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在大脑中怎么产生 安东尼奥尼中国百度云

大脑的燃料|意志力 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大脑的燃料
  能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演员并不多,喜剧演员吉姆&特纳就是其中一个。他出演过几十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像在美国家庭影院频道(HBO)系列剧《牛人阿利斯》中扮演从足球明星转行而来的体育经纪人。不过,他最戏剧化的表演留给了他的妻子琳恩。一天晚上,他梦见白己在世界各地匡扶正义。这个任务特别耗神,即使是在梦中。然后他发现自己能够意念传送,也就是在脑子里想着要去的地方就会神奇地出现在那个地方。他回了他在艾奥瓦的老家,去了纽约、希腊,甚至还去了月球。他醒来后,仍然坚信自己拥有这个能力,还想慷慨地传授给妻子。他一遍一遍地冲妻子喊:
  &想着你要去哪里,你就会到哪里!&
  他的妻子没像他那样发疯。她知道他有糖尿病,干是试着让他喝些果汁。但他仍然很疯狂,结果撒了一些果汁在脸上,于是,他下了床,在空中翻了一个跟头,落回床上,以证明自己真的能够意念传送。最后,让她大感欣慰的是,他喝完了果汁,冷静了下来&&至少在她看来是冷静了,就像躁狂发作停息了。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冷静下来,恰恰相反,果汁中的糖分给他补充了能量。
  更准确地说,果汁中的能量转化成了葡萄糖&各种食物(不仅是有甜味的)在消化后都能产生的一种单糖。消化产生的葡萄糖进人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不足为奇,肌肉使用大量葡萄糖,就像心脏和肝脏一样。免疫系统也使用大量葡萄糖,不过只是零星地使用。在你相对健康的时候,你的免疫系统也许只使用相对很少的葡萄糖。但是,在你的身体对抗感冒时,你的免疫系统也许会使用很多葡萄糖。这就是病人嗜睡的原因:身体把所有能用的能量都用于对抗疾病,匀不出多少能量来锻炼、做爱或吵架。甚至不能进行多少思考,这个活动需要大量血糖。葡萄糖本身并不进人大脑,而是转化成经递质,神经递质是脑细胞用来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如果你用完了神经递质,你就会停止思考。
  有人在研究患有低血糖的人时,发现了葡萄糖与自我控制之间的联系。研究者注意到,低血糖患者与一般人相比,更难集中精力、更难控制负面情绪。总的来说,他们比一般人更焦虑、更不高兴。还有人报告,在罪犯等暴力分子中间,低血糖体征真不是一般的普遍;有些律师用低血糖为嫌犯辩护。
  这方面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1979年对丹&怀特的审判。他杀死了旧金山当时的市长乔治&莫斯科尼(George Moscone)和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哈维&米尔克也是美国政坛中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人。怀特的辩护律师请来的一位精神病学家指出,怀特在谋杀前几天一直吃甜点等垃圾食品。这招致了记者们的嘲笑,说怀特的律师企图用&甜点抗辩&为他脱罪。实际上,怀特律师的主要辩词并非基于甜点(通过让他的血糖水平迅速升高又迅速降低)让他杀了人。怀特的律师们主张他应该得到同情,因为严重抑郁让他&行为能力下降&。为了证明他患了严重抑郁症,他的律师们呈现了他大吃垃圾食品(以及其他习惯发生变化)的证据。注意,律师们的主张是,吃垃圾食品是严重抑郁的表现,而非原因。后来,法院对怀特的判决相对较轻,这让公众以为&甜点抗辩&起作用了,于是义愤填鹰。
  在其他案件中,也有辩护律师主张法庭应该考虑其委托人的血糖问题(只是最后没有因此为委托人争取到更大利益)。不管那个主张是否符合法律或道德,反正有科学证据表明血糖水平和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关联。一项研究发现,最近美国被关押的少年犯中有90%的人血糖低于平均水平。其他研究报告显示,患有低血糖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犯下各种各样的罪行:交通违规、公然裹读、人店行窃、毁坏财物、裸露成癣、公然白慰、挪用公款、纵火、虐待配偶及儿童。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芬兰科学家到监狱测评了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的葡萄糖耐受能力,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看看谁会再次犯罪。一个有前科的人能否改邪归正,显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来自同辈的压力、婚姻状况、就业前景、吸毒等。然而,仅仅看看糖耐测验结果,研究者就能以超过80%的准确度预测罪犯是否会再次暴力犯罪。这些人的自制力之所以较差,显然是因为耐糖能力受损;耐糖能力受损,人体就难以把食物转化成可用的能量。食物转化成了葡萄糖,进人了血液,但是并没有随着血液循环被人体吸收。结果往往是血液中葡萄糖过剩,这听起来好像是有益的,但实际上就像有很多柴火但没火柴一样。葡萄糖一直在那儿,像堆废物,不能为大脑和肌肉的活动提供能量。葡萄糖过剩到足够高的水平,就称为糖尿病。
