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的高考状元被11所美国大学拒的状元 现在怎么样了

风险警示1:哈佛耶鲁为什么会拒绝录取托福SAT全满分学生?
自1996年哈佛大学在招生中拒绝了165个SAT满分的“高考状元”后,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又拒绝了4000名全A学生,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
还有很多学生,有了好的GPA成绩,也有很好的托福和SAT成绩,为什么也不能获得美国前50名校的录取?
根本原因:大多数中国大陆学生除了成绩之外,课外活动和申请两方面都是缺失的,这与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相差甚远,所以频频出现高分考生甚至高考状元被美国名校拒绝录取的案例。
风险警示2:为什么北京高考状元被美国11所顶级名校拒绝录取?
2010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李泰伯被美国哈佛、耶鲁等11所顶级高校拒录,哈佛、耶鲁录取学生,绝非唯高分、唯状元是取。这一点恰恰与中国的大学形成了天壤之别。
李泰伯在人民大学附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第一实验班的班长、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三次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各科大考经常名列前茅。这些组织都是官方组织,没有自发性在里边,而这些“活动背景”展现在美国名校招生官面前的却是李泰伯只是中国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化产品,完全没有展示美国名校招生官所希望看到的个性特质,所以才被美国11所顶级名校拒绝录取。
风险警示3:赴美国读本科留学途径风险解析
2+2/3+1项目
学历含金量不高
不可能完全转学分
教育部不认可毕业证
社区学院转学
社区学院排名不佳,管理较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如果在社区学校成绩不好,无法成功转学,学历就很尴尬
不少美国大学取消社区学院转学名额,靠转学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很难
单纯将预科当成英语培训,从国外随便拷贝一个语言课程,学生到国外依然无法适应课堂
课程设置上无法与美国大学对接,学生入读后,基本上入读不了名校。
很多预科学分不被接受,转学分很难。达不到美国名校的录取要求,很难进入前50名校
出国读语言
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基础
通过语言学习,专业学习依然听不懂。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名校的被劝退率高达25%
出国学语言依然面临着达不到美国录取要求的尴尬境地,缺少活动背景很难被名校录取
并非100%获得双录取的学生读完语言能够直升本校
通过语言学习,专业学习依然听不懂。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名校的被劝退率高达25%
美国前50名校的很少有双录取
咨询电话:400-888-0059
美国大学本科录取形势
① 进入前30名美国大学的学生中很难找到平时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身影;
② 靠低分成为黑马案例进入美国前10名大学的难度是越来越大;
③ 排名前11-20区间的大学提前申请的平均录取分数和正常申请的平均录取分数差距最大(意味着提前申请该区间的大学更容易被录取);
④ 前30名大学的录取竞争已经白热化,这个范围内“排名先后≠申请难易”;
⑤ 今年的申请结果证实了啄木鸟在2012年白皮书中所做的预测“加州大学UC系列学校的录取福利会慢慢消退”是正确的,现在想进入伯克利和洛杉矶分校已经非常困难了;
⑥ 排名30-40之间的纽约大学,其录取TOEFL和SATI平均分数已经高于或者接近排名11-20的大学的录取平均分数;
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录取结果会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难录取”;
⑧ 早在两年前啄木鸟作出“OSU将会成为以后的热门院校”的预言已经变成现实;
⑨ 课外活动在录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能否被美国TOP50名校录取的关键点。
美国大学录取标准是什么?
众所周知,申请美国大学要填写通用申请表(COMMON APP),除了基本情况、SAT/托福成绩、GPA等项目外,还要填写9-12年级(初三到高三)获得了哪些奖项,获得奖项的级别是校级、地区级、国家级还是国际级。很多奖项需要通过从事课外活动来获得。
此外,申请表还需要填写10个课外活动或者实习经历。除了写明参加活动的时间(9-12年级),每周、每年参加的时间长度,还要写明你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对课外活动是如此的重视,除了在申请表中让你仔细填写外,还要求写文书,就是为了更全面地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美国大学所需要的有创造力、想象力、领导力、科研才能、抗挫折、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才。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成绩、活动背景、申请缺一不可,但大多数中国大陆学生除了成绩之外,课外活动和申请两方面都是缺失的,这与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相差甚远,所以频频出现高分考生甚至高考状元被美国名校拒绝录取的案例。
众多美国名校录取官对课外活动的看法
哈佛大学招生官:“课外活动的设计对申请非常重要!”
