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______的温度 作文度

空气温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空气温度也就是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直接被的部分使空气增热的作用极小,只能使气温升高0.015~0.02℃。
空气温度特点
1、空气温度:即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地势、海拔、天气和植被等有关。
3、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距海远近、海拔、云量和雨量等有关。
空气温度要素
1、日照程度:受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影响,空气的温度必然会由于白天或黑夜,冬天或夏天的影响。
2、纬度:一般来说,越是靠近两极,空气的温度就会越低。
3、云层:云层对于太阳光有逆辐射作用,这必然影响空气的温度。
4、地表类型:越是干燥的地方就越容易升高温度,相反湿润的地方温度不易变换。
5.、沿海与内地:沿海的地方比内地较不易变化温度。
6、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变化越快。
7、照射角度与表面积:依据辐射的规律,具有相同能量的同等光束,角度越接近90°,其辐射到物体
表面的能量越小。
空气温度主要因素
空气温度动物种类
凡体型较大,相对体表散热面积较小的家畜,一般较耐低温不耐高温,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空气温度年龄和体重
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临界温度下降,等热区增宽。
空气温度皮毛状态
被毛致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保温性能好,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空气温度饲养水平
饲养水平越高,体增热越多,临界温度就越低。
空气温度生产力水平
凡生产力高的家畜其代谢强度大,体内分泌合成的营养物质多,因此产热
较多,故临界温度较低。
空气温度管理制度
群体饲养的家畜,由于相互拥挤,减少了体热的散失,临界温度较低;而单个饲养的家畜,体热散失就较多,临界温度较高。
空气温度对气候的适应性
寒冷地区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而炎热地区的则相反。
空气温度空气环境因素
临界温度是在无风、无,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定的,其结果不一定适合自然条件。在田野中,风速大或湿度高,机体散热量增加,可使临界温度上升。
等热区和临界温度在畜牧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将环境温度设定在等热区范围内,可保证家畜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获得较高的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然而,要使畜舍温度维持在各种家畜较窄的等热区范围内,不仅会大大增加投资,且技术上也难以做到。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将这一温度范围适当放宽。放宽后的温度区域,一般不致于导致家畜的生产力明显下降和健康状况明显恶化,同时又能符合经济和生产技术要求。通常,称这一温度区域为生产适宜温度范围。生产适宜温度范围远较等热区宽。
空气温度临界温度
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包括散热调节和产热调节两种形式。
散热调节也称物理性调节:是指在炎热或寒冷环境中,机体依靠皮肤血管的舒缩、增减皮肤血流量、改变皮肤温度,以及通过加强或减弱汗腺和呼吸活动、寻找较舒适的场所、改变姿势等,来增加或减少热的放散,以维持正常体温的调节方式。
产热调节也称化学性调节:是指在较严重的冷热应激下,机体须通过减少或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来减少或增加产热,以维持正常体温的调节方式。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依靠物理性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将等热区的下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等热区的上限临界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舒适区:等热区某一温度区域,机体无须通过任何体温调节方式,即可达到产热和散热相等,家畜最为舒适,其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处于生理的最低水平,故把这一区域称为舒适区。
空气温度气温影响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 机体内的热是由代谢产生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代谢产热
基础代谢:指动物在理想条件下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2)体增热
体增热:家畜采食饲料后会伴有产热增加。饥饿家畜采食饲料后,数小时内的产热量高于饥饿时的产热量。这种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在上称为体增热。
低温时,体增热可作为维持机体体温的热源,但高温时则将成为机体的额外负担。
(3)肌肉活动产热
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在不断地氧化分解营养物质而产热。由于肌肉在机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而对机体有很大影响。
(4)生产过程产热
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乳、肉、蛋、毛等畜产品,都会在维持需要的基础上增加产热量,生产水平越高,产热就越多。
空气温度散热
机体代谢产生的热,约有75%通过皮肤散失,10—15%通过呼吸道散失,只有一小部分由排泄粪尿以及加温饮水、饲料散失。
机体散热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四种方式。
(1)辐射:辐射是通过发射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在物体间传递热能的物理过程。
通常,两种物体间温差越大,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辐射热量就越多。低温(10℃)时,辐射是家畜散热的主要方式,散热量可占总散热量的70%。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超过皮温时,家畜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散热,而且还会接受外来的辐射热。
