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大学物理实验竞赛题目题 刚学 忘了怎么解 谁帮忙解一下 因

大学物理学-习题解答 习题1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物理学-习题解答 习题14
&&大学物理学-习题解答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学物理习题册(下)1_甜梦文库
大学物理习题册(下)1
学院专业学号 第十章 气体动理论姓名一、选择题 1.关于温度的意义,有下列几种说法: (1)气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 (2)气体的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意义; (3)温度的高低反映物质内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不同; (4)从微观上看,气体的温度表示每个气体分子的冷热程度。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 、 (1)(2)(4) (C) 、 、 (2)(3)(4) ] (B) 、 、 (1)(2)(3) (D) 、 、 (1)(3)(4) )2.一瓶氦气和一瓶氧气,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但体积不同,则它们的 ( A (A)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相同 (C)分子的方均根速率相同 (B)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 (D)气体内能相同3.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质量密度相同, 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 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 则它们 [ B B ] (B)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D)温度相同,但氮气的压强大于氦气的压强(A)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C)温度、压强都不相同4.两容器内分别盛有氢气和氦气,若它们的温度和质量分别相等,则:[ A A ] (A)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相等 (C)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相等 (B)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D)两种气体的内能相等.5.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比为 1:2 的氧气和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相混合,混合气 体中氧气和氦气的内能之比为 C(A) 1 : 2(B) 5 : 3(C) 5 : 6(D) 10 : 36. 在常温下有 1mol 的氢气和 1mol 的氦气各一瓶, 若将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 AA ] 则 (A)氢气比氦气的内能增量大 (C)氢气和氦气的内能增量相同 (B)氦气比氢气的内能增量大 (D)不能确定哪一种气体内能的增量大7.温度、压强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 ε 和平均平动动能 w 一定有如下关 系 C (A) ε 和 w 都相等 (B) ε 相等,而 w 不相等1 学院(C) w 相等,而 ε 不相等专业学号(D) ε 和 w 都不相等 ]姓名8.1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为 T 时,其内能为 [ CC(A)3 RT 23 (B) kT 2(C)5 RT 25 (D) kT 29.在容积不变的封闭容器内,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若提高为原来的 2 倍,则 [ D D ] (A)温度和压强都提高为原来的 2 倍 (B)温度为原来的 2 倍,压强为原来的 4 倍 (C)温度为原来的 4 倍,压强为原来的 2 倍 (D)温度和压强都为原来的 4 倍。 10.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D (A)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 (B)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 (C)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D)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 11.三个容器 A、B、C 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 n 相同,而方均根速率之比为1 2 2 1 2 1( v A ) 2 : ( v B ) 2 : ( vC ) 2 = 1 : 2 : 4 ,则其压强之比 p A : pB : pC 为: [ CC ](A) 1 : 2 : 4 (B) 4 : 2 : 1 (C) 1 : 4 : 16 (D) 1 : 4 : 812.假定氧气的热力学温度提高一倍,氧分子全部离解为氧原子,则氧原子的平均速率是 氧分子平均速率的 [ B B ] (A)4 倍 (B)2 倍 (C) 2 倍 ] (D) 12倍13.速率分布函数 f(v)的物理意义为: [ B B (A)具有速率 v 的分子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B)速率分布在 v 附近的单位速率间隔中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C)具有速率 v 的分子数 (D)速率分布在 v 附近的单位速率间隔中的分子数 14.设 v 代表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 vP 代表气体分子运动的最可几速率, ( v ) 代表 气体分子运动的方均根速率,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理想气体的三种速率关系为 [ C C1 1 1 2 2](A) ( v 2 ) 2 = v = v P(B) v = v P & ( v 2 ) 22 学院 (C) v P & v & ( v )2 1 2专业 (D) v P & v & ( v )2 1 2学号姓名15.已知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温度为 T1 和 T2 时的分子最可几速率分别为 v P1 和 v P 2 , 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最大值分别为 f( v P1 ) 和 f( v P 2 ) 。若 T1 & T2,则: [ BB ](A) v P1 & v P 2 , f ( v P1 ) & f ( v P 2 )(B) v P1 & v P 2 , f ( v P1 ) & f ( v P 2 ) (D) v P1 & v P 2 , f ( v P1 ) & f ( v P 2 )(C) v P1 & v P 2 , f ( v P1 ) & f ( v P 2 )16.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图中 A、B 两部分面积相等,则该图表示 D (A) v0 为最可几速率 (B) v0 为平均速率 (C) v0 为方均根速率 (D) 速率大于和小于 v0 的分子数各占一半 17. f(v)为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 为分子总数, 为分子质量, 若 N m 则 的物理意义是:D (A)速率为 v2 的各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与速率为 v1 的各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之差。 (B)速率为 v2 的各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与速率为 v1 的各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之和。 (C)速率处在速率间隔 v1 -v2 之内的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D)速率处在速率间隔 v1 -v2 之内的分子平动动能之和。 18.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氢气(可视作理想气体),当温度不变而压强增大一倍时,氢气分 子的平均碰撞次数 Z 和平均自由程 λ 的变化情况是:C (A) Z 和 λ 都增大一倍 (C) Z 增大一倍而 λ 减为原来的一半 (B) Z 和 λ 都减为原来的一半 (D) Z 减为原来的一半而 λ 增大一倍∫v2v11 2 mv Nf ( v)dv 219.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为 T0 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 率为 v 0 ,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 Z 0 ,平均自由程为 λ 0 。当气体温度升高为 4T0 时,气体分 子的平均速率 v ,平均碰撞次数 Z 和平均自由程 λ 分别为: B(A) v = 4 v 0 , Z = 4 Z 0 , λ = 4λ 0(B) v = 2 v 0 , Z = 2 Z 0 , λ = λ 03 学院专业学号(D) v = 4 v 0 , Z = 2 Z 0 , λ = λ 0姓名(C) v = 2 v 0 , Z = 2 Z 0 , λ = 4λ 020.容积恒定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某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自由程为 λ 0 ,平 均碰撞次数为 Z 0 ,若气体的热力学温度降低为原来的 1/4 倍,则此时分子平均自由程 λ 和 平均碰撞频率 Z 分别为:B(A) λ = λ 0 , Z = Z 0(B) λ = λ 0 , Z =1 Z0 2(C) λ = 2λ 0 , Z = 2 Z 0(D) λ = 2 λ 0 , Z =1 Z0 2二、填空题 1.理想气体微观模型(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是: (1)气体分子的大小与气体分子的距离比较,可以忽略不计 (2)除了分子碰撞的瞬间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3)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器壁之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处于热动平衡状态时,此热力学系统的不随时间变化的三个宏观量是体积、温度和压强,,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微观量是分子的运动速度(。3.在p-V图上 (1)系统的某一平衡态用一个点来表示; (2)系统的某一平衡过程用一条曲线来表示; (3)系统的某一平衡循环过程用一条封闭曲线 来表示。 4.在相同温度下, 氢分子与氧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比值为 1 ; 方均根速 率的比值为 4 。 5.有一瓶质量为M的氢气(视作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温度为T,则氢分子的平均 平动动能为3 5 5 kT ,氢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kT ,该瓶氢气的内能为 MRT / M mol 。 2 2 26.三个容器内分别贮有1mol氦气(He)、1mol氢气(H2)和1mol氨气(NH3)(均视为刚 性分子理想气体)。若它们的温度都升高1K,则三种气体内能的增加值分别为:(摩尔气 体常数R=8.31 J/mol?K)。氦:△E= 12.5J ;氢:△E= 20.8J ; 氨:△E= 24.9J 。 7.2g氢气与2g氦气分别装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封闭容器内,温度也相同。(氢气分子视为刚 性双原子分子) (1)氢分子与氦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之比 ε k H (2)氢气与氦气压强之比 pH 2 pH e = (3)氢气与氦气内能只比 EH 2 EH e =2εk H =e1:1 ;;2:1 10:3。248.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进行等温压缩。 若初始时每立方米体积内气体分子数为 1.96×10 , 当压强升高到初始值的两倍时,每立方米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应为 方 。 3.92乘以10的24次4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9.A、B、C三个容器中皆装有理想气体,他们的分子数密度之比为 nA : nB : nC = 4 : 2 : 1 , 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之比为 ε k A : ε k B : ε k C = 1 : 2 : 4 ,则它们的压强之比 pA : pB : pC = 1:1:1 。 10.用总分子数N、气体分子速率v和速率分布函数 f (v) 表示下列各量: (1)速率大于 v0 的分子数=∫∞v0Nf ( v)dv(2)速率大于 v0 的那些分子的平均速率=∫∞v0vf ( v)dv / ∫ f(v)dv ;v0∞(3)多次观察某一分子的速率,发现其速率大于 v0 的几率=∫∞v0f ( v ) dv 。11.图示曲线为处于同一温度T时氦(原子量4)、 氖(原子量20)、和氩(原子量40)三种气体分 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其中: 曲线(a)是 氩 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曲线(c)是 氦 12.图示的曲线分别表示了氢气和氦气在同一温度 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的分别情况。由图可知,氦气 分子的最可几速率为1000m/s,氢气分子的 最可几速率为 2 ×100013.设气体分子服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v 代表平均速率, vp 代表最可几速率,那么, 速率在 vp 到 v 范围内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百分率随气体的温度升高而 (填“增加”、“降低”或“保持不变”) 14.