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不用焦虑很多事情有备无患 对有些事情总是很着急 觉得着不做点什么事情就来不及了似的

上传格式限:gif, jpg, jpeg, png / 最大1MKb
视频地址限:优酷网 / 土豆网 / 56网 / 酷6网 / 搜狐视频 / 乐视网 / 腾讯视频 / wistia
上传格式限:rar, zip, doc, xls, ppt, pdf, docx, xlsx, pptx, pdfx, mp3 / 最大300Mb
提问于 07:48:45
微信扫一扫
美国高中-申请主力群2()
美国高中-在读家长群()
美国大学-申请主力群()
美国高中学生群()
高申预备群()
美国高中-申请主力群2()
美国大学申请学术家长()
FS申高交流群1
FS申高交流群2
FS申高交流群3
FS申高交流群4
FS申高交流群5
FS申高交流群6
FS申本交流群1
FS申本交流群2
FS18fall家长群
FS19fall家长群
FS美高低龄家长群
加小助手为好友
关注FS公众号
客服电话:010-投资人的冒险故事:焦虑、迷茫、失望、自救
[ 亿欧导读 ]
外表光鲜的VC行业总是吸引着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履历不凡、野心勃勃、从四面八方涌来,让这个行业充满着过剩的智商、荷尔蒙和厮杀。然而,满载希望而来的他们,却又有不少带着失望而走。
注:本文为42章经为这个创投时代做记录的第一篇群像特写,作者张雨忻。
谨以此文致敬那些曾经或正在这个行业中奋斗着的人们。
黎远把所有文件扔进了碎纸机,按下开关,一阵轰鸣声过后,办公室归于沉寂,他静悄悄地把门掩上,离开了他所供职的第4家机构。同样被他留在身后的,还有长达7年的投资生涯。
像黎远这样的VC从业者,在中国大概数以万计。
外表光鲜的VC行业总是吸引着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履历不凡、野心勃勃、从四面八方涌来,让这个行业充满着过剩的智商、荷尔蒙和厮杀。
然而,满载希望而来的他们,却又有不少带着失望而走。仍然坚守着的,也难免需要在焦虑和迷茫中,努力抓住那转瞬而逝的成就感。
在这样一个突然膨胀又骤然紧缩的大资管时代,VC行业的个中滋味,恐怕只有这些年轻人自己最清楚不过。
1、闻风而动的年轻人
伯克利毕业的王岩在一家顶级美元基金工作了2年,这是他继KKR之后的第二份工作。
从PE进入VC看起来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降薪很多,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但王岩并不在乎,PE的严谨和保守已无法再满足他。「大PE总是会选择比较安全的,能够稳赚两三倍的deal,这就必然会错过高成长、高回报、当然也是高风险的deal。」
他举了个例子:「2012年,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希望融资来回购大股东的股份,估值才300亿美元左右。当时我很看好这家公司,但老板的质疑是,当时最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百度的市值也不过700亿美元,这家公司还有多少upside?而且,即使投进去也只是一个小股东,违背了KKR谋求控股的投资逻辑。」
就这样,不仅是KKR,大部分PE都错过了这个原本可以带来超额回报的项目,这也让王岩再一次意识到,自己更向往的是充满冒险精神和无限可能的VC行业。
「我是个特别理想主义和乐观的人,更容易看到想象力和可能性,所以更适合早期投资。而且,VC要找的是黑天鹅,我喜欢这种反常规的思考方式。」
同样从顶级PE出走后进入VC的周奕在大三的一次实习后就认定了这份职业。
大二时他在一家投行TMT组实习,为微博等互联网公司做股票分析。「原来从没有认真研究过我们每天在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财务模型,但这些东西突然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当时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上面。」
那时正是2011年,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兴起。
就读商学院的周奕想与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产生交集,VC便成了他心中最理想之选。第二年,他给红杉、IDG、KPCB、富达等顶级机构的合伙人发邮件寻求实习机会,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其中一家,而他的同学们几乎清一色去了投行。
其实,VC跟他最初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大家做决策时不太看盈利,尤其对于移动产品来说,只要有高增长就投。这让我在学校学的东西几乎都用不上。」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每天接触的那些公司我都很感兴趣」。所以,毕业后虽然进了一家顶级PE,但10个月后,他还是回到了VC行业。
放弃了高年薪的周奕想的很明白:「来VC的目的就是投出独角兽。即便没有机会实现,也希望能投出健康发展、持续盈利的公司,并且和他们共同成长。」
已经从业7年VC的黎远则坦承,自己进入VC行业的直接目的就是「赚钱」。
「至少在早期,VC行业很赚钱的,达晨有100多家portfolio都IPO了,找准机会,在这个行业里是可以赚到大钱的。如果投出独角兽,更是名利双收。」黎远说。
但更多年轻人入行还顾不上考虑财务回报,「个人成长」是他们最直接的目的,即使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焦虑。
离开百度战略办公室后,戴康转身加入了一家新基金,他的期待就是「更快速的个人成长」。「人的成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获取信息的质量,而VC恰巧很好地满足了这两点。」
2、消失的机会
在这个容量有限的市场中,一旦碰上坏的光景,原本层不出穷的机会就会骤减。
「除了充电宝,最近还有什么风口?」这是42章经近期被同行友人问及最多的问题。这恐怕是中国TMT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之一。
回溯到2014年,那时的市场还非常火爆。根据IT桔子数据,2014年成立了10059家公司,达到了近5年的峰值。同时,投资机构也都在疯抢。
彼时入行仅2个月,正在看文娱领域的周奕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失之交臂」。「那天我跟着合伙人去看一个项目,约了创始人晚上7点见面。这家公司已经在这一天里见了7波投资人,当轮到我们时,价格已经翻了一倍。」这次抬价不仅让他错失了一个好项目,更让他在第一线感受到了厮杀的惨烈。
2015年,行业仍在升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时候进入VC行业还可以抓住行业红利的尾巴。据IT桔子统计,仅上半年来自PE和VC的投资额就和2014年全年持平,其中一半以上投入到了TMT行业。
但到了2016年,市场迅速降温,新成立的创业公司只有2070家,同比下降76%。虽然2017年资金又开始重新涌入市场,但优秀投资标稀缺的状况却没有改善。
尽管从业者都在讲今年的市场在变好,但这并不能解决资产荒的本质问题。现在正是资产端的供给跟不上、投资主题青黄不接的时候,这让很多投资人感到焦虑和迷茫。
黎远在一个月前决定暂时离开VC行业,「红利期已经结束了」,他很悲观。在7年的从业时间里辗转了4家完全不同性质的投资机构,让他几乎经历了创投市场一轮完整的起落浮沉。
「2008年投资很容易,很多好项目大家都是按PE的回报来算的,5到6倍,最多也就8到9倍。当时市场非常好,VC收割了一批高利润的公司。」
随着高利润的公司逐渐枯竭,大家会把注意力转移在高收入的公司上,再之后,便是高流量的公司。2011年,移动互联网兴起,高流量的公司成为焦点。因为只要找到变现途径,高流量就能迅速转化成高收入。
如今,移动互联网红利也处于消耗殆尽的边缘,高流量的公司在这几年悉数被挖掘。缺乏利润、收入甚至流量的支撑,「高成长性」无从谈起,而「高成长性」又恰好是支撑VC投资逻辑的核心。
无疑,对于想投出独角兽的投资人来说,高成长性公司的稀缺令他们不安和迷茫。所以,一旦市场上冒出了高速成长的潜力股,投资人都一拥而上,风口就此产生了。
跟风现象引来非常两极化的评价,但其实对很多年轻投资人来说,他们顾不上参与这样的讨论,因为他们大多数连抓住风口的机会都没有——这些领域总是迅速被催熟,被收割,当你意识到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3、抓不住的成就感
要学会与焦虑、不安和平共处,投资人们都需要想办法平衡天平的另一端——成就感。
在VC这个极度奉行结果导向的行业中,最强烈的成就感无疑来自于投出好项目。
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投资人,黎远非常认这一点。「如果没有办法投出可以退出的项目,看不到钱在哪,待在这个行业就没有意义了。这跟做一家公司是一样的,如果公司已经没有增长了,那不如早点关掉。」
但对于许多入行不久的年轻投资人来说这简直是奢望,他们甚至没有出手一试的机会。
「自己看好的项目没办法出手是经常的事,而且这些项目里不少都是明摆着可以赚钱的。」2014年是黎远进入行业的第4年,那时他在上一家机构已经投出了不少好项目,但也依然无法避免错失独角兽的遗憾。
「2014年,我非常看好一家公司,一共推了3次,当时估值4亿人民币,转老股的话可以到3亿,但老板不看好,3次都没出手。这个市场上没有几家独角兽,错过一次独角兽,很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什么机会了。」
那些比黎远资历更浅的投资人对项目就更加没有掌控力了。
戴康推项目很谨慎,他一年时间里对50多个项目做了Pre-TS的尽调,最终让他下决心一推到底的却只有3个项目。然而,直到最终环节,「我们的合伙人带着TS去见创始人,却又拿着TS回来了。」这种功亏一篑的感觉让他很沮丧,「合伙人可能本来对项目就没有十足的把握。通常,在面对这种可投可不投的项目时,合伙人大概率会选择不投。」
比项目推到最后却没成更惨的是,自己推上去的项目合伙人根本就不理会。许扬杰是某二线美元基金的投资经理,将近2年的时间里他没有出手一个项目。
「推项目很困难。虽然我对项目很有把握,但老板就是不想投,我挺受打击的,甚至会质疑老板的判断力。」
无法通过投出项目来证明自己,就必须切换获取成就感的方式。
戴康一直在调整自己的预期,「后来我想明白了,我看好的项目,不管谁投了,最后公司做的好我都挺高兴的,这是对我个人判断的一种肯定。」
