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九九年三月羽悦本草陈国良哪里人老师的一个壶和六个杯盘

>> 老壶坊宜兴一厂老紫砂壶陈国良线圆壶回流_价格元
老壶坊宜兴一厂老紫砂壶陈国良线圆壶回流
统一编号:se&&店内编号:1046
品种:紫砂壶-紫砂壶
属性:90-99年,紫泥,其他颜色,圆壶,素面,,,,,,,
简介:泥料:老紫泥容量:550cc底款:陈国良制盖款:陈国良
备注:陈国良(1954-)男,江苏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职改办评定),中国紫砂艺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制壶技术全面的何道洪大师习艺。1983年开始制作茗壶,曾入中*工艺美院研习造型设计课程,精炼技艺,被称为新生代的代表之一。曾从事过花盆、花瓶、挂盘等制作。1985年学习工艺、素描、图案、雕塑等专业设计;1986年担任艺徒培训中心辅导老师和技术总监等职;1988年紫砂作品《蒲色口花盆》被选定在中南海紫光阁陈设。作品曾作全国性的展出。1995年创作的《葫和壶》获陶瓷艺术新品展评三等奖;2001年、2002年作品《待放壶》、《阳羡溪头》分获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紫砂艺术名人”称号,现为中国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1993年至今在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研究所从事紫砂壶艺创作。对于紫砂艺术一贯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其作品不论光素、花货、筋纹器等都以追求富有挑战性的难、新、奇、巧而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对于茗壶制作讲究实用与收藏价值兼顾,不拘泥于流派,从不专做某些风格作品,依创作灵感发挥。作品颇具个性,端庄秀雅且富情趣,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别树新姿。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紫砂老壶坊】“紫砂壶”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紫砂壶 >> 老壶坊宜兴一厂老紫砂壶陈国良线圆壶回流_价格元
Copyright & 77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我想定制紫砂壶
我的手机号
【大彬六方】
壶型:大彬六方
泥料:大红袍
容量:270CC
作者:杨小泉
收藏者姓名
&您的称呼:
&*电话/手机:
&MSN/QQ/旺旺:
名家:毛国强【鸿运壶】价格
当前位置: >>
【 大彬六方 】
精工细致,古朴典雅。
编号:23041
价格:(10分钟内回复)
我要获取抵金券:
请选择面额日前使用
高级工艺美术师
朱泥名家。擅长全手工制作朱泥作品。二十年来专制朱泥,精通泥性,功力深湛。作品可定制
此壶精选大红袍制成的此大彬六方壶,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大彬六方是一款经典方器,为老师全手工制作而成,做工严谨,且上手具佳;壶身呈六棱柱型,
壶盖与壶口相就对亦呈六方圆形,混六方的小圆钮刚柔并济,不规则六棱形弯流壶嘴以及壶把,壶的所有部位与壶形体相称,整体线面挺括平整,有棱有角,给人明秀挺快,干净利落的阳刚之美,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足见制壶者精湛的制壶工艺。此壶,使用性好,简约中更具有赏玩价值。
简介:大红袍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窑温:约1080度C。
收缩比:约30%。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
泥性:低张力,收缩比几达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豔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难度: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
特点:质感绵密、紧实细緻,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豔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
冲茗特性:使用须先温壶,亲茶性高;泡茗浑厚醇和,柔顺富口感,颇具泥中王者之风;故壶友们暱称为:茶客杀手~【大红袍】。
冲泡建议:适合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
杨小泉,高级工艺美术师,优秀陶艺家,1963年生。外形粗豪,为人谦和,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国良。
自幼对紫砂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练就了过硬的设计及全手工制壶本领,能于平稳中求动感,流畅中求曲变,传统中求新意。作品先后发表于《壶魂》、《中国当代紫砂百杰集》等书刊,多次获国家级大奖。二十年来专注于朱泥壶的研究,能制朱泥大壶,功力为一般壶艺师所不及。
朱泥是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红泥,明代称&石黄泥&,清代称&朱泥&。原矿深埋于宜兴丁山镇赵庄山嫩泥矿层的底部,外观呈咖啡黑色,炼制成泥后称&朱泥&。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艳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
朱泥因含砂量低(砂乃&泥骨&),泥性娇,支撑度低,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40%,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一般成品率为七成,故从古至今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朱泥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即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杨小泉擅长全手工制作朱泥作品,其作品全部用原矿朱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可定制。
权威资质认证
线上线下,全国连锁
独家授权,正品安心
原矿泥料,品质保证
辉煌发展历程
多年发展给您信心:我们经历多年发展,始终坚持弘扬紫砂文化的伟大愿景,通过多次主动革新,跃上新的发展平台。
晓阳创立“紫砂之家”品牌,筹备宜兴门店开业,网站(www.zisha.com)V1.0第一版上线;
网站(www.zisha.com)V2.0第二版上线;
与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院达成合作,签约2位美术大师,3位国家级高级工艺师,35位国家级工艺师;
成为中国紫砂协会合作机构,签约5位国家级高级工艺师,79位国家级工艺师;
网站V3.0第三版上线;
上海门店开业,藏壶800余件;
紫砂之家荣获文玩天下认证商户,网站被评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文玩收藏类网站之一;
网站V4.0第四版上线;并与台湾紫砂协会达成合作,网站繁体版上线;
被评为2009年最受关注的十大茶叶网站之一;
上海门店被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评委会授予“信得过商户”称号。
广州门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630余件,荣获广州电视台专题报道(查看此视频);
网站V5.0第五版上线,涵盖资讯、商城、互动、连锁门店等信息;
深圳门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1800余件;
美国纽约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3500余件,为海外壶友提供服务;
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单位,并受邀参与陶瓷文化研讨会;
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并承办其官方网上商城;
北京门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5600余件;
成功启用 zisha.com 新的域名,新的征程
2013年10月紫砂之家成功举办第一届“走近大师”线下活动;
2013年11月紫砂之家与天涯社区合力打造紫砂社区;
2013年12月紫砂之家与红星美凯龙成为“最具成长性”合作伙伴;
2014年1月上海总部及门店迁至黄浦区北京东路668号科技京城东楼17层,2000多平米的整层办公区;
2014年12月,济南门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3000余件;
2015年2月,东莞门店开业,藏紫砂艺术品1500余件;
现累计,已成功签约30位美术大师,48位国家级高工,285位国家级工艺师,并获其独家授权认证。已为中交建集团、中国航空、中国电信等100多家著名企业提供礼品定制服务,为16万壶友提供紫砂艺术品订购与交流等服务。
开壶方法:
1、清理污渍将壶里壶外及配件清理干净,用热水将壶内外冲洗一遍,可起到暖壶的作用。
2、开始泡茶选择喜欢的茶叶冲泡,并用茶汤淋壶身。在水温极高时,壶本身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气会呈现在茶壶表面,此时趁热用养壶巾擦拭壶身。此步骤连续操作三遍以上,所泡茶汤不适宜饮用。
3、自然晾干冲倒数泡后紫砂壶的火气几乎除尽,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将壶自然晾干,接下来便是日常养用!
温馨提示:
如遇煮沸后壶内有浓烈刺鼻味道、壶身颜色脱落等情况,极有可能为化工壶,此方法可用于鉴别紫砂真假!
1、冲泡茶之时先用温开水浇湿壶外壁再往壶里冲水,就是常说的“润壶”;
2、用完后用棉布擦拭壶身,保持壶的干爽,壶内不要留茶汤,以免堆积茶
垢影响壶的品相;
3、紫砂壶使用一段时间要放置三五天,给其有个“休息”时间,让壶身彻
4、勿放在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保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
5、遵守“一壶事一茶”原则,以保证茶味不会互窜;
6、切勿使用洗洁精及其他化学洗涤济清洗紫砂壶,会破坏紫砂壶原有的
**您的称呼:
**联系电话:
详细内容:紫砂壶名人录
我的图书馆
紫砂壶名人录