(2)传导和对流:
传导:是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由高温物体把热直接传递给低温物体。
对流:是传导的特殊形式,它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热量。
畜体散热时,首先通过组织的传导和血液的对流,把体内的热量传递到体表,再从皮肤表面传递给与之接触的空气和物体。
有风时,由于空气流动较快,体表热量能较多和较快地通过流动的空气带走,散热效果增强。因此,影响对流散热的主要因素是风速。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越多。
空气温度蒸发
蒸发散热是借助体内水分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而将热能带走的过程。
蒸发是家畜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超过体温时,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散热作用消失,蒸发散热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决定蒸发散热的主要条件是周围环境;尤其是空气湿度。空气越干燥,蒸发散热越强烈。
蒸发散热通过不明显的出汗(即隐汗蒸发)和出汗(即显汗蒸发)两种方式进行。
出汗对于汗腺发达的家畜(如马),是气温升高时加强蒸发散热的最有效方式。狗、羊等家畜汗腺不发达或没有汗腺,加强蒸发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喘息和唾液分泌,使较多水分在口腔粘膜、舌面和呼吸器官中蒸发。
非蒸发散热(可感散热或):辐射、传导、对流这三种方式称为“非蒸发散热”。这部分热能使环境温度升高,故又称为可感散热或显热。
非可感散热或潜热: 蒸发散热不会引起环境温度的升高,但能使环境湿度增加,因此,称其为非可感散热或潜热。
空气温度对畜禽热调节的影响
气温影响畜禽的热调节主要发生在高温和低温时。
1.高温时的热调节 高温时畜禽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可通过物理性调节和化学性调节方式来减少量,增加散热量。
(1)物理性调节
①加速外周血液循环,提高散热量 。
②提高蒸发散热量 。
通常,机体的蒸发散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25%,家禽约占17%。高温环境中,机体则主要依靠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两种途径进行,不同的畜禽这两种途径散失的热量差别很大。
(2) 化学性调节
在高温环境中,动物一方面增加散热量,同时还要减少产热量。在行为上表现为采食量减少或拒食,肌肉松弛,嗜睡懒动;内分泌机能也发生变化,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低温时的热调节
(1)减少散热量
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温下降,皮温与气温之差减少;汗腺停止活动,呼吸变深,频率下降,可感散热和蒸发散热量都显著减少。
(2)增加产热量
当环境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开始加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以增加产热量。动物表现为肌肉紧张度提高,颤抖,活动量和采食量增大,同时内分泌机能也发生相应变化。
3.热平衡的破坏
当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调时,引起体温的升高或下降,机体热平衡破坏。
当环境温度高于畜禽的上限临界温度时,就会发生热应激,热量在体内蓄积,体温上升。若热应激时间过长,超过了畜禽所能耐受的限度,则导致体温的进一步升高,体内加强,引起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热量增加。
破坏热平衡的临界温度以及畜禽所能忍受的极端气温的限度,因畜禽的种类、品种、个体、年龄、性别、体重、生产力、营养水平、体表的隔热性能以及对气候的适应程度等而不同。
(2)低温 在低温环境中,如果饲料供应充足,畜禽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低温对其热平衡的影响就很小。但当低温的时间过长,温度过低,超过机体代偿产热的最高限度,可引起体温持续下降,亦随之下降,机体处于病理状态。
空气温度对畜禽生产健康的影响
(一)气温对畜禽生产力的影响
畜禽的繁殖活动,不仅受光照的影响,气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温能降低公畜禽的精液品质和性欲,抑制畜禽的性欲。高温对母畜禽繁殖性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在配种前后及整个妊娠期间,高温环境对母畜的繁殖性能均有不利的影响。高温可使母畜的发情受到抑制,表现为不发情或发情期短或发情表现微弱,这时卵巢虽有活动,但不能产生成熟的卵子,也不排卵,从而影响受精率。高温可影响受精卵和胚胎存活率。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对高温最为敏感,胚胎在附置前这个阶段,受高温刺激时死亡率很高。
2.生长、育肥
各种动物在不同的年龄内,有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这种温度下,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育肥效果最好,饲养成本最低。这个温度一般认为在该动物的等热区内。当气温高于临界温度时,由于散热困难,引起体温升高和采食量下降,生长育肥速率亦伴随下降。气温低于临界温度,动物提高,采食量增加,饲料消化率和利用率下降。
(1)猪猪生长、育肥的最适温度为15~25℃,随着体重的增加,适宜温度下降。
(2)鸡雏鸡生长的最适温度,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1日龄为34.4~35℃,此后有规律的下降,到18日龄为26.7℃,32日龄为18.9℃。
(3)牛牛的生长、育肥的适宜温度受品种、年龄、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对产乳的影响,因家畜的种类、品种、生产力等而不同。泌乳牛在中,食量增加,产乳量却下降。越是高产牛,对高温越敏感;在高温下和泌乳量都大幅度下降。
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各种家禽产蛋的最适温度为12~23℃,高温可使产蛋量、蛋重和蛋壳质量下降。
(二)气温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寒冷和炎热都可使畜禽发病,所致疫病往往非某些特效疫苗所能控制,冷、热应激均可使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一般的非病原微生物即可引起畜禽发病。
1.直接引起机体发病
气温直接引致的动物疾病,大多都不是传染病。
2.通过饲料的间接影响
