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古典戏曲和戏剧的区别学研究生专业的参考书都有哪些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考研招生人数-参考书目-考试科目-复试分数线-原创视频-搜狐视频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考研招生人数-参考书目-考试科目-复试分数线
视频介绍:
易研教育-中国考研高端保录第一品牌,7年考研辅导经验,2013年通过率高达98.6%,包揽北京地区20余所名校考研状元。状元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暑期集训营、寒假集训营、周末班、远程视频班、押题模考班,一线名师,食宿完善,名额有限,早报优惠!
推荐出品人戏剧戏曲学著名导师 & 刘荫柏,满族, 1941 年生,黑龙江拜泉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关汉卿研究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著作《魏征》、《李泌》、《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元杂剧史》、《洪升研究》、《中国古代杂技》、《中国武侠小说》、《西游记研究资料》、《封神演义导读》。并以上官云龙笔名写过武侠小说。 1996 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 王安奎,笔名安葵。男,汉族,辽宁省盖州人,共产党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现任《戏曲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已出版的专著有:《当代戏曲作家论》、《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戏曲拉奥孔》、《海边评剧》、《张庚评传》。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代中国戏曲》的写作,任编写组负责人。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戏曲史》负责人。《昆曲艺术大典·历史理论点》主编,《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昆曲创作与理论》(与人合作)。&& &&& & 章诒和,曾用名章愚,章愚愚,女,1942年9月生,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文系,1979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会理事。主要成果:专著《师友集》、《中国戏曲艺术通论》(合著)、《中国俗文学概论》(合著)、《中国戏曲》(合著,主编兼主笔)。& &&& & 姜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少年时就读于北京灯市口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 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次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后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在国家级一级说唱团当相声演员,从师马季。1978年创作相声《如此照相》获全国曲艺大奖一等奖,同年年底,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他当主持人,自此,他的艺术生涯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几年来,他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品相声:诗歌与爱情、错走了这一步、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着急、学唱歌、照相…… 1985年,姜昆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并被选为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作为中国的第八代相声传人,他在中国以现实知识为特征,在相声界竖起了一面旗帜,作品雅俗共赏,言意新颖,内涵丰富,笑料隽永,他高超的艺术表现,使他获得了中国唱片界的最高荣誉——“金唱片奖”。 1995年,他辞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担任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潜心在相声领域,编辑了200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成为研究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资料。 而他创作的《姜昆相声集》是中国相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1998年,他出版自传《笑面人生》, 第一年销售就突破四十五万册大关,在中国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同年,他创办了中国相声网,把世界的笑引向中国,把中国的笑洒向世界。2001年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及研究生院硕士导师。致力于曲艺通史和理论的编写和出版,由他主持、数十位全国曲艺史论研究专家合作完成的国家级中国曲艺史论,历时三年完成。史论分《中国曲艺通史》与《中国曲艺概论》两卷,堪称近年来曲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2004年11月至今,姜昆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 & 胡芝风,女,1938年12月出生上海,汉族,浙江绍兴人,共产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演员,中国剧协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10岁开始在读书的同时学习京剧和昆剧,曾得到周信芳先生的指导,后拜梅兰芳先生为师。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59年底经清华大学同意,缀学演戏。1960年在苏州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后兼任团长。曾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戏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灰阑记》等。1981年《李慧娘》获文化部嘉奖,并拍摄成同名电影,获文化部“最佳戏曲电影片奖”。 1985年至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进修,后调在该院,从事理论研究和导演工作。1993年创办“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会长。1995年至2003年曾创办《中国演员报》社,任社长。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成果:著有《艺海风帆》、《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改编剧本《李慧娘》、《百花公主》、《灰阑记》、《双玉蝉》、《杜十娘》等。曾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尔胡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高等院校讲学。经胡芝风导演的剧目中,有10多位主演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 &&& & 刘文峰,男,1953年生,山西省临县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史论研究。曾承担国家社科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中国近代戏曲史》、《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民间戏曲》等国家重点项目,出版有《山陕商人与梆子戏》、《梨园英华》、《百年梨园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中国戏曲文化史》等戏曲专著。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优秀专家称号。& &&& & 刘彦君,女,1954年生,河北安国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范围:中国戏曲史、戏曲文学、东西方戏剧比较、戏剧评论。主要著作有:《栏杆拍遍---古代剧作家心路》、《梅兰芳传》、《东西方戏剧进程》、《图说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外戏剧史》、《中国戏曲简史》。