某气体的温度为T=273K时,压强为 p = 1.0 × 10 ?2 atm ,密度为 ρ = 1.24 × 10 -2 kg m 3 , 则该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 495m/s 。 1atm = 1.013 × 10 Pa ) (5保持不。15.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先经过等容过程使其热力学温度升高为原来的2倍,再经过等 压过程使其体积膨胀为原来的2倍,则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变为原来的 2 倍。 16.一个容器内有摩尔质量分别为 M 1 和 M 2 的两种不同的理想气体1和2,当此混合气体处 于平衡状态时,1和2两种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之比是: M 2 M 15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第十一章 热力学基础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关于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D ] (1)可逆热力学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2)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3)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4)凡有摩擦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 程。 (A)(1)、(2)、(3) (C)(2)、(4) (B)(1)、(3)、(4) (D)(1)、(4)2.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 A 变到平衡状态 B ( p A = pB ) ,则无论经过的是 什么过程,系统必然:[ B (A)对外作正功 (C)从外界吸热 ](B)内能增加 (D)向外界放热3.一定量某理想气体所经历的循环过程是:从初态 (V0 , T0 ) 开始,先经绝热膨胀使其体积增 大 1 倍,再经等容升温回复到初态温度 T0 ,最后经等温过程使其体积回复为 V0 ,则气体在 此循环过程中: [ B ] (B)对外作的净功为负值 (D)从外界净吸的热量为正值(A)对外作的净功为正值 (C)内能增加了4.1mol 理想气体从 pCV 图上初态 a 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或(2)过程到达末态 b。已 知 Ta & Tb ,则这两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 Q1 和 Q2 的关系是: [ A ](A) Q1 & Q2 & 0 (C) Q2 & Q1 & 0(B) Q2 & Q1 & 0 (D) Q1 & Q2 & 05. 1mol 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出发,分别经绝热、等压、等温三种膨胀过程,则内能增加的 过程是: [ B (A)绝热过程 ] (B)等压过程 (C)等温过程 (D)不能确定6.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的初态温度为 T,体积为 V,先绝热膨胀使体积变为 2V,再等容吸热 使温度恢复为 T,最后等温压缩为初态,则在整个过程中气体将: [ A (A)放热 (B)对外界作功 (C)吸热 (D)内能增加 ](E)内能减少7.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等容升压过程,设在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量为 ?U,气体作功为 W,6 学院专业D ]学号姓名外界对气体传递的热量为 Q,则: [ (A)?U & 0,W & 0 (C)?U & 0,W = 0(B)?U & 0,W & 0 (D)?U& 0,W = 08. 图中直线 ab 表示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 U 与体积 V 的关系,其延长线通过原点 O,则 ab 所代表的热力学过程是:[ B (A)等温过程 (C)绝热过程 ] (B)等压过程 (D)等容过程 ]9.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 acb 过程时吸热 200 J,则经历 acbda 过程时,吸热为:[ B (A)-1200 J (C)-700 J (B)-1000 J (D)1000 J10.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 p-V 图上初态 a 经历(1)或(2)过程到达末态 b,已知 a、b 两态处于同一条绝热线上(图中虚线是绝热线),两过程气体吸、热情况是: (A)(1)过程吸热,(2)过程放热 (B)(1)过程放热,(2)过程吸热 (C)两过程都吸热 (D)两过程都放热 11.一绝热容器被隔板分成两半,一半是真空,另一半是理想气体。若把隔板抽出,气体将 进行自由膨胀,达到平衡后 [ A (A)温度不变,熵增加 (C)温度降低,熵增加 ] (B)温度升高,熵增加。 (D)温度不变,熵不变。 [ B ]12.气缸中有一定量的氮气(初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经过绝热压缩,使其压强变为原来 的 2 倍,问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为原来的几倍? [ D ](A) 2 2 5(B) 21 5(C) 2 2 7(D) 21 713. 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相同的初态 A 分别经准静态过程 AB,AC(绝热过程)及 AD 到 达温度相同的末态,则气体吸(放)热的情况是:[ B (A)AB 吸热,AD 吸热 (C)AB 放热,AD 放热 ](B)AB 放热,AD 吸热 (D)AB 吸热,AD 放热14.如图表示的两个卡诺循环,第一个沿 ABCDA 进行,第二个沿 ABC ′D′A 进行,这两个7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循环的效率η1 和η 2 的关系及这两个循环所作的净功 A1 和 A2 的关系是 [ D(A) η1 = η 2 , A1 = A2 (C) η1 = η2 , A1 & A2(B) η1 & η 2 , A1 = A2 (D) η1 = η 2 , A1 & A215. 工作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两热机,其工作物质不同,则两部可逆热机的效率η1 和η2 的关系为: [ B(A)η1&η2] (C) η1&η2 ] (D)不能确定(B)η1=η216.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D(A)功可以全部转换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换为功 (B)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17.“理想气体和单一热源接触作等温膨胀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作功”。对此说法, 有如下几种评论,正确的是:[ C ](A)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B)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C)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D)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18.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向真空作绝热自由膨胀,体积由 V1 增至 V2 ,在此过程中气体的 [A ] (B)内能不变,熵减少 (D)内能增加,熵增加 ](A)内能不变,熵增加 (C)内能不变,熵不变19.在下列各种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B(1)热平衡过程就是无摩擦的、平衡力作用的过程。 (2)热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热平衡过程是无限多个连续变化的平衡态的连接。 (4)热平衡过程在 p - V 图上可用一连续曲线表示。 (A)(1)、(2) (C)(2)、(3)、(4) (B)(4)、(3) (D)(1),(2)、(3)、(4)8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二、填空题 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气体密度随___温度压强_______________而变化,在 等温过程中,气体密度随_____压强___________而变化。 2、 热力学系统的内能是系统____温度_____________的单值函数,要改变热力学系统的内 能,可以通过对热力学系统__做功或热传递_____________来达到目的。 在此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Q, 3、 如图所示,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 a → b → c 过程, 系统内能变化 ?E,Q___&0_______,?E____&0______。(填“& 0”或 “& 0”) 4、压强为 1×105 帕,体积为 3 升的空气(视为理想气体)经等温压缩到体积为 0.5 升时,则空 气____放_______热(填“吸”或“放”),传递的热量为______537j______(ln6=1.79)。 5、1 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状态Ⅰ(p1,V1,T1) 变化至状态Ⅱ(p2,V2,T2),如图所示。则此过程气 体对外作功为:1 ( p1 + p 2 )(V2 ? V1 ) _, 2 1 3 吸收热量为: ( p1 + p 2 )(V2 ? V1 ) + R (T2 ? T1 ) 2 26、 处于平衡态 A 的热力学系统, 若经准静态等容过程变到平衡态 B, 将从外界吸收热量 416J;若经准静态等压过程变到与平衡态 B 有相同温度的平衡态 C,将从外界吸收热量 582J。所 以,从平衡态 A 变到平衡态 C 的准静态等压过程中系统对外界所作的功为_166J________。 7、一定量理想气体,从同一状态开始使其容积由 V1 膨胀到 2V1,分别经历以下三种过程: ⑴等压过程;⑵等温过程;⑶绝热过程。其中:____等压_______________过程气体对外作 功最多; ____等压_________过程气体内能增加最多; ____等压_________过程气体吸收的热 量最多。 8、某理想气体等温压缩到给定体积时外界对气体作功 A1 ,又经绝热膨胀返回原来体积时 气体对外作功 A2 , 则整个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 = ? A1 ; 内能增加了 ?E = ? A2 9、一定量的单原子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对外作的功 A 与吸收的热量 Q 之比 A/Q= ___2/5___________,若为双原子理想气体,则比值 A/Q=_____2/7_____________。 10、一气缸内贮有 10 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外界作功 209 J,气体升温 1 K , 此 过 程 中 气 体 内 能 增 量 为 ___124.7j_________ , 外 界 传 给 气 体 的 热 量 为 ______-84.3j__________ 。9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11、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在等压下膨胀所作的功为 A,则传递给气体的热量为 ______7A/2__________。 12、图示为一理想气体几种状态变化过程的 pCV 图,其中 MT 为等温线,MQ 为绝热线,在 AM、BM、CM 三种准静态过程中: ⑴温度降低的是____AM____________过程; ⑵气体放热的是____BM____________过程。 13、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 27℃,热机效率为 40%,其高温热源温度 为______500__________ K。今欲将该热机效率提高到 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变,则高温 热源的温度应增加____100___________K。 14、一卡诺热机在每次循环中都要从温度为 400K 的高温热源吸热 418J,向低温热源放热 334.4J,则可知低温热源的温度为____320K____________。 15、卡诺致冷机,其低温热源温度为 T2 = 300K,高温热源温度为 T1 = 450K,每一循环从低 温热源吸热 Q2 = 400J。已知该致冷机的致冷系数为 e = Q2 = T2 (式中 W 为外界对系统 W T1 ? T2 作的功),则每一循环中外界必须作功 W =______200J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热机由温度为 727℃ 的高温热源吸热,向温度为 527℃ 的低温热源放热。若热机在 最大效率下工作,且每一循环吸热 2000 J,则此热机每一循环作功_____400___________J。 17、所谓第二类永动机是指___从单一热源吸热,在循环中不断对外作功的热机,它不可能 制成是因为违背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 18、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叙述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 高温物体开尔文叙述是: 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 只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变为 有用的功,而其它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 19、在一个孤立系统内,一切实际过程都向着___状态几率增大__的方向进行,这就是热力 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从宏观上说,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都是___不可逆 20、由绝热材料包围的容器被隔板隔为两半,左边是理想气体,右边是真空。如果把隔板撤 去,气体将进行自由膨胀过程,达到平衡后气体的温度____不变____________(“升高”、 “降低”或“不变”),气体的熵____增加____________(“增加”、 “减小”或“不变”)。 三、计算题 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 a 经 b 到达 c(abc 为一直线),如图。求此过程中: (1) 气体对外作的功; 气体内能的增量; 气体吸收的热量。 