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属于临床医学是医生么还是普通医学,或者都不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国家级基地:
省级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中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职称: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 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中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中医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 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 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药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 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药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中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中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副主任中医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 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室: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医疗行业财务专家
辛苦学医5年却成为不了受人信赖的医生,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痛点。为此,国家大力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理应受惠改革的医学人才却对医学教育“精英化”并不领情。这类矛盾尤其反映在规培领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医学科普作者
又到溺水高发季节,网络间各种溺水急救资讯广泛传播。然而,这些所谓溺水急救科普鲜有严谨靠谱的,往往充斥着各种错误。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溺水急救来说,细节决定生死,这些错误往往可能葬送了溺水者最后的生存机会。
让人物说话,为城市代言
香港市面上拔罐、按摩这类传统项目的店铺越来越多,尤其是这三年,旺角和尖沙咀有很多楼上店是沐足、推拿等,这类店铺越来越兴旺,能够带来许多商机,可能有些师傅是有证书的,但很多东西是违背了中医学的。
军事、历史观察者
网上搜“华佗”,其生卒年份,大部分标注“?-208”,即华佗死于公元208年。然而任何史书都没记载华佗是哪年死的。这个208年,是怎么得来的?很简单,翻阅史书,各路对照,合理推断。华佗去世的年份,只能是公元208年。
为你不着边际的企图心
“我来自印度的小城浦那,来中国的时候,我觉得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次元。中国的基础设施让我仿佛回到了曾经住过的迪拜,比印度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乐在其中的医学院印度小哥问我要不要去他的宿舍感受一番,原本还有点害怕和羞涩,结果他拉着我看了一晚上的新德里城市宣传片。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很多文章和宣传会以“献血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益身体健康”为由鼓励大家献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以“献血、有益”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也在国际医学论文库Pubmed搜索“blood donation + benefit”,结果发现……
医学科普作者
美国小男孩在游泳中溺水,被及时救起后无恙,但在之后的第六天突发死亡,医生怀疑死于“干性溺水”,也被称为“继发性溺水”。如果报道属实,那么这个医生的知识落伍了。因为“干性溺水”与“继发性溺水”就不是一回事。而且,这两个术语早被淘汰了。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一开始,有人尝试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阴阳五行学说,比如阴是原子核,阳是电子。但这显然经不起推敲。中医界转而主张,阴阳五行这些难以用科学解释的理论,其实与中医理论并不等同。
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双盲临床实验,证明冰片的镇痛作用,并以科学手段分析和确认了作用机理。新闻一出,大部分读者第一反应是高兴,第二反应是高兴,第三反应还是……哦不,是掉到一堆老话题里:这是不是“西医化”,是不是“废医验药”?
资深生物制药专家
这个问题不该用简单的是与不是来回答。因为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古代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经验体系,这个经验体系中确实包含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风云学会会长
近日,《肿瘤生物学》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稿107篇论文,被撤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对作弊固然应强烈抨击,但同时也可看出,这样的作弊手段很低级,应该很容易被发现。那么?当初该杂志为何当初没有发现,却出现了大规模的“放水”行为?
医疗行业财务专家
笔者接触的中医从业人士,在对疫苗的认识上跟笔者的观点完全一致。毫无疑问,假借中医之名鼓吹抑制疫苗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医。他们的做法,给不了解中医精华的人提供了靶子,伤害了中医的形象。
妇产科男医生
“宫寒”本身就是一个伪中医的概念。中医学的文献记载和正式的教科书及相关的中医妇科专著中并无此词条。如果有所谓的“医生”给你诊断了“宫寒”,你没必要去搭理这个诊断,更没必要针对这个“宫寒”进行任何治疗。
留德经济学博士、企业管理与文化战略专家
对于中医持怀疑论态度的主要理由是:1.中医的生理与病理模型,停留在《黄帝内经》框架,不兼容于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2.中医望闻问切的临床手法,与西医基于细胞学、基因学的手段相比,不在一个层面;3.关于药物,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疗效因果分析的链条也复杂。
美国《大众科学》科普作者
当你许下新年决心的时候,你在那一刻对这个决心感觉良好,因此你预测自己未来也会对这个决心感觉良好。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发现,“从神经学上讲,我们把未来自我想成陌生人。”
资深生物制药专家
为何某些中医人士强烈排斥当代学术规范、非要坚持“师徒传承”的荒诞论调呢?说穿了,无非是他们的医术其实不管用,疗效不具备可重复性,一旦公开就会穿帮。或者他们秉承“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封建手工业者心态,拒绝按照当代学术规范分享知识。此外,打出“师徒传承”的幌子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
资深生物制药专家
有些人认为,只有从中药铺子买回来、在家熬出来的中药才叫中药。这种想法作为文化取向无可厚非,作为治疗手段实不可取。中药包使用不便、药效不稳、易遭污染。以中成药取代中药饮片,则完全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唯有将中医药纳入工业化、现代化的轨道,才能使它的传奇延续下去。
资深生物制药专家
中医有真伪之分,为中医掘墓的,其实正是一帮“伪中医”,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江湖骗子,还包括那些吹捧中医、整日号召“保护国粹”的人。正所谓“一粉顶十黑”,这种缺乏理性的狂热宣传,比负面宣传更能够产生强烈的负面效果。
丁香园专栏作者
媒体宣传“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既不准确,也为时过早,以至于跟现实已经拉开很大差距了,极容易产生误导。作为肿瘤科医生,我收到了不少私信问询。我很担心会有骗子借着热点、炮制小苏打水卖给患者喝来抗癌。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黄石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里约奥运会上,紫黑色圆印一时抢了金黄色奖牌的风头。菲尔普斯为代表的部分美国运动员身上的拔罐印痕不仅引爆了媒体的热情,更引爆了广大中医粉丝的爱国情怀。在中医粉看来,菲尔普斯们身上的印痕就意味着拔火罐得到了西方的承认;这无疑狠狠打了中医黑们的脸。拔火罐是中西医大对决以来的一次伟大胜利吗?是老外偷学走了我大中医的绝技吗?
