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形成原因是什么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
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实用资料
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
  以下是由为您分析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种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的原因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  编辑本段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农民、等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首先给工人和农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它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由此引起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生活日益贫困。而农民等小生产者则因为物价上涨过程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不得不以高价购买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低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因而更加贫困。通货膨胀也严重影响一般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薪金也不能按物价上涨的程度而相应增长。但是,通货膨胀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极大利益。他们不仅会通过政府订货和价格补贴等,把资产阶级国家用滥发纸币从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大部分收入转入自己的腰包,而且可以利用实际工作下降,或者用贬了值的货币偿还债务,以及利用物价飞涨乘机进行囤积居奇等等,获得巨额的利润。  1、需求拉动通胀: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若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度的需求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于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的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胀:前两种原因同时推进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胀。假设通胀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胀;  4、结构型通胀: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胀。发生的原因:  (1)高成长性部门和行业因种种限制,不能获得资源和人力,资源价格和工资水平上升,而夕阳行业和衰退行业尽管资源和人力过剩,收入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因攀比效应而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2)劳动生产效率高的部门,高速增长,带动工资上升,其他各部门向高增长部门看齐,使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通胀;  (3)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的互不适应,工资水平只能上不能下,使“失业与空位”并存,最终导致通胀;  (4)工资水平和通胀的国际传递,也会导致通胀;
个人收入证明是我们在贷款办信用卡时最常需要用到的,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个人收入证明怎么办,欢迎阅读。
个人收入证明是我们在贷款办信用卡时最常需要用到的,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个人收入证明怎么办,欢迎阅读。
什么运动减肥效果最好 8个运动帮你快速瘦身,很多女性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苗条的身材,所以想要找到正确的减肥方法帮助自己减肥瘦身。那么女性适合什么减肥运动呢?什么运动减肥效果最好呢?不要着急,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与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晒黑怎么快速变白 10个美白小偏方告诉你,夏季紫外线比较强,如果长时间才阳光下暴晒,不仅会变黑,也很容易晒伤,特别是一些敏感皮肤的女生更是要注意了,这个时候,晒后我们应该注意,别用热水洗脸,且要多喝水,可以敷个美白补水面膜,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推荐10个日常美白小偏方给大家,赶紧试试吧。
 今天出国留学网小编讲解一下元芳体的由来。“元芳体”的创意来源于古装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剧中的狄公经常征求助手李元芳的意见,从而借对话引出对案情的分析。李元芳的标准回答有两个,一个是“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另一个是“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不贴膜支持者会认为,现在高科技生产的手机屏幕不会被划坏
实用资料栏目编辑推荐
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什么
实用资料最新资讯苹果/安卓/wp
积分 3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我们要准确地了解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将这一问题置入纸币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才能说明问题。不能不分阶段地一概而论。在纸币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有区别的。
一、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叫做通货膨胀。”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观点。不仅指出了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纸币贬值,同时也指出了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即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我们说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这与传统的观点相比较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其区别表现在:(一)、纸币所代替的只是流通领域里的部分金属货币量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纸币与金属货币在流通领域同时并存,而且金属货币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纸币只是代替部分金属货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国家中央银行向社会 (包括国家ZF机关、军队等各团体、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各类企业和个人,在本文中统称为社会)发行的纸币量必须以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为依据。也就是说国家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应持有同等数量的金属货币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包括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和国家掌握的其它物资储备。其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金属货币税收和实物税收。(实物税收可看作是间接的金属货币税收)此外,还有社会上的金属货币存款, 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多,就可以向社会多发行纸币,反之,则少发行纸币。