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最适合人居住的地带是哪里请问各位中国

回帖也精彩(最近7天内发布回帖中,被赞排行。每30分钟更新一次)
5岁半的豆豆走进办公室找到了老师,开始分享他今天在幼儿园的“遭遇”给老师听。
“我今天在幼儿园把腿给磕了,可疼了。”
老师自然会问,怎么回事儿啊?
“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在滑滑梯,当时没有老师,我就把腿撞在滑梯上了。挺疼的。”
老师接着说,“那你下次要小心一点,是不是?”
豆豆说,“反正就是磕疼了。”
老师最后说,”一定要小心啊!而且你是大班的大孩子了,要学会保护自己呀。”
听到这里,豆豆坐下了,没有再跟老师继续聊天了。而我在旁边看得好着急——这么好的能够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又能实施教育的机会,就被错过了。在这里,跟孩子的沟通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步,辨识、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中国的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大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太过关注事儿本身,而不去关注更重要的——就是人。跟孩子沟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辨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然后对这些感受和情绪接纳和回应。直接进入漫长而烦人的说教,这不叫教育,这叫偷懒喔。
似乎豆豆的老师,从头到尾都忽视了孩子唯一一个翻来覆去出现了多次的词,就是“疼”。这个疼字,才是孩子想要表达、且希望得到回应的点,因为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对于一个5岁半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而言,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并不容易。然而,当他的感受表达出来了的时候,收到的回应是一堆说教,所以他不再跟老师继续聊天了。
那么这个老师当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首先要辨识、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在这里就是“疼”。
第一个步骤需要说的话,是这样的:“哦!豆豆今天磕疼了?快给老师看看。”“嗯,有一点点青啦。看来当时挺疼的对不对?快来,老师给你一个大大拥抱好不好?”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信任感的简历,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完成的。周围对Ta进行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时,先完成这个辨识-接纳-回应的步骤。只有这样,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才会第一个想要找你倾诉啊,表达啊,作为老师和家长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毕竟我们不会每一分钟都在孩子的身边。
虽然这个例子是以孩子跟老师沟通为例的,但是家长朋友们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排名第一的重要他人,更需要这样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反馈。另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医院打针的时候,什么样的孩子哭得最撕心裂肺呢?就是那些一直叨叨“小明乖,不哭哈,一点儿都不疼”的家长带着的孩子。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都快疼死了,为啥你说不疼呢?
聪明的爸爸妈妈还有老师们,按照刚才我们教的方法,您应该如何接纳和回应孩子呢?这个案例里不需要辨识的那个步骤,孩子很明显是疼就一个字!
对于情绪,更是如此。相比感受,情绪更难描述。有兴趣的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可以参考Wendy老师的另一篇文章:《情绪化?爱生气?男孩子的养法须知道》。虽然说的是男孩子,但是很多女孩的爸爸妈妈也反馈说帮到了自己家的孩子。
第二步,在给出建议之前,先给出鼓励
辨识、接纳并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之后,下一步就是鼓励啦。这个步骤一定是放在建议之前的。沟通这个事儿,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差异很大。大家体会一下这两种说法:
-你今天的演讲表现得非常好,虽然在语速控制方面还需要加强,说得有点快。
-你今天的演讲在语速控制方面还需要加强,说得有点快,当然你今天的演讲表现非常好。
您感受到区别了嘛?看似相同的沟通内容,哪部分在前哪部分在后有明显差异。当鼓励在前的时候,后面的话听起来像建议;当建议在前的时候听起来是批评,后面的话听起来是找吧。
所以,第二个步骤要说的是什么呢?是鼓励。它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豆豆最勇敢对不对?虽然疼,咱们也能忍住!”
孩子的听力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大量接触词汇丰富的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勇敢”这个词非常抽象,但是孩子能够听懂后面那一句,即“虽然疼,咱们也能忍住!”通过这个机会,我们能够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句鼓励,同时也提供了机会让孩子建立抽象词汇和现实体验之间的联系,产生更高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而为语言表达能力做了词汇储备。
第三步,不要把说教和叨叨当成教育,给出能够执行的建议
最后一步,就是给建议。比如开篇那位老师的话,基本就是无效的。什么叫“小心一点”?什么叫“保护自己”?这种听起来正确,但是孩子无法执行的话,是说教。正确的建议,是孩子能够执行的话。
“豆豆,下次遇到老师或者大人不在滑梯旁边的情况,你自己可以滑滑梯。只是这个时候滑滑梯,一定要扶好扶手。另外要在其他小朋友已经滑完了,走开了之后,你才能滑。好不好?”
当然,豆豆已经5岁半了,这个建议是可以被执行的,如果孩子在4岁以下,建议一定要在大人的监护下进行活动。探索世界是必要的,保护安全是前提。
类似这种“小心一点”,“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之类的话,Wendy老师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跟学龄前的孩子讲过。可是说完之后对孩子有任何帮助嘛?答案是,没有。孩子理解不了这么抽象的概念化的说法到底如何变成Ta可以执行的行动。
爸爸妈妈还有老师们,成为孩子的好朋友,这些沟通小技巧您学会了嘛?
第一步,辨识、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第二步,在给出建议之前,先给出鼓励
第三步,不要把说教和叨叨当成教育,给出能够执行的建议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Wendy博士终身学习
的精彩回帖
前几天晚上,我在书桌前码字。已经近10点了,儿子还在那大喊大叫。我以为出了什么事?
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叫妈妈继续讲故事,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起来,起来!」
而不堪折磨的妈妈应该是无计可施了。已经启动了最后的武器——「装死」模式。任凭小家伙闹,一动不动地躺着。
这可需要很大的承受能力和忍耐力的。
我看时间很晚了,拍了一下儿子的小脑瓜,要他早点睡。跟他说「我不希望再听见有任何的声音,否则爸爸会惩罚你」。
关键时刻,只能由我出手相救才行。要知接下来他会各种方法去折腾这个可怜的妈妈。比如掏鼻孔、掏耳朵、揪眼皮,扯嘴巴,给妈妈闻自己的臭袜子。
在她身上蹦跶,用大屁股狠狠地坐上去,这个动作太危险,被我们多次警告后很少用了。
还有一个绝招是给妈妈做人工呼吸,有时候口水鼻涕抹妈妈一脸。小家伙折磨人的方法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
寻常我不忙的时候,会在睡前给儿子讲故事,然后哄睡。
他从几个月就习惯了我唱的催眠曲,可谓效果甚好。一首《送别》,一曲《天空之城》,都是比较安静地曲子。
而对于陪睡而言。睡着还只是第一步。真的的陪睡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
都说母爱伟大,就在这些点滴之上吧。
当妈之前,老婆能一觉睡到天亮。但是自从当了妈,陪孩子睡的日子,几乎没有一个整觉。所以,我也曾提出说每个人照顾一夜。
轮流上岗陪睡,结果没几天就取消了计划。
因为再细心的爸爸,也抵不过妈妈的细心。
我晚上常常呼呼大睡时,孩子溜被窝外冻着了。
孩子妈看的心急,就不敢再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了。
而如今我晚上熬夜写稿,白天带娃。
晚上陪睡的重担就继续由老婆担任。
只期待今年下半年能让孩子分房睡。
不知那时又会是如何的一番折腾和忧心。
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里。
孩子对母爱的需求是强烈的。
在妈妈的怀里跟在爸爸的怀里不一样。
所以儿子刚出生那会。
晚上睡妈妈身边才不吵,而每天晚上当妈的都要起身喂奶。
刚开始的时候一夜要两三次。
不仅仅是没睡觉,还要低着头,俯着身子。
长期喂奶的结果是成了一个「驼背」。
如今都能看到这个喂奶后遗症。
而且喂奶的时候还不能睡着。
记得那时候我们老家有一户人家。
就是因为媳妇喂奶的时候睡着了。
孩子被压住了鼻口,窒息了,一家人悲痛欲绝。
那时候跟老婆谈及,她更是每晚格外小心。
我也是如此。
陪儿子睡的时候,有时孩子呼吸轻盈时。
不自觉地会伸过手去摸摸孩子的鼻口。
看有没有呼吸。
我想很多的父母都这样做过。
如果说,要我们选出这世界上什么工作最需要耐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妈妈肯定入选。
就拿陪睡这件事来说,夜复一夜,天天如此,不容一点的马虎。
春天得捂着,孩子不盖被子操心;夏天太热,不盖着肚子也操心,特别是空调房内,更是小心翼翼;秋天天气转凉,踢被子容易感冒;冬天呢,孩子不会踢被子了,但又担心孩子冻着,总是要去给孩子裹被子才放心。
因为孩子如果生病感冒了,那陪睡就直接升级成了一场战斗。
不能说是陪睡,因为根本不敢睡。
给孩子量体温,换退烧贴,隔几个小时喂药。
如果高烧不退,看着那吓人的温度计读数,想着是不是该送医院。
忧心忡忡之余,还得头脑清醒。
每一个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
沉默而伟大,只有懂得的人才知道这种伟大的艰难。
如果一个女孩当了妈妈。
请你把以前的那个她忘掉吧。
那时候娇弱惹人怜,如今常常强悍如老虎。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这个女人,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有一位母亲,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
当救援人员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发现了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母爱。
我觉得这个世界亏欠妈妈们很多很多。
如果你问一个妈妈需要什么?