现代医学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断肢再值、器官移植、甚至3D打印器官,医学昌明令人叹为观止。与对西方医学的追捧相反,中国传统医学备受质疑。中医承载了我国先人千年来的治病、生活经历,他该如何向世界证明自己?|/|/|/|/|/|
//|//|//|//|//|
【调查】怎样帮助临床医学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基础研究?
请各位医生或者医生的学生们就下面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1 国内医院的基础研究进行情况2 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3 目前是怎么满足这种需求的?4 需要哪些帮助?基础研究和对临床治疗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这取决于行医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在众多的行医者群体中,如何能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如何能更进一步推动临床应用,这与制度的导向性有关。医疗行业是不能完全市场化的一个行业,要是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医生有经济指标需要完成,在如此生存的压力下,大部分医生如何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业务和科研中。我觉得医疗和教育一样,都是应该由政府花钱的地方,投入多少都不为过,要是科研投入再加大,教育投入再加大,我觉得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会相对增多,环境也会更好。另外,我不太赞同剧中医疗环境太差这个观点。虽然里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病人的区别对待,医生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等等。但从剧中看,医生都相当的敬业,也相当的专业。虽然各怀鬼胎,权利斗争相当严重,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哪个国家,哪一行都是如此。我不是医生,把电视剧的观后感写出来,希望抛出一块砖,能引出一块玉,呵呵我是在上海一所医科大学里做基础的博士的,本科学的是临床,有许多同学在念临床的说是或者是博士1、国内医院的基础研究进行情况。据我所知,全国90%以上的医院是不可能进行基础研究的,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教学医院可能好一点,医生们想做基础实验,联系各基础的教研室或系,可以做做,但是出不了大文的。真正的临床大文应该是主要是在临床上发现了某特异现象,和搞基础的人合作,这才能各尽所长2、 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似乎在地级市以下的医院,基础研究不是很恰当。做临床调查比较常见的。在普通3甲医院里,核心期刊就ok,只是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而以,不是决定因素。而在比较大的教学医院里,评职称是头破血流,这时拿出一篇5分的SCI。。。。但是,这种需求是被动的,医院没有规定医生是不会去作研究的3、目前是怎么满足这种需求的?
硕士博士还好一点,可以花比较多时间来做做科研,尽管也少得可怜。到各基础的教研室去做或是直接合作比较多4、需要哪些帮助?
科研的思路、最新的进展、具体的实验方法技巧搞基础研究的要是能够出成果的肯定在医学院里有一席之地,据偶所知,大部分大学里的院士一般都是搞科研的吧,应该很少是给人看病的吧!临床的医生往往身处医疗一线,为了晋升之类的也会去搞实验之类的,但是说据实在话,一个医生要负责那么多的床位,哪还有时间去顾得上老鼠了?临床可基础研究可以不矛盾,但是中国的医生太累了,很难两者并重。其实偶觉得搞科研的应该在临床待上一阵子才会对基础有更深刻的认识,才会明白应该搞什么。说到底,偶认为基础研究的服务对象说到底还是临床。否则实验室里研究的那么多东西派什么用场呢?在偶学校也是基础研究的老板比临床的老板拽――有钱么!临床的研究生比较惨,搞个课题也是捉襟见肘的,老板没钱嘛!一般搞基础科研的人比较有钱,经费充足。锅盖 wrote:搞基础研究的要是能够出成果的肯定在医学院里有一席之地,据偶所知,大部分大学里的院士一般都是搞科研的吧,应该很少是给人看病的吧!临床的医生往往身处医疗一线,为了晋升之类的也会去搞实验之类的,但是说据实在话,一个医生要负责那么多的床位,哪还有时间去顾得上老鼠了?临床可基础研究可以不矛盾,但是中国的医生太累了,很难两者并重。其实偶觉得搞科研的应该在临床待上一阵子才会对基础有更深刻的认识,才会明白应该搞什么。说到底,偶认为基础研究的服务对象说到底还是临床。否则实验室里研究的那么多东西派什么用场呢?在偶学校也是基础研究的老板比临床的老板拽――有钱么!临床的研究生比较惨,搞个课题也是捉襟见肘的,老板没钱嘛!一般搞基础科研的人比较有钱,经费充足。这话值得商榷吧
做基础的真要上了临床,恐怕就不愿做基础了
我的学校也算基础学科非常强的医科大学了,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全国第一,可是三所附属医院还是人人打破头皮也要进。还是不是一个钱字!
