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汝文,字公巽 字公巽文章翻译

历代书法家一览一、[秦朝]:李斯。二、[汉朝]:1;史游。2;章帝,刘氏。3;崔瑗字子玉。4;蔡琰字文姬。5;张芝字伯英。三、[魏]:锺繇字元常。四、[吴]:皇象字休明。五、[西晋]:1;宣帝,司马氏字仲达。2;武帝,讳炎字安世。3;陆机,字士衡。4;卫权,字伯。5;杜预,字元凯。6;张华,字茂先。7;索靖,字幼安。8;伟恒,字巨山。9;伟夫人,字茂猗。六、[东晋]:1;王序,字世将。2;王敦,字处中。3;王尊,字茂弘。4;王恬,字敬预。5;王洽,字敬和。6;王劭,字敬伦。7;王羲之,字逸少。8;谢安,字安石。9;桓温,字元子。10;王操之,字子重。11;王凝之。12;王涣之,字彦舟。13;王微之,字子猷。14;王珉,字季琰。15;王遂。16;王钦,字伯与。17;王坦之,字文度。18;王旬,字元琳。19;王荟。20;郗音,字方回。21;纪瞻,字思远。22;郗超,字景与。23;郗鉴,字道微。24;谢发。25;谢番伯。26;司马攸,字大猷。27;元帝,字景文。28;明帝,字道畿。29;康帝,讳岳字世同。30;哀帝,字千令。31;孝武帝,讳曜。32;箭文帝,字道方。33;文孝王。34;张翼,字君祖。35;沈嘉,字长茂。36;庾翼,字稚恭。37;庾元亮。38;刘超,字世瑜。39;刘环之,字元宝。40;刘穆之,字道和。41;陆云,字士龙。七、[南朝宋]:1;明帝,字景休。2;羊欣,字敬元。3;孔琳之,字彦琳。4;萧思话。5;王昙首。6;谢壮,字希逸。八、[齐]:1;高帝,字绍伯。2;释仙。3;王僧虔。4;王子椿。5;王慈,字伯宝。6;王志,字道。九、[梁]:1;武帝,字叔达。2;沈约,字休文。3;萧子云,字景乔。4;箭文帝,萧氏韦纲。5;高帝。6;王筠,字元礼。十、[北魏]:1;郑道昭,字僖伯。2;王远。十一、[陈]:1;陈叔怀。2;陈伯智,字策之。3;陈逵。十二、[隋]:1;智永,号永禅师。2;丁道萑。3;张公礼。十三、[唐朝]:1;虞世南,字伯施。2;陆柬之。3;欧阳询,字信本。4;太宗,李氏讳世民。5;李靖,字药师。6;颜师古,字留。7;褚遂良,字登善。8;高宗,讳治字必善。9;欧阳通,字通师。10;则天武后,武氏。11;孙虔礼,字过庭。12;魏栖梧。13;李邕,字泰和号北海。14;贺知章,字季真。15;玄宗,讳隆基。16;李白,字太白号青莲。17;徐浩,字季海。18;张旭,字伯高。19;苏灵之。20;颜真卿,字清臣鲁公。21;怀素,字藏真。22;杜牧,字牧之。23;裴休,字公美。24;柳公权,字诚悬。25;柳公绰,字宽。26;郑番则。27;王行满。28;王知敬。29;王知客。30;徐峤之,字惟岳。31;薛绍彭。32;薛曜。33;宋儋,字藏诸。34;薛稷,字嗣通。35;褚庭诲。36;林藻,字纬乾。37;李怀琳。38;沈传师。40;张从申。十四、[五代]:1;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2;释彦修。十五、[宋]:1;李建中,字得中号西台。林逋,字君复和靖先生。3;范中淹,字希文文正公。4;欧阳修,字永叔文忠公。5蔡襄,字君谟。6;司马光,字君宝。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8;文彦博,字宽夫。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11;魏了翁,字华甫号鹤山。12;米芾,字元章号南宫。13;徽宗,赵氏讳佶。14;米友仁,字元晖号小米。15;高宗,讳构字德基。16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17;朱熹,字元晦。1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19;张即之,字温大。20;蔡京,字元长。21;王銎,字定国。22;王嚴叟,字彦霖。23;王之望,字瞻叔。24;汪应辰。25;王升。26;王觌,字明叟。27;韩驹,字子苍。28;贺铸。29;韩世忠字良臣。30;韩绎。31;韩绛,字子华。32;韩琦,字稚圭。33;岳飞字鹏举。34;虞允文,字彬甫。35;吴琚,字居父。36;康与之。37;吴弈。38;蔡卞,字元度。40;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41;释道潜,号参寥子。42;周邦彦,字美成。43;秦观,字少游。44;史浩,字直翁。45;蒋璨,字宣卿。46;章享,字子厚。47;钱穆父。48;苏辙,字子由。49;苏舜元,字才翁。50;苏舜钦,字子美。51;苏过,字叔党。52;苏迈。