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土地收储下一步是什么么状况,会不有病变的可能,需要切除吗

一、哪些痣是有危险的呢
  黑痣发生病变的发展期很长,跟肿瘤不同的是,黑色素瘤是可以看得见的。只要仔细观察身体各部位,都能发现皮肤的变化。下列四种黑痣是比较容易发生癌变的,应该引起注意,并尽快除掉:  1、长在易摩擦的部位的痣转为恶性的几率较高;  2、阳光或紫外线更可能增加痣发生病变的机会,因而长在明显暴露部位的痣最好要祛除;  3、脚底的痣是黑色素瘤好发部位,医学统计显示,四肢末端的痣许多是恶性的,像手指或指甲下面的痣要特别注意,通常应建议病人进行预防性切除;  4、如痣突然长得太快、发炎、溃烂、容易出血、颜色不均匀、范围越来越大,或是触摸痣附近区域可发现局部肿块等,就应赶快就诊。另外还要注意:长在腰部、下颏、胡须部位、足底、手掌、阴茎龟头、女性外阴处等摩擦部位的痣一定一定要小心。黑色素瘤的多发部位包括:妇女的腿部和男子的背部。若是老年人,不论男女,多发部位均在面部。
二、痣变癌有特点
  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摩擦、损伤而引起恶变。  所以,位于经常受摩擦部位(比如手掌、脚趾、脚跟部、外阴部)的痣、男子口唇周围的痣(女性没有剃须的刺激)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大,通常建议无论是否已确定其性质,均应早期预防性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因颈部、胸部、腰部的痣易受衣领、胸罩、裤带摩擦,须密切注意其变化,一旦有异常变化,立即去医院处理。  不要手欠,不要没事总去抓挠长痣的部位,这无疑是在刺激其恶变。  除此之外,紫外线在黑色素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应适当注意防晒。  恶性黑色素瘤实在太凶险了!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当痣发生恶变时,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伴有痒痛,其病损可呈隆起、斑块及结节、菜花状。  通常可转移至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甚者有些病人以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而就诊,到了晚期,肿瘤可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等诸器官。其进展速度确实极快,恰如电影情节中设计的那样。
三、身体什么位置的黑痣最好手术切除
  在摩擦部位如脚底、肘部、头皮、面部,后颈部的痣更容易恶变。  有研究报道,门诊中大约有16%的黑色素瘤(恶性)患者的患处都是在指甲里。黑色素瘤的发病同时还会引起甲沟炎、灰指甲等并发症。许多患者由于存在认识上的错误,都会当做普通的甲部疾病来对待,常常采用“拔甲”的治疗方式,这样反而会加速病情的恶化。  足底的黑痣也是一样,由于位置隐蔽,患者本人不太注意,又处于反复摩擦部位,很容易出现误诊误治,临床接诊中曾遇到骨转移、肺转移患者,当病理结果报告后才寻根求源找到足底的黑痣,实际上已经是黑色素瘤发生了转移。  黑色素瘤的危险程度这么高,杀伤力这么大,很多人都想把身上的痣全部点掉,但这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当用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时,会对痣产生刺激,且痣的边界观察不清,有时难以确认已经处理彻底,容易刺激它恶变成黑色素瘤,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并一定要送病理检查。恶性黑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皮肤黑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所以对于自己身上的黑痣一定要多观察,发现有变化要及时就诊。
四、手术后会不会复发呢
  对于手术治疗普通意义上的黑痣复发很罕见。因为,外科手术是在直视下把能看到的病变组织全部切除,按肿瘤切除原则,还要把旁边的正常组织也切除一些。之后,要进行病理检查,或者在显微镜下看黑痣边缘是否切干净了。因此,手术切除后复发很罕见。  如果复发了,也不要紧张,这只是残留的、没切到的、少部分黑痣细胞,性质一般并无变化,可以再次彻底切除。手术是物理手段,不会导致黑痣出现化学性由良性转恶性的可能。手术是将病变组织祛除最为彻底的方式——但一定要早发现,早切除。切除后,黑痣原来所在的局部只剩下正常的皮肤和一些瘢痕组织。没有了黑痣组织,也就谈不上刺激它恶变的问题。接下来,只需要为了美观而考虑一下瘢痕修复就可以了。  特别提示:兼有交界痣及皮内痣的特点。混合痣兼有上述两种痣的特点,一般不用治疗。但是,如果黑痣短期内突然增大、边缘变得不规则、色素不均匀、周围出现卫星状小痣、触痛、破溃出血等时,往往提示恶变的可能,必须尽早就医手术治疗。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QQ:快速问医生()独家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点击。
发布养生资讯来,扫盲。【什么是神经母细胞瘤】_神经母细胞瘤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77贴子:
来,扫盲。【什么是神经母细胞瘤】收藏
本帖资料均来源于家长整理收集,感谢各位!!通读此贴,可有效提神醒脑,初步掌握敌情! 有文献证实于1900年左右临床医生开始关注神经母细胞瘤病例的存在,而作为正式的病名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于1910 年最早出现在 Wright的学术论文中。几乎在相同的时期,Pepper与Hutchinson发表论文报道了婴儿神经母细胞瘤肝脏转移和眼窝转移的病例。但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定义与病理范畴,目前国内外文献仍未完全统一,有学者将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均归为神经母细胞瘤的范畴,但神经母细胞瘤为典型的恶性肿瘤,而神经节细胞瘤为典型的良性肿瘤,不论是病理学的分类还是临床的处理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此分类易引起混乱。参考国际及国内学术界主流意见,我们认为通称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包括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和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属于恶性肿瘤。而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neuroma)为另一肿瘤,属良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均同属于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neuroblastic tumors)。
