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胖,虽然我幼猫拉稀但是精神很好好,但是只读高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这些年一直没怎么做过事,是因为我懒吗?

(于此海棠酒)
(飞雪连天)
(心若静,风奈何)
第三方登录: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为什么要建这个小站。这个小站的内容大概会是什么。预期和希望。
建这个小站的想法源起浏览器里的一个命名为homesickness的书签。因为本科要去美国、头一回离开生活了20年的地方,所以提前开始为自己搜集可供那些诸如午夜梦回念及故人辗转反侧的文绉绉的时刻抒发情绪的材料。但又觉得光是超链接的列表不够尽兴&&有些截图,有些文字,有些感受得躬亲。而清晰明了又有弹性地罗列着一些素材的方式大概就是为自己建个小站吧。虽不知道这个小站能维持多久,先这样吧。&当然不会有很理性很明确的条条框框,因为homesickness本来就是一种情绪&&情绪可以稍作分析,但是无法彻底理清。很多东西放到这里是出自很个人化的想法。而不用&乡愁&是因为觉得这个母语里的词太厚重、积累了太多文化内涵,我自己唯恐会使图片文字声音以及各种杂糅糟蹋这个词在心中的感受,所以用一个洋文吧,反正也是要去美国的人。&虽然是自私地本着自己尽兴的原则,还是希望小站至少释放一些正面的能量出来&&这是大写HI的意思吧。试试看持续地更新。
[转]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李仁发(湖南大学教务处主任)
& & &&&在哈佛做讲座之后,我写了一篇感想文章,说哈佛的学习氛围很浓。文章发表后,一位哈佛学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说哈佛校园中,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是事实,但这可不是学生们都爱讨论,他们也是没办法,因为老师有这样的要求,不参加讨论会,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课程。
& & & &&他想告诉我的是,大学的学习氛围,是由学校对人才培养严格要求、重视教学所带来的,不是靠学生们的自觉。这与国内大学近年来反复强调&学风建设&,很是不同。在&学风建设&中,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要主动学习、要爱学习。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该逃的课还是逃。
& && & &其实,我在几所美国大学参观时,陪同的学生,都谈到了这一点。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
& & &&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要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在他们的同学中,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
& & & &这位同学告诉我,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MIT,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他说,他对此的感受最有说服力,因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我国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而对于学生们在大学里的&不认真&,大学将其原因归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没有进入角色。
