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买自己销售的产品会计恒等式是什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大神发明了借贷记账法。根据他的方法,自己的资产增加了,就记在左边,自己欠别人钱了,就记在右边。然后在左边标记了一个“debit”,在右边标记了一个“credit ”,这就是借贷法,也是世界上最初的会计分录。&br&&br&那什么是“借增贷减”呢?其实并没有这种说法,你不要以为“借”就是“借钱了”的意思,所以要增加;“贷”就是“把钱贷给别人了”的意思,所以要减少。。。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之所以叫“借贷”,是因为当年翻译那两个标记的人是一个日本人,按照他们日语来翻译就是“借”“贷”,于是借贷记账法引进国内的时候也是“借贷”。然而,日语中的这两个字并没有实际意义,跟发明者的意思一样,也就是两个标记而已,你可以理解为“左右”或者“AB”都一样。而很不巧,中文的“借贷”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恰好跟记账有关(借钱,贷款之类的),于是这两个字坑了从古至今无数学会计的大学生们。大多数学过会计的人都纷纷表示毕业证都拿了还是不知道“借贷”这两个字的意义-----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意义。。。&br&&br&说了这么多,那如何区分哪些账登借方,哪些登贷方呢?很简单,我前面说过,资产增加了(也就是收钱了)记在左边(也就是借方),负债增加了(欠别人钱了)记在右边(贷方)。而所有者权益,毕竟是公司所有者的钱,跟负债的意思差不多,那就记在右边吧。然后一看,左边的资产不就是我们公司老板的钱(所有者权益)加上上次借隔壁老王的200万(负债)吗?于是会计的基本等式就出来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br&&br&那么问题来了, 费用和损益怎么记?&br&&br&你可以这么理解:费用增加,意味着所有者权益减少,那么当然就跟权益记的贷方相反呗-----记借方。利得增加意味着权益增加,当然记贷方嘛。损失增加意味着权益减少,相反方向-----借方。这样一来利润就很清楚了:利得大于损失加费用,也就是贷方大于借方的时候,利润科目就记在贷方了,也就是说公司盈利。反之就是公司亏损,利润科目记在借方。&br&&br&&br&非常惭愧,就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如果题主还有不明白的可以评论问我。记得别忘了点赞哦!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大神发明了借贷记账法。根据他的方法,自己的资产增加了,就记在左边,自己欠别人钱了,就记在右边。然后在左边标记了一个“debit”,在右边标记了一个“credit ”,这就是借贷法,也是世界上最初的会计分录。 那什么是“借增贷减”呢?…
我在创办公司的时候学过一些会计基础知识,当时也被借贷的概念弄得很糊涂——这两个字不是一个意思么,而且在微博上发现不仅是我这样的会计小白有这个困惑,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有回复说&br&&blockquote&“太同感了。遥想当年也有基础会计一门,跑上来就碰到借和贷的概念,瞬间迷失。后只好忽视这俩中文字。”&br&&/blockquote&通过仔细阅读wikipedia上的&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Debits_and_credi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bits and Credits&i class=&icon-external&&&/i&&/a&词条和其他相关资料,我终于弄清了这两个词的来龙去脉。&br&&br&首先在英文中Debit 的词源是拉丁语的debitum,表示债务,而Credit的本意是信任,这两者如何联系呢? 我们来看最基本的会计恒等式:&br&&br&&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3A///vocabulary/Ass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sset&i class=&icon-external&&&/i&&/a&(资产) = &a href=&///?target=http%3A///vocabulary/Liabil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ability&i class=&icon-external&&&/i&&/a&(负债) + &a href=&///?target=http%3A///vocabulary/Equ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quity&i class=&icon-external&&&/i&&/a&(股东权益)&/blockquote&从公司本身的角度(注意,不是从其股东角度)来看,等式左边的资产,表示当前在公司手上的东西,右边表示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是属于股东的还是第三方的。&br&&br&另外,公司所有的资产,归根到底都是这个机构的债务(清算的时候会全部归还),首先是欠股东的(股东权益),然后还可能欠银行的,或者供货商的,那凭啥股东和银行会愿意借债给你呢?因为信任(Credit)阿!&br&&br&所以Asset就是债务,而Liabitity + Equity 反映债权&br&&br&说到底这个公式表示这家公司有些啥东西,都归谁谁谁所有。&br&&br&回过头来再说中文中的借/贷为什么看上去没有反映了债务/债权的含义呢? 因为这两个字实际最早是日本人&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7%25A6%258F%25E6%25B3%25BD%25E8%25B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福泽谕吉&i class=&icon-external&&&/i&&/a&(日本近代大思想家,鼓吹日本脱亚入欧)的翻译,他将Debit译为“借りる”,缩写为“借”;Credit译作“貸す”,缩写为“貸”;在日文里前者表示“借来的”,即债务,后者“借给我的”,即债权,因此对日本人而言这两个汉字的意义明确,没啥歧义。但是被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就出问题了,不知道让多少人摸不着头脑。&br&&br&再进一步来说,因为公司是会赚钱也会亏本的,所以上述公式还可以扩展成这样的形式&br&&blockquote&Asset(资产)+ &a href=&///?target=http%3A///vocabulary/Expens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xpense&i class=&icon-external&&&/i&&/a&(费用) = Liability(负债) + Equity(所有者权益)+ &a href=&///?target=http%3A///vocabulary/Incom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come&i class=&icon-external&&&/i&&/a& (收入)&/blockquote&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公式,会发现等式左边表示钱/东西到哪里去了(要么还在公司手上,要么被公司花了);而右边表示钱/东西从哪里来的。&br&&br&当左侧增加,则记为Debit,减少的话记为Credit;&br&右侧正相反,增加的话记为Credit增加,减少则记为Debit。&br&&br&公司的任何一笔涉及钱物的交易,分解到最基本的单元,都会记录为对两个Entry(会计科目)的影响(注意,譬如现金和固定资产虽然都是Asset类型,但是是两个不同的科目),其中一个必定是Debit ,另一个是 Credit,因此这样的记账方法叫做Double Entry Bookkeeping,也就是复式记账法。&br&&br&我用扇贝网的经营活动来举几个例子(当然,以下数字都是虚构的):&br&&strong&1. 创始人共同投资了100万人民币,创建扇贝网&/strong&&br&影响了Asset 和 Equity,&br&公司现金资产增加100万,Debit&br&所有者权益增加100万,Credit&br&&br&&strong&2. 扇贝网购买了5万元的服务器&/strong&&br&Asset中的现金减少,Credit&br&Asset中的固定资产增加, Debit&br&&br&&strong&3. 扇贝网给员工发了1万元工资&/strong&&br&Asset中的现金减少,Credit&br&Expense 增加,Debit&br&&br&&strong&4. 用户给扇贝网充值1000元&/strong&&br&Asset中现金增加, Debit&br&Income 增加, Credit&br&&br&顺便提一下,大家知道有两种银行卡,借记卡(Debit Card)和信用卡(Credit Card),这里的Debit,Credit ,按照wikipedia里的说法,可以从银行看待自身Liability的角度来:&br&&br&首先你的钱存在银行里,这钱就是银行的Asset,而同时银行欠你的钱,这就是银行的Liability&br&你用借记卡购物或者取款时,用的是你在银行的存款,银行Liability减少,因此这是一个Debit。&br&而如果你用信用卡购物,按照&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redit_card%23Transaction_step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信用卡的工作流程&i class=&icon-external&&&/i&&/a&,银行并非立刻支付商户,而是会先欠商户的钱,也就是银行的Liability 增加了,这就是Credit。&br&&br&可能大家还听说过“贷记卡”,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纯粹的信用卡,只是因为早期国内银行出过一种不伦不类即可以储蓄也可以一定程度透支的卡并将其称为“信用卡”,结果要出真的信用卡时为了区别就叫做“贷记卡”了,从中国的会计术语来,Credit就是“贷”方,逻辑和上面是一致的。
我在创办公司的时候学过一些会计基础知识,当时也被借贷的概念弄得很糊涂——这两个字不是一个意思么,而且在微博上发现不仅是我这样的会计小白有这个困惑,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有回复说 “太同感了。遥想当年也有基础会计一门,跑上来就碰到借和贷的概念,…
感谢各位同学给那么多赞,如果对财务分析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做财务分析? - 郑天玑的回答&/a&&br&&br&我来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br&&p&&b&会计造假——现代炼金术&/b&&/p&&br&&p&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是看到了涉嫌在股票发行中重大财务造假的新闻,万福生科成为了创业板开板以来首家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而中介机构平安证券更是难逃处罚很有可能被暂停保荐资格,此新闻业内戏称屌丝挖坑怒栽高富帅!