1 atm = 1.013 × 10 Pa ) (2) (3) (5解:气体对外作的功等于线段 ac 下所围的面积,即:10 学院W =专业1 × (1 + 3) × 1.103 × 10 5 × 2 × 10 ? 3 = 405 .2 J 2学号姓名由图看出:p aVa = pcVc ,∴ Ta = Tc内能增量: ?E = 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Q = ?E + W = 405 .2 J 2、一定量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初态 A 出发,沿图示直线过程变到另一状态 B,又经 过等容、等压两过程回到状态 A。求:(1) A → B 、 B → C 、 C → A 各过程中系统对外所 作的功 W,内能的增量 ?E 以及所吸收的热量 Q。(2)整个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总功以 及从外界吸收的总热量(各过程吸热的代数和)。 2、解: (1) 过程 A → B :W1 =1 ( p B + p A )(V B ? V A ) = 200 J 2m CV (TB ? T A ) = 3( p BV B ? p AV A ) 2 = 750 J M? E1 =Q1 = W1 + ?E1 = 950J过程 B → C : W2 = 0?E 2 =m CV (TC ? TB ) = 3( p C VC ? p BV B ) 2 = ?600 J MQ2 = W2 + ?E 2 = ?600 J过程 C → A :W3 = p A (V A ? VC ) = ?100 J ?E 3 = m CV (T A ? TC ) = 3( p AV A ? p C VC ) 2 = ?150 J MQ3 = W3 + ?E 3 = ?250 J(2) W = W1 + W2 + W3 = 100 JQ = Q1 + Q2 + Q3 = 100 J3、今有温度为 27°C,压强为 1.013×105Pa,质量为 2.8g 的氮气,首先在等压的情况下加热, 使体积增加 1 倍,其次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热,使压强增加 1 倍,最后等温膨胀使压强降 回到 1.013×105Pa,(1)作出过程的 p―V 图;(2)求在 3 个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所作 的功和内能的改变。 (1)过程的 p―V 图11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2) 在 3 个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所作的功和内能的改变 1---2 等压过程:W = P1 (V2 ? V1 ) = P1V1 =m RT1 = 249( J ) M m m i+2 i+2 Q= C P (T2 ? T1 ) = (T2 ? T1 ) = P1 (V2 ? V1 ) = 872( J ) M M 2 2?E = Q ? W = 263( J )2---3 等体过程:W =0 ?E = Q = m m i i CV (T3 ? T2 ) = R (T3 ? T2 ) = ( P3V2 ? P1V2 ) = iP1V1 = 1245( J ) M M 2 23---4 等温过程:?E = 0Q =W =m V V P RT3 ln 4 = P3V3 ln 4 = P3V2 ln 3 = 690(J ) M V3 V3 P 14、一定量的某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装在封闭的气缸里,此气缸有可活动的活塞(活塞与气 缸壁之间无摩擦且无漏气)。已知气体的初压强 p1 = 1atm,体积 V1 = 1 升,现将该气体在 等压下加热直到体积为原来的 2 倍, 然后在等容下加热到压强为原来的 2 倍, 最后作绝热膨 胀,直到温度下降到初温为止。试求:(1)在 p - V 图上将整个过程表示出来;(2)在整 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3)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4)在整个过程中气体 所作的功。(1 atm = 1.013×105 Pa ) 4、解: 解此题要注意与 3 题的区别 (1) pCV 图: (2) Q T4 = T1∴ ?E = 0(3) Q =m m C p (T 2 ? T1 ) + C V (T3 ? T2 ) M M5 3 p1 ( 2V1 ? V1 ) + [ 2V1 ( 2 p1 ? p1 )] 2 2 11 = p1V1 = 5.6 × 10 2 J 2 =2 (4) W = Q = 5.6 × 10 J12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5、如图所示,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初态 a ( p1 , V1 ) 开始,经过一个等容过程达到压强 为 p1 4 的 b 态,再经过一个等压过程达到状态 c,最后经等温过程而完成一个循环。求该 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作的功 W 和所吸收的热量 Q。 解:设 c 状态的体积为 V2, 由于 a、c 两状态的温度相同, 故 p1V1 = p1V2 4∴ V2 = 4V1循环过程 ?E = 0 , Q = W 而在 a → b 等容过程中功: W1 = 0 在 b → c 等压过程中功: W2 = p1 (V2 ? V1 ) 4 = p1 (4V1 ? V1 ) 4 = 3 p1V1 4 在 c → a 等温过程中功: W3 = p1V1 ln (V1 V2 ) = ? p1V1 ln 43 ∴ W = W1 + W2 + W3 = ( ? ln 4) p1V1 4 3 Q = W = ( ? ln 4) p1V1 46、 1mol 理想气体在 T1=400K 的高温热源与 T2=300K 的低温热源间作正卡诺循环 (可逆的) , 在 400K 的等温线上起始体积为 V1=0.001m3,终止体积为 V2=0.005m3,试求此气体在每完成 一次循环的过程中:(1)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Q1;(2)该循环的热机效率 η;(3)气 体对外所做的净功 W; (4)气体传给低温热源的热量 Q2 。 (摩尔气体常数 R=8.31 J/mol?K) 6、解:(1) Q1 = (2) η =V m RT1 ln 2 = 5.35 × 10 3 ( J ) M V1 Q T W = 1 ? 2 = 1 ? 2 = 0.25 Q1 Q1 T1(3) W = η ? Q1 = 1.34 × 10 3 ( J ) (4) Q2 = Q1 ? W = Q1 (1 ? η ) = 4.01 × 10 3 ( J )13 学院专业学号第十二章 振动姓名一.选择题 1、劲度系数分别为 k1 和 k2 的两个轻弹簧串联在一起,下面挂着质量为 m 的物体,构成一 个竖挂的弹簧振子,则该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 C ] (A) T = 2πm(k1 + k2 ) 2k1k 2 m(k1 + k2 ) k1k2(B) T = 2πm k1 + k2 2m k1 + k2(C) T = 2π(D) T = 2π2.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当位移的大小为振幅的一半时,其动能为振动总能量的 [ D ] (A)1/4 (B)1/2 (C)1 / 2 (D)3/4 (E) 3 / 23.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当它由平衡位置向 x 轴正方向运动时,对应的振动相位是: [ C ] (A)π (B)0 (C)-π/2 (D)π/2 4. 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位移的单位为厘米,时间单位为秒,角频率为 ω, 则此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C ]2 π )(cm) 3 2 (C) x = 2 cos(ωt + π )(cm) 3(A) x = cos(ωt +(B) x = 2 cos(ωt ?2 π )(cm) 3 2 (D) x = ?2 cos(ωt + π )(cm) 35.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 T,当它由平衡位置向 x 轴正方向运动时,从二分之一最大位 移处到最大位移处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为:[ C ] (A)T/4 (B)T/12 (C)T/6 (D)T/8 6.一质点在 x 轴上做简谐振动,振幅 A=4cm,周期 T=2s,其平衡位置取作坐标原点。若 t=0 时刻质点第一次通过 x=-2cm 处,且向 x 轴负方向运动,则质点第二次通过 x=-2cm 处的时 刻为:[ B ] (A)1s (B)(2/3)s (C)(4/3)s (D)2s 7.一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下端挂一质量为 m 的物体,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T1.若将此弹 ] 簧截去一半的长度,下端挂一质量为 m/2 的物体,则系统振动周期 T2 等于:[ D (A) 2 T1 (B) T1 (C) T1 / 2 (D) T1/2 (E) T1 /48.用余弦函数描述一简谐振动,已知振幅为 A,周期为 T,初位相?=-π/3,则下图中与之对 应的振动曲线是:[ A ]9.一倔强系数为 k 的轻弹簧截成三等份,取出其中的两根,将它们并联在一起,下面挂一质14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量为 m 的物体,如图所示,则振动系统的频率为:[ B(A)1 2π 1 2πk m 3k m(B)1 2π 1 2π6k m k 3m(C)(D)10.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cos(ωt+?),当时间 t=T?2 时,质点的速为:[ A ] (A) Aωsin? (B)?Aωsin? (C) ?Aωcos? (D) Aωcos? 11.把单摆摆球从平衡位置向位移正方向拉开,使摆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微小角度θ,然后由静 止放手任其振动,从放手时开始计时,若用余弦函数表示其运动方程,则该单摆振动的初位 相为:[ C ] (A) θ (B) π (C) 0 (D) π/2 12.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 周期相同, 第一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x1=Acos (ωt+α) ,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平衡位置的正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正在 最大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B ] (B) x2=Acos(ω t+α ?π/2) (A) x2=Acos(ω t+α +π/2) (D) x2=Acos(ω t+α + π) (C) x2=Acos(ω t+α-3π/2) 13.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 振辐为 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A/2, 且向 x 轴的正方向运动, 代表此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下图中哪一图?[ B ]ωA O A/2ωx O A A/2 xA -A/2 Ox-A/2 Oxω(C)ωA (D)(A)(B)14. 一质点在 x 轴作简谐振动,已知 t = 0 时, x 0 = ? 0.01m ,v 0 = 0 .03 m / s ,ω = 3 / s , 则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为:[ B ]4 (B) x = 0 .02 cos( 3t + 3 π )( SI ) 4 (D) x = 0 .01 cos( 3t + 3 π )( SI )2 (A) x = 0.02 cos( 3t + 3 π )( SI ) 2 (C) x = 0 .01 cos( 3t + 3 π )( SI )15. 如图所示为质点作简谐振动时的 x-t 曲线,则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2π 2 (A) x = 0 .2 cos( 3 t + 3 π )( SI ) 2π 2 (B) x = 0 .2 cos( 3 t ? 3 π )( SI ) 4π 2 (C) x = 0 .2 cos( 3 t + 3 π )( SI ) 4π 2 (D) x = 0 .2 cos( 3 t ? 3 π )( SI )]16.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等振幅的简谐振动,合成后振幅仍为A,则这两个分简谐振动的15 学院相位差为:[ (A) 60° C专业] (B) 90°学号姓名(C) 120°(D) 180° ]17. 两个同周期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x1 的相位比 x 2 的相位:[ B (A)落后 π / 2 (B)超前 π / 2 (C)落后 π (D)超前 π18. 一质点做简谐振动,其运动速度与时间的曲线如图所示,若质点的振动规律用余弦函数 描述,这质点的初相位应为:[ C ]π /6 (B) 5π / 6 (C) ?5π / 6 (D) ?π / 6(A) 19. 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时,弹性力在半个周期内所做的功为:[ D (A) kA2](B) 2 kA12(C) 4 kA12(D) 0 ]20. 一简谐振动振幅A,则振动动能为能量最大值一半时振动物体位置x等于:[ B(A)A 2(B)2A 2(C)3A 2(D) A二、填空题 1、 一 质 点 作 简 谐 振 动 , 速 度 最 大 值 v m = 5cm/s , 振 幅 A=2cm。 若 令 速 度 具 有 正 最 大 值 的 那 一 时 刻 为 t= 0 时 刻 , 则 质 点 振 动 方 程 为 :5 π x = 2 × 10 ? 2 cos( t ? ) 2 25 3π (SI) , x = 2 × 10 ? 2 cos( t + ) 2 2(SI) 。2、 简 谐 振 动 的 振 动 方 程 为 x = A cos(3t + ? ) , 知 t=0 时 的 初 始 位 移 为 0.04 m, 一 已 初 速 度 为 0.09 m/s, 则 振 幅 为 0 .05 CM , 初 相 为0.05cm4 ? arccos (或 ? 37 0 ) 53、 一 弹 簧 振 子 作 简 谐 振 动 , 振 幅 为 A, 周 期 为 T, 其 运 动 方 程 用 余 弦 函 数 表 示 。 t=0 时 , 1 ) 子 在 位 移 为 A/2 处 , 向 负 方 向 运 动 , 初 相 位 为 若 ( 振 且 则 。( 2) 振 子 在 平 衡 位 置 向 正 方 向 运 动 , 则 初 相 位 为π3(2) ?π或23π 24、 一 质 点 沿 x 轴 作 简 谐 振 动 , 振 动 范 围 的 中 心 点 为 x 轴 的 原 点 。 已 知 周 期 为 T ,振 幅 为 A 。 1 )若 t=0 时 质 点 过 x=0 处 且 朝 x 轴 正 方 向 运 动 ,则 振 动 方 程 ( 为:16 学院x= x = A cos( 质 点 过专业2π 3π t+ ) T 2 2π π t+ ) T 3 (SI)学号或 x = A cos(姓名(SI) ( 2) 若 t=0 时2π π t? ) T 2x=A/2处 且 向 x 轴 负 方 向 运 动 , 则 振 动 方 程 为 :x= x = A cos((SI) 。