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人说您是一位哲学家家心中有完美,却要把不完

关于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关于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圣经根本不想证明神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宣告而已,因为圣经的作者们视神的存在为既定的事实。圣经的头一行只简单的陈述:起初,神……(创:)
&相信神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信仰根基。希伯来书十一章六节告诉我们,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也就是信神的存在,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换言之,相信神的存在,乃是个人对神信仰的首要之务。一个人如果拒绝神存在的事实,那他就没有凭借,也无法正确的认识他自己并周遭的世界。
&除非相信神的存在,否则人无法从上帝领受什么,也不能认识神。信是造物主与受造者之间的桥梁,使神和人得以连结。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
事实上,神已经赐下许多看得到的凭据,足以叫那不相信他存在的人无可推诿。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
&但是在宗教哲学上,神存在吗?他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理由”或“证据”呢?这却是要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和人类学很相近。人类不仅被造的很聪明,而且与生俱来有一种直觉,能相信、认识神的存在。直觉是指人不靠理性分析过程就能了解与知道。人直觉地知道有神,乃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宗教本能,它使人渴望拜某物或某人。人是天生的敬拜者,渴想敬拜神,神如果没有将这种直觉放进人类里头,叫人认识他的存在,人就不会寻求敬拜神。全世界各民族皆普遍相信神(也许相信多神),这事实印证此论据。人如果没有接受真神,也没有找到真神,就会宗教当作一个神祇来敬拜,以满足他直觉的认识。相信神不是文化条件下的产物,乃是直觉(徒:;罗:;约:;诗:)。&
&1,逻辑特征
&属于先验的论证方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2,代表人物
&正方:安瑟伦、笛卡尔、马尔科姆
&反方:高尼罗、伽桑狄、康德、黑特兄弟&
&3,论证与反驳
&(1)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的第一种形式
&安瑟伦其人
&安瑟伦的神学渊源: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安瑟伦的神学特征:坚信信仰高于理性。名言:“不是理解才信,而是信才能理解。”
&A,安瑟伦的论证:
&人的心中都有“上帝的概念”-----即“无法想象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那一种存在”。作为“无法想象比他更伟大或更完善的那一种存在”,他既存在于心灵,又存在于现实。因为如果只存在于心灵,他就称不上最伟大和最完善的了。他具有“自存性”和“无限性”,他自有永有,无始无终。如果有人想否定上帝存在的话,就在逻辑上陷入自相矛盾。
&B,高尼罗的批评
&寻找安瑟伦论证的逻辑破绽。
&第一,我们可理解的东西并不等于真实的东西。
&第二,我们心灵存在的未必就是现实中的存在。
&“仙岛的比喻”。&
&(2)笛卡尔的本体论论证
&笛卡尔其人
&笛卡尔的神学特征:推崇“普遍怀疑原则”。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哲学研究第一原理。
&A,笛卡尔的论证
&“我思故我在。”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当人思考的时候,便会意识到“我的存在”并不完美。这就是说,在我的心里还有“一个比我更完美的实体”。
&那么这个实体从何而来呢?
&不言而喻,它不可能凭空产生,因为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它也不可能来自我的思想,因为完美的东西不可能依赖于不完美的东西。
&所以,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这种实体观念来自“一个真正比我更完美的本性”,即上帝。
&笛卡尔把“存在”定为“属性”或“宾语”。
&按照笛卡尔的推理,既然上帝是指“一种最完美的实体”,那么,上帝自然具有“存在”这种属性;换言之,“上帝”观念里必然含有“存在”这个宾语。
&(三角形的比喻)
&B,伽桑狄的批评
&伽桑狄的哲学特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的观点:
&笛卡尔只从“人们心中的实体观念”来论证“上帝必然存在”,这是很难成立的。
&他是抓住认识来源问题来批评笛卡尔的本体论论证。
&C,康德的批判
&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不可能”
&他指出,有关“绝对的或必然的存在”的观念,即上帝的观念,实际上是属于“一种纯粹理性的假设”,不能被人理性所要求的经验事实所证明的。
&康德质疑:上帝的观念能否成为并何以成为我们思维的对象呢?
