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求婚主题曲1题,这一题求2与3之间的距离为什么不能用比例式算??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季云大夫本人发表
关于胎儿羊水检测为47XXY/46XY嵌合体的咨询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现在问题如下:
1,至于只是一瓶培养液还是多瓶培养液中同时测出还不知,准备今明天去问下,只是第一位专家说过他们都是两瓶测试的。问题是他两个结果一个11%,一个是5%左右,哪一个更确切?
2,如果脐血检测染色体正常,是说明假嵌合? 也就是相当于胎儿以后出生后检测也正常,各方面也正常?还是说只能说明中胚层也就是血液,肌肉,内脏,生殖系统等正常,而羊水内细胞是外胚层掉落细胞,而外胚层对应的皮肤,神经系统也是依然存在问题?如果是说明外胚层存在问题,那如果孩子要了,以后问题严重吗?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以后的性健康和生育吗?第二位专家还说过就算中胚层正常,也有可能集中在生殖系统而脐血检测不出,这个我很不解,血液不是全身流动吗,为何会检不出??
3,如果脐血检测问题比羊水的检测还严重,那我们可能偏向于引产,不让孩子以后痛苦。纠结的是如果检测结果和羊水检查一样,5%-10%左右,那我们该如何选择?网上说的症状与异常细胞所占的比例成正相关,但是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完全有可能异常的47XXY集中在生殖部分,而造成严重的性发育不良和不育,而不是简单的按比例程度损伤?
4,网上关于47xxy嵌合是否影响性发育以外的智力等说法不一,请教下,对性发育以外的别的方面到底有影响吗?
所就诊医院科室:
四川华西附二院 优生优育专科
检查资料:
&副主任医师
1.采用了两种方法均发现为嵌合体,可以诊断为嵌合体,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无法确定哪一方法的结果准确。2.不建议脐带血穿刺,因为来源于不同胚层,即使脐带血穿刺结果正常,也无法预判胎儿出生后的表型。3.对胎儿染色体嵌合体,特别是嵌合比例较低的,无法相对准确判断胎儿出生后的表型,你只能自己知情选择。4.原则上,46,XXY一般只会表现为男性特征不明显或无生育能力,有时也会出现两性畸形,一般无智力障碍。
状态:就诊前
谢谢杨医生,再请教下:
1,如果脐血正常,也就是中胚层基本正常,中胚层中包括生殖腺(网上说不包括生殖细胞这个不太明白,是指卵子与精子不是中胚层产生,哪算是哪相胚层?),是不是能较大概率说明对生殖系统和生育的影响就非常小了,而仅可能是对神经以及表层皮肤类影响?如果是这样,加上嵌合率低,现在B超各方面正常,实际上这种影响较小,我们也能接受,相信孩子将来 也不会太大问题。
2,如是脐血也是低嵌合型,像这种低嵌合型,以后在青春期能通过外有药物改善男性特征和生育能力吗?在你们临床实践中,像这种低嵌合型,生殖系统健康发育和具有生育能力的概率高吗? 我知道这个与个体相关,但是这个概率正是我们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谢谢。
3,另外这种情况下,我们夫妻俩有必要做次染色体检查吗?
&副主任医师
1.脐带血穿刺结果是否正常对你评估胎儿出生后的表型没有实质性帮助。因为作为嵌合体,各种组织中的嵌合比例都会不同。2.我不知道这样低比例嵌合体的胎儿以后表型是怎样,但是,在不少不育和性别特征不明显的患者中的确有低比例嵌合体的存在,一般也作为病因。3.胎儿染色体异常与父母染色体并无关系,你们是否做染色体检查不重要。
状态:就诊前
杨大夫,从你的角度趋向于保留还是放弃?
仅仅是个参考,不必有所顾虑,谢谢
&副主任医师
不做建议。
疾病名称:y染色体微缺失&&
希望得到的帮助:NT 唐筛 DNA 都没有问题,还需要做羊水穿刺吗?
病情描述:男方y染色体微缺失 46X del Y q12,查基因AZF a b c d 并没有缺失,做的二代试管,第一次两个月胎停,第四次终于成功受孕现在已经19周。
疾病名称:我怀孕胎儿严重畸形,,我想说要查染色体吗&&
希望得到的帮助:有什么建议
病情描述:我想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小孩这么严重畸形。只有一条腿。还腹裂
疾病名称:遗传学,染色体&&
希望得到的帮助:宝宝健康的概率
病情描述:想知道宝宝是否健康,28Mb的数值大吗?有必要检查父母的基因吗?无家族史。
疾病名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姐妹有一人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另一个人正常,请问生下的孩子是否会得?
