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作怪,决定给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而,讨论治疗方案时,阻力接踵而至。各种医疗设备检查显示没有异常,影像科医师不支持黎磊石的病情判断;妇产科主任说没有发现肿瘤,婉言拒绝做手术。患者父亲也不愿意接受手术方案。自己的声誉与病人的生命,孰轻孰重?黎磊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黎磊石向当外科医生的哥哥黎介寿求助。兄弟俩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联袂为患者施行这一特殊的手术。结果证实了黎磊石的判断:患者卵巢上长着个米粒大的肾素瘤。切除肾素瘤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还结婚生了孩子。经检索,这种病例在全世界是第一例。黎介寿、黎磊石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患者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作100%的努力,绝不能因为个人名利患得患失,更不能轻言放弃。”兄弟院士的从医理念是:“情系民生、促进和谐,既要治好患者的病痛,也要关心他们生活的困境。”黎磊石在研究所医疗会上说:“作为一名医生,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既要治好患者的病痛,也要关心他们生活的困境,千方百计减轻他们的负担。”经过潜心研究开发,黎磊石成功研制出用于严重狼疮、深度中毒和肾移植感染治疗的国产免疫吸附器,由进口一只12万元降为现在的1.2万元,使无数患者受益。黎介寿院士在全国率先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的治疗理念,通过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合理运用,不仅使患者手术治疗期缩短三分之一,而且使患者治疗费用比同类医院下降了20-30%。经他提议,全科人员通过表决,普通外科研究所每周实行6天工作制,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开始门诊。据统计,现在每年可多接诊近4万个患者,平均为每个患者节约看病时间一天以上。“是谁的眼睛关注着忧伤,是谁的双手抚慰着病痛,是谁把生命的旋律一次次奏响?是你们,用目光书写善良,用爱心实现梦想……”一名患者作的这首小诗,正是兄弟院士大爱人生的生动写照吗!人才方阵在中国医学界,有一支队伍被同行誉为“黎氏人才方阵”:327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44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47名学科带头人;1人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4人在中华和全军外科学会、肾脏病学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17人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获高等级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这个人才方阵的导师,就是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兄弟院士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的育才理念:地球之小,是因为思维之大。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把弟子推向国际医学前沿。院士带出的学生成为院士,被医学界同行传为佳话。上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肾脏病研究所骨干的刘志红,对IGA肾病治疗展开了研究。这时,黎磊石为刘志红设计了独具匠心的成才之路,趁赴美学术交流的机会,带着她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请国际著名肾脏病学者当刘志红的导师。黎磊石要求刘志红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用国际眼光去审视世界肾脏病发展趋势。刘志红学成归来后,在黎磊石指导下,IGA肾病发病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论证肠道感染是免疫球蛋白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首次发现肝脏具有清除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填补了两项国际空白。2003年12月,45岁的刘志红当选为医学界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肾脏病学界唯一的女院士。异途同归。在黎磊石送刘志红出国深造之际,黎介寿却让学生李幼生立足国内攻关。一送一留,无不折射出兄弟院士的相同育才理念。博士李幼生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肠道疾病年轻专家,黎介寿经常派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他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开展学术研究。黎介寿说,育才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出国深造。特别是在肠道疾病方面,西方人发病机理与东方人有较大区别,黄种人与白种人有很多不同,立足国内成才将来发展的空间更大。李幼生瞄准世界医学前沿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取得关键性突破。1994年3月,他作为黎介寿的得力助手,协助导师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随后,在黎介寿指导下,李幼生取得一系列高等级成果,并挑起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大梁。2006年,李幼生被表彰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兄弟院士在人才设计上,确立了“业之所需,兴之所近,时之所至,力之所能”的思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学生选好科研课题,把准专业发展方向,让弟子尽情释放创新能量。在兄弟院士眼里,只要因材施教,学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为使人才成长各得其所,黎介寿把普通外科研究所学科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搭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广阔平台,让他们领衔不同专业。