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力一样,有人只能做小主管能力要求

genshuixue_com
跟谁学是O2O找好老师学习服务电商平台。精准匹配师生资源,使教与学更便捷高效。找好老师,上跟谁学!
2016(第二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将于日至11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北京华夏管理学院,联合跟谁学、商界传媒、航美传媒、空中商学院、依文、总裁读书会、世华智投等极具影响的媒体与机构联合发起。此论坛将围绕“使命、生态、大爱、互联、智能、本质、道信、资本、传承”等主题,主要讨论处在剧烈变革社会下的企业家将如何更好实现自我,让更多的经营者成为“个人事业上升到社会事业、个人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个人意义上升到社会意义”的社会企业家,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企业最大价值,以实现社会财富为企业最大财富的社会企业家。希望具有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生态思维企业家凝聚在一起,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跟谁学创始人兼CEO陈向东将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他认为,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去为更多人创造价值、为更多人创造影响、为更多人提供激励,和更多人共同成长、共同引领的一家伟大的公司,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如何在生态当中有更好的自我认知,有更好的品格,有更好的对这个时代的精准理解。
跟谁学作为O2O找好老师学习服务电商平台,入驻老师超过50万,入驻机构超过6万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找好老师、好课程、好机构的APP。如果每一个入驻跟谁学的优秀老师都是一棵大树,而每一家入驻跟谁学的机构都是一片森林,彼此相互连接就构成了亚马逊热带雨林,让大树、灌木、植被在这里繁衍生息。跟谁学希望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生态,搭建一个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我们共同连接,共同打造教育生态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据悉,确认出席2016(第二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部分嘉宾有英国前首相布朗,德国前总理伍尔夫、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著名投资家罗杰斯等数十位重量级嘉宾。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互联网的巨大助力下,新变量、新业态也正在迅速崛起,改写着陈旧的商业生态和经济格局。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广大企业应该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新局势将如何演变,在新常态下,全球经济又将如何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商业契机?为期三天的交流分享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更是企业家进行价值升华的福。
我以前写过一篇《领导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与之相对的,除了我后来写的《员工喜欢什么样的领导》外,其实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领导不喜欢什么样的员工”。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百花齐放式的,不过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领导最不喜欢的员工,就是“责任心不够,工作不主动”的人。
面对工作失败或不利局面,人本能地会找理由,其中“员工责任心不够”成了高频词汇。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也很合理,因为员工责任心不够,所以工作不主动,导致没能把决议落到实处,最终导致效果一般,出现不利和失败。“员工责任心不够”似乎的确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员工责任心为什么不够?
工作中出现问题,我不习惯在员工身上找理由,而习惯在管理上找原因。我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够”不但不是失败的原因,反而是管理的结果。所以,工作的失败不是因为员工责任心出了问题,而是你自己的管理出了问题。
01 以身作则会不会
员工责任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跟领导是否以身作则有关。
有句老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员工责任心不够,往往就是领导责任心不够的间接表现。领导每天按时下班,那么员工就肯定不会加班;领导对工作敷衍了事,那么员工就必然不会走心。
