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语文书的说明文阅读短文该怎么回答得满分说明文

我!!考完啦!!!!还有人看吗!!我可以更完啦!!!&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06& src=&https://pic2.zhimg.com/b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b_r.jpg&&&/figure&&br&————————————————————4月20日。真的很遗憾,我已经决定在高考之前不再更新了。艺考成绩陆续出来了,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去努力学习。我会丢掉手机也不会再上知乎,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拼一把,我们6月9号见。&br&————————————————————4月15日已更新到第一种模版。&br&————————已更新—————————&br&占个坑,同是福建考生。省考结束后会来列一个语文组教师总结的应对这类作文的系统又简单套路。质检已经用上了,作文成绩比之前好看多了,等着。&br&—————————————————————&br&啊,语文成绩出来了。除去语基作文应该在46-50分之间。可能对于一些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是我是在花了半年时间去艺考的前提下考出来的,所以自己也算满意。等作文成绩出来就更新。对了,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二类校的艺术生^_^&br&————省检作文成绩50—今晚就更————&br&用飞一般的速度写完作业来更了,文科生作业好多好多,高三党明天还要上课我滴妈。&br&先来汇报一下战况:我上一次质检的作文成绩是43,所以我并不是作文一直写的很厉害的人。这次我们班的作文平均分44左右,最低分39吧。开更!&br&&br&本套路适用于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心里没底动不动就离题不知道该瞎掰啥作文分平均在40正负5的同学】学霸绕道!学霸绕道!学霸绕道!本人自知表达能力不好错别字也多,我尽量做到让大家都能比较容易的看懂和应用。&br&&br&套路第一步:【观察题目】&br&举个栗子:&br&&p&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p&&p&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生的行为感到痛心。 &/p&&p&
对于学生、女教师或家长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请从学生、老师或家长中选取一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p&&p&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p&&br&&br&这是一道经典题,现在我们来解刨这个题目(挑出重点词并分析):&br&①女教师:点明了她的职业,具有合理性。&br&&br&②28名同学:说明从网上抄答案已成主流,并且这种情况有可能扩散,最后导致全班抄答案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说明严重性。&br&&br&③为完成作业:说明学生的初衷是有正当原因的。&br&&br&④网上抄袭现成材料:事件的导火索&br&&br&⑤认为品质低下、判为零分:点明事件中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而不是唯分数论。判为零分与打低分差别很多,这个自己体会。&br&&br&⑥家长反对、施压、重判成绩:表明家长的态度与做法,可看出家长比起道德培养更加注重孩子的分数&br&&br&⑦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屈从:点明学校的立场与做法&br&&br&⑧女老师坚持决定,辞职而去:表明女老师的个人原则问题,对于这个事情她用辞职作为回复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但她依旧坚持自我。&br&&br&⑨媒体报道:事件升温,社会热议。&br&&br&①(0):注意看,只能从三个对象里选择一个讨论,这个很重要。&br&&br&【将题目仔细拆读完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进行下一步了】&br&&br&&br&套路第二步:【选择论点,明确论据】&br&就上面的题目我们来选择你想要阐述的论点,并且要选好是争对哪类人来讨论。&br&&br&咋选呢,往下看。&br&&br&你会发现客观上每类人都有正反两面可以讨论,比如,看图。&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4.zhimg.com/b2d2ac243e475ea56f9bd8f436f3626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2d2ac243e475ea56f9bd8f436f3626b_r.jpg&&&/figure&&br&&br&&br&然后我们就有6个方向可以写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6个论点进行筛选,你的论点要满足三个要求:&br&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r&2,挑自己拿手的,方便陈述&br&3,挑选材料里给的暗示较多的(这条可有可无&br&&br&针对材料看,我们可以把【支持学生】和【支持家长】给删掉,那还剩下4个,哪个顺眼挑哪个就成。&br&&br&确定论点之后,我们来找能用得上的论据!这时候我们套路一做的功课就可以用上了。&br&举个栗子:我的立意是不支持学生,那我们上面的②④⑤都可以套进去展开写写。&br&&br&完成到这部之后,我们就可以上重头菜了。&br&&br&套路第三步:【高大上的题目、运用格式套内容】(重头菜是格式!篇目较长。)&br&题目的格式给大家分享一些,改一改就是自己的了。&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https://pic3.zhimg.com/8bcdc10b6cdd8e14f9d2d311b4315d8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bcdc10b6cdd8e14f9d2d311b4315d8a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src=&https://pic4.zhimg.com/5443fdd7e7c5ac09edc4a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443fdd7e7c5ac09edc4af_r.jpg&&&/figure&&br&&br&&br&&br&标题word文档下载链接:&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hare/link%3Fshareid%3D%26uk%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hare/l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k?shareid=&u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终于码到这里了,作文格式乃重中之中。就是那种可以直接背的套路和模版。这里给大家提供几种可以直接套的作文格式,且几乎不用举什么古今中外的名人励志例子。(这块内容非常重要,之前做的准备都是为了现在)&br&&br&&br&【第一种格式】因果分析说理&br&&br& ⑴一因三果式&br&&br&&p&【因果思维展开范式一·五段式】&/p&&p&
是什么(怎样)——&/p&&p&
2.为何这样①——家庭原因&/p&&p&
3.为何这样②——教育原因&/p&&p&
4.为何这样③——社会原因&/p&&p&
5.要怎样&/p&&br&&br&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把作文分为5段,定好每一段的内容。第一段主要概括这个事件,写表现。接下来陈列原因。在此用上面的材料套用这个模版举个例子:&br&&br&&p&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p&&p&
1. 28名高二学生,仅仅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竟然置诚信于不顾,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来欺骗老师。这种缺乏诚信行为看似只是学生的问题,其实,原因可以追溯到家庭与社会,在学校中,只不过是暴露出来而已。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是怎样】&/p&&p&  2.首先,娇惯、溺爱的家庭环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家庭原因。……
【为何这样①】&/p&&p&
3.其次,重分数不重立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教育原因。 …… 【为何这样②】&/p&&p&
4.第三,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社会原因。 …… 【为何这样③】&/p&&p&
5.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不只是学生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我们要通过强化社会建设,清解“弄虚作假”产生的现实土壤,进而达到改造社会及诚信做人之目的。【要怎样】 &/p&&br&&br&&p&所以我们可以从【教育、家庭、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入手,阐述我们的论点。一篇热腾腾的作文就写完了。&/p&&br&&p&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要剖析题目、选择好论点。然后利用【因果分析的一因三果法】从三个角度去阐述我们的论点,阐述过程中可以穿插我们之前分析的对我们有利的论据!&/p&&br&&p&最后结尾完全可以直接套用我举例的结尾,改几个关系词就可。&/p&&p&—————————暂封—————————&/p&&br&&p&方法还有很多,模版也有很多。但是今天没办法一下子更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还会再来更的,但是也主要是提供别的简单易操作好拿分的模版了!看到这里的很感谢,我废话比较多,表达能力也不足。如果这篇心得能够帮到你那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了!也希望能点个小小的赞~^_^有看不懂的地方直接私信我,错别字就别私我了.......太多了估计TUT致此,希望大家都能拿个好成绩!&/p&
我!!考完啦!!!!还有人看吗!!我可以更完啦!!! ————————————————————4月20日。真的很遗憾,我已经决定在高考之前不再更新了。艺考成绩陆续出来了,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去努力学习。我会丢掉手机也不会再上知乎,希望大家都能好…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1b5bec2b0dfadc949d3db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1b5bec2b0dfadc949d3db_r.jpg&&&/figure&&p&好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带着大家做题目。上一篇文章里有同学在提问的时候说我的方法不适用于模拟卷。&/p&&p&我只能再说一遍:&/p&&p&&b&不是我针对谁,我是说,99.9%出模拟卷的人水平都不够。&/b&&/p&&p&每年市面上模拟卷成千上万都不止吧,而真题有几套?&/p&&p&还有同学没有搞清楚全国卷1的意义,我这么告诉各位同学,每年全国卷的出题趋势,将直接影响下一年各省的出题风格。&/p&&p&只有各省不断的往这套卷子上靠的,没有见过全国卷往哪个省的卷子上靠的。&/p&&p&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作文小故事:&/p&&p&2000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作文题的主题词是“创新”,这是个中规中矩的题目。然而2001年,全国最经典的、跨时代的作文题目的出现:&b&诚信&/b&。&/p&&p&其实这个题目也没有那么神奇,但是神奇的人出现了:江苏考生蒋昕捷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满分作文《赤兔之死》。&/p&&p&可以说一个考生的力量,将全国的语文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去。&/p&&p&有同学说这两个题目这么土,有什么跨时代的意义吗?&/p&&p&&b&我们来看看之前高考的作文题目都是什么样的:&/b&&/p&&p&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p&&p&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玲的故事》&/p&&p&1980年:读《画蛋》有感&/p&&p&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p&&p&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1983年:根据一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写一段关于画的说&/p&&p&明文字,并自拟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p&&p&1984年: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p&&p&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p&&p&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p&&p&1987年:1.写一篇简讯,报道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取得的成绩;2.写篇短文,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p&&p&1988年:习惯&/p&&p&1989年:一位同学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事情感到苦恼,请你给他写封回信。