&&&&&& 研究陈曼生紫砂艺术的贵重材料  《阳羡砂壶图考》是继《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后又一部详细系统载述宜兴紫砂艺术的专著,此书之上卷为文,成书于1937年,由香港百壶山馆出版,它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的根底上加以考据、补遗、添加。光阴跨度“溯自明代正德初创,迄于清末宣统”。两位作者均是砂壶收藏家,故能以独创的目光对于壶人壶事尤其是传器加以评论跟鉴赏瓦别。  全书的重点是“壶艺列传”,贵重的是他们岂但为艺人列传,还别具慧眼单列“雅流”篇对于文人参加紫砂壶艺详加评述,而其中对于“陈鸿寿”的条目可说是壶艺史上初次较全面地记载、引见、评论了陈曼生及其曼生壶,是咱们今天研究陈曼生紫砂艺术的贵重材料跟首要参考。本文试对于此加以诠释。  一、引见了陈曼生平。《阳羡砂壶图考》“陈鸿寿”条目先引见了陈曼生其人:“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一号种榆道人。乾、嘉间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1801年)卒酉拔贡,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云台 浙时与从第云伯同在幕府,有'二陈’之称。后官江苏淮安同知……尝作宰定兴,后调海防同知,道光二年壬午卒于官,时年五十五。”  这里记叙了曼生生平。作者还在按语中对于陈曼生生卒年代作了推断:“曼生卒于道光二年(1822年),时年五十有五,以此推之实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戌子(1768年),故书之日乾、嘉人。盖在乾隆已二十八矣。世传曼生为嘉道间人,虽不为误,但在道光仅年余耳。”以上说法该当是正确的。只是其中提到“尝作宰宜兴”,咱们翻阅了相关的宜兴县志,在这段光阴县令的任命中未见陈鸿寿之名,而在嘉庆本《溧阳县志·溧阳县知县》中有“陈鸿寿,字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辛酉拔贡,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辞职”的记载;而且这本《溧阳县志》就是陈曼生任内,由他与史炳等独特修撰的,该当是可信的,所以曼生是作宰溧阳,而不是作宰宜兴,但何时离任却无记载。据《曼生壶研究》一文作者陈诵睢揣测,曼生在溧阳任期可能连任两届而有5~6年,即从1811年到1816~1817年,这一说法咱们觉得是基本可信的。  二、评估了陈曼生在书画、文学、篆刻方面的成就。  《阳羡砂壶图考》说:陈曼生“素善书、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八分书尤简古超逸,脱尽恒蹊;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兼好六法,意到生趣盎然,山水未多少着笔,悠然意远,在姚云东、程孟阴间,亦工花卉兰竹,其言曰:'凡是诗文书画,不必非常到家,乃时见天趣。’沟通论也……曼生致力诗古文辞,居恒著作自娱,有《桑连理馆集印》、《种榆山馆诗集》。”这里划分引见了曼生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1)书法:素善书、行楷古雅,八分书(即隶书)简古超逸,脱尽恒蹊;(2)篆刻:追踪秦汉,是西泠八家之一;(3)绘画:兼好六法(即指中国画),而且山水、花卉兰竹都能画,“未多少着笔悠然意远”“意到生趣盎然”;(4)诗文:致力诗古文辞,居恒著作自娱。  可见陈曼生是一位诗、文、书、画、印全面发展的文学家、艺术家。因此,她喜欢、参加壶艺能作出卓越奉献也就不奇怪了。  三、记叙了曼生壶创作过程并对于其奉献作了恰当评估。  《阳羡砂壶图考》详细记叙了陈曼生参加紫砂壶艺的过程:“曼生公余之暇,鉴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倩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为时大彬后特技,以推壶艺中兴。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是自刻铭、刀法遒逸,每经幕僚奏刀或代书者,悉署双款;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价三倍。”  以上可见,曼生参加壶艺是全方位的。首先,曼生制壶留神“鉴别砂质”,即根据原料不同加以设计;其次,改革造型,“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即根据本人的理念、绘制、设计了全新的砂壶造型,这里的“十八式”是言其多,并非只要十八种造型格式。现实上,曼生壶的造型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景象的有'却月’、'饮虹’、'横云’等;取动物形志的有'瓜形’、'葫芦’等;取实用器物的有'钿盒’、'复斗’、'牛铎’、'井栏’、'合斗’、'棋奁’??'笠形’等,取多少何形体的有'汲直’、'合欢’、'春胜’、'员珠’、'方壶’等;仿古器物的有'石铫’、'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飞鸿延年瓦’、'天鸡’、'镜瓦’、'乳鼎’等”,这些造型岂但在事先改变了“承继前代的造型,陈陈相因,大甚变更”跟“烦琐、守旧、题材狭隘贫瘠”的场面,从而成为简明、晦涩、新奇美观的新作品、“是造型史上的一次严重改革”、“又经历了一百七十余年,始终影响到当初紫砂茗壶产品设计制作”(以上见郭若愚《漫谈陈曼生紫砂壶的造型设计》)第三他树破了一种全新的壶艺创作模式,即文人与艺人联手配合制壶。在曼生之前也有文人请艺人定制茗壶或在砂壶上题字描画但并非真正意思上的“配合”,而曼生及其幕客则从鉴别砂质、设计壶样、监制壶坯、撰刻壶铭等是全方位、全程序参加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而且曼生及其幕客均是善于诗书画印的艺术家,他们设计的壶交由杨彭年、邵二泉等名艺人制作,再由他们亲身撰刻铭文堪称名士名工、珠联璧合,强强联手,先称双绝。在曼生的影响下,其后多有文人与艺人配合,但所获得成就很难超过曼生壶;即使在今天,曼生壶的这种配合模式也是值得咱们进修倡议的;第四对于壶铭作出了划时代的奉献。曼生壶铭的构撰、书写跟镌刻“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而这些幕客都是与曼生志趣相投的诗文饱学之士,故改变了“明清两代名手制壶,每人择刻前人诗句而漫无鉴别,或切茶而不切壶,或茶与壶俱不切”的情况,因此能“切定茗壶而贴切壶形作铭者,实始于曼生”,加之他们多为书画篆刻高手,在好题铭镌刻于壶体时能考究刀法、布局,所以徐秀棠大师觉得:从某种意思上来说,陶刻工种也是由曼生开创的。据此,《阳羡砂壶图考》评估“曼生壶”为时大彬后特技,在壶艺史上“允推壶艺中兴”是恰到益处的。  四、详述曼生壶传器,为鉴别曼生壶供给了根据。  《阳羡砂壶图考》根据所见材料及碧山壶馆的实物记叙了八把曼生壶传器。这八把壶,从造型看有大壶、笠形壶、合欢壶、瓜形壶、方壶以及提梁壶等;从泥质看,除畸形的紫砂泥外,还有深赫墨色、淡紫砂、粗砂等;从款识看大都是底印“阿曼陀室”方印, 下有“彭年”小章;也有底印“桑连理馆”方印, 下有“彭年”小章的。作者还“因研究曼生书法,叶子次周出示其尊甫所藏曼生墨迹尺牍十数通,牍尾鲜亮有'阿曼陀室’印章”从而证实“阿曼陀室”是曼生室名,因此,底款“阿曼陀室”方印, 下“彭年”小章,这应是曼生壶款识的规范特性;从题铭看,这些传???中既有款署“曼生铭”的,亦有署“曼生作合欢壶铭”、“老曼铭,频迦书”、“阿曼陀室铭”的,以至有一壶题铭仅署“鸿”字,作者揣测是“曼叟自用之品”,还有一把提梁壶的“阿曼陀室”印上有“眉”字隶书,“尤为别致”,可见凡是署“曼生铭”的,未必是曼生亲身书刻,详细还要看其书法、刻工是善存在曼生特征,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曼生壶是以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幕客与壶工的群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些记载为咱们今天鉴别、鉴识曼生壶的真伪供给了贵重的根据。  五、辑录了曼生壶的题铭,为咱们研究赏析曼生壶铭供给了贵重的材料。  《阳羡砂壶图考》对于曼生壶铭的奉献作出了高度评估:在曼生以前“明清两代名手制壶屡屡镌刻前人诗句而漫天鉴别……至于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者,实始于曼生,世之观赏由来矣:“鉴此,书中辑录了二十二则曼生壶铭,加上八柄传器中的七则,共有二十九则壶铭,这为咱们今天赏析、研究曼生壶铭留下了贵重的材料:  八把传器上的题铭  青山竹伸头看,看我庵中刻苦茶 大壶  笠荫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笠形壶  蠲忿若割、乐善如渴         合欢壶  无用之用、八音所重         瓜形  注以丹泉 饮之延年           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   方壶  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提梁壶  二十二则题铭:  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    石铫  ???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汲直  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却月  此云之腴,餐之不          横云  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百衲  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合欢  宜春日,强饮吉           春胜  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左春  光熊熊,气若虹,朝瘟阖,乘清风   饮虹  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井栏  以上诸铭皆频迦、听香、梅史及曼生自制,参见于彭年壶式图中(见《中国艺术家征略》)。  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钿盒  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覆斗  饮之吉,瓠瓜无匹          瓜形  蟹眼鸣,跟以牛铎清        牛铎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  井形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画石,老曼铭,频迦书  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延年半瓦  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葫芦形  鸿渐于磐,饮食,是为桑苫翁器,垂名不刊  飞鸿延年  天鸡鸣,宝露盈          天鸡  无浆,润渴墨          合斗  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提梁  这些由曼生及其幕僚精心构撰的壶铭,堪称字字玑珠,句句华美,他们有的切壶切形,摹外形物妙不可言,如“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天鸡鸣,宝露盈”等;有的切茶切水,品茶饮铭修身怡性,如“苦而旨,公孙丞相甘如醴”、“蠲忿去渴、眉寿无割”等;有的如箴言警句富有哲理,震耳欲聋如“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内清明外,方直,吾与尔偕臧”等;有的切情切景,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如“笠荫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帘深月迥,敲棋斗茗,器无差等”。曼生的题铭,影响了一代文人,其后如瞿子冶、邓奎、梅调鼎的壶铭中都可看到曼生壶铭的影子。咱们敢说自曼生的后直到目前为止,在壶铭方面,可能有一、二则题得精辟深刻但在整体的数量跟品质上,还不人可能与曼生壶铭相比,达到或跨越其高度的。因此,要进一步先进紫砂壶的文化档次,细细体味深刻隽永的曼生壶题铭,并从中接收精华,摸索其创作规以领导今天壶铭的创作,这是咱们今天的一个首要研究课题。而《阳羡砂壶图考》辑录会集了近30则曼生壶铭,仅从这一点来说,在紫砂史跟曼生壶艺的研究的奉献就是极端贵重跟功不可没的了。工具箱    石泉--字清竹,号大痴。青年陶艺家,书画家,安徽宣城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95年涉足紫砂,得顾绍培等大师的精心指点。运用紫砂独特的内涵,将造型与绘画篆刻等手腕,把很有中国传统特征的内容让其交融,使其升华。作品风格华而不媚,艳而不俗,被誉为文化壶文人壶。  黃玉麟十三歲起就學習紫砂技藝,造詣較深。他的作品形制工整,嚴謹不苟,在選泥配色上也別出机杼,不僅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等傳統名壺,而且還開拓了製作紫砂假山盆景的新途徑。他所制盆景或奇峰高耸,或層巒叠嶂,或掇以瀑布、小橋跟亭台房舍,妙若天成。暮年時每制一壺必精心構思,積多日方成,時人常以重金購買,可見他名聲之大  王寅春(日-日)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川埠上袁村。13歲拜制壺藝人金阿壽爲師,開始求藝生活。三年滿師後,幫窯戶制坯當客師,24歲後在家自産自銷紫砂壺。因手藝好,上海客戶紛紛定貨,並贈“陽羨惜陰室王”印款蓋於壺底,名染滬上。後由宜興蜀山切玉聖手金石書畫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贈,寶愛此印,终身始终用此章鈐於壺底。  1934年宜興吳德盛陶器店,訂制300只花盆,外銷日本,因工期僅爲二個月,其率先採用紫砂模具擋坯成型,如期交貨。1935年到上海爲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接觸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復揣测,掌握精力氣質,成功複製了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陳光明、陳小畦等名師的佳作。