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多,说明社会上流通的金属货币量少,反之,则社会上流通的金属货币量多。总之, 在这一阶段,无论国家向社会发行多少纸币,也只能是代替国家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那一部分金属货币准备金量,而绝不是代替流通领域中的全部金属货币量。 (二)流通中的纸币量并不等于纸币的发行量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国家中央银行以财政支出和发放贷款的方式发行纸币只有保证国家物资储备部门能按与金属货币的同等购买力供给实物,或者国家中央银行及其所属银行能随时兑换给等量的金属货币的基础上,纸币才能在社会上得到承认并流通。当社会上向国家中央银行提取全部金属货币存款时, 原则上以这一部分金属货币存款为准备金发行的纸币就回到国家中央银行。当国家的财政收支持平,结余为零时,以财政收入为准备金以财政支出发行的纸币也会全部回到国家中央银行。这时,全部回到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就完成了它在流通领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使命。由于国家中央银行已经没有任何金属货币准备金的保证,这时回到国家中央银行中的、也确实是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曾经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过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就不再是流通中的纸币而成为毫无货币意义的东西,只有在国家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或国家中央银行重新吸收了社会金属货币存款时,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才能继续成为金属货币的符号重新流向社会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究竟国家中央银行中的纸币有多少可以算作为流通中的纸币呢?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国家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的数量决定的。当国家中央银行有足够的金属货币准备金,纸币的发行量始终小于或等于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时,国家中央银行内外的纸币都是流通中的纸币。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是一致的、相等的。当纸币全部流回国家中央银行,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为零时,不论纸币的发行量是多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为零。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大于零而小于纸币的发行量,国家中央银行以外的纸币是流通中的纸币,而国家中央银行内的一部分纸币就不是流通中的纸币。这时,流通中的纸币量就小于纸币的发行量。在纸币的发行量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相等的特定条件下,我们还可以根据纸币流回国家中央银行的途径来区别它是否还是流通中的纸币。如果纸币的所有者以购买国家公债、交纳税金和存款的形式流回国家中央银行,就仍然是流通中的纸币。因为纸币的流回并没有改变金属货币准备金量, 国家中央银行可以随时以发放贷款或财政支出的形式将其投向社会。如果社会上用纸币向国家中央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或者国家动用物资储备收回的纸币,就不再是流通中的纸币。因为这些纸币的流回相应地减少了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这部分纸币在客观上已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毫无货币意义的东西。当然,这些客观上退出了流通的纸币, 在新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继续成为流通中的纸币。 一是当国家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或国家中央银行有了新的金属货币存款时,这些纸币会以足值的纸币重新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当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不增加时,国家中央银行主观上要继续使用这些纸币,它们仍然是流通中的纸币。但是,其结果必然会出现纸币的贬值现象。 总之,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我们分析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时, 使用流通中的纸币量这一术语比纸币的发行量较为确切。 (三) 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只表现为纸币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或称为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与流通中的纸币量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的比例关系不同,会使单位纸币值处于稳定、贬值和增值的三种状态。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最初,单位面额的纸币通常代表同名称的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等于或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能够保证随时以足额的金属货币兑换纸币,或者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保证纸币在市场上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同等购买力,这时纸币值稳定,社会上不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当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大大少于流通中的纸币量,无力保证以等量的金属货币兑换纸币,无力保证纸币在市场上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购买力时,纸币处于贬值状态,社会上出现了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在社会上己经存在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状况下,国家要努力制止通货膨胀, 通过税收, 借债等手段增加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逐步提高或恢复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比列及其在市场上的购买力。这一状况,相对于纸币贬值时期来说,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但只要这种增值在没有完全恢复到单位纸币能够兑换或具有同名称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的条件下,又可以看作纸币仍然处于贬值状态。 这说明,在我们具体分祈、认识纸币值的变化问题时,应该强调时间的阶段性。在较长的阶段来看,纸币处于贬值状态,而在其中某一较短的阶段来看,纸币则又可以是处于稳定或增值状态。一般地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量成反比例。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着纸币贬值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增加,或者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不变, 国家减少了流通中的纸币量,这样,国家就有能力提高或恢复纸币同金属货币的兑换比例,提高或恢复纸币的购买力,使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与所代替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则保持稳定状态。