所幸,对于一些拿到融资的项目,它的成功与否很快就可以被验证。但更多的项目却需要在动辄数年的时间跨度里才能被检验出成色来——即使是一次成功的判断,所能带来的成就感也是非常滞后的。
当然,那些大量看项目的投资人或多或少会看到自己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在上升,另外,对细分行业也会有自己的benchmark。黎远说:「大多数行业并不像手机,能通过跑个分那么直观的看出好坏。只有看的足够多,才能基于技术、产品、团队等诸多因素来对公司做判断,这个benchmark完全就在于自己的经验。」
他从第一家基金离开时大约27岁,除了投出了几个项目之外,他最大的收获是「能够看清楚哪些公司能赚钱,哪些不能」,这便是一定认知水平的建立。「时代总在变,在投资这个行业里,只有建立了认知,当运气来临时才能牢牢抓住。」
吴青曾在一家准一线美元基金工作2年,投了一个项目。即便出手过,成就感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奢侈品,「投资人的学习很分散,不会在一个项目上投入过多精力,所以学到的东西很难系统化,而这种碎片式的的知识无法带来明显的成就感。」
吴青对自己这段投资人的经历颇有无奈,「这2年里,我几乎没有什么成就感,对于自己投的项目是否成功也无法检验,只能交给时间。」
4、如影随形的焦虑
比起飘忽不定的成就感,如影随形的焦虑感更加折磨着这群年轻人。
对于极少数有机会出手的年轻投资人,品尝所投项目的失败总是痛苦的。周奕跳槽到一家新基金没多久,他在老东家所投的第二个公司就宣告了死亡。
其实,周奕心里对这个结果早就有数,但这个过程依然令他倍感煎熬。「投的时候合伙人就说这个项目的成功率可能非常低,但还是鼓励我放点钱试试。在投了之后的3个月里,产品的数据已经越来越不好,那时每天都很焦虑,好像在等着宣判死刑的那一天。」
而那些还活着的公司对他来说同样也是焦虑的来源,尤其是当他知道公司现金只能再支撑1、2个月的时候。「每天晚上12点躺下后,这个公司过往的一切会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放个不停,持续好几个小时。」
能尽早品尝失败的周奕已经属于幸运的少数了,因为他所在的机构很有魄力地给予新人大量的决策权。而更多的年轻投资人根本无缘体会到扣动扳机时双手的颤抖,他们全部的焦虑几乎都集中在前期sourcing上——不少喜欢做研究、求知欲旺盛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就意外地发现:这个行业更需要他们的social能力,这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
「最早的时候出差很多,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因为晚去了几小时、价格翻倍而错过一个好项目的周奕在之后的日子里都绷着一根弦。「有能够接触到新项目的活动就会去参加,虽然知道效率也很低,大量的无效信息,却也不敢怠慢。」
刚入行的投资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一个疲惫的阶段。
所幸,周奕现在倒是从容了不少。「要跟已经结交的创业者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他们往往会有很多朋友、合作伙伴都是潜在的source,反而是同行交流效率不高。」
他也确实花了一段时间来思考社交这件事,「之前觉得social不够多是自己不够努力,后来我觉得每个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应该找到自己擅长的方法。」
刚入行的投资人几乎都会经历一段「从兴奋到迷茫」的曲线,当兴奋感不再,取而代之的就是焦虑感了。
王岩向我描述了自己的状态:「前两个月看什么项目都觉得靠谱,恨不得每个都投。两个月之后,看什么项目都觉得不靠谱了,因为看到的风险和失败越来越多。这是非常极端的两个状态,会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和失去方向。」
而这种焦虑背后都隐藏一种深深的恐惧——投错公司。
事实上,一些大基金的美元LP并不这么看。周奕告诉我:「如果你的portfolio里少有失败的项目,一些LP甚至还会挑战你——如果你的项目死的不够多,说明你的风格不够冒险,而我们就是希望你去找到更多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毕竟,最终衡量一个投资人投的好不好,不是看他死了多少公司,而是成了多少公司。
所以,年轻投资人应该学会坦然接受一件事情:自己做的是早期投资,投的很多公司就是会遭遇失败,因为很多时候自己做出的决定就是错误的决定。
其实,比起经历项目逐渐死掉的切肤之焦虑,还有两种焦虑更是延绵不绝,那便是「看到自己没投进去的公司长的很好」和「好的公司自己压根没看到」。
正如熊晓鸽所说:VC是一个你永远都在后悔的行业。
但在当下这个风口盛行的时代,错过一个风口足以让人后悔的扼腕不已。很多年轻投资人害怕错失掉风口里的项目,却变得越来越迷茫。
已经做过两家基金合伙人的胡博予在自己的知乎专栏里写道:「等到错过一些让人捶胸顿足的机会,然后也用几百万美金打过几个水漂之后,你才能慢慢地冷静下来,明白一个道理——该是你赚的钱,总归是你的,不该是你赚的钱,急也急不来。」
周奕对这件事也已经想的很明白:「一个投资人不可能投到所有好的项目,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算了,可以反思原因,也可以总结经验,但千万不能因为焦虑而变得盲目跟风,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5、拥挤的市场
与2016年的共享单车如出一辙,一年后的今天,共享充电宝掀起了一场资本的狂欢。
3月31日以来的短短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领域产生了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这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而如果仔细对比进入这两个市场的投资机构的名单,你会发现它们是高度重合的:金沙江、经纬、红杉、腾讯、滴滴等大资本悉数出现。
「很多好项目没法投不是你没有发现,哪怕你早早的pitch到,也投不进去。」抖音上线后不到一个星期,黎远就注意到了这个项目,做了充分的研究后,他发现「都是大玩家在玩,根本没办法投进去」,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资本圈里,一些机构与机构之间开始形成更深一层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不断强化,就像神经网络一般,令圈子之外的资本很难再插手,小基金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
可以说,VC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寡头化的苗头。任何行业一旦进入寡头阶段,就接近成熟了,这意味着行业的红利期结束,资源都向头部机构聚集。这景象与2015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5次「互联网大并购」如出一辙——从此,大小互联网巨头各占山头,平台型机会几乎消失,优秀的创业公司几乎都逃不脱BAT和TMD的触角。
「几乎所有好的项目最终都会在这个寡头化的网络内被消化掉,比如朱啸虎想给自己的项目找下一轮,他可以直接找到腾讯战投的老大沟通。」黎远说。
如此一来,新人的作用越来越集中在前端的sourcing层面,做渠道源的整合,角色就像半导体里面的传感器芯片——获取数据、清洗数据,而后端的核心处理部分几乎遥不可及。
更坏的消息是,在这样一个本就没有给新人留下多少空间的行业里,供需关系变得越来越扭曲。
理想的情况是,进入VC行业的新人增量与行业自身需求的增量能够保持增速一致。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中,而行业本身的增长却大大放缓。所以,大量新人在争夺有限的机会,更别提那些由头部机构提供的凤毛麟角的机会。
可以说,现在的VC行业对年轻人来说机会窗口已经几近消失。
6、出走的投资人
在VC行业自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下,一头是四面而来的年轻人兴致勃勃的涌入行业,另一头却是行业里的年轻人陆续出走。
「做投资意味着你在做一件自己无法control的事情。」曾经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的吴青之前一直对自己的业务保持掌控度,并且享受于此。
但显然VC并不是这样。「你对一个项目接触的深度是由老板决定的,如果老板不看好,你也就没办法继续跟进。」这不仅是吴青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投资机构里执行层的集体尴尬。
但即使一个年轻投资人可以独立于合伙人自己对项目进行判断,掌握决策权,他自身的能力在一次成功的投资里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60%的运气,20%的资源,10%的努力和天10%的天赋。」这是黎远给出的答案。
胡博予在DCM时遇到了快手,而如今再谈起这个明星项目,他也毫不掩饰的承认:
「投进去纯属运气,动作快,而且如果当时能成功见到美拍的人,说不定就投了美拍。」
投资人们都不否认理论和逻辑框架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个人能力面前,他们几乎都更强调运气和大势。这让投资这件事本身就变得难以掌控。
而想要摆脱这种难以掌控所带来的不安的人,离开了。
吴青选择进入一家。「做卖方的话deal pipeline会比较大,一个个项目推进下去,总是会有些成果。」相比投资,FA拥有一个更加标准化的流程,吴青觉得,只要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推进到无法推进为止,即使失败也没什么遗憾。「至少我明确地知道我是这个项目的owner。」
比起没有掌控感,学习曲线放缓则更让戴康焦虑,而这也成为了他离开VC的主要原因。
随后,他加入了他参与投资的第一个项目,而他选择的职位是CEO助理。「CEO需要汇集所有需求、了解所有信息、快速做反应,所以他一定是在迅速成长的。那么,我会假设离CEO越近,成长曲线越好。」
同样选择加入自己portfolio的王岩倒是没有太多不安和焦虑,他只是想做点冒险的事情。「我骨子里总是有一股蠢蠢欲动的东西在作祟,我没想过做一辈子投资人。」
