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没有移民的可以申请农村建卡贫困户查询吗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移民村大变样——高台县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丨 浏览:编辑:
  本报通讯员 田玉龙
  骆驼城镇新民村是高台县一个移民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也是全县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建温室、改圈舍、衬渠道、修新房、栽林带&&昔日的移民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高台县现有贫困户人,主要集中在省上确定的16个贫困村,而这16个贫困村大部分地处祁连山浅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增收渠道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贫困发生率达到20.21%,稳定脱贫难度较大。今年,该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全县精准扶贫的重点聚焦到了这16个贫困村,通过集中工作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强化社会帮扶等精准措施,努力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仗。
  全方位&聚合&帮扶力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高台县立足这一认识,全力实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扶贫项目、扶贫资金、行业力量、产业培育&六大&整合,对照省上&1+17&方案体系,制定了全县&1+15&配套落实方案,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县上为每个贫困村充实了1到2名县级领导,建立了由联村单位和到村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等为队员的帮扶工作队。深入调查摸底,每个贫困村做到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干部驻村工作台帐。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列出没有实现全覆盖的&缺口清单&,充实完善精准扶贫项目库,做到具体项目与贫困区、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完善了村企结对、村村结对、能人帮扶、党群互帮四项机制,16个发展示范村、43户企业以&1+1&和&2+1&&3+1&的形式分别与16个贫困村成功对接。
  开展定点定向帮扶,22名创业能人、272户党员致富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对接,全县形成了帮扶力量立体化&聚合&、措施精准化&聚焦&的格局。
  该县成立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131.14万元,全部用于支持16个贫困村开发建设。特别是县委、县政府要求,2015年度各部门单位年度开支经费节约20%全部转入县级扶贫资金集流池,仅此一项就整合资金312万元。以&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集、分流方式科学配置扶贫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最基本、最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
  多方面力补发展&短板&
  该县把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精准扶贫的落脚点,结合16个贫困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发展增收产业,努力实现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目标。骆驼城镇新民村三社农民张仲宝是1984年自定西市搬迁而来的移民,这些年尽管住房有了改善,家庭收入也有了一定保障,但要供孩子上大学,经济十分窘迫。这几天,他沧桑的脸上终有了笑容,因为在联村单位和联系干部的帮助下,他家新修的羊圈投入使用了。&我今年养了20多只羊,还种了8亩制种玉米,收入应该能过万吧。&张仲宝告诉笔者。
  县上系统性精准发力,从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入手,力补贫困村发展&短板&。目前贫困村20.04公里通村道路已全部建成通车,和平等7个村人饮工程项目管道铺设已完工,渠道衬砌完成23.92公里,争取的旧井改造项目已打建机井2眼;贫困村50户易地搬迁、89户危旧房改造、580户住房维修等项目进展顺利;贫困村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积极争取实施贫困村&乡村舞台&和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建设;贫困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金融支持保障等其余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精准扶贫补齐了农村发展的短板,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16个精准扶贫村共发展玉米瓜菜制种、马铃薯等高效经济作物2.9万亩,群众规模经营作物种植面积达1.21万亩,扶持发展种养大户194户,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已建成暖棚圈舍385户,新建饲草基地2000亩,山杏新品种嫁接园、黑枸杞种植等经济林建设进展顺利,贫困家庭输转劳动力1146人,实现劳务收入492.5万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相关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
