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更注重团队精神因为精神生活吗?全是些精神修养方面的书,关于发展生产类的书籍是那么的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豆搜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百家争鸣的出现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的主要思想 了解百家争鸣的形成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启发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自主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思维拓展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③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念: 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之为"诸子百家". ②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3、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诸子百家的思想 1、儒家学派 孔子: ①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③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荀子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 2、道家学派 老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 3、法家学派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何以理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提示:从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 儒家提倡仁、德政、民本思想等,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和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道家的顺乎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精讲点拨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世界、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典型例题1】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较适合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解析】选D.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主张顺其自然,穿衣服只要依照四季变化来穿即可.儒家强调"礼",主张"正名",每个人都必须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来穿着,才是合乎"礼"的规范.墨家的基本立场是由反礼乐出发的,所有的礼仪排场都是浪费的,衣服只要可以穿就好,不用要求讲究衣服.法家讲求的是如何驾驭臣民,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以穿衣服而言,是上面规定怎么穿就是怎么穿. (2)正确认识孔子"仁"的思想 "仁"的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典型例题2】日,高达9.5米的孔子像树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右图).对于孔子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的政治思想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C.孔子的哲学思想为今天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D.孔子的世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解析】选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对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影响很大.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6分) 【解析】第(1)问,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反映了孟子的伦理观,即人性善,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麦迪逊认为"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都主张用法律来加以约束与引导(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第(3)问,全面客观地分析人身两个方面的统一. 【参考答案】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分)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2分)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有教无类" B."举一反三"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A 【解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2011年扬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摸拟试卷)《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B 【解析】略. 3.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解析】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为老子的思想. 4.(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B.C.D.①②③④ C 【解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5.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人性本善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B 【解析】"以德治国"强调的是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故符合要求的答案为B.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因暴政而亡,如家讲究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7.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A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伦理观是性恶论.C是法家的主张. 8.(2011年海南会考)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问题的先驱.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吸引了大量门徒.他的学生将其言论和教诲编辑成书,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是 A.《诗经》 B.《尚书》 C.《春秋》 D.《论语》 D 【解析】《诗经》、《尚书》、《春秋》都是孔子编或撰,只有《论语》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辑成书的.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 A.礼B.仁C.中庸 D.德治 A 【解析】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2."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B 【解析】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强调关注民生,而B选项符合 3.(江苏省2011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下列言论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解析】"兼爱"和"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4.(江苏省南通地区学年(上)高二(必修)期末调研抽测)济宁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对世界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下面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A.孔子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C.孔子思想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思想在战国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B【解析】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儒家思想直到汉代以后才被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春秋争霸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思想. 5.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B.C.D.①②③④ C 【解析】略6.(冲A)"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庄》, 不能忘世;不参梯, 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D 【解析】"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义是:"不熟知《春秋》的含义,就不能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从这层含义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二、非选择题 7.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 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3分)(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3分)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2分) 【思路点拨】(1)通过格言逐条归纳出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优秀精华.(2)通过材料概括出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的成分及其对韩国的影响.(3) 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并结合材料分析,注意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4)要求发散思维、立意准确,谈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1)内涵: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 (2)优秀成份: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3分) 影响:丰富了韩国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发展.(2分) (3)⑴中华文明的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2分) 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4分) (4)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分) 教师用书 一、授课指导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教师语:让我们追随战马飞驰声,回到汹涌澎湃春秋战国,体悟那英雄辈出、璀璨群星的思想家们生活时代?
播放《中华文明》相关片段 提问:我们从视频中了解到"百家争鸣"那些的背景呢?
