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澄的澄读什么

个人介绍/徐梵澄
徐梵澄徐梵澄(),湖南人。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毛泽东也曾当过他的地理老师。1926年考入历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由于追求进步,不满学校当局的腐败,写出《》,并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由此结识鲁迅先生,也因之得罪当局,进而出国留洋,从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在中国最早成系统地翻译尼采的著作。抗战期间,他先任教于中央艺专,后任中央图书馆编纂,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翻译、著述、讲学27年。1978年底只身回国,经任继愈先生推荐,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徐先生精通8种古今语言,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尝试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阐释古典,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其学术成就多方面、多领域,但他从不张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视名利地位如浮云,不以出现于公众视野为务,不以听不到掌声喝彩为意,只是竟日为学不辍,笔耕不止,不声不响地做着“接续”精神传统的探讨,直至90多高龄生命的终点。
人物生平/徐梵澄
湖南省长沙人1909年10月生于长沙。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接触到许多西学知识,上小学时毛泽东教过他几年地理。后入雅礼中学。
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社会学系。
次年又考入上海西洋文学系。
日听鲁迅演讲受到教益,开始同鲁迅建立联系。
1929年8月赴德国留学。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攻读艺术史专业,研究美术史,练习木刻艺术。代鲁迅购买文学和版画作品,并创作一幅中年鲁迅像,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第一人。
1932年8月,做完博士论文答辩时,因父丧回国,在上海从事写作,经鲁迅推荐,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杂文,出版了《泥沙杂拾》。
1934年翻译出版了尼采的《》、《朝霞》、《快乐的知识》、《》和《歌德论自著之浮士德》等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尼采研究专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他牢记鲁迅关于青年应“稍自足于其春华”的教诲,脚踏实地走着自己的学术和人生之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执教于中央艺专,辗转于滇、渝等地。
1940年庆中央图书馆《图书月刊》编辑,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初,他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参与中印文化交流,到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并研究古印度哲学,译成《安慧三十唯识疏释》。
1950年在贝纳尼斯学习梵文,译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迦里达萨《》。
1951年任南印度捧地舍里的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华文部主任。期间英文名为F.C.&Hsu。执教之余,他致力于研究精神哲学,注重探讨法相唯识之学,著书立说,很有成就。1978年底回国,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回到祖国后的20年,是他学术生命的又一高峰,对丰富中国现当代学术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物成就/徐梵澄
徐梵澄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有规模地翻译尼采著述,译成《苏鲁支语录》、《》、《朝霞》、《快乐的知识》等。
第二,系统地翻译印度吠陀—吠檀多哲学之古今经典,如《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行云使者》及阿罗频多之《神圣人生论》、《薄伽梵歌论》、《社会进化论》、《瑜伽论》等。
第三,用英文著述中国古代学术精华介绍给印度和西方,有《》、《孔学古微》、《周子通书》、《肇论》、《唯识菁华》、《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
第四,以精神哲学重新阐释中国古典思想,如《》、《陆王学述》等。
可是,正因为他的甘于寂寞,从不张扬的个性,在国内,除了哲学、宗教和鲁迅研究等极少数学术领域的人尊敬并崇拜他之外,其它领域的人,从官方到民众,几乎没人知道他,就更别提对他的精神财富的爱护与传承了。
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出版座谈会上,人们都在奇怪“徐梵澄是谁?他是做什么的?”年轻学者不知道,中年学者不知道,许多资深的老专家也不知道!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竟然鲜为人知!然而,正是了解了这位大师“安静得甚是寂寞”的一生后,令几乎所有与会者的心头犹如电闪雷鸣般,震撼不已。