53;苏洵,字允明号老泉。54;曾布,字子宣。55;曾肇,字子开。56;孙觌,字仲益。57;孙甫,字之翰。58;翟汝文,字公巽。59;杜衍,字世昌。60;杜良臣。61;张舜民,字芸叟号厅斋。62;张浚,字德远。63张孝祥,字安国。64;赵令寺,字德麟。65;赵扑。66;叶清臣,字道卿。67;叶梦得,字少蕴。68;游酢,字定夫。69;蒙正仲。70;毛滂,字泽民。71;蒲宗孟,字传正。72;冯京字当世。73;范纯仁,字夫。74;赵孟坚,字固。75;张式,字敬夫。76;沈辽,字壑达。77;沈复,字德之。78;陈师锡,字伯修。79;赵雍。80;陈淳,字安卿号北溪。81;陈与羲,字去非。82;文与下。83;文及。84;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85;林希,字子中。86;刘焘,字无言。87;李纲,字伯纪。88;李之仪,字端叔。89;刘正夫,字德初。90;陆秀夫,字君实。十六、[金]:王庭筠,字子端。十七、[元朝]:1;鲜于枢,字伯机。2;赵孟,字子昂号松雪。3;邓文原,字善之。4;揭奚斯,字曼硕。5;王蒙,字叔明。6;康里子山。7;张雨,字伯雨。8;虞集,字伯正。9;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10;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1;袁桷,字伯长。12;伟仁近,字叔刚。13;管道升。14;鲜于去矜,字必仁。15;西贤。16;饶介,字介之。17;揭以,字伯防。18;胡助,字履信。19;黄潜,字晋卿。20;礼实。21;柳愦,字道传。22;钱惟善,字思复。23;吴志淳,字主一。24;胡长孺,字汲仲。25;商挺,字孟卿。27;周驰,字景远。28;陈基,字敬初。29;沈右,字仲说。30;赵麟,字彦徵。31;赵雍。32;俞俊。33;雇安。十七、[明朝]:1;解缙,字大绅。2;吴宽,字原博。3;沈周,字启南号石田。4;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5;王守仁,字伯安阳明先生。6;王宠,字履吉雅宜山人。7;文徵明,字徵中号衡山。8;文彭,字寿承号三桥。9;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10;王犀登,字伯
& 果果文库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19166&&人浏览
10303&&人浏览
9523&&人浏览
11288&&人浏览
6025&&人浏览
18258&&人浏览
18616&&人浏览
5988&&人浏览
11757&&人浏览
2298&&人浏览
10463&&人浏览
19663&&人浏览
3454&&人浏览
13300&&人浏览
15366&&人浏览
本文标题:打印书法 链接地址: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翟汝文吁请减轻百姓负担_网易新闻
翟汝文吁请减轻百姓负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周报讯 近日,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翟汝文上奏称,谈及目前百姓上贡负担过重的问题。他说,国家本来对百姓上贡御用物品数量都是固定的,但是后来经过那些办事官员一再擅自增加后,百姓负担已经很重。比如“浙东郡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他请求皇帝陛下减免百姓上贡负担。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镇江)丹阳人,熙宁九年(1075)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元符元年(1098),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
翟汝文为官一贯清正,嫉恶如仇,常常把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这次上奏又得到了的皇帝陛下赞许,并要求其他官员学习他这种“当官者为民做主”的精神。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李公麟家世与仕宦绘画经历考略
李公麟家世与仕宦绘画经历考略 宋志发
一、家世小考
