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片有哪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社科联)&>&其他信息&>&互学互比&>&简报通报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市委宣传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独特魅力
说起中华传统文化,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哪些事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和经典符号?对于这些问题,晚报读者们给出了漂亮的答案。为配合嘉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挖掘、培养和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营造学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人做文明有德市民,南湖晚报联合嘉兴市文明办、嘉兴市教育局,共同举办嘉兴市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大赛。昨天下午,在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三楼会议室举行了初赛。从报名的50多人(队)中筛选出来的30多人(队)进行了现场PK。经过半天的紧张角逐,最终有13人(队)杀入决赛。根据主办单位的安排,决赛将于11月30日在市区华庭街中庭广场进行,让更多市民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典诵读传佳音
  一说到传统文化,不少人就会想到古人的经典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昨天的比赛舞台上,数位孩童围绕着“先生”盘腿而坐,跟着“先生”朗诵经典《大学》中的篇章。担任“先生”的陈建明平时从事竹刻行业,十分喜爱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模拟私塾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传统经典。在比赛现场,有4位市民背诵了《道德经》的部分篇章,表演者之一的徐生昶告诉记者:“我们4个人都在网络上的老子学院学习,都对《道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还用钢笔把《道德经》全文都抄写了下来。”
  诵读经典,怎么可能少了孩子的声音呢?秀洲实验小学在今年7月的浙江省“我爱记诗词”嘉兴赛区比赛中夺得冠军,昨天,来自该校的4位学生代表在8位打扮成可爱菱花的学妹们的伴舞下,以清爽童音朗诵了诗歌《南湖菱花开》:“烟雨楼下风起云涌/红船领航一路梦想与光荣/南湖岸边曙光初照/菱花默默守望坚定与从容……”嘉兴南湖创业学校是“嘉兴市国学经典诵读试点学校”和“嘉兴市诗教基地”,来自该校五年级的12位同学,以快板诵读的方式,激情洋溢地朗诵了改编后的经典快板诗词:“从华山到泰山,名山大川万万千。从南疆到大漠,条条大河匆匆过。文明史,放光芒,祖国文化多辉煌。楚辞乐府光万丈,唐诗宋词溢芳香。经典诵读伴我行,千古美文入我心。描美景,抒情怀,春夏秋冬是题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光好,赞美的诗句真不少……”
  传统戏曲最惊艳
  古往今来,戏曲一直是深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昨天比赛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选手周春兰演唱的越剧《祥林嫂》选段,陪她前来的是她的女儿,女儿说:“妈妈很喜欢越剧,这次也算了圆自己的一个梦。”除了越剧,更有昆曲。张卫平、俞霁和许紫钰3位昆曲爱好者演绎了经典剧目《牡丹亭》中的“游园”和“寻梦”的选段。3人精彩的演出使人再次追忆起杜丽娘与柳梦梅温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细腻精湛的表演收获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有戏曲表演的地方,国粹京剧当然不能少。选手陈豪和林国英在宋志刚的伴奏下,合作表演了京剧传统剧目《游龙戏凤》的选段。两位选手虽然没有穿上传统戏服,但一招一式仍然严谨规范,虽然下巴处没有挂上京剧的长须,但陈豪仍会踱着方步不时摆出捋长须的动作,而林国英也用一条长长的红绸带表现出了戏中女主人公的娇俏和活泼。表演结束后,他们告诉记者,大家都是票友,平时经常喜欢聚在一起唱两段,前几天有朋友告诉他们有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比赛,他们听后都觉得很有意思,就一起来参加了。
  不得不说,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们水平都很高,令人不禁发出“高手在民间”的感叹。张梅生和陈雪琴都是评弹爱好者,这次两人分别表演了《罗汉钱》和《我的家乡在苏州》的选段。“今朝重见罗汉钱,不由我想起了廿年前。我与保安哥哥情意好,但愿天长地久永绵绵,谁知道父母之命媒妁言,将我嫁到张家做续弦……”《罗汉钱》描述了一个女子对于真爱奋不顾身的追求,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表达了对于自由恋爱的歌颂与支持。《我的家乡在苏州》的唱词中描绘了苏州美丽的风光,洋溢着对于故乡的热爱与赞美。在吴侬软语的熏陶之中,不少评委被深深打动,有评委还说:“听到评弹,让我有了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我就是听着这些戏曲长大的。”看来,传统文化比赛既是选手们展示才艺的舞台,也令评委和观众享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民乐歌舞两相宜