他被誉为著名的东方哲学大家。他是系统地把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奥义书》介绍到中国来的先驱者。早在南印度任教时,他就利用室利阿罗频多学院丰富的藏书,遍识《奥义书》百余种,陆续择译成中文,1984年出版。他也是印度精神哲学大师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和著述的研究者和传播者。1954年出版《室利阿罗频多事略》,1959年出版译著《综合瑜伽论》三部,1973年出版译著《玄理参同》,1984年出版译著《》,1987年出版译著《综合瑜伽论》第四部,1991年出版《周天集》。他的另一翻译成就是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法国院母密那氏有关瑜伽等问题的答问和释义,共6辑,题为《母亲的话》。
他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和宗教。曾出版多种英文著作,如1966年的《孔学古微》,1976年的《小学菁华》,1978年的《周子通书》,1985年的《肇论》,1990年的《唯识菁华》。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介绍具有深刻与独到之处。1988年即由中华书局出版《老子臆解》一书,是根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二种,斟酌其它诸本完成的,在文字、句读上有异于别人。在思想内容上,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和古、近印度与西方哲学家的见解,疏释疑难,寓以新意,阐发隐理,大畅玄风。1994年出版的《陆王学述》亦与前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存世的著作还有文艺评论和诗歌,集有《》、《蓬屋诗存》等书。&
2000年3月逝世,终年90岁。可惜他正在进行的从古梵文译注的《佛教密乘研究一一摄真言义释》一书终未完成。
主题作品/徐梵澄
《尼采自传》(德译汉),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朝霞》(德译汉),商务印书馆,1935年。
《》(德译汉),生活书店,1936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再版。
《快乐的智识》(德译汉),商务印书馆,1939年。
《葛德论自著〈浮士德〉》(德译汉),商务印书馆,1939年。
《佛教述略》(英译汉),上海佛教协会,1939年。
《母亲的话》⑴(法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6年。
《教育论》(法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6年。
《薄伽梵歌》(梵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
《行云使者》(梵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
《伊莎书》(阿罗频多疏释本)(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
《由谁书》(阿罗频多疏释本)(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
《母亲的话》⑵(法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8年。
《瑜伽的基础》(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8年。
《瑜伽论》⑴(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9年。
《瑜伽论》(2、3)(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59年。
《瑜伽论》(书札集)⑴(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60年。
《社会进化论》(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60年。
《孔学古微》(英文),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60年。
《南海新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1年。
《神母道论》(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2年。
《玄理参同》(英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3年。
《小学菁华》(英文),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6年。
《周子通书》(汉译英),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
《母亲的话》(3、4)(法译汉),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
《五十奥义书》(梵译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神圣人生论》(英译汉),商务印书馆,1984年。
《肇论》(汉译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安慧〈三十唯识〉疏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87年。
《瑜伽论》⑷(英译汉),商务印书馆,1987年。
《异学杂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
《老子臆解》,中华书局,1988年。
《唯识菁华》(英文),新世界出版社,1990年。
《周天集》(英译汉),三联书店,1991年。
《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蓬屋诗存》,线装自辑,1998年。
《薄伽梵歌论》(英译汉),商务印书馆,2003年。
《蓬屋诗存》(繁体竖排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徐梵澄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徐梵澄文集》(16卷),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古典重温--徐梵澄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宗教论》(德译汉)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天竺字原》