从万福生科的报道来看,该公司于日在创业板上市,号称“稻米精深加第一股”,年,公司累计净利润1.81亿 元,2008年至2011年定期报告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 1.6亿元左右,即万福生科四年间近九成的净利润为虚增。&/p&&p&
就是这样个实际上净利润可能不到2000万甚至极有可能是亏损的屌丝企业竟然通过会计作假,不但获得了上亿的利润数据还让阅企无数牛逼哄哄的证券公司为它
保荐上市圈钱,这使得其会计造假在外人看来犹如变戏法一样能凭空把利润变出来,不是炼金术又是什么呢?&/p&&p&
会计造假——现代的炼金术,犹如悬在绑在市场经济头上巨大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摧毁以信用体系作为根基的现代市场秩序。因此各国都有严格的会计制度和规范
来界定会计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可是人类是非常喜欢打破既有规则的动物,无论多么严谨的法律和规则都会有漏洞,漏洞就会带来利益,利益就会让人
有破坏秩序的冲动。为从业人士,笔者想在这里介绍几个常见的造假手段:&/p&&p&1、小金库套现:&/p&&p&
小金库这个名词似乎略显猥琐,其实可以叫做帐外资产或者帐外资金,本质上是老板或者领导为了从公司里套现使用,虽然不知道是谁给了如此猥琐的名称,但其作用确是非常地大:洗钱、资金转移、抽逃资本、跑路、行贿、偷税乃至于老板个人挥霍都得靠小金库。&/p&&p&
如何建立小金库,方法其实比较简单,首先每个企业注册的时候都要到银行开一个基本账户,我们称为基本户,注册资金、利润收入、购货支付、工资社保发放和缴
税等现金收支都要通过基本户,企业还可以开立一般户用于其它资金转账,按照会计法规定,以企业开户必须建帐,每月银行账面余额要和企业财务账目余额一致,
任何形式的现金收支必须有依有据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计量,例如现金收入必须有依据说明是何种收入,而现金支出必须有依据说明这是何种成本费用。按照中国先行
的税法,发票是作为商品劳务交的交换依据,而会计上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成本费用型的支出以发票作为原始单据,说明购买事实成立。而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由于
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国地税分立造成)发票的种类千奇百怪,而且流通秩序相当混乱,在营转增之前地税发票甚至可以公开叫卖。于是这就诞生了买发票报
销账套现制造小金库的做法:&/p&&p&
1、首先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发票(支付税点购买、或其他渠道获得等)&/p&&p&
2、然后拿到公司报销,实际上公司并没有买过此发票注明的产品,也不需要付钱给相关单位&/p&&p&
3、企业财务以支付员工报销需要的名义向银行从基本户提取现金&/p&&p&
4、将基本户提取的现金存入另一张私人开的银行卡里(不能使用老板或者董事的个人名义,一般用信得过的会计或者出纳名字进行开卡)&/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97& data-rawwidth=&762& src=&/a909ef1a878a224d49ba4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2& data-original=&/a909ef1a878a224d49ba4b_r.jpg&&&/figure&&br&&p&
以上就是简单的套现方法,那张私人卡就是小金库。对私人卡的监控远比企业账户宽松地多。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发票费用在企业账面列支,还可以降低税赋。
这样的小金库其实是企业的自由资金,使用非常方便,领导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需要发票也不需要名头,其支出和收入需要出纳或者会计另外登记暗账或者内帐。
一般企业不仅仅会开一张私人卡,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开2张、3张甚至更多,而且为了避免大额收支过于频繁遭到银行监控,还会不断地转账和换卡(一张卡用完
就以其他人名义再办),以及循环往复。这种又增加自有现金又可以避税的做法让现在的企业,尤其是那些生存环境比较严酷的中小企业乐此不疲。会计人员内部称
其为:差额调整。&/p&&p&
这种行为算是一种潜规则,而且很多情况下无论是银行还是税务局都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尤其是银行都喜欢跪添来开卡进行大额储蓄的金主,一定程度上
银行算是纵容者。但问题是一旦踢爆,说轻点的走点关系交个罚款,说重了很可能让你一辈子在号子里捡肥皂。确实出现过不少会计人员看企业老板不爽匿名举报的
情况,甚至有捞空小金库跑路的。另外这招其实也非常适合贪官们洗钱用。&/p&&p&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企业财务部都是老板亲信甚至是老板的女儿亲戚,为什么在中小企业那些没关系没背景的会计屌丝是永远也混不出头的。&/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2、关联交易&/p&&p&
我想这个问题都已经被说烂了,简而言之非常简单地成本几家公司,互捅菊花,理念就是:环而插之则一鸡不湿。一般这种做法在大型的上市公司或者集团公司非常
普遍,一家大企业可能会以各种名义成立成百上千家分子公司,其股权关系和控制结构复杂地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如果开各种私人卡是小金库,我更倾向与称关
联交易其为利润库。&/p&&p&
很明显大部分企业成立众多分子公司尤其是上市企业,除了调控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调节利润,这点在上下游企业同是关联方的情况下很常见。
比如:企业A成立一家分公司B,企业A受集团C领导,集团C股东对企业A有每年的利润指标要求,在集团C内控不严内审划水以及企业A会计核算体系并未纳入 集团管理的情况下,企业A领导极有可能将分公司B用来消化无法完成的利润指标,尤其是企业A和分公司B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p&&p&
1、企业A领导要求设立分公司B,将下游的加工和包装发货转移给分公司B&/p&&p&
2、企业A为了达成利润目标,强制要求分公司B消化其呆滞或者超订单生产的产品,并以明显偏高于市场价的方式销售给分公司B。&/p&&p&
3、分公司B应付账款,企业A挂应收产生了利润,实际企业A可能并不对呆滞或者超订单部分向分公司B收款,但企业A在规定的会计年度里实现了集团C的利润 要求而且还实现了库存的消化(原本卖不出去的垃圾成了利润)。账面上企业A有了较好的业绩,但实际上垃圾其实全部转移给了分公司B。这是一种明显只看当前
不看未来的做法,也是典型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一般此类领导者在国内所谓职业经理人圈子比较常见,他们的工作期基本不会再一个公司呆满3年,所以制造短 期高利润假象欺骗股东的情况时有发生。&/p&&p&
当然以上当你需要成本来避税的时候,还可以反着操作。&/p&&p&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公司A的领导,私下或者让亲信成立销售公司,这样两家公司看上去毫无瓜葛,公司A领导将此销售公司作为中间商将本公司产品通过该销售公司 再转手给客户,进而以销售公司名义收取一笔佣金(中介费),这样相当于领导两边赚钱。这种情况很常见的是在外贸和海外市场销售,国内对国外情况不了解所以
乐于聘请有海外销售经验的高管,可惜这帮人大部分道德水平低下,而且故意利用自己成立的销售公司来倒手企业的产品,获得不义之财。&/p&&p&
成立各种分子公司的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意调拨资源。比如公司主体比较危险的时候,老板会在暗地里把优质资产转移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等主体撑不下
去了就宣布破产赖掉债务,这可以叫狡兔三窟或者金蝉脱壳。股民们随便哭,老子照样是大款。哦对了,最近尚德好像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了,大家可以去看看。&/p&&p&
看到了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越是大型的企业越喜欢成立名目繁多的分子公司了吧。&/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3、人为调控成本分配&/p&&p&
这点算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做法了,而且不是专家还很难界定到底是真是假。说得简单点就是本来该属于张冠李戴的性质。&/p&&p&
1、假设公司有两种基本产品,A和B,A卖得挺好,B属于亏本&/p&&p&
2、公司有意出售B产品业务,但没人会接手一个亏损的产品&/p&&p&
3、三种操作方式:&/p&&p&
拟定复杂销售合同,将B和A混合搭卖,意味着AB成本混合,这样显示账面B产品具有盈利空间&/p&&p&
改变原有成本核算方法,故意分配较少的成本到B产品,这样降低B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率&/p&&p&
将部分原本属于B的成本计入营业费用,这样不在毛利中体现,可以忽悠说B具有良好的成长性&/p&&p&
4、以上操作的最终结果就是让B产品得到包装成为一种优质产品的假象。&/p&&p&
能做这类操作必然是要企业产品特性和成本结构非常了解的人,也是手段最高明的一种,出这馊主意的绝对是资深的成本会计师,对成本业务和产品本身了若指掌,
必然也是老板的亲信,实际具体操作会非常复杂,一般外部的会计师和审计师根本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对产品的性质和成本构成有全面的了解所以这类产品很容易坑 人。&/p&&p&
其中最典型就是Autonomy坑了惠普的例子:&/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7& data-rawwidth=&752& src=&/89a4db60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89a4db603_r.jpg&&&/figure&&br&&p&
惠普会上当完全是Autonomy使出了组合拳:&/p&&p&
在8个季度前提前低于成本价处理呆滞产品,明显是在并购前逐步脱手低利润产品,用的方法是将成本作为费用和者故意将成本记在高利润产品,这种招术喜闻乐
见,对于净利润没有影响,但是毛利却被提高,如果对于该公司产品销售性质不熟悉,无法区分产品之间销售和成本如何匹配的分析师来说很容易造成这个公司未来
仍然有巨大的盈利空间的错觉。(操作3.1 3.2 3.3)&/p&&p&
2 就不用说了,关联交易,在中国基本等于人见人草的黑木耳,太喜闻乐见了。(见关联交易)&/p&&p&
3 长期收益短期化,提前计量,注意是计量而不是实际收到款,对于Autonomy来说压根没收到过钱,而是直接做了应收计入当期收入,这好像本来别人向我订 了3年的报纸,从正常角度而言每年交费的时候我才能确认收入,而现在Autonomy直接在第一年确认了三年的预计收入,直接抬高今年的利润。&/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4、随意更变大额计提方法&/p&&p&
这种做法属于既无脑又显而易见,但最有效果的,也是经常被滥用的。&/p&&p&
1、计提毫无根据的预计收入或者成本费用。&/p&&p&
2、滥用大额预估及冲回:这点在计提工资上非常明显,很多企业工资发放是在下月,因此当月要先计提一笔工资,等下月实际方法时在下月冲回上月预提部分,将
上月实际发放部分入账,可以说是先预估一笔我要发多少工资,等实际发放的时候把预估冲回来把实际发放的做进去。这种时候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这种大额的预
估,故意在报表期估计一个很大的金额,样显得当月成本很高,可以冲减利润减少纳税。下月再大额冲回,以此往复。当然反过来也是OK,为了利润故意不计提应 计提的成本费用。&/p&&p&