他认为传统本体论论证所犯的通病正在于,忽视了上帝存在证明所必须的诸多条件,有“空而论道”之嫌。
&反对本体论的立论的基础,即安瑟伦的观点:否认上帝存在,势必自相矛盾。
&(银币的比喻)&
&(3)马尔科姆的重新阐释
&马尔科姆其人
&他用分析哲学方法和模态逻辑理论来重新阐释安瑟伦的经典论证。
&重新阐释的目的:从逻辑上消解前人的种种批判意见;为传统的本体论提供当代的哲学根据。
&A,马尔科姆的阐释
&a重新分析安瑟伦的经典论证:提炼出“两条不同的推论”。
&一是,就一位存在者而言,如果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不存在的”,那么,他无疑比那些在逻辑上“有可能不存在的”东西更伟大;因此,“一位不可设想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在逻辑上肯定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二是,所谓的“上帝”,就是指这样一位不可设想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
&他修正了诸多的传统神学命题,重新诠释安瑟伦的论证的逻辑原意。
&他说安瑟伦并非说,存在是一种完善性;而是说,“逻辑意义上的不可能不存在”是一种完善性。
&他意在说明“必然存在”是上帝的一种必然属性。
&b重新检讨“康德的批判”
&康德以“存在并非属性”来反对本体论,他断定任何存在的命题都是“综合的”,也是“偶然的”。
&但马尔科姆认为,如果把“必然存在”理解为上帝的本质属性,在逻辑上,安瑟伦的论证就没有问题。如同“上帝是全能的”,“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也有“先验的立足点”。上帝的本身就是“我是”----自有永有。
&康德对本体论最致命的一击就是认识论方面的。他说,“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证明忽视了人类认识所必需的起码条件”。
&但马尔科姆敏锐地发现康德的错误:把“必然命题”当做“条件命题”。
&B,黑特兄弟的反证
二,宇宙论的论证
&希腊文()的意思是世界。宇宙论是著眼于这个世界,并论及因果法则,有果必有因,世界就在这儿,使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么来的?一定有什么人、事、物使其得以存在。人都知道世界的存在不是没有来源的。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一因,那就是神这位创造者(创:,诗:,罗:,来:,:)&
&1,逻辑特征
&本体论属于先验的论证方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宇宙论则是另外的一个路子。它转向注重经验事实,从“宇宙或世界的存在”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本体论是原因证明,利用先验的东西。
&宇宙论是效果证明,是通过效果认识原因。它的逻辑是:有果必先有因。由此可知,上帝的存在,从上帝本身我们是无法认识的,但是可以通过我们所认识的果效给予证明。
& 2,代表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马里坦、克雷格。&
&3,论证与批评
&(1)托马斯·阿奎那的经典论证
&托马斯·阿奎那其人
&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
&他的“五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
&第一种,从事物的运动推论出“第一推动者”;
&第二种,从因果关系的有限性推论出“第一因”;
&第三种,从偶然的存在推论出“必然的存在”;
&第四种,从万物的等级性推论出“完美性”;
&第五种,从世界的目的性推论出“有智慧的存在者”。
&A,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二种论证
&一般认为,宇宙论的经典论证是由第二、三种方法表达出来。
&他的论证主要是用“因果律”来论证。
&包括两个推理步骤:
&a从“宇宙或世界的存在”来论证“第一因”(最初的动力因)或“必然存在”;
&b把“第一因”(最初的动力因)或“必然存在”,归结为“上帝的本质属性”。
&没有一个事物它的动力因就是它的本身。
&最后动力因----中间动力因----最初动力因。
&现实世界的动力因次序是有限的。
&这个最初动力因就是上帝。
&逻辑的两难问题:要么承认“最初的动力因”或“第一因”,要么便会否认整个宇宙和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理解性。
&B,经典宇宙论论证批评
&对经典宇宙论论证的挑战来自:
&a自身逻辑上的薄弱环节
&b不可知论者的挑战
&怎么知道和证明这个“最初的动力因”是上帝。
&c因果律复杂性的挑战
&古典的、传统的因果律----简单的线性思维-----一种固定的次序或线性的方式。
&整体的、现代的因果律: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等。
&詹姆斯以彻底的经验主义消解了古典因果观的客观的权威性。
&维特根斯坦说:盲从传统的因果观无异于投靠“一种逻辑上的迷信”。
&d本体论的问题
&关于宇宙和世界的“终极解释”。“第一因”就是上帝吗?