&&&&&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公麟为南唐皇室后裔。其外甥张徵说他是“江南李氏之远族”(《画录广遗》)。南宋学者施元之注苏轼《次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一诗时也这样说的。南宋周必大说李公麟是南唐先主李c四世孙。周必大《文忠集》卷四九,于嘉泰元年(1201)为李公麟之孙《朝奉郎李君琥墓碣》记载说,李琥是李公麟之孙,曾作过地方官。文中对其家世上溯至南唐先主李c:“初,唐先主李c,中主李Z弟珉,封齐王。开宝末,后主李煜入朝,国除,珉徙家淮西。有子曰铎,字用章,四子,季仲宣,随其兄宰舒城,就买田地,遂为庐江人。仲宣生执中,执中生虚一,即君曾祖也。尝应制科,终大理寺丞、赠左朝议大夫。祖讳公麟,字伯时,元v名士,终左朝奉,赠朝散大夫。”(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八)周必大为李琥写墓碣,因李琥在周必大家乡庐陵做过官,与周必大结实并有交往。李琥死后就葬庐陵。周必大在别处并提及认识李琥之弟李瑜。李瑜是个画家,承袭祖父李公麟画风。李琥死于淳熙元年(1174),其子李师祖请周必大为其父写碣文,周必大答应了,然而,直到30年后这篇碣文才完成,其时李琥之子李师祖已去世,是李师祖的儿子,李琥之孙李咎再次托请之后,周必大才写成的。
&&&&& 周必大是南宋知名学者,加上他与李氏三世的关系,李琥墓碣中所记载的舒城李氏与南唐皇室的渊源应该是可信的。周必大所述李公麟的父亲李虚一所居的官位与《宣和画谱》记载吻合。至于文中说李公麟的祖父李执中,所知资料甚少。据胡宿(996-1067)《文恭集》卷十二和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五十二外制记载,确有一位官员名李执中。胡宿与王安石的记载并无写作日期,据胡宿与王安石年表推论,大约写于嘉佑、熙宁年间。从李执中再往上推溯,文中所说李公麟的曾祖父是李仲宣。南唐皇室确有一个李仲宣,就是李煜的次子,生于建隆二年(961),史料记载李仲宣四岁时因故死亡,当然不是周必大所说的“定居舒城”的李仲宣,就是说南唐皇室中另有一位同名的李仲宣。周必大说李仲宣的父亲李铎,字用章,名与字都很清楚,应该确有此人,但此人尚无资料稽考,据北宋洪迈《容斋随笔?韩婴诗》记载:“庆历()中,将作监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末题云,蒙文相公(文同)改正三千馀字。”&将作监主簿是个从七品的官吏,没有其它资料证明其人出处。古人多以字行,这个李用章是否就是李铎?如果是李公麟的太祖父,在庆历年间也年近70岁了,当时李公麟还没有出生。再往上推一代,周必大所说的南唐中主李Z之弟李珉的身份也不清楚。李Z有四个弟弟,即李景迁、李景遂、李景达、李景P四人中没有李珉其人。周必大说李珉封齐王,南唐亡后迁居淮西。据南唐史料记载,被封齐王的李Z之弟是李景遂与李景达,二人与李Z的另外两个弟弟李景迁、李景P都死于李煜称臣于宋之前,史料中也没有查到被封齐王的李珉。周必大写李氏家族渊源资料时应是李家提供的,所记载与史料多有抵牾,查考李公麟所保留下来的诗与断章残文中,以及同时代人的资料中也没有提到这位被封为齐王的李珉的有关文字。周必大文中提及李公麟家世与南唐皇室的历史渊源应不是空穴来风,周必大在当时可能确实看到这方面的史料的。我们不能今天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就断言李公麟与南唐皇室的关系是虚构的,况且说李公麟是“江南李氏之远族”的人是李公麟的亲外甥张徵,其人跨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跟随舅父李公麟多年,张徵的话应该是有依据的。再说,周必大是南宋名士,著名学者,治学严谨,其为《李琥墓碣》虽是根据李氏家人的述说记录,其本人也经过一定的史料考证的,所以,周必大的记录应该也是可信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料,在历代的刊刻、传抄过程中难免“鱼鲁虚虎”之讹,在没有新的史料证明前,姑且按照最为接近当时历史的史料来追溯李公麟的家族人物。&
&&&李公麟之父李虚一,生卒年代不详。《宣和画谱》记载“文臣李公麟,字伯时,舒城人也。熙宁中登进士第。父虚一,尝举贤良方正科,任大理寺丞,赠左朝议大夫,喜藏法书名画。”李虚一曾任江州司户、蕲州判官,以及京畿赤县令。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七十五卷》载:仁宗皇佑五年(1053)七月,“蕲州判官李虚一上《溉漕新书》四十卷,其间颇言修六塔(河渠名)之便。诏送河渠司备检阅。虚一特迁一资。”北宋名臣祖无择《赠江州李虚一司户》诗中写道:“官况萧条三语掾,地居卑湿九江城。曾闻午夜开宣室,早晚君王召贾生。”所以后来李虚一在宋仁宗、英宗两朝任过大理寺卿,并获赠左朝议大夫。