&/p&&p&1990年:根据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表情、动作、肖像描写,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自拟题目,展开议论。&/p&&p&1991年:一、根据&圆&作想象作文。二、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p&&p&1992年:1.根据众人对待垃圾的不同行为,写一篇记叙文。2.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p&&p&1993年:围绕给同学不可该不该拿报酬的事,给校广播室写一篇广播稿。&/p&&p&1994年:《尝试》&/p&&p&1995年:一、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任选诗中两种鸟,以《xx与xx对话》为题写一个对话片断。二、根据《鸟的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p&&p&1996年:给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一幅是《截错了》。要求为漫画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漫画《 》&的议论文。&/p&&p&1997年:根据下列三个材料,完成两题。(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p&&p&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20分)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③重点在行为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④200字左右。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40分)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②不少于600字。&/p&&p&1998年:1.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p&&p&2.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p&&p&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p&&p&1999年: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p&&p&&b&看完了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命题发展趋势,看清楚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作文题目的差别了吗?&/b&&/p&&p&再来随便举个例子说说我之前说过的,&b&高考作文的本质是不变的&/b&:&/p&&p&2004年高考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p&&p&2010年高考北京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p&&p&199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第二题,话题“机遇”&/p&&p&2009年高考安徽卷,弯道超越,核心“机遇与挑战”;&br&&/p&&p&2000年高考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核心“创新”&/p&&p&2011年高考江苏卷,拒绝平庸,核心“创新”&/p&&p&&b&都是巧合的话,这也太巧了吧?&/b&&/p&&p&这样的例子我想举多少就举多少,你还在跟着你的语文老师费尽心机的押题吗?&/p&&p&现在各位大概已经对于真题的重要性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了。&/p&&p&在这几十年上千套真题里,全国1卷在全国高考中的地位,就是King of the king.&/p&&p&OK,回归正题,五分钟时间,通读全文。&/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3cdc2b872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7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3cdc2b87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6eadeda1ae21aac194c7_b.jpg& data-rawwidth=&1056& data-rawheight=&7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6eadeda1ae21aac194c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ea537d55e0c68a93b48a3ba_b.jpg&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ea537d55e0c68a93b48a3b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2db28ccadfd86c6a5ed550d_b.jpg& data-rawwidth=&1060&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2db28ccadfd86c6a5ed550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f1324cbb18c6cede67cf7_b.jpg&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1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f1324cbb18c6cede67cf7_r.jpg&&&/figure&ok,通读完了全文,我们给这个文章定一个基调:忆苦思甜。&p&好,来看第14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br&6分,3点,没问题吧?&/p&&p&其中必然包含一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上就是两分。&/p&&p&然后我们来看煤油灯外形和使用方法的上下文都讲了些什么,然后发现全是再说童年的故事。&/p&&p&好,其他两点:1.塑造了……的形象,2.描写了……,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打下铺垫。&/p&&p&然后就很简单了,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作者自己,后面的故事也是作者童年的故事。&/p&&p&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答:&b&1.塑造了一个对于童年回忆充满了怀念的作者形象,2.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图景,为后文描写现代的生活方式埋下伏笔,打下铺垫,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p&&p&参考答案:1)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加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r&&/p&&p&OK,6分到手。&/p&&p&继续,下一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p&&p&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p&&p&情景在哪里,情景在上文。&/p&&p&ok,那我们就回去看上文,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p&&p&第一个,这是作者在忆苦,这个破灯都成了累世的家产了,对吧?&/p&&p&第二个,作者忆苦的时候,没忘了发扬革命的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精神我们见的多了去了,也不是头一次从课本上见到了。&/p&&p&OK,那就这么答:&/p&&p&&b&(1)艰苦的岁月里,一盏煤油灯也是十足珍贵的。&/b&&/p&&p&&b&(2)灯下亲情的温馨和苦读的回忆,作者觉得非常珍惜。&/b&&/p&&p&参考答案:&/p&&p&(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p&&p&(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br&&/p&&p&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br&&/p&&p&继续看上下文,发现上文一点,下文也有一点。&/p&&p&上文说的是社会的进步,下文说的是祖母的离去。&/p&&p&ok,就这么答:&/p&&p&&b&(1)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失去一些美好的事物。&/b&&/p&&p&&b&(2)灯下祖母的亲情和温馨已经不再,作者&/b&&b&也有些怅然若失&/b&。&/p&&p&参考答案:&/p&&p&(1)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p&&p&(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p&&p&&b&记住,做现代文阅读,磨练的是你精简语句的能力。用最短的话概括整段文章,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你的意图,这就是文字的魅力。&/b&&/p&&br&&p&下一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p&&p&6分两问,每问三点。&/p&&p&这类题目自2000年首次出现在高考考卷上以来,已经出现了不止一次两次了,在这里我们把这样的题目归类为&b&人称表达类&/b&题目,以下是对于不同人称的时候表达技巧的相应答法。&/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33c12100aacc1ec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33c12100aacc1ec_r.jpg&&&/figure&&p&以后看见这类题目,想想这个表格,对照着往上填就好。&/p&&p&&b&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主要视角,间或插入第二人称,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人称方法。&/b&&/p&&p&&b&第二问:第一人称的使用便于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第二人称的使用便于作者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两种不同人称的方法并用,更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b&&/p&&p&参考答案:&/p&&p&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p&&p&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p&&p&第二问: (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p&&p&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p&&p&ok,下一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p&&p&6分,三点。&/p&&p&这种号称要“纵观全文”的题目,不要想太多,对自己有自信点,照着上面的答题思路继续往下答。&/p&&p&根据我们上面答题的经验,两点是肯定保证有的,一个是苦读,一个是亲情。&/p&&p&然后回归问题,看看作者对于灯火的定义是什么,然后发现第一段不停的在重复两个字:“生命”。&/p&&p&OK,凑齐三点,往上答吧。&/p&&p&&b&(1)灯火让作者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原文),让作者最深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b&&/p&&p&&b&(2)灯火下的亲情,让作者童年的贫穷艰苦的生活变的无比温馨。&/b&&/p&&p&&b&(3)灯火下的夜读,让作者一步步成长至今,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昔日的点滴灯火(回归正能量)。&/b&&/p&&p&参考答案:&/p&&p&(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p&&p&(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p&&p&(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p&&p&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参考答案很大一部分都是点到即止,咱们有思路的答案放上去,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这篇文章我们拿下满分,虽非易事,但是也不是很难。&/p&&p&&b&关于学习方法:&/b&&/p&&p&在这里非常感谢&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926c0fb330b35dab7286d& data-hash=&926c0fb330b35dab7286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李如易&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926c0fb330b35dab7286d&&@李如易&/a&同学私信给我的学习方法,个人最近在学习考博英语的时候尝试着用了一下,确实效果蛮好的。感觉很像疯狂英语的感觉,至于原理,我下一篇应考方法里在讲&b&“潜意识的运用” &/b&里会给大家具体讲到。&/p&&p&各位同学有什么独到的学习方法都可以私信我,我实验之后如果觉得效果好,会分享在专栏的文章里推荐给大家使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e1af56d3fa91dc67af913e9_b.jp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e1af56d3fa91dc67af913e9_r.jpg&&&/figure&
