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一第一二单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一地理必修一_一二三章知识点小梳理.ppt 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高一地理必修一_一二三章知识点小梳理高一地理必修一_一二三章知识点小梳理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地球复习 必修一 复习内容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考题(2009.北京) 图1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1.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单位:kW·h/m2)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点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 (2)黄赤交角(产生及意义)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动态中认识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及规律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总结 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太阳入射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 基本图形的绘图要点记牢,关系清楚
2009.海南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冷气团 暖气团 线锋 ①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称锋面 ②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暖上冷下 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地平面 锋面系统示意图 图表比较锋面类型及其主要天气特征 降水区 的位置 很小 较小 较大 锋面 坡度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较小) 气团 位置 锋面 符号 锋面剖面 示意图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比较项目 比较分析 怎样判读冷锋和暖锋? 3、降雨的位置:锋前还是锋后。 1、看其图例:是齿状还是半圆; 2、看冷气团移动方向:是箭头相对还是相同; 气旋和反气旋 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南半球,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水平 方向 下 沉 上 升 垂直 方向 气流 方向 反气旋 气 旋 气流状况 高 压 低 压 气压状况
北半球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 示意图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对我国 的影响 天气晴朗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中心 天气 1.图示法理解记忆水循环的类型
图解洋流的分布
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易误点 地质构造与地形 ; 地形是地表的形态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形式和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质构造 1.板块构造理论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构造及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 气 专题 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热 冷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高气压 b 低气压 d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的大气水平运动,叫风。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地面 高空 思考:请比较a
d四处气压值的大小。 赤道 南极 北极 赤道 探究1:理想状态下地球两极与赤道之间的
热力环流 探究2: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大气环流 冬季 探究2: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大气环流 夏季 探究3:海陆风的形成 市区 郊区 郊区 A A 城市热岛效应 【走近生活】 B B 小试牛刀! P 热 冷 什么原因使空气上升和下沉(在垂直方向上运动)? 地面 高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什么力量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运动? 热 冷 5 关于等压面: 地面 高空 热 冷 关于等压面: 995 地面 高空 热 冷 关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等压线: 地面 高空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 * 宇宙环境 一. 天体系统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恒星世界 太阳(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八大行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 太阳活动及影响 太阳辐射及其影响: 标志 黑子。耀斑(显示) 周期 11年 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气候 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地球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_高考网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导语:月考临近,为了方便广大同学复习,高考网为大家准备了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以下是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DD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DD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请下载附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New!)
相关阅读: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高考关键词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_高一_无忧考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供大家学习参考!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61548;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61548;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61548;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61548;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61548;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61548;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61548;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61548;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61548;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61548;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6154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61548;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61656;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61656;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61656;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6154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61548;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61548;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61548;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61548;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61548;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61548;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61548;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61548;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二、地球自转与时差&#61548;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61548;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61548;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61548;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61548;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61548;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61548;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61548;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61548;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61548;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O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O,南纬用负值代入。&#6154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1548;春分/秋分:&#61656;侧视图: &#61656;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6165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61656;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61656;地轴和晨昏线重合&#61656;昼夜等长&#61656;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61548;夏至:&#61656;侧视图: &#61656;日期:6月22日前后&#61656;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61656;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61656;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61656;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61548;冬至: &#61656;日期:12月22日前后&#61656;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61656;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61656;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61656;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61548;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61548;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1548;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61548;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61548;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61656;莫霍界面&#61656;古登堡界面&#61548;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61548;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61548;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61548;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61548;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61548;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61548;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最新更新
高一热点专题
无忧考网移动版 m.51test.net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来自:网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  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                              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  [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 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宜大气   质量、体积适中  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环境安全 八大行星互不干扰   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主要知识点有:天体系统,世界时区划分与日期变更,相关问题的计算;地球圈层结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全球气压带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洋流、自然带;气候特征(典型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的物质循环;自然带的经度、纬度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它的还有零散知识点的记忆,主俯缉碘垦鄢旧碉驯冬沫要靠理解背诵多训练。
  1、高中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主动地吸取和被动的接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地理学习,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来讲,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3、地理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很重要。学习效率低就意味着掌握同一个知识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这样长此以往,学习只会越来越跟不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我们学校开展的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假期速读记忆训练班”用的就是这个《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可以参考。    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老师讲授的知识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每个人的具体掌握情况不同,所以自己要学会调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写作能力差,就一周写一篇作文,阅读差就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差每天就抽出点时间记忆背诵一下等等。    5、做题实战。地理的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学会反思、归类、整理。    6、经常总结完善。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周、一月)就进行一下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自己看书概括
好,很详细,谢谢!
高中会考不过关只是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不影响参加高考的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
全给你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理必修一提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精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我的图书馆
【精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考在即,高一高二也要备战期末啦,同事高二还要备战一轮复习,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会分享给大家必修二、三的知识总结!知识点较琐细,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必修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 & & & & & & & &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 & & & & & & &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 & & & & & & & & & & & & & &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⑴ 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3400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气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名称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典型地区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纬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明显交替非洲中部、巴西、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雨季集中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沿岸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全年少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西欧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气候类型气温特点(以温定带)降水特点(以水定型)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少雨型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15℃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侯)最冷月均温在0℃~15℃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连续性降水过境时阴天、强风、降温、雨雪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降水位置锋后锋前—————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华北春雨连绵长江中下游的梅雨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指向中心从中心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干燥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4. 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北半球气旋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北半球反气旋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南半球气旋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南半球反气旋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措施自然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①使用清洁能源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1. 水体分类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雨水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①水量变化大②时间集中③不连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②水量稳定③连续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3. 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作用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对气候的影响类型概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降温减湿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渔场名称成因形成条件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秘鲁渔场盛行上升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自然原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②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布能量来源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太阳辐射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滨海地带搬运作用流水搬运泥石流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搬运沙尘暴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冰川搬运物质迁移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堆积海滨沙滩滨海地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岩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1. 褶皱山和断块山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判断方法岩层弯曲形态岩层上拱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中心新两翼老地貌类型未侵蚀地貌山岭谷地水平位移:形成裂谷;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侵蚀后地貌及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2.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张裂生长边界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消亡边界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3. 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4.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5. 火山岩浆活动与地貌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交通建设原则对交通方式的影响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对线路走向的影响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对线网密度的影响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1.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作用类型地貌类型分布成因地貌特点河流侵蚀作用V型谷河流上游向下和向源头侵蚀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U型谷河流上游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宽而浅河流堆积作用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地势平坦三角洲入海口处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作用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农副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整体性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2. 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③物种平衡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定义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低纬和高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低纬的高山地区3.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4.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