学生回答: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 …… 群雄争霸…… 教师语:伴随着政治经济大变革而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仁慈"思想家创造了无数的救世思想,收徒讲学加以传播,为民、为理想奔走各方,铸就了中国的灿烂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让我们这些卓越的小思想家们上演一场"百家争鸣"的大戏吧,用他们思想回答古代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吧? 新课导入2: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由《论语》导入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潜在着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 请回答: (1)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2分)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带来思想界的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 (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在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4分) 解析:本问旨在考察孔子思想对西方思想的巨大影响.可以考虑孔子的哪些思想和西方思想家产生了共鸣. 答案:(2)思想:"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4分) (3)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解析:儒家的代表人物比较容易回答.本题不要求回答他们思想的全部内容,只要求回答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主张. 答案:(3)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6分) (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3分) 解析:本题主要回答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言之有理就可. 答案:(4)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甚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3分)(言之有理可以给分) 2.阅读下列材料: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概括材料反映的观点.(2分) 解析:从必修三的课本中学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答案: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评价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举例,不限中外、古今)予以论证说明.(10分)解析:从学过的知识中结合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主要是要从无为而治的内涵上去理解,答案不拘泥,不过必须有论有据才完整. 答案:第一层次 单一观点:5分 观点一:观点正确,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或统治者无为有利,有为有害.1分 论证:4分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立功理论依据;或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约束统治者;1分. 观点二:观点错误,统治者应该有为而治1分 论证:4分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或李冰兴修都江堰,奠定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基础,泽被后世.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是一种试图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消极思想;或反对社会进步.1分. 第二层次 10分: 观点一:复合型观点(辩证性观点):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环境下,统治者的有为、无为,发挥的作用不同. 2分统治者有为有利1分:例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之"为",为川蜀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影响至今.这种"为""当为".2分统治者有为有害1分: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2分 观点二:统治者同一作为具有有害或有利两种作用.4分例:隋炀帝修大运河.有害:苦役百姓,激化矛盾.3分 有利: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3分二、备课资源 【史料研读】 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材料一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种新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 1.孔子的"仁"的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方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引自《论语》 【解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减少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求统治者爱他的子民,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都体现了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 2.孟子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解读】孟子认为民贵君轻,人民远比君主重要.又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实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会被人民推翻.并且坚持"舍生取义",统治者不得强迫人民改变其志.孟子将朴素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 3.荀子的哲学观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材料三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伦》 【解读】这条史料详细阐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天行有常",宇宙、世界是客观发展得,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顺应自然,又可以人定胜天,战胜自然. 【资料卡片】
一、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二、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三、老子的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太傅."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了解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 知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分析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概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归纳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探讨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 自主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思维拓展 知识点一:汉代新儒学的背景 1、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3、还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知识点三: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1、政治上: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上: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 (1)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采用比较法深入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从两者的内容出发,结合各自在当时社会所起的影响进行分析. 区别:
①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夸大神话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独裁中心集权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①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续,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续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话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精讲点拨 (1)战国到汉朝的儒家思想 ⑴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⑵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典型例题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仁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意思是以德行兼并他国的才能称王,也是突出德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是黄宗羲"仕于民"的思想,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C项答案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所以它体现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⑴"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并且形成了文化专制,制约其他思想的发展. ⑵"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封建迷信色彩严重,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⑶"三纲"强调封建等级差别,应该受批判."五常"确不乏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思想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统),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深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董仲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背景和影响等,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并将之与课本所学的知识相结合.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第(2)问的背景知识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即汉初的"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第(3)问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参考答案】 (1)"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往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提出了上述观点. (3)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学说. 1.(江苏省仪征中学10-11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试题)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 D.心外无物 C 【解析】略. 2.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 A.孟子 B.董仲舒 C.程颐 D.朱熹 D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程颐、朱熹都是宋朝人. 