好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带着大家做题目。上一篇文章里有同学在提问的时候说我的方法不适用于模拟卷。我只能再说一遍:不是我针对谁,我是说,99.9%出模拟卷的人水平都不够。每年市面上模拟卷成千上万都不止吧,而真题有几套?还有同学没有搞清楚全国卷1的…
作文格式简单说说吧:&br&&br&第一段用三句排比(前两句是比喻,最后一句点题),要长,长到单句即可跨行。&br&第二段用句式 A (这个不需要用技巧,越简单越好,能一眼看出你扣题了就行)点题。&br&中间是三个例子(每段七句。每个例子的第一句都用句式 B 形成气势,之后用三句话讲完故事,用两句话点评一下,每个例子最后一个句子都用句式 C 点一下题)(我在后期习惯把第一句的句式 B 单独抽出来作为一段,这样就是每个例子两段)。&br&倒数二三段用一个鲁迅式对偶(见后文),出句和对句各占一段,要长,长到单句即可跨行。&br&最后一段再用句式 A 点题(可以直接用第二段那句)。&br&所以我写作文一直跟填词一样……&br&&br&接下来就直接贴我在豆瓣上的一篇日记里的内容了,全文可见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uban.com/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高考的一些心得体会&/a&:&br&&br&写文章其实并不是靠文采的,不过现在批改作文时文采好肯定要占便宜。&br&关于文采,介绍个邪恶的小窍门吧。多背些古诗文,不要太常见的,比如纳兰性德肯定不行,晏几道就还可以,然后抓住其中一些很美的意象,改写成现代文。笔者已经有意在本文开头几句(日记中的开头几句是「秋雁飞日,白露下时,远山低眉,长河韬映」)中运用了这个窍门(好吧我基本都用的江淹写的赋),不过这只是个初步的例子,实际运用还需要精心的打磨,加入一些其他的技巧。如果有同学不能做到考场上即兴写出来,也可以事先写好,写作文时看情况使用。下面附送我的一个段落用来参考:&br&一支竹杖,一双芒鞋,便能走出一条豪迈潇洒的人生之路,&br&一双冷眼,一柄寸管,便能写出一部怀金悼玉的旷世奇书。&br&关于句式,鲁迅式的对偶句完爆各种单纯的没有其它技巧的排比。(叠字啊、用相同的数字串起来啊什么的最有爱了)&br&关于引用,那种加引号的连续引几个的引用已经被玩滥了,直接改成现代文当成自己写的吧。除了不用引号,书名号也少用。你写「怀金悼玉」老师才真相信你看过,你写《红楼梦》感觉就不一样了。&br&&br&背后的故事:&br&作为一名文艺青年,自己一直很反感八股文式的写作,写作文不扣题是我最大的毛病。后来跟老师交流后,觉得为了考上北大忍忍也没什么。然后就买了两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集,并在网上找了一堆八股文(不是比喻,就是古代的八股文)来研究,从此写作文就变成了填词。&br&后来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的时候,全班都会期待听到我怎么写第一个例子,因为大家知道第一个例子几乎一直都是袁隆平。这不是因为我找不到其它素材,只是我想顺笔讽刺一下现在的高中作文是多么的没有新意。淡泊名利、心怀天下、不畏权威、坚强、坚持、创新、善良……无非是这些东西,袁隆平老先生全都符合,就用这个素材就足够了。&br&高考的时候,我却没有用袁隆平,而是写了以前都没有写过的东西。看到语文作文的题目,《总有一种期待》,我笑了,挺好的,开放式的题目。我略想了想,就写下了我的期待,期待中国能够寻回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重新成为主流,期待人们不再盲目地去追寻一些所谓时髦的东西,期待传统文化再次大放异彩……&br&&br&&br&&br&这的确是我的期待,但可没有这么美好。&br&我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之前做了好几次的语文阅读题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振兴,然后我就决定如果是开放式的题目就以传统文化为话题。总有人在揣摩阅卷者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作文,难道只有我想到了从历年阅读题的文章类型趋势去寻找答案么?&br&作为一个以前没事就写写诗歌写写小说的文艺青年,这样充满功利的作文写作是令人厌恶的,但为了高考,必须这样做,如果重来,我大概还会选择这样。&br&考试结束铃响,我如释重负。&br&别了,作文。&br&你好,大学。
作文格式简单说说吧: 第一段用三句排比(前两句是比喻,最后一句点题),要长,长到单句即可跨行。 第二段用句式 A (这个不需要用技巧,越简单越好,能一眼看出你扣题了就行)点题。 中间是三个例子(每段七句。每个例子的第一句都用句式 B 形成气势,之…
---------------------------------我是改的认真的分割线----------------------&br&&br&在修改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br&&ol&&li&一定要注意不要口语化,不要老是出现“不错”,“呜呼”这样的口语化词汇,高考作文毕竟是比较正式的文体,要用正式的文体写作&/li&&li&我个人比较推崇文学性,古文性的写作,但要和自己的文章相符,前面都是很正常的议论,最后突然笔锋突变,转成文学,文章的整体风格就不统一了,写文章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行文风格&br&&/li&&li&三个论据都写古人会不会有拘束的感觉? 想要写的有古意,那就都写古人,突然冒出一个外国人太突兀了&br&&/li&&li&写外国的例子体现知识面丰富?这毕竟是在中国的考试,考语文,知识面丰富和语文考试没关系吧,高中生知道的外国人的事例还是太少,要不就是太平常的,要不就是不适合写成例子的,中国人的事例就够了&br&&/li&&li&有人问道到底我建议的每晚随笔怎么写,是不是日记?我具体讲一下,&/li&&li&最好不是日记,因为日记会牵扯到自己和他人,容易不客观,高考作文对个人的感情要求不多,&br&应该算随笔之类的把,举个栗子:今天你看了李煜,你想到了帝王是个好诗人,不是个好皇帝,你又想到国家不幸,诗人幸,接着你又想到、、、、你把这些你想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不要求文笔怎样,立意怎样,刚开始只是写,写到1个月之后,就看看自己以前写,这时候就要改改自己以前写的了,&br&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li&&/ol&&br&&br&-----------------------------更新----------------------------&br&&br&再再更新,&br&好多人私信问了我问题,我都回答了,我发现我在这些回答中也会产生什么多很好的建议,所以我会把一些回答贴在这里,不定期更新&br&&br&---------------------------------------------------------------------------------------------------------------&br&前端更新&br&最近好多人托我改作文,&br&&ol&&li&作文一律加上题目,发到&/li&&li&我有自己的工作,还有自己的稿子要写(万恶的编辑),所以不能保证及时回复,十分抱歉&/li&&li&一般会在十天左右回复,&/li&&/ol&&br&------------------------------------------------------------------------------------------------------------&br&&br&高考的时候,作文是满分,(因为在大一的时候在好几本满分作文选上看到了自己的作文),写写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一定会是篇长文,所以,大家慢慢看&br&作文无非是1审题,2分析题,3确定自己的中心思想,4找到支持自己中心思想的二到三个点,5找到支持这两三个点的事例,6用好的,有文采的语言把点和事例串联起来,7结尾点题8再读,改改错字和不通顺的语句,下面分开来说(以下适用议论文和散文,我没写过记叙文,剧本,诗歌,小说啥的,所以恕在下无能为力,但大体思想应该相去不远,我自己散文写比议论文好,所以基本上都是散文拿高分,70分满分,一般都在62到67左右,偶尔满分,议论文是来保底的,一般是58到62左右)&br&&ol&&li&审题,这是个最简单的步骤,不过近几年来,出高考试卷的那些人,把这个步骤搞的越来越复杂了,现在的高考作为在题目设置上,一定会很简单,让你一目了然知道题目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要注意,一定不要想多,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不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扩充题目,高考是穿着镣铐跳舞,所以按卷子上来&br&&/li&&li&分析题,这一条是第三重要的一点,题目出来了,就要分析,这时要注意两点,1一定要积极向上,高考是全国的考试,不是贴吧,不是可以随便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所以所有的愤青,负面的想法都要摒弃,尤其不要讽刺,这个世界上能骂人,还能骂出改卷老师喜欢的文章的有且只有鲁迅先生,所以写积极,假大空都比讽刺要好
2尽量不要反弹琵琶,因为,反弹琵琶是实在是一种风险大于收益的办法,确实反弹琵琶会给老师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大部分人写出来的反弹琵琶的文章就只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下面没有了。。。。。。没有合适的点和例子撑起来,这种文章就会的很低的分,40多很有可能,所以除非这个题目,你曾经思考过反弹琵琶怎么写,或者已经有非常好的例子,不让就不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安安稳稳的写议论文,正面写,52到56是可以保证的)&/li&&li&
确定自己的中心思想,第一重要的点,因为,高考改卷就那么一分钟,你的作文就改完了,改卷老师要在这一分钟内知道你写了什么,所以一定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明确的表述出来,具体的建议和分析题有类似,但多出来一定,就是一定要有拔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考作文不是小学生作文,不能再写,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么直白了,就是要写着件事,也要拔高到,君子慎独,或者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种高度,你要向改卷老师证明你是一个有能力上大学的人,所以高度一定要有&/li&&li&找到支持自己中心思想的二到三个点 ,我是写散文的,因为那时候古诗词比较好(当时还能自己填词,现在。。。。。哎,俱往矣啊),我喜欢用三个古诗词作为支持我中心思想的三个点,这样把词当做小标题,或者每段的核心句,和结尾句,一目了然,还显得文章古意盎然,当然议论文也可以用三句名人名言作为开头句,写作文一定要有三个点,其实现在800+的文章,两个点太少,每个点要400+,高中时候的文字素养,很难驾驭好那么长的文字只写一个东西,反而三个论点,一个200~300,符合那时候我们的文字驾驭能力。&br&&/li&&li&找到支持这两三个点的事例 。在这一条里,有三个建议:一别用老事例,司马光了,爱迪生了,居里夫人了,这些真的不要再用了,哪怕高中生正常的阅读量,事例就不会局限在这些人里,这些事例对文章一点用都没有二,实例上,别用偏事例,中西结合,不一定好,多用中国的事例。改卷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哟,这个学生写的事例,别的学生写的很少,说明他阅读量可以啊,我本来觉得这个事例只有我这种老师才知道,他也知道,不错不错,你看写的都是中国的事例,一定有不错的文学修养,这文章我好好看看”而不是“这事例是啥,我咋没听说过,我这么牛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一定是假的,还举得都是外国例子,觉得老师没读过外国书籍,想蒙混过关吗”三,在这里,不得不推荐一下,余秋雨老师和《怅望千秋》,余秋雨老师的文章很好的为高考提供了很多素材,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满分作文的范式,就是文化散文,好多老师都深恶痛绝,坚决要求学生不要写这种文章,说你们写不好,会得分很低,还不如写议论文,但是余秋雨老师的这种散文确实最好学的写满分作文的方法,向散文里加些文化,找好一些有文化的事例,只要你在高考前,好好的训练过,这种文章很容易在考场上写出来,而且,只要你能紧扣题目,就能拿到60分左右,前提一定要多训练,这种文章第一次写可能不那么好写,写多了,找到套路了,就是一种最经济实惠的方法。至于《怅望千秋》,书一般,但是非常适合做例子,因为里头的文章都每篇以一个诗人的一句诗来讲诗人的事,这样的文章一精简就是一个完美的高考作文事例&br&&/li&&li&用好的,有文采的语言把点和事例串联起来 ,这一点,很难给出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这一点与每个人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自己没读过书,再怎么想写好的语言都是写不出来的,我的建议是看《格言》,我买了整整6年的格言,从初中到高中,每期都没有少过,虽然现在不买了,但是在高中的岁月,它在不知不觉之间锻炼了我的语言能力,因为格言的文章普遍是不长的文章,普遍都是那种中心非常突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最适合高考作文的文笔,不过高考后就可以不用买了,毕竟文章中的思想和层次低了一定&br&&/li&&li&结尾点题 ,这是第二重要的点,这一点十分重要,如前所述,改卷老师看你的文章时间非常少,一般结尾和开头,是看的时间最长的部分,所以,但开头最好不要写花活,指望着开头出彩,风险较高,要是你的花活老师不喜欢,会马上影响到你整个文章的评价,就有可能有很低的分,而如果结尾巧妙的点题和好的收尾,很可能把文章的得分提高,但是切记,结尾一定要短,不要拖长&br&&/li&&li&再读,改改错字和不通顺的语句 ,这个步骤没什么好说的,看大家的时间来定,有时间,就再读一遍,没时间,就可以省略这个步骤了。&br&&/li&&/ol&如果还有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可以私信我,或者评论,我会尽全力解答的&br&&br&更新:&br&评论里问怎么结合真实情感,以下回复&br&1政治不正确的真实情感不要出现在考场上,积极向上的真实情感可以出现。&br&2考场作文现在一般都给一段材料,如果材料给出了明确的,或者隐晦的提出了明确的出题人态度,那出题人态度就是真实情感&br&3真实情感必须有相应的例子或者说事迹辅助,用事说情,借古喻今&br&4最后这一点不推荐,鄙人高考作文结尾是我写的一首七律,那年江苏的题目是绿色生活,我把一种向往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写进了诗里。 &br&&br&再以下彩蛋:其实这首诗里头还藏了我的名字和我女朋友的名字。。。。。。还有另一个姑娘的名字&br&&br&&br&&br&&br&再度更新的分割线。。。。我一定是排版不能星人&br&几个问题的解答&br&&ol&&li&&b&议论文怎么开头&/b&?