黎介寿引导博士江志伟参加“肠营养课题”研究。江志伟全力以赴,几年后课题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国著名营养支持专家。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千:黎院士用心良苦,按照他设计的路子前行,我才有今天的作为。随着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黎介寿根据大弟子李宁的实际,为他设课题、压担子。按照导师的设计,李宁耐住寂寞,数年如一日将普外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先后获军队和省部级5个一等奖,被表彰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当选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以科研课题育人,是黎磊石挖掘人才潜能的常用方法。黎磊石在医疗实践中敏锐地发现,应用血液净化技术,能开辟严重肾炎、化学伤、战创伤等治疗的新天地。学生季大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专家。黎磊石要求季大玺参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课题研究,牵头组建全国最大的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心,将传统治疗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论证了应用这一技术治疗不同疾病和战创伤的机理和范围。如今,季大玺已多次跟随导师,在国际学术会上作相关学术报告。黎介寿为普外科护士长倪元红选定了“肠营养支持护理研究”的课题。经过一年多探索,倪元红和同事们把多项新材料、新技术引进护理领域,形成了肠营养支持的护理体系。她总结撰写的论文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护理科研获得的最高奖项。兄弟院士作为博士生导师身体力行的为师准则是:“既要传授治病救人之技,更要传承立身做人之德。”。多年来,两个研究所获国际国内荣誉不计其数,但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医德医风的奖牌,那是患者心中无形的奖牌。黎磊石有个习惯,每晚就寝前都要打电话询问住院病人的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赶到病房处理。他要求医生熟悉掌握病人情况,绝不能延误病人的治疗。“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兄弟院士认为,医德医风传承身教重于言教。黎介寿年过8旬,仍然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有一次竟晕倒在手术台上。性情刚烈的黎磊石有时爱发脾气,但一辈子没对病人发过火。无论什么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请教,他们总是耐心解答,一时解答不了的就找书或上网查询。学生的每篇论文,他们都要反复帮助修改,经他们修改后发表的2000多篇学术论文,从不署自己的名字。这一件件事情,就像一座座无形的路标,引领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前行。他们说,生命有限,更当化为红烛,照亮后人前行之路!人生选择人生中最艰难的莫过于选择,人生的成功往往得益于选择。当所有的喧嚣过后,尘埃落定,真正能够被历史记载的、为人民所铭记的,是那些利国家、兴事业、济苍生的人和事。黎磊石是从52岁开始正式改行搞肾脏病研究的;黎介寿也是花甲之年后才下定决心搞小肠移植研究。他们说,能够选择敢于争先、勇超一流地“创业”,决定了医生人生价值的走向,决定了个人能力素质的走向,也决定了一个学科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走向。一个人心中想着祖国的事业,任何艰难困苦也压不垮他。如果心中只想着个人名利,就会患得患失,最终也难有什么出息。兄弟院士说,当医生,搞医学研究,都是一门寂寞的学问,举步维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利诱、遭到挫折的时候,专注的人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相反,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事情也不会取得成功。当官和当科学家,虽然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是难以同时当好这两个角色的。既然我们立志做有所作为的科技工作者,那就要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抱负始终矢志不渝。黎磊石说,能当上院士,不是说我们的水平有多高,贡献有多大,过去许多水平、贡献在我们之上的前辈,都没当上院士。我们兄弟三人是生逢其时。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所以,生逢盛世,当不虚此生。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最大意义又是什么?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工作、融入奉献、融入为患者服务之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黎介寿说,当你开始学习医学,必将学无止境。时至今日,我还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每星期一专家门诊雷打不动,仍然坚持每周做两到三台手术。不脱离临床一线,主要是为了发现新问题、捕捉新灵感、建立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我的乐趣所在。现在,有两件事能让我特别高兴:一是治好了一名重病人;二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我们研究做成功了。可岁月不饶人,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时不我待。黎磊石说,在医疗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际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我是中国人,在祖国有我干不完的事业。黎介寿说,科技工作者成才定位很重要,自觉克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等功利思想,自觉讲爱国讲奉献,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广阔。