以身作则,是管理者的一个必备基本素质。所以,如果你是管理者,要想加强员工的责任心,请先加强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如果你是一匹狼,带出的就是狼群,如果你是一只羊,带出的就是羊群。你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实际上就是你自己责任心不强。
02&激励手段高不高
员工责任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跟如何激励员工有关。
说起激励,又得分两派,物质激励派和精神激励派。大家其实都清楚,单只使用一种激励手段,久而久之一定会出问题,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自如的人才是高明的管理者。
要想马儿跑,就得先把它喂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如果你都能给到位,我认为是不会出现“责任心不够”这种问题的。怕就怕瞎忽悠乱弹琴,对着一群急着解决温饱的人谈理想,那是在耍流氓啊。
领导不能天天谈钱,但也不能避而不谈,不能天天口头表扬,但也不能没有传颂高堂。员工都渴望被领导认为,只要你会激励员工,他们的责任心肯定不是事儿。
03&奖励惩罚明不明
员工责任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跟团队是否奖惩分明有关。
“大锅饭”为什么广受诟病,就是因为奖惩不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那还有谁会吭哧吭哧地去多干活,去把活干好呢。别说今天了,即便是在思想又红又专的毛主席时代,“大锅饭”也是搞不下去的,“人民公社”就是证明。
所以,奖惩分明也是加强员工责任心的一个窍门,做出成绩的,有奖励,干不好工作的,必惩罚。如果在团队里没有明文的奖惩制度,就别提什么员工责任心了。
04&责任授权够不够
员工责任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跟领导是否懂得权责对等有关。
责任和权力,天生就是对等存在的。如果只让员工扛责任,却不授予其任何权力,那么一定出问题。所以,领导在谈员工责任心的时候,还得谈谈授权。既然要员工负责,就得向他们授权。
与之相对的,如果你没有授予员工额外的权力,就别奢望其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也好,出现罚不责众也罢,说到底都是授权出了问题,从而导致责任没人承担。
所以呢,要想提升员工责任心,就要懂得如何授权,在权力的保障下,责任才会被员工旗帜鲜明地扛起来,责任心也随之而来啊。
05&优胜劣汰有没有
员工责任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跟团队有无优胜劣汰制度有关。
按照二八理论,在团队里,总有20%的优秀员工,绝大部分的合格员工,和少数不合格员工。要保证团队的活力,激发员工的责任感,施行优胜劣汰制度是很重要的。
某个员工责任心强,工作做得好,就得升职加薪。某个员工怨气重,或者工作做得一团糟,就得坚决淘汰。如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晋升,谁会卖力工作呢?如果做得再差也不会丢饭碗,那为什么不偷偷懒呢?所谓的责任心,根本就是浮云。
为什么员工责任心不够,根子既在管理制度上,也在管理者身上。员工个人的因素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影响极其有限。如果你聘用了一个骨子里没有责任心的人,说到底还不是你识人有误,仍然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大白话,很浅显,只是容易被管理者忽略而已。下次发言时,说“因为员工责任心不够”这样的话时得警惕了。
不管什么样的公司,总会有管理者这个角色,而管理者肯定会有层级划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工作上相互协作,在成长上相互成就,但在职位和责任上肯定是会有差别的。当面可直呼其名或称兄道弟,但工作上有隶属关系,中基层管理者要向高层管理者汇报工作,这是事实。(后文,中基层管理者简称“中层”,高层管理者简称“高管”。)
虽然都是管理者,不过高管和中层之间,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做事方法,还是很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吹毛求疵”,避开共同点不谈,专门来讨论一下这两个管理群体之间的5大区别。
01 对金钱的看法不同
中层更喜欢拿金钱当“枪”使,高层更喜欢拿金钱当“盾”用。
中层面对的是更加一线的员工,所以讲求简单有效,有错就罚款,有功就发奖金。中层一般会把钱当成一件武器来使,指哪打哪,快准狠,这样做很多时候更符合员工的要求。
比如员工迟到,中层一般不会给其上思想政治课,而是直接罚款,第一次迟到罚100,第二次迟到罚200。在这样的罚款高压下,员工一般是不敢迟到的。比如员工出色完成任务,别光口头表扬,直接发1000奖金,既实在又能鼓舞士气。
高管面对的是中层,追求的是上下同欲,所以罚款或现发奖金只能偶尔拿出来调节气氛,却不能成为常态,关键还是要跟中层多沟通,把道理讲透,只有中层认可并支持高层的想法,才会全力执行。高层往往会把钱当成一种保障来用,沟通到位后,授权让中层放手去做,干成了有奖励,干不成,有高管顶着,这样最对中层的胃口。
02&对民主的看法不同
中层大多是“假专制真民主”,高管大多是“真专制假民主”。
中层跟员工每天相处,都很熟悉,有事情喜欢商量着办,在其专制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民主之心。比如主管很专制地说“这件事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得如此这般地干。”员工a说“不能这么干”,员工b说“干不了”,员工c说“不会干”,员工d说“你行你来干啊”。主管开始可能还有气,可一旦大家众口一词地反对决定时,主管往往会去掉专制的表象,露出民主的本质,“那大家说这事该咋办。”