  显而易见,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是罪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必要时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就像吉姆&特纳一样,他们可以在最艰难的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确实高于常人,特别是如果他们不认真监控自己的血糖水平的话。研究者考察了糖尿病患者的人格后发现,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更冲动、更暴躁。执行耗时的任务时,他们更可能分心。在酗酒、焦虑和抑郁这几个指标上,他们的问题更多。在医院等机构,糖尿病患者比其他病人更常发脾气。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似平更难应对压力。应对压力一般要求自我控制,如果身体不能给大脑供应足够的燃料,就很难实现自我控制。
  在独角戏《糖尿病:我与吉姆&特纳的斗争》(Diabetes: My Struggles with Jim Turner)一书中,吉姆&特纳处理自我控制问题的方式既直接又滑稽。他回忆自己与十几岁儿子吵架的情形,每次吵架,最后总是他这个大人气得要死。有一次,他太生气了,于是出去把家里的汽车踢了一个修复不了的坑。&有很多次&,特纳说,&我的儿子都看出我失控了,于是强迫我喝些果汁。他担心我就这么走了。&
  特纳没有用什么&甜点抗辩&为那个坑找借口,而且他也不为自己感到遗憾。他大体上控制住了糖尿病,而且,他说这个病并没有妨碍他去追求快乐、实现梦想(意念传送那个梦想除外)。不过,他也认识到了葡萄糖对情绪的影响。&我错过了儿子成长过程中很多有意义的时刻,&他说,&那些时刻,儿子指望不了我,因为我在忙着应付低血糖发作,仅仅是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让我疲倦不已。这是糖尿病最让我心碎的地方,也是唯一让我心碎的地方。&
  那些时刻,特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不能根据趣闻逸事下定论,连那种表明糖尿病患者或者低血糖患者的自我控制问题比&般人群严重的大型研究都不能用于下定论。相关未必是因果。在社会科学中,最确定的结论只能通过严格的实验获得,这种严格的实验把被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以排除个体差异。来参与实验的被试者,有的高兴一些,有的好斗一些,有的专注&些,有的分心&些。除了指望平均率以外,没有其他办法保证这个实验条件下的被试者与那个实验条件下的被试者是&样的。把被试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就能消除个体差异。
  例如,如果你想考察葡萄糖对攻击性的影响,那么你必须考虑到,有些人原本就好斗&些,而有些人温和一些。为了证明葡萄糖增强了攻击性,你必须确保分到葡萄糖条件下的好斗之人与分到非葡萄糖条件下的好斗之人是一样的数目,温和之人的数目也该是&样的。随机分配一般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且你把被试者分成了大致相同的几个小组,你就可以看到不同实验条件会产生什么不同效果。
  神经科学家在小学做食物实验就采用了这个办法。他们让一个班的所有孩子某天早上都不吃早餐就来上学,然后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让一组孩子在学校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让另一组孩子仍然饿着肚子,直到上午过了一半,才让所有孩子都吃上一顿健康的快餐。结果,前半个上午,吃了早餐的孩子学习得更投人、捣蛋的更少(由不知道哪个孩子吃过早餐的观察者来判断);后半个上午,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神奇地消失了。
  为了把这个神奇成分分离出来,研究者检测了被试者完成简单任务前后的葡萄糖水平。这个简单任务是,看屏幕下面有一连串文字闪过的视频。他们让一组被试者忽略文字,让另外&组保持放松、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结果发现,放松组的葡萄糖水平保持不变,而忽略组的葡萄糖水平下降了很多。那个看似很小的自我控制练习让大脑消耗了大量葡萄糖。
  为了证明因果关系,研究者在一系列实验中给被试者的大脑补充燃料,一般用的是加了糖或者甜味剂的柠檬水。柠檬味道浓烈,所以很难尝出到底是加了糖还是甜味剂。糖让葡萄糖水平急居升高(不过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实验人员需要尽快进人正题),而甜味剂根本提供不了任何葡萄糖乃至任何营养。
