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如图。题目函数fx的图像如图所示是不是有些问题?F=2N前,铁块应该不受摩擦力,所以在这之前,不应该是摩

距离的大小反映出来的.小球从位置A由静止滚下到位置B的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小,小球的动能增大.分析表中记录2、4和5可看出,小球的动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2)小红要做“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她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如下.第一步:用细线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的重力;第二步:将水倒入溢水杯中(如图2中的B图);第三步: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四步: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五步: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第六步:整理实验器材.请根据小红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①指出小红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测量空桶的重力.②指出上面实验操作中的一处错误:在B步骤中,水面没有达到溢水口(或水没有注满).
科目:初中物理
请完成下面两个实验探究实验.(1)如图1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装置,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长木板固定,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①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2N,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②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压力相同;③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④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到结论:木块(木块、铜块)表面粗糙程度大一些.(2)如图2是小红“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实验数据如下表:
斜面表面状况
木块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的拉力F/N
有用功W有/J
机械效率n/(%)
52.5①计算斜面表面为棉布时的机械效率:52.5%②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当斜面倾角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
科目:初中物理
地球附近物体都受到重力,小考同学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探究(1)如图甲是他第2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该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分度值是0.2N,请将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填人下表的空格处.(2)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象.
4(3)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4)若干年后,小考在我国建成的太空站工作时,你认为他用同样的器材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
科目:初中物理
如图22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竖立的透明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小明点燃A蜡烛,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2)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像的位置相同为止,这时发现A蜡烛像与B蜡烛的大小_ 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 (选填序号)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
高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前  言   1999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丛 书面市以来,受到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欢迎,一些区县把该 丛书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培训的主要参考用书,收到很好的效 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撰写出版初三、高三各科总复习教案的强烈要 求。为了提高高三各科总复习的教学质量,加强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时效 性,探讨如何通过高三总复习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北京八中、清 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等重点中学有丰富总复习 经验的教师编写了高三数学、高三语文、高三英语、高三物理、高三化 学、高三思想政治、高三历史总复习教案。  走遍书店、书市看不到初三、高三总复习教案,这也许是强烈要求 出版《总复习教案》的原因。有强烈的需求,但又无人撰写,这就给了 我们撰写的极好机遇,能否写出使大家满意的教案,又向我们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们是全力以赴撰写,力图拿 出让大家满意的教案,以回报读者对我们的厚望。  作为 1999 年新教案《课堂教学设计》的姐妹书,高考七科《总复习 教案》是一套以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撰写的与课堂教学同步的高中总复 习用书。一般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均可使用。教案依据《教学大纲》和《高 考说明》的要求,贴近教学实际,贴近高考,确保科学性。由于文字量 的限制,每一部分都根据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慎重选出一定数量的 专题来撰写,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每个专题以教学设计为主, 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和学生主动探究活动为特色;把具有思考性 的问题和学生讨论的重点内容以及结论的得出突出出来;强化学习方法 指导,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科学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 的升华。力求展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各学科 及高三总复习课的特点,即:归纳知识、揭示规律、点拨思路、突出重 点,体现系统性、深刻性、启发性、层次性。每个专题后有精选的练习 题,供学生练习。针对当前 3+X 的要求,增加了学科间的综合。  丛书各科均邀请有丰富总复习经验的教师撰写。一些教案积极探索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突出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由于认识和实践水平所限,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有 一些教案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维力度不够。盼本套丛书能起到抛砖引 玉的作用,带来学科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学生高考成绩的 提高。  编  者   2000 年 8 月     力  学      一、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  (3)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做到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增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 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2)用科学家的言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进行全面系统的总 结.  2.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 般方法.  3.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 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复习的几点建议   1.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多做小题,多做小综合题,多 做变式型的常见题;“三少”即少做大题,少做大综合题,少做难题.  [例 1] 如图 1-1-1 所示,斜劈 B 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 A 置于斜劈 B 上静止,求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   方法一:分别选 A、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 劈 B 的摩擦力为零.  方法二:选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迅速得出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为零.  可见,一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做得较复杂,也可以做得相当简单.此 题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取是否巧妙.此外,若采用方法一,必须很明白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  此题变式型为:  [例 2]斜劈 B 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 A 在斜劈 B 上沿斜面匀速下滑, 求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利用上述方法一,受力情况完全相同,所以 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为零.  [例 3]倾角为θ的斜劈 B 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 A 在沿斜面向上 F 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  分别选 A、 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 力为 Fcos .  [例 4]倾角为θ的斜劈 B 置于地面上静止,物块 A 在沿斜面向上 F 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以加速度 a 匀加速上滑,求地面对斜劈 B 的摩擦力.  分别选 A、 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地面对斜劈 B 的 摩擦力为 Fcosθ-macosθ.  由此可见,多做小题、变式型题可以帮助你掌握巩固基础知识,还 可以帮助你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巩固,才能在做难题时能 力得到发挥.  2.自我诊断:错题改正,定期复习,做好标记.  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回顾,考察自己在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只 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诊断,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弱点,才能更有 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盲从,不要看见别人 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抓不住自己的重点.总做一些对自己提高成绩 帮助并不太大的事,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要经常进行错题改正,建立错题档案本.错题不能只抄在本上,就 完事了.必须要做定期复习,并且做上标记.一道错题,若第一次复习 时做对了,可以做上标记,时间过得长一些再复习,若复习三次做对了, 可以做上标记暂时不用管了, 以后放寒假、 暑假或一模、 二模前再复习. 这 样,虽然你抄的错题越来越多,但通过每次的定期复习,不会做的,再 做错的题目应该越来越少.  关于做错题本的建议:  (1)分类别抄错题;  (2)抄错题本身就是一次复习.用明显的颜色总结、归纳错误原因, 以及得出的小结;  (3)将题目抄在正页,在反面抄录答案,每一页在页边上开辟空白 行,专供写错误原因、得出的小结以及复习的标记(日期、第几次)等 用.  3.