「投资人创业」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大多数人认为投资人不适合创业,连王岩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投资人习惯于考虑风险、分散投资,没有人愿意把所有钱all in在一个项目上。但创业就是all in,赌上你的career。」所幸天性乐观的他早已经想好了冒险的后果:「大不了公司没做成再回来做投资就是了,这件事的downside对我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当然,从投资人变成创业者,要承担的不仅是风险,还有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完全转变,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创业公司的两年让戴康变得更加务实:「在VC的时候,我都是在理论上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创业公司我需要把这件事执行到底,会把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无限拆解到最小单元的维度,在每个维度上给出解决方案。创业公司需要执行,所有不能给出最后解决方案的行动、策划、接触都是无效的。」
而对于王岩来说,他遭遇的是「带团队」方面的挑战。「投资都是单打独斗,自己做好判断就可以了,像一个猎手,但做一家创业公司的COO意味着你要做羊群中的头羊。」
昔日的投资人们在创业公司的每一天也在面临新的焦虑。正如许多创业者的感受:创业就是和时间赛跑,公司每天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而对于做出选择的投资人来说,这大概又会是一段焦灼但投入着的时光。
7、迷茫中的自我救赎
尽管不少投资人的热情和坚持被焦虑、不安、迷茫、失望所蚕食,但也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对这份职业爱的深沉。在被挫败拽入谷底后,他们总是选择看到希望,然后拍掉身上的尘土,再次出发。
如今入行3年的周奕已经辗转过2家投资机构,投出过数个估值在1亿美元上下的项目。他说,「目前对这份职业很满意」。但实际上,这几年他也并非一帆风顺。
头5个月里,周奕一直处于认知和判断缺失的阶段。「当时我没有自己的view,没办法从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判断一个项目好不好,非常依赖于同事和老板的反馈。」
但他一直在调整,试图把自己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第6个月,他终于鼓起勇气自主的推了一个项目上去。这个「第一次」是他强逼自己学会下判断的开始。「合伙人给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本不该给予的权利和责任,这逼迫我不得不提前成长。」
这种成长虽令人痛苦,但也帮他更快的看到希望。
他变得更加努力。2015年下半年,已进入第二家机构的他花大半年时间把自己关注领域内所有的项目几乎都看了一遍,开始对行业有了自己系统的判断,尤其是对市场上被疯狂追捧的项目也有了不从众的观点。「现在,至少在我关注的领域内,合伙人都会相信我的判断。」
巧的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在第一家机构出手的项目也开始有了亦或好坏的结果。「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就这么过了那个急于靠投项目证明自己的阶段了。」
角色的转变让他的思维方式开始更加接近一个成熟的投资人。「我会开始更加关注项目自身能不能赚钱,或者是不是一个能够save the fund的项目。」看着3年时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长,他更加坚定的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但跟周奕这样能够自己拿项目,甚至体验跟3、4家机构的VP一起抢项目的投资人相比,许扬杰就没那么幸运了。
「将近2年的时间里我推的项目老板都没有投。」并且,由于自身机构投资方向的转变,他所关注的市场对于公司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整个2016年我几乎都在休息。」
虽有焦虑,但他却并没有对这个职业丧失信心。投资人的身份让他可以不断接触到那些「最聪明的人」。并且,因为在投项目上没有了压力,他可以不带目的的、轻松的与这些聪明人交流。「我对今日头条很感兴趣,就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二三十个头条的人,把这家公司彻底了解清楚了。做投资不一定非要到处聊项目,一个典型案例同样可以带来很多收获。」
虽然暂时离开了VC,戴康言谈间依然流露出「很可能过几年又回来了」的憧憬。「当时跟我的老板商量过,他建议我去一家创业公司锻炼一下,这样如果再回来做投资的话也能更好的理解公司。」
吴青也是如此。「做过FA之后再回到买方,会更有耐心应对那些不可控的事情,好好等待机会。」
想要留在行业里的投资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心练得坚硬又平和,让它能抵抗情绪的干扰,这是他们让自己走下去的方式。
胡博予说起自己在DCM时的感受:「那时我还处于VC成长曲线的早期,特别兴奋,喜欢的项目就拼命推。我想不起来当时还推过什么不靠谱的项目了,肯定推过,被合伙人给毙了。当然也有比较靠谱的,比如滴滴,知乎之类的。但人就是这样,会选择性记住好公司,同时遗忘烂公司。」
VC到底值不值得年轻人投身其中?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结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冷暖自知。不仅是对财富和功名的欲望,还有对知识和成长的渴求,这一切都推着一群年轻人在资本的潮水中不断向前求索,哪怕他们看不清前方到底是什么。
这些前赴后继的年轻人,想要参与到这个充满荷尔蒙的商业世界中来,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正在真切的影响着这个商业世界的样貌。
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无论是咬紧牙关的坚持,还是灰头土脸的离开,哪怕参与过一场充满想象力的厮杀,也足够了。
*应部分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梨远、周奕、王岩、戴康、吴青、许扬杰等均为化名。
诸多利好不及行业自勉
你知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017发展热点看热词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微信扫码登录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填写个人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一01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存在一个“标配”的人,迫切成为这个“标准件”,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年轻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标配”就是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年年拿奖状,给父母长脸面。如果生了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就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去对比,在对比中越发觉得自己家的是个“残次品”。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就是在两年内有房有车,三年内结婚生子,如果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些事情,就会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人生赢家”。一个读者,女孩,26岁,当她看见同学和同事都纷纷走向婚姻,结婚秀娃,她十分焦虑,焦虑到失眠。因为她妈妈说过,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在24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28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这样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标配”。这个女孩看着身边的闺蜜一个个都成为了“人生赢家”,尽管自己事业节节攀升,但还是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因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标配”。02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样的男人算是相对成功的男人。几个朋友都认为,30岁之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一笔不少的存款,这样的状态才算是30岁男人的标配。如果男人再优秀点,房子住200平,车子100万,这比“标配”升级一点,算是人生的“豪配”。多数男人,为了达到“标配”,成为一个“标准件”男人,焦虑不安,整日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感觉自己没有“男人尊严”。一个朋友说,自己曾经成绩碾压一切学渣,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错,但是距离在北京买房,还差一点。而他的一些同学,在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达到“标配”。看着别人晒娃秀恩爱,全是岁月静好。而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觉得很失败。“人生赢家”这个词,似乎成了褒扬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而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人生赢家”,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有房有车”和“结婚生子”。