&C,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三种论证
&第三种,从偶然的存在推论出“必然的存在”;即从“宇宙和世界上的事物”来论证“作为必然存在的上帝。
&他证明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技巧如出一辙。
&现实的存在都有其暂时性和偶然性;
&而暂时性和偶然性的存在,肯定是以永恒和必然的存在,为“形成依据”或“存在起点”。否则是荒谬的。
&这一个永恒和必然的存在,就是上帝。&
&(2)马里坦的重新阐释
&马里坦其人:新托马斯主义的领袖人物。
&A,重新阐释:“五条认识途径”
&在宗教哲学层面,托马斯·阿奎那的软肋在于关于宇宙和世界的“终极解释”----“第一因”。但是人们会反驳:“第一因”就是上帝吗?就如维特根斯坦说:盲从传统的因果观无异于投靠“一种逻辑上的迷信”。
&但马里坦认为,阿奎那的论证中,上帝虽然是第一因,但是他的论证不是从“无限完善的存在者”的观念开始;而是以相反的方式进行。它们始于许多确凿的事实,既十分普遍又完全不可否认;它们是从这些事实推论出“第一因”必然存在,第一因是无限完善的。
&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无限之完善并非位于起点,而是处于终点。
&B,推陈出新:“第六条认识途径”
&托马斯·阿奎那的第四种论证-----从万物的等级性推论出“完美性”-----在马里坦那里演变为“第六条途径”。
&人类是有理解力的,这理解力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的理解力一方面是惊人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完善的。
&人类的理解力既然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生成于物质,也不可能是自存的和无限的。那么便必然存在“一个比它更高级的来源”;换言之,对人类的理解力来说,“原始的、超越的和绝对完善的理解力”不但就是“纯理解”,而且其存在就是其自身的“理解”。
&(3)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什么是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是伊斯兰教经院哲学里的宇宙论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克雷格,1973,出版《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
&经典宇宙论论证与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的区别:
&经典宇宙论论证中的“第一因”主要是逻辑意义上的,不一定是时间意义上的;
&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第一因”是逻辑和时间的统一,在严格的时间意义来推论“第一因”。
&推理过程:
&克雷格把凯拉姆式的宇宙论论证的过程概述为以下的三段式:
&a任何事物开始存在(注意其时间意义),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b整个宇宙或世界也有其存在意义的开端(强调其时间意义);
&c因此,宇宙或世界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关键环节:时间意义的开始
&关于这关键环节的四个新证据:
&先验性的证据:2个;
&后验性的证据:2个。
&后验性的证据之一:3K宇宙背景辐射。
&这一发现证实宇宙曾一度处于热平衡状态,被视为大爆炸的遗迹,支持大爆炸理论。
&在克雷格看来,大爆炸使宇宙的存在有了时间意义的开端。
&但大爆炸理论绕开上帝的企图不能得逞,因为他仍然没有解决“第一因”,第一因永远是上帝。
三,目的论论证
&目的论论证,又称“设计论论证”。
&目的论所探究的是设计与目的。世界宇宙不仅存在,它还包含了一项完美的设计。构成这宇宙的点点滴滴,都显示有一目的在促使它们各尽其职,以呈现协调与共。
&试观!每一颗小草、每一朵雪花都不相同,但都设计精美,这些设计就证明了设计者的存在。创造的目的就显明这项创造者满有目的与设计。一栋建筑物能没有建造者吗?一种井然有序的建造能没有创造者吗?精密的秩序能无巧思吗?律法能无立法者吗?所以探究设计与目的的结果,就证明存在着一位比宇宙更了不起的全智者。&
&1,逻辑特征
&目的论论证类似于宇宙论论证,有学者把它归类于“广义的宇宙论论证”。
&它也是用“后验性的证明形式”,与宇宙论论证一样,都是以“宇宙或世界的存在”作为前提。但相比之下,目的论论证或设计论论证的前提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专注于宇宙中“可经验到的秩序性或目的性”,以此来证明宇宙或世界来自“一位智慧的创造者或设计者”。&
&2,代表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佩利、休谟、斯温伯恩。
&渊源:古希腊罗马柏拉图、西赛罗、亚里士多德;圣经。&
&3,论证与批评
&(1)托马斯·阿奎那的目的论的经典论证