  有一项研究清楚地显现了饮料的效应,这项研究考察的是玩电脑游戏的人的攻击性。游戏起初难易适中,但是很快就变得特别难。随着游戏的进行,每个人都会变得郁闷。但是,喝了加糖饮料的人,能够把怨言埋在心底、继续玩。其他人则开始骂骂咧咧、拍打电脑。当实验人员按照预先安排的剧本用带有侮辱性的话语评价他们的表现时,没有补充葡萄糖的人较之补充过的更易生气。
  没有葡萄糖就没有意志力:随着研究者在更多情境下考察了更多人,这一规律一再显现出来。研究者甚至考察了狗。我们在变成文明动物的过程中进化出了自制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制力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自制力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其他社会动物也需要具备至少一定程度的自制力才能彼此友好相处。而狗因为与人类居住在一起,必须经常遵守人类定下的一些在它们看来十分荒谬的规矩,比如,禁止嗅闻来客(宠物另说)的胯部。
  实验人员仿照以人为实验对象的研究,首先消耗实验组的狗的意志力,采取的方式是,让狗遵从各自主人的命令时而&坐下&时而&起立&,一共折腾10分钟。对照组的狗独自待在笼中10分钟,期间没有其他任何要求,因此它们不必动用自制力。然后给所有狗一个藏有香肠的玩具。这样的玩具,所有狗都玩过多次,每次都成功地挖出了香肠。但是,在实验中,玩具被动了手脚,里面的香肠挖不出来。对照组的狗努力了好几分钟,但是实验组的狗不到1分钟就放弃了。这就是熟悉的自我损耗效应,而令狗恢复意志力的方法被证明与人是一样的。在后续研究中,实验人员给了两组狗不同的饮料,含糖饮料让遵从命令的狗恢复了意志力。刚刚恢复时,它们能和关在笼子里的狗坚持一样长的时间。像往常&样,加有人造甜味剂的饮料就没有效果。
  面对所有这些发现,日益壮大的脑研究者的圈子仍然对葡萄糖与意志力的关系持保留意见。有些怀疑者指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大脑总耗能是大致不变的。这个观点很难与能量消耗概念兼容。其中一个怀疑者是托德&海瑟顿,他早年与鲍迈斯特合作过,最后去了达特茅斯学院,在那里成为了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是社会行为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他相信自我损耗,但是怀疑有关葡萄糖的发现。
  海瑟顿做了一个大项目来检验那些发现。他和同事招募了一批节食者做被试者,观察被试者的大脑对食物图片的反应。他们让所有被试者看一段喜剧,但不准被试者笑,以此引起自我损耗。之后,他们再次观察被试者的大脑对食物图片有何反应(还用非食物图片作对比)。他和凯特&迪莫斯(Kate Demos)之前的工作表明,这些图片让伏隔核、杏仁核之类的关键脑区出现多种多样的反应。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再次发现了同样的反应。在节食者中,自我损耗让伏隔核的活动增加、杏仁核的活动相应减少。这个实验的一个关键点是操纵葡萄糖。一组被试者喝的是加糖柠檬水,这可以迅速把大量葡萄糖注人血液,供给大脑。另外一组被试者喝的是加甜味剂的柠檬水,这个口味很好,但是提供不了葡萄糖。
  引人注目的是,海瑟顿在就任世界最大的社会家社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会长职位时宣布了以上研究结果。2011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在圣安东尼奥召开年会,在会上给海瑟顿发放了委任状。海瑟顿接受了委任状,发表了就职演讲。他在就职演讲中报告说,葡萄糖能逆转消耗引起的大脑变化&这一发现让他惊呆了,他说(鲍迈斯特当时坐在观众席上,见证了得意门生成为学会会长的光荣时刻。他回忆说,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首次发现意志力与葡萄糖的联系时也十分惊讶。)海瑟顿的研究结果意义重大,远远不止于又一次肯定了葡萄糖是意志力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还有助于解开一个谜团:葡萄糖是怎么在大脑总耗能不变的情况下工作的。显然,自我损耗让大脑的活动从一个脑区切换到另外一个脑区。葡萄糖水平低时,你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它停止做这件事,但是开始做那件事。那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处于消耗状态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比平常强烈:大脑的某些部分渐渐停止运转,另外一些部分却渐渐加快运转。
  如果身体在自我控制期间消耗了葡萄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它开始渴望吃甜东西?答案是肯定的,这对那些希望运用自制力回避甜食的人来说也许是个坏消息。日常生活中,对自制力的要求越高,对甜食的渴望就越强烈。并不是单单渴望吃东西一好像只是专门渴望甜食。在实验室中,刚刚执行过自我控制任务的学生,吃的甜味零食比别人多,但是吃的其他(咸味)零食并不比别人多。连仅仅预期会用到更多自制力,似乎也能让人渴望甜食。