病情描述:医生你好,我妹妹有先天性免疫缺失,我是正常的,请问我生孩子时需不需注意点什么?我得孩子是否会得先天性免疫缺失?
疾病名称:新生儿肾积水&&
病情描述:女,38岁。请医生开处方;预约手术;请医生帮助诊断病情,给诊疗方案/意见;
——以上来自于日的病历记录
疾病名称:染色体异常&&
希望得到的帮助:医生,21三体嵌合比例56.7%,还有必要做脐带血穿刺吗?谢谢
病情描述:医生,21三体嵌合,一般由什么引起的?如孕前两三个月搬了新办公室,15平米办公室有三套木质家具,有味道,会不会是孕妇闻了有毒气体所致?
疾病名称:胚胎PGS检测9号染色体问题&&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了解47,XY,+9是完全没有移植价值的胚胎、还是属于可以尝试移植的嵌合体?
病情描述:一个囊胚PGS检测结果为:47,XY,+9
请问这个结果是非整倍、还是嵌合体?
疾病名称:基因遗传&&
希望得到的帮助:我和我老公再生育一个健康宝宝的概率有多大?我的大宝现在身体健康有需要做基因检查吗...
病情描述:孩子的基因检测报告第14号杂合子,22号半合子,我携带这两个基因,我老公是正常的。请医生帮我分析一下这报告的内容。孩子这个情况严重,会引起什么疾病?我和老公再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概率有多...
疾病名称:女方罗伯逊易位&&
希望得到的帮助:女方染色体罗伯逊异位,现在已经怀孕三个月,好宝机率大吗?
病情描述:女方染色体罗伯逊异位,现在已经怀孕三个月,打算过几周去做羊水穿刺,但是还是担心,之前胎停两次,都在2个月左右 ,这次nt已经过了,想知道罗氏易位自怀超过三个月好宝机率大吗?
疾病名称:遗传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给些专业的建议
病情描述:试管三代可以避免精神分裂疾病吗?广西南宁可以做三代试管吗?
疾病名称:遗传学&&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想确定一下会不会得唐氏综合症
病情描述:我做的第三代试管婴儿,原因是13.14罗氏易位,请问我的小孩会的唐氏综合症么?
疾病名称:染色体&&
希望得到的帮助:有什么遗传
病情描述:9号染色体
疾病名称:产前筛查&&
希望得到的帮助:到底这个16号?体对宝宝影响大吗
病情描述:做无创检查16号染色体异常
疾病名称:耳聋基因携带者&&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给我一些治疗建议
病情描述:没家族史,咨询我是耳聋基因携带者,胎儿会不会耳聋,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
疾病名称:不育&&
希望得到的帮助:47xxy染色体不育有办法治嘛
病情描述:看百度说47xxy染色体男的会睾丸畸形体毛少之类的好像与自己挺像备孕两年没孕要是这种体质能治愈嘛
疾病名称:怀孕了说孩子畸形率高,&&
希望得到的帮助:可以去门诊
病情描述:现在怀孕4个半月
疾病名称:足跟血耳聋基因没通过&&GJB2 235del C显示杂合突变&&
希望得到的帮助:我们有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做一个耳聋方面全面的基因筛查
病情描述:孩子出生时足跟血里的聋哑基因显示有一项异常,检查结果已上传。孩子爸爸家族有聋哑人,孩子爸爸听力是正常的,我听力也正常。出生时孩子的听力检查都通过,后来的各种听力体检也正常。我想确定...
疾病名称:染色体异常&&
希望得到的帮助:染色体异常是否能治疗
病情描述:胚胎停育两次,第二次已取胚胎做绒毛监测,检查结果染色体缺一条,要求检查夫妻双方染色体!
疾病名称:请问地方的三级医院能查染色体吗&&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要去三甲医院检查
病情描述:想做下孕前检查,查一下染色体,三级医院能检查吗,县医院查不了
疾病名称:21三体&&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可以根据我的体温分析一下周期是否正常,哪里不好的可以提供一些检查建议
病情描述:备孕中,已经吃了三个多月的叶酸和中药了。从去年刮宫到现在刚一年左右,现在只是月经量少,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二。但日子都差不多挺准的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杨季云大夫的信息
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单基因遗传病(如多囊肾、血友病、视网膜色素变性、地中海贫血...