很多妈妈的心愿不是买金银首饰,也不是时尚服装。
更不是香水化妆品。
而是好好地睡一觉。
真正毫无挂念的好好睡一觉。
所以,真的爱自己的妻子。
那就多带带孩子。
所以,你问一个女人为什么不想生二胎?
请先看看她是怎么走过这段为母的路。
如果一个女人愿意生二胎。
那真的是出于爱。
因为痛过一次,再痛一次,不仅仅是勇气。
老婆说,「刚生孩子,觉得分娩那天是最痛最苦的。后来才知道,带孩子才是最苦最累的。特别是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年。」
我怀着深沉的敬意和爱,理解每一位妈妈的不易。
致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
因为你们给了孩子最完美的爱。
没有什么可以取代。
作者: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
的精彩回帖
先定义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就是教和育,很明显,教育从概念而言。就是自上而下的,针对总体概念而言的,而学习才是个体概念。
再摆观点,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实上,文中提到的,谋生,成就感和幸福感,除了谋生,后两者都是三观决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而谋生,准确而言,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有谋生的权利,如果社会制度不允许,那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教育。我们都看到了教育也许能帮助人活得更好,但忽视了同样会更多的限制一个人的出路,主观或者客观。
综上,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三观。
的精彩回帖
端坐的猫发表于9:38
一地鸡毛!为什么不同等录取线?为什么京城的考生400多可上北大,湖南江西的600多还进不去?为什么湖南江西你听谁说北京400多分上北大。
的精彩回帖
如果每个男人都这样想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矛盾发生了
的精彩回帖
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呢?
的精彩回帖
端坐的猫发表于9:38
一地鸡毛!为什么不同等录取线?为什么京城的考生400多可上北大,湖南江西的600多还进不去?为什么湖南江西我的国要把要把元朝的那套科举体制发扬光大:当时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在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右榜”,汉人、南人列为“左榜”。
的精彩回帖
广告做得越来越没有底线了。
的精彩回帖
smy发表于6:32
谢谢分享这么浅显的道理,有人硬是不知。取消竞赛加分,不是不要竞赛,而是担心全民竞赛,增加家庭负担,正如1000人参加竞赛,大学只要100名,你10000人参加,他也只要100名,取消加分,避免无谓的炮灰,希望家长和孩子正确认清自己。但对于有志于竞赛的孩子,竞赛奖只会越来越重要,那些重点大学对竞赛获奖学生只会越来越青睐,以前所诟就是大部分家长利用竞赛加分而投机,而现在大学自主招生,不是对竞赛获奖学生加分,而是对竞赛获奖学生获奖科目对应专业才能签约降分录取或免试录取。这是很科学选拔人才的举措。
的精彩回帖
很多初三的学生和家长觉得,中考考不好,是因为初三冲刺阶段没复习好。其实不然,初一初二是基础,初三是综合运用,如果基础没打好,初三怎么可能会得心应手呢?所以初一初二的同学可以根据这篇文章对照一下自己那个部分还没有学好,趁着现在赶快补!
根据往年的中考情况分析可知,中考各类题型按照难度比大概是3:5:2(易、中、难)。也就是说,80%的题目属于简单题和中等题,真正的难题只有20%左右。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个学生肯学,愿意努力,找准方向,是完全可以拿下基础分和中等分的。在众多考生当中,尖子生所占的比例毕竟还是比较小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数是从基础分和中等分中来的。
那么中考时基础分抓不到,是因为你在初一初二时忽视了哪些问题呢?概括来说,初一主要在适应和转变,初二主要注意分化问题。
初一要注意的6个问题:
1.把初一当初三过的都笑到了最后。但可惜的是,至少80%的孩子都等到初三才知道着急。
2.六年级到初一的差距超大,大到从听课、到内容、到作业、到态度、到思维方式都要进行转变。小学阶段的一些无关痛痒的表现,可能导致初中全盘皆输,就比如做计算不喜欢用演草纸这么一件小事儿,多少孩子因为这个在中考丢了小10分,人生轨迹就这么改变了。
3.不得不承认,现在中考考察更多的是细心,而不是难题的能力。要调整学习方向,平时练习的思路也要转变。
4.真正优秀的享有优质高中资源的前20%的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根本就没盯着中考,人家盯着的是“签约”,是不是你连签约是啥都不知道?做家长的还不赶紧去了解了解!提前规划!
5.初一的所有课程都不难,初一的各种统考也都不难,数学随随便便就可以拿个90多分,但你要知道,坏习惯改不了,学习方式不转变,初二一定出问题。
6.如果你孩子并不是特别牛,并且你现在的想法是“万一我孩子不行初三补课”。那我建议,你还是把钱花到初一吧。有这种想法的多半初三钱也花了,但成绩还那样!
初中和小学,有哪些不同呢?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增加的课程会更多,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
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
【应对策略】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更多地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
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他课程的巩固或第二天的预习,但是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孩子们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跟上步伐。
【应对策略】要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综合;课听懂、作业会做仅是初级阶段,还要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孩子们只要跟着老师走,掌握知识完全没有问题。
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
【应对策略】在日常中多提问,不断地提出质疑与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学会独立思考,适应更具挑战的学习。
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
【应对策略】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步做到“三会”: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画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听课,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做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然后进行练习和错题矫正。
初中生课外作业的难度比小学生的大,时间比小学长,为了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家长要指导孩子制订一套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快速适应初中生活。
【应对策略】必要的时候,家长与孩子该一起每天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查。一般说来,制订作息时间和计划应注意四点:一是根据用脑规律,科学安排时间。比如说,背诵英语和语文最好在起床后半小时或临睡前半小时进行;二是要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三是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四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和睡眠时间。
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非常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初中如果还没适应好,很容易不及格。你和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落差?