我一直提倡好的学风和作风。名和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看到学生在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夕阳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新人上,新人辈出是夕阳无限的最好注释。(黎健明编写,参考资料:中国工程院有关文章,《解放军报》冮伯友、丁广阳、葛克友、姜宁、潘正军、高铭华的报道)月16日7时58分,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4岁。黎磊石院士是湖南浏阳人,是著名的浏阳“兄弟三院士”之一。医学界对黎磊石院士的去世深表痛惜。一生成就辉煌享誉中外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参加工作,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南京总医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肾脏病学会原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2003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黎磊石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6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他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13部,有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黎磊石院士的过世, 使医学界痛失一位学术巨擘。听闻黎院士去世的消息,南京军区总医院以及南京整个医疗界悲痛万分。从医50年来,黎磊石院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把医德修行作为终生课题,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终生追求,以大爱仁心,为万千患者送去健康和笑容。 黎院士说:“在一个具有道德感的医生面前,歌星和纤夫,总理和士兵,没什么不同。” 做医生就要爱病人,是黎磊石院士生前恪守的从医信条。四川伤员:“黎院士在电梯门口等我”当听到黎磊石过世的消息时,远在四川绵竹金花镇的李涛在电话里一阵沉默,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话语中带着哭腔。“太可惜了,像黎院士这样的活佛应该再活几十年的。”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李涛被从废墟中救出送往医院。在医院,李涛被查出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肺损伤等,生命垂危。医生说,就算救回了命,左臂因长期受压迫,肌肉坏死,恐怕也保不住了。被救出后,李涛常常被噩梦惊醒。当他被抬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时,一个细节让他的心放了下来。“我被送到了肾脏科,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满头白发的黎磊石院士站在门口等着我,从眼神中能读出关切。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他,有这么顶级的专家为我看病,我感到自己有救了。”李涛回忆说。在军区总医院,李涛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每个科室都派出主任医师为他会诊。在他最严重的时期,年过8旬的黎磊石每天都会来查房,亲自询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了后来,李涛脱离危险的时候,黎磊石还是坚持每周两次到他床边。在南京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日,李涛出院了,原本可能要被截去的左臂也保住了。 “希望黎老一路走好。”李涛在挂电话前说。52岁“高龄”转攻肾脏病研究俗话说“人过中年不学艺”,然而从事了20多年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并已拥有权威地位的黎磊石,却在52岁时决定转向肾脏病临床研究。这在当时实在难以理解。黎磊石一语道出心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血吸虫病治疗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但肾脏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医生!”在今天,治疗肾脏病的人都知道一种叫雷公藤的名药,但有多少非医学界人士知道黎磊石在雷公藤的发明中所作出的贡献? 在一次查房中,黎磊石发现一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病人,治疗前存在的合并严重蛋白尿症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随后黎磊石即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了雷公藤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抑制功效的药物,对肾病治疗有显著帮助。但雷公藤也有剧毒,黎磊石不避危险,每天亲口尝毒,有一次他差点晕厥过去。最终他掌握了雷公藤对治疗肾脏病既有效又安全的剂量。为了拯救更多肾脏病患者,内科医生黎磊石还顶着压力和非议涉足肾移植领域研究并获得成功,从最初的每年移植十几例发展到突破1000例,黎磊石用20年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医学界对黎院士去世表示痛惜得知黎磊石院士去世的消息后,医学界同行纷纷表示震惊和惋惜。“视病人如亲人,这是黎磊石院士几十年来一贯的准则。至今军区总院肾脏科还执行着黎磊石的‘不唯洋、不唯上、唯求实三准则。”昨天江苏省中医院肾脏科主任孙伟接受采访时说, “黎老师的离去,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黎院士在肾脏病学界的地位无人替代,是公认的医学泰斗,揭开了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内涵,创造了非常大的奇迹。他的离去堪称肾脏病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今后再也没有机会聆听老人的讲课了。”孙伟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经在军区总院黎院士的科室进修,黎老师的讲课常常用实际的病例,做深入浅出的剖析,逻辑性和知识性非常强,每一次讲课都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听过的这些讲课,至今历历在目。”