1议论文一般都是求稳,拿个平均分,很难得到较高的分,因为写议论文的人太多了,
2议论文开头,一定要点题,点明主旨,把基调定下来。
3如果你的论点是比较向上激昂的,可以用排比和反问来强化感情,排比在高中还是无往而不利的,反问,你把你的观点反问出来,比如以“包装”为话题写文,我当时写的是“历史不能包装”,开头一段最后是“煌煌五千年历史,又怎么能包装那!”,引出了后面的事例
4开头重要系数不高,毕竟非常出彩的开头,风险系数较大,建议平常开头就可&/li&&li&&b&如何在考场上快速的想例子?&/b&
例子方面,如果要想例子,很简单,一看到题目,开始从先秦开始顺着朝代向下想,过于耳熟能详的不要,比如司马迁,过于生僻的不要,比如李贤,一遍下来,确定三个例子就可&/li&&li&&b&例子如何融入文章?
&/b&融入方面,个人推荐中国的例子的原因,就是因为可以非常好的融入作文,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例子,是这样一种,有名人,有诗句,有故事的“三有例子,
有名人,就是这个例子要是名人的,
有诗句,就是最好这个例子有个诗句可以概括,比如,韩愈”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这是梁衡写韩愈的),陆游“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诗句用词精准,读起来有阅读快感,而且十分简略的突出了含义,当小标题可以,事例最后点题也可,十分容易提升文章的阅读快感,
有故事,就是这个故事要能用一句话概括。&/li&&li&&b&作文提高方法?&/b&&br&建议首先,练练用文言文写写文章,我高中的时候给全班每个人都写了一篇文言文的传记,这种练习不是要提高文言文功底,而是练习如何把一件事用比较精炼而又古朴的文字写出来,写多了,在写文章的时候,很多词就可以用一种半文半白的方法写出来,这样写,叙述的时候偏文言,字数少,一些议论的时候,偏白话,字数多,这样就解决了“写故事自己也觉得有点长了”的问题,&br&其次个人推荐,每天晚上自习快结束的时候,抽出10分到20分钟,拿一个本子,随便写写今天看的东西的读后感,力求用最精炼的文字,一个故事一句话概括,或者只提出一个主题,这样写多了,对各种故事就熟悉了,就能解决‘例子不会像那样很自然的融入进去’的问题&br&&/li&&/ol&&br&&br&彩蛋竟然没有人关注,好伤心&br&&br&&br&&br&再度更新的分割线&br&给一二三同学&br&&br&&ol&&li&现在的高考作文的命题如一二三同学所说,是以具体事件来命题,这是为了减轻高考难度的,具体事件,不容易写跑题,尽量防止有人发挥失常&/li&&li&但具体事件,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升华,不然没法写出800字来,高中又不练时事评论&/li&&li&扣题的话,分两种,内扣和外扣(这是我自己的命名方式)&/li&&li&外扣就是作文的扣题方式,说来简单,就是重复出现题目和主题,这招是真没技术含量,早年我都不齿用这招,但是大繁至简,这招最管用,还是那句话,老师没那么多时间看你文章,看你开头有题目和主题,结尾有题目和主题,齐活&/li&&li&内扣,就是文章的主题问题,这个我要只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估计大家要打死我,但确实这样,每道题每道题分析,积累经验,只能这样,作文书,老师讲的那种分类和审题方法都是大白话,大道理,具体问题上没有用,只能一篇篇作文的改,然后练出来。&/li&&li&这样吧,各位高一高二高三的学弟,如果有作文想让我帮忙改,可以私信我,当然我平时比较忙,但如果有空,我会帮忙改和讲,&/li&&li&大致如此&/li&&/ol&
---------------------------------我是改的认真的分割线---------------------- 在修改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一定要注意不要口语化,不要老是出现“不错”,“呜呼”这样的口语化词汇,高考作文毕竟是比较正式的文体,要用正式的文体写作我个人比较推崇文…
首先——&b&一类文乃至一类中上的标准是什么?&/b&&br&&b&立意高明、结构清晰、例子新颖、语言富有文采&/b&&b&。&/b&&br&&br&&br&那么,我们就明确了&b&目标&/b&:&br&让老师认为我们的作文“立意高明、结构清晰、例子新颖、语言富有文采”即可。&br&&br&怎么做到?&br&&br&1、关于立意高明: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立意超凡脱俗,再配以中上的语言于结构,立上一类。平时要注意思辨。&br&&br&2、关于结构清晰:总结范文中的各种结构。同为高三党,我可以给出自己的部分总结:&br&&br&&p&&b&开头一:1&/b&&b&、精简叙述概括材料,画面感、力度感&/b&&/p&&p&&b&2&/b&&b&、揭示内涵&/b&&/p&&p&⑴三百八十几磅,居然全是不必要的。生命的源,血液的泵,那必要的小小的心脏,被埋葬在利奥·罗斯顿厚重而多余的脂肪里。这是一出滑稽的悲剧。为了活命,他原本仅仅需要一具简单轻便的躯体。与之相似,生命,只需灵魂的简单。&/p&&p&⑵大树是大地刺向天空的剑。天昏地暗时,雷鸣电闪,狂风骤雨,大树却屹立不动,顽强地抵抗着风雨,坚守着直立的姿态,宁折不弯。而即便折断,也不忘留几道木刺,于断裂处直指天空……&/p&&p&活就活个姿态。大树纵然死了,他触目惊心的折断依旧保持他的傲然,给观者以震撼、悲壮的美感。区别大树与小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姿态的坚守。姿态的坚守对于人来说,有时比最后的成功更重要。&/p&&br&&p&&b&开头二:“如果……如果……”排比设问开头,自然引出主旨,兼有文采、气势。&/b&&/p&&p&⑴如果不倾尽全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不学春蚕作茧就无法触及绝妙深奥的领域;如果不与世相隔、忍受孤独,就无法开创前人未有的伟业,聪明的你们,请告诉我,你是否能甘于寂寞,在无人的漫漫黑夜里苦苦求索?&/p&&p&那些古往今来站在思想巅峰的人,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p&&p&⑵如果精神自由在现实社会不被包容,如果只有阿谀权贵才能攀到荣华富贵,如果拥有了才华注定忍受贫穷落魄,如果体味了富贵注定得不到永恒:萨列里,请告诉我,你会选择什么?&/p&&p&&b&开头三:1&/b&&b&、引述名言or&/b&&b&小故事or&/b&&b&常人论
&/b&&/p&&p&&b&2&/b&&b&、赞同或批驳&/b&&/p&&p&&b&3&/b&&b&、细致阐述,提出观点&/b&&/p&&p&⑴一位哲人曾言:“只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认同这句话。&/p&&p&英雄是高大的,坚硬的,就如广口瓶中装满的石块,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但一个民族决不仅仅需要脊梁,一个有骨有血有肉的民族才是真正伟大的民族。&/p&&p&沙子填充石块的缝隙,而水又注入沙子的空隙,三位一体才铸就了一个坚固的实体。石块、沙、水,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比重。&/p&&p&⑵超人脱下袍子后也只是一个从马背上摔下从而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夜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让你停下,而是提醒你该转弯了。”&/p&&p&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或一份执着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隐藏在童话背后的人类发展史。而当落满尘埃的《格林史》变为五彩斑斓的《格林童话》,点缀了无数儿童缤纷的梦境时,我们应当想到,何妨让思维转个弯。&/p&&p&⑶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一个“刚从果园摘下来的苹果”给学生们上课,问他们是否能闻到苹果的香味。所有的人都纷纷答道闻到了,只有一个人沉默了一会,道:“老师,我什么都没闻到。”其他学生纷纷嗤之以鼻,但当哲学家让大家传看苹果的时候,他们都羞红了脸:原来这是一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而坚守真理的学生,是柏拉图。&/p&&p&苏格拉底说:“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p&&p&诚如苏格拉底所言,真正可贵的思想,必定属于漫漫黑夜中独自求索者。他们不理睬旁人的白眼,不畏惧无人的黑夜,因为他们明白,刚刚被发现的真理,世界进步的源泉,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p&&p&⑷人常以“作茧自缚”讽刺固步自封,殊不知对有些人而言,作茧只为破茧,自缚只为挣脱,长久的黑暗与沉默只为化蝶而出的光明与绚烂。因此,很多时候,“作茧”是一种大智慧大谋略——作茧的人懂得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一番伟业。&/p&&p&⑸总有人说:“争是对自然运行方式的曲解,是对人自由本性的违背。”上网看看持有不同观点的网友关于某热点事件的争论,或是看看一些专家在争论学术问题时的话语,似乎真的该感慨此言不虚了——各色人等一言不合便满口污言、脏话连篇实在令我们这个以“君子之国”自誉的泱泱大国难堪。&/p&&p&可是,这是“争”本身的错吗?还是说人们对“争”的理解有问题呢?一谈及“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剑拔弩张、你死我亡,便是不择手段、无耻下流……“争”难道只意味着这些吗?非也。在我看来,“争”中可以有风度,“争”中应该有原则,“争”中亦可以有人情味。是为君子之争。&/p&&p&⑹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我想,这便是对行动的最好诠释。&/p&&p&行,是通往理想的桥,是粉碎磨难的斧。我们的一切的思维火花,若是没了“行”与“为”的帮助,也只能一闪而过,终成不了燎原之势。&/p&&p&⑺西方一科学考察队到了非洲,雇佣了当地人作向导,在连续几天匆匆赶路之后,当地的向导无论如何不肯再迈步,问其原因,答曰:“我在等我的灵魂赶上来。”&/p&&p&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的社会,这句话无疑为我们敲响了一声警钟。当我们如同被抽打的陀螺一般围绕着什么疯狂旋转的时候,当我们像是被上了发条的木偶一般不息地追逐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又何曾放慢脚步,仔细地想想我们的所求究竟为何?&/p&&p&周国平写道:“人是一种过于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却往往忘记了开花。”我想,且不论人这匆匆一世的所求是否就是结果,但至少能够令人忘怀的终究还是那一树繁花。&/p&&p&&b&开头四:1&/b&&b&、类比;比喻排比2&/b&&b&、带回所给材料点明主旨&/b&&/p&&p&
⑴偶然进入蚌中的一粒沙,若没有蚌的日日磨砺,便不会成为温润如玉的珍珠;偶然遗在石缝中的一树种,若没有韧如磐石的志向,也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p&&p&