我也曾对大学新生分析过,大学的教学环境与中学不同,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但这次观察哈佛学生的学习,才明白,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没有错,可老师教育教学的高度投入、负责,对课程的严格要求,是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规划的基本前提。哈佛本科生的课,安排得并不多,但学生们忙,就忙在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准备讨论会,以及撰写课程论文。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白领的追捧,很多人的感慨是,看了这些课,才知道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这和那位来自北大的留学生的感受很相近。但一位哈佛学生告诉我,这些网上公开课并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是讨论课。哈佛的讨论课,一般只有八九人(学校规定,课程参加人数不得超过八九人,人数太多,有的学生无法参与,这与我们课程强调规模,以数量来论课程欢迎程度完全不同)。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我在卫斯理女子学院参观时,一位同学说,她们有很多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比如在上一周,就讨论利比亚的局势,我想,这些讨论,是属于学生自发的。而他们的&自发&,不正是源自于已经养成的学习与讨论习惯,以及鼓励学生所有话题均可自由发表意见的整体氛围吗?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
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
如何赶上这些名校,国外学生们的感受最深处,也就是我国大学最应该做的。
【转】去北美读PHD前给你泼的“冷水”,有志于去北美深造的人读一读
原文地址:/blog/2637088
转眼又到了申请的季节,飞跃的童鞋们必是建了许许多的excel,密密地记满了各种申请材料的checklist。在准备各类文件的清单以外,lz强烈建议每个试图飞跃寻梦的朋友们也给自己列一个思想准备的清单。 出国/工作/国内硕博似乎是永远纠结不清的trade-off. 但无疑, 出国一途的机会成本要远高出另两个。首先,读博就是一条专业越分越细,接触面越来越窄,投入越来越大,而父母亲人对你的期待越来越高的路。另外,身在国外,时间距离以及F1的身份都将给你的其它选择添加若干障碍。在国内如若工作/学习不开心了,第一步身边的亲友团会给你最强有力的贴心支持,了不得翘两天班,花几千块rmb, 最远从黑龙江飞到海南岛,迎接你的依然是家的怀抱。再退一万步说,工作可以辞,糟可以跳,学可以退(一般在国内都不会严重到这地步)。想换一条路走走,只要下定决心,随时可以从当下开始着手准备,譬如:考公务员,工作的去考研,读研的开始找工作。就算都错过了,也可以窝在家里准备一下考个注会什么的,时间都不会耽误。一样的不开心挪到国外来,铁哥们闺蜜父母跟你有12小时时差,1k+刀机票的距离,想工作,先把F1设法转成opt,然后再拼老命转成H1, 一不小心就丧失合法身份走人了,特别是那些读什么稀奇古怪冷门专业的,一没学位二没身份想找个雇主比登天难。除非两头老板都接洽好顺顺当当 transfer,phd从头读起,或者老板足够体贴给你一个master毕业了。不然一切的重新选择基本都需要从回国开始折腾,手续上的折腾就耗掉了大部分时间跟精力不谈,这时心里上的挫败感沧桑跟一直留在国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再设想,从P大毕业拿到一个普林斯顿的offer念了半年觉得太痛苦起意退学,开始跟父母商谈,家里第一反应决不是理解支持,而是父母觉得天塌地陷不可理解,或者老生常谈,哎呀呀才出去都不适应,再忍一段就好了,忍着忍着就两年了,这时候再重新选择,时间成本增高不说,早已时不我待。&&&&& 罗嗦这些,无非想说,出国有风险,投资需谨。不要冒失地认定出国,更不要冒失地随便认定一个offer。看好你的专业,你老板在学术跟做人上的修为,还有你的学校。像楼主一样傻乐傻乐地拍屁股走人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富二代不在本文考虑之列,有钱就啥都有,不解释你出国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选择读研是为了给自己做最后的选择留一个缓冲。前面已经谈到了,出国是一条窄路,而不是备路。选择了北美phd, 基本上就意味着未来faculty,意味着学术,意味着写很多很多proposal, 做很多Research&presentation, 四处申funding,同时领着一群跟你当年一样弱的小phd开组会,最后混个tenure,皆大欢喜。如果你对上述过程任一环节深恶痛嫉,就还请三思。&&&&& 另外一种想出国读个master然后找工作。个人建议请把学费的问题放在第二位考虑。首先找个跟自己的职业计划相符的专业,找个靠谱而人脉广实习多的系,说北美找工作不靠人际关系纯扯淡,念书的时候好好social. 