3、滥用摊销,随意改变摊销方法。某些大额费用原本需要6个月摊销,为了各种目的缩短或者延长摊销时间,影响每月平摊费用。&/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5、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与存货&/p&&p&
在建工程和存货由于其特殊性质,已经成本会计造假的最大垃圾场。&/p&&p&
在建工程,原本是用来记录大型固定资产安装调试的过程,转固(即为固定资产安装调试完成正式投入生产)时将包括固定资产的买价及安装调试期间发生的所有成
本一并转入固定资产原值。但实际情况是,在建工程的特殊性被利用进行利润造假。比如某些公司购置了大型生产线,为了保持本身良好的业绩利润,迟迟不将大型
生产线转固(实际上可能已经投入运行),因为一旦转固就要计提折旧,折旧计提产生费用就会影响业绩。&/p&&p&
另外即便已经转入固定资产,有不少企业可能实际已经将原本固定资产变卖但是为了考虑补贴或者税收,仍将其挂在账面不做清理。&/p&&p&
还有的情况就是拿在建工程当做利润过渡,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万福生科,其虚造利润的方式就是虚构在建工程,然后以该在建工程需要预付款给设备厂商,实际预
付款流向了万福生科的粮食经纪人,粮食经纪人又以实现销售付款的形式将钱打回给万福生科,结果账面上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大幅膨胀,利润虚增,最后资金又流向
了在建工程使得在建工程也开始膨胀。&/p&&figure&&img data-rawheight=&581& data-rawwidth=&530& src=&/e171ac64d95d9c147c1e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e171ac64d95d9c147c1ec6_r.jpg&&&/figure&&br&&p&
存货同样具有着相似的功能:&/p&&p&
1、企业决策失误产品滞销,但没有实现销售的产品并不体现在成本里而是体现在存货当中,存货属于资产,这使得很少有企业有动力去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生产经营状态,职业经理人更愿意让其永远静静地躺在存货里面,保障自己的业绩。&/p&&p&
2、存货价值的预估滥用,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存货采购存在货已到发票未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对存货价值进行预估,和工资计提相似,预估为
人为判断,等实际发票到时冲回,这样就给了操作空间,可以在当月为了利润或者忽悠别人收购垃圾项目降低对存货价值的估计,进而降低成本。&/p&&p&操作复杂指数:**********&/p&&p&风险指数:*************&/p&&p&总结:&/p&&p&
以上“炼金术”相当喜闻乐见,可以说在笔者并不长的从业生涯中都这些行为都见过。很多从业者甚至有些财务专家公开高调宣称会计做(假)帐是一门艺术,笔者
认为这是最不要脸的洗脑口号。虽然在国内这种大环境下人人作恶已经成为了常态,但是恶就是恶,作假就像贪污行贿一样,只有能诞生罪业绝不会是一种艺术,更
不应借艺术之名将其正当化。在炼金术的世界里人体炼成和金钱炼成都是禁止的,凭空诞生的利润必然伴随着无比凶险的深渊。&/p&&p&
孩子们,等要进去捡肥皂的时候一切都迟了。&/p&
感谢各位同学给那么多赞,如果对财务分析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我来贴一篇以前写的文章: 会计造假——现代炼金术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是看到了涉嫌在股票发行中重大财务造假的新闻,万福生科成为了创业板开…
update:&br&删评论是因为评论者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和最基本的耐心去思考,我懒得一个个教。不过发现删评论删的手酸,所以统一说一下吧:关于收益率能否达到10%的问题,我不是金融行业人员,我不敢评论。这个数字引用的是那个答案中的数据,详细可以点链接去看。但我要说的是:收益率达不到10%,不影响推论成立,其中的逻辑关系自己想清楚吧,想不清楚的可以评论,方便我拉黑,谢谢大家支持我的黑名单。&br&另:我校金融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微积分的,不知道其他学校是不是如此。如果学了微积分连“不妨设”是什么方法都没掌握,我只能说,贵校的考试也是够水。&br&&br&update:&br&引用的那个答案进行了更新,老扎没有成立信托基金,所以假设的方案并不成立,不过希望大家依旧能看懂这个答案的内在逻辑吧。啰嗦解释两句:&br&最高线和最低线依然不变,最高是没有遗产税的情况,最低是真的缴纳遗产税的情况,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区间,存在一个值,是进行慈善避税后,实际得到的收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盯着收益最低限——完全缴纳遗产税,那就理解错遗产税的作用了,我们不是一定要让他按照遗产税那个额度来贡献社会,而是通过遗产税的方式,和对慈善的一些方便之门,引导富豪们走一条慈善之路,未必有全额缴纳遗产税那么大,但是也会极大拓宽慈善之路。&br&&br&感谢所有善行。&br&&br&&br&&br&原答案:&br&-------------------------------------------------------------------------------------------------------&br&这里我想来两个反转。&br&第一个,他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是合理避税了,这是结果,但不一定是他的目的,不过没关系,我们要的正是这个结果,而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合理避税还是完全慈善。&br&第二个,好的制度,应该是充分利用人们自利的行为,达成利他的目的,所以其实遗产税,加上对慈善基金的一些利益引导,得到了一个共赢的结果。&br&&br&我们来看,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个答案:&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450亿美元,扎克伯格捐掉一个小米,你有什么感想? - Alkaid 的回答&/a&&br&&br&作者算了两笔账:&br&&b&1.直接交遗产税,然后剩余的钱投资;&/b&&br&&blockquote&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扎克伯格没有捐款,他女儿将得到35%遗产税后450*0.65=292.5亿,20年每年10%收益,最终得到&b&1968亿&/b&美元。&/blockquote&&b&2.通过慈善基金的方式避税并投资;&/b&&br&&blockquote&而使用慈善信托基金的话,450*(1.1)^20-450=&b&2577亿&/b&美元。&/blockquote&看起来,使用慈善基金避税的方法,比交遗产税多收入了&b&609亿元,&/b&令人不禁感慨:为富不仁啊!&br&&br&但其实,少算了一笔账:&br&&b&3.完全没有遗产税的情况下,直接拿到所有遗产并投资&/b&&br&&b&3.完全没有遗产税的情况下,直接拿到所有遗产并投资&br&&/b&&br&&b&3.完全没有遗产税的情况下,直接拿到所有遗产并投资&/b&&br&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他的女儿将获得:&b&450*(1.1)^20 = 3027亿美元&/b&&br&&br&&br&&b&这样,才完整地拼出了这个遗产税的结果:&/b&&br&&br&&b&
最高点:没有遗产税-------------------------3027亿美元&/b&&br&&br&&br&&b&
实际点:有遗产税,但做慈善避税------2577亿美元&/b&&br&&br&&br&&b&
最低点:真交遗产税--------------------------1968亿美元&/b&&br&&br&&br&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正式因为遗产税这项政策,使得富豪们从收益3027亿中,分出了450亿来做慈善。至于如果真的交遗产税(相当于贡献给全体公民)那更多的609亿元,嗯,那不过是一个虚假的靶子。我国古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遗产税这项政策,如果你认为:&br&&b&哇擦!你本来该交450+609=1059亿,结果你只交了450亿~你个为富不仁的人!&/b&&br&那你就搞错了!!&br&这项政策的结果,其实是:&br&&b&哇擦,本来你一分钱不用贡献,但是因为我们让你在交1059和交450之间选择,所以你最终为慈善事业贡献了450亿!太好了!&/b&&br&&br&&br&明白了吗?扎克伯格没有“赚到”,没有“多获得了利益”,你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你把我们为他设定的两种“亏损方案”中较大的那种,当作理所当然的结果,其实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是人家一分钱都不给,而现在,他选择了少亏损的方案——做慈善450亿美元。&br&所以,他真的出钱了,真的做了慈善了。如果我们都要求每个做慈善的人,是完全无私,毫不利己,不沾一点点为自己着想的意思,那么慈善只能越做越小。&br&&br&-------------------------------------&br&一点题外话。&br&&br&对于治国,大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br&1.大家要发自内心的善,主动做好事,主动拒绝私心,不要钻空子,不要利用法律漏洞,大公无私,奉献社会;&br&另一种:&br&2.人都是自私的,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但我们尽量利用制度的导向,使得人们能在出于自私的目的做事时,依然做出利他的事情。当然,如果他大公无私,更好。&br&&br&第一种,治国很简单:垂拱而治。然而,真要实现人人为公,太难;&br&第二种,很麻烦,制度的设计环环相扣,要了解人心,要利用人心,直至今天,也没见到一种完美的制度诞生。但是,它很实在,它真的能达到导人向善的目的。&br&&br&比起把全社会变成圣人来说,也许,把自私导向共赢的方法,更现实吧。
update: 删评论是因为评论者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和最基本的耐心去思考,我懒得一个个教。不过发现删评论删的手酸,所以统一说一下吧:关于收益率能否达到10%的问题,我不是金融行业人员,我不敢评论。这个数字引用的是那个答案中的数据,详细可以点链接去看。…
&p&财务分析的课程每年都有开课的 网址在学堂在线&a href=&///?target=https%3A///courses/course-v1%3ATsinghuaX%2BB2017_T2/abou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分析与决策(2017秋)-学堂在线-最大的中文慕课(mooc)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是今年的链接 大家去网站搜索下就有的了&/p&&br&&br&&p&去年以来MOOC最火的一门课&a href=&///?target=http%3A///courses/TsinghuaX/5X/2015_T1/abou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分析与决策(2015春)&i class=&icon-external&&&/i&&/a&,现在应该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开课了。
&a href=&///?target=http%3A///course/605/%25E8%25B4%25A2%25E5%258A%25A1%25E5%E6%259E%%25B8%258E%25E5%%25E7%25AD%259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分析与决策 学堂在线&i class=&icon-external&&&/i&&/a&MOOC学院的评价
课程给的参考书