  雅韵民乐队的8位成员用笛子、二胡、中胡、中阮和琵琶这5种中国特色传统乐器,演奏了动听的乐曲《江南春早》。舒缓柔情的曲调,把人拉回到了早春时节,温暖的阳光洒遍大地,到处蕴藏着勃勃生机,积蓄一个冬天的力量,即将迎来释放的时刻。汪育伦对记者说:“我们乐队里的成员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很深的感情,很多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对民乐很感兴趣,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大家依然保有这份热爱。我们在每周的周五和周六会举行活动,一起合作演奏一些曲子,大家都很开心。”吉水小学两名文静女孩各自演奏了一首古筝曲,抑扬顿挫的乐声和时急时徐的节奏抒发了情绪的变换。
  9岁的胡家峰在爷爷胡传荣的陪伴下,早早来到了比赛现场,身穿黄色演出服的他从容自信地演奏了一曲《春到湘江》。爷爷对孙子的表现很满意:“他夏天5点多就起床了,冬天的话大概6点半,早上练习1个小时,晚饭前后也会练。1年365天从不间断。”这些年的努力也赢得了丰厚的回报,胡家峰先后获得“未来之星”全国特长生艺术文化周笛子专业幼儿组金奖、第九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浙江总决赛竹笛少儿A组金奖等荣誉,昨天的比赛也见证了自己的实力,最终闯进了决赛。
  舞蹈,常被认为是时代风貌的缩影。朱燕燕是市文化馆的一名舞蹈演员,她所表演的节目是古典舞。灵动的身躯伴随音乐的节拍一起律动,修长的衣袖也一起飞舞起来,真可谓“白练当空舞”。旋转、跳跃、下腰,一连串高难度的动作一气呵成。曼妙的舞姿中,传递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韩爱娣跳的是蒙古舞,音乐铿锵有力,动作矫健敏捷,展示出草原游牧民族的勇猛与刚毅。
  手指舌尖传文化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里把自己的双手变得灵巧而富有创造力。草编是以棕榈叶、苇叶、玉米叶等具有韧性的草叶作为原料,经过绘画设计和编制产生的工艺作品,33岁的山东汉子张中远是草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嘉兴也已五六年了,现在每周六上午都会在嘉兴博物馆里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制作草编作品。昨天,他带来了一件作品“姜太公钓鱼”,还在现场用几片普通的棕榈叶编制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
  说起传统文化,还有人会想到茶道。唐代“茶圣”陆羽在著作《茶经》中详细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昨天的比赛现场,7个满脸稚气的娃娃,穿着古典汉服,为观众献上了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精彩的茶道表演。孩子们的辅导老师陆芳芳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在5至7岁之间,学习茶道已有两三年,孩子和家长们很喜欢茶道这项舌尖上的传统文化。
  书香墨韵写传统
  在活动现场,鸳鸯湖诗社的社员们一早就忙活开了。因为书写的宣纸由多张组合而成,总长度达到了12米,这就需要一张长一点的书桌了。社员们就地取材,把现场的几张办公桌拼凑了起来,当做临时的案台。12米长的宣纸在桌上铺展开来,12位社员也各就其位。一支支毛笔浸润了乌黑的墨汁,在社员的手中飞舞起来。12位社员每人在纸上书写两字,构成了24字的作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没错,社员们在纸上写下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员戴鹏年对记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我们希望用同样传统的书法艺术来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当社员们展示作品时,台下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书法作品。
  不少小朋友对于书法艺术也充满兴趣。张睿涵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在北师大附校读六年级的他与同学许淑晗为大家带来了传统艺术的“混搭”表演。许淑晗演奏了二胡《良宵》,张睿涵认真地在宣纸上写下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书法爱好者王坚一家祖孙三代现场表演的悬空书法,也引得台下不少观众啧啧称赞。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你想拥有哪些技能?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你想拥有哪些技能?