作科研医生确实拿不到多少经费,可是医生拿钱比做基础研究的人多多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好不好。。。
除了院士级别这种人,做基础的哪个不愿意出国混去?还有,毕竟基础的东西需要很多的实验技术基础,去临床待上一阵子再来基础,就真成了开刀也开不好,实验也做不好的两头漂了。。。外国的临床结合基础,也大多是医院和基础实验室合作,没有一个人又临床又基础吧。其实真正的基础研究,是可以抛开目前的临床的,而能和临床结合的基础还是叫“应用性基础研究”比较好。随便举个例子,提出“DNA双螺旋”的两位大牛,完全像不出会和当时的临床有什么关系,可是就是他们奠定了目前生物界、医学界发展方向和里程碑。个人观点,大家一起探讨~~不得不承认现在临床医生的money确实可以有很多的途径,但是也不见得个个搞临床都是可以把腰包塞得满满的。一线的白大褂比起实验室里的白大褂就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而言,不见得很轻松。医院里能真正拿上很多MONEY的应该不会是拼命卖力的那些小虾们,可以有,但是不会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搞临床和搞基础的谁者口袋里的MONEY多的问题,这就是观点和角度的问题了。基础研究或许可以抛开临床,但是偶觉得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离不开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不管基础怎样发展,其最终还是为临床服务的。两者不是可以那么简单地分得那么毫无瓜葛的。也许从短时间考虑某些基础的研究对目前的临床还派不上用处,但是,从长远而言,总会有扯得上边的那一天!更何况,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搞不好今天哪个其它学科的新发现到了明天就不会被医学所用?小虾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指正!呵呵
我们俩似乎又到了争论基础和临床的老问题上来了。。。另外谢谢版主加分。。。我都不好意思了 嘻嘻“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搞不好今天哪个其它学科的新发现到了明天就不会被医学所用”
“也许从短时间考虑某些基础的研究对目前的临床还派不上用处”你在赞同我的话啊~~很多基础领域的东西是目前看不到应用于临床的价值的,却还是要做的,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为人类健康造福~~这是这个医药专业的终极目的,没有疑问的本讨论帖单ID加分不超过三分,但谢谢各位愿意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Goodluck_XD wrote:本讨论帖单ID加分不超过三分,但谢谢各位愿意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我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事情,也是切身体会吧:我99年考入上海的一所医科大学,专业是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是3+2,学校呆了3年,后来去北京一所医院实习了两年,毕业后由于学校的限制及其他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没上了临床的研究生,去了药理,主要方向是心血管药理,硕士做的是脂肪细胞因子和整体动物Telenetry遥控测定血压方面的东西,现在直博了,说句心里话,我很感激老板的器重!!现在回头想想,锅盖说的一线医生不一定会比干基础的轻松,这话很难讲的。我给你平行对比吧(1 学生)我天天早上大约8:30上班,晚上不休息,一般12点左右回去,累不累?我的同学有心内的,有胸外的,有神外的,有呼吸的,还有麻醉的!累的程度有的和我差不多,有的比我轻松。。。反正没有比我更累的,值了班起码第二天下午有休息的。可能也是我自己好强好胜,总体上基础比当医生轻松这话我觉得是对的。但是,有人现在就能拿药的回扣钱,有人就能拿科室的平均奖,不比我多钱?
别说我拜金,没钱能在上海立足么?尤其是男人 (2
导师)老板是41岁的正教授,在本专业里全国知名,全国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手里基金很多,大约200万左右,应该是很有钱了吧?可这钱又不是自己袋子里的。还有她在中科院的一个同学,留美海龟,正研究员,有自己课题组的,那又怎样?
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两人和他们自己83届的同班同学里在附属医院骨科或是血液科的副教授,二者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是一点啊,相信不相信? 老板多次告诉我,想做好基础,别想挣钱,吃不愁穿不愁而已,目的真不能是钱。我们药理,要真想挣起钱来,那是比医生快多了。给公司做药效,快得很,利润率也高啊,结果那钱也是拿来填补由于购买脑内HPLC、Telemetry等超贵的设备的洞了。所以,别再说基础轻松,要看实验室的。。。小医生过个两三年,起码能拿奖金,拿点小药钱了,总不会是干巴巴的工资。我知道也是要受气的,要好好写病程纪录的,要对待态度恶劣的病人的,要时刻防备被人搞得
搞基础的不混到副教授都很难拿除工资以外的了。
医生高风险,收入好些;基础稍轻松,经济要差一档次如果话题偏离了区长设的范围,那就真对不起了哈wangp249:你好!我是心内科临床的,对以上各位对科研方面的评论很有感触,而且我也非常相信只有基础和临床充分结合了才能出更好的成绩。我国目前体制不支持,那只好靠我们自己了,希望我们私下能多交流。我对你说的
“整体动物Telenetry遥控测定血压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请pm联系,不要留email这一段没顾上来,怎么区长的LOGO和广告词都升华了?变得像个哲人了。我谈一点自己的见解:我们科本身是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科-病理,有搞临床擅长的老师,也有搞科研好的老师,科有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双博士,科研水平很高,但前期做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关于肿瘤病因方面的研究,但回国以后,在研究方面迅速靠近临床,研究的应该说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另一个老师是从开始就做临床的,是病理界为数不多的从毕业就干临床病理,一直读到博士的人。当然,搞科研那位老师在科研上应该更强一些,他从纯基础到接近临床的转变可能也说明了人的潜意识里总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尽快显示出价值来,但随之而来问题就出现了,在科研的过程中,很多临床的问题他不太明白,采纳的依据不很好,无形中会影响到最后结果的可信度,临床那位老师一眼就看出很多问题。所以,我总觉得一个基础研究人员要想做临床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是得和临床得大夫多沟通,并在必要时寻求帮助。