学特色小吃哪家好? 找苏味轩 包教包会 一费到底 学2送2 自己创业做老板!
第一节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为来源于原始神经嵴(neural crest)细胞,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好发于腹膜后肾上腺, 其他好发部位为腹膜后交感神经链、纵隔、盆腔及头 颈部。因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生物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和方案的导入、超大剂量化疗配合骨髓移植或周围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施、延迟和二次手术等技术的应用, 许多过去认为预后很差的小儿恶性肿瘤的疗效取得了很大的改进,长期存活率有较大的提高。但神经母细胞瘤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转移甚至全身骨髓转移发生多的特点,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在其具有高度恶性的同时,临床却经常发现有些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在手术台上已经宣布不能手术切除而被家长放弃治疗的病例, 却发生了自发性消退或转变成良性的神经节细胞瘤, 病人最终逃脱死亡而获得新生,而使该病成为小儿外科与小儿内科最具代表性和特点的恶性肿瘤。。因而,有作者认为神经母细胞瘤是不可思议、具有特殊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恶性肿瘤。最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发现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地了解神经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有关问题, 对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述】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各国及各研究机构的统计不完全相同,一般报道为1/左右。日本报道约为1/10000,但1996年统计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婴儿普查的实施,发生率明显提高,达 5000个出生儿童中有 1 例发生神经母细胞瘤。在包括白血病的整个小儿恶性疾病中,仅低于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居第三位,多于肾母细胞瘤,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8%~10%。男性患儿发病稍多于女性或基本相同,有不同的报道男女之比为1.2:1~1.7:1。 似乎国内报道男性比例高于国外,是否与部分女性患儿就诊率稍低有关。发病高峰年龄3~5岁,80%病例见于5岁以下小儿,也有成人患病的报道。部分病例有家族史,可能有遗传因素。在美国, 每年约550例新发病例,而日本每年约260例神经母细胞瘤被确诊。国际儿童肿瘤协作组(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统计
年间 668 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 , 平均确诊年龄为 22 个月 , 其中 241 例 (36.1%) 为 1 岁之内发病 ,5 岁之内发病达 88% 。【病因与发病机制】关于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多年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某些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肿瘤从本质上说是基因病,引起遗传物质DNA损害(突变)的各种环境的与遗传的致癌因子可能以协同的或者序贯的方式,激活癌基因或(和)灭活肿瘤的抑制基因,使细胞发生转化(transformation)。被转化的细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progression),其中一个克隆可相对无限制地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性),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被认为也有类似的发病机制。一、环境因素大多数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因都不是很明确, 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往往并不被重视。但近来已有不少报道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 尤其是婴儿期的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似乎与一些父母长期或怀孕期间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有关, 如苯巴比妥、和乙醇等。多环芳烃:存在于石油、煤焦油中。致癌性特别强的有3,4-苯并芘,1,2,5,6-双苯并蒽,3-甲基胆蒽等。这些致癌物质在使用小剂量时即能在实验动物引起恶性肿瘤。另有报道认为-长期服用安定镇静、抗精神病和消炎止痛类药物的父母, 其孩子的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率较高。  