5、一 竖 直 悬 挂 的 弹 簧 振 子 ,自 然 平 衡 时 弹 簧 的 伸 长 量 为 x0 ,此 振 子 自 由 振 动 的 周 期 T = T = 2πx0 g6、 右 图 中 用 旋 转 矢 量 法 表 示 了 一 个 简 谐 振 动 , 旋 转 矢 量 的 长 度 为 0.04 m, 旋 转 角 速 度 4 π rad 。 此 简 谐 振 动 以 余 弦 函 数 表 示 的 振 动 方 程 为 : x = ( S I) 7、一 简 谐 振 动 的 旋 转 矢 量 图 如 图 所 示 ,振 幅 矢 量 长 2cm ,则 该 简 谐 振 动 的 初π相位为4, 振 动 方 程 为 : x = 2 × 10?2cos(πt +π4)(SI)8、一 质 点 沿 x 作 简 谐 振 动 ,周 期 为 T。质 点 由 平 衡 位 置 向 x 轴 正 方 向 运 动 时 , 由平衡位置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所需要的时间为:T 。 12 9 、 一 简 谐 振 动 曲 线 如 右 图 所 示 , 试 由 图 确 定 在 t = 2s 时 刻 质 点 的 位 移 为 :0 ,速度为: 3PAI CM /S 。 10、 简 谐 振 动 的 周 期 和 频 率 由 振 动 系 统 本 身 性 质 所 决 定 , 于 给 定 的 简 谐 振 对 动系统,其振幅、初相由 初始条件决定。 11、 一 倔 强 系 数 为 k 的 轻 质 弹 簧 , 下 端 挂 一 质 量 为 m 的 物 体 , 系 统 的 振 动 周 期 为 T。 现 将 此 弹 簧 截 去 一 半 , 下 端 换 挂 质 量 为 m/2 的 另 一 物 体 , 则 系 统 的 振动周期变为:T 。 2kg 12、 用 40N 的 力 拉 一 轻 弹 簧 , 可 使 其 伸 长 20c m, 此 弹 簧 下 应 挂 2 的 物 体 , 才 能 使 弹 簧 振 子 作 简 谐 振 动 的 周 期 为 0.2 π s。 13 、 一 质 点 作 简 谐 振 动 , 其 振 动 曲 线 如 右 图 所 示 , 根 据 此 图 , 它 的 周 期 T = 3.43s ,用余弦函数描述时初相位 φ = 三分之四π 。14、 有 两 相 同 的 弹 簧 , 其 倔 强 系 数 均 为 k。 1 ) 把 它 们 串 联 起 来 , 下 面 挂 一 ( 质量为 m 的重物,此系统作简谐振动的周期为 。 2) 把 它 ( 们并联起来,下面挂一质量为 m 的重物,此系统作简谐振动的周期为(1)2π2m k(2)2πm 。 2k15 、 两 个 简 谐 振 动 曲 线 如 图 所 示 , 两 个 简 谐 振 动 的 频 率 之 比 2:1 2:1 。 , 加 速 度 最 大 值 之 比 a1m : a2 m = 4 :1ν 1 :ν 2 =始 速 率 之 比 v10 : v20 =17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16、 一 物 体 作 简 谐 振 动 , 振 动 方 程 为 x = A cos(ωt +π4),在 t =T (T 为周期) 4时刻,物体的加速度为:2 Aω 2 。 217 、 一 系 统 作 简 谐 振 动 , 周 期 为 T , 以 余 弦 函 数 表 达 振 动 时 , 初 相 位 为 零 , 在 0≤t ≤3T 时刻动能和势能相等。 8 18 、 两 弹 簧 各 悬 一 质 量 相 同 的 物 体 , 以 2 : 1 的 频 率 作 振 幅 相 同 的 简 谐 振 动 ,T T 范围内,系统在 t = 2 8则它们的振动能量之比为 4 :1 。 19、 一 弹 簧 振 子 系 统 具 有 1.0J 的 振 动 能 量 , 0.10 m 的 振 幅 和 1.0 m/s 的 最 大 速 率 , 则 弹 簧 的 倔 强 系 数 为 : 振 子 的 振 动 频 率 为 : 200 N/m , 20、 两 个 同 方 向 同 频 率 的 简 谐 振 动 , 其 振 动 方 程 分 别 为 :1.6Hz 。x1 = 6 × 10 ?2 cos(5t + π / 2) (SI) 和 x2 = 2 × 10 ?2 sin(π ? 5t ) (SI) ,则 它 们 的 合 振 动 的 振 幅 为 : , 初 相 位 为 4 × 10 第十三章 波动 一、选择题 1、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 y = 0.1 cos( 3πt ? πx + π )( SI ) , t = 0 时的波形曲线如左下图 所示,则:[ CC ] (A) O 点的振幅为-0.1m; (B)波长为 3m; (C) a 、 b 两点间的相位差为 π / 2 ; (D)波速为 9m/s。 2、一简谐波沿 Ox 轴传播。若 Ox 轴上 P 和 P2 两点相距 λ / 8 (其中 λ 为该波的波长) ,则 1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点振动速度的[ CC ] (A)方向总是相同 (B)方向总是相反 (C)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D)大小总是不相等。 3、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向传播,已知 P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 A cos(ωt + φ0 ) , 则其波函数为:[ AA ] (A) y = A cos{ω[t ? ( x ? l ) / u ] + φ0 } (B) y = A cos{ω[t ? ( x / u )] + φ0 } (C) y = A cos ω (t ? x / u ) (D) y = A cos{ω[t + ( x ? l ) / u ] + φ0 } 4、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圆频率为 ω ,波速为 u ,设 T / 4 时刻波形如左下图18?2mπ。2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所示,则该波的表达式为:[ DD (A) y = A cos[ω (t ?x x π )] (B) y = A cos[ω (t ? ) + ] u u 2 x x (D) y = A cos[ω (t + ) + π ] (C) y = A cos[ω (t + )] u u 5、一平面简谐波以波速 u 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O 为坐标原点。已知 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 A cos ω t ,则:[ CC ](A) O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 A cos(ωt ? l / u ) (B)波的表达式为 y = A cos ω[t ? (l / u ) ? ( x / u )] (C)波的表达式为 y = A cos ω[t + (l / u ) ? ( x / u )] (D) C 点的振动方程为 y = A cos ω (t ? 3l / u ) 6、如右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该波的波速 u=200m/s,则 P 处质点 的振动曲线为: [ CC ]7、一平面简谐波,其振幅为 A ,频率为ν ,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设 t = t0 时刻波形如图所 示,则 x = 0 处质点振动方程为:[ BB (A) y = A cos[ 2πυ (t + t0 ) + π / 2] (B) y = A cos[ 2πυ (t ? t0 ) + π / 2] (C) y = A cos[ 2πυ (t ? t0 ) ? π / 2] (D) y = A cos[ 2πυ (t ? t0 ) + π ] 8、在下列四个式子中,表示两列相干波波函数(均取国际单位制,式中 y 表示质点元沿 y 轴方向的振动)的是:[ CC ] (2) y = 50 cos(10 ? 0.01x)t (4) y = 50 sin(10π ? 1.5 x)t (C) (1)(3) 、 (D) 、 (3)(4) (1) y = 50 cos10π (t ? 0.01x) (3) y = 100 sin(10πt ? 1.5 x) (A) 、 (1)(2) ](B) 、 (2)(4)9、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 y = ? A cos( at ? bx) , A 、 a 、 b 为正值) ( ,则可以得 到该波的参量是:[ DD ] (A)波的频率为 a (C)波长为 π / b(B)波的传播速度为 b / a19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D)波的周期为 2π / a (E)波的振幅为 ? A 10、图示一简谐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波速 u = 200m / s ,则 P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表达 式为:[ AA ] (A) v = ?0.2π cos(2πt ? π )( SI ) (B) v = ?0.2π cos(πt ? π )( SI ) (C) v = 0.2π cos[ 2πt ? (π / 2)]( SI ) (D) v = 0.2π cos[πt ? (3π / 2)](SI ) 11、在波长为 λ 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BB ] (A)λ (B)λ/2 (C)3λ/4 (D)λ/4 12、若在弦线上的驻波表达式是 y = 0.20 sin 2πx cos 20πt 。则形成该驻波的两个反向进行 的行波为:[ CC ](A)] 4 π 3π y2 = 0.10 cos[2π (10t + x) + ] y2 = 0.10 cos[2π (10t + x) + ] 2 4 π 3π y1 = 0.10 cos[2π (10t ? x) + ] y1 = 0.10 cos[2π (10t ? x) + ] 2 4 (C) (D) π 3π y2 = 0.10 cos[2π (10t + x) ? ] y2 = 0.10 cos[2π (10t + x) + ] 2 4 13、 一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 t = 2 s 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 则原点 O 的振动方 2(B) 程为:[ BB ]y1 = 0.10 cos[2π (10t ? x) +π]y1 = 0.10 cos[2π (10t ? x) ?π(A) y = 0.5 cos[πt + (B) y = 0.5 cos[(π2](SI )](SI ) 2 2 πt π (C) y = 0.5 cos[( ? ]( SI ) 2 2 πt π (D) y = 0.5 cos[( ? ]( SI ) 4 2 14、一横波在 t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该时刻能量为最大值的媒质质元位置是:[ BB ] (A) o′ , b , b , f (B) a , c , e , g (C) o′ , d (D) b , f 15、当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DD ] (A)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增大时,其弹性势能减小,总机械能守恒πt+π20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B)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性势能都作周期性变化,但二者的相位不相同 (C)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位在任意时刻都相同,但二者的数值不相等 (D)媒质质元在平衡位置处弹性势能最大 , 16、两相干波源 S1 和 S 2 相距 λ / 4 ( λ 为波长) S1 的相位比 S 2 的相位超前 (B) ππ2,在 S1 , S 2 ]的连线上, S1 外则各点(例如 P 点)两波引起的简谐振动的相位差是:[ BB (A) 0 (C)1 π 2(D)3 π 2v(A)互相垂直,且都垂直于传播方向 (C)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同一直线上v(B)朝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传播17、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电场强度 E 和磁场强度 H 的关系是:[ A A ]π(D)有相位差218 、 在 真 空 中 沿 着 x 轴 正 方 向 传 播 的 平 面 电 磁 波 , 其 电 场 强 度 波 的 表 达 式 是 Ez=E0cos2π(νt-x/λ),则磁场强度波的表达式是 [ CC ] (A) H y =ε0?0 E0 cos 2π (νt ? λ )x(B) H z =ε0?0 E0 cos 2π (νt ? λ )x(C) H y = ? 二.填空题ε0?0 E0 cos 2π (νt ? λ )x(D) H y = ?ε0?0 E0 cos 2π (νt + λ )x1.一横波的波函数是 y = 0.02 sin 2π (100t ? 0.4 x )( SI ) ,则振幅是 2.5M ,频率是 100hz ,波的传播速度是 250M/S0.02M,波长是 。2.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 u = 100m / s , t = 0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波长 0.8m; 振幅 0.2m;频率 v = 125hz 。 r 3.一余弦横波以速度 u 沿 x 轴正向传播, t 时刻波形 曲线如图所示。试分别指出图中 A 、 B 、 C 各质点在该时 刻的运动方向:y 轴负向;y 轴正向,y 轴正向 4.如图为 t = T / 4 时平面简谐波的波形曲线, 则其波函数为 y = 0.1 cos[165π (t ?x )+π] m 。 3305.一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x1 和 x2 两点处的 振动曲线分别如图 ( a ) 和 (b) 所示,已知 x2 & x1 且x2 ? x1 & λ ( λ 为波长) x2 点的相位比 x1 点 ,则21 学院3π 2专业学号姓名的相位滞后6.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在 t = 2 s 时刻的波 形图,波的振幅为 0.2m ,周期为 4 s ,则图中 P 点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y P = 0.2 cos(π2t?π2) m。 3 λ 27. S1 、 S 2 为振动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的两个点波源,振动方向垂直纸面,两者相距 ( λ 为波长)如图。已知 S1 的初相为π2。⑴若使射线 S 2C 上各点由M 两列波引起的振 动 均 干 涉 相 消 , 则 S 2 的 初 相 应 为 ? 2 = 2kπ +π,2S1NS2Ck = 0,±1,±2, L 。⑵若使 S1S2 连线的中垂线 MN 上各点由两列波均干涉相消,则 S 2 的初相应为 ? 2 = 2kπ +引起的振动3π , k = 0,±1,±2, L 。 28.