在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等于或小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减少了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或者在金属货币准各金量不变,国家中央银行增加了流通中的纸币量,这样,国家就无力保证原来单位纸币兑换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或具有原来的购买力,致使单位纸币呈贬值状态。如果流通中的纸币量增加,而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的减少是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两个基本原因。在上述的同等条件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加大于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增加程度时;或者,当国家中央银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出,不论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作同一方向变化,还是作相反方向的变化,只要是造成了流通中的纸币量大于或者说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量, 单位纸币就呈贬值状态,社会上就存在着通货膨胀。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二、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贵金属作为货币退出了商品流通领域和货币流通领域是纸币由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的标志。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单位纸币值的确定和变化都不再与金属货币发生联系。要回答如何确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要找出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在纸币的流通总量及其流通速度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额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因此 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价段,正确认识纸币的发行和流通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一)、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不仅纸币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金属货币的地位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主要是指数量较多、面值较小的一般硬币。(此外,还有数量较少面值较大的纪念金币。) 从表面上看,这些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仍然是价值实体, 但是它们却不再以其自身的价值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标准执行货币职能, 而是以大大超过了其自身的价值量按国家中央银行确定的面值执行货币职能, 其自身价值量的大小己显得无关重要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是价值符号货币, 而不再是价值实体货币。在价值实体货币和价值符号货币的不同阶段,金属货币在形式上虽然没有显明的变化,但是在实质上却有根本区别。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货币材料的形式上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作为价值符号货币这一本质特征上却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的。因此,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应该具有更新更广的含义。狭义上的纸币是指货币材料上的区别。广义上的纸币是指价值符号货币,包括狭义上的纸币和以金属材料发行的价值符号货币——硬币。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在以下讨论纸币的发行量和单位纸币值变化的原因问题时,我们所说的纸币就是指广义上的纸币。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流通中(包括银行内外全部)的货币量,就是指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量是不必计算在内的。因为流通中的纸币无论有多少,也只是代替部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有多少纸币流通,就说明有相应的金属货币量滞留在国家中央银行中。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是指广义上的纸币量。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家发行的货币量与发行的纸币量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符号货币代替了全部价值实体货币执行货币职能。 即纸币代替了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虽然在其职能范围上代替了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但是,纸币的发行却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单位纸币值的确定也不再与金属货币发生直接关系。这是纸币在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区别于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的重要特点 。然而,这一点并不是为人人所认同的。其表现为: 1、在理论上,认为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依据的传统观念仍然作为科学理论在教育界和理论界占主导地位。2、在实践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有意识地保持着大量的黄金储备作为本国纸币的后盾,一些国家仍然规定着本国纸币的含金量。& & 因此,必须对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予以充分的说明。第一、在事实上,各国的纸币发行已经没有足量的贵金属保障。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主要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制度。现阶段,各国虽然还保持着大量的黄金储备,但是已不足继续作为纸币发行的物质保障。从下面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黄金储备、纸币发行量和国民收入三个方面的数量变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 && && && && && && && && && && && && & 表一& &各国黄金储备& && &单位,亿盎司时期国家1970年1980年增减变化美国3.1632.643-0.52联邦德国1.1370.952-0.185意大利0.8520.666-0.159日本0.1250.242+0.117英国0.3850.182-0.203合计5.6354.685-0.95 表二& &各国货币发行(期末)量& && & 单位:亿本币时期国家1970年1980年增长倍数美国226040400.78联邦德国105024501.33意大利31.18170.944.48日本(万亿)21.3680.892.78英国96.35388.93.03 表三& &各国国民收入& && && & 单位:亿美元时期国家1970年1980年增长倍数美国8790229801.61联邦德国166872393.34意大利850.835623.18日本176389604.08英国112846003.08 (表中1970年和1980年统计数字摘自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从理论上讲,国民收入总量大的国家所需的货币量大。从表中统计的数字看,日本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意大利的两倍多,而黄金储备却仅是意大利六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从理论上讲,随着经济的增长,需要的币量相应增加。从表中统计的数字看,美国10年间国民收入增加1.61倍,纸币发行量增加0.78倍,而黄金储备减少了0.52亿盎司,减少了16.7%。上述五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纸币发行量、国民收入总量都成倍增加,而黄金储备量除日本有所增加外,各国均呈下降趋势。