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必读的100本书、如何在校园里赚到钱?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中山大学牌坊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中山医科大学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国立广东大学钟楼,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 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10月25日,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发布,中山大学在中国排名第八。

2018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全面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

学校现有院士2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0人,历次主持“973”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人次。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光明)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

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设有4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共19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学(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

中山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核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馆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硕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截至2017年09月,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最新统计,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并列全国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注:根据ESI2017年09月统计结果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中,按学科水平计算,中山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参评学科分数及排名如下:

截至2017年5月,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35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4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451人,具有副高职称121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含双聘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6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4人。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地质研究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
主要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有限元的理论、非协调元的收敛性等研究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研究
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
主要从事肿瘤系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
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
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主要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及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
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 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蝉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中山大学校徽,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中山大学校歌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团委团刊《新季》是用iebook超级精灵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制作的。这本电子杂志涵盖了团委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还有同学们各自的精彩展示:有的感人肺腑;有的轻松幽默。它是多彩的、丰富的、厚重的;几十页折射出的是团委永远的青春和活力。 

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由知名词曲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校友陈小奇(代表作《涛声依旧》、《九九女儿红》《大哥你好吗》等)于母校建校75周年时所作,现在普遍被认作中山大学的第二校歌。在中山大学校友中广为传唱,是中山大学校友活动场合的必备曲目。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

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天

你是一支美丽的歌谣,唱了许多遍

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青春不老的容颜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义,笔下的风采,铸成民族的尊严

你是一条长长的大江,延伸到天边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连接四海的眷恋

悠悠寸草心怎样报得三春暖

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总把校园当家园

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中大狮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中大狮”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文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超期未完成的有关项目进行集中清理,中山大学的《社会管理创新思维下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东 的实证研究》、《论城市土地开发中的空间权问题》、《宗教仪轨、民俗信仰与传统戏剧的关系研究》、《风险规制体制的比较研究:以食品安全为例》、《中国慈善组织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的动因及路径分析》、《公司间会计行为的竞次效应研究》、《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聚合研究》、《研究型大学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及改进研究》、《社会信任的重塑与公众参与:核电的环境生态风险社会治理研究》、《明清时期中越关系中的制度变化和礼仪之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十年来网络事件的发生机制:诱因、政府与媒介》、《喜怒哀乐:修身学视野下的儒家情感问题研究》、《一个红头文件的全国之旅:政策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以农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为例》、《先秦诸子法律思想的现代诠释》等项目在列。

截止2017年9月,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3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9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4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珠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RFID与物联网芯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学与抗肿瘤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转化医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眼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肾脏病临床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循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截止到 2017 年 9月,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687.6万册(件)、电子图书194.2万册、电子期刊11.4万种、数据库274个、音视频资源20.6万小时。学校建成了规模庞大、国内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园,互联网IPv4出口带宽21.52Gbps,IPv6出口带宽1Gbps;校园无线网已覆盖164栋楼宇,部署无线接入点约11700个。中山大学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学校2016年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超过25亿元。截至2017年9月,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9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6项,承担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项、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研究项目14项。出版了《全元戏曲》、《全粤诗》、《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清水江文书》和《历史·田野》等丛书和著作。同时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急项目等千万量级项目共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8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3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4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

中山大学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黎孟枫、李善民、朱熹平、马骏、肖海鹏、杨清华、王雪华
 宋珊萍、祁少海、赵勇、邰忠智、刘济科
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原广东省副省长、原交通部部长
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原卫生部副部长
十二届全国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现任国税总局副局长,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现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现任广州市人大主任、原广州市市长
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
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前思科集团全球副总裁、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中国U盘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阿里巴巴公司首席运营官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知名文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
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
台湾知名音乐家、作曲家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之父”
著名外语学家、原广东外国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院长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现任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南方周末》总编辑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现任北京医院院长,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
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专家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院士
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
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昆虫学家、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鱼类生理学、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肿瘤药理学专家
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导体微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引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9.305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广州、珠海以及深圳。广州校区南校园占地1.208平方公里,广州校区北校园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校区东校园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区占地3.333平方公里。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3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院系设置: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心理学系、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地址:深圳市光明新区(正在建设中)

占地面积:3.217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先期开设医学院(深圳)、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等。

2018年3月13日,中国激光杂志社召开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发布会,中山大学有1项成果入选。

中山大学2015年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山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

2016年2月,在2016国内高校保研率排名中,中山大学排名第28位。

2016年2月,中国一流大学百强榜出炉,中山大学排名第九。

2016年3月21日,艾瑞深《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最新2016中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蝉联广东省最佳大学排行榜榜首,荣膺2016广东省最佳大学美誉。

2016年3月,在2016中国自主招生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学居第九,全国排名第10。

2016年6月12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一份《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3000多名省级高考状元展开追踪调查。报告显示,中山大学荣登2016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第9名。

2016年6月14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2016年版《》,中山大学排名第47。

2016年6月15日,北京市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前5强,中山大学排名2016中南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第5。

2016年6月18日,国内新锐人工智能公司iPIN发布了2016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山大学排名第20。

2016年6月21日,武书连2016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出炉,中山大学排名第10。

2016年06月21日,武书连2016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中山大学排名第10。

2016年6月21日,武书连2016中国大学理学排名出炉,中山大学排名第8。

2016年6月21日,武书连2016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公布,中山大学排名第53。

2016年06月27日,2016中国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公布,中山大学排名第14位。

2016年8月15日,上海软科正式发布了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山大学国内排名第8位。

2016年9月6日,《QS世界大学排名2016/17》出炉,中山大学排名第297。

2016年10月1日,2016版《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Top100出炉,中山大学排名第28。

2016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研发、发布了《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研究报告》,对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收录两个学科及以上的1337所世界大学进行了评价。其中,中山大学排名第128名。

2017年3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17年“亚洲大学排名榜”,中山大学位列第47。

2017年6月,QS年度世界大学总体排名出炉,中山大学国际排名第319,国内排名第11。路透社TOP75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年度榜单出炉,中山大学亚洲排名第63,国内排名第18。

2017年8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揭晓了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山大学获资助项目数排名第2。

2017年10月16日,QS发布了2018QS亚洲大学排名,中山大学排名第45。

2018年2月26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位列第9名。

2018年4月,全球“自然指数”五百强名单公布,中山大学名列第78位。 

2018年4月,2018中国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公布,中山大学名列第18位。

2018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18年亚太地区大学排行榜,中山大学在亚太地区排58名。

2018年7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山大学的法律专业为B+,临床医学专业为A-,口腔医学专业为B,工商管理专业为A,公共管理专业为A,会计专业为B+。

2018年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中山大学为“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之一。

2018年8月16日,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正式发布,中山大学排名在101-150区间。

2018年第四季度起,石家庄市实施2018年度“名校英才入石”计划,锁定38所高校;中山大学在列。

2018年8月,中国薪酬网公布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中山大学2017年平均月薪8620元,排第18名。

2018年5月,该校进入2018 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8)总决赛20强。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中山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期间必读的100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