&他的“五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
&第一种,从事物的运动推论出“第一推动者”;
&第二种,从因果关系的有限性推论出“第一因”;
&第三种,从偶然的存在推论出“必然的存在”;
&第四种,从万物的等级性推论出“完美性”;
&第五种,从世界的目的性推论出“有智慧的存在者”。
&目的论论证是其中的第五种。
&人类和生物的活动都有其目标;
&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的事物都靠它指向他们的目的。
&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帝。
&B,问题所在
&这个论证是阿奎那一贯的逻辑模式,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是一样:就是作为结论的“上帝存在”似乎并不是推论的结果,而更像某种“潜含的东西”或“预设的终点”。
&论证的“后验性”。
&C,思想来源
&来自亚里士多德哲学。目的论是其自然哲学的核心思想。
&“自然是一种原因,一种为了目的而活动的原因。”
&他把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归结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必然有一个永恒的不动实体”,而这个实体是指“第一因”或“第一推动者”的“神”。
&所以,目的论论证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其一: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的本意,旨在强调自然界内含目的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意义上的目的论直接归于“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上帝。
&其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中的“神”只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假设和判断。在他那里作为“第一因”或“第一推动者”的“神”,就是指“运动的本因”、“万物的目的”、“永恒的理性”、“纯粹的思想”、“思想的思想”或“神思”等。并非是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因此,阿奎那的论证如果不和本体论联手,就有先天的硬伤。
&(2)佩利的设计论论证
&佩利其人:他的名字与设计论连在一起。他最早提出设计论论证。
&特点:逻辑上精雕细刻,语言上生动感人。
&A,论证----“钟表与钟表匠”(设计论的经典论证)
&他的论证严密而又繁琐,为了使论证无懈可击,他几乎想尽了可能出现的反面意见。
&设计论论证善用生动形象的类比和人类现有的知识来达到证明的目的。用钟表类比是因为那是一个“言必称机械的时代”,钟表是当时最时兴的高科技产品。
&时兴的科技知识加上生动的类比技巧,这便是设计论论证能在当时广为流行的原因。
&B,论证的推理过程:
&a人类制造的产品出于理智的设计和目的;
&b宇宙或世界类似于人类制造的产品;
&c所以,宇宙或世界也出于理智的设计和目的;
&d但是,跟任何人类产品相比,宇宙或世界更加复杂更加奇妙;
&e因此,宇宙或世界是由一位智慧无比的设计师----上帝----创造出来的。
&(3)休谟的经验论批判
&休谟其人: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善于怀疑,目光敏锐,文风犀利。他从根本上动摇了设计论论证乃至哲理神学的基础。
&有趣的是休谟对设计论的全盘否定,比佩利精心完善的设计论要早二十多年。
&他的批判:
&A,否定“经验前提”
&休谟并没有绞尽脑汁的证明“上帝不存在或可能不存在”,而是一语道破:关于“上帝存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经验,而此类经验恰恰是设计论赖于立论&出发点。
&他不落入本体论的“逻辑神话”中,即“否认上帝存在,势必自相矛盾”。他只破不立。比康德难对付。
&他说:“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我们没有关于神圣的属性与作为的经验;我用不着为我这个三段式下结论:你自己能得出推论来。”
&他认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实际上没有任何经验前提可言。
&B,瓦解“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是设计论论证的神经,在论证里穿针引线,相当关键。
&休谟无情地切断了这一关键的部位,使它的推理过程失灵。
&a类比联系并不可信
&钟表和宇宙的类比的相似性值得怀疑。
&b不能从已知的领域推论未知的领域
&对于茫茫的宇宙,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小小的一角,而且就是对这小小的一角也有许多未知领域。
&因此,即便承认人类所居住的和所了解的这小小的一角是有秩序的,表明是有一位理智的设计者,难道就可以合理地从这小部分推论到整个宇宙吗?