10年间黄金储备总量减少了 0.95亿盎司,较10年前减少了16.8%。如果黄金仍然作为货币,这种日趋减少的总量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这说明当今世界各国并不掌握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全部金属货币,纸币的发行不可能以金属货币为依据。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黄金储备,再与纸币的发行量相比较,问题就更加清楚了。以美国为例, 1970年黄金储备为3、163亿盎司,以美元计算为110、72亿美元,(数字来源同上)而1970年发行的纸币为2,260亿美元。黄金储备仅为纸币发行量的二十分之一。第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无法用理论推算确定。或许有人要说,在现阶段国家虽然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黄金储备作为纸币的后盾,但是,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求知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了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公式。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公式是成立的,它明确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公式。一看就会明白,要求得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是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已知的条件下才能计算。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不同时期是一个变量,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确定的,可以由社会统计得知。这就要求货币流通速度在不同时期必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而不是一个变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在一国或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危机的暴发,必然导致前后两个时期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急剧变化。如果说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那么在危机阶段就意味着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急剧减少。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如果说金属货币量是相对稳定的,就说明货币平均的流通次数在危机阶段减少了。同样道理,在经济高涨时期,货币平均的流通次数增加了。这说明金属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不同时期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为作为货币的贵金属本身就是商品, 它随时可以作为财富储藏起来或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同时,无论是作为货币还是作为一般商品也会在国际间流通。就一国范围来讲,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也不会是一个稳定不变的量。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述公式中的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都是可变的。而且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不会影响正常的商品流通和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确定的,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成正比例变化以完成正常的商品流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增加;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减少,货币平均流通次数减少。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由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以完成正常的商品流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货币流通次数增加了,它的流通量就会减少;它的流通次数减少了,它的量就会增加。”(摘自«资本论»第一篇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如果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成正比例变化,则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综上所述,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贵金属作为货币已退出了流通领域,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单位纸币值的确定无法与金属货币发生联系。 这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并且在理论上被人们所承认。“自1971年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就彻底崩溃了,信用货币的黄金后盾也被解除了。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黄金非货币化这一事实,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和特别提款权的定值标准。”(摘自改革出版社·刘鸿儒主編«新金融辞海»(上册)黄金条款)如果不顾客观事实的变化,继续把纸币的发行和单位纸币值的确定人为地与己不存在的金属货币量联系起来的任何作法都是错误的。
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环球数据分析英汉互译中心“(huanqiushuju),我觉得这个公众号挺有用的,推荐给大家,里面有免费的考研真题和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还有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大家不用因此感谢我哦。本公众号多个名校的数据分析爱好者联合创立立志于传播统计思想。
本帖最后由 qi509 于
16:26 编辑
原因呢?原因呢?
楼主以为在使用金属货币的年代就没有通货膨胀吗?只有纸币才有通货膨胀吗?
qi509 发表于
原因呢?原因呢?
楼主以为在使用金属货币的年代就没有通货膨胀吗?只有纸币才有通货膨胀吗?是的。通货膨胀是纸币的特有货币贬值现象。在金属货币阶段也就是说,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没有货币贬值现象。
本帖最后由 qi509 于
20:28 编辑 奉天法道 发表于
是的。通货膨胀是纸币的特有货币贬值现象。在金属货币阶段也就是说,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没有货币贬值现象 ...那好!让你见识见识: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 前面说过新兴国家如何印美元,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ZF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ZF的财政问题。
& 但清ZF有创造性,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ZF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也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见: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十年的繁荣。
不知道就不要下结论。欧洲在金属货币时代,在银币里掺杂使假,使银币的含量降低,增加货币的发行量的事情也不少。
本帖最后由 qi509 于
20:22 编辑
为什么要印钱?原因是什么?你没论述出来。换句话说: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导致大量印钱?