1、肖星著,《一本书读懂财报》,浙江大学出版社(与课程内容配套的书籍);&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本书读懂财报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我当年第一次参加课程的时候肖女神还没出书呢)&/p&&p&我个人觉得这门课是国内最好的财务入门课程,真的受益匪浅。上面有人推荐对外经贸张校长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53874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报表分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确这是一门非常不错的课程。但我认为这门课以及张新民教授写的那本书更适宜有了一定财务会计基础的同学。他以财务质量为视角进行分析,不同于传统的财报分析。&/p&&p&还有&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公司基本面分析实务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本书应该算干货满满了&/p&&p&--------------------------------------------------------------------------------------------------------------------------------------------&/p&&p&更新一本很重要的书&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1110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财务报表分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黄世忠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拿我mikko大大的话说,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可以认为你的财务分析能力是不过关的~&/p&
财务分析的课程每年都有开课的 网址在学堂在线 这个是今年的链接 大家去网站搜索下就有的了 去年以来MOOC最火的一门课,现在应该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开课了。
很多人打算做财务,问要看什么书,以下是较专业的回答:&br&第一阶段:&br&《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br&第二阶段:&br&《莫生气》《佛经》《老子》《思想政治》《论持久战》&br&第三阶段:&br&《颈椎病康复指南》《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护理》《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精神病症状学》&br&第四阶段:&br&《活着》&br&朋友圈摘的,如有侵权,请私聊删帖。
很多人打算做财务,问要看什么书,以下是较专业的回答: 第一阶段: 《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 第二阶段: 《莫生气》《佛经》《老子》《思想政治》《论持久战》 第三阶段: 《颈椎病康复指南》《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护理》《心脏病的预防与防…
接地气的回答来了~~~~以应付债券为例。&br&&br&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b&折价&/b&或&b&溢价&/b&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br&&br&&b&折价发行&/b&: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发债企业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你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场利率低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都比买你的债券收益高,你不折价卖谁买呢。当然,这么一来,好处是发债企业今后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实际现金流出)少了。即:&b&折价发行是为了以后每期少付利息而在发行时给予投资者的补偿&/b&。&br&&b&溢价发行&/b&: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投资者也不是傻子,干嘛要溢价买呢。当然是因为以后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b&溢价发行是发行企业因以后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b&。&br&&br&其次,强调一点,我同意楼上的,&b&摊余成本你就把他理解成本金&/b&。那么到此,你的第二个问题就能解答了——&br&&br&&b&溢价发行时:&/b&溢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之外增加的本金,你在脑海里把这部分单拎出来,发债企业每期&b&多付&/b&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计算出来实际付出去的现金流大于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的那部分现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来的部分实际上是&b&归还了这溢价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实际利率计算产生利息&/b&。那么让我们再念一遍,摊余成本就是本金——那么本金减少了,所以溢价发行时摊余成本不就减少了嘛?&b&摊余成本减少额&/b&不就是 【现金流出-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嘛?一期一期减到最后摊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额一样了,意味着多出来的溢价本金摊销完了。&br&&br&&b&折价发行时:&/b&折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基础上减掉的本金,同样地,由于发债企业每期&b&少付&/b&利息,这部分现金流就会滚到本金上(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利滚利啊),成为下一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说摊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后一期就等于票面金额了。那&b&摊余成本增加额&/b&不就是 【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现金流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金额】
嘛?&br&&br&&b&记忆技巧&/b&:计算的时候不要去管&b&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b&,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只确定每一期的现金的实际流出金额,在这个基础上,相比实际利率下&b&应付&/b&利息,&b&多流出了现金就减少下期期初本金&/b&(摊余成本),&b&少流出了现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b&(摊余成本)。因此也就能理解对余摊余成本的调整的分录处理,为什么是借或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br&&br&说白了,绕就绕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弯上。&br&&br&PS: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转债可以类比推理理解。(购买方和发行方思路是相反的)
接地气的回答来了~~~~以应付债券为例。 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折价或溢价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 折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发债企业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
&p&1、&strong&有高的GPA&/strong&,如果你想去家喻户晓的知名大企业的话,请让你成绩排名至少在&strong&30%以内&/strong&,男生的话成绩的要求可以放宽到50%;&/p&&p&2、&strong&尽量拿到学校里所有能拿的荣誉,&/strong&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次数尽量多,级别尽量高)等等;&/p&&p&3、既然都拿到优秀学生干部荣誉了,那么肯定的,你也是要&strong&当过班干部&/strong&的人;&/p&&p&4、证书,会计从业其实没有什么含金量的,CPA在校生不能考,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strong&初级会计和ACCA&/strong&了,即使只过几门也很不错;&/p&&p&5、&strong&知名事务所或者企业的财务实习经历&/strong&&/p&&p&6、&strong&英语好&/strong&,托业、托福、雅思,比较能证明你英语水平的考试,择一考之&/p&&p&以上是硬性条件,一份好看的简历的标准配置。(反驳我真正的人才不需要这些傻逼证书荣誉称号来证明自己的人,如果你可以不经过网申也可以成功说服HR给你面试机会那就当我没说吧。)&/p&&p&接着是软性实力:&/p&&p&&strong&逻辑思维,数据分析,商业嗅觉,案例分析,丰富的行业知识储备&/strong&&/p&&p&以上的能力都不是一日之功,题主若是还小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在大四之前好好训练自己,&/p&&p&对策有:&/p&&p&1、若是有条件的话修一些市场营销、金融相关的课程(楼主身在一个财经院校没能做到这一点再次感到万分惭愧)&/p&&p&2、参加比赛,难度大点的全英文报告的CIMA,难度低点的与本校同学PK的财务案例分析比赛,只要认真去准备了,你就能意识到自己哪里存在不足&/p&&p&3、仿照咨询公司面试那样,找几个相好的同学一起练习case study,当你大学练过几十个case了,水平还会和鲜于接触的同学一样么&/p&&p&4、多看财经新闻和杂志,培养business sense&/p&&p&&strong&最后,预祝楼主毕业时能够有底气的站在你心仪的企业面前。&/strong&&/p&
1、有高的GPA,如果你想去家喻户晓的知名大企业的话,请让你成绩排名至少在30%以内,男生的话成绩的要求可以放宽到50%;2、尽量拿到学校里所有能拿的荣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次数尽量多,级别尽量高)等等;3、既然都拿到优秀学生干部荣誉了…
本人会计零基础,考从业资格证(已过)某天正为会计分录烦躁不已,无意中看了一篇有关讲解借贷记账法的文章,其中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如醍醐灌顶,那就是:&b&“贷”表示钱的来源,即钱从哪儿来,“借”表示钱的去向,即钱去了哪儿。&/b&至此我做会计分录,一做一个准,百试不爽,还根本不用记它是什么资产类,负债类,借贷方相反什么的。其实核心往往是最简单的。现分享出来,也遥谢那位“恩师”
本人会计零基础,考从业资格证(已过)某天正为会计分录烦躁不已,无意中看了一篇有关讲解借贷记账法的文章,其中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如醍醐灌顶,那就是:“贷”表示钱的来源,即钱从哪儿来,“借”表示钱的去向,即钱去了哪儿。至此我做会计分录,一做一个…
