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生活费消费,消费得起牌子TS吗?

开学消费:“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开学消费:“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
网易河北讯&&&&&随着各大高校新生报到陆续开始,大学生的“开学经济”持续被媒体关注。近日,诸如“开学支出花掉父母四个月工资”“供不起大学学费,父母被儿子告上法庭”的报道,再度引发舆论追问:如今供一个大学生真的是“烧钱”?
一周之后,安徽女孩张琳将去上海一所大学报到,在父母装好的四个行李包中,网络流行的“新生三件套”一样没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张琳一年的学费是5000元,而这“三件套”就花了13000元。
“这些都不是‘高配’,我身边好几个同学甚至买了上万元的单反相机。”张琳说,自己并没有刻意要求父母买这些,但是如果别人都有,这些自然就成了必需品。
在大学新生和家长中,对于开学装备购置,张琳这种“大家都有”的消费动机典型。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宿舍里的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因为“大家都有”而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必需品”。
为迎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连日来,“大一晒装备”、“开学早武装”、“通知书换低价”……口号各异的电商开学季促销战已经打响。
在一家电商网站上挂出的“新生必备”清单中,大到山地自行车,小到女生床头的毛绒玩具都被列为大学新生“必备品”。在广东,一些商家甚至针对开学装备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一人开学,全家饥荒。”……网络上,家长对开学消费的逐年高涨怨声四起,然而,花费数万元迈过开学门槛后,家长们对大学生的“供养”其实才刚刚开始。
“每年没万把块闲钱,不要轻易恋爱”
为了倡导学生节俭、理性消费,今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致新生家长的信”中,给出大学生生活费“校方指导价”:每月600元最多不超过800—1000元。然而,消息一出却引发学生吐糟。
争议未止,新生报到之日,一则“大学期间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的标语又出现在该校的宣传栏上。前后两条新闻联系之后,学生们的抱怨顿时升级:“每月600元,还敢谈恋爱?”“温饱线上的恋爱,应该是真爱”……
与此同时,一份“大学生恋爱账本”在这个开学季疯传于网络,这份内容详细的大学恋爱消费清单,最终得出“大学生没万把块闲钱不要轻易恋爱”的结论。
如今的大学生每个月到底需要多少开销?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陈磊给记者列举了自己的日常开销:三餐都在食堂每日需要20元,一个月吃饭消费最低600元,图书报刊200元,网费、通讯、日用品开销200元。“1000元是基本的生活学习开销,除了这些,和女朋友约会,和同学朋友外出郊游聚会,必要的休闲开销也不小。”
从大二开始恋爱的陈磊,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给女友买了一束玫瑰花,两人在一家港式餐厅吃了饭,这天陈磊共花了500元。陈磊向记者介绍,去年圣诞节他的一位同学为了给女友一个特殊的表白仪式,从布置场地到购买情侣戒指,共花5000多块钱。“我们不需要那种大场面,但是,恋爱中男生总是要多花钱的嘛。”陈磊笑称。
与男生的“恋爱消费”相比,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大&三女生沈晨告诉记者,女生每月消费多少,主要取决于逛街程度。沈晨说,除了餐饮和学习材料支出,衣服和化妆品渐渐成为支出中的大项,“不知不觉,一个月网购花的钱有时候都不止1000块”。
围绕上述争议的“大学生活费”,网络上,一份五千余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将大学生生活费月标准投在1000元以上的区间档。从采访和调查可以看出,“月生活费千元起步”已被大学生的普遍认同,而诸如恋爱、聚会、旅游、网购等项目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是“必要开销”。
水涨船高还是攀比虚荣?校园贫富差距存隐忧
当然,大学生消费的逐年趋高,有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水涨船高”的大背景。但是,如果购物追逐高档时尚,饭局应酬毫无节制,恋爱支出过度等现象普遍存在,校园里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就必须引起警惕。