高管思考的一般是大事,很多时候都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虽然宣称“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多提提意见”,实际上早就下定了决心,不管下面同意不同意,非干不可。大家不是总能看到“xxx力排众议”的说法吗,这个力排众议的人,一定是个高管。
高管之所以能成为高管,一定是在见识方面胜人一筹,其想法自然是大家一时难以接受的,所以遭到集体反对也是正常的。同时,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管一般性格也是相当坚毅的,所以就经常有“力排众议,最终成功”的故事发生。
03&对刺头的看法不同
所谓的刺头,就是能力强但态度一般的人,是个人才,但有点恃才傲物的风格。
中层对刺头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觉得是个人才,能给团队带来效率,另一方面又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威胁,很想除之而后快。所以结果一般都是不欢而散或者两败俱伤,除非中层的胸怀宽广,格局高远,才有可能刻意培养,举荐贤能。
高管则不然,对刺头一般都能容忍甚至驯服,也许无法去其所短,但一般都都能用其所长。说白了,这就是因为高管的格局比较高大上,管理手段和人生感悟都比较丰富,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
04&对问题的看法不同
遇到问题时,中层喜欢就事论事,看到的是事情本身。
优秀一点的中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如何解决问题减少损失,不那么优秀的中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如何推卸责任置身事外。不管怎么想,都是聚焦在事情本身上。
而高管在遇到问题时,想到的一定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背后的东西。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会对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件事牵扯到哪些人,需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调整?会不会引发危机,如果有媒体介入,我们要如何应对?都是超越事情本身的更多的问题,很少去想事情本身。这也可以说成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05&对学习的要求不同
学习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但在学习这件事上,中层和高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中层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高管的学习要求则特别高,对公司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你一人独居郊外,周围没有邻居,你半夜打架子鼓也没事。但是如果你住在热闹小区里,上下左右都是人家,你晚上在家唱个卡拉OK都是不行的,因为你会影响到别人休息。
这是由人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决定的,位置越高,对公司的影响越大,对应的标准就越严。一个学习力不强的中层,只要业务能力强,一样能干得不错。可是一个学习力不强的高管,对公司而言则是致命的。
一提起公司的未来和发展,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战略”总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话题,如果你开口不提“战略”,你都不好意思谈未来。现在的管理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此话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张冠李戴的状况呢?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战略很重要,却常常不去思考战略呢?原因也许很多,但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什么是战略?
如果连战略是什么都没整明白,思考错位或者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战略的概念说得很空泛,指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读完后还是云山雾罩。来点接地气的说法,所谓战略,就是多问如下的这6个问题。
01 多问“要做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
所谓战略,就是在制定目标时,多问“要做什么?”
一个小孩在玩积木玩具,他说:“我能搭一个圆楼。”这属于“能做什么”,是战术。他说:“我要当一个建筑师。”这属于“要做什么”,是战略。战略思考的第一问,就是“要做什么?”
为什么创业公司阵亡率那么高,许多创业者往往就是在制定公司目标时犯了糊涂,总是不自主地问“我能做什么?”而忘记了问“我要做什么”。因为太过专注目前的实际情况,所以遇到困难时就会归结为“目前无法解决”,最终放弃已有计划,慢慢地就没有了战略,要么离关门不远,要么注定做不大。
02&多问“将来会怎样?”而不是“现在该咋办?”
所谓战略,就是在规划未来时,多问“将来会怎样?”
