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是基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的转基因英语作文

基因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知乎75被浏览15464分享邀请回答30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原因主要有( ) A.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的了解相当有限 B.外源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其后果意想不到 C.转基因技术还很不成熟.其利害根本无法控制 D.转基因生物属于基因突变产生.故是多害少利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原因主要有(  ) A.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的了解相当有限 B.外源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其后果意想不到 C.转基因技术还很不成熟,其利害根本无法控制 D.转基因生物属于基因突变产生,故是多害少利的
AB 【解析】C选项是担心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一方的观点,其实在当今转基因技术已比较成熟,其利害还是可以控制的,D选项本身是错误的,转基因技术是属基因重组范畴。
科目:高中生物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科学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并获得成功表达。棉铃虫吃了这种转基因棉花的植株后就会死亡。花粉管通道法是指:利用植物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毒蛋白基因送入胚囊,进而导入尚不具备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体细胞中,借助天然的种胚系统,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种胚。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所示的黏性末端是由________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产生的。
(2)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此过程是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的第三步,即____________。获取目的基因时,如果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又已知,则可以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________________。 (3)该目的基因在导入受体细胞前需要与载体结合,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工程操作的第四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分子水平的检测又分三步: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其次还要检测__________,方法同样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最后检测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杂交。 (5)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随着转基因成果的不断出现而与日俱增。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不会影响食物安全,你的观点呢?理由是什么?
科目:高中生物
15.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 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 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完成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问题主要引发了人们在&&&&&&&、&&&&&&&&和&&&&&&&&&等方面的争论。(2)对于克隆人,伦理学家主要是从__________、社会和_________等方面举证,反对克隆人;生物学家主要是从_________和科学意义角度,反对现在就做克隆人;中国政府对待克隆人一再强调“四不原则”,即不赞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但是,中国不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等。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关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黑龙江大庆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议集中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B.设计试管婴儿实质是选择性移植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应予以禁止C.