也正如——众人只道《格林童话》出版是偶然,殊不知格林兄弟的呕心沥血!&/p&&p&⑵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仍然在人们心间静静流淌;那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但那自由的星星之火却依旧蔓延,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燃烧出希望。&/p&&p&在时光面前,最宏伟的丰碑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出的精神与思想,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无痕后,化作风沙中的一抹余香,萦绕千年。&/p&&p&⑶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并未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伸展枝叶;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的天堑上,但并没有因此蜷缩待毙,依然可以磨练自己,翱翔九天。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p&&p&环境固然影响人,但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决定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的,是自己。&/p&&br&&p&&b&开头五:时评式。&/b&&/p&&p&&b&1&/b&&b&、叙述热点事件&/b&&/p&&p&&b&2&/b&&b&、议论,自然引出主旨&/b&&/p&&p&⑴德国总理默克尔前些年显然未能躲过一场风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击毙后当中表示“十分开心”,而惨遭德国知识界的集体质疑。尽管她已多次道歉,但依然难平众怒,甚至还有法官准备为此起诉她。&/p&&p&作为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的默克尔理应知道:根据基督教教义,任何生命都是等价的,都应该被尊重,哪怕是罪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常识错误,但在涉及德国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时,即使她是权威的领袖,也无法顺利过关。&/p&&p&我想,正是因为这群面对任何权威都敢于呐,敢于批判的可爱的知识分子,才有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也才有了严谨这一宝贵品质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不息的传递。&/p&&p&&b&中间段结构一&/b&:当……时;在……(时间地点)构成排比&/p&&p&⑴当无数艳羡的目光投注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身上时,谁又能想到他曾与妻子开着一家小店,整日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中?……&/p&&p&当无数的掌声响彻赛场,撑杆女王伊辛巴耶娃的笑靥再次绽放时,谁又曾知晓她曾在体操赛场上黯然神伤?……&/p&&p&当人们聚精会神阅读阿莫西夫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时,又有谁知道他曾是一个生化学的博士,整日郁郁于科研工作?……&/p&&p&&b&中间段结构二&/b&:于人,于公司,于国家&/p&&p&&b&中间段结构三&/b&:在……方面;在另一方面(不同角度)&/p&&p&⑴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p&&p&悲天悯人,心事重重,何妨让思维转个弯。……&/p&&p&&b&倒数第二段:由点及面,简洁叙述俗套的材料或是记忆模糊的材料,排比句造势。“君不见”&/b&&/p&&p&⑴纵观历史长河,很多人的成就,都是以草的姿态完成——面对胯下之辱,韩信坦然面对,才有荡平天下的功绩;面对家国之耻,勾践甘为人虏,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伟业。&/p&&p&⑵当三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孔奥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横跨千年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停息的生命绝响!&/p&&p&⑶君不见为求褒姒一笑,周幽王骊山擅点三百里烽火,一戏诸侯,终至亡国;君不见曹操马入农田违反军纪,自行割须断发以抵死罪,换得三军齐心,所向披靡。&/p&&p&
人,应该有一点骨气,有戊戌六君子舍生取义的气节,有鲁迅先生在黑暗社会中血荐轩辕的宏愿,有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愿以一腔热血拯救国家的魄力。&/p&&p&&b&结尾一:短促有力&/b&&/p&&p&⑴ 大风过后,我看到折断的是树,抬头的是草。&/p&&p&⑵ 天下至柔者至刚,历史向小草致敬。&/p&&p&⑶ 他们隐藏在蚕茧里,蚕茧里有宇宙。&/p&&p&(4) 常为不置,长行不休,可以为大事矣。&/p&&p&&b&结尾二:展望未来&/b&&/p&&p&
⑴但愿,我们的后代在看到“慎独”这个字眼的时候不至于认为他落伍;但愿,我们能一直与他同行,让这一优良传统成为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p&&p&⑵希望社会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听到“一切都会过去”时,能够异口同声的呐喊“一切都不会过去”,能够捍卫真理,坚守最后的底线。&/p&&br&关于例子新颖:&br&1、如果你懒——把范文的例子化为己用&br&2、如果你勤奋且有闲——多看书(我高二的时候看了几十本书,积累了几万字的名言佳句)&br&&br&关于语言富有文采:这个现在动手练时间会很紧,不过可以多念念范文或者名家文章,熏陶熏陶。其实语言不光文采重要,&b&力度&/b&也很重要。&br&&br&e.g.&br&&p&为什么“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在当下社会屡见不鲜?为什么规则的红灯在国人的眼中视若无物?我想这你跟我随、蜂拥而上的从众行为背后是国人自律的缺乏,是国人随波逐流、放纵自我心态的反应——举世混浊,就索性随其流而扬其波。&/p&&br&&p&这些向小草一样的人,往往为了一个更长远更宏大的目标,甘愿放弃一时的名节与尊严,甘愿忍受心灵的矛盾与痛苦,甘愿直面鄙夷的目光和无情的唾骂,甘愿承担在成功之前不幸殒身而被历史永远误解的风险。与大树一时意气风发的抗争相比,这是长期的受难,这更考验人的忍耐力与承受力。所以,这样的精神,与大树的献身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它更让人叹惋、折服,更让人惊叹人类灵魂的强悍!&/p&&p&不由得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拼搏,而他们现在叫“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磨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被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已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与追求,只剩下了忍让与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也就只能是蝼蚁。&/p&&br&&p&以上是我从自己总结中摘抄的部分精华,奉献给题主啦~&/p&&br&&p& update:&/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1dDrO5j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那些有用的电子版资料.zip_免费高速下载&/a&&br&&/p&&p&这是我高三电子版资料的网盘链接,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就不用私信我啦~注意主要适用于北京嗯。各位高三党加油~&/p&
首先——一类文乃至一类中上的标准是什么? 立意高明、结构清晰、例子新颖、语言富有文采。 那么,我们就明确了目标: 让老师认为我们的作文“立意高明、结构清晰、例子新颖、语言富有文采”即可。 怎么做到? 1、关于立意高明: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立意超凡…
干货来袭!长文预警!不看后悔!&br&&br&这里是高中作文的血泪之谈!囊括各种文体,各种题材!请务必收藏再看。不需要你有什么写作天赋,只需要拥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br&&br&&b&1 如何利用刷知乎的时间提高作文水平&/b&&br&&br&能在知乎上看到这个回答的高中生,都一定有过后悔自己怎么没用这个时间去学习的念头。“玩手机,还能玩出个好作文来吗?”&br&&br&我要告诉你的是,&b&能!!&/b&&br&&br&知乎社区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在知乎学习到的知识能让你的文章内容充实有趣,经验能让你的文章结构坚实有条理,见解能让你的文章深刻而充满思辨!怎么做呢,来往下看!&br&&br&&b&第一步,端正心态。&/b&在轮子哥之外,你还需要关注一些干货类的大V,这里就不列举了。告诉自己,你上知乎除了轮带逛之外,还是来学习的!遇到爆照类钓鱼类的问题,看看就当是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千万不要看上瘾!请不要关注“性”“成人话题”等标签,避免降低学习效率!&br&&br&&b&第二步,寻找有价值的答案。&/b&现在你已经关注了许多知乎大V,他们有的擅长写干货,有的文字功底扎实,有的能带逛,有的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打开知乎,你的时间线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知乎官方推送的热点问题、热门回答以及你关注的大V的回答和他们点赞收藏的回答,而所有这些答案一般都是较高质量的。&br&&br&什么是“有价值的答案”?我们抛开问题本身,就来谈这些答案对于作文的价值。作文需要什么?&b&优美的文笔,逻辑清晰的结构,深刻的思想。&/b&好,我们一点点来。&br&&br&&u&①优美的文笔怎么找?&/u&在情感类问题、两性类问题以及一众情感类鸡汤类大V中,你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风格。但是这样一个一个找还是有点麻烦,我们不如根据问题来顺藤摸瓜。&br&&br&我们要找的是风格类似这样的问题:&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思念到极致是什么感觉? - 人生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 生活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喜欢一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是什么感觉? - 爱情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关于高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调查类问题 - 知乎&/a&&br&&br&没错,这种类型的问题下的回答,很多都是讲故事的,也只有讲得好的故事才能得到高赞回答,被顶到上面让你看到。