你也只知道有“通货膨胀”这个词罢了。
另外再告诉你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是错的:“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二)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相一致无论是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还是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纸币,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流通中的纸币量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是可以准确计算的。但是,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的纸币,在流通中的纸币量的计算上与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的纸币是有区别的。 作为金属货币符号低级阶段的纸币,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前文已经说明了的。即国家中央银行外的纸币是流通中的纸币,而国家中央银行内没有金属货币准备金保证的那一部分纸币则不应计算为流通中的纸币。而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的纸币,由于纸币代替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纸币的发行不再以金属货币量为依据,也不承诺兑现金属货币,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量是完全一致的。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包括以各种形式流回国家中央银行的纸币,都是流通中的纸币。即国家中央银行内外的全部纸币构成了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不难看出,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对流通中纸币总量的计算方法上与金属货币阶段对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总量的计算是相同的。无论是金属货币阶段还是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是指包括国家中央银行内外的全部金属货币量或全部纸币量。 还有一点也是相同的,即代替金属货币或价值符号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辅助性货币均不计算在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之内。在金属货币阶段,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不计算在金属货币总量之中;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代替纸币——通货,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可开列支票存款,如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及其它可开列支票存款是不应计算在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之内的。西方国家一般是要把可开列支票存款计算在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之内的。 从表面上看,通货和可开列支票存款都不是商品,都不是价值实体。但是,从二者在货币体系中的主辅地位来看是有实质区别的。通货是主币, 它取代的是金属货币的位置;可开列支票存款可视为代替通货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輔助性货币,它与金属货币阶段的纸币地位基本相同。可开列支票存款是由各类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出的存款收据。可开列支票存款在流通领域中作为支付手段广泛使用,只是代替通货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货币的性质。但是,可开列支票存款回到银行是否具有货币性质;就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了。当可开列支票存款在银行作为贷款抵押或正处于流通的中间环节——某银行收到其它银行开出的存款支票时,仍然具有货币意义;当可开列支票存款作为最终清算手段或以直接提取银行存款的形式回到原始开出票据的银行手中时,它就象以贵金属货币兑换的形式回到国家中央银行中的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一样, 成为毫无货币意义的东西。不过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以兑换金属货币的形式回到国家中央银行, 虽然失去了货币的意义,但是,它仍然有重新作为金属货币符号投入流通使用的可能。然而,作为可开列支票存款以清算和提取现金的形式回到原始开出票据银行就不可能再次进入流通领域,或是归档保存,或是销毁。因此,可开列支票存款不断为各类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所创造,又不断为其开出银行收回注销。我们说在价值实体货币和价值符号货币这两个不同的货币发展阶段,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国家在各个阶段对流通中货币总量的有效控制及其计算的准确程度上是有区别的。首先,在不同的货币发展阶段,国家对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的控制是有差别的。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是由贵金属生产部门生产的。贵金属最初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会用于生产或生活消费,一部分会转化为货币。新生产的贵金属——金或银,在流通领域中有多少、在哪一环节、什么时间转化为货币, 国家是难以严格控制的。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是由国家严格控制发行的。在什么时间向社会流通领域投放多少纸币完全受国家中央银行的控制。其次,在不同的货币发展阶段,国家对流通领域中已有的货币量的控制也是有差别的。由于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价值实体,又因其生产困难,单位金属货币的价值量相对稳定。因此,在流通领域金属货币随时可以作为一般商品退出货币流通而用于生产或生活消费;也可以作为财富在私入手里长时间储藏起来,或者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间流通。这说明,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国家对国内一定时期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是无法严格控制的。然而,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本身不是商品,不是价值实体,纸币除了作为货币行使职能,一般地说没有其它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随时可能发生,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样, 纸币既不会像金属货币那样作为一般商品移为它用, 也不会作为财富在私人手里长时间的储蔵起来,也就是说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纸币的储藏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纸币的所有者不能在个入的钱拒里实现货币储藏,否则,他会发现长时间保存大量的纸币,会因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纸币的数量虽然一文不少,但是它所代表的价值量或者说购买力却大幅度减少了, 作为财富已被无形的手凭空抓去 , 不翼而飞。 纸币的所有者只能在流通领域里去寻求价值保值的储藏手段。暂时不用的纸币,只有存入银行或购买股票及其它有价证券,用以获得足以抵偿纸币贬值部分的最起码的利息或般息收入时,才能得到价值保值,从而实现财富的储藏手段。总之,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纸币一经投入流通使用,就会处于一种永不停止的循环流通运动中。因此,在一国范围内,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上述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国家既不能从贵金属转化为货币的入口控制货币量的增加, 又不能在流通领域中阻止货币量的减少,所以,国家难以准确掌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总量;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国家通过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也就准确地掌握了流通中的纸币总量。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基本一致,只适合于对纸币流通实行严格管制的国家。 即国家既不允许外币在本国自由流通, 也不允许本国货币流向国外。 在那些既允许某些外币在本国自由流通, 也允许本国货币流向国外的国家,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纸币的发行量就不完全一致。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计算应该是:用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减去流向国外的本国纸币量的差, 加上在本国流通的外币换算为本国纸币量的和。