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 , EEs) 是外源性干扰动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人类的工业或日常生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可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这些物质来源于杀虫剂、塑料、洗涤剂、燃烧产物及农业产物。随着工农业的发展,EEs 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已引起全球性关注。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研究发现EEs 对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破坏正常内分泌系统功能,导致早熟、不育,以及尿道下裂、隐睾等生殖器官的发育异常。国内有作者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一定浓度的环境雌激素E2 可以促进SK2N2SH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而推测环境雌激素在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和染色体异常1. 遗传因素关于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的遗传特点, 按照 klidson 和Strong 的二次体细胞突变学说, 其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合子形成前, 即约 22% 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个体细胞中在合子形成前均携带突变基因, 在合子形成后某些因素作用下, 会在胚胎时期或出生后发生第二次突变而发生神经母细胞瘤。家族性的神经母细胞瘤常表现为双侧或多个原发肿瘤, 被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遗传倾向的典型表现。Kustmer 等人的回顾性分析提示, 家族性神经母细胞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出主后9个月, 而总的神经母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22个月。虽然家族性神经母细胞瘤中自20%有明显的双侧肾上腺或多个原发肿瘤发生, 但临床上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不常见, 而一些孪生子往往并不同时发病, 均提示除了遗传因素外, 尚有其他因素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2. 染色体异常虽然许多神经母细胞瘤报道发现存在染色体异常,但没有发现特异性染色体。最常见为1号染色体短臂36区缺失和1号染色体短臂杂合子丢失,这些异常多发生在进展期疾病提示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抑癌基因,N-myc、ras 等基因已经证实存在,大多是预后差因子。(1) 1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Brodeur于1977年在进展期的NB细胞株中发现了1p缺失,并指出这可能是进展期NB的特征之一。Schwab[8]认为1p缺失部位上可能存在NB的抑癌基因。由于1p缺失,其基因调节序列或编码发生改变或该基因完全丢失,从而失去抗癌作用。通常认为1p缺失的部位在1p 32末端或1p 36上。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杂合性缺失(PCR-LOH)方法检测1p有较高敏感性,PCR是一种体外扩增DNA技术,通过PCR扩增DNA等多态位点来确定该位点的缺失。武君等对8例NB进行检测,结果Ⅳ期病例5例均有1p缺失,Ⅲ期3例中有1例1p缺失。说明Ⅲ、Ⅳ期肿瘤1p缺失频率较高,对评估肿瘤的预后有重要价值。(2)染色体臂11q上杂合子丢失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关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05年年会上报道的一项研究结果称:染色体臂11q上杂合子丢失与神经母细胞瘤的不良预后有关。此项研究包含917名患者,研究的结果证实了那些小型研究的结果。现在对与疾病相关的染色体臂的异常情况进行了鉴定,下一步鉴定相关的基因并根据其原理制定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研究者称:神经母细胞瘤是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便更好的理解其发病机理。识别11q上的基因突变后,我们可以为靶向治疗提供作用的分子靶点。3. 伴发畸形已有报道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发生 1 型神经纤维瘤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的概率高于正常儿童, 提示可能是一种遗传学综合征, 并与神经母细胞的胚胎发育异常相关。近年已有神经母细胞瘤伴发神经纤维瘤病和巨结肠的家族性遗传报道, 有待进一步验证其遗传相关性,尽管还有有关神经母细胞瘤伴发尿道下裂、肾母细胞瘤、尤文瘤的报道; 但其发生概率和遗传倾向均不肯定。随着分子生物、基因克隆、胚胎发育学的研究深入和技术发展, 对神经母细胞瘤伴发畸形的详情和机理也会进一步明了。
解释一下上面这段文字。通俗点儿讲,神母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所以即使现在,入院手术时,医生还是要详细咨询从怀孕到发病前这一段,母子(女)的病史、服药史。说白了,这个病到底是咋得上的,目前的科学解释不清。我们都是神母治疗路途上的小白鼠。希望我们的所有付出,能为攻克这一医学难题做点儿贡献,希望再有数十年,人们不再谈神母色变。