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呆过的两家公司,典型的不区分和严格区分财务和会计。都是大公司,比较一下:&br&&br&A公司整个财务团队当时大概一两千人,没有财务和会计这么区分的叫法,统一叫财务部。在基础岗位上,一个人既是财务又是会计,也就是说你每个月得结账,出报表,数据分析,作报告,做汇报,跟领导们开会,跟各个部门扯皮打架,基本上所有财务会计的活儿你全干了。好处是对人锻炼挺大,时间长了整个流程和业务你都非常清楚;坏处是如果你负责的是一个比较不省心的业务,那么你会非常操心非常累。在level高一些的岗位上,大家也是会计,只不过干的是合并报表之类的活儿,汇报的人级别更高一点。&br&&br&B公司的财务团队人数跟A公司差不多,CFO下其实基本上就是分成了Accounting和Finance两个大team(其他的什么tax,IA,IR之类的暂不表),简单一点概括:Accounting就是结账和核算的,Finance就是做分析和预算的。大家的职能分得非常开,每个月Accounting负责结账,等着系统操作完自己出完各种报表,然后Finance开始各取所需的进行分析。&br&&br&举个反向栗子:&br&某月某个region的市场人员发现他所负责的区域KPI考核是负数,显示一直在亏损----------&region finance分析后发现主要是某款产品的成本价格比售价还高,导致一直亏损-----------&产品finance分析后发现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跟以往相比都有较大波动-----------&Accounting检查当月月结是否有问题,报表是否有错误,与制造、采购等team一起检查采购生产方面是正常波动还是人为异常,最后反馈。&br&&br&不要以为做finance的人就一定懂Accounting,他们可能也只是负责一个供应商的rebate分析之类的很小一块。我是Accounting,我最烦那种一点Accounting knowledge都没有的finance,他们距离实际业务非常遥远,喜欢直接丢给你一个异常的问题,你的解释他要不就听不懂,要不就不听解释。而我最害怕那种从Accounting内调过去的finance,他们能一眼指出Accounting结账或者报表的问题,而且你还糊弄不了他。&br&这种把Accounting和Finance严格区分的做法,会让本来在大公司是螺丝钉的员工更加螺丝钉,特别是Accounting内部的AP、AR等team,基本上就是个poster,你能做的,说不定哪天机器就替你做了。但是没办法,工作量业务量太大,必须分得这么细。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高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大而全的。如果你有心,不管你是Finance还是Accounting,最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专业,be an expert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呆过的两家公司,典型的不区分和严格区分财务和会计。都是大公司,比较一下: A公司整个财务团队当时大概一两千人,没有财务和会计这么区分的叫法,统一叫财务部。在基础岗位上,一个人既是财务又是会计,也就是说你每个月得结账…
这四类金融资产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起始日至到期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一项金融资产在确认时进行明确的分类,目的是为了将这种变动进行一以贯之的处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针对短期持有、以交易为目的的资产,使盈亏能较为迅速的反映在当期的利润表中,使投资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公司持有的这些以赚快钱为主要目地的资产的表现。&br&&br&而有些金融资产,公司想要长期持有,但如果也像FVTPL那样把短时间内的价值变动都计入当期利润,损益表会产生无意义的波动。反正到期日早着呢,你们这么猴急猴急的算来算去,一会盈一会亏的,有嘛用?!所以这类资产一般不会去看他的价值变动。除非真的有很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价值减损,比如所投资公司清算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br&&br&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就是公司持有,也不打算持有至到期,也不打算马上卖掉。那计入当期利润也不太合适,完全置之不理也不合适。这时候所有者权益就成了一个缓冲:把价值的变动计入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承认它的价值变化了,但是不承认其对利润的影响,煮熟的鸭子上桌了,但是还没吃到嘴里所以谁也别嚷嚷好吃。一旦实际交易发生,该盈利该损失的再从所有者权益表中调出来进当期利润,并由此名正言顺的进入留存收益中。&br&&br&贷款和应收款按定义是金融资产,有点类似持有至到期投资,但一般公允价值变化不大,所以就不跟着以上几个搀和,自己单独分类出来。&br&--------------------------------------------------------------------------------------------------------------&br&再说深一点的,上面的FVTPL,还包含了衍生金融产品,什么掉期啊,期货呀,期权啊都在这个分类里。这类产品一般是投机性质的,所以准则认为公司持有就是想短期获利,直接被打入FVTPL。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公司持有这类产品的目的是对冲经营上的风险。比如现在是9月份,公司来年3月份要用美元支付一笔货款,但是公司不确定3月的时候汇率怎么样,如果汇率掉下来,那要出的人民币就要多,没准儿最后是个亏本儿买卖。这种情况下,公司一般会搞一个美元的买入期权,以防不测。虽然是衍生产品,但公司的目的不是短期获利,这时候,准则允许你不以FVTPL计量这一衍生品。而是以所对冲风险的计量方法计量。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了。等有人问到时再说吧。
这四类金融资产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起始日至到期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一项金融资产在确认时进行明确的分类,目的是为了将这种变动进行一以贯之的处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针对短期持有、以交易为目的的资产,使…
个人认为,家庭理财的重心大致在三方面:&br&&ul&&li&现金流管理&/li&&li&收支分析&/li&&li&理财产品&/li&&/ul&&br&这其中,&strong&现金流管理&/strong&在我看来最为重要。家庭收入和融资的渠道单一,不具备企业的运营资本(working capital)所能带来的天然缓冲。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因此对现金流的管理应该成为所有理财行为的出发点。&br&现金流管理并不需要会计知识。现金流是一个很具象的观念,花了多少钱挣了多少钱都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的事实。由于现金流管理的目的是检验接下来一段时间对现金的需要是否与家庭持有现金相匹配,所以唯一要花点功夫的地方,是根据过往收支的情况预测未来的现金贮备,再把各种家庭计划(购房,购车,孩子上学,大件采购等)考虑进去,看看什么时候现金比较吃紧,是否需要提前作出准备等。&br&准确的现金流预测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对历史收支的了解。关于沟通,我一直认为夫妻两个人一起理财的家庭在财务上成功的机率更大。想想如果某人想着下个月发了工资就给自己买个单反而另一方做现金计划时全然不知,到时家里会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而关于历史收支的信息,就要靠家庭理财重心的下一个方面-收支分析-来收集。&br&&br&&strong&收支分析&/strong&是题主问题的原意,在这里不放在一开始讲的原因,一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人说了不少我觉得都很对,尤其是各位关于需要多少会计知识的部分。在家庭理财中,收支起两个作用:1.收集关于每月净现金流入(总收入-总支出)的历史数据供现金流管理使用;2. 提供“按家庭成员”和“按消费种类”分类的支出数据,用于做纵向上的每月变动分析。&br&这里我没有提记帐,因为记帐实在只是一个手段。它为上面的两个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分析质量。而电脑是按费用计还是资产计,老实讲就连有通用会计准则规范的企业财报会计,各个公司的做法也可以不同,更何况并不需要对任何家庭成员外人员负责的家庭记帐。&br&对于家庭来讲,唯一需要注意的原则是“一致性”,也就是说某一类花费这个月计的是娱乐开销,下个月就不能随便改成人情开销。&br&而你提到“记久了也并不比日记更好”,或许是因为你只注重了记帐这个数据收集环节,却疏于做真正对家庭理财有用的分析环节。&br&至于“反映资产状况”,作为家庭不必太过纠结。除非你有几套房产需要时刻关注它们的价值变动,普通中国家庭并不持有多少可以最终变现的资产,东西买了就是用到坏(甚至包括车子),最终不是给废品站就是给了亲戚朋友。因此我不建议设置任何资产类的科目在家庭记帐的系统中。如果很想真实反映资产状况的感觉,那就只把房子单独列出来吧,每年根据楼下链家对邻居家的房屋估值对自己家的房子重新定个价。&br&&br&最后简单说说&strong&理财产品&/strong&。这里我用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了存款,保险,基金,股票。前面提到,一切理财行为的出发点是现金流管理。所以无论理财产品给出多么优厚的条件,首先检验自己的现金流预测,不要存侥幸心理留下可能的现金流缺口。&br&简单的存款自不必说,我的父辈几乎只用这一种手段理财。&br&其他几类则需要比较复杂的财务知识,会计常识是不够用的。最好的办法是不管推销员如何口若悬河,直接索要详细的理财产品介绍,注意不是那种各种图片箭头夸张字体的宣传手册,是白纸黑字附有详细数据的产品介绍,找专业人士或金融行业的朋友计算潜在收益率和风险,为你出谋划策。
个人认为,家庭理财的重心大致在三方面: 现金流管理收支分析理财产品 这其中,现金流管理在我看来最为重要。家庭收入和融资的渠道单一,不具备企业的运营资本(working capital)所能带来的天然缓冲。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首先敬各位客官一杯啊[]~( ̄▽ ̄)~谢谢这么多赞同,我知道你们这不是给我的是给面粉的。&br&&br&看了日报才发现……(*?Д`*) 诶你们要专业的、要精简的?诶??(*?Д`*) (*?Д`*) (*?Д`*)好麻烦的…… &br&&br&其实在下本意很简单,就是觉得问这个问题的盆友一定是被来回来去的借贷绕晕了,所以才拿出栗子来。本来会计就是用来解释经济活动的,有的时候啰嗦啰嗦经济活动本身,跳出来看看,再回过头去,经常事半功倍~&br&&br&不过我在最后会贴一个尽力专业但不那么专业的推导,然后贴一个大精简万能无敌式子(考试党们加油!),供各位参考~&br&&br&m(_ _)m&br&==================================原文===================================&br&基本原理是一个公式:&br&(从哪里来 + 到哪里去)×(静态性质 + 动态性质)。&br&&br&什么意思呢?就是从来去两个角度,看每一项有经济意义的活动,同时还给这些活动分类。&br&&br&想要弄清楚借贷,先要说分类做铺垫&br&&br&分类是什么?就是从股东的视角看经济活动。总地来说,所谓动态性质,就是业务给股东财富带来的增量或负增量;静态性质,就是某天某分某秒,财富的真实属性。&br&&br&太抽象了,我举个开店的栗子:&br&&br&什么是静态性质?什么是财富的真实属性?&br&&br&老王是西城某炸酱面店的老板,他开店就是为了赚钱糊口。店里有好多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还有门口那张褪了色的海报——老王就指着这些东西赚钱。老王一直小本经营自负盈亏,但唯独今天用的那袋子标准粉是跟对门烧饼铺老武借的(? ? ?)? 。&br&&br&会计们都是处女座分类强迫症,非要整个专有名词。