读书的时候就要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好的推荐,好的实习经历。这样你毕业第一年的工资就基本可以把一年半左右的学费覆盖掉了。&&&&& 有些人总是计划着念master然后申phd,中途quit掉拿个硕士学位。不是说这样不可以,因为不是每个来念phd的人最后都适合这条路,导师们也很理解如果学生没能坚持到最后。但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骗funding是相当不厚道。并且也不是所有老板都善解人意。请仔细斟酌你未来老板的为人,你们系从前有没有给过quit的人一个硕士学位,以为你忍不忍心辜负一个人特好钱特少招了你一个你还想跑的老板。须知,辜负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期望的同时,你也辜负了他有限的资金,从一开始你们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他想培养你,而你想用他当跳板。好,解决掉master的问题,下面假设剩下的都是一心学术phd的大好青年。你可以长时间独处么&&&&& 呃&&这真是一个很tricky的问题。在国内大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时间好好地独处一室。反到是多数时间发觉自习室人满为患,寝室里老有一个室友宅在里头,校内幽静的去处不是躲着小情侣就是躲着wsn. 于是你反而想逃离人群去流浪。每个人都怀揣着找个安静角落独处的愿望。然而,你需要那么多的独处么?你能承受那么多的独处么?如果让你设想这样的生活,独自一人生活在北美某山村里,没啥投契的中国人可以聊天,即使有他们也很忙一周见一次面,你关上实验室的门就只有你跟仪器数据困守一天,你打开实验室的门只能听到门外老外匆匆的脚步,放了假更寂寞没有车哪也去不了,你有多大的把握给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撑点?好好思量一下长时间独处是否令你舒适,至少长时间独处的同时,你还可以保持对科研的行动力跟注意力。你需要很多感情/社会支持么&&&&& 毕竟亚洲更倾向集体主义,西方更倾向个人主义。对女孩子而言,更是从小到大都成群结队,一起上学一起逛街,甚至&&一起上厕所。不为什么,就为时时处处有人分享自己的感情感受,一起探索一起成长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啊。&&&&& 可是你即将告别这一切,你的快乐跟悲伤没有人随时听。你想跟闺蜜说呀今天邂逅了个帅哥没机会搭讪,可惜12小时后msn才能把你的冷却后的热度传给地球那头刚起床的姑娘,她兴致勃勃地回应你,你睡眼矇眬地问,啊?啥?你新遇到的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要像抽奖一样靠概率决定会不会有人投机进而发展成至交。&&&&& 你会遇到越来越多新鲜的困难跟说不出口的憋屈,你身边的人不熟,而且可能永远半生不熟。你熟的人一辈子遇不上理解不了。&&&&&以后每个人都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scheduel, 没有人全部或大部分参与,没有人兴致勃勃秉烛夜谈。你买了包包花裙子没人陪你挑花色没人说看好或难看。你伤时感事长吁短叹或是臧否天上丢都丢不到风里面。&&&&&如果一切都是这样没人分享,曾经美好的一切,对你,还会依然美好么?&&&&&如果没有一个外部标准来评价你的价值,没有一个人群可以给你比较定位,你能否给予自己价值感呢?对学术的兴趣是否能支撑你的全部生活&&&&&更靠谱点说,你愿意以一台电脑为支点来安排生活么?&&&&&我知道想读phd的你们都是真心热爱知识的好孩子。可是当生活只剩下学术的读物学术的操作学术的组会新认识的人都是从讨论学术跟作业开始讨论完就拜拜&&一切都绕着学术转,你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活力热爱生活呢?你是否曾试图着将学术工作与生活分割开来,一边优秀一边享受着。谁都爱play hard, work hard. 可是要当心,你可能会丧失掉了娱乐的内容物。北美农村之无聊是发指的。一方面phd工作可能无孔不入地侵犯休息时间,特别是有些老板从来不考虑节假日的合法合理性,另一方面,即便你成功地保住了私人的娱乐时间,也将面对一个无奈的问题,干点儿啥?多少人从此就无奈地变宅了,学术用电脑,聊天用电脑,娱乐用电脑,做菜也先上个网&&呃,当然可以开个party或组织一次出游,但是先保证有人响应,然后你还得用电脑来安排行程。&&&&&总之你的绝大部分时间肯定要交待给学术了,学术的背后是一台**的电脑。说到底你有多大的忍受能力来度过漫长的工作期待下一次成功率随机的尽兴狂欢呢?