“大学生群体尚未经济独立,他们的理财能力尚未成熟,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甚至助长孩子的奢侈消费,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正常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合理与否,作为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培养其节俭自立意识。
其实,在大学校园蔓延的“超钱”消费风还有更令人担忧的隐患。每年开学季,当社会关注“逐年攀高”的开学账本之际,新生大军中的贫困生群体却只能通过助学贷款开启自己的大学时代。同样进入校园,当部分学生的消费观越发“超钱”,校园里的贫富差距现象也更加明显。
今年7月22日、23日,中国青年报连续两天以“新校园分裂”为题刊发大篇幅文章分析讨论,10年来大学校园中贫富分化导致的“校园分裂”现象及其隐忧。文章中,一位毕业于本世纪初的年轻教师称,他们那时,“富一点的学生一个月400元钱生活费,穷一点的学生200—300元”,如今,前者是宝马开进校园,后者只是将200元提高到600元。
“社会性的贫富差距自然也会代际传递,投射到大学校园里,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财富观。”熊丙奇说,整个大学时代,不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向孩子输入正确的财富观,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不攀比,让自强自立成为他们心中共同的追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完)
来源:凤凰教育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HEB052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大学生活费不够用,他们就能让你陷入校园贷和学生工巨坑
导语:大学生活费这点“小事”之所以能变成日经帖,一定是因为它触到了大学生和大众舆论的某些痛点。
又到一年开学季,毕业多年的老土逗最近在大学生朋友聚集的论坛上,屡屡看到这一主题的日经帖:
老编回忆自己当年在某东部一线城市上的大学,当时的生活费大概就是每月800元,平时吃食堂、偶尔和同学在校外餐馆聚个餐、买买书,也没啥毛病。但没想到才几年,这世(wù)界(jià)变太快:
图:中新网
中国青年报前不久调查了在读大学生的生活费花销情况。原来,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元之间,从来源上看,也还是主要由父母提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7%的受访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在元之间……对于生活费的主要来源,79.5%的受访大学生来自父母,54.2%的受访大学生自己打工或实习赚钱,36.3%的受访大学生来自奖学金。其他还有:校园贷或借款(9.6%)和理财(7.3%)。
——中国青年报《61.7%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元之间》
那钱都花哪里了呢?啥?交完学费,你的生活花费就跟学习无关了?放心,你不是一个人。
弹幕评论:说学习的都是假的…… 图片来源:梨视频《在京沪粤,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钱?》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研,生活费中最大的花销项目是伙食等日常生活必须开支:
数据表明,伙食费(78.0%)、购买生活用品(53.8%)和市内交通费(50.1%)是受访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去向。其他依次是:社交娱乐(41.0%)、购买书籍(36.6%)、置办衣物或化妆品(36.2%)……等。
高校饭堂的饭菜质量有没有改善咱不知道,但均价肯定是涨了。而且“吃”不仅意味着填饱肚子:
“社交占很大一部分开支。”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二的张驰说,“在学校吃饭每顿只要十几块钱,但外出聚餐,平均下来每人要花近100块钱。而且这项开支还不能省,如果经常不参加聚餐,和别人的关系会疏远”。
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后,男生和女生的花销重点也不一样:男生会把生活费花在外出娱乐、恋爱和游戏上,女生则是服饰、化妆品和零食(这里面的性别差异就很有意思了):
腾讯新闻在2016也对全国8825位在读大学生做了生活费花销项目的调查。
图:腾讯新闻
羊毛出在……韭菜身上?