&&&& 李虚一在京都做官时曾与苏轼为同僚。三十年之后苏轼从儋州赦免归来,时任韶州副职的李公寅接待了苏轼(李公寅是李虚一的小儿子,李公麟三弟)。苏轼在韶州小住时日,李公寅陪苏轼游览了韶州一带的山水名胜。苏轼有《次韵韶y李通直》二首,诗前小序说:“&仆昔为开封幕,先公为赤令,暇日相与论内外丹,且出其丹示仆。今三十年,而见君曲江,同游南华,行山水间数日,道旧感叹,且劝我卜居于舒,故诗中皆及之。”诗言:“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诗与序说明苏轼当年与李公麟之父交往比较密切,并在一起讨论修炼道家的内外丹术。三十年后在韶州相遇李虚一之子李公寅,在经历了人生世事的沧桑变迁,感慨万千。李公寅曾劝苏轼晚年在舒城安家,苏轼也有归老舒城的动意。这充分说明苏轼同李家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 李公麟出生于皇佑元年(1049),李氏“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父虚一,尝举贤良方正科,任大理寺丞,赠左朝议大夫,喜藏法书名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李公麟出身在这样的名门大族,自小饱受文化熏陶,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渊博的知识,他的一生无论是思想、生活、仕途都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皇佑五年(1053)七月,其父李虚一因&“上《溉漕新书》四十卷,”得到宋仁宗的赏识,“特迁一资,”由蕲州判官升任赤县令、大理寺卿,最后获左朝议大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五》)
&&&&& 李公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除了在家中读书习画,便与二弟公权、三弟公寅,堂弟李P、李冲元同为山泽之友,在家乡无边风月的龙眠山悠游。这期间传世的画作有《姑射仙像》、《骑牛图》等。熙宁三年(1070)22岁时,与二弟公权、三弟公寅,以及堂弟李P参加科考,并同榜中第。从此踏入仕途。
二、仕宦与绘画经历 1、任南康建昌县尉期间 &&&&& 根据明《南康府志》和清《建昌县乡土志》记载,李公麟出仕后首先是在南康府(府治在今九江市附近星子县)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县尉,属从九品。首任建昌县尉之职可能与父亲李虚一曾在江州、蕲州一带为官有一定关系。李公麟在任建昌县尉期间应该是比较超脱的。《建昌县乡土志》中《李仙亭》记载:“石潭院侧,宋县尉李公麟建院,院僧筑亭,以仙名之。”(《建昌乡土志》谭鸿基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李公麟家境富裕,石潭院也许是李公麟在建昌期间自建的宅邸,离任后无偿赠送给僧人,院僧感其恩德而筑亭,故亭名李仙,以“仙”字来颂扬李公麟超凡脱俗的人品境界。李公麟一生耽禅,多交衲子,其对佛学深悟细微。其任建昌县尉期间,南禅曹洞宗的祖庭云居山就在建昌城西。与李公麟交往很深的佛印和尚当时也常活动于庐山一带,他们可能就在这一时期结识的。后来佛印在李公麟为其《写真自赞》诗中说:“李公天上玉麒麟,”&对李公麟给予高度赞赏。公务之暇,他们在一起参悟禅机,荡涤性灵,清净真如,追求共同的精神皈依。正因为这些机缘禅修与对般若信仰的认知,使其绘画偏重道释人物题材。熙宁四年(1071)所作的《罗汉图》便是一个鉴证。更重要是佛学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使他的一生在官场显得淡定优雅,不参与任何派系,醉心绘事,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