北漂的叔叔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古老的智慧,他们世代相传;不管是在学科、菜系、教育、文学、体育,传统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如果是你,你想拥有哪些技能呢?下面这4款优秀的APP,能够让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折扇制作、榫卯、玉器加工、功夫茶的传统魅力。折扇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折扇APP折扇,自古就是风雅的代表,除去本身的用途,在扇面作书画,已经使得折扇超出了原本的意义,更具收藏价值了。那么最原始的折扇是怎么制作的呢?折扇APP就提供了这样的情景式体验,你将按照传统制扇步骤,在APP中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折扇”,当然这只是虚拟的。折扇APP制扇过程除了制扇过程,APP还从扇坊、历史、形制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解读中国的折扇文化,以及现在的折扇艺术特色。同时整个APP界面简约复古,让人赏心悦目。榫卯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APP榫卯最让人惊艳的一点,就是不用钉子,也能使得两块木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结晶。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榫卯APP主要从结构、知识两个方面来展现榫卯文化:结构:利用3D技术,360°呈现形制各异的榫卯结构,供欣赏与了解;知识:从木、器、漆、史四个方面,带你领略榫卯的文化内涵。除了最基本的知识之外,还会介绍一些木制的工作室。他们有的会提供木制体验课堂,制作一些小玩意,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体验看看。卜石玉,一种矿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卜石APP玉器文化,在中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从新时期时代开始,玉器便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载体。“卜石”就是一款专门介绍玉石的APP,它从玉石的形成、品类、制作工艺及过程、历史四个方面,全面而又简洁的将玉器文化娓娓道来。在“品类”中,黑色磨砂的背景,衬托了玉石独特的温润质地,并且提供360°全方位展现;在“琢磨”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一幅工笔画。如果你有机会,也可以去卜石的线下艺术馆,体验创办者眼中的玉文化的魅力。食茶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如今更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食茶APP曾经被app store首页推荐的一款“美食类”APP,其实作者想传播的是潮汕功夫茶文化。“食茶”从茶具、茶米、冲茶、品茶、历史五个方面,带你领略功夫茶文化。如果你正好也有茶具及茶米,你也可以按照APP中的冲茶步骤,来一次真正的体验,对比起上面的工艺,只怕是要好实现得多了。待斟茶完毕,便可一看、二闻、三品,享受这次感官与文化的碰撞。现如今很多APP利用互联网科技,传播传统文化,如果你有空闲,不如在线上体验之余,逛逛博物馆、民俗景点,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文化传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北漂的叔叔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最新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具体介绍一种)
周周54斅gIS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文化以“德”为灵魂,以“士”为人格楷模,倡导个人以“天下”为己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
日 08:5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彭林
内容摘要:近代以来,最令中华民族纠结的问题,莫过于文化选择。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识精英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彻底崩溃,“全盘西化”似乎成为不二之选。中华文化存在的价值,不是为证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确再增加一个新的例证。中国学者理应深入发掘本国文化的核心意蕴,与国际学术界平等交流,并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借鉴。为天下而奋斗、献身的担当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华民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力。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关键词:中华文化;道德;中华民族;孔子;中国;天下;世界发展;中华文明;君子;学者
作者简介:
  近代以来,最令中华民族纠结的问题,莫过于文化选择。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识精英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彻底崩溃,“全盘西化”似乎成为不二之选。世事沧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对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价值,不是为证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确再增加一个新的例证。中国学者理应深入发掘本国文化的核心意蕴,与国际学术界平等交流,并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的三个核心意蕴  一是以“德”为灵魂。  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的内涵与气象各有千秋。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德”作为价值核心,其起点是在殷周之际。武王伐纣之后,周人反思夏、商亡国的教训,两朝都曾经秉受天命,并且享有不短的国祚,可惜“惟不敬厥德”,对道德没有敬意,极度腐败,“故天降丧于殷”,“天非虐,惟民自速辜”。上天将丧亡降给殷,不是上天暴虐,而是商民自己招致的罪辜。周公要求周人体谅小民“稼穑之艰难”,像文王那样,“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周公还引“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古语,要求周人时刻关注民情民意,以之作为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镜鉴。在周人行将迁都于洛之际,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中国由此走上了以人为本、以道德为灵魂的“民本主义”道路。  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德治思想,笃信只有道德才能赢得长治久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主张君子要为社会树立道德表率,以此教化民众:“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以道德服人之说,影响最为深远,历代学者多奉为圭臬。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他认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高城、深池、坚兵、利器、积粟、储米,也不是封疆、险固,而是人心的向背。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高扬道德理性,经过千百年的传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二是以“士”为人格楷模。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并将“士”作为人格典范来塑造,希冀全社会以此为楷模,修身进德,实现人生的道德价值。  先秦时代,贵族阶层的基本构成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下层,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学识丰富,故人称“闻一知十为士”,“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他们求学的重心在“道德”,所以古人每每以此来定义他们:“守道者谓之士”,“士,蹈道者”,“士,讲学道艺者”,“士,谓进士有德行者”,“士,有道德之称”,“士者,有德之称”。社会各界都将士作为道德楷模来追慕。  周人崇信“天道”,视其为天之正道、宇宙公理。天道在人类社会的投影,即“君子之道”,是人生的正道。士追求“道”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高目标。生命诚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夭长短,而在于是否得“道”,即是否获得真理。孔子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他们不惜以生命捍卫自己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后,每当民族危急存亡之时,“杀身成仁”都成为万千志士慷慨献身的精神动力。  士以近乎严酷的要求修身进德,“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们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更是中国尽人皆知的存问反省的格言。  士“无恒产而有恒心”,“行己有耻”,“居仁由义”,身体力行,宽宏强毅,以毕生的精力践行自己的学问,《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他们无论仕与不仕,周身都充盈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孔子、孟子、荀子等所论之“士”,绝非实有其人,而是为引导人们修身进德而构拟的道德形象,并赋予其种种人格内涵。受此激励,历代社会都有大批品格高尚的士出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中华文化非常独特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中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