平时要经常准备“备忘录”.  一开始复习,两年多的五门课的知识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蜂拥而来, 要想一次性地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任何人都很难做到.根据人的记忆 规律,某一样事物必须反复刺激大脑,才能被接收并保留更长的时间; 否则,必将在短期内忘记.所以,在复习过程或做题过程中,如果得到 什么精辟的结论,立即记下来,记到错题本上.  备忘录要记什么内容呢?备忘录上一定是你总结出的最中心、最精 辟、最重要、最能体现主题的结论.做好备忘录后要经常去复习,去巩 固,加强记忆.  4.做好笔记,学生的笔记是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在整个复习的过 程中非常有用.  5.重点分析高考试题.  你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仿佛这道题就是你出的,专门为考学生的, 那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设置了什么陷阱?考了哪几个知识点?自 己去分析.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如何应试,针对高考,如果你能分析出 每道题的“考点”,即“考查的知识点”,那这个知识点你将基本掌握, 此后将此题变形,看看还可以怎样出,又考了什么?因此,研读近几年 的高考题锦,并不是只要做对就行了,目的是让你了解高考题型,了解 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让你来推测本年度的高考题.  6.两个要求:  (1)要求在老师复习之前,自己先看书复习;  (2)要求任何选择、填空题必须写明根据;写明解题关键:草图, 关键公式,举出的反例,典型的物理现象与过程.因为,平时的练习不 是考试,所以做选择题一定要四个答案都看,单选题必须肯定只选一个, 明确不选另三个的原因,都必须用文字写出来.这是一种避免你凭感觉 判断,加强理性思维的方法,也能让你更熟练地掌握公式.  二、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行为(主导)  1.问: 高中学习的场力(主动力)都包括哪些?  学生学习活动(主体)  答: 重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  2.问:这些场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的规律、力的大小的规律分 别是什么?  答:(1)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直向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在地球上同一纬度数 且同一高度处).  (2)分子力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 10r0 (r0 是分子间的平衡距离) 才有较明显作用的微观作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我们 平常说的分子力是指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间的距离大于 r0 , 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小于 r0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事实上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分子间斥力 变化得快些而已.  (3)电场力是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处在电场中都要受到 电场力的作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 荷互相吸引.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等于电荷所带的电量与该点电 场强度的乘积.  (4)磁场力是磁极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其本质是磁场对运动电 荷的作用力,更确切地说:磁场力是运动电荷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这 就是磁现象的电本质.高中阶段研究了两种磁场力,这两种力的方向可 以由左手定则来判断:伸出左手,四指并拢,拇指和四指垂直并在同一 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正电荷运动的 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运动电荷)受力的方向.电 流受到的磁场力即安培力 F=IBLsinθ(其中θ为电流与磁感线之间的夹 角)f=qBvsinθ(其中θ为电荷的速度与磁感线之间的夹角)  这里要特别注意θ=0 的情况,即电流(运动电荷)不受磁场力的情 况.  3.问: 高中学习的接触力(被动力)都包括哪些?  答: 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浮力),摩擦力.  4.问:这些接触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的规律、力的大小的规律 分别是什么?  答:(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必须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形 变).弹力的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胡克定律: 弹簧弹力的大小 f 和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正比.写成公式就 是:f=kx,其中 k 是比例常数,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是一个 有单位的量.在国际单位制中,f 的单位是 N,x 的单位是 m,k 的单位是 N/m.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的弹力.劲 度系数跟弹簧的长度、弹簧的材料、弹簧丝的粗细等等都有关系.弹簧 丝粗的硬弹簧比弹簧丝细的软弹簧劲度系数大. 对于直杆和线的拉伸 (或 压缩)形变,也有上述正比关系.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首先有弹力(有摩擦力必 有弹力),然后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有相对滑动.摩擦力 的方向总是阻碍相对滑动(或总是阻碍相对滑动的趋势);摩擦力的方 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滑动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 f 跟压力 N 成正比,也 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写成公式就是: f=μ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动摩擦因数是由制成物体 的材料决定的,材料不同,两个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动摩擦因 数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动摩擦因数越大,滑 动摩擦力就越大.动摩擦因数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在高中阶段,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5.问: 质量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1)联系:在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对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 律:ΣF=ma,G=mg,g=9.8/s2 .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2)区别:  A.从初级含义上看,质量是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从一般含义上看,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力是产生重力 加速度的原因.  C.从哲学的角度看,质量是物体保持原状态的原因;重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  D.质量是标量;重力是矢量.  E.质量测量的工具是天平(注意“复称法”测物体的质量);重力 测量的工具是测力计(弹簧秤).  F.质量不随位置而变化(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前提下,在速度与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比时要考虑相对论效应);重力随位置而变化(微 小,在地球表面纬度数越大,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在同一纬度物体处 的高度越大,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小).  (3)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A.天平(杆秤),原理是利用力矩平衡的方法.  B.测力计(弹簧秤),利用力的平衡的方法.然后用公式:G=mg 来计算.  C.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的方法),测量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 物体的加速度,由公式:m=ΣF/a 来计算.  D.应用简谐振动的方法,用劲度系数为 k 的弹簧竖直悬挂在天花板 上,其下端固定一物体,使物体在竖直方位作竖直简谐振动,测量其  m kT 2 周期为T.用公式T = 2 π ,m = 来计算.   k 4π 2 6.问: 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答: (1)质点的平衡条件是质点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合力矩为零.  (3)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同时合力矩为零.  7.问: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什么?  答:(1)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 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 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运算都遵守的规律,是一种非常重 要的思维方法(等效的方法).  三、例题选编   [例 1]  如图 1-1-2 所示,两个物体 A 和 B,质量分别为 M 和 m.用跨 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 A 静止于水平地面上,不计定滑轮与各个接触物体 之间的摩擦.物体 A 对轻绳的作用力的大小和地面对物体 A 的作用力的 大小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有:“静止”、“轻绳”、“不计…… 摩擦”.  对物体 B 进行受力分析: 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的向上轻绳对物体 B 的拉力.  对物体 A 进行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轻绳对物体 A 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地面对物体 A 的支持力.其中轻绳对物体 A 和轻绳 对物体 B 的拉力是相等的(但不能视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根据物体 A 和物体 B 都处于静止状态可知,轻绳对物体 B 的拉力等 于物体 B 的重力;轻绳对物体 B 的拉力等于物体 B 对轻绳的拉力(这是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轻绳也处于静止状态,轻绳中的张力处处相 等(轻绳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其中的张力均处处相等);所以,轻绳对物 体 A 的作用力等于轻绳中的张力,即等于物体 B 的重力.对于物体 A,根 据平衡知识可知,物体 A 受到的重力等于轻绳对物体 A 的拉力与地面对 物体 A 的支持力的和.又轻绳对物体 A 的拉力等于物体 B 的重力,所以, 地面对物体 A 的支持力等于物体 A 的重力减去轻绳对物体 A 的拉力,即 等于物体 A 的重力减去物体 B 的重力.  此题还可以问:(1)物体 A 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物体 A 的支 持力);(2)物体 B 对轻绳的拉力(等于物体 B 的重力);(3)另一 段轻绳对天花板的拉力(等于两倍物体 B 的重力).  此题可以变形:连接物体 A 的轻绳与竖直线之间有一夹角θ,整个 装置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轻绳中的拉力仍等于物体 B 的重力(与上述 情况相同),物体 A 将受到地面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作用,大小等于物体 B 的重力乘以θ角的正弦;地面对物体 A 的支持力等于物体 A 受到的重力 减去物体 B 的重力与θ角的余弦的积.地面对物体 A 的作用力自己可以 推导;若定滑轮的质量不计,还可以求另一段轻绳对天花板的作用力的 大小和方向{方向为: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2);大小为 2mgcos (θ/2)}.  [例 2] 重力为 G 的物体 A 受到与竖直方向成 a 角的外力 F 后,静止 在竖直墙面上,如图 1-1-3 所示,试求墙对物体 A 的静摩擦力.   分析与解答;  这是物体静力平衡问题.