&&&&& 在建昌县尉任职期间,公务暇日,便与当地的山林隐士,文化名流结伴悠游,登庐山、寻古迹,书画唱酬,这正是他风流蕴藉的性情所好。《南康府志》卷六载:“刘涣字凝之,其先筠州人,登进士,官颍上令,高节不能容于世,年四十挂冠庐山,欧阳修赋《庐山高》以赠之,后与嘉口陈舜俞乘黄犊往来山中,龙眠李公麟尝为绘图。”(《南康府志》盛元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 陈舜俞《都官集》卷十三《骑牛歌》注云:“《南康旧志》云:舜俞与凝之乘黄犊,尝以六十日尽南北山水之胜,有《庐山图》五卷,李伯时画为图。”(陈舜俞《都官集》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李公麟向往山林,回归自然的隐逸情愫,以及亲近隐士群体,因此,归隐题材也是他生平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他对陶渊明的精神仰慕,画陶的作品在他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占有重要的篇幅。 2、任长垣县尉期间
&&&&& 大约在熙宁七年(1074)前后,李公麟调任长垣县尉,虽然同为县尉,但长垣是京交畿县,离京城不远,加之父亲李虚一此时已在京城为官,这样便可经常往来于京城长垣之间。汴京是北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任职对接交皇亲贵胄,朝廷要员及京都名流有更好的机会。在此期间便开始与苏轼、王安石、王诜、张耒、邓忠臣、陆佃等交往。这时,李公麟对绘画着力用功,因京城显贵家多收藏历代名画,他遍访搜罗临摹,蓄备副本,同时也让他的绘画名声在京城广为传开。因为搜寻名画的同时也让他得见不少古代青铜器、玉器,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辞去相位,李公麟与王安石同游金陵,并为王安石写真画像。 是年,李公麟的堂弟李P因踏白城之战狙击不力,被免职,回到舒城老家。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李公麟并为其绘《王荆公骑驴图》。 熙宁十年(1077)九月,摹阎立本《诸夷朝贡图》,自跋云:“余旧从京邸见阎右相所作诸夷朝贡图,今已七年矣,不复记忆原本,特以意为之,恐它日有见阎本者不免以效颦鄙我也。款识:熙宁十年九月上浣舒城李公麟识。”是年十二月,于龙眠山买地,准备建龙眠山庄,并绘《龙眠山庄图》(可能是建造草图),自序云:“元丰纪号,岁在丁巳(1077),月在涂(十二月),即买山于龙眠,以基以堂”。宋濂《题李伯时山庄图》记载:“计其买山之日,伯时始尉长垣,去第进士甚为不远,则其高情远韵,雅致泉石,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丁巳乃熙宁之十年,其冬十二月壬午诏,自明年正月朔改元为元丰,则戊午年也。” 元丰二年(1079),科举春闱举行,李公麟任考试官,点检南宫试卷,好友邓忠臣也一同参与。这是李公麟第一次担任科举考官。在陪集英殿门应奉廷试时,因得至卫士班,见飞骑习射拖球杨枝戏,绘《飞骑习射图》。 是年,将家藏中药“香附散”秘方易名“天仙藤散”,献给淮南名医陈景初。《本草纲目?草部?天仙藤》附方中引《妇人良方》治妊娠水肿方――天仙藤散,原文说明“此乃淮南名医陈景初秘方也,得于李伯时家”。《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五附录《产乳集?养子论》记述:“元丰中,淮南陈景初,名医也,独有方论治此病。方名初谓之香附散,李伯时易名曰天仙藤散也。……元丰末,王荆公居金陵。举家病,以诗赠景初曰:‘举族贫兼病,烦君药石功。到家何所寄,一一问征鸿。’因此见方,得于李伯时家传方,录于临川张右丞宅。” 3、任无为军(府)司户参军、泗州录事参军期间 《方舆胜览》卷四十八载,李公麟于“元丰中为无为司户参军”(祝穆《方舆胜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无为军(府)领巢县、庐江二县,宋初由庐州划分出来的。李公麟的家乡庐州府舒城县与庐江为临县。司户参军在北宋属从八品,比县尉高一级。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知太和,途经舒州游览龙眠、天柱等山水胜境时,李公麟与免职在家的堂弟李P一直陪游左右。黄庭坚的女儿黄睦与李公麟侄儿(李P之子)李文伯婚姻之事,可能就是这次定的。李公麟画《黄庭坚坐青牛图》许也就在此时。 是年四月初八“浴佛日李伯时薰修”绘白描罗汉册。十月绘《揭钵图》,款曰:“元丰三年十月,龙眠李公麟沐手画”。随后受另一位堂弟李冲元邀请上庐山,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绘《莲社图》,至12月25日完成,费时38天。李冲元《莲社图记》:“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饭其下。