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 【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 C 【解析】皇帝祭天,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董仲舒改造儒学,提高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主张适应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5.(2011年广东学测)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D.提倡"百家争鸣" A 【解析】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其采用. 6.(江苏省扬州市201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摸拟试卷考)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 B 【解析】略. 7.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B 【解析】"奉天承运"、"替天行道"都有一个"天"字,这始于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B 【解析】汉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课堂小结: 背景:"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政治上:(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成为正统 (2)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教育上:(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徐州市20l0一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里的"臣"是指 A.韩非子 B.董仲舒 C.程颐 D.李贽 B 【解析】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C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汉武帝是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冲A)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新儒学的理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根据他的理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会降下灾祸,使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4.(冲A)"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B 【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出君权得到了神化,这种思想来源于董仲舒. 5.(江苏省扬州市201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摸拟试卷)"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D 【解析】略. 6.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D 【解析】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上天就会降灾害以示惩戒,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⑴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⑵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⑶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第(1)(2)问的回答必须以材料为中心,对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第(3)问考查思维,需要比较能力 . 【参考答案】
(1)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 教师用书 一、授课指导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导入新课: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新课导入2: 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设问:《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实施? 【课堂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和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未被统治者所青睐,而在秦朝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在汉武帝时经过儒生董仲舒加以改革后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请回答: (1)孔孟所创立的学说有哪些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封建统治秩序的?(5分) (2)董仲舒对先秦儒学作了怎样的发挥和改造?(5分) (3)儒学思想为什么会自汉武帝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5分) 思路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孔子、孟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对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探究,并进行知识的延伸. 参考答案: (1)仁和仁政思想;礼和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等. (2)主要是神化皇权和三纲五常理论. (3)这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扶植相结合的产物,孔孟所创立的儒学在董仲舒手中糅合道家、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在神化皇权和严格等级名分基础上,使儒学焕然一新,实现了儒家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革命.这就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从而为统治者所大力扶植、宣扬,以致成为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对人民大众的亲和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启示: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 2.阅读下列材料: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勿使并进."这里的"臣"是谁?
(2)"邪辟之说"是指什么?
(3)为了"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汉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得知,这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得出"臣"是董仲舒,再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得出接下来几个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董仲舒. (2)儒家六经范围之外的各种学术 (3)一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万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备课资源 【史料研读】 一、董仲舒的生平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 《史记》所记载的董仲舒是一个勤奋、廉直又胆小、谨慎的读书人,没有后世所传说的很多神异的现象.司马迁与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的记载较为可信.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 《汉书》关于董仲舒的记载比《史记》详细得多,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主要史料.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等措施来加强教育,在他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 ? 【资料卡片】 一、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 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观点 认识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的影响 结合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历,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张,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 理解宋明理学的内涵,认识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自主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思维拓展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2)朱熹: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程朱理学的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的学派.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主张 (1)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2、王阳明的主张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提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他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去比较分析. 区别: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由此,程朱理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学说;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由此可见,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联系:1、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根本上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强调人的思维可以主宰一切,解决问题也要从"想";2、都是宋明时期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变革的产物,都对人类社会演变,思维的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3、从广义上说,宋明理学包括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心学可看成是理学发展到明朝出现的一个重要流派.