  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表明,这一实验结果就要指引我们在生活中多摄取糖&不管人也好,狗也好。身体渴望糖,是因为那是补充能量的最快方式,但是低糖高蛋白食物等有营养的食物也一样能补充能量(只是较慢)。然而,有关葡萄糖效应的发现确实指出了一些有用的自我控制技术。它还给一个存在很久的谜团提供了答案,这个谜团就是:为什么巧克力在每个月的那几天这么有吸引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简论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美学研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9贴子:
简论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
【内容提要】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怎样的?我们认为体验有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二级映射的内在过程的感知。一级映射是有机体对刺激物在自己身体平台上的表征。这种表征就是情绪情感;二级映射是有机体对情绪情感在自己心灵平台上的表征。对这种表征过程的知觉就是体验。体验的结果就是感受。【关键词】体验、刺激物、情绪情感、感受、一级映射、二级映射 体验是如何发生的?它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目前生理学、心理学界对体验的研究还很不够,只有一些哲学家从哲学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假说。本文的说明也是一种假说,期待心理学、生理学,尤其是脑神经生物学的验证。约翰•鲍克在《神之简史》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体验论。他是为了解释神的存在而提出体验论的。他讲到了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他认为人的大脑和身体的构造使人能够用感受和推理的方式去了解和体验世界(内部的和外部的)。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感受器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传递到丘脑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处理了这些信号之后,将处理结果送到大脑皮层的特殊区域,于是,大脑皮层将所发生的一切分类,并向脑的另外一部分——扁桃体发出警报,以便通过身体传送各种适当的反应。引起这种反应有两条路径:一条“长途”,即刺激信号从丘脑到大脑皮层再到扁桃体。这条途径的特点是可以在大脑皮层的环节稍事思考;如果情况紧急,不容思考,大脑就会选择一条“短路”,即刺激信号从丘脑直接到扁桃体。这些反应引起了各种情感和体验,“有了这些情感和体验,我们才能成为人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①]在此基础上,约翰•鲍克提出了“传导属性”这一概念,这是一个聪明的想法。约翰•鲍克认为,情绪和体验本身是看不见的,没有谁见过“害怕”、“美丽”本身,但我们都体验过它,知道什么是害怕,什么是美丽,这是因为它们是以现象的方式存在。所以,那种被故意强化了的刺激信号(这些刺激信号就是具体可感的现象),就是“传导属性”。一部电影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导演故意强化了那些让人感觉恐惧的现象(刺激信号)。“我们感觉(例如看、听)自身具有信号的事物,而那些信号唤起了我们的情感。用术语来说,信号就是‘传导属性’(拉丁语为‘duco’,意为‘我向着……’),传导属性就是导向这种而不是那种情感反应的那些特征。”[②]这就是说,正是传导属性引起了相应的情绪和感受。约翰•鲍克所讲的体验机制还比较粗糙,因为他没有讲清楚情绪(情感)、感受是怎么一回事。要理解体验,还得要理解情绪(情感)和感受的产生机制。在探讨情绪与感受的关系方面,没有一个神经科学家像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那么认真。他认为“情绪是生物调节装置的一部分,有了这些装置我们才能生存下来。”[③]情绪会自动给有机体提供有利于生存的行为;在可以感知到情绪的有机体中,当情绪在当时当地发生时,就会对有机体的心灵产生影响;在具有意识的有机体中,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调节。如下图所示[④](图一):生物调节装置是一种先天具有的调节有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结构。随着进化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最基本的生物调节装置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包括体内平衡、新陈代谢、基本反射和免疫反应;高级一点的生物调节装置是快乐和痛苦的行为、驱力和动机;高等动物的生物调节装置就是情绪了。灵长类动物进化出了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人还能认识到这种对情绪的感受。[⑤]1、