客来观者,或未知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图成于元丰庚申(1080)十二月二十五日。越明年辛酉(1081)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记。”(录自《续藏经?东林十八高贤传》)其间作《重屏图》(又曰立轴《西园雅集图》),陆友仁《砚北杂志》:“李伯时《雅集图》有两本,在元丰间宴于王晋卿都尉之第所作。一盖作于元v初安定郡王赵德麟之邸。” 李公麟改任泗州录事参军可能在元丰四年(1081)。这次改任可能与担任泗州科举府试的主试有关联。这是李公麟第二次担任科举考试官。泗州(今洪泽湖淹没区)是通济渠(汴渠)东部起点,是水路通往汴京的必经之路,在当时为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离金陵较近,王安石此时已去职住在金陵,李公麟二弟李公权也在南京附近任县尉(白下东南尉),李公麟一生对王安石非常敬重,曾多次为王安石画像,在此任职期间可能多次拜谒这位退职的宰相,同时也可去看看二弟李公权。是年的正月十六日书《宝积经》,款曰:“元丰四年正月望后一日书。”是年四月解读《璇玑图》并序。 元丰五年(1802)为米芾绘《山阴图》。米芾《画史》载:曾与北来人物画第一高手、白描大师李公麟讨论创作人物画,李为之作《山阴图》。周密《云烟过眼录》上卷载:“元丰五年壬戌正月,李伯时《山阴图》,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像,并题小字,是米老书。缝有睿思东阁小玺,并米字印。题南舒李伯时为襄阳米元章作,下用公麟小印,甚奇。尾有绍兴小玺,跋尾云:‘米元章与李伯时说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当时同游,适于山阴。南唐顾闳中遂画为《山阴图》。三吴老僧宝之,莫肯传借。伯时率然弄笔,随元章所说,想象作此。潇洒有山阴放浪之思。元丰壬戌正月二十五日,与何益之、李公择、魏季通同观,李琮记。’‘壬戌正月过山阳,伯时作,迥若神明,顿还旧观。襄阳米芾。’‘伯时为元章作《山阴道士图》,神情迈往,令人顾接不暇,今归希文家。宣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子楚、师正同观。’”僧仲殊的《减字木兰花?李公麟〈山阴图〉》:“山阴道士,鹤目龟趺多秀气。右领将军,萧散精神一片云。东山太傅,落落龙骧兼虎步。潦倒支公,穷骨零丁少道风。”此词是仲殊是看了伯时的《山阴图》后写的。(录自周密《云烟过眼录》)&& 是年绘《&阳关图》并题《阳关图》诗送“京兆安汾叟赴辟临洮幕府”。诗曰:“画出离筵已怆神,那堪真别渭城春。渭城柳色休相恼,西出阳关有故人。”张舜民所作《京兆安汾叟赴辟临洮幕府南舒李君自画阳关图并诗送行》为证。 &4、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时期 元丰六年(1083),35岁的李公麟由陆佃推荐为中书门下省敕令所删定官。删定官是对敕令所编F的各种行政命令进行校对与审定的职务。属正八品,是比较清闲的职差,这对李公麟来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绘画和研究收藏的古器物。这期间,他奉宋神宗赵顼之命,临摹唐《韦偃牧放图》。宋神宗敕令李公麟临摹《牧放图》是希冀宋王朝能蓄养更多的御敌良骥,以张扬精神,增强国力,抵御外侮,收复失地,像盛唐那样的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元丰七年(1084)作《马性图》。 李公麟不仅“以文学有名于时,”(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书画天赋尤其卓越,“作真行书,有晋宋楷法风格。绘事尤绝,为世所宝。”更让世人钦佩的是他高尚的人格清操,“仕宦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当时富贵人欲得其笔迹者,往往执礼愿交,而公麟靳固不答。至名人胜士,则虽昧平生,相与追逐不厌,乘兴落笔,了无难色。”(《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 元丰八年(1085),黄庭坚奉诏返京,到汴京后便带领弟子陈师道前往李公麟府邸拜访。第二年,苏轼被召回朝,这位名贯朝野的文坛领袖与其父李虚一又是旧交,李公麟待之以师长之礼,常与苏轼合璧作画,被当世与后人广为称颂。李公麟的绘画因得到苏轼、黄庭坚等当代文化领袖的诗画唱酬而名声鹊起。