战略思考的第二问,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将来会怎样”,而不是纠结于当下,“现在该咋办”。如果一个行业眼下很火爆,那就一定不是一个好机会,因为等你进场时,早就是红海茫茫,你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很难闯出一片天。
大凡现在牛气哄哄的公司,当初都是在一个冷门领域默默耕耘,等时代发展到其所处领域时,才大放异彩,功成名就。鲜有听说某人强行闯入一个成熟行业而迅速登顶的,即使登顶也得依靠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慢慢积累才可做到。所以,在规划公司的未来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维度,站在未来看当下。
03&多问“这事能不能干?”而不是“这事赚不赚钱?”
所谓战略,就是在面临选择时,多问“这事能不能干?”
在一个公司的发展历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岔路口,面对许多选择,这个时候领导者需要问的问题是“这事能不能干?”干了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坏处,不干又有什么影响。这些抉择,就是战略思考。
如果一旦站在实用主义立场,问“这事赚不赚钱?”就掉到了战术思考层面了。很多时候,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是能赚钱的,但一定与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相悖的。一旦脱离了战略大方向的指导,就很容易走歪路。
04&多问“怎样聚焦做好一件事?”而不是“何时涉足新领域?”
所谓战略,其实是在不断地做减法,集中人力物力,多问“怎样聚焦做好一件事?”
公司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机会,就好像在大道上有许多小岔路,这个时候,领导者需要做的是减法,决定哪些事情不能做。跟战略目标关系不大的事情,暂缓或放弃,集中一切资源为战略目标服务。
有不少公司在规模较小的时候发展很顺,一旦做大了反而犯了糊涂,不断跨行涉足新领域,使公司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是忘记了“聚焦”这个战略思考的维度。两头都想占,一头都捞不着。纵观现在的世界500强,大多是聚焦于一个特定领域,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才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05&多问“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怎样找到那些人?”
所谓战略,就是在搭建团队时,多问“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领导者,一定是按照公司的发展需要来搭建团队,而不是根据个人喜好。大家都说领导者一大半的时间要放在招聘上,就是因为招聘本身就是战略的一部分。
领导者要思考的是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比如销售不给力时,就需要一个靠谱的销售主管,财务一团糟时,就需要一个合格的财务主管,技术研发落后时,就需要一个技术过硬的研发主管。至于怎么找到哪些人,就是人资主管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06&多问“如何让用户受益?”而不是“如何让自己获利?”
所谓战略,就是在变现盈利时,多问“如何让用户受益?”
不管什么公司,盈利是必须的,不能盈利的公司是没有存在的基础的。现在很多科技型公司尚处于烧钱阶段,还没有盈利,但“没有盈利”和“不能盈利”是有本质区别的。“没有盈利”的公司可能是在忙着布局生态,调整产品,为未来的盈利做准备。“不能盈利”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条,只是时间问题。市值惊人的亚马逊到现在都没有盈利,但其未来巨大的盈利空间还是吸引着无数资本竞相投入。
当公司面对如何变现盈利的选择时,多问“如何让用户受益”才是关乎根本的。一旦失去用户,公司必将垮台。而留住用户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用户受益。好产品能让用户受益,好服务能让用户受益。建立在用户受益基础之上的盈利,才是基业常青,如果让用户权益受损而让公司获利,则是饮鸩止渴。
战略这个事情,真的是很重要。一个公司可以比喻成一个人,公司的各个部门就是四肢和躯干,各个岗位就是人体各个器官,现金流就是血液,那么战略就是人的大脑,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司的一切。虽然不管身体哪个部分出了问题,人都很难受,但大脑出了问题则是最为致命的。在医学上,脑死亡是人死亡的标准,在公司里,战略失败也是公司垮台的根源。
当然,战略也是需要调整的。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试错,不断对标,不断调整。战略思考就是要透过不确定性来把握确定性,战略思考就是要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判断。只有战略思考成熟而充分,我们才可看清希望之星,踏上理想之船,撑开梦想之帆,到达成功之岸。