由于克隆人严重违反人类伦理道德且克隆技术尚不成熟,多数人对其持否定态度D.基因筛检可能帮助人类及早预防某些遗传性疾病,但也会引发基因歧视问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完成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问题主要引发了人们在&&&&&&&、&&&&&&&&和&&&&&&&&&等方面的争论。(2)对于克隆人,伦理学家主要是从__________、社会和_________等方面举证,反对克隆人;生物学家主要是从_________和科学意义角度,反对现在就做克隆人;中国政府对待克隆人一再强调“四不原则”,即不赞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但是,中国不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等。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关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天性与教养: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
天性与教养: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
Matt Ridley 着 / 洪兰译
人类行为的产生是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向来有天生(基因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之争,也就是说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产生的行为?或是因为透过环境中学习而来?翻开任何一本发展心理学,你一定会看到先天、后天的争议课题。
本书作者Matt Ridley
指出虽然许多理智的学者宣称“后天对抗先天”是错误的二分法,毋须再针对此议题作无益的争论,但仍旧无法终止先天派与后天派两端支持者持续地控诉对方太偏向哪一边,非得从两者中分出影响力的高低。然而作者认为对于基因如何影响行为,以及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基因,将会重新打开争论,但是它不再是先天与后天的对立,而是先天与后天的交互影响。他的论点为:我们越打开基因体的盖子,基因越受到经验的影响。
本书举出许多实验的例子来说服先天和后天对立的观念是错误的。书中一开
始即举出十二位对人类本质理论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包括达尔文(Charles Darwin)、高顿(Francis
Galton)、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巴夫洛夫(Ivan
Pavlov)、华森(John Broadus Watson)、克里卜林(Emil Kraepelin)、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涂尔干(Emile Durkheim)、鲍亚士(Franz Boas)、皮亚杰(Jean
Piaget)及劳伦兹(Konrad
Lorenz)等人,作者分别于每章节中阐述这些人的理论与研究以外,同时也兼论其他许多自然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哲学家等各领域学者的相关论述,藉以支持或推翻这些先天论学者与后天论者的论点。作者以先天和后天为主轴来检视各种议题,诸如动物与人类的差异、人格特质、精神分烈症、同性恋、文化、发展与学习等,试图让读者了解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对人类各种行为或能力的交互影响作用。
书中举出一个个挑战任一方的实验与研究,我们看到科学锲而不舍的有趣发现及反覆辩证,同时也看到人类总是喜欢化约事物的特质,难道,一个问题,就只能有是与不是两个答案吗?作者乃以持平的角度批判分析先天学派与后天学派的论点,同时也别具洞见地带领读者思考先天与后天具有相辅相成、彼此交互作用的重要观念。身为未来幼教相关工作者的我们也可透过此书来激发我们对教育的不同见解,让不论是支持先天论或是后天论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了解到后天教养必须依赖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后天的教养才能发挥作用。诚如“因材施教”及“有教
无类”的教育观,必须同时考量天性与教养的交互关系。
各章节的摘要
第一章 动物的典范
人与动物的异同
从达尔文的发现开始,进一步探讨动物与人类的相似性及相异性。达尔文在发现野蛮人的生活习性后,不仅对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如此大的差异感到讶异,同时也好奇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于是他开始研究猩猩,探讨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其认为动物和人类在情绪、手势、动机和习惯的演化上是平行的。但是他的论点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例如华勒士(Alfred
Wallace)和笛卡儿即坚信人类与动物极不相似的。在哲学观念里,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考能力、有智慧、会使用工具等等。但另外心智主义者则认为动物的脑也有理性和思考,在一些实例中即指出动物也会使用工具、有社会结构、也会有其沟通的语言。此论点又马上被行为主义者推翻,心理学家桑代克及史金纳一致主张动物不会思考、反思或推理,它们的行为是没有意识的、自动化的、反射的。因此,在二十世纪中叶时,人与动物的差异笼罩了一切,相似不见了。