1937年抗戰時不惜抛棄日常生活用品,而收藏制壺工具,爲了生計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同時亦製作《洋桶壺》、《線圓壺》,銷往泰國,《15頭咖啡茶具》銷往歐洲,並製作《96頭滿漢全席的紫砂食具》,大大先进了紫砂陶藝聲譽。1954年提攜幼子王小龍參加蜀山陶業生產配合社。1956年與1960年兩次被評爲縣勞動模範。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藝精美令人讚歎。先後帶徒50餘人都是制壺快捷高手。爲人寬厚諛悖瑯缝吨耍瑦弁饺缱樱囃絺儗ζ渥鹑绺篙叄髽i領導對其極爲敬佩。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國家禮品,如《十三頭咖啡茶具》、《五頭梅花周盤茶具》、《玉笠壺》、《圓條壺》、《八方盅型壺》、《六方菱花壺》、《紋井壺》等。出名京劇演員梁會超爲得其《六方菱壺》曾三次慕名到廠,遂如願。江蘇畫院出名畫家亞明設計了《亞明方壺》、《六瓣高瓜酒壺》由其製作,二位名家“遷得妙想”配合而成的佳品獨具匠心,點土成金,是留世傑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爲滿足同仁意願,連續幾十天,製作《牛蓋洋桶壺》50餘件,件件光澤跟潤,充滿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視之如寶。74歲時還創作了《裙花提梁壺》,與半浮雕於體,用冷金黃色段泥製成,造型俏麗,線條陰陽,合度流暢。  王寅春是位懒奮多産的名藝人,傳世力作頗多,有《亞明方壺》、《六方菱花壺》、《梅花周盤》、《半菊壺》、《小梅花壺》、《六瓣高瓜酒具》、《銅錘方方》、《圓條茶具》、《漢群壺》、《高流京鍾》等。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方器選型規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终身爲紫砂事業培養了大量技藝人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严重展覽,爲紫砂陶藝的繁榮跟發展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石耕原名王長根,1924年诞生於宜興一個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壺製作大家,爲“民國七藝人”之一。石耕子承父業,從小就跟父親學藝制壺。在其父嚴格要求下,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秉承乃父衣缽,成爲“王派壺藝”的庶傳。在王石耕15歲那年他頭一遭徒手獨破实现了兩把仿古壺:一把“掇球壺”、一把“線園壺”,嘴平正,口蓋准縫,頗見功力,是他壺藝生活中的“處女作”。這兩把壺被丁蜀鎮上一位老中醫收藏著。  王石耕數十年的陶藝生活中曾一度脫離制壺工藝,從事技術治理工作,但他始終把“捏茶壺”作爲本人一大生活樂趣,追求創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興紫砂的春天,國際上掀起一股“紫砂熱”,海內外的壺商、收藏家、陶藝家紛至遝來,踏破了紫砂廠的門檻。陶都一時“洛陽紙貴”,精品名作更是“口多食寡”,人們爲求得一把名壺而費盡心機。這年春天,王石耕年屆花甲,光榮退休。但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繼續留在紫砂廠,步入他藝術創造的又一個春天。  那年他慶祝六十大壽,专门製作了兩把壺:第一把爲“石圓壺”;第二把爲“蛋包提梁壺”。這兩把壺就像他少年從藝時的“處女作”,在他暮年的壺藝生活中重又贏得聲譽。人們交口稱讚,王石耕果真寶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術全面、技藝精湛,老而彌堅,屢創佳作,接二連三設計創作了幾十個新品,方貨、圓貨、花貨樣樣都有,格式之多,産品之精,令人羨歎。他決心要在創作上與年輕人試比高低,一顯本领,發揮他製作組壺的強勁優勢,推出力作“五彩繽紛”組壺。這套組壺爲五把小壺,泥分五色,色澤潤跟,分別由“布紋六方壺”、“綠泥凹肩壺”、“紅泥八卦壺”、“黃泥梨式壺”、“黑泥砂珠壺”組成,或方或圓,形制不一,造型各異,在風格上卻是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這組作品在1985年江蘇陶瓷新品評比中榮獲金獎,曾在海內外惹起轟動。  堪稱王石耕方貨代表作的“五頭砂漢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時,得到與會行家們的一致好評。這套茶具古樸典雅,通體採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線條舒展流暢,以直線突出主題,縱橫直線相間架的結構,获得直體平衡,“直中寓圓、圓中有直”,平衡中見變化。另一套“五頭貴方茶具”造型古樸,施藝嚴謹。壺跟杯均呈四方新鬥型,採用回文圖案裝飾,通體雕以漢玉紋飾,技法精美。嘴、、蓋棱角光鲜。他制的方貨精品如“方鍾”、“抽方”、“提梁六方”壺等都是輪廓周正、角線挺括,不失爲“王派壺藝”的庶傳。  王石耕不僅精於光貨器,尤擅長筋瓤器的製作。他設計製作的筋紋壺形神兼備,線條流暢,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壺的設計上獨具一格。出名的“13頭希菊茶具”跟“9頭高菊茶具”,均以菊爲題材,造型以18瓣菊花構成筋紋,紋理清晰,過渡自如,點、線、面嚴謹跟諧。在紫砂界筋瓤貨工藝要求極高,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傳統的“保存節目”,難怪人們讚歎王石耕此種功力既得之於祖傳,又得之於他本人的才學。他暮年的作品總是傳統而不失新意,精美而不失實用,如他創新製作的一套“裙風茶具”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實力之作。從實用角度看,大小合適,容量合度,嘴偏颇,出水流暢。從藝術成效看,結構嚴謹,變化多端,通體18瓤,瓤瓤雷同,紋路陰陽交錯,高低貫通。工藝精細,口蓋嚴實,瓤瓤通蓋,達到了難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壺塑器最能顯示他的藝術匠心跟創造才气。他設計製作的“鵬程萬里壺”,似一隻振翅欲飛的大鵬屹破在峰巔,斜岩爲壺嘴,磐石爲壺把,鳥爲蓋鈕。氣勢磅礴,構思奇妙。1993年精心構思的“金雞報曉壺”,光素的壺體上破著一隻肉体奕奕的公雞,在黎明破曉時引亢高啼,喚醒沈睡的大地,充满著鄉野田園的氣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力矍鑠,“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創作力兴盛,爲紫砂藝苑添加不少精品佳作。  裴石民  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慶雲,又名裴德銘。其幼時念過幾年私塾,14歲拜大浦姐夫祖臣爲師,學習制陶技術,22歲到利永陶品公司製作紫砂陶器其時已在紫砂陶業中嶄露頭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跟收藏紛紛邀請其製作紫砂陶器34歲時由張槐卿跟江祖臣介紹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燒成後陳設于莫家櫥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製作精細,頗爲挚友珍愛,因此爲悟其壺。其技藝聞名江南,並博得了”陳鳴遠街道二”的雅號。二年後又先後給幾個古董商仿製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回宜興。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開石民陶器店自做自賣。極喜養貓,鳥,金魚,松鼠,蟋蟀等小動物並以寫生悟性,把物性可愛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條藝桑菜盤,螃蟹荷菜盤,十件果品  吳雲根  吳雲根终身懒勞純樸,光明磊落,公私光鲜。直到去世,未給子女們私自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他的紫砂作品,構思奇妙,享有“走神入化”之美譽。製作的《提把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腕上頗具創意。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爲題。竹節爲壺身屹立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於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互相呼應,色澤跟諧得體。在製作處理手腕上以竹節爲主體的偏颇結構,以葉、莖、枝、芽爲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他採用多種手腕製作,有宜於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傳爐壺》敦厚樸實,《弧菱壺》方中富圓,圓中見方,他的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刻之氣。  任淦庭  任淦庭(1889年-1968年):又名幹庭,字缶頭,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  诞生于世代書香門弟,排行老三,長兄淦坤,精於刻紙,二哥可怜早逝,四弟淦儒,專工花鳥人物。家景貧寒,幼年唯讀過三年私塾,但極爲刻苦好學,常折樹枝席地作畫寫字,被鄉人視爲奇才。15歲時,跟隨宜興名雕刻書畫家蘆蘭芳學習紫砂陶刻工藝。滿師後在宜興城吳德盛陶店陶刻作畫爲主。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陶業漸有恢復,才又從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於順與陶器廠。1955年,藝人歸隊,參加蜀山陶業生產配合社,並擔任理監事。1956年被江蘇省命爲技術輔導員,當選爲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跟朱可心、顧景舟等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跟朱德委員長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缺席全國群英會,遭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任淦庭终身酷愛書畫,天天作畫不止,留下大理畫稿。他潛心研究紫砂陶刻藝術,上承清末宜興書畫,金石家陳懋生、陳研卿、沈瑞田、蘆蘭芳、韓泰、邵???儒等,下傳當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譚泉海、毛國強、鮑志強、沈漢生、咸仲英、鮑仲梅等,其紫砂陶以傳統風格爲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爲主,尤以梅、竹、蘭、菊爲勝。書有正、草、隸、篆、鍾鼎、甲骨文等種書體。鐫刻時以多變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達陶刻線條的趣味跟美感,將書法、詩詞、畫意裝飾、簡約得體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藝術相映成題。奇絕處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對瓶揮??落墨,畫出雷同而對稱的花鳥、山水、圖案。  任淦庭的陶刻藝術,在我國美術界影響頗大,與許多美術家結爲摯友。他如嚴師、慈父般的對待紫砂陶刻藝徒,當今門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時,還每日習字作畫,對每個藝徒按各人特長,分贈畫稿,供學生參考練習,後雖腕力不濟,仍以鋼筆作畫稿。其披星戴月的精力,爲世人銘記。  顾景舟  又名景洲,号瘦萍、壶叟、曼晞,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1915年生于川埠上袁村陶艺世家。18岁初中毕业起从祖母学艺,2年后即在宜兴紫砂工艺界中锋芒毕露,跻身于名手这列。他存在较深的文学艺术素养,熟识陶艺工艺学,对于紫砂历史的研究、传器的鉴赏与断代有独到之处,并发表多篇论著。