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 分析,画出受力图.A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 G,外力 F,墙对 A 水平向右的 支持力(弹力)N,以及还可能有静摩擦力 f.这里对静摩擦力的有无及 方向的判断是极其重要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有 静摩擦力;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那 么有无静摩擦力的鉴别,关键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我们可以假设 接触面是光滑的,若不会相对运动,物体将不受静摩擦力,若有相对运 动就有静摩擦力.  (注意:这种假设的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很 重要的方法.)  具体到这个题目,在竖直方向物体 A 受重力 G 以及外力 F 的竖直分 量,即 F2 =Fcosα.当接触面光滑,G=Fcosα时,物体能保持静止;当 G >Fcosα时,物体 A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那么 A 应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 当 G<Fcosα时,物体 A 则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 下,因此应分三种情况说明.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当 Fcosα=G 时,物体 A 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已经平衡,故静摩擦力为 零;  当 Fcosα<G 时,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 f 的方向向 上,大小为 G-F?cosα;  当 Fcosα>G 时,物体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 f 的方向向 下,大小为 Fcosα-G.  注意:墙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N,N=F?sinα,但不能用 f=μN 来计算 静摩擦力. f=μN 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或最大静摩擦力 f0 =μ0 N 的 计算,在高中学习的范围,我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例 3]20N、30N 和 40N 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的一点,它们之间的夹 角都是 120°,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与解答: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共点力合成应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方法一:设 F1 =20N, F2 =30N, F3 =40N,可用代数法(公式法)求解.先 求出 F1 和 F2 的合力 F12 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将 F12 与 F13 合成求出大小 和方向,此法计算准确误差小但过于繁杂.  方法二:利用作图法求解,繁杂的计算没有了,但作图误差不可避 免,大小和方向都会产生误差.  方法三:可用分解后再合成,化复杂为简单,选取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图 1-1-4 所示.将 F2 、F1 沿坐标轴方向分解[分解的矢量越少越好,这 就是选取坐标系的原则]: ΣFx =F1x +F2x +F3x   =-F1 cos30°+F2 cos30°+0  = -20 ×3 3 + 30× 2 2 = 5 3N ΣFy =F1y +F2y +F3y  =-F1 sin30°+F2 sin30°-F3   1 1 = 20 × + 30 × - 40   2 2 = -15N 2 2 ΣF = (ΣFx ) + (ΣFy )= ( 5 3) 2 + (15) 2 = 10 3 =17.32N  Fy tanθ = Fx - 15 =   5 3 = 3 θ=240°  F 与 x 轴负方向夹角为 60°,如图 1-1-4 所示.  方法四:利用已知的结论进行解题往往更简捷,特别是在填空、选 择题中发挥明显的优势. 三个大小相等互为 120°角的三个共点力的合力 为零,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如果我们把 F2 、F3 中的 20N 与 F1 进行合成, 合力便为零, 此题就简化为一个 10N 和一个 20N 的两个力夹角为 120°的 合成问题,这时不管是用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会觉得很方便且容易得多.   方法五:若仍用方法四中的思路,而是每个力中取 30N,F3 则再将加 上-10N,F1 再加 10N 即可,这样此题就简化成两个夹角为 60°、大小均 为 10N 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解决,不必经 分解后再合成的迂回步骤.可见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是提高 能力的有效措施.  [例 4]如图 1-1-5 所示,一块木块被两块木板夹在中间静止不动,在 两侧对两木板所加水平方向力的大小均为 N,木块的质量为 m.   (1)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是多少?  (2)若木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为μ,欲将木块向下或向  上抽出,则所需的外力 F 各多大?  分析与解答;  (1)由于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且木块两侧均分别与木板接触,所以 木块两侧均受向上的静摩擦力,其大小的总和与重力相等,如图 1-1-6 所示,即 2f=mg,所以木块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为 f=mg/2.   (2)若对木块施加一向下的外力 F,木块仍处于平衡状态,则木块 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仍向上,且随着外力 F 的增大而增大,如图 1-1-7 所示.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本块开始相对于木板滑动, 这时可将木块从木板中抽出,有: F+mg=2fmax    其中,f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且 fmax =μN,所以,  F=2μN-mg  (3)当对木块加一向上方向的力 F 时,开始木块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向上,且随 F 的增加而减小.当 F 增大到一定值时,恰好使木块的静摩 擦力为零.这时若 F 继续增加,则木块受的静摩擦力向下,且随 F 的增 大而增大,当 F 增大到一定程度,木块的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这 时,木块将被向上抽出,如图 1-1-8 所示.有:   F=mg+2fmax   其中 f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且 fmax =μN,所以,  F=mg+2μN  所以欲将木块向下抽出,至少需加 2μN-mg 的外力,欲将木块向上 抽出,至少需加 2μN+mg 的外力.  [例 5]  用绳将球 A 挂在光滑竖直墙上,如图 1-1-9 所示.(1)现施 加外力矩将球 A 绕球心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外力矩撤去后,球的运 动情况如何?(2)若墙面不光滑,情况又如何?(3)墙面光滑,绳子 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答:  (1)因为墙是光滑的,绳子的作用力一定过球心.取球为研究对象, 受力图如图 1-1-10 所示.N 为墙对球的力,方向水平向右;重力 mg 方向 竖直向下;绳拉力 T 沿绳的方向,θ为绳与墙的夹角.因为小球静止, 所以 N、T、mg 的合力为零,即 T、N 的合力 F 大小等于 mg,方向竖直向 上,T=mg/cosθ,N=mgtanθ.  当球 A 受到外力矩使其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后,重力 mg 和墙对球 的支持力方向不变且均过球心,而绳对球 A 的作用力 T 不再过球心,且 此力 T 对球 A 中心产生一使球 A 逆时针转动的力矩, 墙面光滑无摩擦力. 所 以外力矩撤去后,球 A 在力 T 对球 A 的力矩作用下使球 A 绕球心逆时针 转动.当球 A 转动到原平衡位置时,球 A 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转动,转 动到一定角度后速度为零,而后球 A 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再次转动到平 衡位置时,球 A 仍具有转动动能而继续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为零后又 重复上述过程.  (2)若墙不光滑,球 A 的受力情况就比较复杂,若开始时球 A 如图 1-1-9 所示,则墙与球 A 接触点无相对滑动的趋势,球 A 不受静摩擦力的 作用,当球 A 受到外力矩使球 A 顺时针绕球心转过一个小角度时,若墙 和球 A 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足够大,球 A 在外力矩撤去后仍可静止不动, 若顺时针转动的角度过大,运动情况与(1)讨论中类似,但最后在何处 静止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及系统本身,过程过于复杂这里不再讨论.  (3)研究变量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被研究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 关系,这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由图 1-1-10 可知:   T=mg/cosθ  ①  N=mgtanθ  ②  墙面光滑,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式①中 cosθ将变小,但其在 分母上故整个分式变大,即 T 增大;式②中 tanθ随θ变大而增大,故 N 也增大.  此题也可用图解法求解,因为 T、N 的合力 F 大小为 mg,方向竖直向 上,N 的方向也已知总是垂直于墙(这些都是不变的量).即已知合力和 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个分力. 根据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 由图 1-1-11 可知,当θ增大时,N 变为 N′,T 变为 T′,都将增大.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运动的方向相反  B.相互压紧,接触面粗糙的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一定增大  D.静止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材料的粗糙程度无关  2.两根等长的轻绳,共同悬挂一个重物 A,如图 1-1-12 所示,若使 两绳夹角变大,则    [    ]    A.绳的拉力变大  B.绳的拉力变小  C.两绳的拉力的合力变大  D.两绳的拉力的合力变小  3.两物体的重力都为 10N,各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0.3. A、 B 两物体同时受到 F=1N 的两个水平力的作用,如图 1-1-13 所示,那么 A 对 B、B 对地的摩擦力分别等于    [    ]   A.2N,0N  B.1N,0N  C.1N,1N  D.3N,6N  4.如图 1-1-14 所示,悬挂小球与斜面接触,悬绳拉紧,方向竖直, 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为    [    ]   A.重力,绳的拉力  B.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C.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D.重力,斜面的弹力  5.一个木块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推力 F 作用于木块上.当 F 的 大小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值,而木块总保持静止,如图 1-1-15 所示,则    [    ]   A.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增加  B.木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加  C.木块受的合力增加  D.木块所受到的斜面支持力增加  6.如图 1-1-16 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受到三 个力 F1 、F2 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 F1 =10N、F2 =2N.若 撤去力 F1 ,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    ]   A.10N,方向向左  B.6N,方向向右  C.2N,方向向左左  D.零  7.如图 1-1-17 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木块 a,若物体 b 在 a 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    [    ]   A.a 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水平面运动的趋势  B.