耶鲁大学招生官:“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外参加什么活动,如果申请者课外活动不突出的话,也会被拒绝。”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官:“凡是申请我们学校的学生SAT大多都可以达到满分,你认为我们还会看重谁比谁多一分还是少一分吗?我们只比较学生其他的方面是否优秀。
欧柏林大学的录取官:我们的大学不是中国的大学只要求你的分数,美国的大学更看中的是拥有领导能力,社会实践和个人才能多元化的人才。
斯坦福大学的录取官:给一位刚刚录取的学生写信说到:我认真的审阅了你的申请,我真的被你在XX地区所作出的活动及贡献感动,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你本人。(注:该学生以SAT1980、TOEFL103分的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全奖录取,其成功不是靠分数,而是靠课外活动)
康奈尔大学面试官:课外活动可加分。
康奈尔大学面试官:为什么美国大学看重申请者的课外活动?
David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博士和名誉校董,是麻省理工学院Diebold奖学金运营者,已担任康奈尔大学中国区面试官十余年,能为学生现场出具面试报告,因此他深谙美国名校的选才之道。
谈及学校的选才标准,David直言,“我们寻求的是能理解他所处世界、作出决定并与他人合作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和社区活动如此地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教会你这些功课。它们能展示出你是这样一个学生——关注你的社区、有能力贡献社区,继而在你毕业后为外面更真实的世界贡献力量的学生。”
在申请过程中,课外活动经历的确会为学生的申请加分,这也是很多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但学校最想看到的,是一些能够展示学生真正的创造力和热忱,别人从未做过的活动能更使其脱颖而出,比如学生可以自己创立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甚至是一个新的NGO(非政府组织)。
虽然模拟美国联合国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但David回想自己面试时,几乎很多学生都参加过模拟联合国,这就让这些学生缺乏了应有的竞争力。他几乎总是能看出一个学生选择某种活动,是因为学生为增加录取几率必须去做,还是为了使面试官印象深刻,或者是与此相反对参加这个活动是真正投入并热爱。面试官总是青睐于对自己所做事情有信念,能展示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真正想帮助社会或者社区的学生。
咨询电话:400-888-0059
获得美国Top50名校录取,课外活动是关键!
中国学生和家长对课外活动的认知误区
正因为中国学生和家长对课外活动存有严重的认知误区,所以即使高分考生甚至高考状元也频频被美国大学拒录。据统计,SAT满分却没有课外活动的学生50%都进不了美国顶尖名校,进入耶鲁的比率仅为36%,课外活动在美国名校录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国学生和家长转变对课外活动的看法已变得刻不容缓。
自己规划课外活动的三大弊端
首先,美国大学录取的针对性不够,规划方向与大学录取标准偏差:
经验不足的学生,其课外活动的规划对于美国大学录取的针对性不够,规划方向与大学录取标准偏差,无法对学生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能力性格判断,也无法匹配美国名校申请要求,造成申请方向的偏差,贻误良机。
其次,个性化规划思路千篇一律:
完全靠自己想到的思路,会有绝大多数中国式家长思维雷同,造成所规划的方案千篇一律。
活动对象单一:
比如,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慈善很好,
A.相当比例的人都会想到孤儿院或者养老院;
B.好一点思维的可以想到支教;
C.比较少人会想到类似盲童、自闭症儿童等边缘或者新兴人群;
D.更少人会关注到更个性化、独特性的慈善项目或机会。
这就容易造成所做的慈善非常没有特色。美国录取官一看,就想:中国高中生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又来了。。。
活动方案套路雷同:
比如,支教方案, 有想法的家长可能想到支教和慈善一起做。
A.我去支教,教英文,同时拿压岁钱捐款;
B.我去募捐,然后去支教,同时把募捐物资送给需要的孩子们。
但是,大家从自己所掌握的慈善背景里想到的主意,在中国有太多家长能够掌握类似的资源和思路了。
这次美国录取官想到的就是:好吧,这次强一点了,可为什么这个学生和其他人所做的几乎都一样?