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就连美国连年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病理工作人员也是有所倾向的。再者,科研应该是主动的,临床医生也应该经常关注相关科研的进展,多向基础研究人员探讨一些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发挥协同作用,避免各种智力、财力资源浪费。我也说说自己的想法吧,很同意楼上的观点。我也是病理的,感觉病理是临床和基础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了。根据在教研室里的一些所见所闻及科里老师的一些经验,我认为现在搞研究必须要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然而,如何结合在一起,也是需要讨论一下的。1.首先临床和基础要有合作意识。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搞基础研究的动不动就感叹人家干临床的多么多么有钱;而干临床的看了人家的科研成果就眼红。这些都是妨碍二者合作的壁垒。要想合作必须消除这些想法。我们教研室做的几个自然基金课题都是和临床上合作的。大家在一起分工都很明确,开会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也不顾忌什么,只要能够带动研究的进展,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每次开会人家临床上的主任不管多忙,也要赶过来旁听一下。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把隔阂消除了,什么事都好办一些。2.要建立资源共享、长期协作机制。在基础上搞研究的战友们不知道有没有为了做一个特殊的定量测定而四处奔走于各个实验室中的经历。我们实验室设备有限,因而经常性的要借其他实验室的仪器使用。有时运气不好的话,找一天也没有找到管理仪器的值班老师。这种感觉一个字:痛苦!然而在临床上的要搞科研也不轻松。很多医院根本不具备实验条件,大部分临床导师也申请不下自然基金,但依旧要带学生,发文章。这就苦了学生们。我一同学读的泌外的研,导师没有课题,自然不给他做科研的经费。他前面的三个师兄,有的是自费做的,有的就是造的假。他现在进科了,一想起搞科研就发愁。3. 规范晋升机制,避免直接与论文挂钩。我严重同意3楼的观点“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似乎在地级市以下的医院,基础研究不是很恰当。做临床调查比较常见的。在普通3甲医院里,核心期刊就ok,只是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而以,不是决定因素。而在比较大的教学医院里,评职称是头破血流,这时拿出一篇5分的SCI。。。。但是,这种需求是被动的,医院没有规定医生是不会去作研究的”4.留住人才。现在真正能按下心来做研究的同志不是太多了,有很多因为外部的或者内部的因素而离开了这个队伍。我刚进教研室不到一年,主任兼导师就把实验室的管理和教学管理都交给我了也不是我干得多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除我之外,教研室里没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了这是我的一点观点,工作经验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讨论指正。怎样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的进行基础研究?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大,因为临床有临床的工作要做,基础有基础的东西要研究,两者都是耗时间的,将两者很好的结合,我认为这需要耐心、恒心,再加上灵感。先说耐心:如前面好多战友提到的,干基础的如果没有干到导师一级的水平,通常拿钱是没有临床工作者多的。现在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都有一些急功近利,比如某某学校要求要在博士期间发一篇影响因子在多少多少以上的SCI文章,实际上说白了,这就是缺乏耐心!临床工作者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疑难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书本上的所谓真理性的“机制”经不起你反复的推敲,从而你的创新点就形成了,这样的话,你可以做科研的“脑”,指导其他的基础科研工作者能够为你的新思路而工作;或者你可以自己做科研的“手”,直接进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这就意味着,你要有科研的执著,而且要善于等待,更要善于思考,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耐心!再说恒心:我这里说的恒心,并不仅仅是大家认为的在临床或实验室工作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你要永远都有一颗想要弄清楚一切的心,即所谓的“求知欲”要强烈,时刻保持这样的“恒心”,终会弄明白一些所谓“不知道”的事情,因为人类的潜力很大。最后说灵感:我们都知道,很多天才的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离不开灵感,但是如果你认为那是他突然间的灵光一现,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想一个普通人,不管他的灵感能冒多少次,终究他还是不能形成科学的灵感。所以我们的灵感是要建立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你的思维就有可能跳出瓶颈,产生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思想,这样你在临床和实验中才会游刃有余,才会能够跳出临床去想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目前多是年轻的临床医生想搞科研,数年寒窗苦读后有点想法,加上院里的要求晋升 职称的压力,有点雄心.但临床的工作量实在够受的,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搞科研;经费也是个问题;如果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是很好,是很难开展的;大多数领导支持力度不大,有档次的课题需要很多人协助的.有些为了发文章交差照着国外的随便做一个类似的,有价值的文章不多.进职称单以学历文章不太好,临床的具体能力应该更重要.需要经费\时间\技术\人员多方面的支持的.同意sfboy 的观点.浮躁的太多了自己做确实有精力不济的问题,是否能考虑联合其他实验室来合作呢? goodluck_xd我也谈谈我的经历吧,我本科学的是临床,一干就是10余年,然后又念了一个临床型的研究生,但是目前研究能力自我感觉较差,所以我又想念一个科研型博士,但又不知道科研型博士以后是否好分配,所以现在比较矛盾呢!