然而,人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些人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让父母早日抱上孙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让父母也成了人生赢家。还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书,或者创业,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因而他们的“标配”人生就被延后,甚至到40岁都孤家寡人,租房过日子。03除了一些人自己着急过“标配”人生,中国的父母,更是着急让孩子尽快过上“标配”的人生。多数父母认为,只有生一个“标配”的孩子,才足以证明了自己优良基因。不仅如此,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也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配”的人生,24岁前结婚,26岁前生一胎,30岁前生完二胎,然后自己享受“抱孙子”的计划。只有这样,为人父母才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标准”。事实上,层次越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低。但结果往往是,对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就越高。人生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旅行。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如果把人生当成了赌博、追赶、攀比,这样的人生,注定和焦虑永伴。04其实,“人生赢家”不过是过上了大众的“标配人生”,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无趣罢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如此,才算没有辜负岁月。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孩子设定“标配”,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讽别人的“非标配”,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WEALTH《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二首先,幸福跟你的出身、家庭环境有关系。在任何一种父母有负面情绪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幸福指数一般非常低,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下长大,所以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检点我们自己。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有钱状态还是没钱状态,不管是工作顺利状态还是不顺利状态,你首先产生的情绪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是否认外部的还是否认内部的。任何把原因归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归到自己无能的,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来源。毫无疑问,我比较幸福,虽然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积极应对身边一切事情。我很少听到父母去抱怨,他们总是勤劳地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实际上,在我们整个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错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般一个人家是养3头猪,我们家一年养6头猪。虽然当时猪也卖不了几个钱,因为当时要还苏联的债,都运到苏联去了,但是这还是意味着我们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为农村当中,唯一能拿去换现金的东西就是猪。粮食是换不了现金的,粮食是国家定额征收。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从小意识到:如果你要变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国,也天天抱怨美国。我可以断定,他们跑到丹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照样会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所以说,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样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理,提醒自己要阳光起来。其次,假如人能活100岁的话,有70年的幸福是和另外一个人相关的,那就是你的配偶,除非你不结婚。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一生最主要的幸福来源是找对一个人,找对你想要的那个男人或者那个女人。这和谈恋爱还没有关系,一起生活的特质和谈恋爱的特质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谈恋爱的时候可以找一个漂亮的女性,你结婚以后,“漂亮”在婚后生活中是不起作用的。谁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你看一个漂亮女孩一个礼拜以上的时候,谁都不觉得她漂亮了。美丽来自于距离感,而不是来自于面对面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认真地去思考,我们找的那个人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找女人要找贤惠的,贤惠的女人让男人心情放松;找男人要找胸怀大度的,能给你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最悲伤的是找到一个男的,除了会抽大烟、天天打骂你,没有雄心壮志,没有宽阔心胸,这样的人会让人崩溃掉。男人找女人,天天把你跟其他人比较,觉得你狗屎不如,找到这样女人的男人也是掉进地狱里了。幸福需要经营另外,幸福是需要经营的。我是搞教育的,我发现中国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幸福。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教育好。其实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是经营一个家庭幸福的过程。当一个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说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幸福指数立刻就增加了。但是,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给毁掉,因为他都不知道孩子从小到大应该培养。很少有父母会引导孩子读书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读书。读书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环。3岁开始到10岁,孩子就应该养成的读书习惯。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带到一个世俗的空间,去比较很多不该比较的事情,让孩子养成一些世俗的比较习惯,成绩不如别人自卑,衣服不如别人自卑,长相不如别人自卑。除了社会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结婚生孩子了,你又不会带孩子,那孩子就会变成你的噩梦,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较渺茫的。中国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不信宗教,中国人不幸福也不是因为没有钱,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状态,除了一些边远地区的人,还是不错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你没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财富和幸福是密切相关的。当你到一定程度之后,幸福已经不和财富正相关了。我个人感知的幸福是这样:如果给我一个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满足我下面两个条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个条件是在房间里有一堵墙的书;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让我每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可以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吃一吃喜欢的饭,这个饭绝对不是鲍鱼鱼翅,而是兰州拉面。我个人有资格告诉大家:你个人的幸福和财富的叠加是没有关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来自于和财富无关的东西。否则我的幸福指数应该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还要低一些。我有钱了,但是我没时间;我有钱了,但是我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但是想回过来,我还算是比较幸福的。