最后,活动资源缺乏,无法很好匹配学生自身优势和申请方向。
自己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而不会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活动方案;
活动级别不够,缺少世界范围内高端项目资源;
或者稀缺个性化资源,根本无从得到。
不同学习阶段赴美读本科该如何做准备?
申请形势分析
紧迫度警示
获得美国前50名校录取的解决办法
初一到高一
准备标准化语言考试和课外活动的规划,高二时开始申请
时间充裕,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语言考试和课外活动
(签约直达美国前30名校)
如果提前准备,高三毕业可获得美国大学录取,否则就会晚一年入学
时间较紧张,语言成绩和活动必须达到美国大学录取要求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等高三毕业开始准备,较高二生则晚一年入学
想获得美国前30或前50名校录取读本科的学生请注意!
无TOEFL/SAT成绩、无活动的高中生怎么办?
有TOEFL/SAT成绩、无活动的高中生怎么办?
有TOEFL/SAT成绩、有活动的高中生怎么办?
TOEFL/SAT成绩还没有达到目标怎么办?
TOEFL/SAT提分困难怎么办?
低分获得美国前30名校本科案例
咨询电话:400-888-0059当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现在什么样京港台: 02:55|?来源:网易?|?评论(?34?)条??|&
我的图书馆
当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现在什么样京港台: 02:55|?来源:网易?|?评论(?34?)条??|&
当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现在什么样来源:倍可亲()&&&&& 他,是高考状元。被誉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却在2010年,被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绝。七年过去,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李泰伯,2010年北京高考状元,高中就读于人大附中,是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被誉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图片来自李泰伯新浪微博  熟悉李泰伯的人都以为,李泰伯被大家知道的那天,会是因为成功。他应该会有大部分“好学生”的人生路径,被顶尖名校录取,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学校。  然而,命运和李泰伯开了一个玩笑。  2010年4月,在填报高考志愿前,李泰伯申请了包括、、普林斯顿、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1所美国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被全部拒绝。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在中国拥有非凡履历的领袖式人才,被美国大学拒之门外,人们多少从中读出了一些讽刺的意味。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股落败的冲击波很快一举冲出北京城,在全中国引起哗然——不满20岁的李泰伯就此“一败成名”。  中美教育对比所引起的反思,使他犹如撞上枪口,成为众矢之的。这场舆论,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往后的七年里,“李泰伯”几个字都依然被很多人当做中国教育体制失败的代名词。  对他的失败,公众毫不留情,作了各种各样的分析。  有人认为,李泰伯在申请中只展示了数不清的耀眼头衔和奖项,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有人认为,李泰伯对于美国人而言太根正苗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经历都是在官方背景之下进行;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更是直接给他扣上了“书呆子”的帽子。  面对浩浩荡荡的舆论争议,李泰伯后来也在博客中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回应1:  我的申请中集中突出的是我的好奇心,而非各种头衔。我的essay中,完全没有提我的各种头衔,完全没有提到数学竞赛的奖项。我的主题全部是兴趣,特别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的兴趣,对于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兴趣。我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最终落在了I love everything I do, and do everything I love的主题上面。  回应2:  其实,学生会和班长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侧重。恰恰相反,我的申请中着重于展现在模联、志愿服务和宿舍管理方面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 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我的自己联系、创办的活动和机会,比如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北京地球村的环保行动等等,避开了主流的“官方”行为。