&C,嘲讽“推论结果”
&休谟带着嘲讽的口气说,就算我们同意设计论论证的说法:人类所观察到的这一小部分宇宙是有秩序的,而肯定来自“某位设计者”;可这种的说法仍无法令人信服,这位设计者就是“上帝”。
&这个宇宙或世界为什么不是集体的创作,是“一群神”合伙承建的一项大工程?
&而且,经验还告诉我们,某种产品也可能出于愚笨师傅的手。
&他说,如果有人硬把宇宙比作钟表,推论出作为设计师的上帝必然存在,那么,我们便不得不承认:上帝几乎跟人一样,他有血有肉,有人类的特点,有犯罪的记录。因为:类比的对象越相似,得出的结论就越准确;二者的结果越相同,他们的原因就越相像。&
&(4)斯温伯恩的新论证
&&&&四,道德论论证
&人是有道德的,人有内在的是非感,还有一种择善弃恶的责任感,圣经称之为良心,而且视之为神的恩赐。人一旦违背良心,就会觉的有罪,会害怕受惩罚。虽然良心能接受各方面的制约、训练,但它总是人人共有的秉赋。人人皆知这良心见证了有一位最高立法者兼法官的存在,是他在人类心里建立了这判断是非的责任感(罗:1;提前:;多:;来:;约:)。&
&1,逻辑特征
&反对本体论的先验式逻辑。但它的逻辑特征是一种“先验综合”。&
&2,思想渊源
&哲学来源:柏拉图的“善的理念”。
&宗教来源:圣经的教导。&
&3,代表人物
&康德----经典论证。
&鲁益师----通俗论证。
&希克、汉斯·昆----论证的批判者。&
&4,论证与批评
&(1)康德的经典论证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三大批判”是西方哲学的里程碑。
&A,康德的哲学体系
&他的研究计划,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我能够知道什么?----由形而上学回答----《纯粹理性的批判》: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了知识的源泉、范围和界限,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
&二我应该做什么?----由伦理学回答----《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了人的道德行为的意志及其本质和遵循的法则,提出了道德的“绝对命令”,解决了“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三我可以希望什么?----由宗教哲学回答----《判断力批判》:康德的注意力转向了宗教。这本书是要克服由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第三个批判是对前面两个批判的完善。
&“知道什么”----是“能够”----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能力;
&“该做什么”----是“应该”----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义务感;
&“希望什么”----是“可以”----关键则是非主体所能支配的、外在的允许。
&这三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人是什么?----由人类学回答。这个问题是纯粹哲学的总问题,其他问题是这个总问题的子问题。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宗教哲学与形而上学、伦理学三足鼎立。
&B,康德的思辨特征
&a限制“思辨理性”----消极的
&提醒哲学家不要把思辨理性用于“经验的界限”。在他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中,他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作为理念的上帝是无限的、绝对的。所以他反对本体论对上帝的论证,认为他们企图超越人的认识能力去证明神的存在,是“空而论道”或“无所思维”的无聊举动。
&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他明确宣布:我们对上帝不可能产生任何知识。在书中,他对本体论、宇宙论、目的论逐一批判。
&他说:上帝属于超验领域;在超验的本体界中有上帝、自由和不朽。而我们在现象界。所以,关于上帝存在的所有证明,只是经验领域的理性在超验领域的误用。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因此,对上帝是否存在,我们不能有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断言。“我并不能凭借我的理性思辨证明它们,虽然我也并不能反驳它们。”上帝存在在理论意义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悬念。
&b解放“实践理性”----积极的
&康德对本体论的批判,不但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为了“给信仰保留地盘”。他解放“实践理性”,使道德意识能超越“感性的界限”,真正成为纯粹理性的一种绝对的、必然的实践活动。
&C,康德的经典论证
&命题:“道德必然导致宗教”。(这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归宿点,又是他宗教哲学的出发点。