【应对策略】这不仅仅是孩子该调整心态,家长更该理性看待成绩,注重过程。重要的是,在每一次测试后,学会总结薄弱项,再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毕竟,测试是为了查漏补缺,而不是用分数给孩子打上标签。
初二要注意的3个问题:1.大部分人都把新初二的难关当成了物理,其实并不是。一个从0开始学的学科能难到哪儿去?初二最大的问题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一般不会看出什么明显的难度提升,但数学截然不同,初二是代数思想开始建立的初期,更是初中几何难度提升的关键节点。可以这么讲,初二数学学蒙了,估计到高三你都不一定醒的过来。
2.初二最大的BOSS并不是学习,而是青春期,这简直是鬼故事级别的。不光家长受罪,孩子自身也会受罪,莫名的躁动、莫名的烦躁、莫名的多愁善感和莫名的自尊心都会袭来。青春期最需要细致的关怀,这时候的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最脆弱了,所以才像刺猬一样长满了刺。只要你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你就看得到ta柔软的一面。那些青春期跟孩子“干”起来的家庭,100%是家长全责,等同于追尾。
3.如果初一过的紧张,初二又能hold住孩子的青春期,那么恭喜你,做好后勤工作,多跟孩子聊天,多给孩子鼓励,多学学做饭就可以了。而这些问题里面要是有一样没有解决,那初二最大的任务,就是解决它。
有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小学和初一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
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这种类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初二的学习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应对策略】
⑴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⑶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之前学得很轻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的成绩,原来如此简单,不认真不努力也可学好。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胜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二倍。这时,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
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点苦,怕受点累,就产生应付的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应对策略】
首先,要正确认识“会玩才会学习”“快乐学习”。我认为应这样认识:“会学习才会玩”,“学习快乐”。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有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其次,要忍耐力!“勤奋”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观愿望,有一个自己去努力的目标,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观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奋”总是和意志力在一块儿。
对于刚进初二的学生,意志力是培养的目标。但是,现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经常连一点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谈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奋,还是先从忍耐力开始吧!
第三,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勤奋学习是不可能的。明白要成才非学不成。任何的机遇都是勤奋劳动获得的,只有拼奋斗,才是通往成才的桥梁。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主要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还有习惯等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每个人的学习终身受益,也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习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出考题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看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小学生、初一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贪玩好耍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造成的原因,是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快乐地学习,怕他吃苦,怕他受累;是家长和老师督促、教育不够。
【应对策略】
要养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越是聪明的学生,越要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
培养他们经常反思的习惯。对聪明但容易骄傲、贪玩好耍的学生,尤其不要过多的夸奖,应让他感觉到刻苦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是自己的本分,本就应该这样。
初二学生一般刚进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较大,体验深刻。特别是女生,比较关注自己生理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有的学生把月经、遗精、乳房、痛经等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视为疾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开始对异性特别关注,注重穿着打扮,与异性交往过密,出现分心。
【应对策略】
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坦然地迎接挑战。父母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出现青春期生理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专心学习。
性格比较狭隘、偏激的学生,或内向而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有的因人际上孤独而出现心理疾病,有的会交坏朋友,有的会从不良书刊、游戏和网络上寻找寄托。
【应对策略】
正确处理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成天对他人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较狭隘、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去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爱心、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体谅他人,友好相处。
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帮助他人,多与人交流,多交朋友。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师长倾述。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必要时,可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人士(医生)的指导。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孩子上初中的阶段,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状态的稳定。如果在这期间出现大的生活变故,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
亲子关系的对立,也是常见的分化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也让他们更需要个性发展,更希望让父母了解、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较重,反叛的行为比其他年级更明显”。
【应对策略】
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不发生父母离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的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临下”。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平等,以营造和睦的亲子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会有疏漏,而且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还可能使孩子走向极端。
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果与孩子起了语言上的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决不能激化矛盾。中学阶段的孩子容易冲动,家长是成年人,应该理智。应立即主动采取适当方式停止争辩,但决不放弃。等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初二时期,媒体和同伴对学生影响比较大,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老师的一千句,还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一个很好的孩子,因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谈恋爱、与社会上的“哥们儿”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应对策略】这一点家长要十分注意。对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网、痴迷游戏、交坏朋友、谈恋爱、看黄色书刊影视等要密切关注。要尽可能地避免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频繁接触这些东西,少受不良影响。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时就与孩子讲清道理,说透危害,“约法三章”。出现这些问题的苗头时,及早发现,早做工作。
首先,不要等到初三再发现你与同学的差距,到时即使发现了也没什么必要了。
在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懂的就问,没跟上的马上跟同学讨论,千万不要想着等到初三去“查缺补漏”。
其次,有个远大的目标,有个合适的计划--严格管理时间,科学安排时间。
大部分初三学生的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幸运的是我们距离初三还有半个学期和一个暑假的时间,把握住这段时间,我们的初三将会无比的轻松。
最后,要有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很多初三同学已知条件都读不全、读不懂,其实这是做题没有思路的主要原因,你仔细体会一下,越是综合的题目就越需要你从已知条件中去“挖”,去挖掘新的已知。
所以这点就格外的重要,就需要我们在初二的学习之中努力克服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的不严谨的做法,要吃透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更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之后再去着手做题。
要将你的解题思路转化为得分点,主要体现在准确、完整的推理和精确、严密的计算,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
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改变自己“重思路,轻步骤,不计算”的不良学习习惯。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7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不管有多忙,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
早晨,人的记性最好,适合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
其他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你可以多读些课外书,积累作文素材,谁都知道,考好语文,作文是关键。
偏科的危害就不用我说了,可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到初三再想补“瘸腿”,那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了。
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准备几个笔记本。遇到好问题及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这样,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了。
中考表面上没有高考那么严重,但从长远上来讲,他的意义要比高考重要百倍!想要相对轻松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就应该按照上述步骤去操作,一定能笑傲中考。
的精彩回帖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故而造成两极分化,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子女都应该孝顺、尊重父母。
01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
日晚九点,国庆长假第四天,广州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友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讲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原委:10月1日清早,他们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比如蛋塔、酸奶什么的,打算给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对她极不尊重。
妈妈说我们想念宝贝女儿了,可女儿说天天微信,还有什么好想的,你们的感情也太泛滥了。爸爸说妈妈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儿陪去转转,女儿回答说和同学约好了,要去苏州玩,让爸爸妈妈自己玩,然后就匆忙而去……夫妇俩在南京转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铁返回广州。老友在电话中问我:龙兄,你说我错在哪里?我不知怎么回答……
我今天从太原赶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来的老同学见面,也尽地主之宜,没想到情况也几乎一样:他们女儿今年九月刚刚考到广州一所大学就读,国庆专程来广州陪她。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问其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爸爸总是批评她。
见话不投机,老友装着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却变得兴奋,马上进携程网帮他订了回家的火车票……老友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不同了,当年我们读书,有家人来探望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流泪,我也流泪……
02汪峰在《存在》中唱的,以前我似懂非懂,今晚完全懂了: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
03几年前我去哈佛大学做学术交流,发现费正清研究中心有学者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回答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我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朋友纷纷议论和全文转发,阅读量高达20多万人,有1500多条评论。
一位佛山母亲从美国发来的短信特别让我感动。她这样写到:龙老师好!几个佛山朋友都在转发你的那条关于独生子女的微信,我一边读一边流泪。你两个朋友的经历我感同身受,只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说出来。说实话,我憋得很苦,今天索性说出来。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亲家的话有道理,但我于心不忍。
那年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园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祷女儿考试顺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女儿搂着我泪流满面地说:妈妈,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后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女儿的话,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黑夜……可是,当女儿已经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内心却历经从未有过的伤痛。她是否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是否记得妈妈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读完这位母亲的信,我坚信一点:这不仅仅一位母亲的追问,而是一代中国人的纠结。而这样追问和纠结,都需要两代中国人来回答。
的精彩回帖
本帖最后由luckamanda06于7:03编辑
研学最后一天发烧,回来当天晚上到医院,抽血检查为病毒性感染,导致反复发烧,第二天早上休息半天,下午才去上课,第三天进行月考,考语文时不在状态,导致语文考出历史新低113分,总分名次班级第一名位置不保,年段名次下滑到26名。
7科总分850,成绩总分774.5,年段排名第26,(与开学考相比退步14名),班级第2名,语文113段名133、退步97名,数学144段名18、进步4名,英语149.5段名1、进步1名,地理95段名59、退步58名,生物95段名51,进步7名、物理92段名25,进步20名,政治86段名68。
年段最高总分820。年段单科最高分:语文138分,数学148分,英语149.5分,地理99分,生物100分、物理98分,政治100分。
的精彩回帖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的精彩回帖
habchen发表于9:49
竞赛等除了时间精力,还要能承担高额培训费用,经济条件差家庭根本承担不起,取消更公平,统一高考一个标准有自招资格的各大学对有奥赛奖、科竞奖等奖项的孩子还是可以降20~30分录取的。
的精彩回帖
最好生活在大城市的少数民族加分也取消!