杨季云,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杨季云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遗传咨询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优生遗传咨询专病门诊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学遗传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学遗传研究所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遗传代谢病筛查科
副主任医师
自贡市妇幼保健院
遗传生殖医学中心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遗传代谢病筛查科
湖北妇幼保健院
优生遗传科年度第二学期湄潭求是高级中学 高一物理期中测试卷
命题人:谢启红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 1、关于不共线的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可能是曲线运动 C.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2、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抛出位置多高,抛出速度越大的物体,其水平位移一定越大
B.不论抛出位置多高,抛出速度越大的物体,其飞行时间一定越长
C.不论抛出速度多大,抛出位置越高,其飞行时间一定越长
D.不论抛出速度多大,抛出位置越高,飞得一定越远 3、一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在其运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线速度
D.向心加速度 4、下列关于火车转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转弯处使外轨略高于内轨
B.在转弯处使内轨略高于外轨 C.在转弯处使外轨、内轨处于同一水平高长
D.在转弯处火车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5、下列关于开普勒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 行星与太阳间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角度相等 第 一 页
C.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二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三次方的比值都相同 D. 行星轨道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大 6、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半径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
A.如果线速度大小不变,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B.如果角速度不变,周期变为原来的2倍
C.如果周期不变,向心加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
D.如果角速度不变,线速度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 7、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倍 8、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轮,大轮直径是小轮直径的2倍,A是大轮边缘上一点,B是小轮边缘一点,C是大轮上一点,C到圆心O1的距离等于小轮半径(转动时皮带不打滑)。用vA、vB、vC分别表示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A、?B、?C分别表示A、B、C三占的角速度,aA、aB、aC分别表示A、B、C三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A.vA:vB:vC?2:2:1
B.vA:vB:vC?1:1:2
?A:?B:?C?1:2:1 ?A:?B:?C?1:2:1 (第7题)
C.vA:vB:vC?1:1:2
aA:aB:aC?4:4:1
D.vA:vB:vC?2:2:1
aA:aB:aC?2:4:1
二、实验题:(共18分) 9、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时,已备下列器材:白纸、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铁架台,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
实验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引起实验的误差
(4分) A.安装斜槽时,斜槽末端切线方向不水平
B.确定Oy轴时,没有用重垂线 第 二 页
C.斜槽不是光滑的,有一定摩擦 D.空气阻力对小球运动有较大影响 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进行实验后在白纸上作的图,实验过程中需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能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中应注意
;(3分)计算小球平抛运动初速度公式为:v0=
(4分)(用x、y表示);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可计算出v0?
ms。(3分) 三、计算题:(三小题,共44分,其中第10题、第11题分别为12分,第12题为20分) 10、 牛顿认为公式中的引力常数G是普适常数,不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地点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引力常数的准确测定对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将提供直接的证据。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 )根据牛顿提出的直接测量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想法,采用扭秤法第一个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数。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轻而坚固的T形架,倒挂在一根金属丝的下端。T形架水平部分的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是m1的小球,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面小平面镜M,它能把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这样就能比较精确地测量金属丝地扭转。实验时,把两个质量都是m2地大球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它们跟小球的距离相等。由于m1受到m2的吸引,T形架受到力矩作用而转动,使金属丝发生扭转,产生相反的扭转力矩,阻碍T形架转动。当这两个力矩平衡时,T形架停下来不动。这时金属丝扭转的角度可以从小镜M反射的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求出,再根据金属丝的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就可以算出这时的扭转力矩,进而求得m1与m2的引力F。 (1)若已知小球的质量m1?1kg,大球质量m2?2kg,两球心间的距离l?20cm,请据引力常量G的标准值求出两球间万有引力F的大小。(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请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地球的半径R和引力常量G,推导表示出地球的质量M。
11、如图所示,一个圆盘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角速度是4rads。盘面上距盘中心0.10m的位置有一个质量为0.10kg的小物体与圆盘保持静止,跟着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 (1)分析小物体的受力情况?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 第 三 页
(2)求 小物体所需向心力的大小。
12、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轨道与光滑半圆弧轨道相切。圆轨道半径R?0.4m,一小球停放在光滑水平轨道上,现给小球一个v0的初速度,达到C点的速度为v,(取g?10ms2,不计空气阻力)。
(1)若小球恰好能达到C点,则小球达到C点时速度为多少?