此观点到了一九六○年代开始改变,珍古德观察到黑猩猩的生活就像是一出猴子的连续剧一样,可以从中感受到它们的野心、嫉妒、欺骗和爱意。至此开始缩短了人与动物的差距,猿类不再是原始的自动化反应机器。然而,即使珍古德的研究目的是想从猿类的观察中找出远古人类祖先的行为,但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传统上仍旧忽略动物研究的发现,认为这两者是不相干的。
人类的独特性?
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是唯一有文化的动物,我们是唯一有能力将习得的经验,用模仿的方式一代传一代的物种。但事实上,西非戴森林中的黑猩猩,很多代以来都会教导年轻的黑猩猩把坚果放在石头上,用木槌把它砸碎,取出果仁吃。而杀人鲸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猎食传统、呼叫方式,以及社会系统。
我们以为我们是唯一会发动战争、杀死同类的动物。但是在一九七四年时,发现冈贝的黑猩猩无声无息地进入邻近的团体势力范围中,对雄猩猩发攻击,将它们打死。我们还相信我们是唯一有语言的动物。但是后来发现,猴子对不同的掠食者和鸟类有不的叫声,而猿类和鹦鹉则可学会很多符号。
许多科学家认为黑猩猩没有“心智观”,即它们不能想像另一只猩猩在想什么,所以它们不会晓得另一只猩猩的想法是错的,但实验结果却发现黑猩猩常常欺骗同伴。例如黑猩猩小时候就会假装它被大孩子欺负,好让母亲再给它吸一下奶。
达尔文认为人和高等动物心智上的差别很大,但是它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种类上的差别。人类的许多能力,同样也可在低等动物的身上看到初期的形式,基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发展得很好的形式。然而,虽然许多发现证实了我们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之间有相似性,但若要争论人跟猿是没差别的,那也不对,纵使如同达尔文所说的,差异是在程度上,而非种类上,诸如我们的算数比黑猩猩高明;推理能力比较强;沟通、情感表现比较强烈等。但事实上人与动物之间仍有不可逾越的藩篱,例如我们的语言能力比最聪明的猿还强太多,所以这应该算是种类上的不同,而不再是程度上的不同。那么,我们和猿类究竟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其实相似和相异并没有谁胜谁负,它们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遗传学与基因的开关
文森.沙瑞契(Vincent Sarich)和亚伦.威尔生(Allan
Wilson)研究发现人类和大猿不是如一般所说的是在一千六百万年前分家,而是在五百万年前左右才分家。在一九七五年,威尔生的学生莉克莱尔.金恩更进一步发现人类和黑猩猩的DNA
非常相似,人类有99%的DNA
都和黑猩猩相同。这带给科学界很大的震撼:这两个物种在基因上的差竟然这么小。
我们跟动物用到的基因都差不多,但是我们得到非常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与黑猩猩虽然基因非常相似,外型却极为不同。一组相同的基因怎么可能得出两种不同的物种?我们的脑是黑猩猩的三倍大,又能够学会说话,怎么可能是由同样的基因做出来的?一连串的疑问即可归究于“基因的开关”,即人和黑猩猩的差异来源不在于不同的基因,而是在于这三万个基因的使用型态和顺序不同。其实要改变动身体结构,并不需要发明新的基因,你只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启”或
“关闭”同样的基因就可以了,所谓的开关,是指遗传学家发现有一小群基因称之为hox 基因,而hox
基因是制造“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这种蛋白质的配方,转录因子的工作是去“开启”其他基因。每个转录因子本身都是其他基因的产物,因此很多基因的功能便是帮忙开启或关闭其他基因。然而,所谓牵一发动全身,也就是说只要一点点基因上的差异,就可以创造出大大小小的演化上的改变。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跟黑猩猩的基因非常相似,但在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惯上差异却非常大的原因。
第二章 本能
威廉.詹姆士认为人天生就有生而知之的知识,这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达尔文的天择过程。詹姆士所提出的本能论,一开始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门生建立了一群本能学派,专精于收集每一种情境下人类本能反应的例子,然而臆测的程度却远超过实验的观察,不久便引起一阵反对的声浪。在一九二○年代,詹姆士所攻击的经验学派,如“白板”概念则转过来变成主流,许多学者都支持后天论。先天论可说是完全销声匿迹,一直到一九五八年乔姆斯基才再度把它放回科学的舞台。
再回到詹姆士所支持的本能论,他系统化地列出人类的本能。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哭泣、坐、站等活动,这些他都认为是冲动的表现,而非模仿或联结。
他认为在这些本能中最强烈的应该是“爱”。詹姆士认为“爱是一种本能”,因天择而演化出来,是我们哺乳类遗传的一部份,就像我们有四肢及十指一样。当杏仁核的催产素感受体活化时,我们会盲目、自动、与生俱来的与站在我们身旁的人结成连理。
本能释放机制
有催产素感受体并不一定会使人坠入爱河,也不能预测爱情何时会发生或与谁谈恋爱。就如生态学家尼古.丁伯根(Niko
Tinbergen)的本能研究显示,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需要外在环境的刺激才会释放出来。他指出本能的来源需要外在物体或事件的激发,所以应是先天加上后天。
火星人和金星人(性别差异)
界定什么是“本能”,困扰了很多科学家。本能不一定是一出生即有的,有些本能是在成年才发展出来的(例如智齿);它不一定是固定没弹性的;不一定是自动的(如本能释放机制)。也因此先天本能和后天习得行为的界线是很模糊的。