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  C.a 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  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 a 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 断  8.水平横梁的一端 A 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个小滑轮 B.一轻 绳的一端 C 固定于墙壁上, 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 m=10kg 的重物, ∠CBA=30°, 如图 1-1-18 所示. 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为 (g 取 10m/s2 )     [    ]   A.50N  B. 50 3N   C.100N  D.100 3N   9.如图 1-1-19 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 O 的正上方固定 一个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置于半球面上的 A 点,另一端绕过 定滑轮.现缓慢地将小球从 A 点拉到 B 点,在此过程中,小球对半球的 压力 N 和细线的拉力 T 大小变化情况为    [    ]    A.N 变大,T 不变  B.N 变小,T 变大  C.N 不变,T 变小  D.N 变大,T 变小  10.如图 1-1-20 所示,光滑球放在两斜板 AB 和 AC 之间,两极与水 平面间夹角皆为 60°,若将 AB 板固定,使 AC 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逐渐 减小,则    [    ]   A.球对 AC 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B.球对 AC 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C.球对 AC 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D.球对 AC 板的压力逐渐增大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 1-1-21 所示,在斜面 a 上放一个小的斜面 b,两个斜面的 横截面是相似三角形,小斜面 b 在大斜面 a 上刚好能匀速下滑,如果在 b 上再放一个物体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c 还能沿 a 匀速下滑  B.b 受到的 a 的摩擦力将加大  C.b、c 将在 a 上加速下滑  D.斜面 a 不受地面的摩擦力  12.如图 1-1-22 所示,一物块在斜面上能保持静止,再施加一水平 外力 F,当 F 从零稍许增大时,若物块仍保持静止,则    [    ]   A.物块所受合力仍为零  B.物块所受摩擦力减小  C.物块所受斜面弹力减小  D.物块所受摩擦力反向  13.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B.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C.已知一个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D.已知一个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 解有唯一解  14.如图 1-1-23 所示,人重 600N,大木块重 400N,人与木块、木 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0.2, 现在人用力拉绳使人与木块一起 向右匀速运动,则    [    ]   A.人拉绳的力是 120N  B.人拉绳的力是 100N  C.人的脚给木块的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与木块间会发生相对滑动  15.如图 1-1-24,OA 是一根均匀铁棒,可以绕 O 点自由转动,现用 恒力 F 沿水平方向将 OA 拉到如图所示位置,若用 M1 表示 OA 所受重力的 力矩,用 M2 表示 F 的力矩,那么在上述过程中 M1 和 M2 的变化规律为    [    ] A.M1 和 M2 都在变大  B.M1 和 M2 都在变小  C.M1 变小,M2 变大  D.M1 变大,M2 变小  16.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 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 O 点,以下 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同一次实验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  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  秤刻度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 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 O 点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O 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 应取 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17.质点 P 在 F1 和 F2 的作用下沿 OO′匀速运动,已知力 F1 和 F2 如 图 1-1-25 所示,试在图中画出 F3 的大小和方向.   18.一弹簧原长为 12cm,用弹簧吊起一物体时,它的长度增至 17cm; 再用该弹簧沿水平方向拉此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长 13.5cm.由此可知 物体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  19.如图 1-1-26 所示,重 G 的小球悬挂于 O 点,悬线与竖直方向的 夹角为α,小球在一水平力 F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在保持小球位置不变 和绳子张紧的条件下,力 F 沿________时针方向转过角度为________时, F=G.   20.如图 1-1-27 所示,在一细绳 C 点系一重物 P,细绳两端 A、B 分别固定在墙面上,使得 AC 保持水平,BC 与水平方向成 30°角.已知 细 绳 最 大 只 能 承 受 200N 的拉力.那么,C 点悬挂物的重力最多为 ________N,这时细绳的________段即将断裂.   21.物体在四个共点力 F1 、F2 、F3 、F4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若其中 的 F3 突然变化为-F3 ,而其他三个力保持不变,则这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 大小是________,合外力的方向是________.  22.如图 1-1-28 所示.mA =2kg,mB =10kg.A 和 B 的材料相同,其间 滑动摩擦因数为 0.2.B 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 0.3.(g=10m/s2 )     (1)当在水平外力 F 的作用下,B 匀速运动,则绳对 A 的拉力 T1 =________ , 墙 上 O 点 受 到 的 拉 力 F ′ 1 =________ , 水 平 外 力 F1 =________.  (2) 若将 F 作用在 A 上使 A 匀速运动, 则绳对 A 的拉力 T2 =________, 墙上 O 点受到的拉力 F′2 =________,水平外力 F2 =________.  (3)若将物体 A、B 对调,外力 F 作用在 A 上使 A 匀速运动,则绳 对 A 的拉力 T3 =________,墙上 O 点受到的拉力 F′3 =________,水平外 力 F3 =________.  (4)在(3)的情况下,将外力 F 作用在 B 上使 B 匀速运动,则绳 对 A 的拉力 T4 ________,墙上 O 点受到的拉力 F′4 ________,水平外力 F4 ________.  23.如图 1-1-29 在三角架的 B 点悬挂一个定滑轮,人用它匀速地提 起重物,重物质量为 30kg,人的质量为 50kg,求:   (1)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  (2)支架的斜杆 BC、横杆 AB 所受的力各是多大.(绳子和滑轮的 质量、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及杆的自重忽略不计,g 取 10m/s2)  24.如图 1-1-30 所示,均匀球重为 G,半径为 R,木块厚度为 h(h <R).用水平力 F 推木块,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要使球离开地面上升, F 至少为多大?   参考答案  1.D  2.A  6.D  7.A  11.ABD  12.AB  15.D  16.ACD  19.顺时针 90°-2α  3.B  8.C  13.BC  17.略  4.A  5.B D    9.C  10.C  14.BC  18.0.3  20.100  BC  21.2F3  与力 F3 的方向相反  22.(1)4N  8N  44N  (2)40N  80N  44N  (3)20N  40N  76N  (4)56N  112N  76N  23.(1)200N  (2 ) 400 3N 200 3N24 .F = 2Rh - h 2 G R ?h (作者:北京四中  曹树元)  二、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使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概念、规律有进一 步的认识.  2.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3.科学方法: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 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复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形成解题思 路.从高考试题看,把直线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进行考查的 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综合试题中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  对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将审题、画草图、 建立物理图景……作为一种能力考查,学生往往忽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 以及一些特殊解题技巧,因此,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例题 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让他们亲自参与讨论、交 流,在这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引入  力学中,只研究物体运动的描述及运动的规律叫运动学.这一章, 我们复习直线运动.  板书:直线运动  二、复习基本概念  本章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还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请大家总结:  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并做笔记:(独立总结后,讨论并交流)  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运动形式.  2.参照物: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 物.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模型.  4.时间和时刻: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  5.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 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6.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涉及哪几种物理研究方法?  二、物理方法  1.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理 想化方法.如: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次要 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忽略了次要因素,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 体,叫质点.  巡回指导:  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适当点拨.  2.等效方法.  (学生可能想不到)  小结并点评:  1.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对速度、加速度两个物 理量要从引入原因、定义方法、定义表达、单位、标矢量、物理意义等 方面全面理解.  2.模型方法.实际物理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的 因素,采用模型方法,能够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突出反映事物的本 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如;质点.  3.等效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 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称为等效 代替的方法.