情绪什么是情绪呢?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认为“情绪是集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神经反应于一体的模式”,其功能是“发挥某种调节作用,以某种方式导致形成有利于有机体表现这种现象的环境;情绪关乎一个有机体的生命,它的身体是很精密的,其作用就是帮助有机体维持生命。”[⑥]作为一种反应模式,它是大脑里天生存在的生理装置,这些生理装置由漫长的动物进化史决定;产生情绪的装置存在于一个有限的皮层下区域,它开始于脑干,然后上移至更高级的脑区。这些装置的运转不需要意识的作用,这意味着在意识产生之前,情绪就产生了。所有的情绪都把身体当成它们的舞台,它们通过身体表达自己。情绪反应的多样性导致身体和脑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最终成为情绪感受的神经模式的基础。有三种情绪:背景情绪,像幸福感、舒服或不舒服、平静或紧张,这种情绪在绝大多数时候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基本情绪,像愉快、悲伤、恐惧、愤怒、惊奇和厌恶,这是最常见、最熟悉的情绪;还有社会情绪,比如困窘、嫉妒、内疚和骄傲,通常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不同的情绪是由不同的脑系统产生的,产生愤怒情绪的脑系统不同于产生愉快情绪的脑系统。所谓脑系统,就是独特的化学反应与神经反应模式,一种化学反应和神经反应模式对应着一种情绪反应。情绪是生物调节装置的一部分,它的功能与生物调节装置的功能是一样的。它就是要努力保持有机体的平衡,避免机体完整性的缺失。这种缺失意味着死亡或它就是死亡。显然,情绪是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竞争的。有两种情景可以激发情绪。一种是感觉到外在事物的刺激;一种是回忆起内在的亲身经验。这说明激发情绪的刺激物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实体,也可以是经验、语言、思想文化和道德情操。对于情绪反应的生理机制人们了解的更多了:研究表明,情绪激发部位的脑区有杏仁核、颞叶深层、被称为前额叶腹内侧皮质的那部分额叶,以及在辅助运动区和扣带回的另一片额叶区;刺激信号经过这些激发部位,传入到情绪执行部位,包括下丘脑、基底前脑和在脑干被盖中的一些核团和脑干核团。这些脑组织控制着有机体全身各个部位,是各种情绪的最终执行者。因此,各种各样的情绪总是要通过身体反应表达出来。“在所有的情绪中,各种各样的神经和化学反应改变了处于特定阶段和特定模式中的内环境、内脏和肌肉骨骼系统。面部表情、说话、身体姿态和特定的行为模式(比如跑、冷谈、求爱或为人父母)都由此引起。”[⑦]这表明,情绪是通过身体反应表达出来的。以恐惧为例,激发和执行一种情绪的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图二):上图左边意思是产生恐惧情绪的四个阶段;右边则是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感受器接收到刺激信号,信号被送到感觉联合区和高级大脑皮层,这些信号经过初步加工(评估和界定)被送到杏仁核,情绪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通过身体反应表达出来;经过杏仁核加工过的化学和神经反应信号到达基底前脑、下丘脑和脑干,这些脑部位开始执行情绪指令,化学和神经信号迅速到达有机体的内环境、内脏、肌肉骨骼系统,身体会出现相应的动作行为:全身动作加剧、幅度加大、眼睁睁大、伴有声音、内环境中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荷尔蒙激素增加,等等。恐惧的情绪被表达出来。2、
感受感受是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特别重视的心理现象。在《笛卡尔的错误》中,他强调了情绪和感受在决策中的作用;在《感受发生的一切》中,他强调的是情绪和感受在建构自我中的作用;而在《寻找斯宾诺莎》中,关注的是感受本身,“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就我现在的视角,即一个神经病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普通读者的视角,提供一份有关感受及其相关现象的性质以及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进展报告。”[⑧]可见他对“感受”心理现象是多么重视。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首先区分了情绪与感受。