在技能上粗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且善翻新仿古,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国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顾景舟在50余载的艺术生活中,不只为我国古老的紫砂工艺开拓新路,争得名誉,且“桃李芳香”,培植了不少优秀人材,出于他门下的紫砂工艺新秀有徐汉棠、李昌鸿、沈遽华、高海庚、周桂珍等,不愧为紫砂史上的“一代宗师”。代表作有:汉云、雪华、鹧鸪、13头提壁茶具、大梅花茶具、竹小盂、上新轿、凤嘴壶跟僧帽、仿鼓、石瓢、牛盖莲子、云肩三脚鼎等,其中牛盖莲子、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跟博物馆收藏。  蒋蓉(女)  高等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日生于宜兴县川埠乡潜洛村一个祖辈以紫砂为业的家庭。11岁跟随父母亲进修紫砂成型工艺。1940年到上海向伯父蒋鸿臬进修仿制紫砂古董技能,后来在上海规范陶瓷公司供职,曾为古董商虞仁恩仿制紫砂古壶。民国34年回家从业假山石景及陶瓷玩具工艺。1955年,参加紫砂生产配合社。蒋蓉设计制作的象形工艺、文房雅玩及壶、盆、杯、碟等作品,以陈列观赏性为主,兼有必然实用性。象形果品是她最拿手的作品。她使用五色斑斓的紫砂泥,奇妙地制成花生、核桃、瓜子、菱角、茨菇、板粟等,维妙维肖,生意盎然,形式了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有入迷人的吸引力。代表作荷花壶、南瓜壶、白藕酒具曾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得到专家学者很高的评估。  徐汉棠  高等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总工艺师,宜兴市政协委员。1932年5月生于蜀山陶业世家。50年代初拜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为师,为顾第一弟子。年入中央工艺美院深造。他富有艺术蠢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翻新,工艺造型步人后尘,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什袭收藏。  代表作有:古兽窥今壶、四方冰裂壶、四方藏园、三代同堂壶等。  徐秀棠  高等工艺美术师,全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12月生于蜀山陶业世家(徐汉棠胞弟),富有艺术蠢才。1954年随出名艺人任淦庭进修陶刻。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进修民间雕塑,曾多次参加省内农村雕塑的创作设计。1960年参加淮海战斗纪念碑雕塑处工作2年。1972年开始专攻紫砂雕塑,闯出了紫砂工艺新路,并构成了本人的独特风格,他对于陶瓷历史及造型艺术、美术实际颇有研究,有与李昌鸿、叶龙耕合撰的《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征跟显微结构》、与顾景舟合撰的《紫砂小传》以及自撰的《紫砂陶刻初论》、《赏壶入门之一》等论文,划分发表在香港、台湾等专刊杂志上。他的作品题材大都出自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饶有情味,塑象栩栩如生,博得艺术界教养专家的很高评估。他善书画、篆刻,又善茗壶创作设计,人称紫砂工敢史上的一代“全才”。代表作有:四大书法家、异兽、钟馗、萧翼赚兰亭、银桥壶等。丙寅大吉集锦、雪舟学画,曾先后获全国同行业设计创作一等奖。  李昌鸿  高等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1979年11月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后任党总支副书记。日生于蜀山镇。1955年5月进厂,从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学艺。他天赋聪敏好学,善集众家之长,对于紫砂历史跟造型设计有较深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于香港、台湾等刊物上,作品古朴而有新意。他与爱人合壁设计制作的“竹简茶具”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86年与徐秀棠配合的“丙寅大吉”集锦,获全国陶瓷创作评比一等奖。  代表作有:奔月壶、五头竹简茶具、华贵、雍容、方壶等。  沈蘧华(女)  高等工艺美术师,1939年1月生于蜀山常安村,1955年随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学艺。她懒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1983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工艺技巧上,功力深厚,作品构思新奇,渊得雅致。她制作的“五头竹简茶具”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为国家争得了名誉。  代表作有:竹简茶具、窈窕壶、小玉柱壶、铜镜壶、饮跟壶、百福百寿狮象玉鼎等。  李碧芳(女)  高等工艺美术师,1939年12月生于丁山东贤街。1955年师名家朱可心。她虚心、肯苦、好学,技巧全面,尤以筋瓤货善于。80年代,她创作了较多的新品跟高等佳作,深得紫砂收藏家喜欢。因为她制作壶艺高超非凡是,事先在同辈中享誉“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的名称。  代表作有:新绿菱壶、硕蕾壶、仲芳圆壶、掇英壶等,深受好壶者青眼。  汪寅仙(女)  高等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江苏省有突出奉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表率。1943年6月生于丁山丁南村。1956年进紫砂厂,先后随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出名紫砂名手学艺。善于花壶制作,兼有各派之长。她施艺谨严,认真娴熟仿制的弯鎏梅春壶、桃杯,极显功底,被南京博物馆视为珍品收藏。代表作有:梅桩壶、岁寒三友文具、变龙壶、龙凤酒具、鱼形文具等。  吕尧臣  高等艺美术师,1940年12月诞生于宜兴高塍镇。1958年从紫砂名手吴云根为师。他思想矫捷,技能出众,善制方、圆、筋瓢各器,翻新产品独具一格。尤善采纳绞泥,嵌银新法装饰于壶,布局得体,妙不可言。80年代起,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名重艺坛,表扬中外。代表作有:竹圈酒具、碧波酒具、古井移木壶、韵味壶、有余壶、尚翁壶、容天壶。  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陶瓷艺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陈列艺术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祖藉宜兴,日生于南通。1958年4月进紫砂工艺厂,从师于紫砂名手吴云根学艺,同年8月,进南京艺术学院深造。1961年毕业后,在紫砂厂设计室跟随顾景舟习艺。1983年5月,调任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他学问结构全面,有较高??文学艺术素养,善于紫砂器皿跟工艺美术陶瓷的设计,他设计的“柱础”、“艳竹”曾在全国陶瓷新品评比中获奖。  鲍志强  字乐人,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业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理事、无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日生于蜀山,富有艺术才华。13岁开始进修陶刻,从师出名陶刻名家任淦庭学艺,他广学众长,尤善书作画,亦镌金石,作品不落俗套,有韵味新意,而豪爽不羁,刀法利??,自成一体。1988年提任紫砂工艺厂副厂长。代表作有:挂盘镌刻“觅”、“拙”、“论书”等,遭到唐云、韩美林等出名书画家较高评估。  谭泉海  字石泉,高等工艺美术师,民建宜兴市支部副主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39年7月生于宜兴跟桥镇。1958年拜出名陶刻名家任淦庭为师,懒奋好学,爱研究,书法、绘画俱佳,作品优秀、细腻,他与沈汉生配合镌刻的“百寿瓶”曾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  代表作有:挂壁“龙凤呈祥”、“敦煌飞天”、“以陶为乐”、“中途夭折”、“狮舞迎春”等,有许多作品在省以上展评会得奖。  储破之  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理事、无锡市科协会员。1942年4月生于宜兴跟桥镇。1954年进紫砂厂进修雕塑,后送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回厂从师紫砂名手吴云根学艺。他思绪矫捷,艺术意境内涵。雕塑、壶艺、设计兼之,且各有所长。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深受陶艺界的好评。代表作有:龚春学艺、玉凤夔龙、炬乐等。  顾绍培  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1945年5月生于蜀山,1958年进紫砂厂随老艺人陈福渊学制花盆、花瓶。他懒奋好学,盆瓶作品较多,在上海盆景喜欢者中有必然影响。后来亦制茶壶,其作品能大能小,大至被誉为“盆中之王”的特大供春壶;小至掌上微型盆。他的杰作“百寿瓶”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表率。198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顾绍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称,获“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4月,晋升为该厂紫砂研究所副所长。代表作有:华亭壶、聚泉壶、高风亮节壶、六方龙凤壶、方山壶跟百寿瓶等。  何道洪  高等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日生于蜀山。1958年进紫砂厂,师承紫砂名手王寅春学艺,他懒奋好学,施艺谨严细腻,善于设计制作筋瓢壶类,花货制作也有必然功力。所制筋瓢佳作,口盖平坦,变换相符,线条清晰,结构新奇,风格独特;圆器、轮廓周整,颇有珠圆玉润之感。他与中央工艺美院教养张守智配合的“古带提梁壶”,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二届隆格拉布国际小型陶瓷博览会上获名誉奖。代表作有:叠式菊形组合茶具、古带提梁壶、道方壶等。  金沙寺后继寺僧供春(又说姓龚)是艺术化紫砂壶的一位首要开创人。  供春是宜兴外埠一位读书人吴颐山的书僮。吴颐山,名仕,字克学,颐山是其号,正德二年(1507)解元,正德九年(1514)进士。为了预备科举检修,他带了供春借住金沙寺闭门读书,供春看到寺僧制壶,就在服侍吴颐山的闲暇,暗中静静进修寺僧制壶之法,获得成功。供春还“斫木为模,削竹为刀”发明制壶工具,改进制壶技能。供春作品目前存世还有两件,一件树瘦壶,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六瓣圆囊壶,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供春壶胎薄质坚,造型俊俏,故《阳羡茗壶系》说:供春壶“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厐周正,允称神明垂则”。成为后世的模范,为紫砂壶制作的专业化、艺术化奠定的根底。  供春当前制壶名手有董翰、赵梁、时鹏、元畅,均活动在嘉靖隆庆()年间,称为“四学名家”。  董翰,号后谿,所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创制菱花式壶,作品以文巧著称。  赵梁,一作赵良,所制壶多提梁式,以古拙质朴见长,传说提梁式壶为赵良开创。  时鹏,又作时朋,所制紫砂壶以花瓣式最善于,典雅拙朴,传世有水仙六瓣方壶,底刻“时鹏”楷书款,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元畅,或作元锡、袁锡,善制花瓣式壶,亦以古拙驰誉。  四学名家制壶风格,以董翰文巧而三家多古拙,当初只要时鹏尚有一件作品传世外,余三家均已无作品存世。  