&人心中有一“至善”的概念。它不能被“思辨理性”所证明,却必然的以超验的方式被“实践理性”所确信。
&(这“至善”是“实践理性的真正客体”)
&·“至善”包括“德性”和“幸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完全圆满的“善”是二者的统一。缺了一项就不是“至善”。
&·在人的生活中“德性”和“幸福”构成“二律背反”。即:一个努力修德的人未必是一个生活幸福的人;反之,一个幸福的人也未必是一个具备德行的人。(诗73:)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康德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我希望什么”,就非主体所能支配的,需要外在的允许。原因在于,至善,即“德性”和“幸福”的结合,是无法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的。
&·上帝是实践理性的“公设”(拉丁文的愿意是“要求”)。上帝是实现“德性”和“幸福”在超验世界的结合。
&即:上帝存在虽然不可证明,但却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是道德实践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上帝理念是有其客观实在性的。而实践理性对上帝存在的这种认可也不是知识,而是信仰,赋予上帝种种属性也都是道德需要的反映。
&道德是宗教的前提,宗教是道德的必然归宿。
&为了这“二律背反”,以确立“至善”的概念,康德提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信仰上帝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道德法则以上帝诫命的形式出现。
&“道德必然导致宗教。”&
&(2)对康德道德论论证的批判
&希克、汉斯·昆认为:康德的论证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明。这是一种“公设性”和“实践性”。这种形式不能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明。即使道德价值指向某种“先验的基础”,那也不能一直推导下去,最后准确无误地把道德价值归因于基督教敬拜的那个无限的、全能的、自存的、有位格的世界创造者。
&他们认为康德论证的问题在于:先验的假定了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冷酷无情的道德法则、道德义务或绝对命令。
&埃万斯的解释:康德并没有声称“道德的存在”为有神论提供“理论依据”,而是主张-----作为人作为有道德感的存在,上帝就成了必要的“公设”。&
&试论德国诗人海涅的一段常常被引用的名言,他说:康德“扮演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家,他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的守备部队,这个世界最高主宰未经证明就倒在血泊之中了。”&
&(3)鲁益师的通俗论证
&鲁益师是20世纪最知名的“文学型神学家”,因为当代没有人比他更善于把神学融入文学中。“如果有人想了解基督徒长什么样子,我会建议他去观察这位纯粹的基督徒,他的名字叫做鲁益师。”
&他对真理的执着----“真理虽杀我,我也不负他。”
&他对主的渴慕----“如果地狱有欢娱,愿神阻挡我们接近它;如果天堂有痛苦,愿神早日让我们体现它。”
&A,鲁益师论作基督徒
&对鲁氏而言,作基督徒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理性接纳信念。
&他反对我们只认定行为像基督、心灵靠近基督的人是“基督徒”,却不在意这些人有否表白他们接受基督教教义。
&在他的名著《纯粹的基督教》中,他给出了基督教信仰的“最大公约数”:
&a一神论(或独一神论);
&b三位一体;
&d人的堕落和原罪;
&e道成肉身与人子耶稣的神性;
&f举世无双的神人救赎之工;
&g信心和行为交织而成的救赎;
&h天堂与地狱。
&二是生命对神的回应。
&他说:“我并非为自由而生-----我是为渴慕主和顺服主而生。”
&在他看来,基督徒不纯是理性,不纯是感性,也不纯是意志:他是一个有思考力可探索,有意志力可作决断,有心灵可感受、可享受的完整之人。
&B,鲁益师的写作特色
&a写作的多样性
&他的学生说,在他指尖藏有的学问,远比他遇见过的任何人所有的为多。
&他的著作包括:
&学术类:文学评论;文学概念史;语言学论述。
&文学类:诗----叙事长诗;抒情诗。
&宗教作品:为成人写的科幻小说;为孩子写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神话;寓言;严谨的护教论著;神学论述;等等。
&显示他渊博的学养与广泛的兴趣。
&b拥有极犀利的分析和辩证能力
&c丰富缤纷的想象力
&逻辑推理能力能使他敏锐思考、并具说服力地为真理辩护;富创造力的想象力则使他能生动地刻画真理,使读者能够以感受的想象力领悟真理。
&这样比单纯的神学著作影响力更大。
&“鲁益师的国际声誉是基于他对基督教基本信仰和实践所作的妙趣横生、才华横溢、非常富于想象力却又明白人情事理的论述。”
&他为普通人写作,却使学术界折服!