的精彩回帖
最近这类广告还真不少,有点让让人反感了。
的精彩回帖
说实话,软文推广的太没边际了,跟胡说一样。
稍微有点常识的家长都清楚,如果3门只有200出头分数的孩子,基本没有可能是说学习十分认真的(要么是三分钟热气,要么是假装学习)。除非是孩子本身的智力存在缺陷(这样的话怎样的补习班基本都补不回来)。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孩子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内因,而所谓补习班只是外因。没有内因,外因无法发挥作用。
文章中的描述基本属于典型的“内因不足”,通过外因来补内因?吹牛的成分占了9成吧。
的精彩回帖
“如果家长把老师的活儿都干了,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
“孩子只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说得不对,就会由孩子这个导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个家庭。”
“面对这种家长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他老早就把你当成敌人了。”
这两天林菁成了家长圈里的热门人物。
林菁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最近,林菁在家长群中被语文老师@了。语文老师说,她儿子最近汉字书写非常不规范,希望孩子周末好好练字,而且家长也要在旁边督促提醒。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语文老师这条@林菁的信息发布没多久,林菁就简短地进行了回复:对不起,我做不到。第一,我觉得假期里孩子应该好好休息玩耍;第二,我没有时间,自打他上学以来,上班几乎成了我的副业。
林菁的这条信息就像一个休止符,一下子阻断了家长群中以往“老师一条信息发布马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家长回复”的热闹景象。
不过这种安静只是表面现象,林菁的回复拧上了家长群中的讨论开关,但是却拧开了很多家长的情绪。有些家长觉得林菁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转战”到屏蔽了老师的家长群中继续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能“不再这样被老师拽着走”“如何能把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表达出来”。
这就是一场老师和家长的较量。
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就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这两个群体共同对孩子产生影响,最应该形成合力,但事实上,由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所站角度、持有的教育价值观、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常常造成他们之间的错位、误解,甚至矛盾。于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常常会发生或明或暗的较量。
而且,近些年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70后、80后家长又被各种教育理论武装到了牙齿,家长和老师更加势均力敌,这种较量便成了常态。
家长:如果家长把活儿都干完了,还要老师做什么?
虽然林菁的回复激起了家长们的斗志,但是“战斗”并没有发生。
其实,这是当前家长和老师之间较量的常态:大多数时间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不会提出异议,甚至因为害怕孩子受委屈的缘故,还会“表示支持”,以致“积极响应”,即使有意见也不会说出来,只会小范围内吐吐槽。
就像常霞。
“这个假期我过得比上班累多了。”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常霞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帮助儿子完成作业上了。
常霞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度过了人仰马翻的适应期后,常霞“临时起意”计划“五一”带着儿子“下扬州”,但是,看到儿子的作业后,常霞改变了计划。
原来,老师把孩子们分了小组,要求利用假期排练小的舞台剧,假期之后就要在班里展示,同时要求孩子们适当准备道具。
“我一看这作业就知道孩子基本上不可能自己完成。”常霞说,又要选剧本、做道具,还要组织排练。跟常霞儿子同组的几个同学早就预订了出门的火车票、飞机票,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只能由常霞的儿子及另外一名同学完成,“剧本孩子们还可以参与选择,但是做道具和后面的排练没有家长协助孩子根本完不成。大家住得比较分散,如果没有家长接送,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根本没办法排练。”常霞说。
常霞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一起用假期的前两天选定了剧本和道具,最后一天终于把7个孩子凑在了一起,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把舞台剧排了出来。
都说这一代中国家长比之前任何一代都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帮孩子排个舞台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抱怨?