但并不表示这个名词没有用。我认为把行为叫做本能也可以行得通。它隐含这个行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至少有一部份是来自遗传,是先天设定好,动化的。本能的特微之一是它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行为是本能,那么在所有的人类中应该是大同小异。
人类学家总是在人类的异和同之中挣扎,因为拥护先天论者注重同,而支持后天论者强调异,于是就像在科学中常见的一样,争论的双方都拚命把对方推到极端的论点。或许我们把重点放在全世界人类都有的行为差异上该可以让两方都满意。而最理想的对象就是性和性别差异。没有人会否认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
男女在心智上和生理上有一致性的差别(虽然也有例外),已经不再是争议性的话题了。在所有的性别差异中,研究最广泛的是男女交往的行为。心理学家大卫.巴斯研究发现男女性在择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经济条件在女性心目中的重要性是男性的两倍,该研究调查了三十七个不同文化国家,都得到相同的答案,因此,证明了男女择偶条件的差异有全球的相似性,也反驳了那些认为这种差异是文化习惯而不是本能的人手上。但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可能同时存在,即假如男性的本能是去追求一些美观而无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可以吸引到女人,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领悟到,在他们的文化中,金钱正是这种东西。后天是增强先天,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在一项关于先天与后天大战—曼尼(John Money) v.s. 戴蒙(Mickey
Diamond)对性别角色认同有不同的见解。曼尼认为性别角色是早期经验的产物,不是本能。他指出人一出生时的性心理是中立的,要经过经验以后才发展出
“性别认同”,大约在二岁时出现。所以他认为婴儿可以随意指派性别。而此看法被医生拿来作为根据,冒然替许多一出生时性器官不明显的男孩动手术变成女孩。这种手术在当时变成标准程序:男婴如果阴茎太小,就把他“变成”女婴。
相反地,戴蒙则发表了一篇批评曼尼的论文,其认为人的性别认同是在出生前设定的。并要曼尼举出正常小孩一出生时是性心理中性的证据。而曼尼不理睬他的批评,继续作换性手术。结果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小组在一个被变性为女孩的个案身上,发现她是一个很不快乐的女孩,有着男性深沉的声音和身体语言。虽然他完全不知道他曾经是个男孩,但是在他十四岁时,坚持要当男孩,他的父母最后才告诉他真相。于是他立刻要求换性手术,开始过男性青少年的生活。
然而,他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大部份被改为女性的孩子,在青春期时都声明自己是男性。于是,曼尼他误导了性别研究五十年,使人们以为性别是可以重新设定的。若以詹姆士的话来说,性别角色至少有部份是自动的、盲目的、不需要教而与生俱来的。
第三章 顺口的押韵词
高顿与双生子研究
高顿觉得他的表兄达尔文的天择理论非常令人信服,并且引以为荣。高顿是相当极端的先天论者。他企图藉由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的影响力,他推论这两种双生子都是在同样的后天环境长大,所以假如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某些行为上比较相似,那么就可说是受到遗传的关系了。于是他收集三十五对同卵双生子和二十三对异卵双生子的相似和相异之处。他很得意地宣布他的结果:即从一出生就很相似的双生子,终其一生都很相似,不只是外表,在脾气、个性及兴趣上都很相似。
但事实上,我们回头看高顿的双生子研究,我们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因为它不是实验的证据,只是受试者自己的报告,样本群很少,因果推论有循环之嫌:外表看起来很像的双生子,行为也会很像。
影响人格特质的基因
什么样的基因会造成人格的变异呢?
第四章疯狂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可能由很多不同的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此病因非常地复杂,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而产生许多相互竞争的理论。包括基因、病毒、意外或饮食都可能是精神官能症的首要原因,但是科学越了解精神分裂症,病因和病症的界限就越模糊。环境和基因似乎是联手肆疟,使人无法分出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以下即针对几个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加以论述。
佛洛依德强调童年经验是造成精神官能症的原因。心理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以及童年被压迫的记忆,如佛瑞达.佛洛姆-赖克曼指出:精神分裂症是病人的母亲所引起的。她写道。精神分裂患者有高度的怀疑心,非常不相信别人,而且厌恶别人,这是因为他在婴儿期及童年期受到最重要的人的拒绝—即他的母亲。
但事实上相关并不代表因果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双亲而言,他们已经处在极度的压力之下,因此可能会对孩子的精神病行为有不好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他受不了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拿来当作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也可能是基因所引起的,例如精神分裂症很明显地有家族关系,如果你的父母都有精神分裂症,你得这个病的机率就有40%,假如你的同卵双生兄弟姐妹有,那么你患精神分裂症的机率便高达50%。或许你会说双生子共享的不只是基因,也有后天的环境。不过,在一项领养子女的研究中亦证实养子女的父母亲若有得精神分裂症,则这个孩子得患精神分裂症的机率,比他养父母家中有亲戚患病高出了十倍。也就是说在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上,先天基因比后天环境占有较高的比率。