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 λ ,若 P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1 为y1 = A cos(2πvt + φ )2π,则P2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2 = A cos[2πv + ? ?λ( L1 + L2 )] ; 与 P1 点 处 质 点振 动 状 态相 同 的 那 些 点的 位 置是x = kλ ? L1 , k = ±1,±2, L已知 x = 0 点的振动曲线如下图, 试在它右边的图中画出 t = T 9. 一简谐波沿 x 轴正向传播。 时的波形曲线。10.一列强度为 I 的平面简谐波通过一面积为 S 的平面,波速 u 与该平面的法线 n 的夹角为 θ ,则通过该平面的能流是 IS cos θ 。 11.机械波在媒质中传播过程中,当一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的相位是 π / 2 时,它的弹性势 能的相位是: π / 2 。 12.如图所示, S1 和 S 2 为同相位的两相干波源,相距为 L , P 点距 S1 为 r ;波源 S1 在 P 点 引起的振动的振幅为 A1 ,波源 S 2 在 P 点引起的振动的振幅 为 A2 ,两波波长都是 λ ,则 P 点的振幅 A = A =2 A12 + A2 + 2 A1 A2 cos(2πvrL ? 2rλ)。22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13.如果在固定端 x = 0 处反射的反射波函数为 y2 = A cos 2π (vt ? x / λ ) ,设反射波无能量 损失,那么入射波的波函数为 y1 = A cos[ 2π (vt + x / λ ) + π ] ,形成的驻波的表达式为y = 2 A cos(2πλx+π2) cos(2πvt +π2)。14. S1 、 S 2 为两相干波源,相距 30m,具有相同的初相和振幅,已知振幅 A=0.01m,频率 为 100Hz,初相为 0 。现两波源相向发出二简谐波,波长为 5m,则 (1)波源的振动方程为 y = 0.01 cos(200πt ) m ; (2)在两波源连线的中点处质点的合振动方程为 y = 0.02 cos( 200πt ) m 。 15. 三个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 y1 = A cos[ω (t ?x x ) + ?0 ] , y2 = A cos[ω ( ? t ) + ?0 ] 和 u ux (1)在 y1 中,原点处质点的振动初相为 ? ? 0 ; (2)y1 和 y3 = A cos[ω ( + t ) + ?0 ] 。则: uy3 叠加可产生驻波。 16.设沿弦线传播的一入射波的表达式为 y1 = A cos[ωt ? ( 2πx / λ )] ,波在 x = L 处( B 点) 发生反射,反射点为自由端(如图) ,设波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振幅不变,则反射波的表达 式为:y2 = y = A cos(ωt +2πλx?4πλL)17.一驻波方程为 y = 2 A cos( 2πx / λ ) cos ωt ,则 x = ? λ 2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是:y = ?2 A cos ωt ;该质点的振动速度表达式是: υ = 2 Aω sin ωt (m)18.已知一驻波在 t 时刻各点振动到最大位移处,其波形如图(A)所示;一行波在 t 时刻 的波形如图(B)所示。试分别在图(A)(B)上注明所示的 a、b、c、d 四点此时的运动 、 y y 速度的方向(设为横波) 。 rab c d( A)ua O cb d(B)xOxx19.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 y1 = A cos[2π (vt +λ) + π ] ,波在 x = 0 处发生反射,反射点为 一 固 定 端 , 则 入 射 波 和 反 射 波 合 成 的 驻 波 的 表 达 式 为y = 2 A cos(2πx = (k ? ) , k = 1,2,3, L 2 2λ 1 λx+π2) cos(2πvt +π2) ( m ); 驻 波 的 波 腹 位 置 所 在 处 的 坐 标 为vvv20、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 某处电场强度为 E , 磁场强度为 H , 则该处的坡印廷矢量 S 为: S = E × H ,其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辐射能(或能流23vvr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密度) 三、计算题 1.已知一平面简谐波波函数为 y=0.2cosπ(2.5t-x),式中 x,y 以 m 为单位,t 以 s 为单位,试 求: (1)该简谐波的波长、周期、波速; (2)在 x=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3)在 t=0.4s 时, 该处质点的位移和速度。 解: (1)对照波函数的标准形式: y = A cos[ωt ? 2πxλ = 2(m) , 波速u =λTλ] ,ω = 2.5π =2π ,得 T = 0.8( s ) , T= 2.5(m / s ) 。(2)x=1 代入波函数得 x=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0.2cosπ(2.5t-1)= 0.2cos(2.5πt-π)=0.2cos (2.5πt)(m) 。 (3)对 x=1m 处的振动方程对时间 t 求一阶和二阶导数得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v=-0.5sin(2.5πt) ,a=-0.75cos(2.5πt) ,将 t =0.4s 代入得 v=0, a=-0.75(m/s2) 2.一平面波传播经过媒质空间某点时,该点振动的初相位为?0,已知该波的振幅为 A,角 频率为ω,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 u, (1)写出该点的振动方程, (2)如果以该点为 x 轴坐标 原点,波的传播方向为 x 轴正向,写出该波的波函数表达式。 1)该点的振动方程 y = A cos[ωt + ?0 ] (m) (2) 该波的波函数表达式 y = A cos[ω (t ?x ) + ?0 ] (m) v3.已知波长为的平面简谐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x=0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A cos2πλut ( SI ) ,其中λ为波长,u 为波速。试写出该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并画出 t=T2π 2π = u, T λ时刻的波形图。 (1)由题意, ω =因此 x=0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 A cos ωt ( SI ) , 原点 x=0 处的初相位为 0,因此该波的波函数为:y = A cos[2πx u (t + )] (SI) λ u2π(2)t=T 代入上式得:y (T ) = A cos[x 2πx u (T + )] = A cos( ) ,由此可画出波形图。 λ u λA -λ/2 O y/m uλ/2x/m 3λ/44.一平面简谐波在媒质中以波速 u=5m/s 沿 x 轴正向传播,原点 O 处质元的振动曲线如图 所示。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 (2)25m 处质元的振动方程,并画出该处质元的振动曲线; (3)t=3s 的波形曲线方程,并画出该时刻的波形曲线。 y/cm 解:由图可得振幅为 A=2cm,周期为 4s, 2 y/cm t/s 24 2 2 O 424 学院角频率 ω =专业2π π = ,根据振动曲线可知 T 2学号姓名O 点在 t=0 时位于平衡位置,之后向正向 最大位移处运动,可画出旋转矢量图, 由图可知初相位 ? o = ? (1)该波的波函数为:π,2x π x π y = A cos[ω (t ? ) + ?o ] = 0.02 cos[ (t ? ) ? ](m) u 2 5 2(2)将 x=25 代入波函数得 25m 处质元的振动方程π 25 π π π y = 0.02 cos[ (t ? ) ? ] = 0.02 cos[ t ? 3π ] = 0.02 cos( t )(m), 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2 5 2 2 2(3)t=3S 代入波函数方程得 t=3S 的波形曲线方程为:πx πx π x π = y = 0.02 cos[ (3 ? ) ? ] = 0.02cos(π ? ) 0.02cos( )(m) 2 5 2 10 10波形曲线如图。 y/m 0.02 t/s 3 4 O 5 0.02 y/m u=5m/s2 O 110 x/m波形曲线 振动曲线5.图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2)P 处质点的振动 方程。 y/m u=0.08m :由图可得:波长λ=0.40(m)该波振幅为 A=0.04(m)Q λ = uT ,∴ T =λu=-0.04 t=0 时,原点 O 处质点处在平衡位置,将要向正的最大 位移方向运动(画出下一瞬间的波形曲线即可判断) , 根据旋转矢量图,可得 O 点的初相位为 ? o = ? (1) 该波的表达式(波函数)为2π 2π ω= = (rad/s) ) T 50 .4 = 5( s ) , 0.08OP 0.20 0.40.60 x/mπ2x 2π x π y = A cos[ω (t ? ) + ?o ] = 0.04 cos[ (t ? ) ? ](m) u 5 0.08 2(2) x=0.20 代入上式得 P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5 学院y = 0.04 cos[专业学号姓名2π 0 .2 π 3π ) ? ] = 0.04 cos[0.4πt ? ] = 0.04 sin(0.4πt )(m) (t ? 5 0.08 2 26.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传播,波速均为 1m/s,它们的波函数分别为 y1=0.05cosπ(x-t) , y2=0.05cosπ(x+t) ,式中各均采用国际单位制。 (1)写出在直线上形成驻波方程, (2)给出 驻波的波腹、波节的坐标位置; (3)求在 x=1.2m 处的振幅。 解: (1)在直线上形成驻波方程为 y=y1+y2= 0.05 cos π ( x ? t ) + 0.05 cos π ( x + t ) ,根据三角 函数和差化积公式得驻波方程: y= 0.05 cos π ( x ? t ) + 0.05 cos π ( x + t ) = 0.1cos(πt ) cos(πx )( m) (2)驻波波节位置是 y=0 处,即 cos πx = kπ +π2(k = 0,±1,±2,...) =0,得:πx = kπ +π2(k = 0,±1,±2,...) 解得1 xk = k + (k = 0,±1,±2,...) (m) 2驻波波腹位置是 y= ± ymax 即 cosπx= ± 1 ,得 πx = kπ ( k = 0,±1,±2,...) ,解得xk = k (k = 0,±1,±2,...) (m)(3)x=1.2m 代入驻波方程得y (1.2) = 0.1cos(πt ) cos(1.2π ) ≈ 0.081cos(πt )(m)因此 x=1.2m 处振动振幅为 0.081m 第十四章 一、选择题 1. 有三种装置(1)完全相同的两盏钠光灯,发出相同波长的光,照射到屏上;(2)同一盏钠光 灯,用黑纸盖住其中部,将钠光灯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照射到屏上;(3)用一盏钠光灯照 亮一狭缝,此亮缝再照亮与它平行,且间距很小的两条狭缝,此二亮缝的光照射到屏上。以 上三种装置,能在屏上形成稳定干涉花样的是:[ AA ] (A)装置(3) (B)装置(2) (C)装置(1)(3) 、 (D)装置(2) (3) 光学2. 在真空中波长为 λ 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 n 的透明介质中从 A 沿某路径传播到 B,若 A、 B 两点相位差为 3π,则此路径 AB 的光程为:[ AA ] (A)1.5λ (B)1.5λ/n (C)1.5nλ (D)3λ 3. 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 λ 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C ] (A)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4. 如图,如果 S1、S2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 P 点的距离分别为 r1 和 r2,路径 S1P 垂直穿 过一块厚度为 t1,折射率为 n1 的介质板,路径 S2P 垂直穿过厚度 S1 r2 S2 t2、n2 t1、n1 为 t2 ,折 r1 P26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射率为 n2 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为真空,光沿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BB ] : (A) (r2 + n2t2 ) ? (r1 + n1t1 ); (B) [ r2 + ( n2 ? 1)t2 ] ? [ r1 + ( n1 ? 1)t1 ]; (C) ( r2 ? n2t2 ) ? ( r1 ? n1t1 ); (D) n2t2 ? n1t1 5. 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波长为 λ ,用玻璃纸遮住其中一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相同厚 度的空气大 2.5λ ,则屏上原 0 级明纹中心处 [ BB ] (A) 仍为明纹中心 (C) 不是最明,也不是最暗 (B) 变为暗纹中心 (D) 无法确定6. 如图所示,用波长 λ = 600 nm 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屏 P 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现将折射率 n=1.5 的薄透明玻璃片盖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 P 处变成中央明纹极大的位 置,则此玻璃片厚度为:[ BB ] (A) 5.0×10 cm (C) 7.0×10 cm-4 -4(B) 6.0×10 cm (D) 8.0×10 cm-4-47.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 n 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 以增强某一波长λ 的透射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DD (A) λ / n (B) λ / 2n (C) λ / 3n ] (D) λ / 4n8. 