我想,如果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就要尽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应3:  这个我没话说,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还有丰富的感情生活。  七年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然而,比起所有的反思,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年轻人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面对大肆的攻击和嘲笑,他将如何自处?  舆论之剑有多锋利,我们都曾见证过很多次。  远的不说,2017年,18岁的从参加艺考起到一再落榜,都没能逃过舆论的关注。  9岁年少成名,对林妙可而言似乎早已不是一件单纯的好事,反而更像是“悲剧的源头”。她被高高捧起,又被狠狠砸下。这些年来,她一边要扛住个人的成败,一边要扛起大众的苛责。艺考连续失利后,各种冷嘲热讽更是宛如刀子,杀人于无形。  大家仿佛忘了,虽然这个小姑娘无缘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但她其实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复试,并成功通过了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复试。    林妙可 图片来自网络  而绝大多数艺术院校表演系的淘汰率都超过了99%,中戏的录取率仅0.4%,用“百里挑一”都不足以形容。  和李泰伯境遇更相似的,还有那个在长安街上挥刀卖肉的文科状元,陆步轩。  从农村娃到京城学子,“北大”曾是他改变命运的稻草,也成为他日后羞于启齿的心头重压。  北大的名片即是一种加持,也让他失去了“平庸的资格”。  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做得好,人说你是北大的,应该的;你稍有差池,人就嘲笑你,北大的就这水平。”以至于在他34岁,操起杀猪刀,干起猪肉买卖时,整个社会一片哗然。  “北大才子”几经失意,沦为“卖肉屠夫”,显然不符合大众对于成功人士的预设。  “北大毕业生怎么可以卖猪肉?”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两种身份有一天可以以这种方式被联结在一起。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如何熬过了人生中那些灰暗的时刻,只知道他一下子成了全村“读书无用”的反面教材。父亲赶到肉摊上看他,无奈地连声叹息。  更没有人知道,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直到他终于创业成功,受邀回到北大演讲,他都依旧感到一种自卑,觉得卖猪肉不体面,自己混得差,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  他花了足足30年,才让自己与“北大”和解。  那李泰伯呢?  是在众口铄金中沉沦,还是逆流而上?  我尝试在网上搜寻李泰伯的消息,从零散的报道得知,2010年,李泰伯在申请美国大学全部遭拒后,放弃北大保送,参加高考成为201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并获得香港()三大名校的全奖争夺。  由于港大当年的政策,大一由代培了一年,大二赴港大学习。一年后,他再次选择留学,远渡重洋,从港大转学到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到了MIT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还在MIT读了硕士。  而从他最新的微博来看,李泰伯还收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去那里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李泰伯的录取通知书 图片来自李泰伯新浪微博  我很高兴地看到,经历过那场舆论的风波,李泰伯默默转身,独自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奇幻漂流。尽管这样的奇幻漂流对他而言有些曲折辗转,尽管这些境遇所受到的关注远远低于七年前申请落败的灰暗。  可是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就像打仗,有些人第一场仗就打赢了,有些人打了几十场都输了,最后一仗,打赢了。  人生也包罗万象,有的北大学生做了主 席,有的做了科学家,还有的卖起了猪肉。  没有人一定会成功,也不是所有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成功。  我们允许年轻人多折腾一会,允许他们花多些时间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只要他们不放弃寻找自己的道路。  在一篇媒体的报道中,李泰伯的父亲告诉记者,之所以给李泰伯取这个名字,是从《论语·泰伯》中得到的启发,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做事谦虚、诚恳,生活得安然、踏实。  我想,李泰伯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自己的博客中,大气感谢那些批评过他的人:“我要感怀所有对此事发表见解的人(无论什么见解),因为毕竟,你们对我的关注,见证了我的成长。”  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被11所名校拒绝又有什么,路还长,慢慢走。祝福李泰伯。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状元申美国11名校全被拒 落榜生却被哈佛录取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状元申美国11名校全被拒 落榜生却被哈佛录取
  高考状元申请美国11所名校全被拒
  高考落榜生却被哈佛录取,为什么?