(2)若 小球达到C点的速度为v1?3ms,则小球落到水平轨道前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及落到水平轨道时速度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3)若小球达到C点的速度为v2?4ms,则小球达到C点时加速度大小及对C点的压力别是多少?第三单元比例&&&课时备课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比例的意义(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九第5、6题。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 3&&&
&&&&&&&&&&&&&&&&&&
前项&&& 后项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
&&&&&&&&&&&&&&&&&&&&&&&&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 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练习十3、4题
第四课时: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5题。
第五课时& 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1厘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千米= (&&&
20米=(&&&
50千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第六课时& 求实际距离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
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 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3)&&&&&&
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
做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1,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学生是否清晰认识正比例意义,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引导:1、认识到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3、这两种量的变化是相互有联系的;4、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比值不变。
对照以上内容,我想在新授前增加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相关联的量”。
一、复习导入:
1、选择条件,再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30千米
(2)苹果每千克4元
(3)买3千克苹果
(4)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小时
(5)小芳每天写2页毛笔字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选(1)和(2)这样两个条件,再提问题呢?体会到数量之间要有联系(也就是相关联),才能找到相应的问题。
2、谈话导入:下面表格中的两个数量是否相关联?
这样进入新授的学习比较顺,同时,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看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而这个比值一定要有意义才行,不能随意的两个量就看比值是否相等,这个比值必须有意义才行。
第二,“正比例”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例的量”是两个正比例量的名称,这两个概念也要防止学生混淆。
课前思考:
看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我深有体会。记得以前在教学这一课时内容时,由于自己对教材钻研不够,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现在想来,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很好地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没有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学生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会感到哪些困难。现在,高教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我们可以认真学习并在执教时好好把握。
课堂上在组织学生完成教材所提供的相关练习时,我们也要多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经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思考过程。
练习十三的第3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课后反思:
课堂上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时,我将教材上的一段话概括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在练习中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和回答,如:因为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所以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因为今天只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数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所以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做出判断。但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像例题或练习题中以表格形式出现的而是直接要学生判断时,有些学生就无法正确判断了。如:每天用煤量一定,用煤的天数和用煤的总量是否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宽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这时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一次看教材,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正比例的意义,觉得很难下手。当我看到高老师和孙老师的课前思考时,感觉收获很大,高老师把正比例的意义归纳的很好,学习到了。也让我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没有花时间认真的钻研教材,于是,再把教材看了一遍,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部分内容,还是颇有收获的。
本来信心满满的去上这课,但是课上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学生的反映没有预期的好。在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后,我向学生指出碾米的数量相当于是工作总量,每小时碾米的吨数相当于工作效率,揭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式。有一小部分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不是很明白,结合做练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类题目,所以我让学生记住了这一数量关系式。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学生刚开始在判断时基本没有问题,他们知道比值要相等时才可以成正比例,但是具体判断时要看这个比值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要找出数量关系式,有小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说:因为比值相等,这是不全面的。这也导致了学生作业中写的不是很完整,仔细一想,或许是课上讲得不够仔细,自己的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正如孙老师所说的,补充习题的判断题我也是指导学生完成的,也顺势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长一定时,它的面积和宽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加以区分。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探究两种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是学生学习静态数学向动态数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基础,学好它意义重大。当然,学生初步接触到动态的数学,在观念上转变较难。
课后反思:
由于今天早上有一节教研活动课,为了避免连上两节数学课,所以把这节数学课调到了下午。
在新授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表中的规律,不是通过例题归纳正比例的特征,而是讲完了试一试,从中找规律的方式,揭示正比例的特征,增强学生对所学规律的可信度。
学生对课上出现的几个判断题中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大部分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但有一学生在我举例身高和年龄两个量时,就提出了疑问,身高和年龄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所以干脆让学生不去考虑相不相关,直接从第二个条件出发来判断,不知是否恰当?