【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生物学特性】一、自然消退和良性转化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治疗方法亦有许多改进,但临床疗效并无多大提高。然而,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spontaneous regression)这一奇特现象却总在吸引着人们关注。神经母细胞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以揭示肿瘤逆转自然过程的肿瘤,有助于最终采取措施抑制其恶性进程。  1. 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消退和良性转化现象  肿瘤的自然消退是指在极少甚至无系统治疗的情况下肿瘤自行缩小乃至消失的现象。在人类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的自然退化最多。曾有报道死于其他原因的成熟胎儿或新生儿的尸检中,镜下发现神经母细胞结节残留,称为原位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in situ)。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与典型神经母细胞瘤相同,只是体积微小且无转移。这种原位神经母细胞瘤的检出率比临床发现的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高出约40倍,且3个月以上婴儿未见原位神经母细胞瘤,说明部分病例在生后数月发生了自然退化,这一自然消退过程是神经母细胞瘤另一个特征。自然消退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对于国际分期中的特殊四期患儿,据推测不用化疗时可有50%自然退化。神经母细胞瘤的婴儿筛查计划(mass screening)始于上世纪后半期的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后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而推向全国。此后,加拿大、欧洲部分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也开展了这项旨在发现早期病例,以改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大规模干预计划。结果发现生后1年内发病率增高,但在以后的发病率并无改变。这个结果提示有些病例发生了自然消退,可占全部筛查出病例的33%以上。因为发生了自然消退,在以后较大年龄时已不能被发现。   许多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让人们看到了自然退化的连续过程。Fenart等1983年首先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神经母细胞瘤,到1997年Acharya等统计文献报告共约55例。一般均在孕32周后发现。这些病例均显示良好的预后倾向,85%仅接受手术切除,5例接受化疗,3例放疗。Holgerson等报告4例肾上腺肿物在生后12周内自然消退,观察2~5年健康良好。可惜的是这些病例均未得到病理诊断,仅为可能性较大的推断。但也有不同见解。Kerbl等发现4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1例为产前诊断出),在观察期间肿瘤不断增大。分别在生后4~6周手术。其中3例显示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无N-myc基因扩增和染色体1p缺失);另1例显示不良生物学特性,于生后4周肝转移,尽管加强化疗仍于16周时死亡。因此他认为在缺乏预示性指标的情况下,对不断增长的肿瘤简单观望以等待可能的自然退化是不合人道的。  2.神经母细胞瘤自然消退机制  关于自然消退和良性转化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报道认为可能与如下的因素有关。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在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囊性瘤比例较高(44%)。囊性瘤多见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而在生后诊断的病例中罕见。Tubergen等认为囊性瘤代表了退化的一个阶段等。几乎所有的囊性瘤都表现出与原位神经母细胞瘤一样的组织学特性,瘤细胞呈小集落状,有完整包膜,而不是呈播散状。②年龄因素,自然退化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与婴儿期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的现象一致。但在儿童,也有神经母细胞瘤转化为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报道。③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自然消退率较高的产前诊断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大多数具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近年发现 N-myc基因不表达,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基因trk-A及trk-C表达,粘附分子CD44表达,DNA非整倍体等均与良好预后有关。④端粒酶的因素,有作者对150例神经母细胞瘤端粒酶活性测定发现,在具有不良生物学特性(N-myc基因扩增,染色体1p32杂合性丢失)的病例中该酶为高活性,而在有良好生物学特征(非整倍体DNA,基因trk-A,Ha-ras表达)的病例中该酶为低活性。更有意义的是在低活性的肿瘤中有2例发生残余癌成熟,该酶活性也降低。由此推测端粒酶在自然退化过程中有一定作用。⑤体内分化诱导剂作用, 认为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在体内或外界进入的某种分化诱导剂作用下, 发生重新向正常细胞方向演变、分化, 使其形态生物学特征均趋向正常细胞, 即发生再分化 (redifferentiation), 临床上即为肿瘤自然逆转。维生素 A 及其衍生物、环磷酸腺昔 (dhO) 的衍生物等均被证实有诱导分化的作用。  3.神经母细胞瘤诱导分化的研究   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可以自行退化,因此人们设想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逆转其恶性进程可能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更合乎自然。