这倒不是因为娶到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孩子,而是我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去跟别人,尤其是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我们很多人不幸都来自于什么呢?看见邻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变成局长,自己还是个处长,你就不幸福;看到边上的人长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划两刀;看到同事成绩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这种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伤害。一个人要不要比较呢?要比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和身边的人比,而且比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来,比出快乐来,那就可以比较。而中国人永远是比到最后,比出自己的万般不是,比到最后崩溃的状态。所以我下决心,让我在生活当中不和别人攀比。我给大家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是中国的一个企业家。一次一起去游泳,他把一块十几万的手表放在游泳池边上,游泳很高兴,最后穿衣服的时候也就忘了这块表了,再回来的时候发现表没有了。本来后面有几个特别愉快的活动,他就再也没心思参加了。这个表对他来说好像是挺珍贵的。我的感觉是,那不就是十几万块钱么,丢了就丢了。他说那也是十几万块钱呢。到了第二天的下午,游泳池的那个宾馆给他打电话,说表找回来了,他又高兴得不得了。我看了以后,觉得好悲伤。我觉得一个人因为丢掉某个东西,而把一天半的美好时光都给浪费掉,非常不值得。所以,在我的生活中任何东西丢掉了都不可惜,当然老婆不能丢。现在要是到我家去看的话,超过一万块钱的东西没几个,加起来就三四万的书在家里。小偷来了,偷书也是很痛苦的事情,扛起来又重,又卖不了几个钱。你看我手上戴的这个手表,800人民币,平均每天快走一分钟,这样我觉得挺好,提醒我时间快到了,赶快出发。所以,人尽可能不要被物质的东西困住。我好朋友也很多,好多人有私人飞机,那我怎么处理呢?很简单,他们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我搭他们的飞机就好了,有时候借了他们的游艇说,要不要付你钱?多和自己比较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往前走就好了,说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再以我刚才提到的马云为例。马云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跟我一样的状态,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还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师范的专科,但是马云进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间。比来比去,从文艺到体育到学校活动到跑步,没有一个同学我能比得过。到大三的时候,我得了肺结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时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两年书。大家看《中国》里的窝囊样儿,就是我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样子。好在后来慢慢教出来了,慢慢学生喜欢我了,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生活、爱情和事业。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马云比我厉害多了,马云到了师范学院第一个礼拜,找了一圈没找到比他更难看的,郁闷了两个礼拜。第三个礼拜他就站起来了,他说过一句话:一个男人的成就与他的长相成反比。长得越难看,成就越高。后来,我反复在百度、Google上找这句话是谁说的,结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马云说。他自己编出这句话,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在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必须从专科变成本科,当时是很难的事情;第二个目标,大学四年,必须能当学生会**;第三个目标,必须把杭州师范大学最美的姑娘娶回家。你看,我长成这样都不敢定这样的目标。这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就是你得设定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我后来做新东方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断给自己、给新东方设定目标。别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来了。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关注自己兴趣的提高,关注自己经验的积累,关注自己未来的生命目标,一点一点去努力。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点:不管你多忙,一定要留一点悠闲的时光给自己的生活。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您的专属!扫一扫,加关注!《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三◆ ◆ ◆
文 | 普小宝1看别人的故事,感自己的人生突然,忆起几年前听来的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出身普通家庭,但她不甘于此,总羡慕那些有钱买名牌衣服包包的女人们,所以她想着通过一段婚姻来迅速提升自己的阶层,达成自己的梦想。她是个“实干家”,为了能接近经济条件较好的男性,她开始去健身房,参加茶艺、花艺、厨艺的培训班,也看了不少提升沟通,提高情商的书籍,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看起来谈吐得体,形象得体、举止得体的优雅女人。最后,女人如愿以偿的嫁给了一个有点钱的男人。刚结婚的前几年,她过得很幸福,男人对她很好,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哪怕很贵,男人也愿意为博红颜一笑而买给她。每个月给她和孩子的钱,也足够她潇潇洒洒过她们想过的生活了。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几年后,男人的事业遭到了竞争对手的重创,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男人对女人逐渐没有之前那么热络了,他焦虑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候,女人找男人要家用,才发现越来越难,有时候竟会受到男人的奚落。女人如此努力的想要嫁给一个有钱人,后来她真的做到了,可是却怎么也想不到人生漫漫,不是成功的嫁给一个有钱人,她就会成为豪门太太,优雅的喝着下午茶,做着spa,逛着街,买着名牌,从此衣食无忧的。她郁郁寡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呐。看别人的故事,感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第一、无论是嫁一个穷男人,还是嫁一个有钱男人,如果想要依靠男人去获得经济上的改善,都不是最优选,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变数,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独立的自己,只有让自己实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了,才是真正的富有者。第二、有钱的时候,忘乎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没钱的时候,就只能空等千金还复来。总把希望寄在等别人身上终归是不靠谱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能够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不依附于他人,也不受制于他人,拥有作为一个独立社会主体的选择自由。只有自己独立站稳脚跟,才能有能力爱自己、爱他人。2利用有限的资金,享受无限的人生在我们身边常常会听到一些姑娘把“贫贱夫妻百事哀”挂在嘴边,也总会遇到一些吐槽男人赚钱少的粉丝留言。好多女人总认为,只要能嫁给一个会赚钱的老公,就能请得起保姆,住得起月子中心,买得起名牌包包,日子才会过得体面,自己才会轻松快乐。可是为什么要把希望都放到别人的身上,掌控权为什么就不能放在自己手里呢?能嫁一个有钱老公,是好事,但若像前面刚说的那个姑娘一样,对生活完全无规划,只想等着男人每个月像发工资一样按时把钱打到她卡上,万一他变心了呢?万一他破产了呢?她阔太的生活又预备怎样继续?嫁不了有钱老公,更是大多数女人的日常。吐槽男人,还不如早点给自己做一下人生的规划——比如你未来会当妈妈,所以,从现在起,你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存下一笔体体面面的生育呢?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削尖脑袋赚钱,但正所谓“钱难赚,屎难吃”,哪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财务自由的。更多的普通人要如何生活,才能利用有限的资金,享受无限的人生呢?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单身女孩,月薪1万5,在上海算不得高薪吧,可是她特别想送自己一场完美的欧洲旅行,作为30岁的生日礼物。于是,她用8个月的时间,存够了5万元,这场梦幻之旅,终于靠自己实现了。一个在武汉工作的未婚姑娘,月薪1万,尽管,她有一个感情发展稳定的男朋友,可是她特别想有自己的一个小窝,就只属于她自己的小窝。