四学名家的作品传布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他们所创作的菱花式、花瓣式等壶式造型,壶艺史上称之为筋纹壶或筋囊式,其造型特征是将形体分红若干个等分,把日常所见的瓜棱、花瓣等形象,正确严格的组织于壶的结构中,文理清晰流通,口盖准缝紧密,艺术性跟工艺技巧高度结合,成为紫砂壶的传统壶式。  继四学名家之后是被事先誉为三大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位壶艺高手,他们都生活在万历年间()。  三大妙手以时大彬成就最显明,李仲芳、徐友泉为时大彬高足。时大彬,号少山,乃制壶名家时鹏之子。紫砂壶制作技巧传至大彬已娴熟精妙,达到出神入化的田地,他对于紫砂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以及署款书法,都有研究。他在泥料中掺入砂碙土,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沙粗质古肌理匀”,别有审美情味;另又开创多少何形壶式,运用线条的圆曲方直,化出四方、六方、八方等线面挺括平正的方器,跟珠圆玉润骨肉亭匀的圆器,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范壶式,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型法与镶身筒成型法结合起来,由此断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基本措施,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大彬还与文人士大夫相交游,并接收他们的倡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气,从而把文人情味引入壶艺,又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彬所制壶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为近年考古发掘所获,皆出于明人墓葬。余均为传世品,分藏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机构及藏家,壶式多样,有圆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半瓜水盂等,可见大彬壶艺成就之一斑。  大彬署款,初请善书者落墨再自刻,当前直接运刀镌刻,书法闲雅英俊,有晋唐象征,使其作品更具艺术韵致,为时人跟历代所珍视。  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2年诞生,1944年毕业于东坡小学。作为顾景舟第一弟子,徐汉棠深得“紫砂泰斗”真传,并悟其奇妙,终身共创作设计紫砂作品三百多件套,风格洗炼端庄娟秀,蜚声国内外,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尤其是文革期间潜心制盆250多个品种,更是获“汉棠盆”美称。在创作实际同时,对于紫砂工艺实际进行了体系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  董夕根--1967年生于宜兴。85年涉足紫砂,88年师从徐汉棠先生门下,深得徐先生悉心教授教导,被选送到江苏省陶艺术造型设计深造班深造,其作品寿桃壶子孙满堂。在轻工部陶瓷作品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百子南瓜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徐俊--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又号普人轩主人。1974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艺学会会员,91年进紫砂工艺厂,99年当选中外名人集,2000??作品清影被香港大世界收藏中央永恒收藏,2002年作品之集玉参加苏州首届名茶博览会获得银奖。98年当选当代陶艺名家集2003年当选壶魂。。。  凌锡苟  又名一兵,1939年7月生,艺名陶石,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58年开始从事陶业生产。1964年调到宜兴陶瓷公司新产品设计室,广泛交友,接触书画家、雕塑家,参加省跟全国性的大型展览部署设计跟创作工作。1986年任宜兴建造陶瓷厂技巧科长、设计室主任,设计楼台、亭、建造装饰陶瓷件,成果丰厚。设计六角龙亭,获江苏省轻工新品评比一等奖。1987年调宜兴紫砂工艺厂任开发办主任。代表作《麻姑献寿》集陈列观赏跟实用为一体,富有情味。1990年创作《十二生肖壶》以中国记年的标识,用形象变形手腕,模仿处理成紫砂茗壶,张扬生肖动物脾气,采纳五色紫砂泥制作,镌刻铭文,获得1990年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会二等奖跟首届国际陶瓷作品二等奖。1994年创作《六头蟠桃茶海》评为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展评一等奖,并入编于《中国美术选集》。1996年创作《日月同辉》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陶艺新品一等奖。与名画家陆俨少配合《方门壶》、《砖屏壶》,与名画家程十发配合《石瓢壶》赠于海外博物馆收藏。《新生茶具》1992年参加日本美浓陶艺展,被日本大垣大学高等学校收藏。创作香港出名紫砂陶艺收藏家罗桂祥博士的半身塑像获艺术家好评。其作品表示手腕多样、形式多变、造型活跃正确。关注培植年青一代,均有上乘之作问世。  代表作:八仙过海日月同辉蟠桃茶海荷塘蛙声  范友良  高等工艺美术师,1970年生于宜兴,从小受紫砂艺术的熏陶,师从吴扣华、范永良等名师。专业从事紫砂壶艺创作与研究,走承继跟发挥的艺术之路。作品构思新奇,原料精选优质原矿,色泽浮华雅致。作品以特有的品味博得社会的断定。  艺术过程:  1990年     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研究所。  1991年     进宜兴紫砂工艺厂。  1993年     作品《红梅报春》入编香港出版《紫壶砂艺》、《紫砂风采》  1995年     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紫砂精品展,《提香》获银奖。上海电视台作专题报道。当年启用“良友陶坊”。  1997年     《新华日报》作专访。作品《大梅樁》入编《当代紫砂群英集》。  1998年     《束柴三友》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  1999年     参加中国人寿杯工艺美术世纪精品展,《束柴三友》获金奖。  2000年9月   作品《合欢》被无锡市博物馆永恒收藏。  2001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名称。  2001年10月   作品《相扑》参加“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获优秀奖。诸多新品入编《陶魂》、《紫泥如金》等作品集。  2002年3月   作品《梅竹双清提梁》获“全国工艺品、礼品、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2年10月   入编宜兴群众政府主编《宜兴年鉴》。  2003年     作品《福寿双全》、《梅樁》入编《当代中国紫砂图典》。  2004年     作品《松竹梅》入编《紫砂中青年英才集》。  朱建伟  1956年8月生,宜兴青瓷厂工艺美术师、宜兴市第十届政协委员。1977年宜兴陶瓷工业学校毕业后调配至宜兴青瓷厂设计室从事陶瓷创作设计。20余年来有数百件作品被选送国内外展评,共有30件次获全国省内评比奖,其中获国际精品大奖赛优秀奖1件次,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1件次,江苏省陶瓷评比一等奖6件次,二等奖7件次,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1995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题引见题为《引见宜兴青瓷厂工艺师朱建伟》、《工人日报》、《新华日报》也曾作过报道。论文《谈谈高温乳白釉丝网印花工艺》发表于《中国陶瓷》,《低温丝网印花工艺初探》发表于《丝网印刷》等,名录收入《中国英才》。  代表作:开片嵌银丝大富豪壶  12。5〞开片博古瓶  开片五龙戏金蟾  朱建萍  又名朱建平,号紫羽童,1954年10月生,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聘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工艺协会会员。受家庭影响,从小酷爱陶艺,1972年开始从事陶瓷工业技巧工作,1980年江苏省陶瓷工业学校工艺专业毕业后,90年代初拜顾绍培为师,1994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陶瓷艺术设计。业余光阴以踏矿寻泥为乐,选用精良自然紫砂色泥,对于紫砂泥料及矿源作系列试验,并对于紫砂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撰写的《试验曼生壶的紫砂文化景象跟艺术风格》、《紫砂壶艺鉴赏跟审定》、《对于当前紫砂市场情况一点看法跟思考》等论文曾在《江苏陶瓷》,台湾的《茶与壶》、《天地方圆》等杂志发表。作品以方货、花货见长,表示形象的自然美及多少何形体美为主要手腕,尊重传统造型设计法令,选用传统仿古泥色仿制历代精品,为藏者喜欢。时有新品获奖。  代表作:松寿壶  钻石提梁壶  醒狮壶  诸葛逸仙  1963年1月生,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中国工业设计会会员、江苏省轻工美术学会会员。1980年进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随父诸葛永南进修陶瓷造型装饰艺术。1983年进中央美院深造进修。1992年师从徐秀棠进修紫砂雕塑创作,在长期实际中思考,将传统的彩陶艺术与紫砂艺术,古代中外艺术相结合,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与妻子牟锦芬配合的《合心瓶》获江苏省第二届轻美术设计评比二等奖,被日本多治见市南姬中学收藏,《鱼纹合心瓶》与《旋风瓶》划分获第四届全国陶瓷艺术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及三等奖,景德镇首届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及二等奖。《无题》等作品均获国内评比奖项。《鱼纹合心瓶》为1992年第三期《中国陶瓷》杂志封面刊载引见,雕塑弥勒佛,一路发,各种香炉均被台、港行家收藏。  代表作:毁  刘海戏金蟾  再生  周志宣  字小羊,1943年12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技师。1958年进厂,是福纪第四代传人,自幼随父母学制家传“朱泥小壶”,初步奠定了制壶的良好根底,后开始对于紫砂泥料、釉料工艺进行研究,获得成果,推动了紫砂事业的发展,多次获上级部门的嘉奖。所制成套《无铅乳白釉茶具》获轻工部科技先进一等奖;《南瓜壶》获陶瓷评比三等奖。代表作有《梅椿壶》、《仙桃壶》、《薄胎朱泥小壶》等。  代表作:四方菱花瓶仙桃壶  周鹏甲  1940年10月生,宜兴昌海手工艺仿古陶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原在建新陶瓷厂设计研究室工作,后调至宜兴昌海手工艺仿古陶有限公司从事紫砂仿古陶手工艺设计。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设计奖并在《中国陶瓷》、《东方陶瓷》、《壶中天地》、《茶与壶》、《天地方圆》、《群众日报(海外版)》、《新华日报》、《无锡日报》等报刊发表,近年来创作的代表作有《猴王瓶》获江苏省新品设计三等奖。《圆梅椿壶》、《高梅椿壶》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精品三等奖,《古龙书画筒》获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优秀奖。《脸谱挂盘》、《古龙瓶》获江苏省产品设计二等奖,《脸谱三角瓶》、《不祥瓶》获江苏省评比三等奖。跟鲍志强、施小马合??的《大乐瘿壶》赠予台湾知远研究发展基金会。1996年在艺术大师徐悲鸿华诞101周年前夕,跟高等工艺美术师沈汉生配合由廖静文落款的“悲鸿壶”及跟王学仲题词的《大提梁壶》募捐给悲鸿故居。  代表作:唐代观音头像脸谱挂盘大乐瘿壶  周坤生  1942年6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技师。