这种区别最先是从临床实例分析发现的。他发现有些神经病患者失去了情绪表征的能力,他同时也就丧失了体验感受的能力;但反过来就不一样:某些神经病患者失去了体验感受的能力,但却能够表达情绪。这一事实表明了:a、情绪不同于感受;b、情绪先于感受;c、情绪是感受的基础。进一步分析表明:情绪是外向的、公开性的;而感受则是内向的、私密性的。情绪以及随之的反应与身体是对应的,而感受与心灵是对应的。以悲伤为例,某些刺激激发了悲伤情绪,引起身体反应,或许会哭泣。之后,会产生悲伤的感受。只有感受才能引起对自身状况的觉醒,这时就会产生与悲伤感受相应的思想观念,比如一些消极悲观的想法与念头。那么,什么是感受呢?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感受是对特定身体状态的知觉,是对特定的思维方式的知觉和有特定主题的观念的知觉。”[⑨]这个定义是从三个方面强调感受是一种知觉。这三个方面是:特定的身体状态;特定的思维方式;特定主题的观念。这表明,感受作为一种知觉,与其他知觉(比如视知觉)不同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它觉知的客体对象和事件就处于体内而非体外。它们与外在刺激物无关,只是脑的身体映射所描绘的身体组成部分的特殊状态。从本质上讲,一种感受就是一个观念,一个关于身体状况的观念。“对情绪的一种感受是当身体被情绪的加工过程激发时的一个关于身体的观念。”[⑩]显然,感受作为一种知觉,它比情绪更有用、更有效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离不开身体,不能像抽象观念那样超越了身体的局限。我们要特别注意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反复强调感受的本质内容是一种特定身体状态的映射;感受的基础是一系列映射身体状态的神经模式,而且由此还能出现一个身体状态的心理表象。这里的关键词是身体状态、映射。映射的意思是,外界的刺激信号通过体液和神经途径投射到身体内部,形成一种特定的身体状态,这种身体状态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体内平衡,对这种身体状态的知觉就是感受。现在我们大致明白了:外界的刺激信号通过特定脑区的激发与执行作用,产生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的情绪;情绪映射到身体内部(内环境、内脏、骨骼肌肉、特殊行为的瞬时变化)形成特定的身体状态,对这种特定身体状态的知觉就是感受。有三种感受。第一种感受是对基本情绪的感受,有五种基本感受: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第二种是对细微情绪的感受。在某些情况下,五中基本情绪会有一些变体:欣快与狂喜是快乐的变体;忧郁和惆怅是悲伤的变体;惊慌与害羞是恐惧的变体。第二类感受与个体经验有关,当认知状态的细微变化引发了情绪性身体状态的变化时,第二类感受就产生了。第三类感受就是背景感受。这种感受早于其他类型的感受出现,产生自背景情绪,是对生命自身的感受。当某种感受被凸现出来,背景感受就会被遮蔽、被忽视。反之,当其他感受淡化、背景感受就会浮现出来。背景感受是一切感受的基础,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就与背景感受有关。[11]感受的机制是建立在情绪的机制之上的。“首先出现的是针对一个客体对象或事件产生反应的机制,指向的是客体对象或环境——这就是情绪的机制。其次出现的是产生脑映射的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为了反映和有机体的最终状态的心理表象、观念机制——这就是感受的机制。”[12]如果还是以恐惧感受为例,感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这样的:外界刺激信号经过脑的激发区域和执行区域,产生了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刺激信号形成的心理表象成为内在的客体,成为感受的内容。简言之,外在的客体刺激产生情绪;内在的客体刺激产生感受。如下图所示(图三):上图左边是图二的简化,它表明感受机制是以情绪机制为基础的。身体反应作为内在客体的信号被传送到感觉联合区和高级大脑皮层;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情绪的执行脑区(基底前脑、下丘脑和脑干)和激发脑区(杏仁核)都会发生影响,甚至有可能改变基本信号以适应大脑的偏好,从而修改身体状态,造成内在的身体状态与被映射到大脑的身体状态不一致,并最终在感觉联合区和高级大脑皮层形成恐惧的感受。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如此重视感受,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感受的重要作用。感受同情绪、体内平衡一样,也是一种生物调节装置,只不过它是动物进化到高级(智慧生物)阶段的生物调节装置。其目的是同所有生物调节装置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下来。感受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高的效率,使人类处于一种更好的竞争地位,保障人类生存和延续下去。正是因为有了感受,有了对身体状态的知觉,才产生了心灵,而这是意识产生的重要前提,否则不可能产生意识活动。更进一步,人类社会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也必须要有感受,尤其是良好的感受作为指引,否则,人类社会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3、