缘此,李公麟的黄金时期到来了。 是年二月绘《孝经图》并自书题云:“凤阁舍人杨公雅言,孝经六艺根本,百行世训所重谓。龙眠山人李公麟曰:能图其事以示人为有补。元丰八年二月,因摭其一二随笔之。”(录自宋周密撰《云烟过眼录》)苏轼为《孝经图》题跋。(见《苏轼艺术运动年表》二) 元v二年(1087)秋闱,李公麟受命担任考试官。锁院期间,与考试官邓忠臣、张耒、晁补之等十九人在阅卷之余,诗歌酬唱,集成《同文馆唱和诗》,其中记录了李公麟二十首诗篇。是年正月十二与与苏轼合作《松石图》;绘《《憩寂图》,苏轼为《憩寂图》诗跋;又绘《三马图;秋七月绘再《仙山楼阁图》自题:“元佑二年秋七月中取薄&苏辙题《李公麟藏韩干所画马》诗,苏轼次辙韵和。(见《苏轼艺术运动年表》二)。 元v三年(1088)春闱,苏轼任主考官,李公麟再次奉命为考校官。锁院期间,李公麟画马,苏轼以诗赞之,黄庭坚、晁补之等人分别和诗称赞。此后李公麟与元v文人诗画酬和,往来频繁,经过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推崇赞扬,李公麟名扬天下。这年春夏间,以苏轼为首的十六位当代名流在王诜府中的雅集,被李公麟绘成《西园雅集图》,此图也成为后世文人雅集图绘的典范。在这期间,他的《考古图》刊行于世,此著图文并茂,尽录其毕生收藏的青铜玉器,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古器物研究著作。 是年九月二十二日为蹇拱辰绘经相。苏轼《书黄庭经跋》云:“成都道士蹇拱辰翊之葆光法师将归庐山,东坡居士苏轼子瞻为书《黄庭内景经》一卷,龙眠居士李公麟伯时为画经相赠之。元v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是年为赵景仁绘《琴鹤图》,苏轼为此图题诗二首。李公麟为东坡、苏辙、黄庭坚和自己画像。(见《苏轼艺术运动年表》二)是年,苏轼为林次中藏李公麟《归去来》、《阳关》二图题诗。 是年龙眠山庄建成,绘《龙眠山庄图》(可能是原山庄图进一步完善的又一幅《龙眠山庄图》),并邀请苏轼、苏辙等好友到舒城畅游龙眠山水风光。苏轼为《龙眠山庄图跋后》,苏辙为龙眠山庄二十处景点各赋诗一首。 元v四年(1089)正月,李公麟得陈峡州(陈彦点,字子真,自号懒散云)马台石,斫为“洗玉池”,自跋云:“元v八年,余时事京师,居红桥子弟得陈{州马台石,爱而致之斋中。一日,东坡过,谓余曰:‘斫石为沼,当以所藏玉,时出而浴之,且刻其形于四旁,予为子铭其唇,而号为洗玉池’。”(《能改斋漫录》)苏轼《洗玉池铭》:“世忽不践,以用为急。秦汉以还,龟玉道熄。六器仅存,五端莫辑。赵璧归玩,鲁璜盗窃。唯伯时父,吊古啜泣。道逢玉人,解骖推食。剑M琪,错落其室。晚获拱宝,遂空四壁。哀此命也,久就沦蛰。时节沐浴,以幸斯石。孰推是心,施及王国。如伯时父,琅然环i。援手之芳,终睨莫拾。得丧在我,匪玉欣戚。抽翰铭之,维以咏德。”(《苏轼文集》) 元v五年(1090)三月为郑居中画《拥马醉归途》,苏轼为图题《齐国孟尝君》七律一首:“阴云忽散晓霜天,画戟门开见坠仙。锦络绣衣兵十万,玉簪珠履客三千。闲骑白马敲金镫,漫向青楼理管弦。几度醉归明月夜,笙歌引入华堂前。”署款:“元v五年三月二日书。”“书”字前钤:“东坡居士”小篆方印。另一行为“李伯时画”。(《东南文化》1997年1期《郑铎墓志与“李公麟拥马醉归图”》一文载:“洛阳1987年发掘的郑铎墓,出土一块碑刻,正面刻李公麟《拥马醉归图》,背面刻苏轼为图题《齐国孟尝君》七律诗一首。郑铎为郑居中后人。”&郑居中(),字达夫,崇宁中为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郑铎墓出土的“李公麟拥马醉归图”是目前唯一的保留李公麟绘画的碑刻作品。) 是年绘《贤己图》、《鬼章效马图》、《五马图》,黄庭坚为其《跋五马图卷》、《五马图题记》。 元v六年(1091)十二月十五日绘《渊明醉休图》,题跋云:“十二月望日,龙眠山中人李公麟画渊明醉休图於奏邸竹轩”。 绘《马图》。苏轼题其所画《支遁养马图》。王诜《题李公麟画马》诗,苏轼于五月二日和《王诜题李公麟画马》诗。 &5、任检法御史期间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曾经弹劾苏轼的董敦逸奉召还京为殿前侍御史,荐李公麟为检法御史,属从八品,其前任删定官为正八品,应该是被降职了。李公麟虽然不参与任何派系,这次降职,可能与苏轼等元v党人交往过密不无关系。 绘《释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像》。