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从师已故艺人吴云根、朱可心。1959年辅佐朱可心实现《矮型竹节咖啡壶》的创作。1961年又拜顾景舟为师。1973年从事品质技巧治理工作,现任紫砂工艺厂总质检师。业余致力于壶艺的翻新,作品多次当选国内外大展并在多种书刊上刊登,深受行家好评。主要代表作有《馨风竹海壶》、《五福庆泰壶》、《飞扬壶》等。  代表作:披荆斩棘五福庆寿双圈秀竹  周桂珍(女)  1943年8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高等工艺美术师。1958年进紫砂厂师从王寅春进修壶艺并得顾景舟悉心教导,因为酷爱陶艺,潜心好学,技能先进较快,深获导师好评。后又与丈夫高海庚(已故陶艺名家)独特求索,耕耘陶沃野。将古代创意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博采众长,自创青铜器、玉器于紫砂艺术之中,配合了《集玉壶》、《扁竹提梁壶》、《鼎纹破足壶》、《四季如意壶》、《追月壶》等,当丈夫于1985年可怜去世后,忍着莫大苦楚,振作精力,倾心注力于壶艺创作,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当前仿制多件历史名作如《曼生提梁壶》、《僧帽壶》等皆得其神,又创作《春神提壶》、《联壁壶》、《乐水壶》、《高枝提梁壶》。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养配合的《汉方提梁壶》、《真知提梁壶》、《珍竹提梁壶》等都是线条流通,造型美观大方、朴质高雅而富有古代气息的佳作。  代表作:大彬如意壶紫泥方琮壶大曼生提梁壶  郑求标  字牛田,1954年1月生,宜兴市蜀古紫砂工艺三聘工艺美术师,设计制作部主任。自幼喜欢美术,尤顾惜国家保护主权画,刻苦自学,1975年起专为苏皖各地外贸单位绘制工艺挂扇,挂历。1986年参加宣城地区美协,后回宜兴师从徐安碧从事陶刻、泥塑、泥绘等陶艺装饰工作。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紫砂陶艺装饰工艺新技法,即以陶坯为载体,用各色泥料为颜料,以国画为摹本,运用堆绘、平涂、浮雕一次烧成,使富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画跃然陶上。作品泥绘大型紫砂壁画《沁园春、春》在全国人大会议厅挂展,为迎香港回归特制紫砂壁画《情系祖国》,作为国家级礼品。  代表作:江南水乡(泥绘)  松鹰图(泥绘)  东方英姿(浮雕)  张志安  1930年3月生,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高等讲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笔会会长、景德镇画院名誉院长、宜兴市美协理事长。1995年毕业于鲁迅文艺学院,先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苏省轻工业学校执教根底美术、陶瓷美术等。40多年的教涯培植众多学员,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出名的有陈钟鸣、叶竹青、戴荣华、徐亚凤、邓景渊、徐庆根等及宜兴地区的邱玉林、徐安碧、吴鸣等。执着艺术,懒奋创作,书画、诗文暨陶瓷作品颇丰,并将书画艺术溶于陶瓷作品之中,更添不尽雅趣。如《釉里红鳜鱼罐》、《小小山居静无尘瓶》、《鱼游广寒宫笔筒》,设计的《人寿壶》、《田圆情味壶》、《九头金鱼白瓷小茶具》,瓷件《鸡不叫也天亮》等曾获铜奖。论文《敢于翻新,自成机杼》、《齐白石山水画》、《一枝红杏出墙来》等3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陶瓷工程》《紫玉金砂》、《天地方圆》、《东方艺术》等报刊。  代表作:荷塘闲趣(挂盘)相逢何必曾相识(釉上笔筒)鳜鱼罐(釉里红)  张锁坤  1947年2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现任该厂副厂长。13岁进紫砂工艺厂随谈耀坤学艺,后调紫砂二厂从事技巧辅导及治理工作,并致力于茶壶制作与研究。所设计制作的作品,技法与色调同一跟谐,在传统结构中溶入豪爽的创作风格,名义的陶刻装饰,丰硕了作品艺术内涵。代表作有《天宝》、《思源》、《醒狮》等。《六方茶具》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巾帼俊杰壶》选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奖品之一。1990年获轻工业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行业30年名誉证书。  代表作:福寿双全壶  五虎上将  韵玉壶  张红华(女)  铭号霜叶红于二月花,华慈陶室,高等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拜出名老艺人王寅春为师,1980年到特艺班,转入顾景舟大师下学艺。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陶瓷造型设计深造班深造。三十多年来始终创作实际,共有二百余件(套)紫砂陶艺作品问世,包括各类茶具、壶、盆、瓶、摆件等等。艺路较宽技能全面,善制光货、花货、筋纹器、方器等门类作品,既承继传统紫砂艺术的精华,又存在开拓翻新精力,构成本人独特光鲜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全手工传统光货制作范围有独到的建树,先后与我国当代的名画家、书法家、美术家联壁配合,推出紫砂陶艺珍品,其中有刘海粟、李可染、黄苗子、范曾、启功、曹简楼、冯其庸、汪更新、张守智等,成为艺术界的传世珍品。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陶大赛中获奖,1979年《十五头志泉咖啡具》获全国陶瓷展评三等奖,《青泉壶》被故宫博物馆收藏。《古玉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跟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教养配合的《彩灯提梁壶》获萨格拉布国际陶瓷展名誉奖,《彩竹颂石提梁壶》获景德镇国际陶瓷展评三等奖,《秦权壶》于1992年8月在日本京都世界跟平文化大赏展上获国际文化优秀奖。多次应邀赴香港扮演制壶技能,1988年出访日本,深受日本陶艺界人士厚爱。先后撰写《紫砂时尚探秘》跟《紫砂素身圆器的美学特性及鉴赏》等多篇论文,在专刊上发表。  代表作:三足花边钵壶玉笠壶彩灯提梁壶  张洪芬(女)  1946年5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技师。1985年进厂,师从朱可心、许承权等,刻苦好学,所制高等工艺壶做工精密,线条清晰,挺括,布局偏颇,在历次评比金榜落款。1970年制作的《洪芬小盆》曾在日本市场风行一时。八十年代初跟丈夫周威严多次配合,1990年获轻工部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30年有突出奉献的名誉证书。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示活动,并在多种书刊上发表,深受行家跟客商的青眼。  代表作:玉中  元乐壶  碧波如意壶  翟锁龙  1952年10月生,宜兴市大成陶瓷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公司董事长。1970年高中毕业掉队宜兴均陶工艺厂工作,1972年在均陶工艺厂研究所从事新品开发,期间在厂办工大进修二年,并参加全国出口陶瓷深造班进修。1988年自办企业专业研究,开发紫砂陶的盆艺制作,将宜兴特有的红、黄、黑、青等特有紫砂色泥,运用铺砂、挑砂、缕刻、泥绘、墨绘、彩绘等工艺技法,设计、制作的高等工艺盆,古朴庄重,造型多变,深为国内及海外盆景园艺家及收藏家所喜欢。1997年受中国盆景艺术协会交付为第三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设计制作了纪念盆。  代表作:云足八菱葵套盆  堆花小盂  大红袍云足葵角长方盆(136/96/28公分)  虞月红(女)  1952年6月生,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工艺美术师。1976年于江苏省陶瓷工业学校装饰专业毕业,1985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国画,长期从事陶瓷专业工作,善于陶瓷美术设计跟山水国画。1979年《金钏图案插盘》获江??省轻工美术评比一等奖,1991年《银丝镶嵌紫砂山水扇面》获江苏省轻工美术二等奖。并曾为镇江一泉饭店、无锡太湖工人休养院、宜兴邮电局等单位绘制大型陶瓷壁画。国画《春到颐跟园》发表于1995年《工人日报》,论文《紫砂泥绘装饰艺术初探》跟《紫砂加彩艺术概述》发表于1994年《江苏陶瓷》。  代表作:蒲公英茶具  尹祥明  1963年12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1983年进宜兴紫砂工???二厂随邵新跟进修雕刻艺术。年进无锡工艺美术学校深造,年随徐秀棠从事雕塑创作。作品曾多次参加香港、台湾等地展览,并多次入编紫砂专业性画册及杂志。1995年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宜兴、景德镇陶瓷精品展”,其中《大荷包壶》由江南大学赠予给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收藏。1997年当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竹提梁壶》、《皮革壶》由文化部代表国家收藏。论文《紫砂壶艺的风格设计》于1994年发表于山东艺术学院《设计艺术》杂志。  代表作:布纹壶  惮古系列之二  回归壶  叶敏毓(女)  1959年10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无锡市美术协会委员。中学毕业后随母学艺。1982年进紫砂工艺二厂,在青工制壶品质评比中三次获第一。1985年调紫砂二厂研究所,在徐汉棠悉心领导下,造型设计,制作技师更上台阶。作品做工精密秀美,线条挺括流通,轮廓端正大方,气势韵味兼备,代表作有《四季组合壶》(获优秀作品跟创作设计奖)、《宝石茶具》、《滕编提梁茶具》、《圆球壶》等。  代表作:四季如意组合壶  圆球壶  合滕壶  徐玉芳(女)  1943年11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技师。1958年进厂师从王寅春,又受已故艺术大师顾景舟的指点,技能对于比全面,尤以盘纹器见长,造型高雅,线条流通。《盘纹器九头大元线条壶》,1986年曾被当作国礼赠予日外国。《芳玉壶》,1988年获陶瓷公司新产品奖,并当选香港双鱼公司“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展览。1993年所制《菱花石瓢壶》被香港收藏名家罗桂祥收藏并送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跟地区展出。  高潘壶中元条壶五头半菊茶具  徐元明  号远明,1964年9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1983年进紫砂二厂,师从王振国学艺,后调到研究所又随徐汉棠大师进修设计及制壶技能,先进快捷,1986年即获无锡市工艺造型设计先进奖。近年来,刻苦研究紫砂传统技能,作品日益幼稚,并以制作松、竹、梅见长。在传统技能上力图变更翻新,富有时代气息,技法英俊细腻,逐渐构成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挚友三陶》、《大圆僧帽壶》、《圣桃大提壶》均为台湾、香港有名企业所收藏。  代表作:桃壶红枫壶五头石松茶具  徐雪娟(女)  别号雪卷,1961年1月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第八届妇代会执委。为工艺大师徐汉棠之女,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陶艺,1979年正式随父进修,开始领悟陶艺的真谛。后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陶瓷造型。经过刻苦锤炼,悉心研究,技能及创作水素日益幼稚。特别是对于传统作品的设计跟制作,尤有心得。所制的《绿荷茶具》古朴纯洁,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桨行业评比二等奖。  代表作:陶韵  石鼓  徐秀棠  1937年12月生,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54随陶刻艺人任淦庭(缶头)进修陶刻装饰技能。1955掉队蜀山陶业生产配合社(紫砂厂前身),1958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民间艺人雕塑研究班进修,后转入“泥人张”工作室进修民间泥塑。