体验虽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在书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体验”一词,但对“体验”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认为“体验一种特定的感受,比如快乐,是以一种特定方式知觉身体,这种对身体以任何方式的知觉要求可以显示出神经模式并获得心理表象的各种感觉映射。”[13]这句话表明“体验”是“以特定方式知觉身体”的过程。“特定方式”是什么意思?可惜作者没有深入的探讨。在《感受发生的一切》一书中,作者在“我们将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意识吗”一节中,较多的运用“体验”一词,但也没有对体验进行专门研究。但从行文中可以理解“体验”的一些特点:1、体验是无法重复的。他说:“我们是否能够互相理解彼此的心理体验?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都持否定的回答,而且我的想法也没有改变过。”[14]之所以无法理解别人的心理体验,是因为我们无法再现别人的心理体验。2、体验不能依赖知识再现。“即使再多的关于心理表象的形成和体验的神经生理学知识,也不能在拥有这些知识的人身上产生对这些心理表象的体验。”[15]3、体验依赖于表象和自我感。作者说:“对一个特殊刺激的体验——包括颜色——不只依赖于表象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认识活动中的自我感。”[16]笔者认为,如果感受是对映射在有机体内的身体状态的知觉,那么体验就是对映射过程的知觉。感受只是体验的结果。映射是指的刺激信号通过特定的通路(体液通路、神经通路)在特定的大脑区域表征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学、神经反应过程。映射与表征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用“放电影”来说明二者的区别:不同刺激信号的神经反应模式相当于“电影胶片”,大脑相当于放映机,大脑运转起来开始放映电影,把经过加工整合的刺激信号的反应模式投射到银幕(心灵)上,这就是“映射”;放映在银幕(心灵)上的活动的影像就是刺激信号的神经反应模式的“表征”。根据刺激信号神经反应模式的不同层次,映射可以分为一级映射、二级映射、三级映射,甚至还有多级映射。一级映射:一级映射是指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映射。外界的刺激信号通过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产生感觉,不同的感觉整合成知觉表象。而把知觉表象映射到机体内部,通过内环境、内脏和骨骼肌肉等等身体系统表现出特殊行为,就是情绪。这里的映射就是一级映射,也可以称为初级映射。产生情绪的映射虽然十分复杂,却是不被意识到的,所以,对一级映射,几乎没有知觉。二级映射:二级映射是指在有机体内对情绪的映射。它是在一级映射的基础上产生的。就是说,通过镶嵌原则,一级映射不仅是二级映射的一部分,它还是二级映射的基础。同样的道理,二级映射被镶嵌进三级映射中,其余以此类推。与一级映射不同的地方在于:二级映射可以知觉到映射的过程,这种知觉,就是体验。人脑为何能够知觉到二级映射呢?这与“自我”有直接的关系。按照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的理论,“自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内在的结构。按照“自我”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种,最低级的是原始自我,它与动物的机体有关,比如特定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体内平衡,等等。原始自我是不变的,它确保物种的区别。具有原始自我的动物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具有对特定对象的当下注意能力,有情绪反应。稍微高级一点的自我是核心自我。它的基础是原始自我,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瞬间变化,核心自我必须随时改变。这一方面表现在神经模式的千变万化,身体状态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映射过程中,情绪对映射过程的影响:它能够根据偏好修改化学、神经反应,造成某种程度的虚假的身体状态。