1、纸币作为价值符合早已脱离的金、银的价值而独立成为交换的媒介。
2、既然“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是由国家严格控制发行的。在什么时间向社会流通领域投放多少纸币完全受国家中央银行的控制。”的。那,这“另一方面,由于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随时可能发生,单位纸币所表示的价值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纸币为什么贬值?为什么有极大的不稳定性?80以前为什么那么稳定?
3、“因此,在一国范围内,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基本上是一致的。”————错了。
(三)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知的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国家对流通中的纸币量是能够准确掌握的。同时,在现代通讯技术条件下,国家对一定时期各种经济指标,如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都是可以及时统计的。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流通中的货币量公式来求知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即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纸币量。在社会经济指标中,一般很少统计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我们可以借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来计算各国纸币平均流通速度。列表如下: 表4、国家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货币发行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日本(万亿日元)195811.343.183.566196532.0510.083.179197071.1621.363.3311980234.969.573.376法国(亿法琅)195824507573.2621965489017562.791970803823203.46419802754967104.106联邦德国(亿马克)195823103975.819196546207276.3561970687010506.54319801488924506.007 (表中国内生产总值、货币发行量数字来源,摘自范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此表说明了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 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是可以计算的。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各国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在不同的时期基本不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1958年至1980年的20多年间,各国的货币发行量大幅度增加:日本增加了20倍,法国增加了8倍, 联邦德国增加了5倍,但是,各国在前后各时期的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基本不变。这绝非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即在价值符号纸币阶段,纸币的发行量或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变化,而纸币平均流通速度基本不变。以此类推,流通中的纸币量与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或国民收入总额成正比例变化,其相应的纸币流通速度基本不变。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正常的商品流通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两个因素来调节的。在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不变的情況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减慢。 在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的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变,则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不变,必然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是基本不变的、相对稳定的。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呢?这就会使我们考虑这样一个同题:流通中的纸币量和纸币平均流通速度是在各自的一个极点上。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分析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和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 ,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最大限度就是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额相等。这时,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为1,这也就是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最低极限。这就是说,即使社会上的贵金属有很多,甚至超过了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但是实际上作为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的贵金属最高价值总额始终不会大于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而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也决不会小于1。在流通领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最大限度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最低限度是一致的;反过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最低限度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最高限度是一致的。作为货币的材料,必须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量,否则就不能作为占主导地位的货币。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因有足够的金而实行货币金本位制;一些国家因黄金量不足,只能实行银本位制的货币制度。事实上, 在金属货币阶段,流通中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既不可能停留在最低极点,也不可能停留在最高极点, 而是分别在最高和最低极点的限度内不断地变化。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的货币和金属货币阶段的货币运动规律有所不同。 从表中各国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数字来看,都大于1。这表明不是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的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不论货币的发行量如何变化,各国纸币平均流通速度都基本不变,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会增加。这表明纸币平均流通速度是处于最高极点。 由此可以推断出,流通中的纸币量应该是处于最低极点。