2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春光明媚。这天早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
春运火车票已经开售,今年与往年相比,我省居民春运铁路购票出行有哪......移民村无闲人,日子越过越红火_网易财经
移民村无闲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月25日,本报记者在中牟县狼城岗镇全店村一个蔬菜大棚里,看到几个妇女正在绑黄瓜架,“以前都是孩子他爸在外面出力挣钱。我们几乎不出门。现在,我们到这里来种种菜、收收菜、管理管理,一个月也能拿到1500元左右,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和照顾家里。”全店村是一个移民村,2010年8月由南阳淅川县搬迁到中牟县狼城岗镇,共有人口832人。2011年4月,全店村引进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20亩,建设了高标准日光温棚50多个,建新菜田300多亩,种植香港菜芥蓝、甜辣椒等高档蔬菜,供香港、郑州等城市市场。通过土地流转,该村剩余的劳动力许多就近到这些蔬菜公司打工。移民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罗刚是贵州安顺人,两年前来到中牟全店村,现在是一个蔬菜棚的负责人,“现在最少一个月能挣8000多元,到蔬菜旺季最高还挣到过1.3万元呢。在每年的3月份和10月份,就连我们这里的采摘工一天也能挣到四五百块钱。”罗刚说。全店村养殖大户李明宇头脑灵活,颇有积蓄,决定投资,“让钱生钱”,他选定的项目是养猪。2011年,他建猪舍、买母猪。当年仅养了10来头母猪,一年之后,“收益还不错”。到了去年,他一年赚到了六七万元。尝到甜头后,他扩大了养殖规模。截至目前,他养了20多头母猪,再加上一些小猪娃儿和其他的猪,算一块共有200多头。
“今年的愿望是再卖200头,如果价钱可以的话,赚个10来万元是没啥问题的。”他高兴地说道,“现在我这工作虽然脏点,但是比干其他的要强多了。”现在,虽然该村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家家户户住上了整齐干净的楼房,屋里配有洗衣机、电冰箱,一大半的家庭也都安上了空调。村支书全自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打算成立“全店移民发展创业园”。经过大量的市场考察,并征得县土地和环保部门的同意,他决定建立饲料厂和食品厂。“今年8月份,这里将要投产,可以大大带动我村劳动力的就业。这些厂建成后,老百姓的腰包将会更鼓一些。”全自红说。中牟播报 张胜杰 通讯员 杨斐
本文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通版阅读请点击: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全村人均年纯收入2.19万元,其中,297户年收入逾10万元,占全村总户数的71%——
这个移民村为啥这么富
——三问东王村支书张六三
日前,张六三正在村民的大棚里察看冬枣长势情况。
齐卉摄东王村的西瓜远销全国各地。
马夫摄东王村设施农业一瞥。
马夫摄&&&本报记者&齐卉 &&&&“张金山,70万元;孙永乐,60万元;张耀辉,60万元……”今年初,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的戏台上,竖起一块致富光荣榜。上榜条件是:每户年收入必须超过15万元。上榜总户数130户,其中水库移民33户。这已是东王村连续3年“炫耀式”地公布致富光荣榜。 &&&&东王村,人称“移民村”。全村420户共1800人,其中三门峡水库移民96户387人。年逾七旬的张六三,是老移民,也是东王村的村支书。几十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把过去人称“鳖窝村”的东王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6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万元,是1999年的24倍。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达297户,占总户数的71%。 &&&&东王村的巨变,让村民们无不感激他们的“主心骨”——张六三。日前,记者两次来到东王村,“三问”村支书张六三,探寻东王村由穷变富的答案。 &&&&A 人均纯收入超两万元是如何实现的 &&&&8月10日,走进东王村移民李新新的葡萄温室,葡萄架上硕果累累。李新新自豪地说:“今年我家2个温室的4000公斤葡萄,早早就被预订完了,加上7亩西瓜和8亩梨,除去成本至少能挣13万元!”李新新家里5口人,这两年人均纯收入都在2.6万元左右。 &&&&据悉,2015年东王村人均纯收入2.19万元,是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9元的2.5倍还多。那么,东王村人均收入超两万元是如何实现的呢?张六三说,靠实干。 &&&&58年前,为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时年12岁的张六三,随祖辈由华阴举家北迁到蒲城东王村。“住的草房连门都没有,一刮风冻得人直打哆嗦。食堂大锅饭,根本吃不饱。”张六三用“饥寒交迫”形容当时东王村的移民生活。 &&&&1975年,29岁的张六三,挑起了东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作为移民,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靠实干改变贫穷面貌,才能化解当地村民与移民的矛盾,更好地融合发展。于是,他拼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啃着包谷馍,会战曲阜沟,引来倒虹水,打通南北路……用3年时间,平整土地2000多亩,把粮食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减少水费16倍。“水绕东王田地流,年年庄稼保丰收,不为温饱再发愁”成为当时东王村的生动写照。 &&&&张六三用实干精神,征服了全村人。日子好过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多年不愿与移民户通婚的当地村民,纷纷与移民户喜结良缘。时至今日,当年96户移民,没有一户返回库区,均在东王村尽享天伦之乐,安享晚年。 &&&&“农村最大的事是发展产业,农民最大的渴望是腰里有钱。”在东王村群众期盼着“突破温饱”、收入再上一个台阶时,2006年,张六三抓住国家出台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机遇,在县移民局的帮扶下,带领大家攻坚克难,铺设管道解决了移民吃水难和园区大棚灌溉难,硬化道路解决了农产品卖难。 &&&&2014年,张六三想发展设施农业,但缺乏启动资金,适逢省库区移民办开启了移民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试点,在移民政策和金融机构支持下,张六三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大棚西瓜、蔬菜等设施农业550亩,当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东王村还采取“集中建棚、移民承租、产权归集体、收益大家享”的产业发展模式,配套了绿色长廊、喷泉鱼池、农家乐等设施。如今的东王村,桃杏竞枝头,西瓜吊满棚,葡萄喜迎客,冬枣挂满枝。目前,全村购买小轿车226辆,平均1.8户一辆。谈起村里的变化,移民田正福说:“一是政策好,二是张书记引领得好。别的村都羡慕东王‘富得流油呢’!” &&&&B 十七年零上访是如何做到的 &&&&十多年前的东王村,一度财务混乱,个别村干部搞宗派,闹得鸡飞狗上墙,一些群众为之上访,还有一些群众拉起横幅,恳求当时在龙阳镇任司法所所长的张六三,回村收拾“烂摊子”。于是,1999年,镇上让张六三再次挑起了东王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上任后,张六三先从清理村上账务入手。可没几天,一封“恐吓信”被扔进了他家的院子里,“拿1万元,离开东王村!否则后果自负。”张六三立刻报了警,并把家人安顿好,还包了一包冥币送到“指定地点”。事后得知,“蟊贼”压根没敢去“取钱”。就这样张六三顶着压力,清理了村里混乱的账务。 &&&&村上盖村民服务中心,经过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多次讨论,最后才形成一致意见。每次危房救助户、低保户确定,特别是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照顾,张六三都要三次开会、三次公示。“在农村,农民最反对办事不公。作为村支书,必须把公平、公正、公开放在首位。”张六三说,无论村上集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事都要经过群众讨论,上墙公布,让群众说话。他总结的诀窍是:进上访户的门,知上访户的情,解上访户的难,暖上访户的心。 &&&&村民李明哲、移民张忠厚,都参加过甘南剿匪,却没有落实相关政策,张六三就陪他们多次辗转县武装部、民政局,查档案、询政策、取证据,终于让他俩享受到每月补助380元的优抚待遇;移民张玉山,复员回家后,生活一度困难,张六三又是为其办低保,又是帮忙介绍看病,还让他当上村调解委员,感动得张玉山不但不再上访,还主动要求退出低保…… &&&&“家家都有不顺心的事,群众不是爱上访,而是好多事情迟迟没有解决。”张六三说,只要能听进群众的怨,真心为群众解难,解决上访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昔日的“上访村”,如今成为“示范村”,家家和睦,全村和谐。17年来,全村再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 &&&&C 发展现代农业是靠什么突破的 &&&&走进东王村,连片的果蔬大棚一眼望不到边,煞是壮观。据悉,全村现有标准日光温室268座800多亩,无立柱钢架大棚1500亩、拱棚2500亩,户均大棚11.5亩。村民既在本村建大棚,还在大荔、富平、三原等地经营大棚。东王村不仅成为全市有名的果蔬专业村,也成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果蔬年产量接近2万吨,年销售额达5600多万元,产品远销西安、重庆、四川、福建等地。 &&&&现代农业的崛起,加快了东王村转型升级的步伐。那么,他们又是靠什么实现突破的呢?张六三铿锵有力地说,靠的是党员干部的带动和科技应用的支撑!“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应用和创新。”这已成为张六三的口头禅。 &&&&“做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多年来,张六三与党员干部带头建棚,示范引领产业发展。如今,90%的村干部都有自己的示范棚、帮扶棚。党员杨志俊,坚持向群众传授育苗、务瓜技术;党小组长王丰产,带头建起100多亩大棚,帮扶贫困户发展大棚产业;党员王余粮专职销售,每年为本村和周边乡村销售西瓜、酥梨就达3万吨左右;村会计王栓岗,带头试验珍珠油杏;村合作社先后试验、示范38个新奇特优品种…… &&&&东王村还利用县上和移民局每年举办的实用技术讲座,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多项,新品种近40个,涌现出60多个科技致富能人和创新型科技带头人。张六三还带领大家多次赴山东学技术、学经验。如,EM技术、纳米863生物助长技术、那氏778基因诱导技术…… &&&&今年,张六三又盯上了“智慧农业”,利用信息、技术、物联控制系统、光磁电热等各种科技要素,努力开发智能化农业,如用手机控制棚体温度、湿度,推广节能灌溉技术等等,都成了张六三的新追求。同时,东王村投资建设成的20G无线宽带,已覆盖全村各个角落,10个实体店、8个网店、5个微店,今年销售额已达到500多万元。
Copyright © 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邮编:710054 广告招商:029- 传真:029-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新闻热线:029-
投稿邮箱:.cn
陕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农村贫困户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