在军区总院采访时,一些患者在得知黎院士去世的消息后,眼圈不由得红了起来。“老爷子是个好医生,对下面的医生护士很严厉,对我们病人却非常热情、负责,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专家,走得太可惜了……”一位患者说,希望老爷子一路走好。综合新华社、《现代快报》报道@扬子晚报:悲剧!肾病专家、工程院院士黎磊石今天上午坠楼身亡。黎磊石,1926年出生。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今天上午从位于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4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女院士。书写这一传奇的,就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刘志红。6月10日,记者见到的刘志红院士,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眉宇间透着睿智。她说:“100个中国人中就有13个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我们深感担子沉甸甸。”就是这份使命感,让刘志红已坚守了30多年。1982年,刚从新疆医学院毕业的刘志红,眼看着一位年轻的肾脏病患者,凋零在人生黄金季节。刘志红暗下决心,要为万千肾脏病患者打开“生命之门”。1986年,刘志红考取研究生,师从肾脏病专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磊石教授。IgA肾病(免疫球蛋白肾病)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看刘志红特别能吃苦、肯钻研,导师黎教授破例让新来的她做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做实验时,刘志红双手被实验老鼠咬得鲜血淋淋,她却全然不顾。在刘志红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实验提前完成:在国际上首次论证了IgA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首次发现肝脏病变会诱发IgA肾病等;在国内首先提出IgA肾病临床分类,使疗效大幅提高。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刘志红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她利用美国先进的实验条件进行肾脏病研究,取得3项国际领先成果。“来这里的研究人员两年才能发一篇论文,刘志红在一年之内就发表了。”美国导师盖丽·司特克对刘志红高度评价。在刘志红和同仁们的努力下,全军肾脏病研究所逐渐发展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医学研究机构,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头羊”,被誉为中国肾脏病学界的“黄埔军校”。来此就医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连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外国患者也慕名前来。2011年,刘志红作为首席科学家,担纲中国肾脏病领域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着手研究“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2011年世界肾脏病大会上,刘志红当选为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使中国肾脏病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最高决策层占有重要一席,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临床医学科学家”是刘志红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把患者的病治好,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刘志红说。刘志红院士,汉族,新疆库尔勒人,1958年12月出生,1986年3月入伍,1996年入党。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1993年至1996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修三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肾脏科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肾脏病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Brown 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国际肾脏病全球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解放军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任《中华医学杂志》等8种杂志的编委、副总编和总顾问。刘志红是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家,对临床医学及基础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发表论著380篇,SCI收录120篇,主编专著2部,其中《中国肾脏病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先后带教硕士生29名,博士生40名,博士后8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 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得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科学工作奖励。刘志红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01年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先进事迹挑战有多大,奋斗的动力就有大,成功的希望就有多大。刘志红院士就是就是一位迎着挑战前行、一路收获成功的高产科学家。1982年,刘志红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她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肾脏病患者在年迈父母的痛苦中离开了人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她的心灵受到强烈震颤。