如果你打算好好思考一下公司的战略,或者尝试着培养培养自己的战略思考意识,不妨多问问自己上面的6个问题。
阅读量高的好文章,一般具有两个特点:选题够小;说得够透。我就琢磨着可以换一换画风,切换到一些小而美的场景。
比如开会的问题,在以前肯定是某个大观点的分论点,今天直接“扶正”,就拿开会来说事。
喜欢开会的领导未必是好领导,但好领导一定喜欢开会。&
有个分公司总经理,特别会开会。总公司的所有决策,他都能第一时间接受并吸收,然后开会,分解到下面各业务板块。员工反映的问题,他总是会及时召开相关人员的沟通会议,快速解决。有一次我出差到他那里,看到很多员工随时“呼朋引友”地组织小型会议,快速达成协议处理问题,就问他“这是你强制要求的吗?”他说没有,“他们就是有样学样。”嗯,说重点,他所带的团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
上面所说的“喜欢”,不是情感上的喜欢,而是工作中的必要。我不但见过会开会的管理者,也见过很多不会开会的管理者。不会开会也没什么,少开会多做事也行啊,但悲剧的是他不会开会却喜欢开会,开各种没有必要的会议,把会议开成效率低下的官僚会议,真是要人老命。
按照我的经验,一般而言,一周开2-4次会议是正常的(不是全体大会,是各种小型会议),如果一周开了5次以上的会,就太多了。如果一周只开了一次会议甚至压根没有,就太少了。
开会太多的领导,一般都不会有太好的业绩,当然也不会太差,中不溜秋,因为做事不聚焦。
开会太少的领导,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手下精兵强将多,要么是整天无所事事。下属强悍的可以“无为而治”,无所事事的不知道要说啥。所以这类领导的业绩表现也呈两极分化,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差。而在创业公司里,无为而治的情况比较罕见,开会少的领导一般业绩也不好。
会议,是沟通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这是管理共识。
小时候看电视,那时候没几个频道,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节目,因为后面有父亲最关心的天气预报。在我印象里,《新闻联播》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说某某领导在某某地方参加了某某会议,北京开会,上海开会,国内开会,国外开会。当时就得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领导=开会。
后来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做了管理岗位后,只要上班,几乎每天都会开各种各样的会议:布置任务要开动员会,表彰先进要开庆功会,处理工作要开协调会,检验人才要开述职会,接待领导要开汇报会……
可以说,会议,贯穿着管理者的一切工作,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开会的高手。他懂得如何组织高效的会议,懂得如何协调各种资源。需要开会解决的问题,马上开会。无需开会解决的问题,绝不啰嗦。
如果你下面有10位下属,你要传达上面的指令,你是开个会一起说,还是一个一个分头说?不言而喻吧,除非你秀逗了。如果你的下属对高层的指令有不同的理解,你是开会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还是做个“知心姐姐”单独辅导?也许各有利弊,从沟通成本及实际效果的角度上来说,开会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会议时间不宜太长,要高效运行,速战速决。
冗长的会议,会造成心理阴影的。我以前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会议必须简短高效,杜绝长篇大论。”他特别怕开长会,大概是读书的时候被“伤得太深”。
他读初中的时候,碰到一个奇葩的“教导主任”。当时乡村学校条件差,连大教室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礼堂了,学校开大会的时候,每个人都站在操场上,要么大太阳当头晒,要么西北风阵阵来,总之不是什么好环境。他们学校大会的议程一般是这样的,集合后先做一套广播体操,然后校长讲几句,点名表扬一个先进班,批评一个落后班(全校只有6个班),大约10分钟的样子。受表扬班级的学生昂首挺胸,被批评班级的学生各种鬼脸,大家嘻嘻哈哈一下倒也快活。校长讲完后,往往会说“请教导处张主任补充几句”,而后,他们的噩梦就开始了。
据说教导主任张某,教政治课,长得其貌不扬,但是真的超。喜。欢。大会训话。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校长也就讲了10分钟,你一教导主任讲个5分钟就差不多,最多也就8分钟,不能超过校长的讲话时间吧。可人家张主任偏不,他可以从学生违反校纪讲到目前国际形势,可以从“最近有老乡的牛闯进校园”扯到“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天可怜见,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头顶烈日或寒风袭体,将近一个小时傻站着。那时的学生胆子小,没人敢吭声,只能默默忍受。初中三年,我那位朋友被这位奇葩教导主任狠狠地“教导”了三年,无数次地感觉生无可恋。好在,初中终究是可以毕业的。