《母亲的话》(5~8)(法译汉)
《中国古代小说》(汉译英。此从鲁迅校勘之《唐宋传奇集》及《古小说钩沉》中选出)
《超心思的显示》(英译汉)
《佛教密乘研究--摄真言义释》(梵译汉)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50:3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智者徐梵澄
[摘要]鲁迅学生的文章,基本是沿着鲁迅的气韵为之,模仿中现出皮毛之相。但徐梵澄是另类的选择,他逆老师的文体而行,到中外文化的原点里广采众果,穷源竟流。1966年,徐梵澄在南印度写完《孔学古微》,这是他的一本英文著作,后来一直被域外学者所关注。徐梵澄的著作向以古奥见长,这部著作最近由李文彬先生译成汉语,使我们得以一睹姿容。书中已经没有东方本位的调子,阅之忽觉时空大开,又有诗意的顿悟。如内中对周礼的描述颇为神奇,黎明前的篝火照着祭祀的高台,诵诗者在舒缓的旋律里与远古的灵魂对视,其境神异得不可思议。徐梵澄说,就庄重而言,这与欧洲宗教的仪式比,并不逊色。《孔学古微》,徐梵澄 著。这本奇书是对一般儒学研究者的套路的颠覆,在古印度、古希腊诸文明的话语间,徐梵澄重审儒家要义,与那时候大陆流行的著述不同,他在一种超国界的文明对话里,演绎着古老中国的兴衰史。其思其想不乏朗照,一个封冻的文明,在飘逸的词语间蠕活起来。关于徐梵澄,近来才渐渐被更多人所注意,他的简历与同代人大异。1909年生于湖南,1928年入复旦大学西洋系,后赴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读书。1933年起在鲁迅的催促下译介尼采著作,并在同济大学任教。1946年至1978年在印度治学,先后在泰戈尔国际大学、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任职。晚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2000年辞世,享年91岁。徐梵澄年轻时代追随鲁迅,批评文章颇有风骨,思想与激进文人略有暗合之处。留学之后,意识到学理的重要,兴趣遂转到学术中来。后来在南印度潜心学术几十年,所译《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惊动学界。自鸠摩罗什、玄奘后,有气象的印度经典的译者我们记得的不多,金克木先生说,这样的译作常人难以为之。赞佩之情,让人难忘。鲁迅学生的文章,基本是沿着鲁迅的气韵为之,模仿中现出皮毛之相。但徐梵澄是另类的选择,他逆老师的文体而行,到中外文化的原点里广采众果,穷源竟流。除梵文外,深味德语、英语、法语多种语言,印度哲学、传统儒学、德国玄学、希腊艺术悉入笔端,在阔大的背景里走近鲁迅,而非从鲁迅语境里思考问题,这是他深知鲁迅的高明之处。他的文章踪影倏忽,可比天籁之音,仿佛从隐秘的古堡飘来,有几许寂寞里的暖意。他曾说,人们只羡慕西方的成果,却很少关注那成果的由来。而关注由来者,复古的意识居多,却又鲜知现代,都造成了文化上的偏执。徐梵澄的兴趣是多样的,对于各类文化源头的存在都有好奇之心。每一种文明面前,都非泛泛之思,有刻骨的体味,又能以高远的目光跳将出来,说出东方古国才有的妙言。他的开阔的视野,不都在梦语之中,而是寻找人间的共有之路。在这种理念下,他没有一般左翼学者的那种单一性,给他启发的一是鲁迅,二为尼采。他读鲁迅,看出内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元素,以为其站在高高的层面审视世间。尼采是高蹈于云间的叛逆者,但徐梵澄发现,这位哲人虽不满意于德国的一切现状,独对于故国语文“特加认可”。在路德、歌德而外,走出第三条道路。他发现鲁迅译介尼采,用的是《庄子》、《列子》的语言,恰是其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于是对尼采的语录体的文体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自己的写作也连带出类似的精神。在南印度的年月,故国的现代书籍,唯鲁迅著作让他心动,默默对读先生的文本,不禁情思万种,得思维的大自在。他回国后所作《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文体奇崛,笔锋陡峭,开合之中,直逼历史深处的神秘,鲁迅词语的内在结构焕然而出。他对于鲁迅的读解,有哲学层面的,也有文章学的功夫。比如在《野草》里看佛教、拜火教、基督教的痕迹,尼采的超人也是有的。而在文本上,鲁迅的妙处,来自其治学的功夫。如此强调治学的意义,是徐梵澄的一种策略。经过战乱,他发现国人的汉语水平渐渐下滑,乃无思想所致。有信仰而无学识,有学识而鲜信仰,都会遗漏了什么。学习鲁迅的人,仅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乃认知的盲态。而由古而今,由中及外,不知身在何处又显于处处,恰是通人的耐人寻味所在。徐梵澄翻译和写作中,善于思考文章的理路,在不同语境里寻找最有张力的文字。译介《薄伽梵歌》的时候,他以古代的雅言对应其体,又有儒家心性之学的互动。在大量翻译里,他意识到,从梵文到汉文,有转换的机制,佛经翻译已说明了此例。但从汉文回到梵文就不容易。单一音节的汉语是有自己的短长的,译介中可以看到此点。他对比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看到彼此的差异和优劣,对汉语的自信溢于言表。而在许多著作里,其对汉字的运用得心应手,将德文、梵文的句法也列于其间,无中生有地开出别样的花来。常有人问,待在印度的时间如此之长,是什么让他有了这样一种耐力与信念?几乎斩断了尘缘,一心沉浸在古老的文明里,一面翻译域外文明,一面也向域外介绍中国文化。他对中国儒、道学术的介绍,以及东方绘画的研究,都有彼时学界罕见的心得。而言及晚清的诗人,所述心得也深矣渊矣。徐梵澄的文字,韵致悠远而清俊。他谈儒学,讲道家之学,探鲁迅之思,都不是流行的热词,而是从静谧的文明里折射的一缕波光,这波光穿透我们世俗的时空,在天地间铸成亮眼的图章,印在精神长卷的边角。文章呢,亦古亦今,时东时西,取人间万象而化之,就文体而言,造成白话文另一途径。如果说当代有谁对文章学有大的贡献,他应当算是一位。了解徐梵澄的历史,不妨翻翻孙波先生的《徐梵澄传》,作者读解徐梵澄很深,有厚重的哲思在。这类书,许多媒体不太注意,细想起来,都是不小的遗憾。我读这类图书,常常感到惭愧,对比五四以降的两代人,我们所知所得,真的不足为论。(文/ 孙郁)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梵澄 微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