1959年曾参加淮海战斗烈士纪念碑的雕塑创作。1968年掌管并试制成功高2。8米的紫砂陶大型雕塑《毛主席去安源》。1972年复原负责发展了多方面的创作设计研究工作,试制成功适合雕塑生产的泥料,采纳色坭、镶嵌、琢毛等手腕,并用“辉发釉”烧成雕塑,初次创作了《西游记人物群雕》在广交会上遭到客商喜欢。1973年掌管总体设计了《银葵茶具》、《水利壶》、《鱼形文具》、《鱼纹瓶》等作品,运用瓷、竹、金属等材质与紫砂工艺奇妙结合,如“瓷珠镶嵌”、“嵌银丝”“色泥”、“锦纹”“琢毛”等多种装饰技巧。1977年与江苏省雕塑家一同,在苏州东山紫金庵临摹18罗汉泥塑、用紫砂陶烧制小样,划分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单位存档。  坐八怪之探地坐八怪之丈天  1978年创作了《萧翼赚兰亭》、《曹操煮酒论俊杰》、《雪舟学画》等着意人物心坎世界,状态逼真的作品,先后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跟全国陶瓷艺术展评活动获全国美术设计奖。其中《雪舟学画》投产后继承8年盛销不衰。与顾景舟配合撰写的《宜兴紫砂工艺陶》于1979年发表《江苏陶瓷》。之后相继创作一批以群体组合,文化名人跟民间典故题材的作品,有《鉴真跟晁衡》、《刘海戏金蟾》、《两长喜珠》、《坐八怪》、《四代书法家》、《饮中八仙》等。其中《坐八怪》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1981年与顾景舟等参加香港市政局举办的“亚洲艺术节”。1986年设计紫砂陈列陶《丙寅大吉》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1987年其到紫砂二厂任雕塑艺术分厂厂长热情于对于青年的培植,并开创特大型陶艺,高161厘米、重172公斤的《净瓶观音像》、大型《花生》、《冬笋》、《灵芝》、《鼎狮熏香炉》等文玩陈列陶。他除从事陶塑创作之外,在综合陶刻、陶塑料的根底上,设计创作一批别具风貌的紫砂壶有《龙凤壶》、《天威壶》、《灵豹壶》、《时袋壶》、《太平壶》、《竹报安然》等,并在镌刻铭款上做学识,作应时、应壶,应情之铭文。期间发表论文《紫砂陶刻艺术实际》,在《文汇报》举办“紫砂文化征文奖”中获得一等奖。还与顾景舟一同编辑《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990年其从宜兴人文题材中塑造雕塑艺术形象,主要有《供春学艺》、《紫砂艺人邵大享》等。在“中国第二届紫陶艺术博览会”上发表新作《十八罗汉》。这些作品仰仗艺术功用的发挥再发明,突出人文精力,演示整体形象,独具魅力。1989年赴日本走访。1991年受日本陶艺家明星大学的约请走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武常野艺术大学、明星大学陶艺系,并参观众多的展览跟博物馆。1992年与胞兄徐汉棠应台湾省民族文化基金会约请,到台湾走访,发展紫砂文化的两岸交流活动。1994年与日本出名陶艺家高弘先生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任技巧总监。1996年再度受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约请,走访台湾,发表《试说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示》,作品遭到台湾同行极高评估,1996年获得中华民族文化薪传奖,发动掌管“首届中国古代陶艺展”,  其从事紫砂工艺40多年,不只在紫砂工艺上有较深的艺术成就,而且研究中国绘画,书法,并将之举一反三到紫砂工艺创作之中。创作了200多件紫砂陶塑优秀作品把传统技能跟古代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许多作品被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  代表作:供春像紫砂名艺人之邵大享始陶异僧  徐维明  1957年2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1976年进紫砂工艺厂,随父徐汉棠学艺,1982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深造两年。作品创作思绪矫捷、风格独特,较好地运用古代陶艺技法与紫砂传统工艺相溶合的手腕,??作出有特征的作品深受壶艺喜欢者的好评,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89年设计的《光烛的奉献》获日本第二届国际美浓陶艺设计评比当选优秀奖,1991年《双提茶具》获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裙花提梁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竹提茶具》为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收藏。1992年入编《中外名人辞典》。  代表作:丹炉壶  生生不息提梁壶  三日情  谢曼伦(女)  1942年10月生,宜兴紫砂工艺厂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寄籍安徽芜湖,抗打败利随父定居宜兴蜀山。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1959年调到宜兴西紫砂厂,再拜范正根为师,1961年又重回宜兴紫砂工艺厂。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紫砂造型班进修,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日本中国工艺美术展,赴美田纳西州展。1982年作品《艳竹》、《柱础壶》获轻工部全国十一省市陶瓷展评会二等奖,作品《秋菊》获无锡市轻工业开发产品一等奖。1989年获江苏省新产品金牛奖,1990年获轻工部全国陶瓷展评会三等奖,90'陶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三等奖。1991年《小桑宝》在北京国际陶艺研究会列为当选作品。《碧玉如意》获得江苏省陶艺展评一等奖。《百花园中一小草》、《艺海生活点滴》、《生活创作之源----论桑宝壶艺术构思》发展在专刊上。从艺40载,先后创作60多个新品。与亦师亦友的丈夫吴震患难与共、切磋技能,硕果累累。  大桑宝壶迎客松系列九龙头竹报茶具  徐汉棠  1932年5月生,高等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美术会理事、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轻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等会员、上海紫砂协会理事、中日陶瓷研究协会顾问,现为无锡市政协委员、宜兴紫砂厂工艺二厂研究所所长。  五十年代初拜当代紫砂泰门顾景舟为师,成为其第一个弟子。1955年进蜀山陶业生产配合社(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被派到无锡进修,开创紫砂模型生产新工艺,设计了壶盖的铁模压坯,石膏模注浆等新品,1965年为上海市盆景协会设计制作250种花盆,一时沪上以收藏“汉棠盆”为快。1970年设计创作的什锦水平壶(一套十件)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赴美国展出,该产品惹起广泛的留神跟兴趣,以至常年滞销不衰。1975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日用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进修。同年参加宜兴陶瓷公司主编的《紫砂陶器造型》的实物测绘、制图工作,该书由轻工业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其作品运用紫砂开片冰纹手腕,使纹理妙若天成,壶盖移位,线纹相符。其不只用铺砂、调砂等装饰手腕,还运用礼花、边花、填花等多种手腕,1979年宜兴陶瓷展览在北京故宫展出,其作品吸引众多观众。1979年从红木雕刻镶嵌银丝的工艺中遭到启迪,与徐秀棠,鲍仲梅等研究,终于创作出二套《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紫砂镶嵌银丝”的新工艺从此遭到藏家钟爱。1980年《四方冰纹壶》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优秀奖;1982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二等奖;《什锦水平壶》、《微型什锦壶》获江苏省四新产品特等奖及一等奖。  1986年应邀到香港作技巧扮演,各大报纸、电视台均作报道,《岁寒三友》、《三菱花》跟《大型掇壶》遭到高度评估。1987年香港大陆公司举办展览,其以海涛为题设计了《碧波明珠壶》、《古兽窥今壶》参展。1988年又 以《寒江独钓》参加香港华翠公司举办的“宜兴紫砂当代名人作品展”。1992年应台湾民族文化基金约请,与胞弟徐秀棠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并到东海大学讲学,操作示范。1997年两件大型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古代陶艺展”。  代表作:红菱花壶  博古摆件  大彬提梁壶  蒲包口腰元盆  混砂仿古壶  顧景舟  1915年生,原名景州,早年曾用藝名"武陵逸人”、“瘦萍”,暮年愛用“老萍”。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校5脮簩чl的褒揚。  1933年,18歲時,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巧,憑藉文學功底,放出手非凡是,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每遇歷代名作,反復揣测,悉心研究,所制作品與傳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迭。  1954年10月,他回應政府號召,積極參予湯渡陶業生産合作社紫砂生産工場的組建籌劃工作。1955年1月建社就緒,连忙著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跟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培養出現今的多位高級工藝美術人才。  1958年,他積極參予了紫砂技術改革、技術革命邉印1959年被任命爲宜興紫砂廠技術研究室副主任跟技術股副股長,並參與北京群众大會堂江蘇廳的佈置設計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檔花盆。  1975年起,他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鑒定做了大量的研究跟資料征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爲藝術顧問。  1980年,在他的援助及參與下,專門树破“紫砂特藝班”。按香港出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複製歷史名作,並挑選工藝師跟高級工藝師每周爲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臺階的基礎,爲整個紫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爲羅桂祥博士、紫砂陶藝收藏家加冕,爲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鑒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繪許多國家的學者跟鑒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遭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遭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1982年被國家評定爲工藝美術師,1989年晉升爲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爲質量銀質獎後,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缓缓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爲“金質獎”。