&& &&& & 刘祯,文学(戏剧学)博士,研究员。1963年5月出生于内蒙古,汉族。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戏曲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传统戏曲与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第一届文化部青联委员。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及民间文化、宗教祭祀戏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巴蜀书社1997年出版。该书系本人独立承担的国家“八五”社会科学(艺术类)青年基金课题,后经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勾栏人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系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华夏审美风尚史”之第七卷(元代卷),由本人独立承担完成。2001年“华夏审美风尚史”丛书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台湾国家出版社2005年4月)、《昆曲与文人文化》(与人合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北京戏剧通史·辽金元卷》(本卷主编主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徐文长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元曲精选》(三册,与人合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巴蜀书社1999年)等。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论文曾于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曾应邀到韩国、俄罗斯、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考察。& &&& & 马也,男,1949年生,黑龙江海伦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主要工作:参加国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的写作及研究;《光明日报》专题作家;理论与批评的写作及研究;电视片及电视剧的写作。著有《戏剧时空论》、《戏剧人类学论稿》、《亚细亚之光》,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近代戏曲史》(分支主编),电视剧《擎天柱》(八集编剧,获飞天奖)、电视剧《战国》(32集,文学顾问,编剧之一)电视片《战争与和平》(10集,总编导,总撰稿)等,发表论文及评论多篇。&& &&& & 毛小雨,男,1964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编著出版《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获国家级最高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专著有:《印度雕塑》、《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印度壁画》《印度艺术》。摄影作品集:《印度建筑艺术》《中国人眼中的印度》。译著《古代印度戏剧》、《印度现代戏剧简述》、《巴西20世纪戏剧概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戏剧》、《乔治·格什温传》、《张协状元》、《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诗》、《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词》、《商代文明》。获奖论文:《元杂剧中佛教戏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论文评奖二等奖;《现代戏的文化心理选择》,获田汉戏剧奖;《艺术的青春探索之旅》,获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征文奖,印度视觉媒体协会2005年度终身成就奖。& &&& & 宋宝珍,女,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2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该校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开始攻读该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于1989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6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话剧理论与历史的研究,并于2003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成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世界艺术史·话剧卷》、《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澳门戏剧》、《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洪深传》、《田汉评传》、《中国话剧史》等,所完成的论著、论文,多次获奖。 & &&& & 贾志刚,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生于日,籍贯辽宁省沈阳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艺编辑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5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担任记者、编辑。1988年和1993年先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出版过学术专著《迈向现代的古老戏剧》、《戏曲体验论》、《昆曲表演艺术论》(合著),参加了《中国当代戏曲史》、《中国戏曲表演史论》、《新时期文艺主潮论》、《黄河文化丛书 .艺术卷》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有关章节的撰写,均已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60多篇。自1996年以来先后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委员会委员和1998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初评评委以及其他奖项的评委。目前,担负着《中国戏曲近代史》、《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等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的科研工作。 & &&& & 吴文科,男,汉族。1963年3月生于甘肃省清水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事曲艺研究,长期参与主持国家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暨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29卷)的编纂工作,历任该项目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并因贡献卓著两度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分别获得“编审成果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出版《“说唱”义证》、《中国曲艺艺术论》、《中国曲艺通论》和《中国曲艺史》(合著)、《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合著)等专著多种,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300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曲艺艺术论》获“中国图书奖”;《中国曲艺通论》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论文《相声发展的现实理路:盘点与清理》和《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分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奖”的“评论奖”和“理论奖”。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副主任。