大学生必需的和潜在的花销如此之多,那么问题来了,除了问父母要,大学生还能怎么“搞钱”?毕竟,人非圣贤,直接放弃消费这种操作,是不被广告商和厂商允许的……
方法一:勤工俭学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保障也相对全面。然鹅……
图片来源:南方某985高校的勤工助学招聘广告
图片来源:北方某985高校的勤工助学招聘广告
勤工助学“来钱”可谓不快——每个月顶多只为学生带来五六百元的收入,更遑论在部分人看来,勤工助学并不“体面”——那只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会干的活儿。所以,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兼职”,来“完成资本积累”。
方法二:校园代理
在庞大的校园消费市场里,没有什么商品是不能找学生来代(销)理(售)的。小至文具日化报纸杂志,大至电子产品,可能只有你买不起的,一定没有商家不想卖的。大学生,既是消费主体,还可以是商家的廉价劳动力。
图片来源:网络
“光明”的销售前景,自然少不了高回报的许诺,所以不少大学生对于兼职做代理趋之若鹜。然而,“代理”终究是一门生意,不会因为捎了“校园”这个字眼,而变得如何“纯洁”。事实上,跟象牙塔外面很多关于金钱的骗局一样,在校园代理的江湖中,不仅被忽悠的人被忽悠了。
聊着聊着,“学长”话题一转,打开书包,掏出一份报纸推荐给刘士和他的室友。“学长”不断地劝说他们,要想学好英语,就买来试试,报纸是直接送到学校的,每期会有专人送到寝室。刘士和室友看过之后,没什么兴趣,便拒绝了“学长”。
“我对面寝室的同学订了报纸,但是总共12期的报纸最终只来送了两期,那位‘学长’也‘失联’了。”后来,刘士听“正牌”学长学姐证实,那位向他们推荐报纸的“学长”并非本校学生,是来做推销的外校生。
——中国青年报《大学新生第一课防骗大作战 警惕“学长学姐”关心》
就连忽悠人的也被忽悠了。
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但飞蛾扑火的故事从未停止,因为确实有利可图——只不过获利的逻辑,依然是少数人踏着多数人的“尸体”上位。
钛媒体曾深度报道位于长沙的电子产品校园代理的大本营——国储电脑城。在这群组织和参与电子产品代理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大学生就像‘韭菜’一样,每年割了一茬又长一茬,似乎永远也割不完”:
校代出现的具体年份已无法确认,起初它只是企业与高校市场的一个连接点,为企业在高校开展业务服务,但渐渐有聪明的校代发现可以利用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来挣钱,而且还是暴利,由此衍生出专门负责卖3C产品(主要是电脑)给大学生的一群人,被称为3C校园代理,而彼时一单4000左右的电脑,他们可从中抽取1200左右的利润。
图片来源:钛媒体
赚钱的套路跟传销一样样儿:“广招人”、拉下线、赚提成。招到代理后,“公司首先会想方设法让你买电脑、换手机,随即在让你去影响同寝室、同班的人,最后是好友或其他人脉”。产品和质量已然浮云,上线通过拉下线收取代理费,才是门道。
除了卖物,校园代理还能“卖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东部某电子厂密集的区域,老编采访了十几位学生工和暑假工。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是经由自己同学的介绍来到工厂流水线上。苦不堪言的他/她们,往往不知道,这些卖人头的校园代理,大多与没有营业资质的黑中介合作,通过输送同学到工厂打工,与黑中介瓜分中介费。
图片来源:微博
方法三:校园贷款
校园代理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重视和整治,校园贷又乘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进场。“躺着就能来钱”、“动动拇指就能借钱”就已经迅速成为了不法商人的口号。结果却是学生裸贷、大学生因欠下巨额贷款而自杀等新闻,持续地占据媒体头条。
校园网贷显然是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于2015年8月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19.29% 的大学生使用过网贷产品。根据银监会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大约有170多家机构发放了100多亿的校园贷。根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在20多万条校园贷历史借款记录中,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是借款人群的主要来源,分别占48.76%和34.72%。借贷的学生不少,然而了解校园贷风险的人却不多。
据央视报道,在2393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对于“你了解‘校园贷’的相关金融和法律风险吗?”问题,3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32%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知道,30%的大学生表示部分知道,仅有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
——国是直通车《校园贷,如何不让悲剧重演?》
监管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校园贷成为“天坑”。根据名校贷发布的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仅是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的受骗人数已经高达约3679人,涉案金额达5496余万元。
2009 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业务。如今,校园贷也被教育部“叫停”,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欲望,能“叫停”吗?