于是他们管能赚钱的桌椅板凳之类,统统叫资产;管欠老武的面粉叫负债,管老王自己的东西叫股东权益。老王看,这不就是板凳么?会计说不对,板凳不是板凳&br&&br&(╯-_-)╯╧╧ &br&&br&会计说……首先它是资产,其次这东西你不欠别人,所以还是你老王的权益。&br&&br&老王心说你废话这么多干什么?其实不就三个:有多少能赚钱的东西、哪些是店老板自己的、哪些是欠别人的。&br&&br&什么是动态性质?&br&&br&继续栗子:&br&&br&话说老王小本经营,最开始自己凑两三万开的店。去年吃面的人多,刨了买面粉、水电费、雇伙计的钱,他一个月能赚万八千的。年底一结,有小八万块钱。正高兴呢,对面老张过来跟老王说你不能白用我面粉,得给我点利息。老王一看,好,给你三千。老武屁颠屁颠回去做烧饼了。&br&&br&一碗牛肉面卖12块,这叫收入;里面用了面粉4块钱,这叫成本;水电费就叫水电费,叫费用;给老武的那三千,叫利息。要是税务局一脚踹进来,你还得交所得税∑(っ °Д °;)っ 。牛肉面刨了这些乱七八糟,真正落到老王口袋里的,叫利润。&br&&br&这利润,岂不是老王鼓捣锅碗瓢盆弄出来的么?所以说锅碗瓢盆的价值就在这里。&br&这利润,岂不是先前没有,后来有的么?所以叫它增量。&br&&br&借我们总理的风格说话——老王要用好锅碗瓢盆的存量,又要想办法提高赚钱的这个增量。&br&&br&性质讲完了,讲何来何去。&br&&br&话说老王去年给店里买了个瓢。&br&&br&试问——&br&貴方が私のマスタ-か?&br&&br& (~ε(#~)☆╰╮(~▽~///)&br&&br&嗯哼!试问——&br&&br&瓢能不能挣钱?&br&(??ω?)??能!&br&好!叫它资产!&br&&br&瓢是谁的?&br&(??ω?)??老王的!&br&好!叫它权益!&br&&br&瓢从哪儿来?&br&(??ω?)??老王的腰包!&br&&br&会计说,抽象一点好不好——&br&(店里面)&br&多了:资产(瓢能帮忙挣钱)&br&多了:权益(瓢是老王给的)&br&&br&如果这瓢是老武的呢?&br&多了:资产(瓢能帮忙挣钱)&br&多了:负债(瓢是老武给的)&br&&br&如果用老王把这瓢收回去了呢?&br&少了:资产(瓢)&br&少了:权益(瓢)&br&&br&如果老武把这瓢收回去了呢?&br&少了:资产(瓢)&br&少了:负债(瓢)&br&&br&又话说老王一年下来,卖了几百几千碗牛肉面,上百箱啤酒,赚了7万5,同时还付给面粉批发商2万。他拿着工行的卡付了水电费2千,给了老武3千,自己余下来5万。&br&&br&7万5是什么?&br&是钞票!&br&&br&……&br& (~ε(#~)☆╰╮(~▽~///)&br&……&br&废话!&br&……&br&是收入!&br&&br&从哪里来?&br&_(┐「ε:)_ 从客人那里!&br&到那里去?&br&_(:3 」∠)_ 到老王的保险柜里去!&br&&br&2万是什么?2千是什么?3千又是什么!&br&(??ω?)??是成本!是费用!是利息!&br&从哪里来?&br&_(┐「ε:)_ 从老王的保险柜里来!&br&到哪里去?&br&_(:3 」∠)_
到面粉商、工行、老武那里去!&br&&br&会计说,抽象一点好不好——&br&(店里面)&br&多了:现金7万5(显然能拿来继续赚钱,资产!)&br&来源:收入7万5(客人给的收入)&br&&br&少了:资产2万5(现金2万+2千+3千)&br&去向:成本2万(给面粉批发商了)&br&
费用2千(交工行了)&br&
利息3千(给老武了)&br&&br&…………………………&br&&br&我想说到这儿应该不用再说了&br&&br&来源、去向、多了、少了,统统换成借或者贷。&br&只要是资产多了,就是借;负债权益与之相对。&br&只要是收入多了,就是贷;成本费用利息税与之相对。&br&然后把借的写上面一行、贷的写下面一行即可。&br&&br&==============================更新======================================&br&关于这个公式啊——&br&&br&(从哪里来 + 到哪里去)×(静态性质 + 动态性质)。&br&&br&展开就是这个样子滴。。。。。( ???? )~&br&&br&从哪里来 × 静态性质 + 到哪里去 × 静态性质 + 从哪里来 × 动态性质 + 到哪里去 × 动态性质&br&&br&(~ε(#~)☆☆☆☆☆☆☆☆╰╮╰╮╰╮╰╮╰╮╰╮(~▽~///)&br&&br&不要打我啊,来颗栗子压压惊——&br&&br&老王一碗牛肉面成本5块,他卖了10块钱 (*?艸`*)&br&&br&我来变魔术啊,各位看好了~~~~~~~~~~~&br&&br&老王一碗牛肉面成本5块,他卖了10块钱&br&=&br&老王一碗牛肉面成本5块,&br&他卖了10块钱&br&=&br&牛肉面…成本…5块…一碗…老王的 (请脑补谷歌娘)&br&老王…卖了…10块…钱(请脑补Siri)&br&=&br&成本…5块&br&牛肉面…一碗&br&钱…10块&br&卖了…10块&br&=&br&成本
5块&br&存货(牛肉面)
5块&br&现金
10块&br&收入
10块&br&&br&各位是不是莫名燃起来了 (*o??o?)?,这就是分录啊!赤裸裸香喷喷的分录啊!我们再来强迫症一下~&br&&br&~~(借贷要错开菌
。') &strong&借:主营业务成本
5&/strong&&br&~~~~~~(借贷要错开菌
。')&strong&贷:库存商品
5&/strong&&br&~~(借贷要错开菌
。')&strong& 借:银行存款
10&/strong&&br&~~~~~~(借贷要错开菌
。')&strong&贷:主营业务收入
10&/strong&&br&&br&你看,这不就变成了会计们的思维)&( ̄︶ ̄)&&br&&br&从卖牛肉面这事儿来看,出去一个牛肉面(╯&д&)╯?˙?˙?,捡回来一堆钱(?oωo?)??˙?˙?。牛肉面和钱都是静态的,是“东西”。可卖出去这件事儿,就是动态的,出去是一码,收钱是另一码。&br&&br&请先把重音放在“卖牛肉面”和“收钱”的第一个字上。对对,卖~~~~牛肉面,收~~~~~钱。&br&&br&这时候你说的其实是成本和收入,是这项活动,是活动,活动,动…………动次……动次哒次……&br&&br&如果你说的是卖牛肉面~~~~~,收钱~~~~~~~&br&&br&你说的其实是商品和现金,是静态的东西,是东西,东西,东……东次……东次打次……&br&&br&所以&br&&br&成本————到哪里去 × 动态性质&br&库存商品——从哪里来 × 静态性质&br&现金————到哪里去 × 静态性质&br&收入————从哪里来 × 动态性质&br&&br&(??ˇ?ˇ?)&br&============================↓↓乃们要的专业版↓↓=============================&br&本来我不想说会计那些概念系统的,就是不要o( ̄ヘ ̄*o),但既然你们诚心诚意的提到这茬儿了……&br&o(*////▽////*)&br&我就来说说为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啥呢为啥呢?(话说我脸红个屁啊)&br&&br&严肃嗯哼……( ' .
)&br&&br&首先,因为资产要么是东家给的,要么是外人借的。所以:&br&&br&资产 = 东家给的 或者 外人借的 = 权益 + 负债。即:&br&&br&资产 = 权益 + 负债&br&&br&&b&我们就硬性规定,凡是左边增加都是借减少都是贷,凡是右边增加都是贷减少都是借。至于为什么,故事可长了,栗子不够吃……&/b&&br&&br&继续啊……&br&&br&因为赚的钱,即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税金,所以:&br&&br&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利润………………先不说为啥收入费用借贷规则和资产负债是反的&br&&br&因为利润最终要到东家那里,所以利润本质上是权益。但不是股东投资时候形成的那种权益存量(请脑补总理大人),而是权益的增量。换句话说:&br&&br&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权益(利润)………先不说为啥收入费用借贷规则和资产负债是反的&br&&br&因为利润一般都是钱啊之类的资产,所以利润赚到手,说明资产多了。资产多了,一定是收入干的;资产少了,一定是因为花了成本、费用、交税。所以:&br&&br&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资产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权益增量&br&&br&&b&于是乎————&/b&&br&&br&资产增加,就是借。那既然资产增量 = 收入,借方已经被资产增量占了,相应的收入不用贷方用什么?&br&同理,资产负增量用贷方表示,与之对应的成本费用不用借方用什么?(╬  ̄皿 ̄)&br&&br&你要是说资产增加是因为负债也增加了,那资产增加不还是占了借方么?这时候负债增加应该用什么啊┴─┴︵╰(‵□′╰)。还钱清债,资产减少不是占了贷方啊?那负债应该用什么啊你说啊你说啊!(╯‵□′)╯︵┴─┴&br&&br&你要是说权益增量和资产增量相等的,那资产增量不还是占了个借方么?权益增量应该用什么啊?&br&┴─┴︵╰(‵□′╰)股东大撤资,把钱都卷跑了,资产减少了,占了贷方了啊,权益减少不用借方用什么啊(╯‵□′)╯︵┴─┴&br&&br&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有借怎么可能没有贷啊?借贷怎么可能不相等啊?&br&&br&(╬ ̄皿 ̄)&br&(|||
 ̄皿 ̄)&br&(|||
。 ̄)&br&(|||
&)&br&&br&上面那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br&&br&吃点栗子压压惊……&br&&br&压惊完了我们多说一点哈~&br&&br&刚才说到,资产正负增量相抵,就是形成的利润,就是权益增量(假设抵完了是正的)。&br&&br&现在我们手头有两个等式:&br&&br&资产存量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br&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利润 = 权益增量 = 资产增量&br&&br&我们将上下等式相加——&br&&br&资产存量 + 资产增量 = 权益增量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br&&br&我们把权益增量换成(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式子就变成——&br&&br&资产存量 + 资产增量 = 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br&↓&br&资产存量 + 资产增量 + 成本 + 费用 + 税 = 收入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式A)&br&&br&&b&要把&/b&&b&式A&/b&&b&和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联系起来。&/b&&br&&br&&br&资产负债表说的就是某一秒,存量有多少,那我们就不要用收入、费用这类增量术语说话,我们把它们说成“资产增量”、“资产负增量”、“权益增量“,等等……&br&&br&回想一下——&br&收入 - 成本 - 费用 - 税 = 资产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权益增量 (我们把成本费用税揉在一起)&br&&br&因为&b&在不考虑负债变动的情况下,&/b&|资产增量| = |权益增量| = |资产增量| - |资产负增量|,所以:&br&&br&一年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br&资产存量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式子B)&br&&br&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就&b&经营本身而言有&/b&:&br&资产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收入 - 费用等 = 权益增量(式 C)&br&&br&我们将开始的存量,和经营产生的增量结合在一起则有:&br&&br&资产存量 + 资产增量 - |资产负增量| = 权益增量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式D)&br&↓&br&资产存量 + 资产增量 = 权益增量 + 权益存量 + 负债存量&br&↓&br&资产存量(新)= 权益存量(新)+ 负债存量(新,虽然变动是0)(式E)&br&&br&&b&各位可以看看手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了——&/b&&br&&br&&br&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资产、负债、权益三个部分的期初数和期末数。