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知乎文笔好的答主的写法,看看他们是怎么用这样的文笔感动大家的。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借助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将你牢牢吸引,通过跌宕起伏直触我们的内心。&br&&br&怎样学习他们写故事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心体会,试着去模仿,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如何体会?将文章分成块,看每一部分是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感动读者的。如何模仿?先全文模仿,将文章内容试着换成自己的内容,接下来可以化用句子,最后这些东西就内化在自己心中了。&br&&br&我们还需要掌握一系列知乎名句,学习一下知乎经典回答的精辟之处。(很多句子并不来源知乎,但在知乎广为流传)&br&&br&“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4everandever&&庭榛&/a&&br&“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br&“人的一切痛苦本质,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br&“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杨绛&br&…………&br&&br&有很多收藏夹专门收集此类回答,大家可以找一找。虽然这些名句已经被大家玩烂了,但是仔细体会,的确短小精悍,极具说服力。尝试着把这些句子用在作文的关键部分,如果你的老师不是知乎重度用户,一定会给你高赞的。&br&&br&&u&②逻辑清晰的结构怎么找?&/u&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简介为“把诗意的理性献给你”的知乎用户,他的答案可谓逻辑清晰,干货满满。知乎的长篇高赞回答,基本都是这样的。比如:&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样是姑娘,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 曾加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努力了七年却依旧被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完爆,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 曾加的回答 - 知乎&/a&&br&&br&我们可以看到,知乎的长篇高赞回答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新定义名词,比如各种各样的“XX理论”,将这些理论解释一下之后,运用到回答中,如鱼得水。同时,这些答主往往可以将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抽丝剥茧,剖成几个部分,分析每一部分,得出最终结论。&br&&br&怎样运用到作文中?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具体的高票回答内容,而是高票答主分析问题的方式。&br&&br&&ol&&li&如何找到问题核心本质?&br&&/li&&li&如何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部分?&br&&/li&&li&如何提出新定义,来解释已有现象?&br&&/li&&li&如何分析每一个部分?&br&&/li&&li&如何将各部分分析结果结合得出最终答案?&/li&&/ol&&br&例如,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努力了七年却依旧被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完爆,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 曾加的回答 - 知乎&/a&这个回答中,答主先根据题主描述,将题主问题化为“&b&他们其实并不比我优秀,但为什么却过得比我好&/b&” (步骤1),接下来化为两个小问题【&b&题主在初中时,真的很优秀吗?】【&/b&&b&题主真的足够聪明吗?】&/b&(步骤2),在行文之前提出【&b&“放低自身”理论】&/b&(步骤3),接着分别解决了两个小问题(步骤4),最后两者合一得出【&b&“你并不那么优秀”&/b&&b&“你并不足够聪明”】&/b&的结论,进一步总结【&b&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的人,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提升外在修养。】&/b&(步骤5)。一篇精彩而极具说服力的文章就这样产生了。&br&&br&我们平时写议论文的时候,也要学会这样分析问题。题干中的只是表象,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步骤1);题目能不能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能不能划分为小部分?(步骤2);能不能运用已有的外部理论去描述这样的小部分使得文章更精炼更有说服力?(步骤3);如何运用理论去剖析每一个小部分?(步骤4);每一个部分的结果合起来,能够得到怎样的最终答案?(步骤5)&br&&br&这就是知乎的问题分析方式,也是能让议论文结构清晰逻辑清楚的好办法。&br&&br&&u&③深刻的思想怎么找?&/u&这个在知乎很好找,因为只要有什么热点话题,高票回答一定是在某一方面的观点有可取之处的。我建议,看新闻不要用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这类新闻APP,不仅标题党现象严重谣言满天飞,评论区智商也令人不忍直视。要想了解社会热点,知乎是最好的选择。许多答案拿过来,就是一篇高分议论文。&br&&br&我们要找的,是“如何看待XXXX”这类问题,例如:&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林丹出轨? - 婚外情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安全部门的月饼事件? - 价值观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现在部分女大学生在爱情方面很「现实」的现象? - 恋爱 - 知乎&/a&&br&&br&首先要知道,&b&知乎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这是因为每件事情本就没有绝对正确&/b&,除非是在讲段子。我们平时如果只看新闻联播,是没有办法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碰撞的,而在知乎,这一切成为了可能。每个人都有权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只有讲道理、有逻辑、有深度的观点才能脱颖而出。&br&&br&其次要知道,一个问题的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是不太正常的,需要保持警惕。但是例如罗尔事件、童瑶事件之类问题出现的一边倒情况是合理的。例如&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朋友圈罗尔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 - 社会 - 知乎&/a&问题下的回答,清一色反对罗尔,但高票答案都做到了批判较为接近本质,语言深刻,如【公众慈善应该是一种底线救济,而不是供人在吃饱穿暖之余打发突发的经济压力。】【你所持的态度是愤怒还是同情,都是基于你所在的位置。】。&br&&br&我们还要关注事件的后续。事件本身折射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狭窄,但是其引申出的一系列问题才更值得我们学习。还用罗尔事件举例,在之后的一个问题&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就微信罗尔事件放大来看,在现代社会,什么情况下才能向社会求救,真的只有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才可以吗? - 社会现象 - 知乎&/a&中,高赞回答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例如【&b&罗尔事件的根本问题在于欺诈&/b&】。&br&&br&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小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写作文讲究“以小见大”,每一起社会热点事件背后都是一个大问题,这就是天生的素材啊!罗尔事件表面上是其人的道德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捐助体系、贫富差距的大问题;近期沸沸扬扬的西安雾霾事件表面上是环境污染和学校补课,背后反映的是教育观念的大问题!&br&&br&&b&第三步,摘录、总结、思考。&/b&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寻找有价值的答案,如何在刷知乎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但是只看是不够的。为什么我们刷知乎感觉看到了很多的东西却什么都没有学到呢?因为碎片化浏览和快餐式的阅读让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只是“看了一遍”,而没有内化到我们的素材库里。&br&&br&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b&一个摘抄本和一个愿意思考的大脑&/b&。&br&&br&摘抄本:好句子,抄下来!有价值的”XX理论“,连带定义和事例抄下来!别人的文章结构,抄下来!还有别人的论点论据,抄下来!前面说过,许多答案拿过来,就是一篇高分议论文。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有什么?&br&&br&&ul&&li&讲故事的手法和语句&/li&&li&完整的逻辑结构&/li&&li&对时事新闻的精彩评论与深刻见解&/li&&li&抖机灵的脑回路&/li&&/ul&&br&前三点,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讲一下第四点。抖机灵看似没营养,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个机灵是怎么抖出来的?为什么这个机灵能够让这么多人点赞?题目描述与机灵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个回答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很多思路都值得写作文的时候写出亮点!