&C,鲁益师通俗论证
&他的论证从生活入手,以小见大。
&这是很好的方法:箴24:30-32。要学会观察生活,“见山不是山”。从现象探究本质。如:问“我是谁”,就包括----谁问?问谁?答案是什么?又如“照镜子”说“我为什么又老了呢?”你是否想到这是我站在永恒性的立场,看我的暂时性。等等。要举一反三。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论证:
&a关于人性法则存在的论证
&·以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例
&例如:吵架
&吵架双方有进攻型的,也有防御性的。无论哪一方都是试图证明自己是“有理的”。可见,争吵双方都心里有数----对错有共识。
&“争吵的意思在于,设法表明另一个人错了。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如果你和他没有某种共识,争吵就没有意思了。争吵就像足球赛,要是没有规则,就谈不上犯规了。”
这样表明:对错是有法则可言的。“对错法则”即“人性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
&·以文明的纵横比较论证
&对比古往今来的文化,便会惊叹:各文化、各民族的道德观念何其相似。
&没有一个国家的道德观念是不同的。
&“正像计算有时会出错,有时人们关于对错也会产生误解;当就像乘法口诀表一样,对与错决不取决于趣味和意见。”
&这表明:人性法则,不可否认。
&·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为例
&人不遵行自然定律,当别人指出的时候,脑子里会冒出找不完的借口。
&这提供了一个证据:我们深信这些自然定律。
&一切物体都受自然律支配,作为被造的人也有其法则。但两者的差异是:人有选择能力,既可遵守,也可违反“人性规则”。但无论遵守与否,人性法则不可否认。
&b对科学与宗教的认识
&科学与宗教并不你死我活,不是互相取代。
&它们是属于不同的范畴:科学是通过试验来观察事物的活动,至于观察到事物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不同的东西,这就不属于科学的问题。
&唯物主义是“见山是山”。
它不能回答那些终极性质的问题:为什么有宇宙?为什么宇宙一直存在呢?宇宙有什么意义呢?