不过临床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重要的是要会在看病的基础上,搞好科研,这样才能够两全其美啊。就我所知,医生搞科研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升职称而发文章,而不是为了促进临床的治疗进行相应的科研,也就是说科研和临床是脱节的,科研是功利的。医生工作本身就很忙了,还要抽出时间做科研本身也不现实,所以即便科研了,也做得很肤浅,当然要应付升职称的条件还是可以的,所以医生个人对科研的需求几乎没有,只是迫于医院对他们升职称的压力,可以这么说。况且,好的科研不是一个能够完成的,需要人手,需要协作,需要领导支持,需要科研经费,好的大医院还能开展起来,小医院就不谈了。他们最需要的帮助也许就是搞基础的人给他们协助,为他们提供仪器设备,与他们合作搞研究,文章上能挂个名就可以了。总之,以医生个人之力,要使临床与科研做到相辅相成,很难!和wangp249战友一样,也是99年进入大学,临床本科,现读基础,可以算是对临床和基础都有了一些亲历亲为,也来谈谈我的看法:从个人感受来讲,我觉得临床和基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以前上临床的时候,感觉大部分时间在和患者、家属费嘴皮子,交代各种事项,签五花八门的协议书,知情书,剩下的时间补补病例,查查房,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很少有机会静下认真的看看书,感觉将宝贵的年华湮没在繁杂的琐事中,很是不值。后来读了基础的硕士,确实有了大段的时间学习和思考,面对缓H缪痰奈南祝赵谑钙矫椎氖笛槭抑锌嘈蓿槐楸樘岢鲂碌南敕ǎ婧笠槐楸榈牟党猓胧笛榻锥魏螅桥谴髟拢孪敕ㄎ怂龋陆肟蒲兴篮沽χ蟆K裕揖醯昧俅财赜谑导筒僮鳎≡蚱赜诶砺酆痛葱隆D敲丛谡庵止ぷ髂J较拢罅俅惨缴纫绶缁鸹鸬拇砀髦终镏喂ぷ鳎忠脸廖任鹊慕锌蒲猩杓疲沽κ欠裉螅涫滴蘼刍』故橇俅玻胍龊枚疾蝗菀祝绻秸叨寄茏龊茫蔷透蝗菀住5窍衷诟≡曛缪沟挂磺校嗟ノ幻つ扛纾行┮皆好挥泻玫氖笛槭遥挥凶愎坏目翁饩眩挥醒辖鞯目蒲蟹瘴В挥醒盗酚兴氐难芯咳嗽保拖朐诳蒲猩嫌兴痘瘢敲词栈竦暮芸赡芫褪翘嗟摹fake article”,“misconduct researcher” 。
至于国内的医院的基础研究情况,我觉得大家心里都有底,暂不说别的,CNKI里转一圈,太多的一稿多投就能说明些问题。
在这种科研大环境下,医生应该是个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如果不想做科研,那好,晋职评奖不要眼红;如果想做科研,软硬环境又不能提供太好的支持。这个时候临床和基础终于结合的紧密,很多的医生到基础的实验室做几个指标,排列组合一下,文章就解决了。由此想到中国的论文数是世界之最,但是质量确让人汗颜,我考虑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大撒网”,都来做科研,总能遇到几个好的结果吧,可是效果却不理想,是啊,种了一地的豌豆想收土豆,还是有点难度。
有文章说临床和基础是一个时间点上的两个时代,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往往具有迟滞性,但是这也不能阻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单就医学而言,临床上发现的问题和症结才是科研真正的动力和方向。所以基础和临床的关系就象研制一种武器中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要交流要沟通,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基础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最终用来指导临床,而临床的需求又为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每一项新的临床疗法的出现都离不开实验的再三论证,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动力!这本是医学发展的规律,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整个西医学都是翻译过来的,临床上的新的方法也是进口的,真正由国人独创的西医疗法寥寥无几!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不会做实验,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基础研究真的很强,每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不胜枚举,但是中国人的基础研究所研究的是基础中的基础,大多是一些机制的研究,而那些和临床密切相关能够很快应用到临床的研究很少,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的,任何人都不应该一位抱怨这一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变这一现状。的确,现在正在进行为改善这一现象为目的的改革:临床医生也需要搞科研,需要论文才能升职称!要求是提出来了,但是相应的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政策却没有出台:要搞科研就要天天泡实验室,否则别指望能搞出什么明堂来;中国的医生只要在上班,你就别想搞别的事情(病号太多,精力有限)!所以,想要医生真正搞好科研,就得效仿国外得方法――脱离临床。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医生脱离临床做实验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读研究生(还是在职的――还是没搞头)!除了医院不愿意医生暂时离岗做科研,从医生本身考虑,愿意为了实验而脱离临床的也是寥寥无几,一句话:做实验没钱!要医生进实验室老老实实做实验是不可能的了,还有一种解决的方法:让搞基础的去帮助临床,贴近临床,按临床需求来指导科研!个人认为这是很值得赞同的方案!而且好像国家也有这种行动:大医院乱建实验室。但是有很多坎坷,路子还没有铺平,这导致实验室空置或者成为某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结果中央很是失望,最近出台了一项决议:医院实验室统一归检验科管理!哎!!医院建设自己的实验中心是大势所趋,基础肯定会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医院的实验室在将来肯定会走上正规,当然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鄙人本科读的临床专业,但是发现厚厚一本内科学,真正能治好的病简直没有,所以对临床失去兴趣,在毕业那年考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微生物和免疫专业,致力于把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梦想着毕业后能在医院实验室工作。看大家说了这么多,说到底,还是做基础的没有money,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是说不够,应该说是远远不够,没有了资金,哪里还有人愿意去做这个没有回报的工作。现在国家把这少量的钱投入到了更少量的科研课题中去,殊不知科研成果是在众多偶然中发现的必然,只是去支持这少量的课题,无异于一场赌博。这本身里面也蕴含着社会、zf对知识的认同和评价问题。