3.影响病原体和媒介虫类的存活和繁殖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病原体和媒介虫类的存活和繁殖。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都与病原体及其宿主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有关。
4.影响动物的抗病力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虽然动物体温正常,但机体感染病原体后,这种不利的环境将影响疾病的预防。
5.影响幼龄动物的被动免疫
初生仔畜有赖于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抗体以抵抗疾病。冷、热应激均可降低幼畜获得抗体的能力,使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下降。
空气温度预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双休日、节假日,举家外出旅游或健身已成为老百姓的一项重要生活时尚。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天气预报,但是,不知您注意过没有,有时尽管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特别是空气温度的预报,已达到相当准确的水平,但是不少人仍然会感到预报的气温与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从而常会抱怨预报不准,有时甚至认为气象台是有意识的把夏季的高温报低,或是把冬季的低温报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会。
大家都知道,空气温度的高低是自然界冷暖的唯一标志。但是,它并不是表示人体冷暖的唯一标志。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为湿度与风速大小的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一般的说,人的皮肤温度比体温略低些,大约是32℃左右。从理论上讲当气温高于32℃时,人体就应该产生火热的感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气温35℃的环境中,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5%左右,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同样的温度环境下,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却又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中署现象。同样道理,在下,不同的湿度和风速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寒冷感受。另外,不同颜色的外衣、天空云量的多寡等因素,也会使人们对实际的环境温度产生感觉上的差异。总之,人们对的感觉是受到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气温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qì wēn]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称为,简称气温(air temperature)。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国防、经济建设的应用上都是不可缺少的。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气温有定时气温(基本站每日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基准站每日观测24次),日最高、日最低气温。
通常人们用大气温度数值的大小,反映大气的冷热程度。我国用,以℃表示,读做摄氏度。
气温预报分布图
气温气温变化
气温变化分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最高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7月份最热1月最冷,海洋上8月份最热2月份最冷;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气温气温分布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此与纬线大体上平行。同纬度海洋陆地的气温是不同的。夏季等温线陆地上向高纬方向凸出,海洋向低纬方向凸出。
气温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
河面冰雪融化
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除了,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①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气温极端气温
极端气温也叫绝对气温。它是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
气温变化趋势图
内所出现的气温极端值。可分为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
气温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也叫。
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低气温中的最低值。根据给定时段不同,可有某日、某月和某年极端最低气温。如:
某月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月各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植;某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年各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某日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全天多次观测的最低气温值。
如果考虑多年状况,也有多年某日、多年某月及多年年极端最低气温。如,多年某日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某日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多年某月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某月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多年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从历年最低气温中挑出的极值。