精讲点拨 (1)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 百年之久,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典型例题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故选D. (2)阳明心学与禅宗的关系 以知为心体,乃是禅宗与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之大成的阳明心学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前提,形成了二者向内追求的认识路线和重在领悟,简便易行的修养方法.二者的着重点都放在一个"知"字上,不同的是:一个视"知"为领会佛教义理,了悟人生究竟的觉性,是为了出世;一个把"知"看作是能自觉循着儒家道德行事的良能,是为了治世. 禅宗宣扬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得成佛;王氏则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们都在以知为心体的前提下,通过体用关系来说明这一哲学命题. 【典型例题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下列哪种哲学与其修炼的意境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禅诗反映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根据所学,心学也具有这一特点,本题选D项. (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1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闩,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4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分) (3)材料三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2分)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2分)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第一、二问,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但注重语言的精炼性.第三问具有开放性,"传说"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首先判断,然后说明理由.第四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是主管与客观的不同分歧.第五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2分).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每点1分,共2分)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每点1分,共2分) (3)答案一:有.因为它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理学的影响.(2分,仅判断不得分) 答案二:没有.因为未经证实的传说不具有研究价值. (2分,仅判断不得分) (4)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2分) (5)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2分) 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 1.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C 【解析】从材料中的"注重气节"以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可知选择C项,宋明理学. 2.(2011年6月广东会考)"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先有"理"后有"气"的观点,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3.(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解析】略. 4.(江苏省扬州市201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摸拟试卷)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C 【解析】继二程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 A. 董仲舒 B. 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C 【解析】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上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6.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 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C 【解析】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是因为思想为政治专制等级服务,压抑人民反抗.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世风每况愈下 D.理学摧残人性 D 【解析】理学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题干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 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 【解析】材料中的乙徒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 课堂小结: 背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 定义:融合佛、道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程朱理学 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宋明理学 地位: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 陆九渊:"心即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江苏省丹阳市2011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民本"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C 【解析】这些诗理学强调的道德规范的体现. 2.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它三句明显不同.这一句是( ) A."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B."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C."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 D."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B 【解析】A、C、D反映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B反映的是"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3.(冲A)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辩证思维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解析】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从探寻世界万物的本源出发,研究事物.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 【解析】材料中"朱子"是指朱熹."朱子高于孔子"是指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5.(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011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 A.孟子的"仁政"B.朱熹的"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B 【解析】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象征,朱熹强调三纲五常的地位,正是体现了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念.A与题意不符合,C朱熹为南宋时期的任务,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是秦朝的.D项朱熹并没有对儒学进行批判. 6.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 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
C.佛教的禅宗 D."天人感应"学说 C 【解析】明代心学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佛教的禅宗核心思想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据此心学和禅宗接近,本题选C项. 二、非选择题 7.(2011年3月河南五市联考题)(37分)安徽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徽商、徽学及小岗村名闻天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位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山多地少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劣势.历史上,徽商一次次地从这里别离家乡:"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体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材料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均在徽州歙县篁墩,故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他们开创的经典理论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与这一理论密不可分.但是,这一理论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削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致使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在程朱桑梓之邦又结出了许多恶果.同为徽州人骄傲的胡适及其战友为此进行了猛烈批判. ――摘编自《徽学研究》 材料三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图7)的部分结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条件,并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的优越之处以及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1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人开创的"经典理论"及其对徽州社会文化产生的双重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了安徽省农民对农村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l1分) 【思路点拨】(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第一问,从材料中地理、经济、生活状况等方面分析.第二问,分析材料中所述的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可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第三问,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和材料中"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说明. (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第一问,结合材料中"程颢、程颐和朱熹"一句分析,三人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第二问,可从材料中"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与这一理论密不可分"分析其积极影响,从"为传统礼教而殉身"分析其消极影响. (3)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价.结合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影响. 【参考答案】
(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经济发达的苏杭地区;山多地少,受生计所迫.(6分)[学生如答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人们的吃苦耐劳,勤俭、谦让、诚信的优良品质(即徽骆驼精神)等相关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优越之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 认识:经商收入可以为读书创造条件;读书可以实现做官的梦想,做官后的读书人对徽商可以提供庇护.(意思相近即可,6分) (2)经典理论: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新安理学).(2分) 双重影响:宋明理学对形成徽州文化中坚贞不屈的内涵,孕育众多的民族志士及国家有用之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理学推崇的纲常名教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6分) (3)总体是好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5分) 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城镇化发展中强行征占农民耕地;频繁凋整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不利于投入增加.(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6分) 教师用书 一、授课指导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新课导入2: 同学们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杨时就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立者.杨时拜见程颐是求教什么学问呢?理学.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宋明理学. 