在中国,知识的价值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集中在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想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位在香港大学读硕士的高中同学说,他一个月的生活补助是12000港元。我想,比咱们的260还是多多了吧。或许这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 在香港知识的价值问题。倘若,做基础研究的待遇起码不少于临床医生,我想中国的基础研究肯定会繁荣起来。现在看到多少大型的临床研究根本就没有中国的身影,我想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样的 大型临床研究对医学的作用,或许他们认为,直接的拿来主义,使用国外的guidline是更好的选择。不只是在医学,在其他的学科,这样的现象也很普遍。一位学药的同学说现在中国的药厂,根本不具备开发新药的能力,仅有的实验室也只是摆设,他们对主要任务就是在国外的药物过了专利保护期以后,把它的化学结构作一些小小的变化,比如加一个基团什么的,或者干脆不做任何的改变,然后再以新药投入市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倒是被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做好基础研究也许只能是一种愿望。根本地任务在于提高社会、zf对知识价值的定位。象大家所说,临床作基础研究更多的是迫于无奈。我想,做基础和临床的人员确实应该分工,因为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技术。做心电图、诊断疾病和做PCR、跑胶完全是两种工作,总不能要求 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能做一手漂亮的PCR吧。但是两者应该在理念和方向上面进行合作,idea的重要性远远比能做一手的PCR来的重要的多。但还是那个老问题,待遇的问题,没有良好的资金支持,这样的想法只能让做基础的只是一些研究生,3年时间,学会了许多高超的实验室技术,到头来又回到了临床,对临床来说是浪费了3年,学会了没有用的技术,对基础研究来说,白白培养了3年,使得很多实验室的技术缺乏了连续性。哈哈,有感而发,多多指教。个人观点,准备挨砖:1 作基础研究,目的就是要发表SCI论文,因为基础研究就是要为当前的研究添砖加瓦,或对今后的研究有意义,不发英文的文章,如何说明你的研究有意义,有价值(除非本专业中国世界第一)2 医生应该多发临床SCI才是正业,当然,临床经验发中文也很必要,毕竟可以起到交流的目的(相当的医生要看中文杂志来提高的),但不要随便就说疗效国际领先什么的,首次报道什么的cool wrote:个人观点,准备挨砖:1 作基础研究,目的就是要发表SCI论文,因为基础研究就是要为当前的研究添砖加瓦,或对今后的研究有意义,不发英文的文章,如何说明你的研究有意义,有价值(除非本专业中国世界第一)2 医生应该多发临床SCI才是正业,当然,临床经验发中文也很必要,毕竟可以起到交流的目的(相当的医生要看中文杂志来提高的),但不要随便就说疗效国际领先什么的,首次报道什么的能否继续谈谈医生一般会否做基础研究?在做基础研究时一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最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如何让基础研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或者说让基础和临床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说一点我的看法。一般的感觉是临床工作者做科研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既要干临床又要干科研,精力不够。大家都知道一上临床就很忙,而且人命关天,弦也绷得很紧,难得有精力去看文献找课题,更别说静下心来做实验了。2.没时间,上班本来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还要学习临床方面的知识,分给做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毕竟临床和基础差异很大。3.没有科研经费,临床的硕导大都没经费,好多研究生都要自己掏钱做课题。没钱办不了事啊。4.没有做科研的环境,国内大部分医院都没条件做点基础研究,试想没有任何基础,没设备没技术支持,想做都难的。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做科研也有以下几点优势:1.临床接触到各种病例,这些是基础工作者不能接触的资源。2.与临床相关的科研更容易发表论文。3.可以做的课题很多。4.临床相关的科研成果反过来可以给医生的临床治疗提供启示。事实上,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在本专业领域领先地位的科室都有自己的研究所,比如说中山的肿瘤研究所等等,这些研究所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一流的技术支持,一般它们的学科带头人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当然大部分的临床工作者所在的医院都没这么好的条件了,但是评职称要发论文,不能不做点科研。敝人给出几点拙见:1.和就近或相关的大专院校或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可以获得技术支持,甚至可以借用他们的科研环境;2.技术只是手段,临床工作者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查阅文献,选定课题,设计技术路线,寄给生物公司去做就可以。3.选题是关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实际可行的课题。同意chianhuu 的观点,很多临床的导师申请来的基础课题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在做这些基础实验的都是一些研究生,3年时间,学会了许多高超的实验室技术,到头来又回到了临床,对临床来说是浪费了3年,学会了没有用的技术,对基础研究来说,白白培养了3年,使得很多实验室的技术缺乏了连续性。
我就是一名正在做基础实验的临床研究生,转临床的时候惦记着导师交给的科研课题,以免毕不了业;做实验的时候又想着转临床,害怕毕业以后应付不了将来的临床工作,个中体会想必很多人有同感。
导师交待的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你的科研思路和能力,但是个人认为这些基础实验中的科研思路和能力跟将来的临床工作中的科研思维和能力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临床科研的潜在方向是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要求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善于总结和思考,这种科研的思维跟实验室中要善于在PCR,跑胶中总结,发现并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完全是两码事。