于是,她用2年时间,存够了15万,靠自己买了一个一居室。还有她,一个在郑州的全职二胎妈妈,老公赚钱,她管钱,虽然家里开支不小,但她对生活有着超强的规划能力,1年时间,存够10万,她用这10万给家里添置了很多新家具,还给双方父母购买了重症险。我和这些女人们聊天,得知她们的喜怒哀乐,感慨非常。女人们的好日子,哪里是必须由男人来给才会有。总有一群聪明伶俐的女人,明明手里只有5000块,她们就是有本领出1万块的品质来。靠的就是她们身上的这种特质——懂得韬光养晦,知道未雨绸缪,hold住自己的人生,筹划得了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示自己也可以赚面包,男人只要提供爱情就好。现实中无数解体的婚姻和无疾而终的感情已经有力地证明:双方付出长期不平衡的感情多半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觉醒,已经认识到,只有凭借自身才智和努力赢得精彩人生才是最靠谱的事。3所谓的安全感并非都来自于金钱我曾经写过一篇《月薪多少才能给你最基本的安全感》的文章,有人觉得“月薪1万元没法活,至少月薪2万元才称得上有安全感”,也有人觉得“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关怀,才称得上是最大的安全感”...这也说明了一点:所谓的安全感并非都来自于金钱,有很多家庭,其实赚的钱并不少了,但他们依然过得很焦虑,依然没有多少安全感。安全感,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东西,不去细想,你可能永远都没办法发现,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冷静的思路和技术。而这些冷静的思路和技术不会从天而降,它落在了你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包括了你可以赚多少钱,以及你有着怎样的消费习惯。每个女人,不仅仅需要知道你能赚多少钱,更需要知道你要怎么花这笔钱,才不至于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总是叫嚷着自己穷死了,却不知道钱都具体花在什么地方了。就算月薪5万元,如若不能合理配置,到头来还是月光光。资产的合理配置、财富的点滴积累,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学会了你必将拥有一个灿烂又幸福的未来。如果你还是不甚了解,欢迎来,家庭财富积累专家。普惠家经过严格审核优选项目,并结合您个人的收益性、、风险性的需求,为您推出多款专属,满足您个性化的需求。一分积累,一份真情。自从来到普惠家,不仅每天都能看到收益点滴进账,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幸福感。《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四一、  什麼是理财?理财就是管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收入像一条河,财富是你的水库,花钱如流水。理财就是管好水库,开源节流。  二、  1、攒钱:挣一个花两个一辈子都是穷人。一个月强制拿出10%的钱存在银行或里,很多人说做不到。那麼如果你的公司经营不好,老总要削减开支,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是把你开除,补偿两个月工资,第二是把你一千元的工资降到九百元,你能接受哪个方案?99%的人都能接受第二个方案。那么你给自己做个强制储蓄,发下钱后直接将10%的钱存入银行或公司,不迈出这一步,你就永远没有钱花。  2、生钱:基金、、、不动产  3、护钱: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所以要,理财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钱就像打一口井,为你的水库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源,但是光有打井还不够,要为水库修个堤坝–意外、住院、大病。因为开车撞人倾家荡产的例子。坐飞机的例子:一个月如果有时需要坐十次飞机,每次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有的人会双手合十,并不是信什么东西,只是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被自己掌握了,因为在天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建议每次坐飞机给自己买保50万-200万的意外险,这是给家人的爱心和责任,这50万-200万够家人和孩子生活一段时间。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以管钱为中心,攒钱为起点,生钱为重点,护钱为保障。  三、多少钱可以开始理?  不在乎多少,一个月省下,从20岁存到60岁,是637800元;30岁存到60岁,是22万;40岁起存,7万;50岁,2万。是长跑冠军,理财一定要从年轻时开始。钱的秉性:你不爱我,我不爱你。  女孩子,一定要自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四、:  个人的水库应该分成三份。  第一份:应急的钱,6个月至一年的生活费。存银行,活期、定期,或者(类似)。  第二份:保命的钱,三至五年生活费,定存(存)、P2P理财(www.queenbk.com)、国债、。应该是保本不赔,只会多不会少的东西。  第三份:闲钱,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钱,只有这种钱才可以,,做房地产,或者跟朋友合伙一起开个什麼生意,去做这种,那麼必须是闲钱。*股票:股市如潮水,怎麼涨的怎麼退。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谁在裸泳。现在的点位不建议进场,买基金都不是好时段。  能够预测点位的只有三种人:一天才、二疯子、三骗子。  买股票之前先问自己三句话:第一,我有房子和保险了吗?第二,我有急用的钱吗?第三,我准备好坚强的神经和良好的心态吗?  退休的老人不应该,他们在财务和精神上都难以承受股市的涨跌。孝顺的孩子不应该让你的父母炒股。  你见过排着队发财的吗?今年进市场的股民,三年后90%都会成为炮灰,只有10%的人能从股市里赚到钱,这是铁律!  五、聪明理财五大定律  这几条理财定律你不妨看看:  4321定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72定律:不拿回利息利滚利存款,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比如,如果在银行存10万元,年是2%,每年利滚利,多少年能变20万元?答案是36年。  80定律:股票占的合理比重等于8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比如,30岁时股票可占总资产50%,50岁时则占30%为宜。  双十定律:家庭保险设定的恰当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的恰当比重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  房贷三一定律:每月以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三分之一为宜。  六、  误区一,理财是有钱人的事。错。工薪家庭更需要理财,与有钱人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现实压力,更需要理财增长财富。  误区二,有了理财就不用保险。错。  是保障,对于家庭而言,没有是无本之木。  误区三,投资操作“短、平、快”。错。  不要以为短线频繁操作一定挣钱多。  误区四,盲目跟风,冲动购买。错。在最热门的时候进入,往往是最高价的投资,要理性投资,独立思考,货比三家。  误区五,过度集中投资和过度。错。前者无法分散风险,后者使投资追踪困难,无法提高。  误区六,敢输不敢赢。一涨就卖,越跌越不卖。错。  用于理财的可主要包括两类,类的种主要有:储蓄、证券、基金、保险、期货、、信托。非金融类的投资品种主要有:房地产、实业投资、拍卖、典当、收藏等。  七、不同阶段理财要点  专家将人生分为理财五阶段:  单身期 2—5年,参加工作至结婚,收入较低花销大,这时期的理财重点不在获利而在积累经验。理财建议:60%风险大、长期回报较高的股票、或、期货等金融品种,30%定期储蓄、债券或等较安全的投资工具,10%活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有人问:理财什麼时候开始好? 专家称:从自立开始。大四的学生就应该开始打工攒房租。成年人再向父母要钱是很丢人的事情。  家庭形成期 1—5年,结婚生子,经济收入增加生活稳定,重点合理安排家庭建设支出。理财建议:50%股票或,35%债券、保险,15%活期储蓄,保险可选缴费少的定期险、意外险、健康险;  子女教育期 20年,孩子教育、生活费用猛增。理财建议:40%股票或成长型基金,但需更多规避风险,40%存款或国债用于教育费用,10%保险,10%家庭紧急备用金;  家庭成熟期 15年,子女工作至本人退休,人生、收入高峰期,适合积累,重点可。理财建议:50%股票或股票,40%定期储蓄、债券及保险,10%家庭紧急备用金。接近退休时用于风险比例应减少,保险偏重养老、健康、重大疾病险,制订合适的养老计划;  退休期投资和消费都较保守,身体健康第一、财富第二,主要以稳健、安全、保值为目的。理财建议:10%股票或股票类基金,50%定期储蓄、债券,40%活期储蓄,资产较多者可将至下一代。  八、理财的习惯  1、节俭:少打一次车,少做一次美容,吃饭少点一个菜,省下来的钱积攒起来去投资,让钱生钱。  富人钱生钱,穷人债养债。节省钱、尊重钱是很多富人的习惯。李嘉诚生活的节俭是尽人皆知的。有一天李嘉诚先生从酒店出来,掏车钥匙时从兜里蹦出一元的硬币掉到地上,李嘉诚弯腰去捡,一个印度保安把钱捡起来递给他,他接过这一元钱,从兜内掏出一百元港币给了保安,又把这一元钱也送给保安。别人很不解,问李嘉诚先生为何这麼做,他说这一百元港元是他给我服务,我给的报酬。如果一元的硬币不捡起来,可能会被车碾到地里,可能会掉到沟里,就会浪费掉,钱是用来花的,但是不可以浪费。我们常常说富人越有钱越抠,因为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而没有钱的人往往穷大方。  2、记账:每天记帐,不行的话三天记一次也可以啊。  九、理财的误区  1、理财是有钱人的事:穷人、有钱人都能理财,养成良好的习惯,去投资,让钱自己去办些事。  2、忙,没有时间理:有时间打麻将没时间理财?