另外则有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病毒所引起的。萨诺夫.麦尼克在芬兰的精神病院中翻阅旧病历。发现冬天出生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籍机率比夏天出生的高,于是麦尼克认为冬天易得感冒,或许是感冒病毒使母亲产下易得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因此他又去查阅妇产科的记录,找出那些在一九五七年感冒大流行时怀孕,且孩子是精神分裂症的资料。他发现这些母亲大多是在怀孕中期得到感冒,因此,精神分裂症的病毒假设就出现了。在怀孕中期时感染感冒,会使胎儿尚未成熟的大脑受损害,这个后果会在很多年以后出现,使这个人容易得到精神官能
症。当然,并不是所有感染到感冒的母亲都会生出精神分裂症的孩子,这也跟基因有关:有些人的体质就是容易遭受病毒攻击。
另有研究发现不正常的细胞迁移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之一,某个基因所制造的蛋白质对胎儿大脑的组织非常重要,它指挥大脑细胞的组织与定位。假使这个蛋白质不足,则可能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关键性部份。
发展中的大脑非常需要某种脂肪,我们称之为必需脂肪酸,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比一般人更需要它。假如他们不能从食物中摄取,结果就会导致精神分裂症。要证实此假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给精神分裂症者吃含有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结果发现病人在每天吃大量鱼油(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后症状即有些改善。
许多人发现精神分裂症似乎常出现在成功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家庭。有轻微精神症状的人通常都极端听明、非常有自信、非常专注。这种特性甚至可能帮助他们达到顶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领袖和宗教上的先知似乎都与精神官能症只有一线之隔,而且都有亲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密西根州的精神科医生蓝道夫.纳西猜测,精神分裂症可能是演化上的“悬崖效应”的一个例子,即不同基因的突变可能都是好的,但是当它们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它们的组合就突然变成一个大灾难。
在处理精神官能症上,先天和后天理论都不足以区分出因和果。所以最好是说:先天和后天一样重要。不论是责怪母亲(遗传)、饮食习惯可以使症状恶化、胚胎期的感染等都可能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 时间中的基因
皮亚杰认为知识发展所必要的心智结构是基因决定的,但是正在成熟的大脑在发展历程上,乃需要经验的回馈和社会的互动。回馈可以有两种形式:同化和调适。孩子会同化预期中的经验,并对非预期的经验产生调适。
发展学家的挑战
根据家肯.薛夫纳的说法,“发展学家的挑战”有五点声明如下:基因应该跟其他原因一视同仁;基因不是预先成形论者;基因的意义主要决定于情境;基因和环境的效果是没有界线、不可分的;精神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无预期冒出来的。发展学家虽然强调复杂性和弹性,但发展基上仍然是一个基因的历程。实验证明了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可塑性和循环性,但同时也显示出环境影响发展是透过基因的开与关:是基因允许可塑性和学习。
厨房的比喻
英国行为生态学家培特.贝兹生提出一个厨房的比喻: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历程与烹饪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材料和组合方式都很重要,时间也很重要。在烹饪的类比中,材料代表许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而烹饪代表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个厨房的比喻在先天和后天两边都很受欢迎。
新的神经细胞
整个教育的目的便是去运作大脑的电路,使它符合未来生活的需求,而不是把心智塞满事实。所以,脑部的运作会使神经更旺盛。例如线虫是化约主义者的最爱,它没有大脑,全身只有三百零二个神经细胞,依照先天定一丝不苟地连接着。它是最不可能有任何学习行为的动物,更不要说发展的可塑性和社会行为。
但是,假如这条虫重复在某个温度之下有食物吃,它就会记录这个事实,以后会对这个温度有偏好。线虫不但可以学习,它们还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性格”,依它们童年期的社会经验而定。凯西.伦金将线虫分为群居和独居。然后她轻敲实验皿的边缘,这会线虫朝向反方向移动。社会化的线虫对敲的震动比较敏感,因为它们经常碰来碰去。
母性的传递
哈利.哈洛(Harry