如引入平均速度,就可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 动,从而把复杂的变速运动转化为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  这是物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大家应注意体会.学生反馈练 习(交换判题后讨论);  1.下面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很大,不能看作质点  B.原子核很小,可以看作质点  C.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自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2.一小球从 4m 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 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 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    ]  A.5m,5m  B.4m,1m   C.4m,3m  D.5m,3m  3.百米运动员起跑后, 6s 末的速度为 9.3m/s,10s 末到达终点时的 速度为 15.5m/s,他跑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  A.12.2m/s  B.11.8m/s  C.10m/s  D.10.2m/s  4.关于速度、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  A.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  B.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C.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D.物体加速度值减小,速度可能增大  巡回指导  学生自由发言:  1.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不是根据物体大小.研究地球公转时,由于 地球直径远远小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 动,差别极小,可以认为相同,即地球的大小形状可以忽略不计,而把 地球看作质点;但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形状不能忽略,当然不 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2.求平均速度应用定义式 v=s/t,而 v=(v1 +v2 )/2 只适用于匀变 速直线运动.  3.速度、加速度是两个概念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等于速度对时间 的变化率,即 a=△v/t,所以,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它们之间 并无必然联系.  A.若物体作减速运动,有加速度,而速度在减小,此时加速度表示 速度减小的快慢;同理 B 也不对;  C.物体匀速运动时,就可能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 0;  D.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加速度减小,表示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 但仍在增大.  根据学生答题、发言情况简评.  给出正确答案;  1.C  2.D  3.C  4.C D  三、复习基本规律  本章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请大家总结:  1.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规律;  学生总结并做笔记:(自己总结后可以相互交流)  三、基本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a=0,v=恒量  规律:位移公式:s=vt  图像:速度图像   位移图像    2.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a=恒量  规律:速度公式:vt =v0 +at  1 位移公式:s = v 0 t + at 2   2 图像:速度图像   斜率=a,面积=s  推论:Vt2 - V02 = 2as   1 s = (v 0 + v t )t 2 2.涉及哪几种物理研究方法?  (有的学生能总结出以下推论)  1.匀变速: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  A.△s=s2 -s1 =s3 -s2 =aT2 =恒量  1 B.v = (v 0 + v t )   2 2.v0 =0 匀加速:  A.在时间 t、2t、3t…内位移之比为  s1 ∶s2 ∶s3 …∶sn =1∶22 ∶32 ∶n2   B.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位移之比为  sⅠ∶sⅡ∶sⅢ…∶sN =1∶3∶5…∶(2n-1)  C.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 1 ∶t 2 ∶t 3…∶t n = 1∶( 2 ? 1)∶( 3 ? 2)…∶( n ?  n ? 1) 巡回指导  小结并补充分析,明确要求:  1.物理方法:实际的直线运动通常都很复杂,一般我们都将其等效 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 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模型,这里用到了模型方法和等效的方法.  另外,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 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 一种方法.  2. 认知策略: 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 “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 .   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本章重点,通过复习,要求大家达到熟练 掌握.  四、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1]火车紧急刹车后经 7s 停止, 设火车作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它在最后 1s 内的位移是 2m, 则火车在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和开始刹车 时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首先将火车视为质点,由题意画出草图:   从题目已知条件分析,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求解有一定 困难.大家能否用其它方法求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相互交流)  解法一:用基本公式、平均速度.  质点在第 7s 内的平均速度为:  s 1 v 7 = = (v 6 + 0 ) = 2 (m / s)   t 2 则第 6s 末的速度:v6 =4(m/s)  求出加速度:a=(0-v6 )/t=4/1=-4(m/s2 )  求初速度:0=v0 -at,v0 =at=4×7=28(m/s)  1 1 求位移:s = v 0 t + at 2 = 28 ×7 - ×4 × 49 = 98m   2 2 解法二:逆向思维,用推论.  倒过来看,将匀减速的刹车过程看作初速度为 0,末速度为 28m/s, 加速度大小为 4m/s2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  由推论:s1 ∶s7 =1∶72 =1∶49  则 7s 内的位移:s7 =49s1 =49×2=98(m)  1 求初速度:s = (v 0 + v t )t   2 v0 =28(m/s)  解法三:逆向思维,用推论.  仍看作初速为 0 的逆过程,用另一推论:  sⅠ∶sⅡ∶sⅢ∶…=1∶3∶5∶7∶9∶11∶13  sⅠ=2(m)  则总位移:s=2(1+3+5+7+9+11+13)  =98(m)  求 v0 同解法二.  解法四:图像法作出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质点第 7s 内的位移大小 为阴影部分小三角形面积:  1 s 7 = (1×v 6 ),v 6 = 4 (m / s)   2 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相似,有  v6 ∶v0 =1∶7,v0 =28(m/s)  总位移为大三角形面积:  1 s = ( 7× 28) = 98(m)   2 小结:   1.逆向思维在物理解题中很有用.有些物理问题,若用常规的正向 思维方法去思考,往往不易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维去反面推敲,则可使 问题得到简明的解答;  2.熟悉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它们,即能开拓解题的思路,又能简化解 题过程;  3.图像法解题的特点是直观,有些问题借助图像只需简单的计算就 能求解;  4.一题多解能训练大家的发散思维,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些方法在其它内容上也有用,希望大家用心体会.  [例题 2]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 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 速,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    [    ]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点拨: 直接分析难以得出答案,能否借助图像来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图像.)  解答: 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   甲、乙、丙三辆汽车的路程相同,即速度图线与 t 轴所围的面积相 等,则由图像分析直接得出答案 B.  根据学生分析情况适当提示.  [例题 3](1999 年高考题)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 10m 高的平台上 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 跃起后重心升高 0.45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 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 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 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 10m/s2 ,结果保留二位数字.)分 析:首先,要将跳水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运动员 看成一个质点,则运动员的跳水过程就抽象为质点的竖直上抛运动.  作出示意图:   巡回指导.  适当点拨.  学生解答:   解法一:分段求解.  上升阶段:初速度为 v0 ,a=-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题意知质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0.45m  可求出质点上抛的初速度  V0 = 2gh   = 2 ×10× 0.45 = 3(m / s)上升时间:t 1 =2h 2 × 0.45 = = 0.3s   g 10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即初速度为 0, 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H + h) 下落时间:t 2 = = g   2 (10 + 0.45) = 1.45s 10 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  t1 +t2 =0.3+1.45=1.75s  解法二:整段求解.  先求出上抛的初速度:  v0 =3m/s(方法同上)  将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看作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向上的初 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 a=-g,从离开跳台到跃入水中,质点位移为-10m.   1 由位移公式:s = v 0 t + at 2 2 1 - 10 = 3t - ×10×t 2   2 2 5t - 3t - 10 = 0 求出:t=1.75s(舍去负值)  通过计算,我们体会到跳水运动真可谓是瞬间的体育艺术,在短短 的 1.75s 内要完成多个转体和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示优美舒展的 姿势确实非常不易.  [例题 4]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 甲车以 10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从静止开始以 1.0m/s 的加速 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问:  (1)甲、乙两车出发后何时再次相遇?  (2)在再次相遇前两车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  要求用多种方法求解.  巡回指导.  适当点拨.  学生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函数求解.  