图:B站的某位萌妹子
一直到十月份 那个时候 iphone6s才上市一个月 我身边朋友陆续换了手机 我自己用的5s 本来也不差 但是虚荣心作祟 还是想换一个 讲道理家里不差这钱 但是 我的父母肯定不会满足我这种单纯虚荣心作祟的愿望 所以虽然想换但是没什么好的办法,就在这时 我一个朋友 神秘地跟我说 他是用一个叫趣店的分期购软件买的 一个月还300 听闻到这个消息我开始还是克制住了自己 但是想想 一个月三百块 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最终没有抵制住诱惑 下载了是个软件 联系了面签 然后获得了额度 买了手机。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知乎匿名答主
显然,欲望无法被叫停,也没有人打算叫停。大学生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实在诱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观念和实践一直被默许。“开正门,堵旁门”,是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的文件精神。
9月1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对外宣布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大学生融e借”,该业务目前已在北京、哈尔滨、上海、南京、威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杭州10个城市的15家高校开展试点,后续还将陆续推广到更多高校。除了工行,目前还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青岛银行等机构推出了“校园贷”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小额贷款需求。
——经济日报《校园贷正门打开》
看着大学生欲望的无底洞和背后虎视眈眈的市场,老编露出老母亲般担忧的眼神,然而年轻人会觉得我们这些中年人太委屈自己、不够与时俱进。只是,当大学生消费引发了种种幺蛾子后,我们难道只能指责当事人没有自制力,不懂得量入为出,甚至“活该”吗?
作为日经帖的大学生活费
自从大学教育逐渐和市场接轨,作为“自负盈亏”的个体,学生也常常要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杂费的负担,这自然少不了大环境下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低估市场化变迁带来的大学生生活和消费观念变迁——就算我们没有卖肾买iPhone X的需求,铺天盖地的商家推广和校园贷广告也能硬生生给我们“制造”出来。大学生活费这点“小事”之所以能变成日经帖,一定是因为它触到了大学生和大众舆论的某些痛点。
通过大学生活费,同学之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阶层差异,黑心资本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大学生“韭菜”收割之道。面对此情此景,再回顾一下“50后”、“60后”的大学生活,老土逗们觉得,能够免除学费、补贴甚至全包生活费、物质消费选择虽然少但物价低,没有超前消费也没有攀比的时代,不也挺好的吗。
作者:沙捞越 酥麻麻
美编:黄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反思常识的内容合作社
挑逗青年人理解世界的动能,激发改变世界的灵感
今日搜狐热点60510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豆芽的小帽几)
第三方登录:大学生月生活费2千仍喊穷,究竟花多少才合理?__理财频道 - 融360
大学生月生活费2千仍喊穷,究竟花多少才合理?
大学生月生活费2千仍喊穷,究竟花多少才合理?
近年来大学生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学生表示每月2000元仍然不够花,究竟花多少才合理?你当年花多少?
  近期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共同发布了《上海市大学生信用消费指数》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的高校学生中,每月的生活费1000元以下的占15.67%;元的占58.09%;元的占19.53%;3000元以上的占6.7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在元之间。
数据来源:《上海市大学生信用消费指数》
  然而据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超过1200元的占比只有9.76%,上海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很多学生表示,一线城市物价水平较高,大学生除了基本的吃穿用之外,还有很多社交场合需要花钱,因此2000元的月生活费都算是最基本的了。
  针对大学生生活费的问题,网友都是如何评价的呢?
  @ up吱吱吱吱吱:我的生活费全吃了,早饭平均6元,午饭晚饭平均8元(吃肉不止这点),水果10元,时不时改善一下伙食聚个餐啥的,有时也会经不住诱惑买点坚果啥的,一个月吃上千,真想缝上这张嘴。
  @ W明璇儿:北京,不买衣服不买化妆品不出远门 一个月1600
  @巧克力不是我:这数据一点都不准确,瞎说,明明要更多钱才能活
  @胖达sisterxxxi:男生谈恋爱花钱多一点,女生护肤化妆花钱多一点
  @大豆大豆豆豆:我怎么觉得这个数据不太合理啊&&高中同学现在遍布全国在上大学,不管上海武汉还是南京,没听说过有低于1500的啊,只有百分之9超过1200?