变动不居的核心自我能够感知到映射的过程。更高级的自我就是自传式自我。它是具有独特经历、个性、爱好和思想的自我。它能够把特定的注意对象从环境中区分出来,持久的注意它、研究它。二级映射过程被核心自我所感知,产生特定的感受。体验的心理机制是这样的(图四):图四的意思是:外在刺激物经过原始自我的一级映射作用,表现为外在的身体行为,这就是情绪;情绪作为核心自我的内在刺激物,经过二级映射为一种内在的身体状态,对这种身体状态的知觉就是感受;对这种二级映射的知觉就是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感受就是体验的结果。对二级映射的知觉是无意识的。这里的“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的意识。因此,这里的体验也是无意识的,不是有意识的主动追求的体验。相应的,对三级映射的知觉就是有意识的了,它是在自传式自我的作用下,对感受的感受。这种体验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审美体验。[①]【英】约翰•鲍克:《神之简史》,高师宁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19页。[②]【英】约翰•鲍克:《神之简史》,高师宁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③]【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④]参见【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⑤]【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⑥]【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⑦]【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⑧]【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⑨]【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⑩]【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11]参见【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毛彩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1页。[12]【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13]【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14]【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235页;[15]【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16]【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参考书目:1、【英】约翰•鲍克:《神之简史》,高师宁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2、【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杨韶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3、【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毛彩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到斯宾诺莎》,孙延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5、谭扬芳向杰:《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体验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6、【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7、【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8、【美】史蒂文·赖斯:《我是谁》,陈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向杰,男,51岁,中共宣汉县县委政法委员会公务员。业余研究美学,有多篇美学论文发表,合作出版《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体验美学》一书。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东尼奥尼中国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