体外研究发现,能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的物质有维甲酸(retinoidacid),γ-干扰素,二丁基环磷酸腺苷(DcAMP),苯乙酸钠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维甲酸。维甲酸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潜力巨大,在临床使用中耐受良好,个别病例即使对放疗、化疗均无反应,用维甲酸治疗后可长期缓解。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最早的特征性变化是降低N-myc基因转录。用N-myc基因互补的寡核苷酸封闭使N-myc不能表达,可降低神经母细胞瘤增殖诱导其分化。说明对N-myc基因的调节是维甲酸诱导分化的重要环节。与此相似,γ-干扰素在体内外实验中可下调N-myc表达,并与维甲酸有协同作用。但两者启动N-myc的机制不同,为在临床联合应用干扰素和维甲酸提供了证据。   董蒨对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进行实验研究,其利用患儿新鲜手术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分离与纯化,建立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通过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观察ATRA 干预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发现全反式维甲酸作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并可抑制细胞增殖,且出现TrkA 表达的明显增加。认为ATRA 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分化且表现剂量依赖关系; ATRA 可诱导NB 细胞分化成熟及TrkA mRNA 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ATRA 体外诱导NB 细胞分化逆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及维甲酸诱导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目前尚知之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将展示美好前景。 【解释这段文字】神母的自然消退说,在我们治疗这一年多中,确实听说过两例。而且,这两例仍在治疗中。这和论文总提及的神母是可以自愈的一种癌症相互印证。不过自愈率应该是非常低的,有论文称3%,感觉差不多。一位是因为资金方面原因,应该是昆明的,术后回家,目前已过半年多了。孩子暂时无恙。另一位是因为孩子对化疗的耐受差,父亲主动放弃,结果回家之后,情况稳定。不过,这两个例子属于特例。数百病友中,只此听说两个。
【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有关神经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 Bcl-2 基因Bcl-2 基因最早是从B 细胞淋巴瘤染色体14 和18 异位断裂点七中分离出来的, Bcl- 2 相关的蛋白由279个氨基酸构成, Bcl-2 含有3 个外显子,它的蛋白表达产物定位于线粒体膜,核膜和内层网。Bcl-2 能抑制许多因素引起的细胞凋亡(apoptosis) ,通过阻止细胞程序死亡而达到促进肿瘤恶性生长的作用。关于NB 中Bcl-2 表达的研究资料显示,其表达频率在40 %~100 %之间。Krajewski研究表明Bcl-2 在部分幼稚NB 细胞中表达可以阴性,而在分化成熟的节细胞中表达为阳性。Ikada对49 例NB 进行检测,其中40 例测出Bcl-2 ,他认为NB 细胞凋亡受到Bcl-2 癌基因的调控和抑制, Bcl-2 基因表达可促使癌细胞生存,而Bcl-2 的过渡表达还可抑制多种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使细胞产生耐药。2. p53 基因p53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全长约20 kb ,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编码一个53 kb 的核酸蛋白,它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引起细胞周期阻滞, 诱导凋亡和促进分化。正常的p53 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凋亡,对肿瘤的发生起抑制作用,而突变型p53 基因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促进恶性肿瘤的活性转化。p53 基因的突变引起突变型p53 蛋白的含量在肿瘤中增高,且突变型p53 蛋白的含量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有关。Imamura的研究表明Ⅰ、Ⅱ和Ⅳ - S 期NB 无p53 基因突变,但Ⅲ、Ⅳ期和复发的患儿均有p53基因突变,提示p53 蛋白的高度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是肿瘤处于进展期和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国内有人用ABC 免疫组化法对32 例NB 进行p53 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即p53表达缺乏,他们认为p53基因在NB 中可能不发生突变,不起重要作用。3. 原癌基因 Trk 家族TrkA 是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之一,被公认为是NGF的功能性受体,和NGF 结合后表现出诱导神经细胞合成蛋白质和酶及诱导轴突生长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调节神经细胞生长、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26000 道尔顿的多肽,它在神经元的发育、分化过程中是必须的,亦能使部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向神经元方向转化。NGF 的作用取决于一定数量的受体存在。