一直到现在,他已经是老板了,手上的公司还不小,但只要是他参加的会议,一律都不长,不得超过一小时。因为只要会议时间一长,他就浑身不得劲,尤其是如果某一个人讲话超过半小时,他真的会抓狂。据他自己说,每半年一次的经理述职,他规定的时间是每人10分钟,结果有个新来的经理硬是口沫横飞地讲了30分钟,而且——还!没!讲!完!他忍了又忍,最终忍无可忍,在下面举手示意,台上的经理说:“老板您对我刚才讲的内容有疑问?”他说:“我对你的内容没疑问,只是对你这个人有疑问,你不识字吗?”对方愕然。他接着说“每人10分钟,你看不懂?HR,按照规定给他补发点工资,让他滚蛋。”有些会议可能短不了,比如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等,他的对策就是,先上台给大家讲5分钟打打气,发发钱,然后闪人。等会议结束后再来一起嗨。
现在在他的公司里,简短高效的会议,已经是一个常态,甚至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特色。如果是大型会议,难免时间会很长,就要安排好休息的节奏,可以参考学校上课的形式,每45分钟左右来一次15分钟的休息,这比打疲劳战的效果要好很多。
会议的目标要明确,决议一旦达成就要坚决执行到底。
有时候你会觉得,有一个会开会的领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好领导在组织会议时会打提前量,比如单位9点上班,他会提前一天说让谁谁谁在明天9点到会议室开会,讨论夏季销售的问题。让参会的人有所准备。即便是紧急任务需当天开会,比如下午3点接到指示,他也会在3点通过参会者,“下午4点到会议室开会,讨论夏季销售的问题”。虽然只有一小时的提前量,总比没有强。
好领导在组织会议时会明确会议目标,公司会议,只要是涉及到具体工作的,大多数是可以用数字来明确的。比如销售要增长,到底是增长多少,大家可以讨论,但一定要出一个数字,是10%还是20%,达不到怎么处罚,达到了如何奖励,都要讨论清楚,写成会议纪要,白纸黑字地写清楚。
好领导还会讲究执行的坚决性,开了会,形成了决议,如果不执行就没有任何意义。会议纪要需要专门整理,随时查看。时间一到,就按照当初达成的会议纪要来检查,获奖的也好,受罚的也好,想必也是没有什么话好说的。
会议说话要讲究,宁可不说,不能乱说。
彼此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不会产生共同语言的。如果让一个普通员工参加企业家高峰论坛,他会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为啥,离他太远了。如果让他参加歌星见面会,他会生龙活虎,上天入地。每个人都一样,开会时要说什么,怎么说,都得因人而异,你在会上说的话一定要讲究,宁可不说,不能乱说。
跟员工开工作布置会议时,多谈具体利益,多谈个人成长,要让员工觉得干这事对他有好处。跟领导开工作汇报会议时,多谈结果,阶段性的成果很重要,要让领导觉得这事让你干准能成。
比如你召开工作协调会,说话就得严肃而直接,“小李,这块工作就交给你负责,你向我直接汇报工作,要求在三天内完成”。比如你召开庆功会,说话就得激情而温柔,“小张是我见过最敬业的员工,有一次我出差回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快转钟了,发现他还在埋头加班,那股认真劲头真让人感动,他今天的成功绝不是运气,而是拼出来的”。比如你召开媒体见面会,说话就得理性,多为公司说话,少给个人说话。
总之,开会是门技术活,不是人人都干得好的,但通过实践可以慢慢锻炼。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学会开会是很重要的一步。不管你喜不喜欢,会议就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分享交流、思想碰撞、众志成城,都是在各种会议中完成的。不会开会,你就不可能成大事。
当然了,在你说话的同时,千万别忘记了倾听,少说话多倾听也是个好习惯。为啥人只有一个嘴巴,却有两只耳朵呢,少说多听嘛。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陈向东(ID:larry_chen_)。作者陈向东,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前新东方执行总裁,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创新创业企业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哈佛商学院校友,数所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2014年6月,创办学习服务平台跟谁学。截止2016年5月底,跟谁学平台入驻老师50万,机构6万家,用户达到5000万。跟谁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找好老师好课程好机构的App。
文/跟谁学&
在公司里,大家每天都会跟各个层级的人打交道,上级、平级、下级,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你产生影响,尤其是跟你的上级主管说的话。