课后反思: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概念教学,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建立清晰的表象。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从判断正比例的几个重要要素让学生分析思考,由于概念的内容比较长,比较复杂,尽管学生意会了,但用语言表达判断时,学生还是比较生疏,处于模仿状态,还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第二,对于用具体情境,具体数据来分析的实例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但完全用语言表达的数量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练习中出现变式情况,更是比较难以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学生的数量关系存在困难,特别是根据两个量找出它们的比值,而这个比值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要有现实意义,且学生能正确表达。所以在课堂课外作业中,我都要求学生写出判断时的数量关系式,以此训练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6~8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且知道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比例关系——反比例。
板书课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乘积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
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数量和单价成反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xy=k(一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本课时教材的编写同例题1类似,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借助例题3的学习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出示例题后,要让学生理解这里是用60元钱购买不同单价的笔记本时,笔记本的单价与可以购买的数量之间的情况。在组织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探索“单价”与“数量”的变化规律时,还要抓住以下环节:1.当“单价”变化时,“数量”是否也随着变化?2.这种变化与例题1中两种数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什么规律?
在揭示了例题3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还要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关于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话,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关系……
在“试一试”、“练一练”时,我们仍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然后用较完整的数学语言来分析数量间成什么比例以及判断的理由。教学时形式可以多一些,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可以让学生同桌间先互相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然后再请个别学生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及时评价和小结。
在课堂作业时,我想也可以选几题让学生写出判断的理由。
课前思考:
以前这个内容上过公开教学,所以有些钻研。
对这个内容,我想根据我的教学实际作如下调整,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不知我这样的设计是否太开放了?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说,教师结合板书: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
1、出示例题3表格
追问:那么表格中的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交流,说明理由。从中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这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这两个量也会变化,变化也有联系,但变化时,不是同向变化,而是相反变化,变化时,不是比值相等,而是两个量的积相等。
3、引导学生,像这样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你也能起个名称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方向或者从变化的结果来想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4、反思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5、第一层次巩固:试一试,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反比例字母表达式。
6、第二层次巩固(略)
课后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反比例的量,课前我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和提问。在教例题的时候,学生能说出这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学生也能够发现单价和数量的积是相等的,能够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整个例题的教学上得还是比较顺的,这也有赖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课上也让学生比较正、反比例之间的区别,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如何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课上也留了些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的练习。但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看,并不是很理想。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结合在一起,有些学生就有困难了。尤其是“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题,学生都认为是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有一个班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是判断正确的,有点意外,或许在平时的教学中真的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
课后反思: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成反比例的量》,因为有了前面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例题3时都能马上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学生也都能理解。练习十三中的很多练习都以列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出了两种量中相对应的几组数,让学生通过对表中这些具体数据的观察,找出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以此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这种形式的判断练习,对学生来说比较直观,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能够让他们经历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思考过程。但在直接给出两个量让学生进行判断时,学生往往不会从正、反比例的意义来思考,这样也就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三角形面积一定时,三角形的高和底等。课堂上,我让学生思考过“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个量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意识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而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当然,生活中这样的相关联的量很多,正如顾校长在他的帖子中谈到的生活中有的量相关联,但不成比例;有的量没有关联------在下节练习课中,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结合判断正比例的几个要素来分析例题3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理解反比例意义,且通过对比,学生也掌握正反比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在巩固练习中,对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学生能很快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但在完成补充习题时,也在判断“当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时,学生也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巩固练习中出现的习题都是基本的典型的正比例或反比例习题,缺少变式练习,所以学生不知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或者有学生感觉是成反比例的,但表达不清晰,概念不明确。所以在下节课练习中要增加判断变式练习。
第二,在学生判断语言文字提供的素材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时,我要求学生将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习题要求写出数量关系式,发现学生在写数量关系式时,根据两个量得到的第三个量是什么,不会用语言文字清晰、正确地表达。
课后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因为有了前面的正比例的学习,学生学习反比例的意义还是比较轻松的,在例3的自我发现规律时,发现的变化规律是比较多,但是最终还是要抓住关键的两点,当一个量扩大时,另一个反而缩小,当一个量缩小时,另一个量反而扩大;二是总价不变。在揭示反比例的名称后,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用“反”这个字,明白两个量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正比例是两个量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高教导和孙老师提到的问题我们班也有,教材上不成比例的例子太少了,很想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判断,明天的正反比例综合练习课中,就准备让学生练习练习,以提高对正反比例的认识。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导入:同学们,像例1中表中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示其他各组数据的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69、70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 =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四、课堂练习: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教材提供的练习十三的第9-13题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判断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练习,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
&沈老师在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习题的同时,还补充了相关的拓展题,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是非常及时。
关于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的确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再补充以下练习:
1.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 )比例。
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3.当a╳b=c(a、b、c均不为0,a、b、c为三种量)。当(&&&
)一定时,(&&&
)和(&&&&
)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 )比例。
二、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 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2.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3.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4.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5.树的高度和它生长的年数。
6.人的体重与他的饮食量。
7.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8.圆的周长一定,圆的半径与圆周率。
三、解决问题。
1.一种注射用药水,用药粉和葡萄糖水按1:500配制而成。要配制这种药水250.5克,需要药粉多少克?现在有3克药粉和1250克葡萄糖水,最多能配制多少克这样的药水?(用比例解)
2.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南京、北京沿着同一条铁路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12小时后,两车相遇。问:在1:5000000的地图上,这条铁路全长多少厘米?