“关键是这样的作业不是只有一次。今天舞台剧、明天PPT、后天做手工,从儿子上了小学开始,我帮他做PPT的次数比我自己的还多。”常霞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和老师不再让孩子反复地做练习,而是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应该说,这些年教育被批判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老师“教得太死”“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种多样化的作业实质上是一种突破,本应受到欢迎才对,但是,现在这类作业却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矛盾的焦点。
“让孩子们演舞台剧挺好的,可这难道不是老师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吗?”常霞反问。
这大概是家长对老师意见的核心。
“我身边有孩子的同事几乎都为这种事烦恼。”北京市顺义区的佟先生说,现在家长成了半个老师,虽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但还应该各负其责,各自把自己的职责与作用发挥好,“如果家长把老师的活儿都干了,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
也有家长对着干:“不能惯着老师。”
一次,班主任老师在王先生的“朋友圈”中了解到他带孩子参加了社区的敬老活动,便让王先生当晚做一份PPT,代表班级交到学校。王先生觉得老师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就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了。但是,之后儿子的一句话让王先生后悔了,“我觉得最近老师不太叫我发言,即使班里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老师也不一定叫我”。
在类似的较量中,最终往往是家长告负。
老师:真正怕那些“太爱”孩子的家长
家长觉得在跟老师的较量中,他们是处在下风的,因为孩子在老师手中,“老师是不能轻易得罪的”。
但是,在老师眼中家长也是“不能得罪的”,因为“孩子就像家长放在老师身边的定时炸弹”,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中学的王红老师说。
最近王红班上的学生陆峰只要一上课就喋喋不休地说话,老师批评就拼命顶嘴。
很多任课老师都找王红告状,谈了几次话都不管用后,王红找了陆峰的家长。
王红清楚地记得,那天在学校门口陆峰的妈妈狠狠地批评了陆峰,甚至还动手打了两下。但是,第二天,陆峰上课说话顶嘴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甚至还变本加厉了。
王红一时找不到对策。
从表面上看这是王红和陆峰之间的矛盾,但王红不知道的是,真正跟老师作战的是陆峰的妈妈。
那天,陆峰的妈妈当着王红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但是刚走出校门,妈妈就对孩子百般哄劝,并告诉儿子:刚才只是在老师面前做做样子,在老师那里受到的委屈,妈妈会加倍补偿。据说,妈妈给陆峰的补偿是他想要的最新款的手机,不过,妈妈也给陆峰提出了要求,让陆峰在老师面前也“摆摆样子,做出听老师话的样子”。
“你以为自己是在教育眼前的孩子,其实,孩子只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说得不对,就会由孩子这个导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个家庭。”王红说。
高中老师闫民最近就遇到了类似的一件事。
班里一位学生的妈妈跑到校长那里告状,说闫明给自己的孩子“穿了小鞋”。
这个孩子是闫明班里的“特别生”,学习成绩很差,而且跟同学关系也不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属于中年得子,所以对儿子从来百依百顺,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做,这造成了孩子生活能力极弱,“虽然上了高中,课桌上仍然像个幼儿园孩子一样十分凌乱,课桌周围也乱糟糟的,衣服书本都在地上乱扔着。”闫明说。
闫民觉得要想改变孩子的状态,可以从他的生活习惯入手,因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于是闫明找到孩子的父母,希望父母配合老师一起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闫民没想到,跟父母谈过话之后,孩子的状况不仅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而且孩子的妈妈还会隔三岔五地跑到学校来帮助儿子整理书桌。
闫明劝这位妈妈不要再这样做,而且要求孩子必须保证不把书本衣服等扔在地上,否则不让上课。结果就被孩子的妈妈告到了校长那里。
网上流传着很多由老师们总结出的“规则”:“老师最不喜欢的N种家长”“老师千万别招惹这N类家长”……对孩子溺爱的家长总是被排在其中。
“我以前最头疼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总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只有自己对。但是,随着做老师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样的家长还讲理,只要‘求同存异’,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点进行教育。我真正怕的是那些‘太爱’孩子的家长。”王红说,一旦跟这样的家长较上劲儿,不仅很难有教育效果,甚至很难想象家长会做出什么事来。
“面对这种家长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他老早就把你当成敌人了。”闫民说,面对这样的家长,很多老师觉得“如履薄冰”,生怕家长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更多的老师采取的做法是“敬而远之”,因为,越跟他“过招”他就越较劲儿,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加不利。
在这种较量中看似老师败下阵来,因为,通常是老师退出了战斗。不过细想起来,真正受伤的大概是孩子。
专家:老师越认真,问题越大
其实,越是那些认真负责的老师越容易跟家长发生冲突。要求林菁陪着孩子练习书写的老师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好老师。
“越是好老师越容易暴露自己的问题。”北京教育学院一位教育专家说,以实际教学为例,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会遇到工程问题,老师通常的做法是用书上的例题:一项工程甲工程队6天完成,乙工程队10天完成,两个队合作多少天完成?“虽然问题离学生生活很远,但是科学性能够得到保障。”这位专家说,有些老师喜欢动脑子,把同样的问题变成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一班、二班、三班、四班的学生到操场上扫落叶,并计算时间,然后让学生们计算如果同样的落叶,由不同的两个班级组合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显然,那位按部就班的老师所用的办法省时、省力,还不会犯错,而认真动脑的老师的办法费时、费力,还可能因为一些不太好控制的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很容易被别人找到漏洞。
教育就像这个工程问题,老师和家长分别就是甲乙工程队,最理想的状况是,他们在实验室环境下顺利合作完成了工程。但现实不是实验室,老师和家长就是撒到操场上的一班和二班,有时他们会忘了合作盲目比拼,有时他们会用力过猛忘了界限,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狂风暴雨等突发事件让整个任务停滞……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合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的精彩回帖
有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孩子的未来,都是被家长毁掉的。
这个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在太重要太关键,为了说明这个影响,我们来看心理学家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好友,二十多年前生下了现在的孩子,当时她的丈夫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批评人,而她虽不像丈夫那样,但心里也会对外人有一些苛刻。
那个时候她觉得,自己和丈夫的这种习惯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不让自己担心,她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请一个能让孩子喜欢的保姆。
后来,她真找到这样的保姆,这个保姆非常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
这个保姆虽然没多少文化,但总是开开心心,而且经常带着她儿子,这给孩子带来非常好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她儿子成长得非常优秀,后来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去美国深造。
一个保姆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样大的影响,不是因为保姆会养孩子,而是依据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原理——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着助手来到美国一所小学,对这个学校1-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种测试,通过这个测试的学生组成一份叫做“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
罗森塔尔效把它交给学校,要求保密。
后来,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那份名单上的孩子无论是成绩还是性格,都比其他学生要好。
通过这个实验,罗森塔尔证明了一件事:权威性谎言会传递到孩子身上,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性格。
父母对于孩子,就是一种权威,父母的行为和言语会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会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是罗森塔尔效应所揭示的道理。
当然,这种影响该如何控制,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比如父母如何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如何给孩子传递自己的关心等等,而这些问题需要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场景,才能发现有效的方法。
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父母需要发自真心爱孩子。
也许家长们很难觉察到,你对孩子的爱,也许不是真的爱,这都可以从你日常行为言语中发现出来。
比如逼迫孩子长时间的练习钢琴,虽然你觉得是为了孩子好,但可能只是为了你的面子和炫耀心理。
所以,家长想要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去教育孩子,首先做到的,就是内省,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真还是假,是虚还是实,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
当你能够察觉到问题所在,至于如何做,相信你会有初步的答案,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容易的地方。
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家长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才是破解孩子教育问题的关键。
所以说,家长把握着孩子的未来,并没完全在孩子手里,除非他有超乎寻常的天赋、能力、意志。
这样的孩子注定辛苦,也只能是少数,我们还是要看大多数。
不管怎样,作为家长的你,别让孩子的未来在你的手里毁掉,希望你可以避免。
您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订阅我们的账号“科学家长观”(微信号:kxjzg1)并写下留言,我们的老师会专文回复您的问题。当然,您需要具体谈谈孩子的情况,可以加入
的精彩回帖
熬夜写作业,有多少学生挣扎在猝死的边缘?教育部却说小学生每天要睡10小时
来自当代教育家
转自:成长说shuochengzhang
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其中再次明确“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
如今,实现了吗?
我把这份文件发到了网络上,却没有一位爸爸或者妈妈觉得自己家的娃能达到这个要求。而家长们所说的现状,更是让我不禁泪目......
“10个小时,我算算,那岂不是9点钟睡,7点钟起床,这怎么可能,女儿能在10点前睡就很不错了。”
“我儿子六年级,每天都11点以后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太心疼了。作为家长我们也很无奈,我甚至不敢把文章发到朋友圈,让儿子老师看到,会怎么想?东北的早晨天还没亮,儿子今天扫除,已经出门了。”
“我闺女七年级,作业都写到十点多,我已经很心疼了,那些十二点的孩子,唉。我都想骂人了。去TM的教育,去TM的分数。主要是教育的剧场效应。”
想哭!我的孩子今年高一,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7点半回家。
8点到凌晨2点半写作业。3点上床睡觉。这是要把孩子往死里整啊!凌晨1点强行让睡,不睡!说:“这个点有睡觉的人吗?我这个点睡觉我有病啊?”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孩子变成了这样,是我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早知如此,我宁愿不生,这样活着为了什么?