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也叫绝对最高气温。
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高气温中的最高值。同极端最低气温相似,也可分为某日、某月和某年极端最高气温以及多年某日、多年某月和多年年极端最高气温。
气温中国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1)中国极端最高气温的地方是在新疆的盆地,新中国成立前吐鲁番曾创下了47.8℃的全国记录。以后,在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7月24日,都出现过47.6℃的高温、,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
(2)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免渡河在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在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日清晨测得了气温-50.9℃。在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气温最高/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地面气象观测的气温项目及其单位:定时气温,日最高、日最低气温。配有的气象站应作气温的连续记录。以摄氏度(℃)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气温影响因素
气温自然因素
某地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外,还有因大气的运动而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实际气温的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前者的作用大,则气温显出周期性变化;相反,就显出非周期性变化。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和年变化的周期性还是主要的。中各个分量,如、和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响。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而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有特征。同时,不同地点,这些因子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气温人类影响
(1)城市(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城市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同时城市地表对的吸收率较自然地表高,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也更多,温度升高。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3)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的能力就被削弱了。[1]
气温摄氏度与华氏度
气温是衡量空气冷热程度的,表示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的大小。气温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有的以(F)表示,均取小数一位,负值表示零度以下。
中国气温记录一般采用摄氏度(℃)为单位。摄氏与华氏的换算关系是:
C=5/9(F-32)
F=9/5C+32(式中F-,C-)。
气温测量方法
地面气温一般指距地面1.25-2.0米处的大气温度。测量时,为了防止对的影响,测温仪器必须放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并且还要满足测量元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站用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是装有水银或酒精的玻璃管。因为温度表本身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比空气大,在太阳光直接曝晒下指示的读数往往高于它周围空气的实际温度,所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时,通常都把温度表放在离地约1.5m处四面通风的里。这些温度表或温度计是根据、或作为感应器的热胀冷缩特性制成的。气象部门所说的地面气温,就是指高地面约1.5m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气温测量仪器
气温玻璃温度计
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球或柱,与感应部分相连的示度部分是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玻璃毛细管,测温液体通常用、或等。由于玻璃球内液体的热胀系数远大
立式温度计
于玻璃,毛细管中的液柱会随温度变化而升降。常用的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和干湿球温度表。
①最高温度表
是专门用来测定一定时间间隔的最高温度的,它的构造是在球部底处置一根玻璃针,直伸到毛细管口,使毛细管口变狭。温度上升时,膨胀,增大,迫使水银挤过狭管上升。温度下降时,因无足够压力使水银挤过狭管回到球部,水银柱就在狭管处断裂,于是狭管以上这段水银柱的顶端,就保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温度表曾感受到的最高温度示度上,因而可测得最高温度。
②最低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是专门用来测定一定时间间隔的最低温度的,它用酒精作测温液,在毛细管内放一枚游标,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可越过游标上升,而游标本身由于顶端对管壁有足够的摩擦力,能维持在原处不动。温度下降时,酒精柱收缩到与游标顶端相接触时,由于酒精液面的比游标对管壁的摩擦力要大,使游标不致突破酒精柱顶而借液面的表面张力带动游标下滑。也就是说,游标只能降低,不能升高。所以,游标离球部较远一端的示度,就是一定时间间隔内曾经出现过的最低温度。
③干湿球温度表
也就是普通的温度表,它的测温液体为水银,用普通的温度表可以测定任一时刻的气温变化。通风干湿球温度表是德国人R阿斯曼1887年所创,两支棒状温度表放置在防辐射性能极好的通风管道内,机械或电动通风速度为2.5米/秒。仪器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常用作野外测量气温和湿度。
气温金属温度计