《苏轼文集》载:八月,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临终遗言要三个儿子“为画阿弥陀佛”像以供奉丛林,后由李龙眠画“释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像”,悬挂在金陵清凉寺里。东坡作《阿弥陀佛赞》:&“……但当常作平等观,本无忧乐与寿夭。……此心平处是西方,闭眼使到无魔绕。”(《苏轼文集》) 正月初四,为佛印画像。“云居佛印了元禅师,字觉老,生饶州浮梁林氏,世业儒。李公麟伯时,为元写照。元曰:必为我作笑状。自为赞曰:李公天上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闲开口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录自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绍圣三年(1096),辨析咸阳百姓段义向朝廷进献的秦朝玉玺。“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h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宋史本传》) 这年二月十四日,苏轼在惠州为李公麟旧时所画西域所贡三马图作赞,后又于“五月二日或书前作和王诜题李公麟画马等三诗后”。苏轼入儋前李公麟为东坡写真,苏辙与黄庭坚有赞。同时绘《东坡乘槎图》。(录自《苏轼艺术运动年表二》) 三、归老家乡舒城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赵煦崩,其弟端王赵佶(宋徽宗)即位。李公麟因右手麻痹,以朝奉郎(正七品)致仕。回到舒城,归隐龙眠山。 六月苏轼遇赦北归,途经镇江时,李公麟赶到金山寺为苏轼写真画像。苏轼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为《金山画像》题诗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公麟在家乡舒城,不仅右手麻痹,也患咳嗽。苏轼曾致书其弟李公寅,问讯李公麟病情曰:“见孙叔静言,伯时顷者微嗽,不知得近信否?已全安未?余非面莫究。”(《与李亮工六首之二》序)苏轼在去世前两月还“与友信,言欲卜居龙舒晤李公麟”。 苏轼遇赦北归与李公麟三弟李公寅在曲江相遇,说起舒城山水风物时如数家珍。李公寅劝他到舒城定居,他感而作《次韵韶悴李通直(通直郎,文散官名,宋朝为从六品)》诗云:“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三李跨鲸鱼。欲从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诗前自注云:“仆昔为开卦府幕,先公(李公麟之父李虚一)为赤令,暇日相与论内外丹,且出其丹示仆。今三十年遇君曲江,同游南华,宿山水间数日,道旧感叹,且劝我卜居舒,故诗中皆及之。”(《苏轼文集》) 崇宁五年(1106),李公麟在家乡舒城去世。生前好友蔡肇(蔡天启)为其撰写墓志铭,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书写刻石。明代张丑《清和书画舫?卷六上》载:“丹阳蔡天启志其墓,翟公巽书之石。” 本文作者简介: &&&&& 宋志发,安徽省舒城县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炎黄书画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副会长、舒城县龙舒诗词学会会长、周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北宋画家李公麟》、《梁祝文化在舒城》、《风流大度话周郎》等。现为万佛湖风景区《万佛湖》报编辑。
翰墨书画网
All Right Reserved 2012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部分为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翰墨书画网所有栏目设置、页面及美工设计均由本站研发制作,对于任何抄袭、仿造、镜像我们将视为侵权行为。
我们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豫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翟汝文,字公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