如图所示,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 薄膜厚度为 e,而且 n1 & n2 & n3 ,λ1 为入射光在折射率为 n1 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 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为:[ CC (A) 2π n2e /(n1λ1 ) (C) 4π n2e /(n1λ ) + π ](B) 4π n1e /(n1λ1 ) + π (D) 4π n2e /(n1λ1 )9.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尖,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慢慢 地向上平移,则干涉条纹:E (A)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B)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C)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大; (D)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E)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10. 如图所示,一光学平板玻璃 A 与待测工件 B 之间形成空气劈尖,用波长λ=500 nm 的 单色光垂直入射。 看到的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有些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 右边条纹的直线部分相切。 则工件的上表面缺陷是: [ BB27]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A)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500 nm; (B)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250 (C)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500 nm; (D)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250 nm 11.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 纹,则在接触点 P 处形成的圆斑为: [ D D ]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12. 由两块玻璃片(n1=1.75)所形成的空气劈尖,其一端厚度为零,另一端厚度为 0.002cm, 现用波长为 7000? 的单色平行光,从入射角为 30°角的方向射在劈尖的表面,则形成的干涉 条纹数为:[ AA ] (A) 27 (B) 56 (C) 40 (D) 10013.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 n,厚度为 d 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 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 [ A A ] (A) 2( n ? 1) d (D) nd (B) 2nd (E) (n ? 1) d (C) 2( n ? 1) d + λ / 214.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某时刻的阵面为 S,则 S 的前方某点 P 的光强决 定于波阵面 S 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各自传到 P 点的[ B B ] (A) 振动振幅之和 (C) 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 (B) 光强之和 (D) 振动的相干叠加15.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 λ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 a = 4λ 的单缝上, 对应于衍射角为 30 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BB (A)2 个 (B)4 个 (C)6 个 (D)8 个 ]o]16.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它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将:[ A (A) 宽度变小;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B) 宽度变大;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增大;17.波长 λ=5000?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宽度 a=0.25mm 的单缝上,单缝后面放置一凸透镜, 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放置一屏幕, 用以观测衍射条纹。 今测的屏幕上中央条纹一侧第三个暗 条纹和另一侧第三个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d=12mm,则凸透镜的焦距 f 为:[ BB (A) 2m (B) 1m (C) 0.5m28](D) 0.2m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18. 用波长为 589.3nm 钠黄光垂直入射在每毫米有 500 条缝的光栅上, 则衍射第一级主极大 的衍射角为:[ BB (A) 21.7° ] (B) 17.1° (C) 33.6°?4(D) 8.4°19. 波长 λ = 550 nm 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 d = 2 × 10 cm 的平面衍射光栅上,可能 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 BB (A) 2 (B) 3 ] (C) 4 (D) 520. 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光栅上,当光栅常数(a+b)为下列哪种情况时(a 代表每 条缝的宽度) ,k=3、6、9 等级次的主极大均不出现: (A) a+b=2a (B) a+b=3a (C) a+b=4a (D) a+b=6a [ BB ]21. 一束白光垂直照射在一光栅上,在形成的同一级光栅光谱中,偏离中央明纹最远的光应 该是:[ DD (A) 紫光 ] (B) 绿光 (C) 黄光 (D) 红光22. 设光栅平面、透镜均与屏幕平行。则当入射的平行单色光从垂直于光栅平面入射变为倾 斜入射时,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高级数 k:[ BB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改变无法确定23. 若用衍射光栅准确测定一单色光的波长,在下列各种光栅常数的光栅中选用哪一种最 好?[ DD ]?1(A) 1.0 × 10 mm(B) 5.0 × 10 mm?1(C) 1.0 × 10 mm?2(D) 1.0 × 10 mm?32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 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 若在两缝后新放置一个偏振片, 则屏上:[ BB ](A)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且明纹亮度加强; (B)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但明纹亮度减弱 (C)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 (D) 无干涉条纹 25.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 P 和 P2 ,P 和 P2 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 α = 30.o , 1 1 则透射偏振光的强度 I 是:[ EE (A) ] (C)I04;(B)3I 04;3I 02;(D)I08;(E)3I 0826. 使一光强为 I 0 的平面偏振光先后通过两个偏振片 P 和 P2 ,P 和 P2 的偏振化方向与原入 1 1 射光光矢振动方向的夹角分别是 α 和90o ,则通过这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 I 是:[ CC ] (A) I 0 cos α / 2 ;2(B) 0 ; (E) I 0 cos α2(C) I 0 sin (2α ) / 4 ;2(D) I 0 sin α / 4 ;229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27.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玻璃(如图) ,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 i0,则在界面 2 的反射光是:[ BB (A)自然光; (B)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C)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 (D)部分偏振光。 28. 自然光以 60°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 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 由此可知折射 光为:[ DD ] ](A)完全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B)部分偏振光,且只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 3 的介质时,折射角是 30°; (C)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29. 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通过。当其中一偏振片慢慢 转动 18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变化为:B (A) 光强单调增加。 (B) 光强先增加,后有减小至零 (C) 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 (D) 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30.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 一块平板玻璃(如图) ,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 i0 ,则在界 面 2 的反射光是:[ BB ] (A)自然光 (B) 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入射面 (C) 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入射面 (D) 部分偏振光 二、填空题 1.相干光满足的条件是 1)频率相同;2)位相差恒定;3)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有两束 相干光, 频率为ν ,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 r2 ? r1 , 则相 位差 ?? =2πν ( r2 ? r1 ) 。 c2. 光强均为 I0 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4 I 0 可能出现的最小光强 O3. 薄钢片上有两条紧靠着的平行细缝,用双缝干涉方法来测量两缝间距。如果用波长λ = 546.1 nm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 D = 300 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的间距为 12.2 mm ,则两缝间距离为 0.13430mm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4.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双缝间距变小:条纹变宽 ;; (B)屏幕移近: 条纹变窄; (C)波长变长:条纹变宽 ; (D)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上放一块平面反射镜: 看到的明条纹亮度暗一些,与杨氏双缝干涉相比较,明暗条纹相反 (E) 将光源 S 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与移动前相比,干涉条纹将上移 移”或“不动” ) 5. 若将双缝干涉实验从空气移入水面之下进行,则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将 大”“变小”或“不变” 、 ) 6.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照射时,明纹会出现彩色条纹,明纹内侧呈 用纯红色滤光片和纯蓝色滤光片分别盖住两缝,则不能 产生干涉条纹。 (填“能”或“不能” ) 7.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板玻璃间充以某种透明液体, 观测到第 10 个明环的直径由 充液前的 14.8 cm 变成充液后的 12.7 cm,则这种液体的折射率 n=1.36 8.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如图的劈尖膜(n1&n2&n3) ,观察反射光干涉。从劈尖顶开 始算起,第二条明纹中心所对应的膜厚度 e = λ / 2n2 9. 氟化镁增透膜的折射率为 n2,当用在真空中波长为 λ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其透射光的 光程差为 2n2 d + λ / 2 。 10. 在空气中有一劈尖形透明物,其劈尖角 θ = 1.0 × 10 rad ,在波长 λ = 700 nm 的单色?4。 “上移” (填 、 “下变小(填“变紫色;如果光垂直照射下,测得干涉相邻明条纹间距 l=0.25cm,此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为 n=1.4 11. 波长λ=600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的装置上, 第二级明纹与第五级明纹所对应的 空气膜厚度之差△e=900 nm。12. 空气劈尖干涉实验中,如将劈尖中充水,则条纹宽度将变密 (填“变密”“变疏”或 、 “不变” ) 13. 惠更斯引进 子波__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 菲涅耳再用子波相干叠加_的思想补充了 惠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 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单缝上,观察夫琅和费衍射,若屏上 P 点处为第二级暗纹,则单 缝处波面相应地可划分为__44 _个半波带;若将单缝缩小一半,P 点将是_1 1 _级__暗暗 __纹,若衍射角 φ 增加,则单缝被分成的半波带数将_增加 增加 _,每个半波带的面积_减 小 减小 (与 4 个半波带时的面积相比) ,相应明纹亮度_减弱 减弱 _。