1986年,她考上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班,成了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教授的学生,开始进入肾脏病研究领域。离开家的时候,她的女儿还不满周岁。做这个抉择,她的内心充满痛苦和矛盾,一面是嗷嗷待哺的骨肉,一面是自己追求的事业,她再三衡量,最终选择了事业。在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刘志红爱学习、肯钻研,黎磊石破例让新来的她做IgA肾病发病机理课题研究。IgA肾病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刘志红感到这是导师对她的信任和器重。刚开始做实验时,她不会喂老鼠和抓老鼠,双手常被实验老鼠咬得鲜血淋淋,她却全然不顾。那年,南京的冬天特别冷,刘志红在做动物模型时,两只手被冷得长满了冻疮,严重的部位已经溃烂。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模型就是用葡萄球菌肠毒素诱发老鼠IgA肾病的实验,稍有不慎,实验者就会引起感染。黎教授看她用长满冻疮的手做实验,非常吃惊,劝她放慢实验进度,可她仍然把双手泡在刺骨的冷水里做实验。黎教授建议她戴上橡胶手套做实验,她却嫌那样不利索,影响工作效率。这项研究还涉及到基因扩增技术,而医院当时没有扩增仪。刘志红土法上马,根据设备原理,用水浴锅代替扩增仪,没有机械手就用自己的双手代替。于是她那双原本柔软而光滑的手就变得粗糙不堪。刘志红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实验到了关键,吃住都在实验室。在她的努力下,两年的实验计划一年就完成了。在攻克一个个难关中,刘志红取得一项项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论证了免疫球蛋白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首次发现肝脏具有清除免疫球蛋白的作用,肝脏病变会诱发免疫球蛋白肾病等;在国内首先提出将IgA肾病区分为6种临床类型的观点,针对性治疗使疗效大幅提高。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7月,在医院支持下,刘志红开始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学习深造。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同时,她的身边还经常出现一些刚踏上美利坚国土,就忙着申请绿卡,想方设法留在美国的人。对此,刘志红心静如水。她知道,自己是来学习的,目的是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加倍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远在异国他乡,除了学术交流,连一丝乡音都听不到,寂寞占据了刘志红整个心灵。一次,导师黎磊石打电话询问学习和生活情况。她说:“一切都好,就是想找个中国人说说话。”每天早上6点,刘志红赶班车到国立卫生院,7点进入图书馆,一直到9点同事们来上班,她又走进实验室。下午5点,同事们都下班了,她又坐进图书馆博览群书。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几口面包,一看就是6个小时,直到图书馆关门。1994年冬天,华盛顿遭遇了一场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大雪,政府和学校停止了办公。除了地铁,其它交通工具全都陷入瘫痪状态。清晨,刘志红看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和仍在漫天飘舞的大雪,心里着急了,因为实验室里有几十只转基因糖尿病老鼠,必须每天喂药喂水。只要一天没有水喝,这些老鼠就会渴死,课题的研究就会受到影响。不行,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到实验室去!脚刚跨出房门,大雪就没过膝盖,路上静悄悄的,没有汽车,也没有行人。刘志红深一脚浅一脚向地铁站走去。连续5天,只有她一个人独自在过膝的大雪中往返、工作着。在美国三年,除了在国立卫生院,刘志红还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先后走访了哈佛、霍普金斯、西雅图等大学,利用美国先进的实验条件进行肾脏病研究,先后取得了3项国际领先成果。她的卓尔超群,引起了国际专家们的关注。她的美国导师盖丽·司特克,以年薪4万美元和授予她副研究员的优厚待遇真诚挽留她。刘志红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准备好回国所需的试剂和资料,刘志红如期返回中国。刘志红心里有更高远的目标,那就是学贯中西,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牌”成果,走上国际医学的大舞台。在美国三年,她没有回国探过一次亲,回国后第三天就回到了实验室,迅速展开了工作。我军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对“九五”军队医药卫生杰出中青年基金擂台赛上刘志红的出色表现,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1996年4月。来自全军卫生系统的近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荟萃北京,一争高低。擂台上,刘志红思维敏捷,从容面对专家们的一串串考问。一位老专家存心想难难她,突然用英语发问:“你在美国取得这么多成就,那里的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还要回国?”“我拼搏的土壤在中国,中国需要我。”刘志红不假思索用流利的英语机敏作答。这一次,刘志红轻松闯过30多位评委设置的道道难关,获得唯一的满分,她的创新课题赢得20万元资助基金。刘志红常说,“我们是国家队,是代表中国的,每个队员都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人类的基因大约有3-5万段,要在这数万段浩如烟海的基因中,找出几段与肾病研究有关的基因,犹如大海捞针。但刘志红不信邪,她坚信实践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美国学习期间,刘志红每天都要做上百个标本,从基因扩增、电泳到观察分析结果,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准确选取了关键性的侯选基因。当人类基因组宣布基因序列图绘制成功时,刘志红已经通过基因多态性研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中国人肾小球疾病机理与基因多态分布的关系,开始了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的探索。耕耘必有收获,刘志红由此走上了国际医学舞台。