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中的描写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课外查找的相关资料简要说说你

《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建国路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切实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引导。
2.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摄知习惯,体验丰富的生活情感、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
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外阅读是学生一个实践、提高的过程,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2.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对学生的阅读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45万。
南京市从前几年就提出“振兴读书活动”的口号,要求各个学校都要扎实地开展读书活动,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我校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以前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缺少对学生的指导和调控,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要在客观、全面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有效探索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途径以及立体化课外阅读的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1.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就是指通过大量课外阅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说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现在有一些“另类”的语文名师甚至只用较少的时间授完课文,利用余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读写能力显著增强。
(2)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语文知识运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条标语,一则广告,一次随意的对话都含有语文,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3)文本与超文本的阅读相结合
开设阅读欣赏课,利用课外阅读教材,运用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边看传统文本、边听文章的朗读,边欣赏动人的音乐、形象的画面,通过反复听、认真读提高朗读能力,提高理解感悟词语、句子、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仔细推敲传神字眼,品味优美的语句,感受句中之情,言中之意,从而加深对语言美的体验。
探索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1)晓之以理,让学生深刻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3)创设氛围,让学生自主轻松愉快进行课外阅读
&①建立“班级图书架”。
&②倡导“家庭书架”。
&③成立读书小队。
&④亲子阅读。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
2.通过研究,努力探索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七、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校的小学生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及过程: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行动研究法: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5.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
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测评。
研究过程:
此项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07.11)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09.6)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09.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具体研究过程:
一、努力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
(一)首先,加强科研教师的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
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二)植根课堂,把课外阅读由课内扩展开去。
&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抓住一句,教活一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能够精读一篇,串联数篇,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
(1)根据文体,选读同类型文章。当我们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滥竽充数》、《掩耳盗铃》后荐读《中国古代寓言》。
(2)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我们在课内教学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可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
(3)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①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教学《孔子拜师》,课前引导学生查找孔子的资料,课后读孔子的故事及孔子语录。②课文是节选一些名著的,到课外查找并阅读原著。如阅读了《三借芭蕉扇》后,课外就读完了原著《西游记》。③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相同选材的文章阅读,如教学《卜算子.咏梅》,从网上了解梅文化的特点,并对比阅读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以及学生佳作《梅花赞》。④以同一主题为结合点: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点,选择相同主题的书籍或文章向学生推荐阅读。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粗粗略读有关长征的书籍,感受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真正体会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⑤以同一写法为结合点:针对一些浅显的、写作特点明显的课文,我们教师在课内结合课文实例向学生介绍写作特点,然后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与此有相同写法的文章。如第五册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是按总分总和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的,我们把拓展阅读教材中与之有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推荐给学生精读,让学生在感悟优美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写景作文的方法。⑥以同一体裁为结合点:小学语文教材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在指导阅读时,我们教师从拓展阅读的教材中,找出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向学生推荐。如学完了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走,一同春游去》等儿童诗;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让学生大致浏览《月亮姑娘》《牛郞织女》等民间传说……
二、探索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⑴ 学校开辟读书廊、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
⑵ 召开与阅读相关的家长座谈会,建议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小小图书架,每月购书一册。
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散文郎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
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它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经常举办各种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手抄报、以及评选学习型实验班级等等活动。
(二)“三位一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我们在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中,充分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融合起来,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课外阅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我们结合具体的时事活动,借助于读书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我们通过“迎奥运、我为奥运添光彩”读书征文、“国旗,国旗,我爱你”、“我是中华的小主人”、“寻找伟人的足迹”等一系列活动来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学校,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了解今天的国情,增进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在活动中,我们注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求教师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词义掌握的能力,内容理解的能力以及快速阅读的能力等,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且注意学生阅读的兴趣,最终形成良好的自觉的阅读习惯。我们还把每周五下午两节连上的兴趣课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时间:课上教师们或用指导阅读与语文书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或配合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等学科,指导阅读科学体裁的文章;或在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使用工具书,指导粗读、略读、选读和精读的方法,以及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了阅读规律,从而逐步提高了课内外的阅读能力。