是能够自动记录气温连续变化的仪器。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成,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气温金属电阻温度表
利用金属丝的电阻正比于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常用的金属丝有铂丝、铜丝、铁丝等三种,阻值在几十到一百欧之间,其中铂丝稳定性最好,可用来作标准温度表。电阻温度表适用于遥测。
气温热敏电阻温度表
感应元件由几种混合烧结成的导体电阻,电阻值通常几十千欧,其大,灵敏度高于,但稳定性稍差,广泛应用于高空遥测。
气温温差电偶温度表
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将A和B两个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金属导体,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测量时,将热电偶一个接点置于恒温条件(如冰水溶液中)称参考端,另一个接点放在欲测物体上称工作端,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电动势正比于两接点的温度差。气象常用的铜-康铜热电偶温差电动势只有几十微伏,所以,为了提高测温灵敏度,常将几十对热电偶串接起来组成热电堆。热电偶温度表可用于遥测,在日射仪器和小气候观测中被广泛应用。
气温分布状况
气温等温线
气温的分布通常用表示。所谓等温线就是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地点的连线。的不同排列,反映出不同的气温分布特点。如等温线稀疏,则表示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的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多。等温线沿东西向平行排列,表示温度随而不同,即以纬度为主要因素。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表示气温因距海远近而不同,即以距海远近为主要因素等等。
气温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三,即纬度、和高度。但是,在绘制等温线图时,常把温度值订正到同一高度即海平面上,以便消除高度的因素,从而把纬度、海陆及其它因素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气温分布是不同的。通常以1月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夏季, 7月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和南半球的冬季。对冬季和夏季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分布的特征,可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明显地看出,地区气温高,向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在北半球,等温线7月比1月稀疏。这说明1月北半球南北温度差大于7月。这是因为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不仅较低,而且白昼较短,而北半球低纬地区,不仅正午太阳高度较高,而且白昼较长,因此1月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大。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较低的正午太阳高度和较长的白昼,低纬地区有较高的正午太阳高度和较短的白昼,以致7 月北半球南北较小。
其次,冬季北半球的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南半球因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较大,因此等温线较平直,遇有陆地的地方,等温线也发生与北半球相类似的弯曲情况。海陆对气温的影响,通过大规模洋流和气团的热量传输才显得更为清楚。例如最突出的和暖气团是墨西哥湾暖洋流和其上面的暖气团,这使位于60N以北的、瑞典1月平均气温达 0—15℃,比同纬度的亚洲及北美洲东岸气温高10—15℃。的40N处,在靠近大西洋海岸,由于海洋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在亚洲东岸受陆上的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下。大陆东西岸1 月份同纬度平均气温竟相差20℃以上。在40N处的西岸1月平均气温靠近10℃,在东面大西洋海岸仅为0℃,相差亦达10℃。至于冷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在南美洲和非洲西岸也是明显的。
此外,高大山脉能阻止冷空气的流动,也能影响气温的分布。例如,中国的、北美的、欧洲的均能阻止冷空气不向南面向东流动。再次,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N 处,夏季移到20°N 左右。这一带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故称为。热赤道的位置从冬季到夏季有向北移的现象,因为这个时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移,同时北半球有广大的陆地,使气温强烈受热的缘故。最后,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附近,而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地区。
的度数和出现地区,往往在平均温度图上不能反映出来。根据现有记录,世界上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分别为-69.8℃和-73℃,1962年在南极记录到新的世界最低气温为-90℃。世界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境内,为63 ℃。在中国境内,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达到 48.9℃。绝对最低气温在黑龙江省的,日测得-52.3 二、气温的非变化气温的变化还时刻受着的影响,所以有些时候,气温的实际变化情形,并不像上述周期性变化那样简单。例如3月以后,中国江南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却常常因为冷空气的活动而有突然转冷的现象。秋季,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往往也会因为的来临而突然回暖。
.知网.2005[引用日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副教授审核
中国海洋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______的温度 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