&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抖机灵? - 知乎 - 知乎&/a&&br&&br&摘抄完了,我们必须要进行总结。对于某一个时事问题,我们抄下来了很多有意思有见解的回答,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前面说到的分部法来分析这个问题,以罗尔事件为例。&br&&br&&blockquote&&ol&&li&如何找到问题核心本质?&br&&/li&&li&如何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部分?&br&&/li&&li&如何提出新定义,来解释已有现象?&br&&/li&&li&如何分析每一个部分?&br&&/li&&li&如何将各部分分析结果结合得出最终答案?&/li&&/ol&&/blockquote&&br&首先,将小问题归为大背景下的大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对于审题能力的锻炼。而这一步工作很多时候答案本身就已经帮我们做了。罗尔事件不只是一次诈捐,更是公众慈善问题、不同人的视角问题,信用问题。&br&&br&接下来,将问题划分,将大问题化为几个部分。公众慈善问题,可以划分为众筹制度是否合理?利用人们的善心是否合理?在什么情况才能募捐?以此,我们还可以将郭美美事件等联系进来。&br&&br&第三步有时候可以不做,但是引入一些概念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更精炼。&br&&br&然后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把不同观点的答案论点论据抽出,放在问题的不同部分中,以此来充实我们的素材库。这里直接对高票答案进行摘抄。&br&&br&最后自己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对于这个事例的总结就大功告成了!我们对罗尔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公众慈善是合理的,但不能消费他人的善心,罗尔的核心问题在于欺诈。&br&&br&再往后,我们要进行思考。郭美美事件与罗尔事件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捐款?怎样的政策才能约束此类行为?……思考越多,就能把这个话题延伸越广,从而能够作为更多类型作文的素材!&br&&br&最后再说一点,要好好利用知乎的收藏夹。把收藏夹分好类,把看到的不同种类素材分类收藏,不要随便丢在一个收藏夹里了!&br&&br&&br&&b&2 写作素材的来源&/b&&br&&br&请现在立刻,把你背得不能再熟练的烂俗素材从脑子中清除。例如这一段:&br&&br&&blockquote&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br&&/blockquote&&br&参考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这些烂俗素材,一个都不要用!&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被高中生写作文用滥的典故有哪些? - 中学作文 - 知乎&/a&&br&&br&写个作文,翻来覆去,把司马迁阉割无数遍,把居里夫人辐射无数遍,被最美乡村教师感动无数点,咱能有点新意吗?&br&&br&新意从哪来?&u&&b&紧追时事热点+广泛阅读。&/b&&/u&&br&&br&&b&①紧追时事热点。&/b&千万不要脱离这个世界,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看新闻少用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平时可以多看看新闻联播,看社会热点的讨论来知乎或者去澎湃新闻,并且多看深度报道,多追踪进度。&br&&br&写作文的时候,&b&不能没有“我”&/b&。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定不要游离于你的作文之外,一定要把自己和文章结合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这里的事件不是娱乐八卦,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例如:魏泽西事件(竞价排名问题、道德与金钱)、罗尔事件(诈捐骗捐、利用公众善心问题)等等。写作文一定要把自己当个社会人看,不要再堆砌那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素材!&br&&br&要追好一个热点,首先要广泛阅读,然后记录并多思考,具体步骤和上面说到的在知乎上如何学习是一样的。&br&&br&&b&②广泛阅读。&/b&这里分两种阅读:浅阅读与深阅读。&br&&br&浅阅读,指的是不用太多思考的阅读,但这不表示不用摘抄复习。比如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那个系列,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泛,虽然不值得认真阅读,但是是绝佳的文笔提高书籍,摘抄其中的好句子,多多模仿,能够提高文笔。再比如一些小说,我们没必要深挖其中的本质,只需要将其作为素材积累下来,例如欧亨利的小说,没那么有深度,但是每一个小说都是很好的素材。&br&&br&深阅读,指的是仔细阅读并且&b&思考&/b&。高中阶段,我认为最值得读的就是&b&鲁迅&/b&。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挖,其中的名句数不胜数,极具学习价值。还有一些中国的作家,例如王小波、汪曾祺、老舍等,都值得细读。&br&&br&但是只有自己读是远远不够的!这里介绍两个工具,&b&豆瓣网和知网&/b&。每看完一本书,自己思考过后,去豆瓣看看书评,去知网搜索相关的论文进行阅读,能够极大程度加深你的理解,促进思想的进一步深挖!&br&&br&我们尤其要重视的,是传统文化。读史、读古诗、读古文,都可以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br&&br&&br&&b&3 常见作文套路&/b&&br&&br&&br&有了丰富的积累和素材,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一点套路。套路只针对议论文,散文和记叙文没有固定套路,一切看文笔。&br&&br&&b&&u&议论文:&/u&&/b&&br&&ol&&li&开头一句话点明中心论点(不要写乱七八糟的句子,越直接越好)&/li&&li&第二段,使用素材正面论证观点(一到两个素材)&/li&&li&第三段,使用素材反面论证观点(一到两个素材)&/li&&li&第四段,使用素材更深一步正面论证观点(一到两个素材)&/li&&li&总结,结尾再次点明中心论点&/li&&/ol&&br&议论文写作要求什么?不是多华丽的文笔,不是多精彩的文风,而是&b&精准简洁的论点,有理有据的论述过程和严密的逻辑结构。&/b&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精准简洁),中间先正论再反论再进一步深入正论(有理有据的论述过程),最终将各部分结合再次点明中心论点(严密的逻辑结构)。&br&&br&需要注意的有几点:&br&&ol&&li&不要在议论文中使用大量事例的堆砌和大量排比句,只用把一个素材说到极致即可!&br&&/li&&li&一定要有反面论证,从正面证明力度是不够的,还要反方面再次论证!&/li&&li&上面的五段结构适用于&b&没有分论点&/b&的议论文。如果有两个分论点则可以将一段分成两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以此类推。&/li&&/ol&&br&&b&&u&散文&记叙文:&/u&&/b&&br&&br&&br&散文没有套路,套路出来的散文都令人不忍直视。如果文笔足够,写散文是个好选择。一定要避免无病呻吟,弄虚作假!&br&&br&现在很少会出记叙文类试题了,我的建议是,遇到记叙文,要写&b&记叙类散文&/b&,就是事件逻辑没那么紧密的散文。&br&&br&&b&&u&任务驱动型作文:&/u&&/b&&br&&br&很多人在评论去说,我这套方法已经不管用了,因为现在高考考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我并不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去查了查, 然后发现原来我高中写的一直都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br&&br&根据我的查阅,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阅读一段材料,然后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文章,但我发现我高三练的一直就是这种类型的作文。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我上面讲的经验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不管用了呢?因为很多人还以为议论文就是议论文,记叙文就是记叙文,中间没有连通的关系。实际上,记叙文的笔法,散文的结构,议论文的思辨,都是可以在任何文体中使用的,只看你会不会活学活用了!还有人说,像那种写一封信之类的文章怎么办?我说,还不是需要文笔和素材?那上面介绍的经验同样能够用。&br&&br&套路是什么?&br&&ol&&li&找到材料的矛盾点和切入点&/li&&li&立场鲜明地立意&/li&&li&寻找可用的素材及名言&/li&&li&使用议论文的套路结构(一段正论,一段反论,下一段加深正论)行文。&/li&&/ol&&br&这种文章最怕的就是立场不明确,两边都想讨好,最后反而让人迷惑。不如文章开始就鲜明表示自己的立场,然后全文围绕证明自己的立场去写作,效果会更好。写信,评价人物,段落对比之类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都可以用议论文的套路结构去写作!&br&&br&&br&&b&全文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b&&br&&b&不妨看看我的其他答案:&/b&&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高中学习有哪些每天坚持效果显著的习惯? - RMyzc 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什么事是你高考后才明白的? - RMyzc 的回答 - 知乎&/a&
干货来袭!长文预警!不看后悔! 这里是高中作文的血泪之谈!囊括各种文体,各种题材!请务必收藏再看。不需要你有什么写作天赋,只需要拥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 1 如何利用刷知乎的时间提高作文水平 能在知乎上看到这个回答的高中生,都一定有过后悔自己怎…
&p&&b&本文原创,除《作文独唱团》以外,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b&&/p&&p&作文素材,就是作文当中的论据,是为了论证你的观点用的,可以是一件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罗一笑事件;可以是一个人,如奉献爱心拾荒资助的退休教师韦思浩;可以是一句话,如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素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增加论证的力度,让文章变得有理有据,但是用得不好的话,也可以造就一篇三流作文。&/p&&blockquote&那么怎么用好一个素材呢?&/blockquote&&ul&&li&请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简洁。