&c人是解答终极问题的唯一途径
&“大写的人”,具有“内在的信息”,比外在的观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不仅观察人,我们就是人。我们发现:道德律虽然不是由人制定的,但人却受它的支配。
&邮差与信的比喻。&
&(4)对鲁益师道德论论证的批判
&希克对其论证形式的概括:这是作为逻辑推论提出来的,其论证方法--
&·从“客观道德律”推论出“神圣的立法者”;
&·从“客观的道德价值”推论出“某种先验的价值根据”;
&·从“良心”推论出“上帝”。
&对鲁益师的批判来自:
&A道德相对主义者;
&B自然主义的怀疑论者;
&康德说:“两件事使我惊叹不已,一是宇宙的伟大奇妙,二是人心灵深处良心的奇特功能。”以上是神存在的外证,而更重要的是内证。保罗说:“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显明。”
&内证胜于外证。&
&命题作文:从“脸红”说起。(要求:运用所学的道德论论证的有关内容,不少于1000字。)
&&&&五,意志论论证
&意志论论证以公开承认“理性认识的有限性”或“理性证据的不充分性”为出发点,转而从意志的角度来论证“信仰之选择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意志论论证又称实用性论证,以“与你利害关系最小”(帕斯卡尔)和“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好处”为依归。也就是说,它之所以力劝人们树立某种宗教信念,就是因为这种信仰可以带来“利益”或“好处”。&
&1,逻辑特征
&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逻辑尝试。
&传统三大论证(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是“以真理为指归的”,它们都以一组命题构成,用前提来证实结论。
&而意志论论证以“益处为指归”。
&2,思想渊源
&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3,代表人物
&形成于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成熟于詹姆斯的“风险说”。
&4,论证与批评
&(1)帕斯卡尔的“打赌说”
&帕斯卡尔(Blaise&&Pascal,),既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基督徒,既有清醒的理性又有神秘的情感,既因不满传统的经院神学而注重理性的哲学思考,又试图用“信仰意志”来证明“上帝存在”。
&文如其人。
&A,“打赌说”的前提:
&·从数论的“无限大的数”出发,我们可以肯定它的存在,但不明白这个“无限大的数”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它是一个数,但无法借助有限的数量递增感谢来推知它的本质。
&·我们在“无限的上帝”面前也是这样。人自身的广延性能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无限的存在,可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又使我们无法认识其“无限度”的一面。
&·上帝作为“信仰意义上的无限”,既是没有“广延”的也是没有“限度”的,所以“上帝的存在不可证实”。对于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我们只有通过信念,也就是借助“自然之光”,才能得以认同。
&帕斯卡尔的分析表明:前人围绕“上帝是否存在”的诸多论争,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事实上都属于“贸然的尝试”或“虚妄的企图”。上帝存在的不可证实性,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意义所在。
&B,“打赌说”的论证:
&即使“上帝存在的不可证实性”可使基督徒免除理性的诘难,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信仰上帝的唯一理由。这样一来,对每个基督徒来说,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理性认识无法作出判断的根本问题,便成了一场严峻的人生选择。
&“人”,这个字就注定了人生是一个选择!
&·你非下赌注不可-----信仰的抉择是“从无限之尽头向我们抛来的一枚硬币”,你究竟押“正面”还是“反面”?这场人生赌博是不可避免的。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这是一种关于“来世和永恒生命福祉”的非凡的人生赌注。
&你押的是什么?是短暂而无法留住的今生今世。
&机遇是什么?是无法估量的永世的福祉。
&你抵押的是相当有限,而你的受益则是无法估量的。“若赌赢了,你将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你并没有失去什么。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就赌上帝存在吧!”&
&(2)詹姆斯的“风险论”
&詹姆斯(William&&James,)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人生面临诸多选择:有的选择如果证据不足,或者正反双方的证据势均力敌,我们可以继续求证。
&·信仰选择是一种“真正的选择”(那种有强制性、有生命力且有重大价值的选择),我们无法对此保持中立。(约3:&&)让问题悬而未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决断,而且同样有丧失真理的危险。我们既不能中止选择也不能等候证据。上帝存在与否的论证双方的证据的抗衡状态是长期逻辑论战的结果,恐怕再过多久也难改观。
&·因此,要把信仰选择的权利交给我们的“情感本性”。假如,某种真正的选择最终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益处,那就不该由于惧怕可能出现的错误而情愿放弃无法估量的终极价值,而应当凭借“信仰意志”,来大胆地选择信仰,毫不犹豫的赌“上帝存在”。&
&(3)罗素等的批判
&罗素(Bebtrand&&Russell,),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基督教的劲敌。
&他认为意志论论证:
&A,功利性----失去信仰的超越性
&B,实用性----失去信仰的神圣性&
&学习了关于神存在的哲学论证,你对此作何整合?
永永生生欢迎您!最美的花送给光临我空间的朋友!
您欣赏本篇文章分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和小说家的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