31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15. 测量未知单缝宽度 a 的一种方法是: 用已知波长 λ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单缝上, 在距单 缝的距离为 D 处测出衍射花样的中央亮纹宽度 L, (实验上应保证 D ≈ 10 a , D 为几米), 或3则由单缝衍射的原理可计算出 a 与 λ 、D 和 L 的关系为: a = 2 Dλ / L 16. 如果单缝夫琅和 费衍射的第一级暗纹发生在衍射角为 30°的方向上,所用单色光波长 λ = 500nm ,则单缝 宽度为 1?m 。 变窄 变窄 。用公17. 当把单缝衍射装置放在水中时,衍射图样发生的变化是条纹间距 式 a sin ? = ( 2k + 1)λ来测定光的波长,测出光的波长是光在__ 水中水中___的波长。218.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示意图中,所画出的各条正入射光线间距相等,那末光线 1 与 3 在 幕上 P 点上相遇时的位相差为 2π 2π 可分为 4 个半波带) 。 19. 波长为 λ 的单色平行光,经圆孔(直径为 D)衍射后,在屏上形成同心圆形状(或圆环) 的明暗条纹,中央亮班叫 爱里斑 爱里斑 ,根据瑞利判据,圆孔的最小分辨角 ,P 点应为___暗点暗点___(在该方向上,单缝δ? = δ? = 1.22λ / D 。20. 通常亮度下,人眼瞳孔直径约 3mm,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是 δ? = 1.22λ / D 。远处两根细 丝之间的距离为 2.0mm,离开 8.93m 恰能分辨。 (人眼视觉最敏感的黄绿光波长λ = 550nm )21. 平面衍射光栅宽 2cm,共有 8000 条缝。用钠黄光(589.3nm)垂直照射,可观察到光谱 线最大级次为 4 级,对应衍射角为 70o 22. 波长为 500nm 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常数为 1.0 ×10 cm 的衍射光栅上,第一级衍射主 极大所对应的衍射角 φ = φ = 30° 。 23. 若 光 栅 的 光 栅 常 数 为 ( a+b ) 透 光 缝 宽 为 a , 则 同 时 满 足 a sin ? = k ' λ 和 ,?4(a + b) sin ? = k λ 时,会出现缺级现象,如果 b=a,则光谱中缺 k = ±2, ± 4, L 级。如果b=2a,缺 k = ±3, ± 6, L 级 24. 氢放电管发出的光垂直照射到某光栅上, 在衍射角?=410 的方向上看到 λ1 = 656.2nm 和λ2 = 410.1nm 的谱线相重合,则光栅常数最小为 5.0 × 10?6 m25. 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光栅上,衍射光谱中共出现 5 条明纹,若已知此光栅缝宽度与不透明 部分宽度相等,那么在中央明纹同一侧的两条明纹分别是第 12级和第 3级谱线。26.马吕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I = I 0 cos α 。式中 I 为通过检偏器的透射光的强度, I 0 为 入射线偏振光的强度; α 为入射光矢量的_振动方向_和检偏器__偏振化_方向之间的夹角 27.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一束强度为 I 0 的线偏振光入射,其光32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矢量振动方向与第一偏振片偏振化方向夹角为 π / 4 ,则穿过第一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I 0 / 2 , 穿过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为__0 _ 。 28.当一束自然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若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折射 光为_部分偏振光__,且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π / 2 。 。反射光的光矢量振动方 向_垂直_于入射面。 29.一束平行的自然光,以 60 角入射到平玻璃表面上,若反射光束是完全偏振的,则透射 光束的折射角是___30 __; ,该玻璃的折射率为 3oo30.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 转偏振片, 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5 倍, 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光 强比值为__1:2_ 三、计算题 1.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 D=120cm, 两缝之间的距离 d=0.50mm, 用波长λ=5000?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 (1)求原点 O(零级明条纹所在处)上方的第五 级明条纹的坐标。 (2)如果用厚度 e=1.0×10?2mm,折射率 n=1.58 的透明薄膜覆盖在图中 的 s1 缝后面,上求述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 x′。 解: (1)光程差 。δ = r2 ? r1 = xxk = kλD dd = kλ D因 k=5 有(2)光程差x5 = 6mmδ = r2 ? (r1 ? e + ne) = r2 ? r1 ? (n ? 1)e =x' = [kλ + (n ? 1)e] D d x' d ? (n ? 1)e = kλ D有 因 k=5,'有 x5 = 19.9mm2. 波长为 500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由两块光学平玻璃构成的空气劈尖上,在观察反射光的干涉现象中,距劈尖棱边 l=1.56cm 的 A 处是从棱边算起的第四条暗条纹中心。 (1)求此空气劈尖的劈尖角θ 。 (2)改用 600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此劈尖上仍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A 处是明条纹, 还是暗条纹? 解: 因是空气薄膜,有 n1&n2&n3,且 n2=1, 得δ = 2e + δ = 2e + λ2 = (2k + 1)λ,λ22暗纹应,33 学院专业2e = kλ学号e= 3λ 2 kλ 2姓名所以因第一条暗纹对应 k=0,故第 4 条暗纹对应 k=3, 所以 (1)空气劈尖角e=θ=(2)因δ = λ'( 2e +) 2 = 3λ + 1 = 3 λ' λ' 2λ'e 3λ = = 4.8 × 10 ?5 rad l 2l故 A 处为第三级明纹,棱边依然为暗纹。3.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板玻璃之间充满折射率 n=1.33 的透明液体(设平凸透镜 和平板玻璃的折射率都大于 1.33) 凸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300cm, , 波长λ=650nm 的平行单 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装置上,凸透镜的顶部刚好与平玻璃板接触。求: (1)从中心向外数第十个明环所在处液体厚度 e10; (2)第十个明环的半径 r10。 解: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明环的光程差满足: 2ne + 明环所在处液体的厚度: e =1 λ = kλ 22k ? 1 λ 4n 2 ? 10 ? 1 第十个明环所在处液体厚度: e10 = λ , e10 = 2.3 × 10 ?6 m 4n由e =r2 ?3 ,可以得到第 10 个明环的半径: r10 = 2 Re10 , r10 = 3.72 × 10 m 2R4. 波长为 500nm 的平行光垂直地入射于一宽为 1mm 的狭缝,若在缝的后面有一焦距为 100cm 的薄透镜,使光线会聚于一屏幕上,试求:中央明纹宽度;第一级明纹的位置,两侧 第二级暗纹之间的距离。 解: 中央明纹宽度: ?x0 = f '2λ ?3 , ?x0 = 10 m a第一级明纹的位置: a sin ? = ±( 2k + 1 )λ2, sin ? = ±3λ 2ax1 ≈ f ' sin ? =3λ f ' , x1 = 7.5 × 10 ?4 m 2a 2λ f ' , ?x 2 = 2.0 × 10 ?3 m a两侧第二级暗纹之间的距离: ?x = 2 ?5. 用一束具有两种波长 λ1 = 600nm, λ2 = 400nm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光栅上, 发现距中央 明纹 5cm 处, λ1 光的第 k 级主极大与 λ2 光的第(k+1)级主极大相重合,放置在光栅与屏34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之间的透镜的焦距 f=50cm,试问: (1)上述 k=?; (2)光栅常数 d=? 解: 根据题意对于两种波长的光有: d sin ? = kλ1 和 d sin ? = ( k + 1)λ2 , 从上面两式得到: k = 又 x ≈ f sin ? , x ≈ fλ1 ? λ2λ2,将 λ1 = 600nm,λ2 = 400nm 带入解得, k = 2kλ1 kλ1 ,d = f d xd = 50 cm ?2 ? 600 nm d = 1.2 × 10 ?5 m , 5 cm?36. 一衍射光栅,每厘米有 200 条透光缝,每条透光缝宽为 a = 2 × 10 cm ,在光栅后放一焦 距 f=1m 的凸透镜,现以 λ = 600nm 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光栅,求: (1)透光缝 a 的单缝衍 射中央明条纹宽度为多少?(2)在该宽度内,有几个光栅衍射主极大? 解: 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的角宽度: ?θ 0 = 2 ?λa, ?θ 0 = 6 × 10?2?4rad中央明条纹宽度: ?x0 = f ? ?θ 0 = 2 f ? 光栅常数: d =λa, ?x0 = 6 × 10m10 ?2 m , d = 5 × 10 ?5 m 200单缝衍射的第一级暗纹的位置: a sin ? = k ' λ , a sin ?1 = λ 在该方向上光栅衍射主极大的级数: d sin ?1 = kλ 两式相比: k =d ,将 a = 2 × 10 ?5 m 和 d = 5 × 10 ?5 m 带入: k = 2.5 a即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宽度内有 5 个光栅衍射主极大:+2,+1,0,-1,-2 7. 波长为 λ = 600 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上, 测得第 2 级主极大的衍射角为 30°, 且 第三级缺级,问: (1)光栅常数(a+b)是多少?透光缝可能的最小宽度 a 是多少? (2)在选定了上述(a+b)与 a 值后,屏幕上可能出现的全部主极大的级数。 解: 由光栅衍射方程: d sin ? = kλ , d = 光栅衍射缺级级数满足: k =kλ 2 × 600 nm ,d = = 2.4 × 10 ? 6 m 0 sin ? sin 30如果第三级谱线缺级,透光缝可能的最小宽度: a =d 2.4 ?m = , a = 0.8 × 10 ?6 m k 3 d 0 屏幕上光栅衍射谱线的可能最大级数: d sin 90 = kλ , k = , k = 4 (该衍射条纹d k' aλ不可能观测到) 。35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屏幕上光栅衍射谱线的缺级级数: k = ±3 屏幕上可能出现的全部主极大的级数: ± 2, ± 1, 0 ,共 5 个条纹 8. (1)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 垂直入射的光有两种波长,λ1 = 400nm,?2λ2 = 760nm已知单缝宽度 a = 1.0 ×10 cm ,透镜焦距 f=50cm。求两种光第一级衍射明纹中心之间的距 离。 (2)若用光栅常数 d = 1.0 × 10 cm 的光栅替换单缝,其他条件和上一问相同,求两种 光第一级主极大之间的距离。 解: (1) 单缝衍射明纹满足: a sin ? = (2k + 1)?3λ2对于 λ1 = 400nm , sin ?1 = 3fλ1 2a 2a λ2 fλ 对于 λ2 = 760nm , sin ? '1 = 3 , x '1 = f sin ? '1 = 3 2 2a 2a f x'1 ? x1 = 3 (λ2 ? λ1 ) = 2.7 mm , x'1 ? x1 = 2.7mm 2a, x1 = f sin ?1 = 3?3λ1(2) 两种光入射 d = 1.0 × 10 cm 的光栅,谱线的光栅方程 d sin θ = kλfλ1 d d λ fλ2 对于 λ2 = 760nm , sin ? '1 = 2 , x '1 = f sin ? '1 = d d f x'1 ? x1 = (λ2 ? λ1 ) = 18mm , x'1 ? x1 = 18mm d对于 λ1 = 400nm , sin ?1 = , x1 = f sin ?1 = 9. 两偏振片叠在一起,欲使一束垂直入射的线偏振光经过这两个偏振片之后振动方向转过 90°, 且使出射光强尽可能大, 那么入射光振动方向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应如 何选择?这种情况下的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设入射线偏振光的强度为 I0,入射光振动方向 A 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 α + β = 90 0 通过 P1 的偏振光强度: I 1 = I 0 cos α ;通过 P2 的 偏振光2λ1强度:I 2 = I 0 cos 2 α cos 2 β 1 I 0 sin 2 2α 4 1 I0 4将 β = 90 0 ? α 代入得到: I 2 =显然当 α = β = 45 0 时,出射光强最大。 I 2 =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I2 1 = I0 410. 将三块偏振片叠放在一起,第二个与第三个的偏振化方向分别与第一个的偏振化方向成 45°和 90°角。 (1)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垂直地射到这一堆偏振片上,试求经每一偏振片后36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的光强和偏振状态; (2)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情况又如何? 解: 按照题意,三块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如图所示。 