\&女儿上小学有一天作业太多,我让她去睡剩下的作业我帮她做,后来没有再出现过这种情况。上高三我要求她11点以前必须睡觉,即使作业没做完。我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当然我女儿的学习成绩也很棒,现在已经大三了。\&
语文老师布置一些,数学老师再布置一些,英语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都布置一些……涓涓细流汇集到学生一个人身上,就会变成涛涛大河。
“升学压力较小”的北京,也是写到11点,早上6点起床。由于作业太多,胆大的孩子就不写了,听话的孩子就请“作业帮”,或者在群里向同学要答案。
能写完就不错了,追求什么质量。我们九年级,平时睡得晚,周末只休一天,孩子上课困得听不进去。恶性循环。眼睛也越来越近视了。
“我自己是老师,有时候常常帮自己孩子写作业,因为太多了,孩子又不愿意不完成,为了睡眠,只好自己上阵。其实,有些作业真是太多太多了,就不能精选点吗?有的放矢点吗?
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实在不忍心继续看下去。睡眠不足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的头号难题。毫不夸张地说,剥夺中小学生睡眠,一定会毁了这代人的身心健康!
2015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全市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80.4%的受访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其中20%的学生睡眠在6小时以下。
某小学一年级的作业
尽管每天熬夜写作业,但仍然有近30%的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难题,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长年累月下来,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久而久之,就会焦虑失眠,成为空心人,甚至厌学厌世,出现心理问题。
某小学三年级的作业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劫走了孩子的睡眠时间?
自身做事磨蹭,有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作业多、压力大;
家长的焦虑不断升级,疯狂的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无尽索取分数,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其实,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全才不仅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的孩子身上背负着这么多的压力,怎么会不苦不累?
2017年诺尔贝生物和医学奖被美国三位科学家收入囊中。三人破译了生物钟的密码,并解释了其工作原理。其成果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不要熬夜!
这三位科学家研究的是生物钟。熬夜破坏了生物钟,就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尤其是孩子。
?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睡眠。孩子睡眠时候分泌生长激素最多,促使儿童骨骼生长和身体发育,所谓“睡一觉大一寸”就是这个意思。
?儿童的智力发育也需要睡眠。调查发现,缺觉的孩子,大脑很多皮层都出现抑制,表现出粗心、反应速度过慢等现象。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的孩子,其注意力、自觉性、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明显更好。
孩子第一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就要补上,可就算是这样熬夜对小朋友身体所带来的伤害是怎么也无法弥补的。睡眠太少就会不断欠“睡眠债”,人撑不住了,就会猝死。或者就是患上抑郁症,觉得生不如死。
日,山东一天内两名中学生跑步时猝死;
2015年河南南阳15岁初中生宣云博在教室猝死。他死前一晚,这个孩子写作业到12点多,次日早上6点20分就起床去学校上自习,结果因心脏骤停猝死在早自习的课堂上;
2016年猝死的已经变成了小学生;
2017年学生猝死事件更加触目惊心……
某电视节目采访儿童,问小朋友儿童节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孩子说:“最大的愿望是早点像爷爷退休。”
这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耻辱。
本质上来说,这一切源自教育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没有爱。教育应该是对人的教育,是生命的丰富、人格的提升,是文化的薪火传承和人类命运的发展,而不是把这些孩子当成是一个个“学习机器”。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很火,讲的是马云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接下来30年失业。
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和普及化,将取代很多我们现有的工作。而让人类劳工保有立足之地的关键,就是教育要着重于想象力和爱。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正在一点点把孩子们变成学习的机器,拿更高的分数变成了比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事。
可在我看来,
成长比成才重要!
成人比成功重要!
幸福比优秀重要!
希望我们都能够早一点并且彻底的意识到,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睡眠时间。读书是追求知识和美德,又不是拼命。否则孩子累,大人也累。一人熬夜,全家受罪。
更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尤其是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顶住压力,十一点之前必须让孩子上床睡觉。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无异于谋分害命
的精彩回帖
周日跟F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春花烂漫,游人如潮。
一路上,F讲了很多班里的事情。跟某位同学“价值观”差异很大;有身材比较胖的同学中考跑步项目还能得满分,有些很瘦的同学却还差得远,可见长跑跟胖瘦关系不大;某同学在课上怎么惹老师生气了;等等。孩子们在这种朝夕相处中,相互观察,看到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激发不同的反应,并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学校“正规教学”之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吧。这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无论是合作、竞争、争斗、喜爱,都是对人生的宝贵探索。虽然网络教育正在让优秀的“学科知识教学”变得低成本化,但学校这种教育环境,是永远都需要的。
想起上周有一次,F跟一位同学一起回家。回来后他告诉我,看到楼下那群——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帮他说了出来——“那群吸烟的小孩?”——“嗯”,F说,那位同学看到这群“吸烟的小孩”,想从外面的马路绕开他们,他对此觉得有点奇怪。
我们租住的这个楼,是离学校很近的一栋老楼,租房陪读的人很多,也有几个提供吃饭住宿的“全托”机构。每天中午放学后,在楼下楼道口就会有一群初中生聚在那里聊天,其中不少人还会“吞云吐雾”,那阵势确实让人觉得害怕——就像一群小混混似的。他们的家长估计担心住校伙食不好、不能熬夜这些细节上的不利,却没有想到,存在这种学校和“全托班”之间的“中间地带”吧。
除了这些吸烟的孩子外,学校里也有不少偷盗(F的丢了两个比较好的球,后来只敢买一般的便宜些的球了,班里同学丢球的很多),甚至抢劫(强“借”饭卡),这些算是学校里存在的阴暗面,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孩子在学校这个模拟社会中,主动扮演“坏人”,让其他孩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阴暗的一面,也算是他们的“贡献”了。
的精彩回帖
下午去公交车接小子,快七点半时,还不见小子下车,比往常晚了二十多分钟,内心不由得焦急起来。因为没有手机,无法和小子联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好求助老师打电话询问一下,告知没发生什么状况,遂耐心等待。七点三十多,终于看见小子下车,走路有些一瘸一拐。不知发生了什么,赶紧上前询问,原来放学后,小子和同学约着去操场跑步,因为衣服穿得不合适,将大腿的皮蹭破了,走路有些疼。再加上堵车,所以回来晚了。
看着小子有些沉闷,我以为考试成绩出来了,又受到了打击。小子说因为堵车,心里有些烦。小子告诉我,堵车的过程中,他在车上写起了作业,听得人有些唏嘘。看来小子是真的慢慢知道学习了!内心里一直更看重他对学习的态度,只要态度有了,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回到家,小子找了消毒液、创可贴自己去卫生间处理了,突然感觉小子确实长大了。
吃完饭,写作业时已经八点半了。一晚上都很安静,忙忙碌碌,快十二点钟写完作业,嘱咐他去睡觉时,小子要求再复习一会,只好告诉他不要太晚。
早晨起来,问小子走路情况,回答有点碰着疼,希望能给老师请个假,晨跑不参加了!
的精彩回帖
一地鸡毛!为什么不同等录取线?为什么京城的考生400多可上北大,湖南江西的600多还进不去?为什么湖南江西的北大清华指标廖廖无几?
的精彩回帖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事后说理不可无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的精彩回帖
老实说,阅读能力对数学的影响,也就小学了。初中高中的数理化,不是靠阅读理解能力做出来的,而是逻辑思维。
在我看来,阅读最大的作用,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想看,所以就看。
的精彩回帖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写出什么水平的作文?