式B就是期初数,表示期初资产的来源构成(要么是股东的要么是欠别人的);式D是资产和权益的等量变动,拿期末减期初即可得出;式E是期末数。&br&&br&式C的后半部分【收入 - 费用等 = 利润】就是利润表。&br&&br&大功告成 (/≧▽≦)/~&br&&br&。。。。。。。。。。。。。。。。。。。。。。。。。。。。。。。。。。。&br&&br&什么还要精简?Σ(⊙▽⊙&a (...&br&&br&期初资产 = 期初权益 + 期初负债&br&期末资产 = 期末权益 + 期末负债&br&期初资产 + 本年资产增量 = 期初权益 + 本年净利润 + 其他权益增量 + 期初负债 + 本年负债增量&br&&br&期初资产 + 资产增加 - 资产减少&br&= &br&期初权益 + 权益增加 -权益减少 + 期初负债 + 负债增加 - 负债减少 + 收入增加 - 承担成本、费用、税金&br&↓&br&期初资产 + 资产增加 + |权益减少| + |负债减少| + |承担成本费用等| (式M)&br&=&br&期初权益 + 权益增加 + 期初负债 + 负债增加 + 收入增加 + |资产减少| (式N)&br&&br&凡是式M的东西发生了,一定有对应式子N的东西,这不用多解释;&br&式M发生了,就说借;反过来就是贷;&br&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大式子,各位可自行往里面添加利息、摊销、酱油、醋、葱花儿。。。。&br&&br&举两个栗子,其他请自行推导(太多了)&br&&br&因为依据公式,投资导致资产增加 = 投资权益增加,同时式M写借,式N写贷&br&所以&br&借:资产增加&br&贷:权益增加&br&因为依据公式,|承担成本| = |承担成本导致资产减少|&br&所以&br&借:成本&br&贷:资产减少(比如存货)&br&&br& m(_ _)m
首先敬各位客官一杯啊[]~( ̄▽ ̄)~谢谢这么多赞同,我知道你们这不是给我的是给面粉的。 看了日报才发现……(*?Д`*) 诶你们要专业的、要精简的?诶??(*?Д`*) (*?Д`*) (*?Д`*)好麻烦的…… 其实在下本意很简单,就是觉得问这个问题的…
更新&br&最近是有太多新人开始初学会计么,这个问题突然有火爆了?&br&针对一些问题和其他答案,我做一些整理和回复。&br&1、原题解答。“为什么损益类账户是贷记表示增加?”&br&首先损益类账户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国内会计准则定义的会计要素,与国际和美国印象中有差异,但基本不影响后续讨论)。收入类是借减贷增,费用是借增贷减。所以标题是错的,原先我没回答,是希望大家认真读完我的方法,而不是简单记一个结果。&br&此处,也感谢评论员@&a href=&/people/tong-yu-ting-32& class=&internal&&童童&/a&&br&&br&2、原理和记忆方法&br&此问题如果要从会计原理(严格来说叫做簿记原理)去讨论,是需要一本专著来讲解复式记账方的很多思想。本人在回复中也提到了,我答案中的方案只是用于记忆,不涉及原理的讨论。(我已在答案最后加上了一些会计原理角度的介绍,如有兴趣可参阅)&br&另外,此记忆方法是我在大学上《簿记学》课程由&a href=&///?target=http%3A//kjxy./teacher/teacher.php%3Faction%3Dshow%26id%3D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i class=&icon-external&&&/i&&/a&王春山副教授所教,王教授是博士、副教授,日本簿记学会(not会计学会)的资深会员,博士阶段和工作后的主要科研方向就是簿记理论。因此,此方法应当是王教授借鉴和思考的结果,绝不是旁门左道。我个人也认为,此方法基本上有基础会计会计等式和会计要素的基础,都能看懂和记住,值得推广和借鉴。&br&对于99%以上的学生,其背后原理学会了也会忘(譬如我),但是这个方法却很实用。&br&&br&3、备抵科目(累计折旧、坏账准备等)&br&针对各种备抵科目要注意了,虽然他们可能属于资产类(或负债类)科目,但是他们与其他科目是反过来的。感谢评论员们的提醒。&br&&br&4、其他&br&我同意@王小二 说的“因为你的理解在于把「借贷」这两个字赋予了实际的意义”,如果你在学复式记账法时,一并学习会计实务,通过记T字账,可能会有更多深入的理解。&br&&br&欢迎大家深入探讨。&br&=======原答案=======&br&&br&这个问题,当年簿记学老师讲的方法,很适合记忆,一辈子都忘不了。&br&&br&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br&经过一年经营(不考虑分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r&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可以推推导出&br&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br&&br&整理得,&b&资产+成本+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b&&br&&br&该等式左边的科目,借方额=增加,贷方额=减少;(借增贷减)&br&该等式右边的科目,借方额=减少,贷方额=增加。(借减贷增)&br&&br&只要记一个,收现金,资产增加,就是借:现金=========》借增======》资产增加。&br&其余科目全部可以推导得出。&br&&br&拿到具体业务,先分析影响的相关会计科目,这些科目分别属于等式的左侧还是右侧;然后,考虑该科目的余额(或发生额)会增加还是减少。&br&&br&举例,老板出差去美国,买机票两张,银行转账支付。&br&影响科目:管理费用(费用,等式左侧,借增贷减)、银行存款(资产,等式左侧,借增贷减)。&br&影响方式:管理费用增加==》借方,银行存款减少===》贷方。&br&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br&&br&再举例,老板在美国出差期间,取得美国VC的股权投资款,银行转账入账。(假设全部计入股本)&br&影响科目:银行存款(资产,等式左侧,借增贷减)、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等式右侧,借减贷增)&br&影响方式:银行存款增加==》借方,实收资本增加===》贷方。&br&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资本&br&&br&&br&=====此下也是更新&br&看到@Zhang Kevin的回复了,同意他的反对,我的回答属于技巧,但没回答“为什么”。&br&其实他的回复如果和我的回复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会计理论的解释。&br&会计报表,三表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期初和期末货币资金的breakdown,利润表是未分配利润(现在还包括其他综合收益)的breakdown。资产负债表为主表。&br&下面画一张图,简单描述一下:&br&&figure&&img src=&/790cafca18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790cafca18_r.jpg&&&/figure&&br&&br&以上3步从从原理上就是我说的方法,结合财务分析对资产负债表的介绍,B/S(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体现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各类可辨认资产),右边则为资源的来源(融资的来源,包括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內源融资)。&br&&b&对于借增贷减的科目,即资产、成本、费用,都体现为资源的变动(或者理解为钱去哪了);&/b&&br&&b&对于借减贷增的科目,即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都体现为资源来源(或者理解为钱哪来的)。&/b&
更新 最近是有太多新人开始初学会计么,这个问题突然有火爆了? 针对一些问题和其他答案,我做一些整理和回复。 1、原题解答。“为什么损益类账户是贷记表示增加?” 首先损益类账户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国内会计准则定义的会计要素,与国际和美国…
&p&首先我想说说本科和专科的不同。&br&因为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至少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上,我相信本科生整体来看是优于专科生的,加上以前的积累,所以在高中毕业这个时间点上,我觉得本科生整体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优于专科生。我心理还有一个比较武断的判断就是其实四年之后,本科生在学科上的宏观把握会强于专科生很多,最武断的还有一个判断就是自身的素质和素养要好。&br&&br&所以我觉得起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之后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不管是会计也好还有一些其他领域也好,本科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宏观的素养,而专科则会培养便于直接就业的职业技能为主。当然我会以会计为例来说明这个。&br&&br&我在大二的时候,有一门课的老师曾经问过我们,等你们毕业之后,其实你们的工作还没有我们学校的专科生好找(这确实是事实),然后在座一片哗然,议论纷纷,所以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原因,你们的劣势在哪?你们的优势在哪?就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个思考。&br&&br&本科阶段的学习,我们会从《基础会计学》学起,然后接着学会计核心的几门课程,《财务会计学》(所谓的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电算化》然后各种分支专业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政府事业单位会计》《商业会计》,再接着各学期穿插着CPA的相关课程,一期的《财务管理》,一期的《高级财务管理》,《管理学》,《税法》《纳税筹划》《经济法》《审计》,接着就是我感觉上的一流会计系和二流会计系的差别,一流会计系老师会在上述课程中有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讨,而二流三流是当今我国大学的主流,因为会计火嘛,好找工作嘛,所以生源广,好收钱,所以是个大学都去设个会计系,里面的老师渣的就没法看,我们学校虽然是二本,但是会计系是收的一本分,一样渣到没法看,很多就不懂会计,临时来凑数的一堆,所以没法讲难得,我们课程里就出现了诸如除必修的大学计算机以外,大四开的C语言之流的课程,然后相关领域的各种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资产评估》《金融数学》《证劵投资》等。。&br&所以我涉足的领域很广,但是都很浅,和大家吹牛能懂那么一点,遇到稍微一点内行的人,我就可以在薄弱的基础上学习了。&br&&br&而专科阶段的学习,会在本科上述的课程中选一些核心课程开设,但是往往深度会浅很多,有的很基础课程的老师教我们也要去教专科,往往他们会给我们说,教他们教的比你们简单多了,教难了他们吸收不了。而专科最注重的是我一开始就说的职业技能,更方便就业,就是传说中的做账。我们学校专科的会计会在三年里不断强化做账训练,让你会做账,做好账,有效率规范的把一个公司的账给做出来。&br&&br&各位看官估计也清楚我说的核心了,本科会计和专科会计,本科更重视知识的理论学习,这无疑是以后考CPA,混中层高层的基础,而专业培养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就是就业,毕业的时候,本科生处在一个行程阶段,你说你理论强,说到底,很多本科生出去什么都不会,谁会让你直接去中层?都要从基层做起 ?让你来做账?和训练了三年的专科生完全没法比,完败!