  @__Mr__夏:这数据明显不合理啊,我在东北上学,小碗拉面8元,大碗10块,一个月1500的生活费,将将够用
  从众多网友的评论中,小编总结出两点关键信息:
  一、该份调查数据并不准确,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际消费水平要更高,即使是二三线城市,一个月生活费也要超过1500元;
  二、大学生消费领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吃穿用之外,还有很多其它花钱的场合,比如社交、谈恋爱等。
  算笔账,大学生究竟要花哪些钱?
  由于各地物价水平差别较大,我们这里暂且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例来说明。
  1、伙食费:虽说学校食堂的餐费比外面餐厅便宜了很多,但一日三餐算下来基本上要在15元以上,再加上水果、零食起码要20元了,每个月同学之间还要聚餐1-2次,按照每个月150元计算,那么单单伙食费一个月就要750元了。
  2、生活用品:牙膏、牙刷、洗面奶、卫生纸、洗衣液/洗衣粉、沐浴露、洗发膏等基本的生活用品,一个月平均100元左右。
  3、穿着:在穿着方面,女生买的数量较多,男生在每件衣物上花的单价会高一些,这方面的花费差异较大,不过基本上一个月也要300元了。
  4、女生的化妆品:现在大学里面女生化妆的比例越来越高,每个月的化妆品按照200元来计算。
  5、男生的电子设备:男生在一些电子设备上面比较烧钱,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对电脑的配置要求会比较高,这里按照平均一年2000元来计算。
  6、手机及话费:现在大学生都很注重面子,用iPhone手机的比比皆是,即使是其它品牌手机平均也要2000元,每个月的话费在50-100元之间。
  7、交通费:市内公交及地铁费一个月按照50元计算,每年回家的火车票钱,按照一年2次来回4次、每次200元计算,一年要800元。
  8、旅游及外出:碰到周末或是节假日,如果不回家的话,很多学生都会结伴出去旅游,不同学生之间差异大,一年也要元了。
  这八项费用加起来大概每个月平均在2000元左右,如果有些同学较为节约,买的衣物较少,再扣除掉化妆品、旅游等费用,一个月也要1500元左右。
  除了以上大部分同学都会涉及到的生活费用之外,还有一些花销要分情况、分人,比如谈恋爱的成本越来越高,生一次病也要额外多花一笔钱,同学过生日送礼物,手机、电脑坏了需要维修费&看来大学生需要花钱的地方真不少啊。
  父母能否承受得起子女日渐增长的生活开支?
  在中国,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挣一点钱,另外大三、大四的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一小笔收入,不过很多情况下实习单位并不发工资,而且大学生在毕业季的花费会更多。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在学校里所有的开销都要伸手向父母要。实际上现在城市中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父母的工资收入并不高,面对子女日渐增长的生活开支,父母能否承受得起?
  此外,除了以上所说的生活费之外,还有两点支出我们没有考虑到,即学费和住宿费,一般学费一年平均在5000元左右,住宿费1500元左右,这样加起来平均每个月就要元。要知道,父母挣的钱不光要给你一个人花,家庭中还有很多其它开支。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非常强,很多人攀比心理重,即使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在消费商也要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看齐。大学里没有用上iPhone手机就觉得低人一等,交个女朋友每个月就要多花千元,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些同学用完了家里给的固定生活费,甚至打起了校园贷的主意,然而每个月都超支靠自己肯定还不上,最终还是要家长来替自己买单。
  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我们上面列了很多项消费开支,有些花费是必要的,但有些花费是非必要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做选择。
  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你的消费开支一定要符合家庭的经济状况。你看着别人穿着名牌的衣服、进出高档的餐厅,那是因为人家的父母有这个经济水平,盲目攀比只会让自己父母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学生时代花钱就大手大脚,等毕业工作了每个月都是月光族,那时候才觉得父母挣钱有多辛苦。与其羡慕那些富二代,不如踏踏实实学习、努力培养一些工作后需要的技能,争取毕业后进入更好的单位,花自己的钱才最踏实。
  延伸话题:你认为大学生一个月花多少钱才算合理?你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花多少?
  想获取更多技能,可以到微信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回复【7天】获取【7天升级理财达人】。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生活费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