1985年,他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積極引導技術人員參加出國展覽,並親自撰寫文章、圖冊,親手製作作品,將紫砂藝品從商品化宣傳回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1988年4月,中華群众共跟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光榮稱號。1989年赴香港辦展之際,他爲紫砂陶藝愛好者又作了專題講座,並參加評獎活動,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藝愈加發揚光大。  1992年,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他的精闢論述,遭到紫砂陶藝界人士的好評,他在垂暮之年,將本人终身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巨著,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在紫砂陶史上又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顧景舟窮畢生精力于紫砂陶藝,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並帶領幾代人爲紫砂事業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傀爲一座首要的里程躥。正如出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顧兄景舟當爲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蔣蓉,別號林鳳,1919年诞生於宜興川埠鄉潛洛村的一個紫砂工藝世家。她是一位傑出的女藝人,也是現代出名的陶藝家。当初在世的紫砂藝人中,她是我國紫砂工藝界幾位聲譽最大的老一輩大师之一,其造壺之藝術成就可與清代楊鳳年相媲美。她的作品形象色澤及名义肌理都達到走神入化的田地。早在1956年被江蘇省評爲「紫砂藝人」,1978年被任命爲「工藝美術師」,1989年國家授於予「高級工藝美術師」,1993年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作品馳名中外。  蔣蓉的童年時代,每逢年终五,她都要睜大眼睛觀看祖父帶領父親兄弟三人祭祀陶祖宗——年事時期在這裏築窯燒造陶器致富的越國大夫范蠡,專稱陶朱公,歷來被陶工奉爲陶業祖師。蔣蓉十一歲時,父親蔣宏泉因扶養子女家庭負擔過重,不得不讓她輟學在家,隨父學習制坯做紫砂壺。十年以後,有一次她父親去上海探访製作仿古紫砂的伯父蔣燕庭,帶去了蔣蓉設計製作的兩件紫砂作品︰一隻犀牛,一個螃蟹戲金魚硯臺。伯父的老闆看了又看,驚喜這個小姑娘有本性,要她到上海老闆店裏去。於是,二十歲的蔣蓉夾著藍花负担,走進了大上海,與伯父一同專事仿古。伯父蔣燕亭製作的紫砂器,都刻有或蓋有明萬曆年間時大彬、陳子畦、陳鳴遠等的落款跟印章,被老闆冒充古董发售。蔣蓉跟隨粗通紫砂工藝的伯父在上海渡過五個年事,她的作品,也被蓋上了「明萬曆年間鶴村」的印章。有一次,作品以象真見長的伯父製作了一隻新鮮蓮蓬,碧綠的蓮蓬裏鑲嵌著米黃色老蓮子,那蓮子一粒粒在蓮蓬裏滴溜溜活動。驀地,蔣蓉穎悟了,紫砂製作的真諦在於創造,模仿只能出工匠,不能出大師。  時過未多少,蔣蓉又重返故鄉潛洛村,繼續從事紫砂工藝陶生産。  1955年,她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後,擔任「紫砂工藝班」輔導員,技藝精進,事業芙蓉更豔。1956年她獲宜興縣的鼓勵獎;以後又多次獲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的獎勵。  蔣蓉文思矫捷,才華出小k旗秾游铩⒅参铩⒒ü茸匀恍误w,經過藝術提煉、創造,自如哂渺蹲仙白髌分校o色與造型逼真,交融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主要作品有︰荷花壺、牡丹壺、百果壺、荷葉壺、蛤蟆蓮蓬壺、南瓜壺、西瓜壺、金瓜壺、荸薺壺、芒果壺、百壽壺、蓮藕酒具、枇杷筆架、肖形果品、文房玩器等。她施藝精細,追求色彩成效,作品活灵活现,形神兼備,生意盎然,自成獨特的造壺藝術風格。  早在1955年全國陶瓷工業會上被評爲特種紫砂工藝品的「荷花壺」,是蔣蓉解放後的第一件名作。據說荷花壺的創作成功,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55年夏季的一天黄昏,蔣蓉在蜀山近郊旷野間溜达,看到滿池盛開著的荷花,她就想︰要是仿照荷花、蓮蓬製作茶壺,多丢脸啊﹗後來,經過多次思考,就設計出用荷花做壺身、蓮蓬做蓋、蓮蓬上歇一隻青蛙的「荷花壺」。爲了做得逼真,她把荷花、蓮蓬采回插在瓶裏,捉只小青蛙罩在玻璃杯裏,天天細心觀察荷花、青蛙的顔色、姿態,再根據紫砂五色土的性質調配泥色。後來又想出用紅菱、白藕、荸薺做壺腳。就這樣專心一意,從畫圖設計、打樣制坯,到創作出第一具荷花壺的二十多天中,她全神貫注,連吃飯、睡覺時也释怀不下,可見其用功之極。  業精於懒,行成於思。一組肖形果品跟牡丹壺、荷花煙缸等紫砂新品相繼問世,也都是五年代創作的。紫砂陳設雕塑——肖形果品,是伯父蔣燕庭傳授給她的傳統技藝,但當初只要烏菱、荸薺跟花生三種。蔣蓉想︰倘若能再加上幾個品種,襯上一隻紫砂果盤,豈不是愈加存在觀賞價值?因此她就對著實物臨摹、琢摩、試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她終於製成了核桃、茨菇、板栗、西瓜子、白果、葵花籽、與烏菱、荸薺、花生合計共9件果品。而且花生跟西瓜子都咧著嘴,显露能活動的胖鼓鼓的仁,放在一隻存在荷葉一樣色式的紫砂果盤上,實可亂真﹗這組九件肖形果品的紫砂工藝新作,做工精細,配色???妙,形象逼真,巧奪天工。1955年曾被選作周恩來總理的出國禮品,「中國美術畫冊」也對此肖形果品作過專題介紹。  在1957年的春夏之際,宜興紫砂工藝廠接納了一位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的波蘭留學生葉亞甯,蔣蓉與她朝夕相處兩個月,既輔導了紫砂壺的製作工藝,又交流了中波的傳統文化藝術。臨別時,蔣蓉與這位波蘭留學生還在蜀山老廠房牆前合影纪念。  蔣蓉是以製作仿真性的文房雅玩及塑器造型的紫砂壺爲特長,其作品以陳設觀賞性爲主,兼有必然的實用價值。如她創作的「枇杷筆架」,也是一件新穎的紫砂工藝品。其造型特征︰在深綠的枇杷葉上,綴滿了一條條老綠的筋絡,葉柄上,奇妙地連接著一根短拙的果柄,兩隻嬌黃的枇杷表皮顯出毛絨絨的質感,上面可擱三支筆。整個工藝造型,渾然天成,不露絲毫雕刻的痕迹。這件枇杷筆架後來被選作中南海紫光閣陳列品。另一件紫砂新品「蓮藕酒具」的造型,構思亦离奇。她以一段白藕作壺身,由一枝未放的蓮葉及蓮梗組成壺嘴、老蓮葉梗爲壺把,造型趁勢,比例恰當,以初放的荷花作爲酒杯造型。色調上以米黃色爲主,有著晦涩清新的成效,在陳列館遭到中外觀泻迷u。還有一具名爲「蛤蟆樹樁」的紫砂壺,是蔣蓉八年代的作品。壺身是一段古樹,樹樁上趴著一隻癩蛤蟆,它怒睜著鼓凸的黑眼珠,虎視耽耽地追赶倉惶的土狗子。醜陋的花斑癩蛤蟆,看上去那樣大胆,那樣稚拙,那樣嫉惡如仇,多麽可愛的小動物啊﹗未多少,這具蛤蟆樹樁壺送往香港參加紫砂名壺展覽,並收入《壺濉芬粫! ∈y蓉的作品都以造化爲師,經過藝術的再創造,形象逼真。「西瓜壺」的造型特征︰翠綠的西瓜上爬滿道道墨綠條紋,一根瓜莖自然彎成壺把,瓜上還貼著兩條捲鬚及嫩黃的西瓜花。一隻花皮西瓜壺的創作過程,使她走訪了紫砂工藝廠左近的瓜田。那時的蔣蓉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同一時期創作的「玉免拜月壺」,取材於嫦娥奔月,在個人情操上,那時候蔣蓉小姐還只是過繼了蔣藝華爲她的女兒,猶如孤獨的嫦娥,有善良的玉免陪伴左右,從而把她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紫砂事業了。有一件名爲「百壽壺」的新作,也是她專爲參加香港展覽會而趕制的作品。從設計打樣,前後連續做了十四天時間,才創作实现。此壺以百年長壽爲題,古樸蒼健。壺身是一段老柏樹樁,樁上塑著古老的柏枝節瘤跟翠綠的柏葉,一根枯枝奇妙地做成了壺嘴,另一根樹技則構成了壺把。壺蓋上的青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實可能假亂真,美好絕倫。此壺取松柏常青之意,故名「百壽壺」,在香港展覽時遭到一致好評,並收入《壺濉芬粫>c上所述,僅是蔣蓉大師從藝六十多年來大量作品中的極小部份。從1955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以來,她先後創作了二百多件高檔紫砂壺跟工藝品,製作的傳統工藝産品不知其數,絕大部份經香港銷往臺灣跟日本、東南亞、北美等地。她曾爲新中國政府官員專制外訪禮品,她的紫砂作品還爲北京中南海紫光閣、倫敦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跟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  年逾古稀的蔣蓉,德藝雙馨。  譚泉海  譚泉海字石泉,號「陶逸軒主人」,男,1939年7月生於宜興跟橋鎮,現爲高級工藝美術師、副總工藝師。譚泉海對工藝美術濃厚的興趣,早在中小學就産生了。初中畢業後的三年未就業,直到196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跟隨任淦庭老藝人學習紫砂雕刻裝飾。在學徒三年中,他尊心仔細,認真刻苦研究,謹遵師傅教誨,因此對用刀技法跟習字臨帖的要領打下了良好基礎﹔且體會了佈局章法,因物裝飾的一些要領。1976年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訓班深造,遭到出名教养梅健鷹、楊永善、張守智、白雪石、陳若菊等的教導。深化學習從陶瓷美術的基礎理論到結合陶瓷實踐等諸類問題的探討,對其專業水準先进了不少。尤其是教养及老師傅不厭其煩地熱心傳授,使譚泉海擴大了眼界,且先进了藝術理論水準,獨破造型跟設計的能力﹔更領悟到紫砂裝飾不同於其余瓷器,它在探掘、發揮傳統方面更具特征。在技藝領域中,他擅長書畫裝飾、金石篆刻、書法繪畫,花鳥、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構思新穎,風格清新灑脫。在長期從事陶刻裝飾工作中,細細揣摹曼生三刀法,板橋鄭燮書風,构成本人獨特的風格,力图晉唐碑刻神韻。陶刻用刀多變,表現手腕多樣引乍品多以英俊細膩見長,亦不乏粗獷奔放傳神的佳作。修養造詣甚深,歷年來,始终從事陶裝飾工作,爲國內外各種類型展覽創作設計展品、樣品、新品,並曾爲中央首長專訪創作設計禮品。1979年特大紫砂挂盤「松鷹」、「群馬」爲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1984年雕刻裝飾的「百壽瓶」榮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1992年「百帝圖紫砂鼻煙瓶」分別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會、國際精品大獎審一等獎。1994年「歷代文化紫砂藝術屏條」獲全國陶瓷評此一等獎。  呂堯臣  呂堯臣是當代優秀紫砂陶藝家中的出類拔萃者,以其作品新穎、典雅的風格稱著,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呂堯臣的紫砂陶藝作品,表現出獨具創意的構思,富有傳統精力的文化內涵﹔同時展示了精湛的技藝,別具一格的工藝材料處理。因此,獲得了專家跟愛好者們的好評。特別值得稱道的,他不僅有開闊的創作思绪,而且還具備相應的處理手腕跟極強的表現能力,從而使作品臻于完美。呂堯臣在紫砂陶藝上获得的成就,是跟他的追求分不開的。他是一位披星戴月的摸索者。他忠實于紫砂陶藝的傳統,對古往今來的大師們的優秀創造,心悅辗地學習跟研究。然而,他學習紫砂傳統的優秀作品,決不是爲了临摹跟重復,而是從中學習措施,體會其精力,領悟其意蘊,進而發揚光大。從他的作品中可能看到,他決不尾隨於任何一位大師去临摹或因襲,更不願循著前人開拓出的道路去尋找坦途,而是獨闢蹊徑,在充滿困難的道路上跋涉,去豐富跟發展紫砂陶藝。這樣做無疑是艱苦的,以至是寂寞的。然而,只需他認爲是故意義的,便毫不遲疑,決無躊躇地走下去。最終,他獲得了成功,以跨越尋常的作品聞名於世。呂堯臣之所以能夠在紫砂陶藝創作中获得傑出的成就,應該說跟他的意志品質分不開的。早期的基本功訓練階段,他隨吳雲根師傅學藝,嚴格、認真、刻苦、執著的精力,便被開蒙師傅所賞識。因爲呂堯臣比較早地認識到,基本功是今、後藝術創作進一步發展的基本,正如畫家,筆墨尚不粗通,如何表現物件,更談不上寄情。紫砂陶藝的技藝性很強,倘若不能熟練地掌握工具跟降服材料,就無法使作品達到完美的田地。呂堯臣經過早期的認識,便投入艱苦磨練之中,生活中諸多事件都可“大而化之”,專注於技藝的掌握,以求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進入中年時,他的技藝已經達到遊刀有餘的水準,源源不斷的構思都那麽精確暢達地表現出來,把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国良 紫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