三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课外活动是强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开展了看看、读读、听听、写写、说说、演演等一系列课外阅读小组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编辑小报、作文选,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课题组成员发现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我们采用“焦点访谈”、
“实话实说”、辩论会、调查、参观、座谈、听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它围绕社会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访谈,而校园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就当前的“追星热”、“网络游戏少年”
、“我看网络语言”、“零花钱怎样花”等问题让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课题组也利用口语交际课,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如围绕《多上网好不好》《怎样过生日》等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又是很多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开展辩论。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据理力争,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四是将课外阅读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我们一方面使学生接受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增强对社会、家庭中一些消极影响的抵抗能力。比如我们举办一分钟新闻发布会、进行一分钟演讲,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的活动,由师生共同组织知识竞赛,体育文娱活动或远足活动。在知识竞赛活动中,从选题、出竞赛题到比赛、发奖都由学生自己组织,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协作交往能力;我们还让高年级学生自己跑书店,找资料、搞剪贴、编提纲,作讲演,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自主自理的能力。
五是将课外阅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了能让学生在家庭中继续进行阅读活动,取得家长的合作与配合。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荐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学校给予评选考核。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展示读书成果
我们以“亲近母语”读书大赛为契机,举行了我校3—6年级读写竞赛活动,对于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我们在学校公示,还给他们颁发了证书。在这次活动中除了涌现出很多爱读书、会读书的同学。四(2)班、六(1)班、六(3)班散发着浓郁书香的班级也成了其他班级学习的对象。
九、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建立了立体化课外阅读的模式。
第一,教学过程成为“学路演练”的过程。课堂教学摒弃繁琐分析,突出主体化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习作中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如对“初读、熟读、精读”等各种类型的阅读,阅读中应分别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有法可依。打破阅读教学局限于教材的作法,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面,又充分利用迁移巩固,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第二,以阅读课为源泉,扩充阅读。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抓住一句,教活一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能够精读一篇,串联数篇,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
(1)根据文体,选读同类型文章。当我们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滥竽充数》、《掩耳盗铃》后荐读《中国古代寓言》。
(2)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我们在课内教学了某一作者的文章后,可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
(3)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①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教学《孔子拜师》,课前引导学生查找孔子的资料,课后读孔子的故事及孔子语录。②课文是节选一些名著的,到课外查找并阅读原著。如阅读了《三借芭蕉扇》后,课外就读完了原著《西游记》。③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相同选材的文章阅读,如教学《卜算子.咏梅》,从网上了解梅文化的特点,并对比阅读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以及学生佳作《梅花赞》。④以同一主题为结合点: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点,选择相同主题的书籍或文章向学生推荐阅读。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粗粗略读有关长征的书籍,感受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真正体会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⑤以同一写法为结合点:针对一些浅显的、写作特点明显的课文,我们教师在课内结合课文实例向学生介绍写作特点,然后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与此有相同写法的文章。如第五册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是按总分总和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的,我们把拓展阅读教材中与之有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推荐给学生精读,让学生在感悟优美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写景作文的方法。⑥以同一体裁为结合点:小学语文教材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在指导阅读时,我们教师从拓展阅读的教材中,找出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向学生推荐。如学完了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走,一同春游去》等儿童诗;学习了《盘古开天地》,让学生大致浏览《月亮姑娘》《牛郞织女》等民间传说……
总之,一篇课文,带出多篇课外阅读材料,打造出了突出学生主体的阅读套餐。
第三,联系生活,点面结合地开展阅读活动。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学习语文特别要关注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生活中看到一则文字材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阅读,哪怕是一个说明,一则新闻。因此如果能全方位地调动起生活中有益因素,就更能让阅读如春雨般潜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1)全面铺开,博览群书。
生活中的“书”无处不在,应该联系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听:听课外读物录音带,听广播,听长辈们讲述一些历史和故事。
说:复述书中内容,说自己的读书收得。如:“我喜爱的一本书”推荐、故事大王比赛、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辩论会等。
读:开设朗诵兴趣组,班会读书活动,美文欣赏会等。
写:每人学会读书笔记、读后感,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
演:可以是文中片断的角色表演;可以是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表演;可以是自然科学读物读后的实验操作表演;还可以将童话、小说改变成剧本的课本剧表演。
行: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学会了《颐和园》后,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再实地游览,那么对课文中的描写会有更深的感受。。增加了对社会,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的了解。
(2)确定主题,探究阅读。
主题阅读,也就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它既是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过程,又是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感悟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扩大阅读量,更能大幅度提高阅读质量。
①整合阅读材料,确定研读专题。
在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很多或内容、或体裁、或主题相似的文章,我们把它们重新组合,让学生自行阅读,确定专题,并开展研读。如把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整合在一起阅读,学生自行确定的研读专题为:我眼中的伟人。并以此扩展阅读了其他的很多科学家人物传记,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最后以小论文或小报的形式展示研读成果。
②质疑阅读材料,从争议中确定研读主题。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引发中心明确的争议,并以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如:如在学完课文《一次成功的试验》之后,学生提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二十一世纪,更需要的是学会竞争,但更要有合作精神。由此,确立了研读专题:在当今社会中,是竞争重要,还是合作重要。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头收集整理资料,最后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了研读成果。
(3)关注经典,诵千古诗文。
中华语言源远流长,处处充满着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引领学生走进中华诗歌的大宝库中,才能更好地体味语文的丰富和深厚,丰厚语言的底蕴,重点打造出课外阅读之亮点。
①开发诗教课程:通过专设的诗教课和语文课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让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开展“每日一诗”活动,从唐诗到宋词元曲,除了必须背诵大纲规定的传统诗词70首以外的传统诗词,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层次地增加背诵的篇目,并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学习创作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诗和古诗词。
