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如何中国积极走向世界界

94被浏览16304分享邀请回答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微信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了解输配电网最新资讯和精彩活动,信息触手可得!
北极星站群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走向世界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王靖 汤伟 朱奕帆&& 8:59:05&&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 &&关键词:&&
: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方兴未艾,高压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十分活跃,尤其是在中国、印度、南美、欧盟等。10月25日,第二届国际高压直流会议(HVDC2016)在上海召开。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12个国家的300多名专家聚焦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直流输电装备、常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与运行、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直流输电装备等方向,旨在推荐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直流输电设备各国百花齐放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掌握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和整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在大电网控制保护、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目前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特高压技术装备是我国能源领域自主创新、世界首创、拥有国际标准主导权和较强竞争优势的重大技术,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长距离跨区电能的传输、异步电网的互联、弱电网的电能输送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换流阀技术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关键核心。南瑞集团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查鲲鹏着重介绍了中国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技术及应用。目前,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LCC技术的换流阀,一类是应用VSC技术的换流阀。查鲲鹏表示,中国在运行中的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大部分应用的是LCC技术的换流阀,现有LCC的换流阀已到达&800千伏/5000安培的技术指标。在现有&800千伏/5000安培技术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1100千伏/5500安培与&800千伏/6250安培两种技术规格。VSC换流阀技术是新一代换流阀技术,其在新能源并网、海岛电网输电等领域上具备巨大的优势。使用该项技术的换流阀已经在上海南风工程、浙江舟山工程、福建厦门工程成功应用,未来更高电压、更大容量的换流阀将在2017年豫鄂背靠背等工程中应用。韩国晓星公司电网部总经理郑宏巨详细分析了韩国最近用于风电并网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MW的VSC-HVDC项目。该应用自2012年开始,由政府组织研究,该项目采用的是MMC技术。据介绍,韩国晓星公司还在STATCOM技术领域开展应用,2015年已投入运行了100Mvar容量的STATCOM项目,并计划于2016年开展应用MMC技术的STATCOM的研发。关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的快速隔离故障,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所长贺之渊介绍了一种新型直流断路器,它的主回路由一个机械断路器及数个全桥SM模块组成,旁路回路由数个SM模块组成,能量吸收回路主要由避雷器组成。正常运行时电流流经主回路,在产生故障电流时主回路SM模块闭锁使得故障电流在100至200微秒内流经旁路回路,当主回路电流为零后机械开关断开,之后旁路回路SM闭锁使得直流断路器两段电压上升至压敏电阻的动作等级,之后完成断开。如今,特高压、大容量的输电特性对换流变压器提出了很高的工艺要求,因此采用多端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就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案,多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还具备运输方式多样、灵活的输电特点。瑞士ABB中国电网项目开发经理王卫国介绍了ABB公司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及柔性直流电网的发展:ABB公司通过逆导IGBT概念形成的双模式绝缘栅晶体管BIGT技术会进一步使得VSC换流阀达到3000安培/800千伏的技术指标。目前ABB公司已具备生产525千伏直流电缆的能力,下一步将研发更大容量的,电压等级达到600千伏至800千伏的直流电缆。柔性直流技术电网升级利器柔性直流输电是继交流输电、常规直流输电后的一种新型直流输电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可控性最高、适应性最好的输电技术,为电网升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欧洲正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将北海和大西洋的远海风电、芬兰和挪威的水电、非洲北部的太阳能接入电网,迫切需要新型的输电技术。为此,欧洲规划了一个基于柔性直流的全新输电网,用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范围接纳和配置。在中国,对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探索正在进行。我国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未来局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将超过50%,需要更加灵活的并网技术。东部和南部沿海岛屿众多,供电可靠性和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要求,需要更加高效、可控的输电技术。华东和广东两大负荷中心,直流输电较为集中,连锁换相失败故障导致的停电隐患始终存在。因此,我国电网发展迫切需要柔性直流技术。韩国LSIS公司研发中心高压直流实验室主任钟永豪介绍了基于MMC的柔性直流系统及灵活交流系统的控制平台。VSC-HVDC技术现有三种换流阀构成方式:两电平方式、三电平方式与MMC方式。MMC方式相较于前两种构成方式,拥有低频率开断、高效率、易扩展、低谐波的特点。环流部分的控制主要就是考虑三相换流阀臂间的电流平衡与上下桥臂间的电流平衡。控制系统通过使用A/B系统互为备用的方式实现控制系统的冗余能力。通过应用支持IEC标准的工具,可以记录与监控运行数据并构建数据库。对于直流电网的保护,与会专家认为主要存在四种挑战:其一是故障电流的上升速率很高,基本上在10毫秒内其将达到稳态水平;其二是稳态故障电流幅值将会达到10倍的额定电流值;其三是故障电流是单极性的,因此不存在过零点,这样将导致故障电流很难被消除;其四是对于快速切除故障电流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需要在5毫秒内将其切除,否则将会对设备安全造成威胁。谈及直流电网的控制及保护故障策略,浙江大学教授徐政提出两种方式的保护逻辑,其一是常规策略,通过诊断故障区域然后将其切除,这种方式可能造成故障电流等级非常大;其二是就地诊断与动作,其原理是如果在直流断路器区域与换流阀区域侦测到数倍的额定电流,则直流断路器与换流阀将不再需要保护信号迅速动作,断开断路器、闭锁换流阀,以此降低开断电流的等级。对于交直流系统对直流电网保护设计的功能性要求,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德德克&万赫顿认为,直流电网是一个非常好的供电解决方案,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交流电网的保护可以做到有选择性地隔离故障区域,当主保护未能正确动作时后备保护,确保故障被隔离,整个过程将在60~200毫秒内完成。直流电网保护的需求可以在交流电网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同时需要考虑电网对频率波动、功率损耗的接受能力。延伸阅读:
投稿联系:陈小姐&&010-&&新闻投稿咨询QQ:
邮箱:(请将#换成@)
北极星输配电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电力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星输配电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这是时隔15年之后,电力主管部门再次对外公布电力发展5年规划。上次发布需要追溯到日,当时的电力主管部门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电力工业十五规划》。期盼已久,《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
新闻排行榜股票/基金&
中国特高压走向世界
  最近,从2013年国际智能电网论坛上传来消息,我国已经全面掌握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和整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在大电网控制保护、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目前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 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被定为国际标准电压,将向世界推广。读来笔者生出许多感慨来。  大家知道,中国的国情是,能源资源的分布和能源的需求是逆向的,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但用电最多的是东南部,这就要求把能源资源就地转变为电力,远距离输送,在全国范围来优化配置。而特高压输电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的优势,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同时,特高压电网可以提升电网抵御突发性事件和严重故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具备坚实的网架基础,所以需要发展特高压。  中国自2009年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连接大型能源基地及主要负荷中心,已建成2条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10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和4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这些骨干网架能够将中国西部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转换成电力长距离输送到东部用电负荷中心,根据运行的情况来看,几年来,经受住了雷雨、雨雪、冰冻、雷击等恶劣自然条件和各种运行方式的考验,安全、环境、经济等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了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放眼未来,中国正在研发1100千伏直流技术和设备,这项技术将实现更大的输电容量,可达1375万千瓦;更远的经济输电距离,可达5000公里,将为构建跨地区、跨国、跨洲的输电通道创造条件。以构建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具备4.5亿千瓦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满足5.5亿千瓦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的需要。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做标准,只有以完善超前的技术标准为引领,企业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高压技术让我们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提升电网大范围配置能源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