&/li&&/ul&&p&议论文是讲道理的文章,思想要深刻,道理要清晰,逻辑要优美。在写议论文的时就要时刻记住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而非叙事。不管你将要使用的故事在有多么动人心弦,也是多么的切合题目,都不能用一大段来讲。如果你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叙述一个故事,这就会导致文体不明,而且议论缺乏等等这些致命的问题。阅卷老师看一篇议论文,并不是想看到多么感动或者精彩的故事,而是想要看到无懈可击深刻有力的思想和道理的。所以切记第一个原则,素材使用要简洁。在使用任何一个素材的时候,在行文中选取最最切题的部分,以概括性的简洁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花大量的笔墨去论证和讲述道理。这是用好素材的第一步。&/p&&p&很多同学就犯有这样的错误,就是花一大段的笔墨去叙事,这样的做法应该改掉。如果你觉得你背了很多的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跨越千年甚至是漂洋过海出现在你的笔下,但是都是大段冗杂的叙述的话,作文依然得不到高分。&/p&&p&比如说:&/p&&p&&b&铁马金戈的历史里,他的追求是为国效力&/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梦里没有才子佳人,没有诗意江南,有的只是他对战事、对国家的关心。纵使他可以安心的成为一名大诗人,过着他安逸自在的诗意&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w.liuxue86.com/gys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生活&/a&,可他不愿如此!他追求的是在那个硝烟四起的战场上戎装上阵,长矛所到之处山河收复。临终前那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多么执着的追求啊!&/p&&p&&b&几度沉浮的民国里,她的追求是岁月静好&/b&。“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如此语句实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一位十九岁的女大学生之手。可她无疑是令人惊艳的。穿越民国烟雨,她着一袭素锦华袍在这寥廓的人间剧场里,款款的从开场走到落幕。当所有人还在为她的惊世才华惊叹之时,她已为追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在国内外几度沉浮,甚至是低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民国笙歌,款款风情,因为值得,所以追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w.liuxue86.com/zhangail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张爱玲&/a&的倾城故事注定因她的追求而更加精彩。&/p&&p&虽然着两段文采比较好,但是看着非常尴尬,原因就是这位同学花了很多的笔墨去记叙而非议论,文章空洞无物,真的只是留下了一袭“华美的袍”。&/p&&p&牢记简洁二字,做到精彩行文。&/p&&ul&&li&第二个使用素材的原则是贴切。
&/li&&/ul&&p&凡事都是要讲个贴切的,讲什么道理自然就要用什么素材,要是你用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例子来论证自己到道理的话,想要得高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贴切就是贴着文章的意思走,该谁大刀阔斧上场就谁上场,该是高歌怒吼唱大江东去时千万不要让一个小家碧玉扭捏上场,不仅仅不对调,而且也变得尴尬起来的。按着文章的意思去取素材,这样才可以出一篇佳作。写作文时一定不要认为某个素材非用不可,也不是准备了几个素材考试都是要用上的,而是在考场上按照你将要论证的观点去搜寻观点的。要做到贴切,你必须知道你要论证什么,在写之前就要想一想我将要讲什么道理,想明白了有方向了再动笔写。知道了自己要论证什么之后,就要贴着这个意思走了,贴得越紧越好。比如说:&/p&&blockquote&智慧,若清风,带来一身凉意;若百花,带来姹紫嫣红。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过五关斩六将,可用家事巧劝谏,可用差马赢比赛,可用围魏救赵来救国,可开往圣之绝学,可创天下之大国。智慧,用着最巧的双手,谱写着一曲曲令人称赞的圣歌。&/blockquote&&p&这段精彩的论述,作者首先明确了自己要议论的中心是什么——智慧的好处,然后顺着这个中心开始思考和使用素材,包括上九天揽月(神州系列飞船)、下五洋捉鳖(潜水艇)、过五关斩六将(三国里面的著名故事)、家事巧劝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差马赢比赛(田忌赛马的故事)、围魏救赵、开往圣之绝学(引用了张载名句里面的一小部分)及最后一个创天下之大国(开创一个泱泱大国)。这些素材都是绕着“智慧的好处”展开的,贴着这个中心走,不走偏,这样素材才会有力。用好素材第二步,定把贴切牢抓住。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牢牢记住并且好好实践以上两个使用素材的原则定会使你的文章更上一层楼。
&/p&&blockquote&在使用素材的时候,除了以上所讲,同学们还存在很多误区。&/blockquote&&ul&&li&误区一:一味追求素材的新意。
&/li&&/ul&&p&很多同学一上来会问“有什么比较新的素材?”“有什么不是很老旧的素材?”同学的出发点是好,想要积累一些比较有新意的素材,但是却弄错了方向。素材永远不是新字当头,而是贴切第一。用的贴切的就是好素材,不管是陈酒还是新醋,把作文就盘菜味道调好了,就是好的。所以说,陈旧的素材可以使用,就看你怎么用,而且不管是新意的素材还是陈旧的素材,,如果偏了中心,说了个不着边际的意思,都是失败的。还是以此段为例:&/p&&blockquote&智慧,若清风,带来一身凉意;若百花,带来姹紫嫣红。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过五关斩六将,可用家事巧劝谏,可用差马赢比赛,可用围魏救赵来救国,可开往圣之绝学,可创天下之大国。智慧,用着最巧的双手,谱写着一曲曲令人称赞的圣歌。&/blockquote&&p&这段有什么新素材呢?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人熟知,甚至很多都是来源于课本,但是整段看起来效果惊艳。新旧二字,永远都不是判断素材优劣的标准。在考场上很令老师作呕的是那种,拿着经常出现的人物如屈原,陶渊明、苏轼等等,一上来就是洋洋洒洒的一段叙事,记录人物的生平故事,这样的文字在考场中注定低分,那是不是用这些人就不可以呢?可以的,只要你用得好,比如我这里举一例,用这些人论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p&&blockquote&汨罗江流淌着的爱国梦想(屈子用上了),纵身一跃的千年剪影,定风坡飘荡着的豁达气息,酒醒一笑的料峭春寒(苏轼用上了),抑或是悠然进入眼帘的南山、手捧暗自发香的幽菊(陶渊明用上了),都诉说着这样一个故事:以梦为马高歌进,定追所怀天上月。&/blockquote&&p&这段使用了屈原、苏轼和陶渊明这些看似是被用烂掉的素材,但是读起来也不会觉得陈旧,关键是“简洁和贴切”。&/p&&ul&&li&误区二:积累了很多素材就可以得高分
&/li&&/ul&&p&同样的道理,写作文并不是堆砌,也不是积累了就可以用上。主要是怎么贴切怎么来,怎么简洁怎么来,要是忘记了这两点,不管你背了多少素材,都很难得到高分。素材的积累量作文的分数并无很大的关联。而且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的素材都是足够用的,最主要是“你愿不愿意去想”以及“怎么想”。还是以此段为例&/p&&blockquote&智慧,若清风,带来一身凉意;若百花,带来姹紫嫣红。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过五关斩六将,可用家事巧劝谏,可用差马赢比赛,可用围魏救赵来救国,可开往圣之绝学,可创天下之大国。智慧,用着最巧的双手,谱写着一曲曲令人称赞的圣歌&/blockquote&&p&要怎么去想呢?刚才已经说明了:先确定自己议论的中心(智慧的好处)然后再去搜寻素材。只要你愿意去想,总归会有的,除了以上所用的,还有一箩筐等着你呢!比如:孙子兵法传千代,蔺相如还璧归赵,晏子使楚扬国威,空城之计退强敌,声声慢来倾衷肠(李清照的智慧),无线电波连亲情(电话的普及);一席演讲振士气(可以是任何战前的有技巧的演讲)……等等这些,都是举不完的,最主要的是要努力去想,努力去用。而且也没有素材积累得多一说,我已经表明过我的态度:我始终坚信任何人只要开动脑子去想都可以找到一些适合中心的素材。作为高中生,已经接受过了多年的教育,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已经相当庞大,就单单拿语文课本来讲,所传达的故事、人物、典故等等都已经很多了,更不消说现在科技发达,到处都可以接触到信息。所以以高中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足以对付议论文中的论据了。不是我们积累得少,而是不愿去想,不愿去用。主动去想,主动去用,才是关键。&/p&&ul&&li&误区三:素材就是指人物素材
&/li&&/ul&&p&在很多同学的印象当中,素材就是像林徽因、张爱玲这样的人物素材,这是限制同学思维和写作的一个极大的误区。我们在开篇即讲到,素材指的是“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这些都是素材的行列之内的。当你要论证一个道理的时候,你要记住,不仅仅可以找人物素材,如果哪句名言或者哪个事件可以论证,用得恰当也是极好的。比如这段:&/p&&blockquote&智慧,若清风,带来一身凉意;若百花,带来姹紫嫣红。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过五关斩六将,可用家事巧劝谏,可用差马赢比赛,可用围魏救赵来救国,可开往圣之绝学,可创天下之大国。智慧,用着最巧的双手,谱写着一曲曲令人称赞的圣歌。&/blockquote&&p&使用了至少七个素材,但是很多都不是人物素材。又比如这一段&/p&&blockquote&吃蔬菜时念肉好,吃肉食时念菜鲜,食物的美味怎么会激发味蕾?唯有在品尝每一道菜时用心享受才会吃得人间珍馐,很多人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灾难,工作时嫌劳累,空闲时怨无聊,好像一切索然无味,对现在的无视让他们的生活淡如陈水。&/blockquote&&p&用了两个素材,第一个是“吃蔬菜时念肉好,吃肉食时念菜鲜”,第二个是“工作时嫌劳累,空闲时怨无聊”,这都不是人物素材,但是用在这里异常贴切。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搜寻的范围要变大变广,而非是在人物素材总搜寻,素材是可以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说明文答题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