上小学一年级不满7周岁时的他就写出了“我不感谢妈妈”的诗,历数妈妈逼着他刻苦学习,对他严厉管教,但最后转折出现了……
5岁时认识2000多个字
记者联系到神转折诗作的作者——沈阳市实验学校中海城小学二年级一班的杨锦麟,今年不满8岁的杨锦麟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可不是诗人。”
杨锦麟的妈妈陈萍女士是大学老师,平时注重孩子语文教育。锦麟在5岁时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
“我们不但让他认字看书,还鼓励他写字,把知道的和想到的写出来,注重听说读写的衔接。”陈女士介绍:孩子写几个字词容易,要想写整段的话比较难,尤其是描述整个事情的过程就更难了。
让他写“谢谢妈妈”的诗他写出了如此转折……
陈女士回忆,2017年暑假,她让孩子尝试其他写作手段:
锦麟你写一首诗呗,你知道什么是诗不?
我咋不知道,不就是分成一行一行那样的吗,那比写作文还简单省事。
那你就写一首谢谢妈妈的诗。
锦麟不高兴地念叨:
我不写,妈妈太厉害了,老让我做这做那……
陈女士就鼓励他把这些感受写下来,锦麟在2个小时后,小心翼翼地拿来了第一首诗。
《我不感谢妈妈》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罚我站墙角。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逼我写练习册。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给我上语文课。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给我出卷纸。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让我写生字。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诗。
没有妈妈,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不感谢她,我还能感谢谁呢?
陈女士看了这首诗先是笑,慢慢看到最后红了眼睛:
孩子对妈妈的感情真是又爱又恨,结尾说没有妈妈就没有现在的我,让我感到孩子长大了。
网友看了《我不感谢妈妈》之后,觉得孩子的情感很真实,前面的对比和铺垫让结尾更加感人,也体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张君:
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挖掘,各种显得超常的儿童被发现,引来众人“围观”也在意料之中。
类似的事情越多,越能说明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他们的特长有机会健康地发展和展示,同时也证明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围观”之后更应该思考的是: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儿童的天性都差不多,关键在于发现和引导。
儿童的天性虽差别不大但取向却不尽相同,有的长于写作,有的长于表演,因此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股”十分重要,这是教育的最初起点。
当然,儿童成长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我们要对儿童的成长留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转自|新华社
的精彩回帖
最主要给孩子的负担太重了
的精彩回帖
幼小衔接课程主要就是让小朋友早点接触学校的生活,无非就是培养习惯,包括学习方式,思考方式,表达和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学龄前儿童从自然学习到有规律的学习。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级,比较看重性价比,孩子是在早知道上学,希望可以帮到你。
的精彩回帖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做题就困难重重了呢?其原因在于,同学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
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
尤其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同学们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我们认为,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个回头看,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看看自己做对了没有;还有什么别的解法;题目处于知识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解法的本质什么;题目中的已知与所求能否互换,能否进行适当增删改进。有了以上五个回头看,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投入的时间虽少,效果却很大。
有的同学认为,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功到自然成。其实不然。一般说做的题太少,很多熟能生巧的问题就会无从谈起。因此,应该适当地多做题。但是,只顾钻入题海,堆积题目,在考试中一般也是难有作为的。
打个比喻:有很多人,因为工作的需要,几乎天天都在写字。结果,写了几十年的字了,他写字的水平能有什么提高吗?一般说,他写字的水平常常还是原来的水平。要把提高当成自己的目标,要把自己的活动合理地系统地组织起来,要总结反思,水平才能长进。
进行章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时是教师替学生做笔记,做得细致,深刻,完整。高中是自己给自己做总结,老师不但不给做,而且是讲到哪里,考到哪里,不留复习时间,也没有明确指出做总结的时间,那么同学们应该怎样做章节总结呢?
1、要把课本,笔记,区单元测验试卷,校周末测验试卷,都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一边读,一边做标记,标明哪些是过一会儿要摘录的。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材料时随时做标记,告诉自己下次再读这份材料时的阅读重点。
长期保持这个习惯,学生就能由博反约,把厚书读成薄书。积累起自己的独特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进行复习的材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才有活力,才能用的上。
2、把本章节的内容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一部分是典型问题。要把对技能的要求(对“锯,斧,凿子…”的使用总结),列进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不要遗漏。
3、在基础知识的疏理中,要罗列出所学的所有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要做到三会两用。即:会代字表述,会图象符号表述,会推导证明。同时能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应用。
4、把重要的,典型的各种问题进行编队。(怎样做“板凳,椅子,书架…”)要尽量地把他们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出问题间的来龙去脉。就象我们欣赏一场团体操表演,我们不能只盯住一个人看,看他从哪跑到哪,都做了些什么动作。
我们一定要居高临下地看,看全场的结构和变化。不然的话,陷入题海,徒劳无益。这一点,是提高高中数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5、总结那些尚未归类的问题,作为备注进行补充说明。
6、找一份适当的测验试卷。一定要计时测验。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漏补缺。
一定要重视改错工作,做到错不再犯。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少数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不再犯这种错误的预防针。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隐患,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自己做题太粗心。而且,自己特爱粗心。
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习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新司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街吗?恐怕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还缺乏练习。
一两次能正确地完成任务,并不能说明永远不出错。练习的数量不够,往往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背景是地雷密布,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图是初等数学的生命线,能不能用图支撑思维活动是能否学好初等数学的关键。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拿到题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画图。
有的时候,一些简单题只要把图画出来,答案就直接出来了。遇到难题时就更应该画图,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出已知条件。而且解难题时至少一问画一个图,这样看起来清晰,做题的时候也好捋顺思路。
首先要在脑中有画图的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拿到一道数学题就先画图。而且要有用图的意识,画了图而不用,等于没画。
有了画图、用图的意识后,要具备画图的技能。有人说,画图还不简单啊,学数学有谁不会画图啊。还真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同学画图没有好习惯,不会用画图工具。圆规、尺子不会用,画出图来非常难看。
不是要求大家把图画的多漂亮,而是清晰、干净、准确,这样才会对做题有帮助。改正一下自己在画图时的一些坏习惯,就能提高画图的能力。
最重要的,也是高中生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解图能力。就是根据给定图形能否提炼出更多有用信息;反之亦然,根据已知条件能否画出准确图形。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悟”。要自觉去“悟”,就要提高主动性,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自己的长期的短期的目标。这一切措施,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5条学习方法。
的精彩回帖
典型的中国式中庸之道,掐头去尾
的精彩回帖
紫夜幻鵼发表于0:02
支持全面取消加分,这样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要公平一些。其实并没有做到全面取消加分,靠出身特权加分是最应该取消的,然而却被保留
的精彩回帖
你不重视吧,今天孩子给我打电话,我就听见旁边的同学在叫,阿姨她考了零分,我的心又崩溃到了极点,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没我的努力还比我的学习好,孩子太可怜了,她肯定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的精彩回帖
1.学校和补课班怎么分配时间比较好,孩子天天上补课班会不会耽误学校的课程?