【课堂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2分)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 (4分)对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解析:(1)解答的关键在于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2)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也承认"理"的存在,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3)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考的重点,此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基础知识,调动、运用掌握的教材基础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 ⑴唯心主义观点(2分) "致良知"(2分) 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分) ⑶可取的一面:(只要答出两条即可)(2分) 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2分)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只要答出两条即可) (4)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由于继承,去伪存真.(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2分) (2)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解析】材料一中主要内容是讲国君的为君之道.第三句的意思是"只有具备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感通和净化君王心中不道德的因素.国君具备仁德,就没有人不具备仁德;国君具备义德,就没有人不具备义德;国君心性纯正,就没有人心性不纯正.只要国君内心纯正,德性齐备,国家就安定了."材料二中提到"正君心",因此可以从两则材料的这一共同点归纳.结合材料一,归纳孟子思想的主要是具有民本主义色彩.结合材料二归纳朱熹的思想,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应该结合起思想的背景分析. 答案: (1)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2分) (2)朱熹的思想中不再具有孟子那样强烈的民本色彩,完全将君主看作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明清封建专制权力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统治思想;但在以"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中,朱熹的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因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6分) 二、备课资源 【史料研读】 一、程颢、程颐的治学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妄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
……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尝言:「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无功泽及人,而浪度岁月,晏然为天地间一蠹,唯缀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于是著《易》、《春秋传》以传于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解读】二程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二程而且提出人类社会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二、心学的产生 1.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 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2.阳明学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明史 王守仁传》 【解读】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心学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资料卡片】 一、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二、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三、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周敦颐: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 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河北涿州. 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陕西厝县人. 程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在北宋一代群星闪耀的思想天空中,无人敢与五子比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比肩而立,亦师亦友,他们再造儒家的万千气象,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叹为观止".程颢、程颐是周敦颐的授业弟子;程颢、程颐的父亲程u本想把二程纳于邵雍之父邵古门下,不意二程与邵雍相谈甚欢,成为一生的朋友;张载与程u是表兄弟,二程与张载更是一生相许的朋友.邵雍病亡时,程颢、程颐、张载都在他的身边.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宋理宗敕封为"理学五子",他们生前的友谊与思想交锋,我们现在很难还原,但毋庸置疑的是,周敦颐、邵雍、张载开创的关乎宇宙的理论,是程颢、程颐安置人的灵魂与重建儒家的理论基础. 四、日本阳明学 阳明学自明朝中后期传入日本(据称时87岁高龄的日本高僧会庵为首个传播者)后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并对日本后世影响深远.著名学者如有"近江圣人"之称的中江藤树(一般认为是日本阳明学的鼻祖).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东渡日本,进一步传播了阳明学.
阳明学对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阳明学于明治维新时期成为日本的显学,对明治维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很多著名政客,兵学者均是阳明学追随者,著名的如日本"武圣"东乡平八郎,革命家大盐平八郎,"倒幕魁首"西乡隆盛,其他的倒幕健将如:吉田松阴、高杉晋作、河井@之助、佐久间象山等等.此外,日本二战后的领军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也深受阳明学的影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认识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的"提倡个性"这一价值观念 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简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经历,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 从政治、经济、价值观等方面,认识明清儒学是如何冲击传统的.
自主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思维拓展 知识点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思想: (1)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学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2、影响: 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知识点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思想: (1)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2、影响: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思想: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2、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知识点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方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史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说明清之际的思想既是批判又是继承了儒家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提示:根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主要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将之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联系和比较. 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背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精讲点拨 (1)明清时期的儒学地位 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维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中华先贤关于 "天下为公"的思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2)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 两者性质: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历史影响: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典型例题2】《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 ) 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一句肯定了国家安宁需要考皇帝的统治,属于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的愿望要求,"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认为皇帝统治的不正确对天下造成了危害,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其思想的实质是希望君主的开明统治.明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较少,材料中没有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排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没有达到反封建的地步,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针对的是君主的统治,没有勾画出社会其他方面,因此D项不能选. (2011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对后世的影响,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整理和解析能力,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进行回答.第1问可结合所学来回答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分析材料可了解到顾炎武十分重视风俗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而当时风俗颓败.社会教化功能一问可概括材料信息来回答.第3问指出顾炎武对儒学的取舍及原因,需对材料三进行分析、解析,顾炎武在材料三中认为舍弃孔孟思想而遵从宋明的理学是不理解儒学的根本所在.第4问回答顾炎武在学风和时代责任感两方面对时人及后世的影响,本题设问较为巧妙,紧密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较好掌握. 【参考答案】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 这反映了他 A.主张男尊女卑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迷信孔子的思想 D.主张"工商皆本" B 【解析】李贽自称是封建社会的"异端",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反对男尊女卑,反对以孔子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2.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 【解析】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思想家,结合本题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3.(徐州市20lO一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注重团队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