大部分国内医院不具备科研条件,要求临床工作量极大的医生放下手头工作或继续透支更大体力去做PCR,跑胶,养老鼠和细胞;或者要求搞基础的人跑去临床在其并不熟悉的临床工作者总结出问题来进行科研,都不实际。基础研究的idea应该来源于临床,但基础研究最终应该应用于临床或者对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这二者要做到相辅相成, 临床工作者要具备科研的思维能力,能提出问题,并通过与基础研究工作者合作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出真正的好文章。前提是国家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人人都能安于工作。
小虾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我也说下我的看法:(临床医生的重点应该在临床)1 国内医院的基础研究进行情况医院的基础研究真是不敢恭维,就我们学校来说,临床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来基础来做试验,而且有很多都是交给基础的老师带。2 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其实那个医生有兴趣去做基础研究,还不是被逼得,平时工作累的半死,没什么精力搞基础了。3 目前是怎么满足这种需求的?不过听说很多临床的老板可研经费很多,比基础的强多了,最起码资金上有保障。4 需要哪些帮助?临床最缺的就是科研思路以及试验的连续性。其实,我觉得临床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变下:张金哲院士说过:临床科研就是改进工作。我觉得这句话很贴切,临床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发生的问题上来寻找思路,努力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一点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很有意义了。我觉得没必要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同时发展,这样的话两方面都干不好。其实能解决一类临床问题也很了不起的,意义也不比基础成果差。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改变对临床和基础博士的要求。现在风闻说要划分临床博士和基础博士,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要是这样就好多了,许多临床博士最头疼的问题就解决了。期待ing..............首先说几个现象:1,在美国MD和Ph.D也是互相看不顺眼。MD觉得你Ph.D 做研究发了那么多cell, nature,还不是在作假说,分子的简单理论如何能对付人体复杂的系统。Ph.D觉得你医生连简单的基本分子生物学都搞不清楚,凭什么解决医学问题,真正的科学是从基础了解真实,而不是从复杂的表征去臆断。2,在日本,临床的科系一般只有一个大老板(正教授)。但他也不能兼顾,往往主攻手术的,就会找一个基础牛人坐镇。反之亦然,保证整个科的平衡。3, 在中国(其实大家都是,可能我们稍差),医学生对基本生物学的训练可以达到无知的状态。更可怕的是,不了解没关系,但对科学的求索精神的培养完全缺乏。4,诺贝尔得主有许多MD。感想:1, 要想做好的基础研究,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基础,有没有好的思路,都重要,但首要能具备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即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因为好的基础研究首先要是好的科学。2, 兼顾二者是不可能的, 至少同时是。在训练期间应该完全脱离临床,去好的实验室深造。要是不用读学位就好了(在美国MD有志于研究的可以直接拿fellowship做博后),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消除一些不用的负担和虚学位的累赘。提高待遇,有利于潜心学习。3, 回到有条件的医院(不用每所医院,每个省能有三五个足可以了。)做这种双轨的医生-研究员,要明晰时间的分配。比如说我侧重病人,每年只有三个月作研究。比如我想做研究,每周只看一次门诊,不单独负责病人。4,拿的钱当然比纯医生少。但优势是能发文章(当然不是那些垃圾文章),出名快。自己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一是竞争性的基金,二是本院的招收时的经费,三是做临床药物课题从公司申请的经费。5,审核的标准也要区别对待。能够留下晋升的,应该是研究做得好,懂科学并且懂医学的,这样才能为医院招后来年轻人才提供有效的评审机制。6,现在的中国是缺乏整体的生物科学平台。是,搞基础生物的,近年来发了不少好文章,但还远远不够,太集中,无论是学科还是实验室的地点。在整体科学的发展下,医学界才能有所借鉴,有所提高。现在的医学基础研究水平是近几十年生物科学甚至是整个科学落后的结果。7,会变好的。临床与基础结合的更好,我看主要需要临床医生的努力。做基础出身虽然也可以贡献很大,但大多是在比较纯基础领域。因为医学实践中病人利益的原因,作基础出身的很难有临床的训练机会和切身体会,但是临床医生如果愿意,还是有机会得到很好的基础科研训练的。首先需要的是临床医生接受并掌握基础医学和科研方法,并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有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不过现在国内高水平的基础实验室还不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所以,国内的临床老板能够少有能够在基础上有所建树的。不是要求临床老板作基础,而是说要有基础科研的素质,这样才能结合。简单的讲,国内老板有几个能够每周翻阅Nature, Science, Cell, G&D,EMBO,JAMA,NEJM等几大杂志的呢,不说翻阅,能够在10-15分钟内浏览完一篇本领域的Nature文章,并发现其中问题的老板几乎是少之又少(斗胆估计全国不超过50人),这其中临床的几乎没有。然而,这种基本功在国外大实验室的postdoc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对于美国大部分前50名学校的大科室主任来讲几乎是常规基本功。不是他们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比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科研是没有捷径可走的。Alfred G. Knudson, Bert Vogelstein,David Livingston, Stuart Aaronson等等都是MD出身而在基础有很好的建树的,尤其是Bert Vogelstein,科研贴近临床,从临床问题出发到遗传,到分子,到动物模型,到药物研制,再回到临床,环环紧扣,25年如一日,揭示大肠癌的机制,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医生,最欣慰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并使病人获益。就个人来讲,找到真正的课题也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就临床课题方面有何高见。个人本科是临床,在医院工作过,现在转到基础方面,谈些浅见,欢迎拍砖。1 国内医院的基础研究进行情况国内地市级的医院一般开展的科研不多,究其原因不少但是重要的一方面是:科研专用基金少。很多地市级单位的一般医生根本中不了国家的各项基金,除此之外,一些药物公司也很少把研发资金交给临床医院,他们更多地是投入到基础研究单位去。没有了基金资助,科研工作真的是寸步难行,就算是医生联系到了合作单位,没有资金,项目进行也比较困难。