出发后甲、乙的位移分别为  s 甲=vt=10t  ①  1 s 乙 = at 2 = 0.5t 2 ②  2 两车相遇:s 甲=s 乙  ③  解出相遇时间为:t=20s  两车相距:△s=s 甲-s 乙=10t-0.5t2   求函数极值:当 t=10s 时,△s 有最大值,△smax =50m  微机模拟物理过程(几何画板):  观察:△s 的变化  现象:当 v 乙<v 甲时,△s 增大  当 v 乙>v 甲时,△s 减小  当 v 乙=v 甲时,△s 最大   根据学生分析情况适当提示.  解法二:实验方法求△smax .  当 v 乙=v 甲时,△s 最大,  有:at=10,t=10/1=10(s)  △smax =s 甲-s 乙=10t-0.5t2 =50(m)  解法三:图像法.  分别作出甲、乙的速度-时间图像 当甲、乙两车相遇时,有 s 甲=s 乙,  由图像可看出:当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乙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 时,有:  t=20s,即两车相遇的时间.   当 v 乙=v 甲时,△s 最大.  由图像可看出:△smax 即为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  1 △s max = ×10 ×10 = 50 (m)   2 [例题 5]球 A 从高 H 处自由下落,与此同时,在球 A 下方的地面上, B 球以初速度 v0 竖直上抛,不计阻力,设 v0 =40m/s,g=10m/s2 .试问:  (1)若要在 B 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 B 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 H 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  (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 H 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  示意图:图 1-2-9.   分析: 若 H 很小,可能在 B 球上升时相遇;若 H 较大,可能在 B 球 下落时相遇,但若 H 很大,就可能出现 B 球已落回原地,而 A 球仍在空 中,即两球没有相遇.所以,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 H 要在一定的范围内.   微机模拟(几何画板):  v0 =40m/s  设定 H 取不同的值,观察两球在什么位置相遇、或不相遇:  H=100m 时,在 B 球上升时相遇  H=200m 时,在 B 球下落时相遇  H=400m 时,不相遇  再改变几次 H 的值进行观察.  微机模拟:  H 不变,改变 v0   当 v0 取不同的值,观察两球在什么位置相遇或不相遇.  请同学们课后解答.  学生解答:   (1)算出 B 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t1 =v0 /g=40/10=4(s)  则 B 球在最高点处两球相遇时:  1 1 2 H = (v 0 t 1 - gt 2 gt = v 0 t 1 1) + 2 2 1   = 40× 4 = 160(m) B 球在落地前瞬间两球相遇时:  1 H = g( 2t 1 ) 2 = 10× 2 ×16 = 320(m)   2 所以:  要在 B 球上升时两球相遇,则 0<H<160m  要在 B 球下落时两球相遇,则 160m<H<320m.  (2)由上可知,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则 0<H<320m.  题目变形:若 H 是定值,而 v0 不确定,试问:  (1)若要在 B 球上升时两球相遇,或要在 B 球下落时两球相遇,v0 应满足什么条件?  (2)若要两球在空中相遇,v0 应满足什么条件?  五、小结   1.物理方法?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即解题思路)  3.特殊解题技巧?  学生小结:   1.物理方法:模型方法,等效方法.  2.解题思路:  (1)由题意建立物理模型;  (2)画出草图,建立物理图景;  (3)分析质点运动性质;  (4)由已知条件选定规律列方程;  (5)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6)检验讨论结果;  (7)想想别的解题方法.  3.特殊解题技巧:  逆向思维;用推论;图像法.  根据学生小结情况简评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    ]  A.一定是直线运动  B.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圆周运动  D.若初速度为零,一定是直线运动  2 . 物 体 通 过 两 个 连 续 相 等 位 移 的 平 均 速 度 分 别 为 v1 =10m/s, v2 =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3.75m/s  B.12.5m/s  C.12m/s  D.11.75m/s  3.物体由 A 到 B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 v1 ,在中 间时刻的速度为 v2 ,则 v1 、v2 的关系为    A.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 >v2   B.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v1 <v2   [    ]  C.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v1 =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v1 >v2   4.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 4m/s,1s 后速 度大小变为 10m/s,在这 1s 内该物体的    [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 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s2   5. 某物体沿 x 轴运动, 它的 x 坐标与时刻 t 的函数关系为: x= (4t+2t2 ) m,则它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  2 A.0,4m/s   B.4m/s,2m/s2   C.4m/s,0  D.4m/s,4m/s2   6.如图 1-2-10 表示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 动的速度图线,其中 t2 =2t1 ,则    [    ]   A.在 t1 时刻,乙物在前,甲物在后  B.在 t1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乙物的加速度大于甲物的加速度  D.在 t2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二、非选择题  7.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速度是 30m/s,g 取 10m/s2 ,则 它开始下落时的高度是______,它在前 2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它在 最后 1s 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  8.一物体以 1m/s2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则物体在停 止运动前 4s 内的位移是______.  9.在 15m 高的塔上以 4m/s 的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子,则石子经过 2s 后离地面的高度是______.  10.高 h 的电梯正在以加速度 a 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忽然,天 花板上的螺钉脱落,则螺钉从脱落到落到地板上所用的时间是______.  1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试推导出以下公式:  (1)中间时刻的速度与物体初速、末速的关系;  (2)位移中点的速度与物体的初速、末速的关系.  12. 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下落两个物体, 第一个物体下落 1s 后, 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两个物体用长 93.1m 的柔软细绳连接在一起,问: 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绳被拉直?  13.气球以 4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挂一重物.在升到 12m 高处时,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从这时刻算起,重物落到地面的时间为 多少?  14.每隔相等时间用同一速度竖直上抛 5 个小球,空气阻力不计, 当第一个小球达最大高度时,第 5 个小球正被抛出,且第一、第二个小 球相距 0.2m,试求抛出小球的初速度.  15.汽车 A 在红绿灯前停止,绿灯亮时 A 开动,以 a=0.4m/s2 的加速 度做匀加速运动,经 t0 =30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 亮的同时,汽车 B 以 v=8m/s 的速度从 A 车旁边驶过,之后 B 车一直以相 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问:从绿灯亮时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后两车再 次相遇?  参考答案:   1.BD  2.C  3.ACD 4.AD  5.D  6.CD  7.45m  10m/s  25m  8.8m  9.3m  2h 10 .   g+a 1 11.(1)v t = (v 0 + v t )   2 2v2 + v2 0 t (2 )v s = 2 2 12.9s    13.2s  14.8m/s  [提示:逆过程是自由落体]  15.45s  (作者:北京铁三中  常青)  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  (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 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 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 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 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 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 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 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 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 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 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 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 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 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概括.  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 变的特性,同时也确定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该明确: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与外部条件无关,仅取决于 物体本身的质量.无论物体受力还是不受力,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也 无论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只要物体质量一定,它的惯性都不会 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放投影片:  [例 1]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 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讨论、思考、回答:   经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为:C.  2.提问: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大小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ΣF=ma  理解、思考.  教师讲授: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1)揭示了力、质量、加速度的因果关系.  (2)说明了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  (3)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  ?ΣFx = ma x ΣF = ma ?   ?ΣFy = ma y 提问: 怎样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 如何?  讨论: 归纳成具体步骤.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依题意,正确选取并隔离研究对象.  (2) 对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画出受力分析图.   (3)选取适当坐标系,一般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建立方程.  (4)统一单位,求解方程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  依题意列式、计算.  [例 2]有只船在水中航行时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 现在船由静止 开始沿直线航行,若保持牵引力恒定,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为 v,加速 度为 a1 ,最终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若保持牵引力的功率恒定,经过 另一段时间后,速度为 v,加速度为 a2 ,最终也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则 a2 =______a1 .  放投影片,引导解题:  牵引力恒定: ? F ? kv = ma 1   ? ? F = 2kv1 kv (2kv - kv) =   m m 牵引力功率恒定:  ?P ? kv = ma 2 ? ?v   ? ? P = 2 kv ? ? 2v 2kv a2 = ,所以a 2 = 3a 1   m 提问: 通过此例题,大家有什么收获?随教师分步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列式.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加速度与力之间存在即时直接的 因果关系.被研究对象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 力消失,什么时刻加速度就等于零.这称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同时性, 或称为瞬时性.放投影片:  [例 3]已知,质量 m=2kg 的质点停在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O,受 到三个平行于平面的力的作用,正好在 O 点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三个力 中 F2 =4N,方向指向负方向,从 t=0 时起,停止 F1 的作用,到第 2 秒末 所以a 1 =物体的位置坐标是(-2m,0).求:(1)F1 的大小和方向;(2)若从 第 2 秒末起恢复 F1 的作用,而同时停止第三个力 F3 的作用,则到第 4 秒 末质点的位置坐标是多少?( 3)第 4 秒末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 (4)F3 的大小和方向?  读题,分析问题,列式,求解.  画坐标图:   经启发、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写解答.  (1)在停止 F1 作用的两秒内,质点的位置在 x 轴负方向移动,应  1 2 有 x1 = a 1 t 1 即  2 1 - 2 = a 1 ×2 2 ,a 1 = -1(m / s 2 )   2 所以 F1 =-Fx=-ma=2(N)  F1 的方向沿 X 轴方向.  (2)当恢复 F1 的作用,而停止 F3 的作用的 2 秒内,因为 F1 在 x 轴 正方向,F2 在 y 轴负方向,直接用 F1 和 F2 列的动力学方程  F ? a x2 = 1 = 1(m / s2 ) ? ? m   ? ?a = F2 = ?2 (m / s 2 ) ? ? y2 m 所以第 4 秒末的位置坐标应是  1 x 2 = -2 + v1x t 2 + a x2 t 2 2  2 其中 v1x =a1 t1 =-2(m/s),t2 =2s   1 所以x 2 = -4(m),y 2 = a y2 t 2 2 = -4 (m)   2 (3)第 4 秒末质点沿 x 轴和 y 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 v2x 和 v2y ,有  v 2x = v1x + a x 2 t 2 = 0   v 2y = a y 2 t 2 = -4(m / s) 即第 4 秒末质点的速度为 4m/s,沿 y 轴负方向. (4 )F3 = F12合 = F12 + F22 = 2 5(N)F3 应在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  限,设 F3 与 y 轴正向的夹角为θ,则有  F 1 tanθ = 1 ,即θ = arc tan   2 F2 对照解题过程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教师启发、引深: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物体上同时作用着几个力,这几个力会各 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也就是说这几个力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与它们 各自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相同,这是牛顿力学中一条重要原理,叫 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即:  ? ? ΣFx = ma x   ? ? ? ΣFy = ma y 3.提问: 叙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其本质是什么?  回忆,思考,回答: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一条直线上.  放投影片:  牛顿第三定律肯定了物体间的作用力具有相互作用的本质:即力总 是成对出现,孤立的单个力是不存在的,有施力者,必要有受力者,受 力者也给施力者以力的作用.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等大 反向,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具有相 同的性质和相同的规律.  [例 4] 如图 1-3-2,物体 A 放在水平桌面上,被水平细绳拉着处于 静止状态,则:      [    ]  A.A 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 A 的支持力总是平衡的  B.A 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水平向右的  C.绳对 A 的拉力小于 A 所受桌面的摩擦力  D.A 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 A 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选 B,并讨论其它选项错在何处.  放投影片: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运动定律如同一切物理定律一样,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牛顿 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只适用于物体的 低速(远小于光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牛顿第一 定律和第二定律还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理解,记笔记.  三、课堂小结   提问: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动力学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笔记讨论并进行小结.  由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可以看出凡是求瞬时力及作 用效果的问题;判断质点的运动性质的问题,都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 m.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 F 合.  (3)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 a.  (4)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有关方程.   (5)解方程.  (6)验算、讨论.  四、教学说明  1.作为高三总复习,涉及概念、规律多.因此复习重点在于理解概 念、规律的实质,总结规律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2.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必须强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知识的 连贯性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性.如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有什么不同?  3.复习课可以上得活跃些,有些综合题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 讨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 能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 1-3-3 所示,物体 A 放在物体 B 上,物体 B 放在光滑的水平 面上,已知 mA =6kg,mB =2kg.A、B 间动摩擦因数μ=0.2.A 物上系一细 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20N,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 (g=10m/s2 )   [    ]   A.当拉力 F<12N 时,A 静止不动  B.当拉力 F>12N 时,A 相对 B 滑动  C.当拉力 F=16N 时, B 受 A 摩擦力等于 4N  D.无论拉力 F 多大,A 相对 B 始终静止  2.如图 1-3-4 所示,物体 m 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使其沿斜面向下滑 动,设加速度为 a1 ;若只在物体 m 上再放上一个物体 m′,则 m′与 m 一 起下滑的加速度为 a2 ;若只在 m 上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 m ′g 的力 F,此时 m 下滑的加速度为 a3 ,则    [    ] A.当 a1 =0 时,a2 =a3 且一定不为零  B.只要 a1 ≠0,a1 =a2 <a3   C.不管 a1 如何,都有 a1 =a2 =a3   D.不管 a1 如何,都有 a1 <a2 =a3   3.如图 1-3-5 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等,质量分 别为 M1 和 M2 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分别放有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 全相同的物块.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分别对两物体施加水平恒力 F1 、 F2 ,当物体与木板分离后,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 ,若已知 v1 >v2 , 且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  A.F1 =F2 ,且 M1 >M2   B.F1 =F2 ,且 M1 <M2   C.F1 >F2 ,且 M1 =M2   D.F1 <F2 ,且 M1 =M2   二、非选择题   4. 如图 1-3-6 所示, 一质量为 M=4kg, 长为 L=3m 的木板放在地面上. 今 施一力 F=8N 水平向右拉木板,木板以 v0 =2m/s 的速度在地上匀速运动, 某一时刻把质量为 m=1kg 的铁块轻轻放在木板的最右端,不计铁块与木 板间的摩擦,且小铁块视为质点,求小铁块经多长时间将离开木板?  (g=10m/s2 )   5.一艘宇宙飞船飞近一个不知名的行星,并进入靠近该行星表面的 圆形轨道,宇航员着手进行预定的考察工作.宇航员能不能仅仅用一只 表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该行星的平均密度?说明理由.  6.物体质量为 m,以初速度 v0 竖直上抛.设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 不变,已知物体经过时间 t 到达最高点.求:  (1)物体由最高点落回原地要用多长时间?  (2)物体落回原地的速度多大?  7.如图 1-3-7 所示,质量均为 m 的两个梯形木块 A 和 B 紧挨着并排 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推力 F 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为使运动过程 中 A 和 B 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推力 F 的大小.(不考虑一切摩擦)   8.质量 m=4kg 的质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O, 先用 F1 =8N 的力沿 x 轴作用了 3s, 然后撤去 F1 , 再用 y 方向的力 F2 =12N, 作用了 2s,问最后质点的速度的大小、方向及质点所在的位置.  参考答案  1.CD  2.B  3.BD  4.2s  sin i 折射定律有 = n  sin r ? cosi ? ?  = dsini? 1 - 2 ? n - sin 2 i ? 7.0<F≤2mgtanθ  8.v = 6 2m / s,与x轴成 45度,位置坐标为( 21, 6)   (作者:北京铁二中  朱宝荣)  四、曲线动动  万有引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归纳:  (1)明确形成曲线运动的条件(落实到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   (2)熟悉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线 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记住相应的关系式;  m ?m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公式F = G 1 2 2 的适用条件.   