当年毛**都每天记帐,不要说你没时间,再忙也忙不过**吧。  3、理财就是买股票:所有钱都拿去买股票那是赌博不是理财。保险公司都说自己的产品既有保障又能储蓄又能投资,那还要干吗?  4、钱少,理财没什麼效果:理财的秘密是爱惜钱,节省钱,钱生钱,坚持不懈。  5、我不懂理财:不懂可以学,理财并不难,任何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6、理财就是发财:理财和发财没有关系。理财是未雨绸缪,帮助你的财富安全、稳健的增长,达到生活目标。  7、理财要从众:理财不能随大流,一定是个性化的。  8、男人和不一样:理财是人人一样的,女人更容易冲动,女人方面尽量克制一些冲动消费就可以了,如果完全不冲动,就不再可爱了。男人分析,女人感觉。  十、:  1、一生恪守量入为出  拳王泰森从20岁开始打拳,到40岁时挣了将近4亿美元,但他花钱无度,别墅有100多个房间,几十辆跑车,养老虎当宠物,结果到2004年底,他破产的时候还欠了国家税务局。如果你不是含着出生,享受应该是40岁以后的事,年轻时必须付出、拼搏,老来穷才是最苦的事情。  2、不要梦想一夜暴富  天上没有馅饼,天上有什麼?雨、雪、沙尘暴,偶尔会掉下来一个花盆什麼的,一定不会有馅饼掉下来的,中国有句俗话财不进急门。一年40%-50%的机会不可信,要想想别人的动机,听起来过于完美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的。很多中了彩票头奖的人十年后还是贫困,因为买大房子,买车,钻出来几十个穷亲戚。精神上也受不了,像范进中举,一下子厥过去。  当别人给你貌似很好的时,问自己六个问题(举例产权酒店):1、谁在卖我东西,对方的信誉如何?2、我的钱干啥去了?3、我挣的是什麼钱,盈利模式。4、收益率合理吗?年收益1%-5%低,5 %-8%中等,8%以上高.5、如果我不投了,卖得出去吗?6、如果卖不出去,可以自用吗?六个问题如果有两个以上有疑问,就不大可信。  3、不要让债务缠住一生  房奴、车奴、卡奴。中国的负翁大多28-35岁。例如在湖南买100平的房子,30万,首付20%6万,契税等2万,8万装修,2万家电,2万内饰细软,没有20万没法住进去。月还款应该在收入的30%以下,50%会非常难受。想好你是否具备财务能力再买房,努着买房就是房奴。车奴更甚,车子是持续消费。日本的富翁每天拎着饭盒坐公交。  检查观众的钱包:大学生,月消费1800。北京硕士毕业月薪3000,本科2000,年轻人 不要对未来生活抱着虚无的幻想。改变生活要从小钱开始还,还卡–还车–还房–攒钱–投资。 你永远算不过银行,摆脱财务要还本而不是还息。  4、一夫一妻一个孩  结婚不是最大的财就是最大的债。不要轻易离婚。  5、专心一项投资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一招鲜,吃遍天,一生做好一件投资你就会过上美满和幸福的生活,不是去赌。不熟不做,不懂不投,不要从众。有些钱不是你的。《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五热议:男女相差几岁结婚最合适?男女相差几岁结婚更为合适,这不仅是从基础条件考虑,更是生活幸福指数来权衡,小袋子为您带来颇有争议的观点:“那些20岁出头的小男生只能是和你玩玩而已,真以为能给你什麼生活保证和幸福吗?若干年后他只会使你受伤害,连他自己在30岁以前都没想著要结婚呢,他想结婚也不具备基本条件。”调查研究表明:在现代,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裏面,女孩儿24岁至25岁嫁给一个32岁至35岁的男人是较为合适的。换一种说法,女孩儿最好25岁以前结婚,嫁给一个比你大5至14岁的男人是合适的。如果女孩儿25岁(最晚26岁)还不尽快把自己嫁出去,那以后就较难嫁得理想了。但是男孩子没事,俗话说“男人40一枝花”,“女人40岁豆腐渣”了。现在大城市里男孩儿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30岁以后结婚了。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听我进一步谈谈:理由一:从男女的容貌、体态变化来看,女孩儿一般是过了25岁,一天比一天衰,而且速度很快,到30岁就显得有点老了。女人就像月亮,25岁达到满月。为什么女孩儿老得快,除了基因作用,还因为女人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例假,成年累月的丧失身体的本元。男孩儿不一样,男孩儿比女孩儿从小就生长发育得慢,大约到30岁才开始衰,而且速度比女孩儿慢得多。一个50多岁的大姐说过,她20岁时与一个比她大16岁的男人相恋,后来父母说年龄差距大没成,但是30年后,她说那男人比她看起来还显得年轻。俗话说“女人经活不经老,男人经老不经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我们说,男孩儿要比女孩儿至少大10岁以上,就是这个道理了,但是最佳差距是15岁左右,理由我下面接著说说。理由二:从遗传学、从生育后代来看,后代是否健康主要取决於母亲,因为婴儿要在母体裏成长,后代是否聪明主要取决於父亲,这是遗传。年轻的母亲能够保证后代健康,而只有年长的父亲后代聪明的几率才较大。还是男女生理不同的原因,女人的智商发育到18岁基本就不再成长了,所以很多年龄很大的女人,看起来还很天真就是这个道理。男人不同,男人发育比女人晚,但是男人的智商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点像无止境的,年龄越大越显得聪明,我们说的聪明可不是记性好,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现代的科学研究认为,后代的智商主要由父亲来遗传。举几个例子:居里夫人:父母年龄相差11岁,波兰最出色的女性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父母年龄相差11岁,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的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三:从经济方面来考虑,30多岁的男人养家糊口的能力要强很多,有不少是有钱、有房、有车的,至少也有一定的老婆本,这是24岁、25岁的小男孩儿不能相比的,24岁、25岁的男生,大学刚毕业,根本没钱没房子,这辈子是否能买起房子?都是未知数。能否找到工作?何时工作能够稳定下来?还是回事儿,即使立即找到工作,工资开始也不高,刚刚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现在工作这麼难找,很多大学生提出不要工资,免费试用。所以23岁至25岁的女孩儿,和30多岁的男人结婚,基本不用受穷,生活很轻松,立马过上安稳日子,甚至好日子。至少一个三十多的男人容貌上的美丑、体型上的胖瘦、外观上的年轻年老、事业上的成龙成虫已经能看出来大概了。理由四:男人普遍上都有一种怜爱弱小的心理,所以年龄差距大些,女人会很受宠爱,男人普遍都喜欢疼爱弱小的心理。大家年龄一样大,还用得著去疼爱吗?理由五:年纪大的男人成熟,有包容心,很少会和你激烈争吵,所以婚姻会更稳定。小男生正相反,没办法,大家都年轻气盛,谁都不让谁,谁都不服谁。理由六:根据网上流行的统计资料,大学恋人毕业就分手的占85%,只有15%的会结婚,毕业年就是分手年。根据我们看到的北京一份报纸上的资料,这个分手率是95%。不管85%还是95%哪个正确,反正大约占90%左右。为什麼毕业即分手呢?原因也很简单,迫于严酷的现实压力。大家都没工作,没钱没房子,很可能家也不在一个城市,不分手等什麼。理由七:据统计,近年来,“夫妻年龄差距越小,离婚率越高”,三年内离婚的相当普遍。据《武汉晚报》报导,武汉汉阳区民政局对2004年离婚的921对夫妻进行调查发现:同龄夫妻成了离婚率最高的高危组合。与此同时,宜昌市婚姻状况白皮书也指出,该市西陵区年龄相差1岁的夫妻离婚率最高,达19.85%,相差2岁的离婚率为17.44%。相差3岁都算同龄。究其原因,在于这么几点,第一,大家都年轻,性格都很幼稚,缺乏耐心和宽容度。第二,经济原因,本来经济就不好,有了孩子更紧张,很容易引发争吵。第三,男女工作都处於起步阶段工作很繁忙,身心很疲惫,沟通时间很少,或不愿沟通。第四,男女好面子催生出的房奴、车奴,每月还贷,每天心情很不轻松,遇到家庭问题心情烦躁。第五,双方收入都很少,缺少物质基础,长期依靠双方父母帮助,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理由八:男人普遍不喜欢女强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变得太强,女人太强会给男人很大压力,导致没人要。所以,女生最好不要去读什麼研究生啊、博士生啊、当大老板啊什麼的,都数不清有多少女博士、女强人、女高薪白领找不到物件,比比皆是,即使要读也要先结婚再读。尽管官方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男性总数高於女性,但现实中似乎“剩女”总是多於“剩男”。报告还说,性格相似者更容易相爱,“男强女弱”婚姻满意度高,结婚3年内两成多夫妻“悔婚”,收入与婚姻品质不无显著关系,妻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丈夫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於妻子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丈夫;丈夫学历高与妻子学历的,婚姻满意度明显高於妻子学历高于丈夫学历的。那些20岁出头的小男生只能是和你玩玩而已,真以为能给你什麼生活保证和幸福吗?若干年后他只会使你受伤害,连他自己在30岁以前都没想著要结婚呢,他想结婚也不具备基本条件。但是作为女生你可是玩不起,25岁就是临近你的终点,所以你必须从20岁开始就要为自己的终身做打算了,可不能学男生玩玩罢了。谈感情搞物件,不要像搞什麼拉力赛,一弄5年、6年,最后弄吹了怎麼办?最后没有生活保障怎麼办?女生很受伤害的,夸张的说,有两三个月时间,能看清一个人的基本本质就行了,岁月对女人来说太残酷了,挑选物件对女人来说很不利,只有20岁至25岁这几年的时间,但是男人就宽松得多,大约28岁至38岁有十年时间。最后说一下,结婚要找条件差不多的才好,不要什么互补,互补就是极端的不合适,学历不要相差太大,共同爱好越多越好,生活习惯别相差太大,对事物的看法相近最好,总之是差别越小越好,婚姻越稳定。所有的离婚都是由於矛盾造成的,矛盾都是由於某方面的差距太大造成的。门当户对的确是结婚的要点。所有看到此文的25岁以下的未婚女生和30岁以下的未婚男生都是幸运的,祝大家都能成立幸福的家。本文仅供娱乐,表较真哦~小袋子说:爱情诚可贵,婚姻需谨慎。《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六摘要: 文/朵朵妈
在后台收到一个小女孩的留言,说是“小女孩”完全不过分,她才只有17岁!