②开展诗歌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必须要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我们开展以诗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开展“诗配画”创作大赛,各年级古诗诵读竞赛,评选校园“诗歌诵读之星”,主题诗歌创作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歌,学习诗歌。学校还开展评选“诗歌教育特色班级”的活动。
第四,恰当评价,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我们对待学生的课外阅读,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眼光来看,重在情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以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①评价阅读量。我们为孩子们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一、二年级各十本书;三——六年级各十五本书。从2007年10月开始,我们每学期为学生拓展阅读的书目,必读书目达到了近七十本,选读书目达到了近八十本。我们引导学生建立制定好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内容包括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名篇名著,现当代文学作品,报刊,科普读物;时间可分设周阅读、日阅读;评价形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检查的形式来了解。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随时调整阅读计划。
②评价阅读效果。采用故事会、片断朗读会的形式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情况;采用谈读书体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会和表述的能力;通过读书笔记的交流,剪贴本、摘抄本的展示考察学生的积累与运用情况。我们利用学校每年举办是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定期开展“背诵古诗词”、“古诗知识竞赛”、“儿童诗的表演朗诵”、“编诗歌小报”、“诗配画”等一系列的读书专题活动,用这个办法来督促、激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还开展了读书系列活动,如好书发布会、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读赛、经典美文欣赏会等。同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作品集,邀请爸爸、妈妈、老师、小伙伴走进自己的“诗意童年”,分享创作的快乐。
③评价的原则。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评价时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导向与激励性原则: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我们致力于全方位地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立体化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流连于课外阅读的大花园中。
(二)探索出了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1.积极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从师生情感的共鸣上激发。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深层的内心震撼,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读课外书,教师就必须首先带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我们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激励广大教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另一方面,从知识本身的吸引力上激发。通过师生共同挖掘探究古今中外佳篇妙文,感受知识中美的存在。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讲述作者创作故事,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多方位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我们在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中,充分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融合起来,完美地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课外阅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二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
三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四是将课外阅读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
五是将课外阅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创新立体化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出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几种类型:
(1)读物推荐课: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断,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停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2)读书指导课:这类课型,就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圈画批注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读物欣赏课:这类课型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读物分析(或讲评)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整理知识,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在作品分析(讲评)课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我们简单地概括出这样几种课外阅读方式:
(1)自主讨论式。这种课外阅读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一般程序为:“明确目标——自读课外文章——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这种教学模式在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中使用较多。在这种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则是讨论的“导航员”。
(2)积极尝试式。这种方式突出学生在独立尝试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一般程序为:“提出目标——读文章、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谈阅读体会”。在这种方式,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在其间指点迷津。
(3)情境导入式。这种阅读方式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境,让学生乐于阅读,领会文中要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主动、独立参与,教师则是情境的创设者。
(4)交流汇报式:这主要是通过学生汇报,教师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汇报的方式有:举办讲演会、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赛、读物插图设计赛、读书笔记展览。当然,以上几种课外阅读方式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是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阅读内容,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三年的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学生的终身化发展,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我课题组准备将研究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现在,全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强烈,阅读指向丰富,阅读时间有保证,阅读数量增加,阅读品位提升,阅读方法多源,阅读追求执着。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了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改变了孩子的生存状态,阅读和学习渗入了孩子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三年来,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五年级的王卓研同学、六年级的石政佳同学在全国“作文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获叁等奖,还有很多同学分别在市、区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课题组教师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也获得了令人可喜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宋继萍老师所讲的课外阅读课《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和《三字经》获区级比赛二等奖,陈然老师在全国“环保作文”比赛中获“优秀指导奖。”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绿色的通道。但由于现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摈弃,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还常出现。加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阅读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有时也有难度。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研究过程逐步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内容、类型、时机这方面研究起来困难比较大,建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与课内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课型及操作策略,也需加大实践的力度。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促进小学语文素养的提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