一般来说NGF是通过同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NB 发生与原始神经嵴或神经母细胞不能正常发育成熟或消退有关,缺乏功能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TrkA)或受体结构异常是肿瘤产生和不分化的重要原因,TrkA高表达提示肿瘤预后良好。二、有关病理分型与预后判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 N-myc 基因扩增N-myc基因是Kohl首先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分离出神经外胚层专一的原癌基因( proto - oncogene) ,通常表现为单拷贝,并定位于人类第二对染色体短臂远端(2p23 ~2p25 )。近年来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对NB 细胞系统及瘤组织N-myc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myc基因扩增( amplification)是NB 迅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指标。N-myc 基因的检测目前国内外常用原位分子杂交(insi2tuhybridization) 及Southen 核酸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是用标记DNA 或RNA 为探针,在原位检测组织细胞内特定的DNA或RNA 序列,它不仅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而且不经接酸提取,不破坏组织形态结构、能精细定位。Taylar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检测,表明FISH 快速,简便优于Southen 杂交。国外的报道中, 神经母细胞瘤的N-myc 扩增检出率约20 %~38 %, N-myc 基因在发生肿瘤时从正常位点移至较活跃的位点,摆脱了所受的控制而扩增。Hiyama报道20 例NB,其中低分化型有32 %检测出N-myc 扩增,而分化好的瘤体中有51.3 % N-myc扩增。国内有学者利用差示聚合酶链式反应对17 例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进行检测,结果12 例证实有N-myc 扩增,且N-myc扩增与肿瘤的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有N-myc扩增者预后差, 且扩增倍数越高则预后越差。N-myc 扩增是肿瘤本身所固有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临床分期却受就诊时间、诊断水平等因素干扰,影响其提示预后的准确性,但基因扩增则能排除人为因素,更独立、更明确的提示预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提示N-myc 扩增常见于1 岁以上,进展期,低分化型的神经母细胞瘤。没有N-myc 扩增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无N-myc 扩增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仍预后不良,这也说明N-myc 扩增不是决定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唯一指标。2. DNA 含量及倍体分布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异常增殖,这必然导致肿瘤细胞内DNA 含量的变化,且肿瘤细胞DNA 含量增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DNA倍体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DNA 的测量多采用图像细胞分析仪对细胞核DNA 分光密度值进行测定得出DNA 含量,一般认为DNA 含量指数(DI)在019~111 范围内为二倍体,DI & 113 时为异倍体,DI 于111~113之间时为近异倍体。近年来对NBDNA 含量及倍体分布的分析表明,随着DNA指数的增高病死率明显增高,提示DI 显著增高者预后不良。Woods对32例神经母细胞瘤的研究表明异倍体肿瘤存活率(71.14 %) ,显著高于二倍体(10 %) 。对异倍体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的解释为: ①异倍体肿瘤对化疗敏感; ②二倍体肿瘤含有较多S 期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③N - myc 产物可与相应的DNA 序列结合,激活生长相关基因,抑制分化相关基因,使细胞处于生长旺盛的低分化状态。 【解释上段文字】说实话自己看的也迷糊。看看就行,病理和基因分析报告中,一些指标会出现。大多都是判断孩子预后情况的。但,不要相信数据!这一年多,见过各项指标挺好又复发的好几个,怎么解释?!孩子的个体差异我觉得对于神母的治疗至关重要。老百姓的话,就是命!
【病理学】一、神经母细胞瘤与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关系和肿瘤来源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来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因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不同, 其临床表现、生物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也存在极大的差异。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包含了分化程度不同的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细胞瘤, 而通常临床上所指的神经母细胞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临床上可发生于肾上腺和交感神经节,而神经节细胞瘤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二、神经母细胞的病理特点(一)大体病理形态肉眼检查,位于肾上腺或后纵隔的神经母细胞瘤,多表现境界清楚的实性肿块,而位于盆腔、腹膜后或颈部的肿瘤表现为多个连续的或相融合的浸润性肿块。大多数神经母细胞瘤的直径 1~10 cm,部分存在外被的纤维性假包膜,而假包膜内常可见瘤组织浸润。肿物呈多结节状,深红、黄褐、灰褐色,可有广泛出血,少数由于手术前出血而形成的囊腔。可见坏死灶及钙化灶,在进行过手术前化疗的病例尤为明显。典型的钙化灶呈细小黄色颗粒状或斑点状。肾上腺发生的肿瘤其边缘往往可见残留的呈黄白色的肾上腺组织。 【解释---病理学】大多神母孩子都是腹膜后神母,原发灶在肾上腺。我儿子就是。肿瘤表面不够光滑。术后需要切除肾上腺,由于切除时会破坏交感神经,所以术后会出现一只脚热,一只脚凉的状况。届时不要惊慌啊。据说,这种状况会逐步缓解。我儿子确有缓解状况。