“我在外地打工时认识了我男朋友,他比我大一岁。我们在一起五个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怀孕了。他知道以后很高兴,说要去我家提亲。可是我带他回家以后,我爸妈坚决不同意我们结婚,…文/朵朵妈在后台收到一个小女孩的留言,说是“小女孩”完全不过分,她才只有17岁!“我在外地打工时认识了我男朋友,他比我大一岁。我们在一起五个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怀孕了。他知道以后很高兴,说要去我家提亲。可是我带他回家以后,我爸妈坚决不同意我们结婚,还让我去把孩子打掉。我和他们大吵一架,后来男朋友爸妈也打电话来了,说他们家会对我负责。“谈了好几天,我爸松口说,如果他家拿出20万彩礼,就同意我们结婚。这简直就是刁难人,以他们家的条件,怎么可能拿出20万?我很生气,我都17岁了,是个大人了,难道还没权利决定和谁在一起吗?他们张口就要20万,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我男朋友没办法,只好先回去,我被家里扣下了。现在半个多月过去了,我肚子里的宝宝马上就要3个月了,我爸又提起要带我去做人流了。我很矛盾,舍不得,可是现在就生宝宝,是不是我的自由生活就结束了?”看完她的故事我很吃惊,想想我17岁的时候,正为了备战高考而焦头烂额呢,她却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做妈妈了!现代女性结婚生子的年纪差距真的很大,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早婚早育。我有不少女同学,她们毕业后回了老家,生活无忧,两三年内就完成了结婚生子两件大事。常常看到她们在朋友圈晒出老公和孩子,大多数人都过得安稳幸福。但大家闲聊时,也有人抱怨说,现在几乎全部精力都花在带孩子上,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有点后悔这么早就生孩子了,应该多玩两年再说。其中一个女同学,读书的时候她就是个逗比少女,结果毕业不出半年她就意外怀孕了,匆匆忙忙结了婚,就在家待产。儿子出生以后,她整个人画风都变了。涨奶,乳腺炎,长期睡眠不足,身材走样,每次和我们吐槽起来都滔滔不绝。有一次儿子莫名其妙哭了三个小时,她被折磨得快崩溃了,在群里说:“我现在终于懂了,不结婚老了以后可能会后悔,可结了婚年轻的时候就会后悔!年轻的时候生孩子,老了以后也许能享福,年轻的时候不生孩子,现在就能享福啊!”我26岁时和老公结婚,那时候我还在读研答辩阶段,婚后三年多我才开始备孕,31岁生下宝宝,不少同龄人二胎都满地跑了。不过,对于我们这样在外地打拼的夫妻来说,这个年龄也不算晚,产假结束后,我还有精力和体力重返职场。欧美国家很多女性认为,如果18岁生孩子,等孩子长大后自己还年轻,还来得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欧美和我们国情不同,他们大多只负责养育孩子到18岁,之后孩子就要独立了。而我们国家呢,啃老族越来越多,老人们也不愿撒手,一辈子都在为孩子们付出。这样说起来,似乎不管早生晚生,都必须要有那么一段时间,妈妈们要牺牲自我。不过,在我看来,有了孩子也不意味着生活要被孩子填满,老公、父母、朋友、同事这些关系同样需要维系。别再把年龄和孩子当借口了,偶尔给自己放个假,逛街、喝咖啡、做头发,或者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充充电,哪怕是读一些育儿书籍,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你是几岁生的孩子?你会觉得自己生早了或者生晚了吗?女人什么年龄生孩子才最合适呢?说说你的看法吧。写在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家3年理财老平台立即理财拿→(年化收益10%)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安全110:http://www.p2b110.com/news/211592.html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好友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我在【网贷安全110】看到这篇经典的文章,有趣-有料-有内涵!你们看看觉得如何?","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http://www.p2b110.com/","bdStyle":"1","bdSize":"16"},"share":{"bdSize":16},"image":{"viewList":["qzone","tsina","tqq","wei***","tieba","sqq"],"viewText":"分享到:","viewSize":"24"},"selectShare":{"bdContainerClass":null,"bdSelectMiniList":["qzone","tsina","tqq","wei***","tieba","sqq"]}};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js?cdnversion='+~(-new Date()/36e5)];《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七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第一集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但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第二集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第三集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在片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尾声:生命的荒诞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像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像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本文作者:曼佳;来源:豆瓣网你可能还想看:下半年钱该投到哪里?这里有一份值得收藏的指南贫穷离你有多近?“新穷人”时代正在来临。每天上班5小时,年入13万,这工作你想要吗?国美 精诚所至,铸就华人财富梦想务实创新,信赖尊重,携手共赢(广告)↓↓↓点击注册领999元红包《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八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已经离三十这个槛儿越来越近了,但对“立”这个字,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在三十一岁那年给自己买了套房子,一室一厅,全款付清。她没有大款男友,也没买股票一夜暴富。她自己出了80%,父母出了剩下的钱。但即便是80%的钱,很多三十几岁的人也不能立马掏出来。她在我们这个一线城市上班,赚的钱回到家乡那个三线小城买房,那个家乡连尚且未完全普及,但她却有了自己的家。她的故事听起来稀松平常,毫无亮点,但就是那么平淡的生活达成了她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不过家乡的人并不能完全认同她的成绩,有质疑她靠男人买房,有质疑她中彩票,否则几十万究竟怎么来?女人但凡有点钱就要遭受各种有色眼镜的扫描,这满满的恶意实在狠毒。不过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她却成了励志的典型,师范二本毕业,父母辛苦供出来的大学生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一线城市,从小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情何以堪。不过说起她的方法,也并没有什么稀奇,就是开源节流和钱生钱。当我们在剁手的时候,人家在学着;当我们每天晚上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看盛世美颜的时候,人家在写稿子赚稿费,或者PS几张照片赚点零用钱。以前我看不起这些小钱,但小钱聚集起来的时候,我却惊叹这些小钱的强大力量。我以前还嘲讽她清心寡欲过着简单甚至简陋的生活,不过现在我算是对这个“小财迷”彻底改观了。房子买了之后,据说还招进来一个合租的小伙伴,每月还能收点租金,包租婆也是当得有模有样。三十而立的年纪,我们一直在谈论情商的重要,但我们却忽略了驾驭金钱的能力。一个对金钱没有管理能力,对时间没有驾驭能力的人难免过得担惊受怕。尤其是对女人,财务管理能力恐怕是终身考验。因为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面,女人掌握着财政,而大多数男人只要有点买烟酒茶就好了。甚至觉得,钱这个东西花出去才有意义,不然就是废纸一样。钱的确要花出去,但不总是买买买。以前我哥哥家就碰到过这样的尴尬,姨妈要动个小手术,费用只需要三万块,可这三万块居然让哥哥一家殚精竭虑,最后哥哥厚着脸皮借钱才凑齐费用。如果你现在不培养自己的,估计今后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与其今后让生活来教育你财商的重要性,你不如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意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波澜起伏,为了不在风险和苦难面前捉衿见肘,不停哭穷,那请在三十而立的年纪改变一下自己买买买的性格。毕竟在成为有钱人这一点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着相同的愿望。《你焦虑,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精选九点上方蓝字“”快速关注文︱叶克飞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几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他还写道:“对于今天十八九岁的大孩子,我还是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话:任何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为这个,为了什么?”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着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知道很多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