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 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 心学派的哲学命题。心即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肤浅的“心”就是“理”的意思。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是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另: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谁能告诉我,王阳明的“心即理”到底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谁能告诉我,王阳明的“心即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有更好的答案
唯心、唯物是西方哲学的概念,王阳明并不否认自然,并以格物悟道。心是人的感官,感知自然规律与处置事物是心本。具体到个人,其自身认可的道理就是理。而这个理因人而异,所以人首先认识自已很重要。然后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留善去恶系格物。
采纳率:100%
心即理-正文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吾心)和客观(宇宙)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心)吞并了客观(理)。与此命题相关,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论时代的先后,此心此理是普遍的。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在陆九渊思想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主宰”,一切是非标准、善恶标准都是“心”的自我观照。既然“理”本在“心”中,只须反省内求即可,无须外求,也无须读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王阳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说“心即理”是阳明学的基石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说“心即理”是阳明学的基石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建心学,是为“龙场悟道”,他所悟的“道”只是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心内有个可以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人间一切事,不过是“是非善恶”四字而已,所以,既然我们内心有这样一个判定工具,就不必向心外求索了。所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浓缩成三个字,就是阳明学的基石——心即理。和不了解阳明学的人谈阳明学,这三个字,非提不可。我们如何清晰、纯粹地理解“心即理”这三个字呢?有很多种方式,你不一定全部掌握。这要看你本人,更倾向于哪一种。【良知在手,天地我有】:天地之间的一切道理、真理、天理全在我心内,不在我心外。因为我心中有无所不能的良知,它能判定一切道理、真理、天理。【全凭我心】:和我心契合的就是理,不和我心契合的就是歪理邪说。孔子说的话,如果和我的心不契合,那它就是错的;皇帝的圣旨和我的心不契合,那它就是胡说,我可以不奉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心外没有天理,也就是没有权威。要勇于挑战权威,打破权威,做一个拥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人,而不是木偶,惟心外的条条框框马首是瞻。王阳明初到庐陵(江西吉安)做县令时,该县有无数苛捐杂税以法律之名运行,看似法律神圣不容侵犯,但别忘了,至高无上的法律也是人制定的,有人凭良知制定,而有人凭私欲制定。凭私欲制定的法律和我的心是不契合的,那它就是错的,所以王阳明请求上级废除这些法律,否则,他这个地方官就不当啦。【用心】:心,在物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我们的心在腔子里就是个器官,只有到事情上才会展现出理来。比如你要对待父母,这是一事,如何对待呢,好好侍奉他们,这就是孝的天理,而孝这个天理必须要去对待父母这件事上才能展现,否则,你就是说破了天,说自己多么孝顺,也是胡扯。说的直白一些,心即理,就是让你用心。你在一件事上用心了,就必能得到真理。比如你孝顺父母,只要你是用心(发自肺腑)的,那肯定能找到孝顺父母的方法,不必去外求。天地之间一切事,若想被你办成,无非是“用心”二字。什么工匠精神,什么精益化,什么大格局,这些东西,你根本不必去向心外学,只要“用心”,就一切圆满,必有所成。【情欲无错】:王阳明提的“心即理”是和朱熹的“性即理”针锋相对的。儒家认为,人心分为两部分:性和情。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仁义礼智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情则是七情六欲,属于墙头草,过了和不及就是恶。朱熹觉得,情这玩意既然无法把握它,那就全部祛除,只留下性。但把情去掉了,心就不完整了,所以他主张向心外去求取理,而补充心。王阳明则认为,情既然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那它必有存在的理由,所以不主张去掉,相反,他还认为,情如果适中的发泄,也是天理,所以,他说心即理。这里大有文章。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的动物,人需要宣泄感情,大哭大笑,这都是人心的要求。你只有适度地把情欲宣泄了,才能更好的调和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趋向于中和状态。理学家认为,情感不能宣泄,所以极端严肃。这样一来,就扼杀了人的情感,使人成长为一个机器,纵然智慧超群,无敌天下,你离“人”也远了。一个人不能宣泄感情,感情会长久积压,当最后爆发时,力量是震天撼地的。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太监一作恶,就异常凶猛?因为他虽然被阉了,但仍有性欲,却得不到渠道发泄,而当他掌握权力时,这被压抑的情感,就如火山般爆发。但情欲的发泄,需要个度,过和不及都是错的。老爹死了,大哭,没有错,但你不能哭上好多年;不哭,就更大错特错了。王阳明有句话叫“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其实,你完全可以理解成“若此心不动,应随机而动”,这个“机”是因缘,比如三五好友来看你,这就是因缘,趁此良机,大家把酒问青天,喝个不亦乐乎,这就是“喜”情的发泄。我们必须要常常适度发泄情感,做一个有感情,有血肉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心学的真谛,才能获取心学的天机,使我们成为天下无敌的圣人。最后,我们做下总结,为什么“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基石。王阳明把人当成性情中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必须要拥有独立思想和自主精神的人,而不是机器人,奴隶。王阳明认为,人乃万物之灵,自己就是个能量源,不必向心外求索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人必须要有自尊无畏的精神。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和王阳明本人对人类的渴望和理想。但你觉得,在当今世界,在心学语境中,你是否能算个“人”?!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之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之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儒家在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讲究格物致知,唯心的观点,意思是说,内心的思想就是万物的原理,在推敲外物的时候需要反省内心。是不是很荒诞?就是在这个意思,太唯心了。还是王充那个“天道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这个实在。
采纳率:3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即理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