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鼓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曲艺”学科主编,《曲艺》杂志编委。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 &&& & 何玉人,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长期从事中国近、当代戏曲研究和戏曲创作理论研究工作。著有《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昆曲创作与理论》、《戏剧创作理论探寻》、《20世纪的中国戏剧》等。发表论文70余篇200多万字。其中,《关于戏曲与文学的思考》、《新时期戏曲喜剧创作论》、《论周长赋的历史剧创作》、《中国戏曲现代性刍议》等论文先后获“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田汉戏剧奖·论文奖”等多项全国、省级艺术科研优秀论文奖。曾受聘《陕西日报·文艺部秦岭副刊》特约撰稿人。先后参加国家重点课题《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生存现状调查》的调查撰写工作;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基础数据库·〈戏曲卷·甘肃〉》部分的撰写工作;任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历史理论卷》副主编及清代部分的编撰工作。独立承担、完成国家“十五”年度课题《勃发与超越——中国戏曲创作研究》。曾担任、出席省级文艺研究会秘书长、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创作理论中心组成员、青年文艺创作会议代表、直属机关第四、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文联党代会代表。多次被评为先进科研工作者及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关信息:
2017考研论坛:
考研帮最新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热点文章
2017考研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才思老夏)
(才思老夏)
(才思老夏)
(才思老夏)
(才思老夏)
第三方登录: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考研冲冲冲,复试辅导,真题笔记资料
中国艺术研究院
院校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含设计艺术学)等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我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我院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批准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从而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专门承担艺术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工作。
戏剧戏曲学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为第一任院长。自1951年4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在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阿甲,戏曲史学家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的带领下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戏曲改革同社会主义新文艺建设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文学、历史、音乐、声腔剧种、表演、导演、舞美等全方位的戏曲理论研究体系,将戏曲学术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o戏曲曲艺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当代戏曲史》、《戏曲艺术论》、《中国近代戏曲史》、《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张庚文录》、《中国话剧史》、《葛一虹文集》、《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概论》等重要著作。  戏剧戏曲学科曾经拥有张庚、阿甲、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沈达人、何为、黄克保、龚和德、刘念慈、余从、肖晴、傅晓航、章诒和、黄在敏、刘荫柏等一大批成就斐然的著名导师。目前导师队伍中有贾志刚、刘文峰、刘祯、秦华生、马也、毛小雨、谢雍君、王馗、孙红侠、刘彦君、宋宝珍、杨云峰、吴文科、田莉等在学术领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近年来,我院戏剧戏曲学科全面发展,研究方向在原有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美学、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戏曲美学、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论、戏曲民俗学、曲艺学等理论研究以及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培养。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导师信息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01京剧文化传播研究
宋 波 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2戏曲表导演艺术研究
孙红侠 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3戏曲表演创作与研究
刘 静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4戏曲创作与演出研究
谢拥军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王 馗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6戏曲文献学
詹怡萍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7戏曲文学理论
秦华生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8中国戏曲批评史
贾志刚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09中国戏曲史
刘 祯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10中国戏曲史
毛小雨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2戏曲史论
11话剧史、话剧理论
宋宝珍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3话剧史论
12曲艺历史及理论
吴文科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4曲艺史论
13曲艺理论与批评
田 莉 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4曲艺史论
【育明教育推荐】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主要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点真题精编》包含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总结梳理、中国古代文论补充,西方文论补充,艺术理论热点补充,必考点笔记补充。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内部资料一本通》包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全套考研历年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复试抽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两门专业课全套考点笔记资料总结、独家内部必考试题库。更多考验资讯请加企鹅一零九一九四七七二九。
艺术概论复习经验
艺术概论主要用到两本参考书,一本是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另一本是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再搭配历年的真题和一些网上搜集到的资料。