但是,从一般的常识来看,这一推断好象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纸币的发行量有增无减,各国都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纸币量肯定会高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最低限度,究竟那一种判断是正确的算呢?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区别。要说明这一问题,还需要借助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进行分析。在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低级阶段,假设在金属货币准备金量不变,流通中的纸币量大大增加,超过了中央银行里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的同等条件下: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时纸币的绝对数量増加了,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减少了, 单位纸币贬值了; 如果从宏观角度分析, 纸币在相对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金属货币准备金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始终是代替着那不变的金属货币准备金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并没有贬值。在金属货币准备金为定量的条件下, 无论流通中的纸币量如何増加, 单位纸币值如何变化,但是从流通中的总量来看,它始终代替着那一定的金属货币量,一点不多,一点不少。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是代替流通中的部分金属货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纸币则是代替流通中的全部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 纸币由金属货币符号阶段向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的过渡, 是由金属货币和纸币两方面的变化共同实现的。 从金属货币方面看,金属货币逐渐全部退出了货币流通而还原为一般商品,从纸币方面看,纸币逐渐由代替部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到代替全部金属货币独立担负起货币的全部职能。 可以想象,当最后一部分金属货币退出了货币流通被纸币所取代的那一刻,纸币所取代的金属货币量只能是国家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上能够作为货币流通的全部贵金属量。也就是说,纸币所取代的只能是流通中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低水平的金属货币量。这时,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也就必然达到了最高极点。纸币代替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全部金属货币量一经确定, 那么,不论往后纸币的发行量如何增加,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是否变化,然而,就全部纸币量始终是代替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全部金属货币量的关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从整体上说, 纸币也并不贬值。这时的纸币实质上己经由金属货币符号性质转变为价值符号货币性质。但是,纸币和金属货币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时的纸币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然而纸币流通已经具有新的特点:1、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始终处于代替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全部金属货币量水平的极点上;2、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始终处于最高水平的极点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币逐渐脱离了与金属货币的直接联系。如果不通过特别的计算,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弄清流通中的全部纸币究竟代替了多少金属货币量执行货币职能,也不会直接说出单位纸币究竞是代表了多少金属货币量。纸币最终完成了由金属货币符号阶段向价值符号货币的过渡。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不再与金属货币量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与价值量直接联系。全部纸币量也不再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是,流通中的全部纸币始终处于最基本、最低的货币量的极点位置却是确定不变的,纸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始终处于最高的极点位置也是确定不变的。这是价值符号货币阶段货币流通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所有使用价值符号货币国家的货币流通中普通存在的,是客观的。从流通中的纸币量来看, 各国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货币总量是不同的,各国在不同的时期或同一时期的发行纸币的增长幅度也是有巨大差异的,但是, 各国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始终都处于最基本最低要求的货币量的极点位置都是相同的。从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来看,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以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和民国收入等不同经济指标计算出的纸币平均流通速度是不同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及其在不同时期,以同一经济指标计算出的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却是相同的。这种相同不仅表现为纸币平均流通速度始终处于最高极点位置的一致性,而且还表现为具体计算数字的一致性。如果说,准确地以某一国的任何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的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为6.5次,也就可以确定该国家其它各年中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是6.5次。同时,也就可以确定世界上使用价值符号货币的其它国家的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是6. 5次。关于这一点,还须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计算的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并不是单纯指具体的纸币——通货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直接作为流通手段的次数,而是包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以纸币的各种代替物(即除通货以外的M1、M2、M3)进行支付的次数。此外,还包括直接的易货贸易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贸易。第二,由于各国对流通中的“货币量”的确定范围不同,会造成计算的纸币年平均流通速度的差异。例如,一些国家把流通中的货币量定为M1,也有一些国家定为M2。这种把代替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輔助性货币与通货等同起来的作法,一方面,必然人为地造成了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另一面 ,也相应地造成了纸币年平均流通次数的减少。如果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量为M1,是国家发行的通货数量的2倍,那么,纸币年平均的流通次数就会成反比例减少一半。综上所述,我们说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纸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严格地说是纸币的年平均流通速度不仅是可知的;而且是稳定不变的。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i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