Harlow)的恒河猴实验及达林.法兰西斯将两个不同种的老鼠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交换母亲的实验发现,出生前和出生后短暂期间所受到的待遇,会对哺乳类的大脑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但它同时表示这个效果是透过基因表现出来的。它支持了我的说法,即基因是先天和后天的仆人。在发展的时候,你应该永远准备好去吸收外面环境的讯息,并因而修正你的活动。
第六章 发展
后天可以转变,先天不可以。这是为什么学者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支持环境论,而不喜欢基因论。但在这一章中,我要说服你,将上述的论点颠倒来看,从人是教养的产物来说,早期童年的不可逆事件塑造了我们,从人是基因的产物来说,基因的效应一直延续到成年,而这些效应通常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近年来最不被注意,但却是很重要的发现。
劳伦兹的铭印
劳伦兹创造了“关键期”的观念—即环境对发展中的行为有不可逆转作用的时期。对劳伦兹来说,铭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个本能。但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铭印:把它当作环境的产物。毕竟,若没有可跟随的物体,小鹅也无从跟随。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劳伦兹发现的是外在环境如何“塑造”行为。
经验的烙痕
铭印非常有佛洛伊德的味道。佛洛伊德认为人心智带有早年经验的烙痕,这些烙痕深埋在潜意识中,但它们是存在的。假如发展期经验一直持续存在,那它们一定是无法改变的。
同性恋和子宫
有好几个同性恋的研究支持同性恋是个生理状态,而不是心理状态,它是宿命而非选择的观念。有研究显示同性恋者在童年期的人格就不一样,也有些研究显示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与异性恋者不同。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到目为止最可信的发现是雷.布兰查德的兄弟排行理论。他调查男同性恋者比起其他人较可能有哥哥,他在十四个不同地方的取样中都发现了这个现象,每增加一个哥哥,他成为同性恋的机率就增加了三分之一。布兰查德也发现同性恋者最主要的基因差别可能在母亲的染色体上,因为是母体发生免疫反应。母体的免疫反应愈强烈,则会使胎儿的体重减轻,在严重的状况下,这会增加胎儿成为同性恋的机率。
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期的铭印到处都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口音。人在小时候很容易改变口音,通常会受到生活周遭同年龄孩子的影响。但是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这个弹性就消失了。艾瑞克.莱纳博格出版了一本书,主张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关键期,而且在青春期突然终止。在一些有关自然发生的语言剥夺实验中,即所谓的“狼孩”
或被虐待而未习得语言的女孩吉妮的例子中,让我们看到,语言不是光基因设定就能发展的能力,也不是光从外界吸收就能学会的。语言是一种铭印,它是着暂时的先天能力从环境的经验中学习的。
第七章 学习
巴夫洛夫的制约反应
巴夫洛夫发现了一个机制,叫做制约或联结,大脑可以透过这个机制学会世界的规则。近代的学习理论修正了巴夫洛夫的想法。他们说主动学习不是发生在刺激和回馈连续发生的时候,而是在期待与结果中间出了问题的时候,此即“错误预期”,当个体预期某个刺激后会有某个回馈,但是没有得到时,则心智就必须改变它的预期,它必须学习。
华森在一项制约实验中,以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小男孩阿尔拔为对象,当阿尔拔在跟白老鼠玩时,华森突然用铁槌敲打金属栏杆,发出巨响。当然,阿尔拔被吓得大哭,之后,阿尔拔一看到白老鼠出现便开始哭。华森不但相信制约是人类学习外界事物的机制,而且是主要的机制。他甚至说了以下这段非常极端的话:“我一打健康、四肢健全的婴儿,在我特定的世界中养大,我保证我可以随机指定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专家…。”
史金纳的箱子
史金纳是华森的信徒,他将行为主义带到教条主义的新高点。他说:有机体是个黑盒子,不需要去打开它,它只是把从环境来的讯息,转变成适当的反应,不需要任何天生知识。即使到了晚年,他承认人的行为有天生的成分,但他还是把它视为宿命--“先天的特质在受精后就不能被改变了”--这再次证明了我的观点:批评先天论的人比支持它的人更相信基因决定论的模式,后天论者比先天论者更相信基因宿命论。
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
从哈洛的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的实验,可发现假如这些小猴子读过华森或史金纳的书,它们应该会很快就学到铁丝网跟食物的联结,而比较喜欢铁丝网。
但事实上,小猴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在肚子饿时才暂时离开一下去喝牛奶。后来,他做了许多类似的实验,也都是相同的结果。他对史金纳主义打出了致命的一击,因为史金纳派的人竟离谱到主张婴儿对母亲的爱是因为母亲是营养的来源。但我们知道,爱不仅是奖赏和惩罚,婴儿依恋母亲还有一些先天的自我回馈的偏好,例如温暖和柔软。
第八章 文化之谜
鲍亚士的文化平等观念
鲍亚士对先天后天辩论的影响非常大,他强调人类文化的可塑性,将人性展到无限的可能,而不是把文化看成规范的牢笼。他想建立这样的观念:“原始人的心智”
跟文明人一模一样,而且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迥异,也不同于文明的文化。所以,种族的差异来自历史、经验和环境,而不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他强烈地反对种族歧视,且相信文化决定而不是反映出每一种族的独特性。
文化差异何来?