2 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医生的个人需要恐怕有相当多的还是被动的压力所致,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论文要求是直接动力。3 目前是怎么满足这种需求的?省级医院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的医生可以依赖于研究生来做些科研。虽说科研质量有差异,但是毕竟可以把临床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做些探索和尝试。4 需要哪些帮助? 资金,科研条件,人力(没有学生做)医院领导支持等等方面。个人认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开展基础研究的较好途径是和基础研究单位的相关专业方向科研工作者合作,尤其是比较系统的合作。从最初的临床资料的搜集,课题设计,基金标书的撰写,科研基金的使用分配,相关试验结果的临床验证,科研论文的撰写投稿及其发表,到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这样临床工作者可以有基础方面的研究来探索自己在工作中的发现,而基础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科研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来开展,更容易产生有意义的IDEA,而不是凭空的猜想。以所在的实验室为例,与附属医院共同成立了细胞治疗中心,因为他们的造血干移植实力较强,而本实验室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发表了较好的文章(IF&10),这样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得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在科研基金申请方面,由于有临床相关合作,也比纯基础研究更容易获得资助。临床医生一般应该在教学医院才会有合适的条件和合适的饿环境来搞科研工作,这是本人观点我现在在高基础可是我很想搞临床不为什么.我现在赚的钱就差一点不够我花了为了钱我觉得,临床医生过多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定会影响自己的临床水平。再者,科研的思维和临床思维的差别很大,临床做得好不一定能把科研搞好。我觉得,临床医生与科研最好的结合是由临床医生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科研构想,再由其他人(比如,其研究生)去验证他的构想。这样,既可以避免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盲目性,又能让临床医生在科研中发挥作用。当然,这种模式只限于有条件的医院的个别医生。其实,临床研究并没有必要去做太多的分子生物学的东西,总觉得那些实验应该由专门做基础的人去完成。动物实验是很适合临床研究的,尤其是针对某种药物的疗效的研究,如果临床医生能够和基础研究人员联合起来搞研究,那是最好不过了。国外现在这种模式很多,他们的GROUP里以基础研究人员为主,但是少不了临床医生的参与。还有,就是钱的问题,实在没有的话,找药商赞助吧。或许这也是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毕竟那些钱没有落入个人的腰包,而是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了贡献,也算在情理之中吧。最后,再重复一点,医院里的研究生还是要多做些实验,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在临床干。但是毕业后干临床的时间还多,而搞科研的机会未必就那么多了。科研技能也是要从点滴培养起来的。我是深圳迈瑞的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工程师,我们想搞一些血液的临床研究工作,我们可以提供资金和部分人力,但缺乏技术与医院的一些优势,希望有至于血液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我们合作.QQ EMAIL:.cn我主要谈谈临床医生搞科研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市级医院开展的科研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才方面,人员的学历等可能偏低,对实验的了解程度不够,不如做个病例分析、临床统计来的简单。还有就是不太熟悉各种基金的申请程序,有种望而止步的感觉。医生读英文文献少,对当前本学科的一些进展了解不够。其次:科研基金少,尤其是那些非医学院附属医院,头头们都不搞科研,没人带了底下人很难申请到钱,没钱当然干不成事。还用,没有非让你做科研的压力,说实在的,有几个人士真正喜欢搞科研,大多是迫于种种压力,研究生目前是搞科研的主力,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毕业?压力不存在了,就有种放羊的感觉。
大一点的三甲医院或医学院附属医院搞科研还是搞的相对比较好的。他们具备小医院所没有的条件,有各种支持。但一个人确实很难一心二用,科研和临床有时很难兼顾。就说我导师吧,以前是实验室主任,做主治时就申请了不少课题,还获得了不少奖项,后来成了科主任(外科系统),各种事情多了,忙得他基本上没工夫搞科研了。现在也就我们这些研究生在做实验,我们的能力毕竟有限,要找到合适的课题比较难,在进一步,要想作出很好的东西就更难了。所以,我们这边的实验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最好实验室有个牛人压阵,就是做实验,临床上的事基本不管,或也就值个班什么的,这样临床试验两不耽误。因为他长年在实验室,能保证试验的连续性。不至于每个人都自成一体,打游击,这种科研是没什么前途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传统历史性问题,虽然非朝夕可变,但是能够自我做起,还是很有意义的。拿我硕士同学的一家国内大型肿瘤内科科室来讲。1 国内医院的基础研究进行情况肿瘤内科相比外科而言,还是很有效益的。配合化学药物的治疗,放疗效果才有效。但是很多术后病人情况并不理想,诸多治疗手段预后很不乐观,而且病人自身情况也不一,治疗手段也比较乏术。2 医生个人的科研需求(或者医院要求是怎样的)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培养细胞,搞什么这因子那因子的,我同学就是用photoshop做的细胞图片,都是假的,而且电泳图片都是ps过后的sci收录论文。其实看病救人绝非养个细胞那么简单。而且埋头做实验作所谓的科研,根本就不是为了临床服务的,不但降低了研究生的临床水平,而且做出来的很多文章压根就缺乏真实性,并且没有应用前景。3 目前是怎么满足这种需求的?主要是在外面做实验,联系细胞实验室。买细胞株,研究抗肿瘤效果。4 需要哪些帮助?其实我觉得病人的活体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库,完全可以从病人体内采集活体细胞,进行培养研究,而不是搞一些药物对细胞株的治疗作用。可以考虑病人术后的变化,研究综合治疗方案,结合病人疗效指标,综合评价治疗,而不是培养细胞,治疗的最终落实点必须回到病人康复这一点,其它的都是扯。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医学属于临床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