&有的时候,你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给你的上级主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影响,等到了升职加薪、绩效考核的节骨点上,你平时常说的那些话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得体的话会给你加分,从3分加到4分甚至5分,不妥的话则会给你减分。人嘛,毕竟有主观意识,是情感动物,谁都不能免俗,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职场现状。所以,大家在平时说话时,尤其是跟上级主管说话时,一定要注意。
&对上级主管该怎么说话,个性不同,人人有别,沟通交流方式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不该怎么说话,还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下面这些类型的话,最好别对你的上级主管说。&
01 “这件事我不会做”&
主管可能会认为:你不善学习。&不如换个说法:这件事我真的是第一次接手,我会想方设法地去学习和处理,但我不能打包票能做好。&
02&&我早就说过不能这么干&&
主管可能会认为:事后诸葛亮。&不如换个说法:这件事情目前进展不顺,看来方法是有些问题。我也研究过这个问题,其实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可以马上拟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给您看下。&
03&&你认为行那你来啊&&
主管可能会认为:事情没办好,还发脾气了。我行我来,那要你干什么。&不如换个说法:这件事情是我没做好,因为这件事其实还是有点儿麻烦的,匆忙处理很容易出问题。以后我会汲取教训,不再在这方面出差错。另外,如果可能,也希望您能够提前安排,免得因为时间太紧张而出纰漏。&
04&&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主管可能会认为:“为什么”是我考虑的,你考虑的应该是“怎么做”。&不如换个说法:领导既然决定要做这件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也会尽心尽力去完成您布置的工作。但我还是想知道这件事我要注意哪些方面,并且我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
05&&这又不是我的错&&
主管可能会认为:你就知道推卸责任。&不如换个说法:这件事没做到,我们都有责任,没有达成共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先达成共识,以便把工作做好。
06&&他们完全不配合我&&
主管可能会认为: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别人不配合你,说明你的沟通能力有问题。&不如换个说法:我发现我在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有些困难,可不可以请您来组织一次工作沟通会议,明确主要负责人,这样能减少沟通成本。&
07&&你坚持这么做,出了事我可不负责&&
可能会认为:你没有担当精神。&不如换个说法:我认为有些细节还是要跟大家核实一下,我们可不可以召集一次简短的讨论会议,统一思想后才好统一行动。&
08&“我是被你逼得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
主管可能会认为:你是在埋怨我没给你选择吗?&不如换个说法:这次任务的时间的确太紧张了,我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非常抱歉。我想以后我会更加注意的,也请领导考虑一下任务完成时间这个因素。
09 &如果这样还不行,那我就真没辙了&
&主管可能会认为:你不善于思考,不懂得分担。&不如换个说法:我已经尽我所能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实在找不到一个万全之策。但我不会放弃,同时我想了解一下,领导这里有没有可以协调的这方面的资源。
作者Chris Myers,他是专为小企业主服务的网络理财平台BodeTre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在我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有幸能与许多优秀的CEO近距离接触以及合作,其中既有财富500强公司的大佬,也不乏小型私人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初创企业CEO所扮演的角色与以上所说的公司CEO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你负责经营的是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那么你必须要保证所有的事务都处于一个井井有条的平衡状态。比如说,公司的发展策略要与日常运营相平衡,老板出色的领导能力要与下属员工的服从意愿相平衡。所以说实话,这不是一个人人都适合的角色。