文化的产生是个社会的活动:单独一个人的心智是没有办法产生文化的。一九二○年代,维高斯基即指出,描述一个单独的人的心智就是没有掌握到重点。
因为人的心智从来没有孤立过,它们都在文化的海洋里游泳。对我而言,他最重要的洞见在于他坚持工具的使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人创造文化的能力,不是来自与文化共演化的基因,而是来自一组偶然适应好的能力,突然赋予人类心智一个几乎没有限制的能力去累积及交流想法。这些事先适应好的能力是基因主宰的。
第十章 矛盾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基因
基因是使你可以做什么,而不是限制你做什么。基因不是神,基因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些基因可因外在条件调整结果。
第二个教训:父母亲
社会化理论提出证据,显示孩子长大会父母,例如暴力的父母养出暴力的孩子。但是哈里斯说,这些证据无法证明任何事,孩子当然会像他们的父母,他们跟父母有很多基因是相同的。其实,好的教养方式和某个人格特质的榈关,不能用来证明父母塑造孩子的人格,因为相关不能区辨原因和后果。也有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的效应:父母常因孩子的人格特质,而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
第三个教训:同侪
哈里斯认为环竟和基因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主要是透过孩子的同侪团体。孩子不认为他们是大人的见习生:他们想要做好孩子的角色,这表示他必须在同侪团体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跟别人一样,但是又要有点不一样;彼此竞争,但又互相合作。
第四个教训:实力主义社会
平等主义者强调先天,势力小人强调后天。一个社会越注重平等,先天的因素就越重要。当每个人都分配到同样多的食物时,身高和体重的遗传力就会出现在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中,体重的遗传力就很低。同样的,假如每个人都受到同等的教育,那么最好的工作就会给先天能力最好的人,这就是实力主义社会的意义。
第五个教训:种族
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小圈圈,从部落到帮派到同年龄的朋友,或许种族是联盟表。换句话说,在现代的美国人这么注重种族,是因为他们本能地把其他种族定为其他部落或联盟的人。然而,我们对自己的基因和本能越了,它们就越不会是不可避免的事。
第六个教训:人格特质
许多受虐儿长大后会出现暴力或犯罪行为,在学校是问题学生,有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如果以过去先天和后天对立的态度来看这个结果,问题就变成:他们这个行为是来自父母对他们的虐待,还是来自他们继承父母的暴力基因。但是莫菲特和卡斯匹有兴趣的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他们测试这些孩子的单胺氧化酶基因,然后跟他们所受的教养比较。结果发现,高活动力的孩子不会受虐待的影响,即使被人虐待,他们也没有因此成为问题儿童;相对地,低活动力的孩子在被虐待后,较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
换句话说,单是被待并不足以构成反社会行为,还必须要有低活动的的基因。或是说,只有低活动力的基因并不足以构成反社会行为,还必须要有被虐待的经历。
第七个教训:自由意志
佛利曼及华特主张非线性因果关系是自由意志来源的人,完全的自由意志其实是个错觉,人类的确有小一点的个由意志形式,这是天生的自主反应系统,来自大脑的回馈回路:一个处理历程的结果是下一个情况的起点。自由意志其实就是一个被基因设定、被基因操作的大脑。
[1]《先天后天》(简体版本) /subject/1488318/
《天性与教养: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繁体版本)/subject/1338149/
[3] 《Nature Via Nurture -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subject/145844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重要性英语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