【镜下病理形态】神经母细胞瘤是由神经母细胞及其衍变的细胞构成, 当瘤组织中见到神经节细胞及雪旺氏细胞则提示肿瘤存在分化。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具有三种基本的病理组成分。1. 神经母细胞瘤可见大量各种分化程度的神经母细胞, 包括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 分化差的神经母细胞和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 染色质丰富, 呈斑点状分布, 核染色深, 核仁多可见, 核有一定的异形性, 核分裂多见, 胞浆少。神经母细胞可由神经纤维包绕, 瘤细胞由纤维组织分隔,排列成团巢状,可见菊形团形成 (Homer wright rosettes)。在电子显微镜下, 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原始神经元和肿瘤细胞异形性的双重特征, 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及多聚核糖体,并有许多元髓神经纤维及神经微丝、微管, 而肿瘤细胞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 , 细胞核呈锯齿状、多角形等。细胞质内可见许多小圆形的神经分泌颗粒, 数量随肿瘤分化程度而递增。图55-6 (数码图片)(1),(2)图55-6 神经母细胞瘤的镜下病理所见(1)未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 undifferentiated neuroblastoma)肿瘤细胞主要由未分化的小圆形细胞构成, 核染色质丰富, 染色深, 核仁小或看不清楚, 核分裂多见。肿瘤内很少见到神经纤维, 瘤细胞弥漫密集排列。免疫组化染色 NSE 阳性 , 电镜观察到神经内分泌颗粒可协助诊断。(2)分化差的神经母细胞瘤 (poorly differentiated neuroblastoma) 肿瘤细胞比未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略大, 核染色质丰富, 染色深, 可见小的不清楚的核仁, 含极少量的胞浆, 肿瘤细胞弥漫或成团排列, 可见菊形团, HE 染色可见含量不等的神经纤维。(3)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 (differentiating neuroblastoma ) 至少>5% 肿瘤细胞具有向神经节细胞分化的趋势。分化的特点为细胞核增大, 核仁出现, 胞浆含量增大, 核仁出现, 胞浆含量增多并嗜酸, 细胞界限变清楚, 细胞出现突起。此型中可出现不典型、不成熟或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及未分化神经母细胞与节细胞间的过渡细胞。2. 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 (Ganglioneuroblastoma) 其主要成分为神经节细胞瘤成分 ( 〉50%)。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是处于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之间的病理形态, 在肿瘤中混杂存在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和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由于两种细胞成分混杂存在, 要求在肿瘤的多个部位作多个切片, 以便得出准确的病理结论。(1)结节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 (Ganglioneuroblastoma nodular) 结节是由神经母细胞瘤的成分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大体可见的结节, 结节周围为神经节细胞瘤的成分, 可有假包膜包绕。镜下可见分化程度不同的神经母细胞呈簇状或巢状分布。多数情况下神经母细胞瘤成分形成的结节总面积小于整个肿瘤组织的50%。(2)混杂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 (Ganglioneuroblastoma intermixed) 神经母细胞瘤的成分呈大小不等的巢状分布, 边界清晰, 但无包膜形成, 与神经节细胞瘤的成分混杂存在。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形成的瘤巢在显微镜下才可辨认。(3)边界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 (Ganglioneuroblastoma boderline) 此型神经母细胞瘤的成分散在分布, 瘤细胞分化程度中等。 【解释——分化】术后对肿瘤会做一次病理。北儿的病理办公室在西门出去后面小超市旁的胡同里。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总体来说,分化程度高的,预后效果好。低的就差。不过,有基因分析较好的,病理却差。所以,这个报告,参考即可。节母是混杂型的好一些。纯节母在治疗中同样比较难。