每次当我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CEO时,对方都会一脸茫然的问我:“所以呢,你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现如今,创业都已经被人们过于理想化和虚幻化了,有关现代初创企业CEO日常的具体工作,外界其实都不是很了解。当然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经历来概述所有的同行。但正如我说的,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点故事,讲述我作为创企CEO的日常。
01 用心制定每日计划
通常情况下,我的一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一天所有的事务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个步骤我一般在喝咖啡时完成。我个人非常喜欢给自己留点空闲时间来逃离办公室的琐事,安排自己的日程和计划。如果没有完成这个步骤,我就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位任人宰割的、机械的任务完成者。
通常情况下,我会根据一个小型的框架来制定,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团队、策略、产品和增长。然后在各个条目下,列出各自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有助于我将公司所有的方面考虑进去,不会出现存在疏漏的情况。
02&百分之百了解自己的团队
就目前看来,我的团队规模还比较小。所以我每天都能够与他们每一个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每天我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转一圈,大致了解一下情况。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员工各自都在负责哪一块的工作,确定其工作状态和进度是否正常;二是看看大家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发现,只要你给他们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沟通和交流渠道,那么所谓的挑战都不再是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03&保持与公司股东沟通的频率
在确认过员工们的状况之后,我便会与董事会成员或者其他股东进行一个小型的电话会议,主要讨论公司的发展策略。我发现,我特别倾向于在电话会议中构建公司宏伟的发展蓝图,同时巩固与投资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虽然是公司的CEO,但我也要向上司们交作业。他们就是公司的股东们,而电话会议就是我交作业的绝佳时机。
04&一定要将重点放在产品上
接下来,我会花一些时间与我的CTO一起研发公司的产品,比如说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如何高效获取用户的反馈和评论等等。要知道在一家初创企业中,想要将所有事务提上重点和优先日程并不难,但是所有事务都成了重点之后,也就没什么所谓的重点了。所以在经过头脑风暴和辩论商讨之后,我们会确定一个重点项目。
05&全力促进业务的增长
因为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所以我必须对各个时区有着清晰的了解。同时,我拥有着一支充满干劲和动力的销售团队,他们主要负责公司的核心银行客户。但是公司COO以及我本人都更倾向于负责稍微大一点的战略性的业务和交易,比如说做产品展示。有的时候,我还会亲自上阵做销售,向对方介绍公司未来的发展愿景,尽最大的努力达成合作和交易。
06&勤于思考和勤于动笔
做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并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安稳的工作。公司一天工作的结束,并不是我自己一天的结束。在回家吃过饭之后,我会花时间陪会儿家人。之后便继续工作,为推广品牌而努力。我每天都会为自己留一点动笔写作的时间,不得不说那段时间是无比宝贵的。我写的大多数内容都没有公开,其中一部分贡献给了这个专栏。可以说一天的忙碌之后静下心来写点东西真的有助于沉淀自己。
最后想说的是,做一家公司的CEO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锋芒无限。事实上,这份工作真的非常无聊,还费神费脑。不过,规律工作能够带来效率,还能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感。虽然疯狂、危险的事情也时常发生,但以上就是像我这样普通创企CEO的一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主管要具备的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