这就是专科生更好找工作的原因,但是专科生想继续发展,必定是要把理论知识给恶补起来的,在面对理论学习,说白了,面对各种考试,尤其是CPA的时候,专科生就弱势很多了。&br&&br&————————————————————&/p&&p&更新&/p&&p&说了好久的更新了,抱歉&/p&&br&&p&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在倒数第三段中阐述的那些问题,所谓的本科专科,其实准确来说没有一定的界限,并不是所有的本科都达成了它的教学目的,的确是有很多大学是瞅着多年的经济热开设的相关经管类专业,但是并不具备相关的师资力量,而有的财经类专科院校反而会做的比这些挂着本科牌子的大学做的好(就像评论下的张巧巧同学所读的湖北经济学院一样)。&/p&&br&其他的回答里写过&br&&blockquote&学了很多会计,从你的语言来说其实是你自己把自己局限在会计中了,账要做平其实初会就够了,其他的中高级包括其他分支会计其实都是在初级会计上的一个行业演化,其中的精髓就在于为什么而演化,怎么演化的,其中包括很多新做帐科目的设置都是为了本行业很多特殊业务的记录,因为会计的核心就是核算,记录发生的经济业务。所以学这么多分支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去记住那么多行业都是怎么做的,你记不住的,考完就会忘光光,学它们的意义在于以后在碰到一些账务处理的时候,你怎么去解决一些新兴产生的业务记录或者核算。还有就是碰到传统的,你脑子里会有一串印象,到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都一个一个的捡回来就好了,捡回来比学习要容易很多。&br&1、对于各分支会计的很特殊账务处理其实你并没有学通,只是机械的去背它们的科目和账务处理,很局限,望有时间再拿着书读读,再理解理解。&br&2、会计不只是做帐,会计你根本就没学到精髓,做帐只是在基础不过的基础了,往上走就是会计报表分析,博大精深,既然你做帐没问题了,那么会计报表的每个数据怎么来的你应该就清楚了,那么扔一张报表给你看,你能知道首先从哪儿入手吗?你又能从报表里分析出什么来,怎样进一步跟企业协商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怎么改进去帮助企业更大的盈利。&/blockquote&&p&无论专科本科,出来工作,领那份工资还不是得为公司创造价值,要想领得多先得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行。至于好坏,我现在倒是觉得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好坏,公司需要各种岗位也就有了对应所需的人才。就把账做好,发展好了自己的关系网,不坐班兼职很多公司企业的财务收入还是挺可观。要去当一个专业能力特强的财务一步一步向上发展也蛮不错。&/p&&br&&p&完&/p&
首先我想说说本科和专科的不同。 因为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至少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上,我相信本科生整体来看是优于专科生的,加上以前的积累,所以在高中毕业这个时间点上,我觉得本科生整体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优于专科生。我…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br&&br&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br&&br&&br&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
贷:银行存款1000元&br&。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br&&br&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br&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br&“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
&p&&b&如果你也在考CPA,同时对反向购买这里感到困惑,希望你能从我这里得到一点帮助。&/b&&/p&&p&&br&&/p&&p&&b&反向购买的处理&/b&&/p&&p&反向购买的基本原则(教材上的说法):&/p&&p&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为购买方。但某些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的,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虽然为法律上的母公司,但其为会计上的被收购方,该类企业合并通常称为“反向购买”。&/p&&p&Eg:A公司(上市)原有1500万股,B公司原有900万股。A股票每股公允价值为20元,B股票每股公允价值为40元。现在A公司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来交换B公司原股东持有的B公司所有股权(即900万股)。由A、B两种股票的股价可知,A应当增发1800万股才能换得B公司原股东持有的900万股。合并后,B公司原股东在A公司股票涵盖净资产中的比例=+%&/p&&p&&br&&/p&&p&&u&&i&企业合并成本(教材上的说法):&/i&&/u&&/p&&p&&u&&i&反向购买中,企业合并成本是指法律上的子公司(会计上的购买方)如果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为获取在合并后报告主体的股权比例,应向法律上的母公司(会计上的被购买方)的股东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数量乘以其公允价值计算的结果。&/i&&/u&&/p&&p&&br&&/p&&p&如:在上例中,假定A公司净资产以B公司股票反映其价值,B股票为750万股。&/p&&p&合并成本==30 000(万元);教材750万股的计算: 900/54.55%-900=750&/p&&p&&b&一脸懵逼&/b&:为什么反向购买的企业合并成本是这样一个概念呢?明明是A公司增发了1800万股去交换B公司的900万股啊,反过来说就是,B公司用900万股交换了A公司增发的1800万股嘛。那B付出的对价应该是全部的900万股的公允价值啊,即900*40=36 000。然而合并成本却是30 000万元。&/p&&p&&b&难道在反向购买中的合并成本指的是会计上的购买方为了实现合并需要让渡的那部分&i&股权&/i&的公允价值?(请各位好好理会“让渡”这个词,很重要啊)&/b&&/p&&p&其实啊,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还是先回到之前的那个例子。在那个例子中,表面上看是A公司拥有了B公司100%的股权,即A公司控制了B。&b&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A公司被B公司的原股东所控制(B公司原股东占有A公司54.54%的股权),所以B公司的原股东才是大BOSS啊朋友!&/b&所以,当A想对B施加影响的时候,是谁拍板说了算?A公司的终极大boss是谁?当然是B的原股东啊。所以,A只是法律上的母公司,B才是会计上的、实质意义上的母公司!&/p&&p&而我们的会计讲究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在计算反向购买的合并成本时,我们要站在“实质意义上的母公司”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我们前面的例子中,&b&B的原股东才是真正的控制方,我们应该从B的角度出发,即B想要合并A需要付出多少对价?这么来说吧,B要合并A的话,A得把资产注入B,相应地,B就要让渡一部分股权。那么,B所让渡的这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就是B所付出的对价,即合并成本。&u&(通俗来说就是,A值多少钱,B就得花多少钱合并它。)&/u&在我们之前的例子中,A值多少钱呢?A值00万元。于是合并成本就是30000万元。&/b& &/p&&p&在前面的例子中,A合并B,需要增发1800万股,那么合并后的整体的股权结构就是:&/p&&p&1500万股A(由A公司原股东持有)+1800万股A(由B公司原股东持有)&/p&&p&此时,在A公司中,股权结构是:A公司的原股东占有.45%的股权,B公司的原股东占有.54%的股权。&/p&&p&现在换一个参考系,B合并A(实质重于形式,本来就是B才是购买方嘛),B需要增发多少股票才能购买A呢?嘿嘿,请看:&/p&&p&&b&要想实现和上述参考系中同样的股权结构&/b&,B要向A增发多少股份呢?当然是=900/54.55%-900=750啦。&/p&&p&这样看来,如果B想要合并A的话,需要付出的对价是750万股B,价值750*40=30 000万元。&/p&&p&&br&&/p&&figure&&img src=&/v2-d6181bdf41364fcc38a1ced034a3e25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68& data-rawheight=&29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68& data-original=&/v2-d6181bdf41364fcc38a1ced034a3e253_r.jpg&&&/figure&&p&&br&&/p&&p&现在我们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b&反向购买中的合并成本指的就是会计上的购买方为了实现合并需要让渡的那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而这部分公允价值就是法律上的那个母公司的公允价值啦。&u&即:法律上的那个母公司值多少钱,我们就得花那么多钱去合并它。&/u&It’s&br&true.(各位盆友,反向购买的处理一定要体现反向的原则,有点反客为主的感觉)&/b&&/p&&p&我的其他回答:&/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报表处理&/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怎么破?&/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注会中的所得税究竟该如何理解?&/a&&/p&&p&&b&&i&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i&&/b&&/p&&p&&br&&/p&&figure&&img src=&/v2-8d3b180d6f2e097df5d2a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
如果你也在考CPA,同时对反向购买这里感到困惑,希望你能从我这里得到一点帮助。 反向购买的处理反向购买的基本原则(教材上的说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为购买方。但某些企业合并中,…
准则上有的文件我就不复制了,自己可以去看。说点我自己的理解,非专业词汇的通俗表达请理解。&br&&br&&b&一:首先为什么有的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其他综合收益?&/b&&br&&br&你看下利润表中,“净利润”表示企业现在赚了多少钱,这个是你落袋为安的。“其他综合收益”表明现在还不能算你企业赚的钱,表示企业未来可能会赚多少钱(对于目前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的,先用其他综合收益过度一下,后期根据具体情形来甄别哪些是货真价实的就计入损益,否则也不能计入),也可以说是你的纸上富贵。最后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综合收益”。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报表使用者看到你这个报表明白你那些事干货利润,哪些是水货利润。&br&&br&接下来为什么有其他综合收益这个项目,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采用。其实背后的逻辑也是资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会计恒等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