【 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对其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临床分期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大差异。其临床分期方法较多,目前我国仍广泛沿用 Evans 分期,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较权威的神经母细胞瘤国际分期修改案,也逐渐得到广大学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在此一并介绍。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Evans的分期) Ⅰ期:肿瘤限于原发组织或器官。Ⅱ期:肿瘤扩散至原发组织或器官附近,但不超越中线,有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肿瘤超越中线,有双侧淋巴结转移。Ⅳ期:远处转移到骨骼、软组织或淋巴结。特殊Ⅳ期:此型的特点是患儿年龄多在生后6月以内,虽已有远处转移,但有很高的自消率,预后较好,两年无瘤存活率达80%以上。病期属于Ⅰ期或Ⅱ期,但有后述部位如肝、皮肤或骨髓(X线检查全身骨骼,未能证实骨转移)中之一处或一处以上病变者。 【解释分期】上面的内容很重要,在之后的治疗中会经常提到。家长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家孩子几期啊?”按照危重程度排序下:1期》4s期》2期》3期》4期之前强势围观了几位老病友关于1期还是4s期好的争论,结果,1期赢了。我的观点是,这个病不是好病,几期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治疗,不要大意。
【常见检查】B超。(初判,阶段性治疗效果参考)ct\petct。(判断骨髓转移、其他部位转移)骨扫描。(判断有无骨转移)骨髓穿刺。(判断有无骨髓转移)尿检:项目为儿茶酚胺代谢值,即香草扁桃酸 (VMA)和高香草酸 (HVA)指标,越低越好。血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北儿最先认可值为16以内,后又调整到25以内。nse在采血时受干扰因素较多,只要不是持续升高,略有波动时请勿惊慌。此外,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氧酶 (LDH)、 C 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虽然无特异性诊断价值, 但对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评估、进展情况有一定意义。特异性神经烯醇化酶的检测对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述检查项目,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是家长们需要牢记的指标。我看有家长们把定期检查值按照曲线图表制作了,很好。
【穿刺和活检】肿瘤活检肿瘤活组织检查可以明确神经母细胞瘤的病理诊断, 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肿瘤的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临床诊断神经母细胞瘤依据不足, 而又不能根治性完整手术切除病例, 肿瘤的活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术活检准确率高, 活检组织量多, 除用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外, 剩余肿瘤组织还可用于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分析, 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解释】活检的必要性,需要征求主治医生意见。个人意见是能不做就不做。穿刺和活检会刺激肿瘤。往往出现肿瘤急速生长情况。而一般地方性医院,常常一上来就采取活检。方法值得商榷。另外,活检部位是会影响检查结果的。活检和骨穿的概念差不多,取样部位如果癌细胞的分布密度不够集中,检验值多少都会受到影响。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还有化疗,度娘总是在屏蔽……
还是重新写下吧。想当初当地医院一开始就让我们做手术,然后再化疗。而在北京,大多患儿都需要先化后手术,然后再化。显然,北京的做法是科学的。术前化疗的好处多多:缩小肿瘤,使得包膜增厚,术中可能更完整切除,减少出血……所以,一般术前都要经历4——6个化疗。在术前化疗时,瘤体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也有很多。一种观点是肿瘤可能是节母或充分钙化,所以对药物不敏感。还有一种观点是肿瘤对药物不够敏感,通常在调整方案后会有所改善。还有一种,就是肿瘤毒性太高,这种结果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手术就不说了,当然是越干净越好。术后化疗,一般会沿用术前有效方案。按照分期,一般在6——18个左右。四期患者,感觉还是要持续到1年半左右时间,更加稳妥吧。

我家女儿也是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我很害怕,现在北京儿童医院检查准备住院
nse在采血时受干扰因素较多,只要不是持续升高,略有波动时请勿惊慌。----------------------------------------会有哪些干扰因素?最近复查的NSE到39了!
怎么能联系上你呢,
我侄子6岁半一个月前突然腹痛到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检察为纵隔囊肿3.5cm,医生给他做了手术切除,然后活检为神经母细胞瘤晚期,当时主冶医生和教授研究说冶不好了,当时我们一家人伤心绝望,泪如雨下,哥哥嫂子整天以泪洗面,我们都不知道还有这种病,而且还来的这么悄无声息,让原本完美的家庭绝望。 手术后一个礼拜医生就让出院了,过了10天就开始发烧,一天烧四到五次,每次38.5到39.6现在又送到西安市儿童医院冶疗,做了颅内和腹腔CT显示颅内没有转移,腰椎六至七接纵隔有明显泡影考虑转移了,做了骨扫描显示正常,今天做的骨髓穿刺结果还没出来,医生说等结果出来后才能定位几期,群主给建议下这个病那个医院冶疗效果好,还有希望没?我哥不想放弃他不甘心。
我的侄女,7岁,神经母细胞瘤3期,做了手术、化疗,医生说接下来放疗、移植,我们都不知道要不要移植了?再说也没那么多钱来移植!!痛苦哦!!想跟病友们了解下移植对神母有用不???
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
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我媳妇怀孕34周,在肾上发现的,孩子生下来就能做手术吗?治愈几率大吗?
咨询你下我宝宝一岁半,肚子不硬不涨但是便秘,会是这个病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业执照拿到后下一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