r 2.通过例题的分析,探究解决有关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实际问 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注意到相关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 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特 点及规律.  2.本节描述物理规律的公式较多,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 是难点.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己复习的基础上,交 流“理解、记忆诸多公式的方法、技巧”,是解决这一难点的重要手段 之一.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对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  教师活动  1 .引导、提出课题: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做曲线运动?请举例说 明.(必要时,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力学范围)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 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例如:物体的初速度不沿竖直方向且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将做斜抛 或平抛运动.(如果将重力换成恒定的电场力,或者除重力外还受到电 场力,但它们的合力跟初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物体的运动轨迹 也是抛物线.通常称为类斜抛运动、类平抛运动.)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恒定而方向总跟速度的方向垂直,则物体将 做匀速率圆周运动.(这里的合力可以是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 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 弹力――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重力与弹力的 合力――锥摆、静摩擦力――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等.)  如果物体受到约束,只能沿圆形轨道运动,而速率不断变化――如 小球沿离心轨道运动,是变速率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并不总跟速度方 向垂直.  此外,还有其它的曲线运动.如:正交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轨迹既不是圆也不是抛物线,而是摆线;非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曲线 运动等.  在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中,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 重要的运动,我们应该牢牢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  2.问: 怎样获得平抛的初速度呢?  答 : 水平力对物体做功(给物体施加水平冲量);物体从水平运动 的载体上脱离.  3.问: 如何描述平抛运动的规律?  答 :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 由落体运动.  位移公式:  1 2 ? x = y = gt 0 ? 2 ? ? y gt   ?s = x 2 + y 2 ; a = arctan = arctan ? x 2v0 ? 速度公式:  ? v x = v 0 ; v y = gt ? vy ? gt   2 2 v = v + β = arctan = arctan ? t x y vx v0 ? 4.问: 向心加速度有几种表达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 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有:  v2 an = ;an = r ?ω 2 ;a n = v?ω   r 只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有:  4π 2 a n = 2 r ;a n = 4π 2 ?n 2 ?r   T [小结]前三个公式是用瞬时量线速度 v 和角速度ω表示的,因而是 普遍适用的.周期 T 和转速 n 不是瞬时量,后两个公式只适用于匀速圆 周运动.  5.问: 请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答 :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 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m ?m 6.问: 公式F = G 1 2 2 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r m ?m 答: 公式F = G 1 2 2 只适用于质点或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式   r 中 r 是质点间或球心间的距离.  7.问:解决天体(或人造卫星、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主要 依据是什么?  答: 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 引=F 向=man .  其中,an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表达式.  8.请演算下题:质量为 m=1000kg 的人造卫星从位于地球赤道的卫 星发射场发射到离地高为 h=R0 =6400km 的轨道上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 动.求:发射前卫星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在轨 道上运行时的线速度和受到的向心力.  从演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演算.演算结果:  在地面上,v0 =0.465km/s;F0 =33.8N;  在轨道上,v=5.585km/s;F=2450N.  在地面上, 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 F0 远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所 以,一般计算可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而认为重力等于引力.物体 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v0 远小于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在轨道上,向心力等于引力.卫星的线速度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 小.(动能虽然小了,势能却增大了,所以卫星在较高的轨道上运行需 要有更大的机械能.)  例题分析  [例 1]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 球,经过时间 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L.若  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 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3L.已   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 R,万有引力常数为 G.求 该星球的质量 M.  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运用平抛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题.应该 注意两点:(1)“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不是“水平射程”;  Mm (2 )“重力加速度”不是地面上的g = 9.8m / s2 ,而应根据mg = G 2 R M 求出g = G 2 .由于抛出点的高度不变,所以两次运动的时间相同,   R 1 竖直位移均等于y = gt 2 ;水平位移分别为x 1 = x和x 2 = 2x.由平抛运 2 运动的移公式得到  L2 =x2 +y2   ( 3L) 2 = ( 2x) 2 + y 2   1 解得 y = 3 L 1 M 所以 = ?G 2 ?t 2   R 3 22 3LR 2 M=   2 3Gt [例 2]如图 1-4-1 所示,用细绳一端系着的质量为 M=0.6kg 的物体 A 静止在水平转盘上,细绳另一端通过转盘中心的光滑小孔 O 吊着质量为 m=0.3kg 的小球 B,A 的重心到 O 点的距离为 0.2m.若 A 与转盘间的最大 静摩擦力为 f=2N,为使小球 B 保持静止,求转盘绕中心 O 旋转的角速度 ω的取值范围.(取 g=10m/s2 )    分析与解:  要使 B 静止, A 必须相对于转盘静止――具有与转盘相同的角速度. A 需要的向心力由绳拉力和静摩擦力合成.角速度取最大值时, A 有离心趋 势,静摩擦力指向圆心 O;角速度取最小值时,A 有向心运动的趋势,静 摩擦力背离圆心 O.  对于 B,T=mg  2 对于A,T + f = Mrω 1   T - f = Mrω 2 2 解得 ω 1 = mg + f = 6.5 rda / s; Mr 6.5 rad / s≥ω≥ 2.9 rad / s ω2 = mg - f = 2.9 rad / s   Mr[例 3]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 位于竖直平面内, 环的半径为 R (比 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 视为质点).A 球的质量为 m1 ,B 球的质量为 m2 .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 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 v0 .设 A 球运动到最低点时,B 球恰好 运动到最高点,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 m1 、m2 、R 与 v0 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  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高 考题.  A 球通过圆管最低点时,圆管对球的压力竖直向上,所以球对圆管的 压力竖直向下.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 B 球对圆管的压力 一定是竖直向上的,所以圆管对 B 球的压力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B 球通过圆管最高点时的速度 v 满足方程  1 1 m 2 v 2 + m 2 g?2R = m 2 v 2 (1)   0 2 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  v2 对于A球 N1 - m1g = m1 0 (2 )   R v2 对于B球 N 2 + m 2 g = m 2 ( 3)   R v2 解得 (m 1 - m 2 ) 0 + (m1 + 5m 2 )g = 0   R [例 4]质量为 m 的小球,由长为 l 的细线系住,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  l A点,AB 是过A的竖直线,E为AB上的一点,且AE = ,过E作水平线   2 EF, 在 EF 上钉一铁钉 D, 如图 1-4-2 所示. 若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9mg, 现将悬线拉至水平,然后由静止释放,若小球能绕钉子在竖直平面内做 圆周运动,求钉子位置在水平线上的取值范围.不计线与钉碰撞时的能 量损失.   分析与解:   设 ED=x,则细线碰到钉子后,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r=l-  1 x 2 + ( ) 2 .此半径必须满足两个临界条件:   2 小球通过该圆的最低点时,  细线拉力 F≤9mg  (1)  小球通过该圆的最高点时,  小球的速度v′≥ rg (2)   1 l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2 = mg( + r ) ( 3) 2 2   1 l 2 mv′ = mg( - r) ( 4) 2 2 v2 由牛顿运动定律,F - mg = m ( 5)   r 1 l l 联立解(1)、( 3)、( 5)得r ≥ ,即l - x 2 + ( ) 2 ≥ 6 2 6  2 所以x≤ l 3 l l 1 联立解(2 )、( 4 )得r≤ ,即l - x 2 + ( ) 2 ≤ 3 2 3   7 所以x≥ l 6 2 7 故x的取值范围是 l ≥x≥ l.   3 6 [例 5]如图 1-4-4 所示,在 XOZ(Z 轴与纸面垂直)平面的上、下方, 分别有磁感应强度为 B1 、B2 的匀强磁场.已知 B2 =3B1 ,磁场方向沿 Z 轴 指向纸外.今有一质量为 m、带电量为 q 的带正电的粒子,自坐标原点 O 出发,在 XOY 平面(纸面)内,沿与 X 轴成 30°方向,以初速度 v0 射入 磁场.问:   (1)粒子从 O 点射出到第一次通过 X 轴,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并确 定粒子第一次通过 X 轴的点的坐标.  (2)粒子从 O 点射出到第六次通过 X 轴,粒子沿 X 轴方向的平均速 度是多少?并画出粒子运动的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函数图像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