两本参考书的复习的顺序建议是先彭吉象后王宏建,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主要的有点是语言比较通俗,比较容易理解,除了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之外,还有很多实例分析,一是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理论的内容,二是这些实例也可以用在答题过程中,用以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看完彭的《艺术学概论》之后基本上可以将艺术概论的基本考点清晰的梳理一遍了,这是再看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这本书的理论性要强于前者,逻辑性也比较强,比较适合考研的复习。这两本书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可以互为补充。
在看这两本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在过程中整理自己的笔记,最好不要直接去用前辈整理的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这个程序是之后进行记忆和复习的基础,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成一个大纲,类似思维导图,这样很有助于联想记忆和把握整体。
除了这两本参考书,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艺术研究院的历年真题,个人认为研究院每年艺术概论的出题的重复率很高,而且出的题都很主流,基本不会有偏题和怪题存在,所以这也就降低了复习的难度,复习的重点就在于把历年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反复复习就相当的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再说一下网上的一些资料,建议尽可能多的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复习资料,然后对比以后删删减减,形成自己的一份资料。网上的资料大致分为两类,除了前文提到的历年真题之外,还有一些考研前辈拿出来共享的复习资料,在选择这些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建议重点选取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一些汇总的题目和相应的答案,这些资料的收集不是一时的,要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复习不断扩充和删减,这些在最后的冲刺复习中与前期看书之后做的笔记是重点的复习资料。
另外还有一本王次炤的《艺术概论》,如果有精力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以题目为主,个人认为比较适合突击。艺术概论虽然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大多数,但是这些还是要建立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之上的。
如果还是觉得这样的准备不是很充分的话,建议买一套《艺术基础红宝书》,这是一套专门为传媒大学“艺术基础”这一门专业课准备的考研资料,对于艺术研究院的的艺术概论同样适用,这套书以彭吉象和王宏建的两本书为基础,将书中的概念与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展现,比较适合配合着两本书进行记忆。
最后说一下艺术概论的复习轮次,建议最好不要少于三轮。一轮复习看参考书,自己整理笔记,对艺术概论的考点做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够清楚每个概念的大致意思,同时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做删选。第二轮以自己整理的笔记为主,一边看笔记一边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记忆,当天记忆的内容一定要在第二天进行回顾,没有记牢的要再次加深记忆。第三轮复习时要形成一个简要的大纲,要做到看到大纲就想起相应的知识点,记不起来要再次记忆,在复习过程中,要将自己没有记牢的内容标记出来,在最后的复习中要重点复习。最后要进行的就是查缺补漏,再看一下参考书,看看能不能有一些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漏掉的地方,查缺补漏,以防考试过程中出现一些没有掌握的概念。但查缺补漏的过程不用耽误太长时间,像之前提到的,研究院的艺术概论试题出现偏题、难题的概率还是很小,即使出现了,在简答和论述中,因为是三选二的形式,所以可以避开这些题目,所以在艺术概论的复习过程中,还是要以基础的概念和理论为主。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6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学术型)
【育明教育独家提供】
一、名词解释(育明教育提示: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5、民间艺术
6、细节真实
7、艺术典型
8、艺术经典
二、简答(育明教育提示:3题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文心雕龙》中“文变染乎世情”。
2、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比。
3、如何理解艺术的感染力。
三、论述(育明教育提示:3题选2题,每题40分,共80分)
1、论述艺术作品中的雅与俗。
2、艺术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
3、谈谈艺术家的人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连续3年包揽音乐学、电影学、舞蹈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考研状元,获取更多全套真题及答案解析咨询育明教育。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研重点笔记资料总结
【育明教育提供】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世纪到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附: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的基本内容
一、复试工作坚持“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结合初试、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复试、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同等学力加试等各项成绩,从中择优录取。
1、 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由外语测试小组负责进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测试: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口语以口试方式进行。
■满分为100分,其中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总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10%。
2、 硕士生专业复试分为两个部分:专业面试和综合素质考核。
★专业面试方法为:
在已出的10道专业试题中选出2题作答,同时回答复试老师的现场提问。
■所有专业考生的专业面试得分均由专业复试小组当场做出评定。满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为2个专业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该项考核计入复试总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90%。
★综合素质考核方法:
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30分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 同等学力加试: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化艺术通识、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
■每门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均为100分。该项得分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附: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型学位类)
外国语思想政治理论
文艺学(050101)
艺术学理论(130100)
音乐与舞蹈学(130200)
戏剧与影视学(130300)
美术学(130400)
美术设计(1304Z1)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