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富人更富,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更穷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一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教授,现年72岁的理查德·H塞勒(泰勒)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获得今年的经济学奖项。话说今年的经济学诺奖奖金是900万瑞典克朗(约735万元人民币)。巨额奖金怎么花?他说“我将最不理性地花完”!这个法说也是他获奖的理由之一塞勒的三个主要理论:① 有限理性(心里账户、禀赋效应)② 社会偏好③ 缺乏自制力理论1:心里账户例子:为什么花 20 元买的奶茶洒了心疼无比,但直接丢 20 元却能一笑而过?为什么地上一块钱懒得捡,抢微信1毛钱红包手速飞快?200元的巧克力,你不会买。取名叫情人节巧克力,你就大方的买了。超市里3元的汽水,在电影院卖10元,在旅游区买15,在高档休闲会所买30,你都大方的买了。这就是泰勒提出的“心理账户”——我们会把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生活必要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你无法让一个人从生活必要开支账户里掏200元来买巧克力吃,但是,从情感维系账户里掏却很容易。汽水的例子也是如此。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心理账户”的分量轻重,会让我们做出非理性消费决定。对策:所以,泰勒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关注的那个“心理账户”,将我们自己要做的这件事跟那个“账户”关联起来,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理论2:禀赋效应(这个理论解释起来有点长 但很有趣
文章作者:李刚)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理论1/6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6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例子: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上面的例子证明了“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3/6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例子: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4/6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实验:泰勒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o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有人会问:为什么我花了500块钱买鞋子,没有因为拥有了一双鞋而产生“禀赋效应”呢?商家也没有因为卖出一双鞋而产生“禀赋效应”呢?让我们看下一个问题。5/6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泰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所以说,钱不要躺在银行卡里,要多投加快呐)6/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例子: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处于“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理论3:社会偏好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公平性的重视,会导致企业在商品需求量旺盛时不敢涨价;但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却能大胆提高商品价格。理论4:缺乏自制力塞勒的另一项研究也非常有趣:为什么人们的新年目标总是很难实现。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长远计划和短期实施之间的内部矛盾。因为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我们的存钱、健身等长期计划往往会泡汤。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论”。“助推理论”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事情,其核心在于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达到目标。-END-口令红包这道数学题的答案即为今日红包口令(数字) 获取方式:APP——我的账户——口令红包——输入口令——获得红包(数量有限,手慢无)*每日口令内容在每日推送内查看获得~国庆同学聚会,亿万富翁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全在这2件事男女经济收入平等要再过170年?相亲记丨一个朋友拜我帮他找女朋友连资贷是一家投融资服务平台,平台稳健运营三年,本息兑付率100%。自成立以来,始终严格自律做行业正规军,拥抱监管主动合规,是行业前10%完成银行存管的平台。平台严苛,为甄选优质项目。点击注册!领188元红包《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二原标题: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思商业学院教授,现年72岁的理查德·H塞勒(泰勒)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获得今年的经济学奖项。话说今年的经济学诺奖奖金是900万瑞典克朗(约735万元人民币)。巨额奖金怎么花?他说“我将最不理性地花完”!这个法说也是他获奖的理由之一塞勒的三个主要理论:①有限理性(心里账户、禀赋效应)②社会偏好③缺乏自制力理论1:心里账户例子:为什么花 20 元买的奶茶洒了心疼无比,但直接丢 20 元却能一笑而过?为什么地上一块钱懒得捡,抢微信1毛钱红包手速飞快?200元的巧克力,你不会买。取名叫情人节巧克力,你就大方的买了。超市里3元的汽水,在电影院卖10元,在旅游区买15,在高档休闲会所买30,你都大方的买了。这就是泰勒提出的“心理账户”——我们会把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生活必要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你无法让一个人从生活必要开支账户里掏200元来买巧克力吃,但是,从情感维系账户里掏却很容易。汽水的例子也是如此。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心理账户”的分量轻重,会让我们做出非理性消费决定。对策:所以,泰勒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关注的那个“心理账户”,将我们自己要做的这件事跟那个“账户”关联起来,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理论2:禀赋效应(这个理论解释起来有点长 但很有趣 文章作者:李刚)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理论1/6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6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例子: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上面的例子证明了“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3/6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例子: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4/6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实验:泰勒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o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有人会问:为什么我花了500块钱买鞋子,没有因为拥有了一双鞋而产生“禀赋效应”呢?商家也没有因为卖出一双鞋而产生“禀赋效应”呢?让我们看下一个问题。5/6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泰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所以说,钱不要躺在银行卡里,要多投投标加快流动性呐)6/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例子: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处于“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理论3:社会偏好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公平性的重视,会导致企业在商品需求量旺盛时不敢涨价;但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时,企业却能大胆提高商品价格。理论4:缺乏自制力塞勒的另一项研究也非常有趣:为什么人们的新年目标总是很难实现。通过“计划者-实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长远计划和短期实施之间的内部矛盾。因为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我们的存钱、健身等长期计划往往会泡汤。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论”。“助推理论”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事情,其核心在于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决定,以达到预期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三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o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o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本公号的“决策心理”系列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研究有关,比如之前我在《感到痛苦?你可能干了“假工作”》一文中介绍的“心理帐户”理论。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o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o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o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4、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理查德o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o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o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来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作者:李刚)(编辑:曾静娇)《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四一、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 · 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人神共奋的决策心理系列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研究有关。