  编者按
  持续多年的高考改革,终于迎来“破冰”推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两种模式的高考将分开进行。
  在招生方式改革层面,一些省市也进行了大踏步地探索。比如浙江省将继续完善“三位一体”考试招生(高校根据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文化分等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招生),扩大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招生规模,在单考单招中全面推行文化知识加技能测试,将招生院校由高职院校扩大到部分应用性本科高校及专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报转发这篇刊发过两年多的文章(本文原刊于《中国青年报》日12版),原因无他,只因这样的文章,在回应高考改革的同时,仍能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迪。
  表面上看,这篇题为《破解美国“高考”》的文章,着墨最多的,是如何开拓华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适应美国顶尖大学招生的“游戏规则”,让他们能够成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而在差异与不同背后,我们更多看到、更多思考的,还是中美两国教育宗旨、教育理想、教育目标间的碰撞或者说是冲突。
  还是那个说过很多遍的老话题:仅以成绩导向的功利化教育,是泯灭个性、轻视素质、忽略启发、漠视梦想的教育,培养出的只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考试机器”,无法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美好心灵、现代意识、创新精神的未来一代。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是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所以,但愿所有的改革推进,都能承载起孩子和家长们的乐观期待,让教育真正回归启迪智慧、启发人生本身。不难想见,如果每个经受现代教育浸润与滋养的人,都能张扬个性、激发潜能、勇于创新、拥抱梦想,成为合格康健的现代公民―这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幸运,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幸运。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
  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哈佛大学录取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
  “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一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这个男孩姓杨,当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
  跟绝大多数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召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他甚至召集到100来个志愿者。
  小杨告诉马振翼,他想注册一家NGO,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是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边,才算注册上。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落后、贫穷。”
  “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最想读的是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
  “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他飞快地说。
  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一天, 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孩子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特无聊,很无奈。
  “No,我做不到!”他告诉孩子妈。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那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觉得很正常。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许多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谈。
  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那是不是说,美国大学录取不看重成绩喽?
  “也不是。只不过相对于国内高考来说,他们不只看分数,不绝对以成绩论。”马振翼解释道。他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大致看三大块: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成绩不仅有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
  “你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在国内,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
  马振翼总结说:“往往,这些学生的英语能力很差,而且,在自由时间里,除了功课,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但他们的爸妈,却要求他们入读常春藤盟校。”
  这些学生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加之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马振翼强调,大学考查课外活动,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担任了主席职位,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美国的高中有各种社团,自己也可以申请组建新的社团,所以,参加了并不说明问题,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重要。
  他反复提醒学生: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甚至在你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给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学生做过咨询。聊着聊着,他发现这个男孩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一谈到这,那家伙滔滔不绝”。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开发一款游戏?”
  男孩愣了一下,说从没想过。
  马振翼鼓动他试试,又说服孩子爸,给他投了几千块钱。接下来,男孩自己动手写出剧本,又跑到一所艺术院校找大学生帮他绘画。虽然他的游戏没有全部完成,但他把企划案,成功地卖给了一家游戏公司,获利两万元。整个过程,历时8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如何跟人谈判,如何组织团队。他要管别人,给人发工资,要做企划,要掌管财务……经过这8个月,男孩说自己一下子长大,有了责任感。后来,他被美国排名15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录取。
  “我们会有意地,让刚进入高中的孩子,发掘出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态度。”马振翼强调道。
  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从自己读书、教书经历中,马振翼悟出的结论是: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的学生不下几万。聊到两地学生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美国的教育,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鼓励小孩敢想、敢做。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只要你想到、你做到、你充分努力了,那你一定会得到!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
  “难道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它除了分数外,关于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梦是什么,这些能看到吗?没有梦想,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吗?没有梦想,中国能出乔布斯吗?”
  《纽约时报》那篇报道说,“星腾科”去年在美国的营收有700万美元。至于在中国有多少,马振翼苦笑道:“我来大陆3年了,还没挣到钱。”但很快,他又乐了。
  “假如每年,我都能发掘出一两个,像银川男孩那样的学生,也值了!”
  他的想法是:当这些年轻人站在人生的拐弯处、梦想的道口前,自己能在他们身后,用力地推上一把。 据《中国青年报》
  更多信息请访问: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大学拒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