课前思考:
我在教学时,要将沈老师设计适当调整,先与学生分析研讨教材上的习题第9-11题,因为这些习题有具体的情境与数据,便于学生分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没有教材中的数据,也能根据题意理解题中隐藏着什么一定。且这些习题都是用同一个情景隐藏着两个比例关系,有效地防止学生只认情景而不分析数量关系的状况。再完成教材上第12-13题,这些习题由直观具体逐渐变抽象。最后补充孙老师设计的判断补充练习。有关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下一课时完成。
课前思考:
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后安排的一节比较综合的课,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开成对数量关系的更完整、深刻的认识,提高判断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让学生要清楚得找到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这两个两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让学生明确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一是找“变量”和“定量”,二是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写出数量关系式,三是按照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判断。
感谢同组老师补充的题目,我会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课后反思: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数据,学生判断其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并不困难,基本都能判断正确。但是脱离具体的情境和数据之后,有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
在完成第十题,要求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时,学生都是根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米,图上12厘米就表示实际距离480米。但当我提出用解比例的方法求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之前在教学第三单元的时候强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如单位要统一,解设的时候要注意单位等,学生全都忘记了。这也使我有了一定的反思,为什么学生这么快容易忘记,单独授课的时候学生都掌握的不错,但一旦综合起来,很多学生就有困难了。对于一些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平时常遇到的学生也没问题,但是稍微抽象一点或者条件是隐含在其中的,学生就不会判断了,所以越教越困惑,怎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判别是否成正反比例,但还有部分学生,当题中出现隐蔽的不变量时就感到困难。
练习中的这的道题——“当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与高成反比例吗?”,我们班许多学生认为不能成反比例,原因是这其中有个除以2,我们研究反比例时,只能对两个量进行研究。很显然,学生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反比例意义理解不透彻,我是这样启发的:
问:什么是反比例的意义?
生:两个相关联的量,……
问:这道题是让我们判别哪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
问:你们认为三角形的底和高在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
生:底和高的积要一定,它们就成反比例。
问: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吗?
生:底与高的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一定的,所以它的2倍也是一定的,所以底和高的积是一定的,成反比例。
问:看来,这其中的除以2对我们理解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有影响吗?
生(没有)
练习十四的最后一道题,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成正反比例的实例,并在表格中表达出来,学生大都是模仿教材中的一些事例进行改编的,大都是与价钱、工作问题、路程有关。
课后反思:
今天上完课后,我查阅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正、反比例的教学目标,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4.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结合本节练习课,教材安排的第9-13题的练习就是围绕上述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第9、10题就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情境和数据,所以学生根据这些具体的数据能正确地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写出关系式并做出判断。练习第11题时因为有了教材提供的两张表格,所以学生们也能正确分析和判断。而在第12题第1小题的判断中,不少学生出现了错误。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不理解每块砖的面积与铺砖块数、房间面积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第13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一些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从课堂上的练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填写表格,通过填写表格,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学生原有的数量关系在之前没有系统学习,所以在判断时出现了一定困难,学生不能根据两个数量,得到一个相应的数量关系式,更不用说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式了,所以就影响了判断的正确率。学习了组内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深受启发,在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借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内容:补充: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1)8/X=Y;(2)X/8= Y;(3)X-
)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a和b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72天,由于改成节能炉灶,实际每天只烧2。4吨,这堆煤可以烧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练习:在标有0& 40&
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函数值域的求法及例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