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二、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 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 100 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 50%,达到 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 100 元,心情满意值下降 50%,变成 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 100 变成 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 100 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 1 万元炒股,亏损 10%,再盈利 10%,就变成了 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 100 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 · 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三、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 1000 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 元薪水和 5 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 1000 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 5 天年假。理查德 · 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 1000 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 1000 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 · 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 · 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 30% 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 10% 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四、2 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理查德 · 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他让学生分成 3 组,第 1 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 2 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 3 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 2.87 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 3.12 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 7.12 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 · 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 2 ∶ 1 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 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 1000 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 8 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 5 天),才能让你改主意。如果一个涨薪 10% 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 5%。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 500 元钱,买一双标价 500 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 5 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五、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 · 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 100 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 100 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六、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 ……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五原标题:《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来源:人神共奋(tongyipaocha)作者:李刚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o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o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o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o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o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理查德o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o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o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没考驾照的恭喜了!央视传来一个大消息!■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国外跪求的中国男人,才是我们的真男神■ 最后的“铤而走险”?P2P平台砸千万刷屏《白夜追凶》■ 警惕!“国网”是,专坑中老年人!(变种名称全曝光)■ 今年第一个诺贝尔奖颁布了,总结起来就四个字:不要熬夜!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麻烦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多谢!喜欢就点个赞吧▼《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六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o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o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o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o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禀赋效应”还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戳“阅读原文”,注册抢10,000元体验金+888元礼金劵《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七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o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o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损失厌恶:宁愿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o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o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禀赋效应”还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10月【iphoneX】最后一轮活动正在进行中,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赶快参与吧!《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八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o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o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理查德o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o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o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o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o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轩辕金创集团▼▼▼▼▼▼▼▼▼▼▼▼▼▼▼▼▼▼▼▼▼▼▼▼▼▼▼▼▼您值得信赖的服务机构集团地址:天津南开区今晚报大厦9楼集团电话:022-集团网址:www.xyjcjt.com▲▲▲▲▲▲▲▲▲▲▲▲▲▲▲▲▲▲▲▲▲▲▲▲▲▲▲▲▲《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九原标题: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人神共奋的“决策心理”系列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研究有关。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4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他让学生分成3组,第1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2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3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推荐本文首发的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 精选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作者丨人神共奋的李刚来源丨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1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人神共奋的“决策心理”系列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研究有关。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2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你一定非常失望。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3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理查德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理查德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4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分成3组,第1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2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3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5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6非理性判断“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处于“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本文来源丨职场心理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免责声明丨本文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风险自担百万读者都在看……麦当劳为啥悄悄改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新名字?网友们都炸了…猛料!马云要演电影了!配角有李连杰、吴京、甄子丹...(原来马云是个“爱玩的文艺青年”?)本期编辑 刘巷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为什么穷人更穷而富人更富?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人与富人的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