孩子没时间是个伪命题。“没时间”只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
天天上课外班都不会耽误学校的课程,为什么敢这么说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问大家大家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呢?有些家长回答8个小时、有些家长说10个小时、有些家长说12个小时,咱们就按照8个小时来说,您回想一下您每天的工作时间,就比如说今天,您能保证这8小时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吗?答案肯定是不能保证,可能工作时间只有4个小时,剩下的时间上个厕所、喝喝茶等等。
孩子也一样啊,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的,这就说明孩子是有时间的,就拿一位普通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举例子,他每天上完9节课就不再写作业了,为什么呢?不是老师不留作业,而是他在上课的时候就把作业完成了,也不是他上课不听讲,是因为一堂课45分钟并是不都有用的,孩子可以去分辨出哪些是他我有用,哪些是没用的东西,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如果我们把看手机的时间拿出来、上厕所的时候快一点,是不是就能挤出至少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孩子也一样,孩子看似每天都学很长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孩子说真没有时间,那一定是孩子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或者根本就是错的,大家相信我这句话,孩子永远是有时间的。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孩子要学的科目有很多,不可能每一门都去补课,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孩子最好上两门课外辅导课,两门指的是两个科目,千万不要一个科目上好几个课外班,得不偿失。
2.很多人说:到了高中女生就会比男生笨,这种说法对吗?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努力程度不够。
首先说这种想法一定是不对的,虽然男性普遍的理科思维要强于女生,因为确实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说法,我们假设世界有60亿人,30亿男的,30亿女的,那这30亿男生的理科平均确实高于女生的,但是你但拿出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一定是男生就学得好吗?不可能。因为女生里面也有聪明的,男生也有傻小子,所以要女生就应该比男生差是不对的。
第二点,请记住这样一句话,也是艾伦老师的座右铭“我们的努力程度如此之低,你拿什么跟我拼天赋”。我们确实存在有些人的天赋高一些,有的人天赋低一点,但是高中的知识并没有难到需要你的天赋的程度,一个小时你学不会,那就2个小时,2个小时学不会那就四个小时总会了吧,所以说不要那这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其实就是你的努力程度不够而已。
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的同学,也不是因为他们比大家聪明,也不是说别人做一个小时的题目他们一分钟就会了,只是因为他们足够努力,仅此而已。
3.课本的内容我能看懂,但许多题目都不会做,这是什么原因?
听得懂和会做题是两回事,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都会踢足球,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也能踢上几脚,所以大家肯定听说过弧线球,那么怎么踢弧线球呢?提弧线球的核心思路就是让球旋转,我们要干的事情就是用右脚的内侧去踢球的右下部分,大家都听懂怎么踢弧线球,但是如果给你一个球门,你能踢出弧线球吗?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不能。
那么既然已经教过怎么踢了,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踢不出来弧线球呢?因为你应该去足球场上试一试,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踢出弧线球。这和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孩子学一遍就会的那是天才,孩子也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学会做题。因为高中的知识难度比较高,我建议孩子一个知识要学三遍,学一遍是学不会的。为什么我们高三要经过好几轮的复习呢?因为忘了啊,因为不会啊,所以家长们不要觉得孩子听懂了就会做,也不要觉得孩子笨,只有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
4.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一些奇怪的玩意,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
学习本身就是逆人性的过程,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先问一下各位家长,您上学的时候热爱学习的请默默在心里举个手,能想象得到,大家上学的时候都不爱学习。谁不想在家舒舒服服的看个电视,睡个懒觉啊,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逆人性的过程,这个事情不是我们要引导孩子的兴趣,而是要我们引导孩子学习的自制力,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孩子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工作等等。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学习高中的知识,比如说孩子从小就对画画有很高的天赋,画的作品和毕加索画的水平一样,那他也不需要学习高中知识了。但是这样有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高考还是一条中规中矩的道路。古话说的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本身就是痛苦的,我们只能给孩子铺铺路,多鼓励,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那么痛苦。
总结一下,孩子不爱学习不是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知道,大多数孩子只要是学习就没兴趣,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只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孩子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5.平时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可以既不引发矛盾,又能纠正孩子?
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现在孩子都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尤其是高中的孩子,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孩子总会跟家长对着干,你跟他什么他都不干!比如:你跟他说咱们家晚上吃好吃的,他也说不吃。话虽这么说,但是我还是要纠正家长们的一个错误想法“我管孩子是为了孩子好”,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为什么呢?我当然不是说咱们管孩子是为了自己,因为自私。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但是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抱着这样的想法,不要天然给自己高姿态。家长们经常说“我是为了你好,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或者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等等,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我建议各位不妨把心态放平和一点,我们真把孩子当朋友,而不是去教育他,我们要去和孩子平等的探讨问题。
您也可以想想在公司的时候怎么和同事、下属、上级沟通的,那个时候您怎么做的,和孩子以同样的方式沟通就可以了,我们不是要管教孩子,而是要引导,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引导正确的道路上,而不是强制要求孩子怎样怎样,要平等的对待孩子。我们有的时候也是需要去听孩子的意见的,而不是一味的觉得自己说的最对,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是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
6.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是一考试就紧张,发挥出来的不到平时的一半的水平,该怎么办?
孩子可能是紧张或者就是知识没学会,要对症下药。
对于这种情况的分析有三种:
第一种是考试焦虑症,一般发生在大考上,比如期中、期末考试或者是高考等等,除了大考之外我们平时还会有小考,比如月考,周测等等,那平时周测我们可以考80-90左右,但是大考的时候就特别离谱60来分,这就是考试焦虑的典型特征。第一个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有些孩子可能过于“内向”,孩子在相对紧张的环境下表现的就会不一样,正式的场合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种情况是压力,社会,老师,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减轻这种压力,考试只是检查一段时间的结果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回顾一下家长常说的几句话“你看隔壁家孩子,再看看你怎么这么次?”“你初中物理还可以,怎么高中就不行了呢?这种话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往往是最大的。
第三种情况是平时作业做得很好,考试就不行,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孩子没学会,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给出提示,不是孩子凭自己的能力搞定的,所以一到考试的孩子就暴露出了问题。家长们要分清楚孩子是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问题想办法。
7.我也是一名老师,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但是孩子爸爸和我理念不一致,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不要给太大压力,我心里受不了,常因为此事闹不和,是我错了?我是真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快乐能当饭吃吗?毕竟高考决定命运!
高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公平的考试之一,我们都是正常家庭的孩子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高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本身是痛苦的,孩子确实需要快乐成长,但这不是任意的自由,这个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内,不是过度的溺爱。但是我们对孩子的严格也要是合理的,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苛刻的要求孩子这也是不对的,不能非要求孩子考清华北大,总的来说,只要不是这两个极端,怎么要求孩子都是不过分。
8.如何提高计算能力?孩子计算能力很差,而且错误千奇百怪,上面写的加号,下面就看成了减号,请问老师怎么办?
第一种是计算能力确实差,第二种是书写习惯不好。先说第二种情况,书写书写习惯的问题,其实背后反应的是孩子思维习惯的,思维混乱就会导致书写混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条理,这种情况需要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先理清思路再下笔。
再说第一种计算能力差的问题,孩子的思路也对,也很工整,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上面是加号下面写成了减号,或者想写平方却写成了立方。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特别的简单,就是一个字“练”,只要勤于练习,多做计算题,就可以减少我们出错的概率,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9.如果用强行的方法改变孩子的习惯和个性,能行之有效吗?
不能!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只会适得其反。
强行的方法小学还可以,但是高中一定会起反效果。高中生的心理阶段其实是最幼稚的,小孩心里不健全,塑造性很强,高中阶段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会有一种状态,叫做“叛逆”。所以孩子的排外心理就会很强,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幼稚,而有的时候家长的想法也不都是正确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刚刚形成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会特别的排斥家长。
所以我们不应该用强硬的方式解决问题,更何况解决不了问题,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比如说孩子回家就要玩游戏怎么办?我们应该找个时间谈一谈,我们需要讲道理,我们夸夸孩子,说孩子你也长大了,懂事了,平时做的也很好,爸爸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自然环境思维导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