199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七届国际IgA肾病研讨会上,刘志红作了专题发言,这是20多年来中国人第一次走上国际专题肾脏病讲坛。1998年11月,刘志红应邀在第31届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这是国际公认的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讲坛。当刘志红第一个走上讲台,华人专家们带头鼓起了掌,掌声中有自豪,也有骄傲。忘我攀登者的目标永远在前方。跨入二十世纪,刘志红继续用她的拼搏和努力,缔造属于她的辉煌。她先后负责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重点基金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肾病分子发病机制中,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大黄酸能有效抑制GLUT1过度表达,改善细胞糖代谢紊乱;首次发现拮抗TGF-1在减轻细胞肥大及细胞外基质形成中的作用,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此后,刘志红深入系统地开展肾脏病基因多态性研究,取得多项成果,促进了我国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工作的发展。她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上存在功能性葡萄糖转运蛋白,连续三年在美国肾脏病年会就该领域的研究作报告;在国际上首次论证感染性因素引发肠粘膜免疫异常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提出其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案,相关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日,是刘志红人生中最值得荣耀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45岁的她,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女院士。从一名普通医生,成为万人瞩目的共和国院士,“十年磨一剑”。 近年来,刘志红还先后获得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和“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永不自满,永不言败,永攀高峰,刘志红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收获成功。在导师黎磊石和她的带领下,研究所创新成果“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被列入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课题。2009年,她的“多靶点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新疗法,成为轰动国际医学界的一大新闻;大黄酸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资助。这一年,她和导师共同主编的《中华肾脏病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2012年,刘志红院士获得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同年就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这一年,在南京大学110周年华诞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重建25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医学院迎来了她的新一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教授。2013年,刘志红院士带领的肾脏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申报华东地区首个国家肾脏病临床中心。刘志红常说,是祖国和军队培养了我,是南京总医院给了我事业的舞台,我要用毕生努力报效祖国,为国家和军队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奉献的人生最有价值。奉献是一种责任,人命关天,无数次炼狱般的攻关,无数次生命与死神的较量,医者在责任中缔造价值。奉献创造价值,医者要敢于选择艰苦环境,选择牺牲奉献,在实践中诠释奉献、体验崇高、收获价值。核心内容:南京军区总医院院士跳楼,3月21日,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在南京出殡,上周二(16日),84岁的黎磊石在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黎老在遗书中表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如果采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抢救中会导致产生更大的代价。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他的两名兄长都是内地医学界著名专家,3人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地“黎氏三兄弟”成为医学界美谈。据披露,黎磊石10年前已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并且转移到骨头,在上海手术治疗前,生性刚烈的他曾对学生表示,“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手术后,已是75岁高龄的他又再度为病人诊病治病,长达10年之久。去年,黎磊石癌细胞再度扩散,不能再到病房工作。黎磊石的一名学生说,黎磊石性格刚烈,10年来一直不愿住院治疗,不愿意“麻烦别人”, “他是不能忍受自己不能工作,而只能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他认为,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的状是有失其尊严的。”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分别获得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987年全军科技奖。黎磊石,(0.3),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种人的优越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