通过 P1 的光强: I 1 =1 I 0 ,为线偏振光; 2 1 1 2 0 通过 P2 的光强: I 2 = I 0 cos 45 , I 2 = I 0 ,为线偏振光; 2 4 1 2 0 通过 P3 的光强: I 3 = I 2 cos 45 , I 3 = I 0 ,为线偏振光; 82 0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 I 3 = I 1 cos 90 , I 3 = 0 第十六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频率高的光子易显示波动性 (B) 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以显示粒子性 (C) 光的衍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D) 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2. 金属的光电效应的红限依赖于:[ C ] (A) 入射光的频率 (B) 入射光的强度 (C) 金属的逸出功 (D) 入射光的频率和金属的逸出功 3. 用频率为ν 1 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测得饱和电流为 I1 ,以频率为ν 2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 属时,测得饱和电流为 I 2 ,若 I 1 & I 2 ,则:[ D (A)ν 1 & ν 2 (C)ν 1 = ν 2 (B)ν 1 & ν 2 (D)ν 1 与ν 2 的关系还不能确定 ]4. 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关系是: [ C ] (A)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C)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D)与入射光的强度成线性关系 5. 两束频率、光强都相同的光照射两种不同的金属表面,产生光电效应,则: [ C (A)两种情况下的红限频率相同 (B)逸出电子的初动能相同 (C)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相同 (D)遏止电压相同 6. 钾金属表面被蓝光照射时,有光电子逸出,若增强蓝光强度,则:[ A ] (A)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初动能增大 (C)光电效应的红限频率增大 (D)发射光电子所需的时间增长]7. 用频率为ν 1 的单色光照射一金属表面产生光电效应,用频率为ν 2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表 面也产生光电效应,而且测得它们的光电子有 Ek1&Ek2 的关系,则:[ A (A)ν 1 &ν 2 (B) ]ν 1 &ν 2(C)ν 1 =ν 2(D)不能确定8. 当照射光的波长从 4000? 变到 3000? 时,对同一金属,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测得的遏止电 压将:[ D ] (B)增大 0.165V (C)减小 0.34V (D)增大 1.035V (A)减小 0.56V37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9. 钠光的波长是 λ ,设 h 为普朗克恒量, c 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光子的:[ C ] (A)能量为 hλ / c (B)质量为 h / cλ (C)动量为 h / λ (D)频率为 λ / c (E)以上结论都不对 10. 以下一些材料的功函数(逸出功)为:铍― 3.9eV 、钯―5.0eV、铯―1.9eV、钨―4.5eV。14 14 今要制造能在可见光(频率范围为 3.9 × 10 Hz ― 7.5 × 10 Hz )下工作的光电管,在这些材料中应选:[ C (A)钨] (B)钯(C)铯(D)铍11. 关于光电效应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D ] (1)任何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任何金属表面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2)对同一金属如有光电子产生,则入射光的频率不同,光电子的初动能不同; (3)对同一金属由于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的数目不同; (4)对同一金属,若入射光频率不变而强度增加一倍,则饱和光电流也增加一倍。 (A)(1)、(2)、(3) (B)(2)、(3)、(4) (C)(2)、(3) (D)(2)、(4) 12. 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红限波长为 λ0 ,今以波长为 λ (λ & λ0 )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 金属释放出的电子(质量为 me )的动量大小为:[ E ]h(A)h(B)λλ02me hc(λ0 + λ )(C)λλ02me hc(D)λ02me hc(λ0 ? λ )(E)λλ013. 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 么:[ C ] (A)从光照射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 (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 (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14. 光电效应中发射的光电子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ν 的变化关 系如右图所示,由图中的可以直接求出普朗克常数的是:[ C ] (A) OQ (B) OP (C) OP / OQ (D) QS / OS15. 康普顿散射中, 当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方向成夹角 φ 为[ ]时, 散射光子的频率变小 得最多;当 φ 为 [ A ]时,散射光子的频率与入射光子相同。 (A) 0π(B)2(C) π(D)3π 216. 康普顿效应的主要特点是:[ D ] (A)散射光的波长均比入射光的波长短,且随散射角增大而减小,但与散射体的性质无关 (B)散射光的波长均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与散射角、散射体性质无关 (C)散射光中既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也有比入射光波长长的和比入射光波长短的,这 与散射体的性质无关 (D)散射光中有些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长,且随散射角增大而增大,有些散射光波长与入 射光波长相同,这都与散射体的性质无关 17. 用强度为 I,波长为 λ 的 X 射线分别照射锂(Z=3)和铁(Z=26),若在同一散射角下测得康38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普顿散射的 X 射线波长分别为 λL1 和 λFe , (λL1 , 则:[ C (A) ]λFe & λ ) 它们对应的强度分别为 I Li 和 I Fe , λLi = λFe , I Li = I Fe λLi & λFe , I Li & I FeλLi & λFe , I Li & I Fe λLi = λFe , I Li & I Fe(B)(C)(D)18.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仅就光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而 言,下列就法正确的是:[ B ] (A)两种效应都属于光子和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B)光电效应是由于金属电子吸收光子而形成光电子,康普顿效应是由于光子和自由电子 弹性碰撞而形成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 (C)康普顿效应同时遵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光电效应只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D)两种效应都遵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19. 如果两种不同质量的粒子,其德布罗意波长相同,则这两种粒子的:[ A ] (A)动量相同 (B)能量相同 (C)速度相同 (D)动能相同 20. 一个光子和一个电子具有同样的波长,则:[ C ] (A)光子具有较大的动量 (B)电子具有较大的动量 (C)它们具有相同的动量 (D)它们的动量不能确定 (E)光子没有动量 21.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从静止开始通过电势差为 U 的静电场加速后,其德布罗意波长是 0.4?,则 U 约为(普朗克常量 h = 6.64 × 10 ?34 J ? s ) D :[ ](A)150V (B)330V (C)630V (D)940V 22. 若 α 粒子(电量为 2e )在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均匀磁场中沿半径为 R 的圆形轨道运动, 则 α 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是:[ A ] (A)h 2eRB(B)h eRB(C)1 2eRBh(D)1 eRBh23. 设氢原子的动能等于氢原子处于温度为 T 的热平衡状态时的平均动能, 氢原子的质量为 m,那么此氢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A ] (A) λ =h 3mkT(B) λ =h 5mkT(C) λ =3mkT h(D) λ =5mkT h24. 如图所示,一束动量为 P 的电子,通过缝宽为 a 的狭缝,在距离狭缝为 R 处放置一荧光 屏,屏上衍射图样中央最大的宽度 d 等于:[ D ](A)2a 2 R 2ha RP(B)2ha P 2 Rh aP(C)(D)25. 若外来单色光把氢原子激发至第三激发态,则当氢原子跃迁回低能态时,可发出的可见 光光谱线的条数是:[ C ] (A)1 (B)2 (C)3 (D)6 26. 由氢原子理论知,当大量氢原子处于 n = 3 的激发态时,原子跃迁将发出:[ C ]39 学院(A)一种波长的光 (C)三种波长的光专业学号(B)两种波长的光 (D)连续光谱 ]姓名27. 关于不确定关系 ?x ? ?p x ≥ h 有以下几种理解,正确的是:[ C(1)粒子的动量不可能确定 (2)粒子的坐标不可能确定 (3)粒子的动量和坐标不可能同时确定 (4)不确定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也适用于其它粒子 (A) 、(2) (1) (B)(2)、(4) (C)(3)、(4) (D)(1)、(4) 28. 如果电子被限制在边界 x 与 x + ?x 之间, ?x 为 0.5nm。则电子动量 x 分量的不确定度 :[ 数量级为(以 kg/m?s 为单位, 1nm = 10 m ) D (A) 10?10 ?9] (D) 10?24(B) 10?14(C) 10?19(E) 10?2729.粒子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运动,其波函数为:ψ ( x ) = 么粒子在 x =1 3πx cos (? a ≤ x ≤ a ) ,那 2a a5a 处出现的几率密度为:[ A 6(B)](A)1 2a1 a(C)1 2a(D)1 a]30. 将波函数在空间各点的振幅同时增大 D 倍,则粒子在空间的分布几率将:[ D (A)增大 D2 倍 (B) 增大 2D 倍 (C)增大 D 倍 (D) 不变 填空题: 二、填空题: 1、 频率为 100MHz 的一个光子的能量是 , 动量的大小是 朗克常量 h = 6.63 × 10?34。 (普J ?s),则当 2、分别以频率为 v1 和 v2 的单色光照射某一光电管,若 v1 & v2 (均大于红限频率 v0 ) 两种频率的入射光的光强相同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1 子到达阳极,所加的遏止电压 | U01 |E2 ;为阻止光电| U02 | 。 (填“ & ”“ = ”或“ & ” 、 )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测得某金属的遏止电压|U0|与入射光频率 v 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由 此可知该金属的红限频率 v0= __________ ,逸出功 W = ________ eV 。 Hz子的频率为 v′ ,反冲电子的动量为 p,则在与入射光子平行的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分量 形式为: 。 5 、 在 X 射 线 散 射 实 验 中 , 测 得 散 射 角 分 别 为 ?1 、 ? 2 时 , 散 射 光 波 长 改 变 量 之 比4、如图所示,一频率为 v 的入射光子与起始静止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和散射。如果散射光?λ1 : ?λ2 =。40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时,散射光子的频6、康普顿散射中,当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方向成夹角 φ = 率小的最多;当 φ =时,散射光子的频率与入射光子相同。7、玻尔氢原子理论三个基本假设的名称分别是: 假设, 假设,和 假设。 8、 氢原子的部分能级跃迁如图。 在这些能级跃迁中,1) n = ( 从 的能级跃迁到 n = 的 的能级跃迁到 n = 的能级时 能级时所发射的光子的波长最短; (2)从 n = 所发射的光子的频率最小。 9、根据玻尔的氢原子理论,若大量氢原子处于主量子数 n=5 的激发态,则跃迁辐射的谱线 可以有 条,其中属于巴尔末系的谱线有 条。 10、在氢原子光谱中,莱曼系(由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各谱线组成的谱线系)的最 短波长的谱线所对应的光子能量为 ________ eV ;巴尔末系的最短波长的谱线所对应的光子的能量为________ eV 。 里 德 伯 常 量 R = 1.097 × 10 7 m ?1 , 普 朗 克 常 量 , (h = 6.63 ×10 ?34 J ? s , 1eV = 1.60 × 10 ?19 J ,真空中光速 c = 3 × 10 8 m ? s ?1 )11、已知基态氢原子的能量为 ? 13.6eV ,当基态氢原子被 12.09eV 的光子激发后,其电子 的轨道半径将增加到玻尔半径的 倍。 12 、 低 速 运 动 的 质 子 和 α 粒 子 , 若 它 们 的 德 布 罗 意 波 长 相 同 , 则 它 们 的 动 量 之 比PP : Pα =;动能之比 E P : Eα =。13、静止质量为 me 的电子,从静止起经电势差为 U12 的静电场加速后,若不考虑相对论效 。 应,则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λ = 14、运动速率等于在 300K 时方均根速率的氢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是 量为 M = 1g , 以速度 v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