&&&&&切记,phd不是像上课一样,考了试写了作业就万事大吉,做研究,研究就是你的生活,从学校想到家里,从做饭想到上床,写不出的proposal就是阴魂不散地跟着你压过一个又一个deadline,让你无暇娱乐,只想defense, 你会不会很快就憎恨了呢?用我老公的话说,如果你只有求知欲而不愿花生命去探索的话,只读个by course的master就够了。phd是为那些真的真的很热爱科研,做research乐在其中的人准备的。&&&&&另外,北美是真正意义上亚洲文化的荒漠,精神的禁锢,没有丰富多彩的演出,没有大师醍醐灌顶的讲座,没有社团,没有知交,没有学习班,(额,你要是喜欢白人的演讲演出之类的例外,那些总还是有的)。你还是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抱歉,还得上网。这里是没有墙了,也没有同道中人了&&找学校也像谈恋爱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氛围跟人格,体现在学校对各种具体事务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上,活跃现代的可能交际面比较广实习机会多商业活动多(阿为毛我想到了P大)严谨老学究型的可能讲座多而且会请来很多严肃的老古董,创新型的学校你可以找到很多支持你学术上新点子的人,官僚型的干点啥都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生活一半学术一半磨嘴皮子最后你发现自己口语好得可去当律师。&&&&&没错,学校是有性格的。请擦亮眼睛务必不要找一个跟你的价值观相左的学校,你活泼它严肃,你左它右,你偏好空谈它特世俗。你将永远无法适应新生活,简直就像结错了婚一时半会儿又离不掉一样悲惨。你了解你的老板么!&&&&&从研院网站上那寥寥几行介绍你永远蒙不中未来五年这个跟你亲密接触最多的人是啥样。想到以后的五年他将成为一个左右你生活的人,付出多少精力来研究一下此人也不为过。&&&&&首先,你们真的合适彼此么。你也是个好人他也是个好人,可是你们的研究理念南辕北辙,你不相信他那一套做出来的东西有意义,他会气愤地跟你嚷你挑这个挑那个都不同意自己弄一套proposal来我看看啊,当然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phd面得很,必然搞不过他。好吧,那么剩下的五年是你洗心革面重写科研观呢,还是一边做着东西一边跟自己心里的怀疑愤怒做斗争,很可能当你最后拿到学位做出成果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欣喜,而是一篇垃圾又出炉了的五味陈杂。跟定老板之前,一定要看他的paper, 细看,看看你是否认同他的学术观点他的实验范式,有出入跟他谈,看他是不是可以谈,多谈得拢。除非你很牛,要忍受你的想法几年内全被push over..&&&&&然后,他人品怎么样,会不会压榨你拖你毕业,用内疚感折磨你,你把一切献给他,他也会折磨你的自尊跟自信心。搜他的facebook, 跟他带过的人发email。看他的简历跟实验室介绍,当你发现他手下就一个学生,从前带过的人没有一个能待满两年全走光了的时候,一定要当心是个火坑啊这里推荐一个帖子写的就是遇到极端变态老板,杀人的心都是有的:
你了解你自己么/ 你承认过自己的梦想么&&&&&这个问题不单是写好打动人心的personal statement的关键,也是你做好这个人生重要决定的关键。&&&&&我知道目前斗志昂扬准备着出国的你们都是好样的,成绩好,求知欲强,觉得走学术这条路顺风顺水,也不算坏。可是你真正地诚实地对自己承认过梦想么?&&&&&我们从小到大都受着各种各样的观念舆论束缚着,想法都变得圆滑而实际,即使是在这么个意气风发的年华。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做的事情就两件,一件是卑微的做木工/当小贩,另一件是求知探索搞科研。别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九成九你只说了后面的那个,说着说着你就忘了,其实还有别的选择。你给自己送上了一条窄路,但你就是无法承认。生活随便一推动你,你就沿着最简单最顺理成章的路走了,不用对抗舆论省了多少麻烦。可是现在你要来北美了,来一个每个都做自己的梦做自己的选择的地方。所以美国人都在他们真正高兴的地方,不高兴他们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什么gap year, drop, quit,然后人家可以从打零工开始白手起家。可是你呢,你有什么资本不高兴啊,你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背着那么多期望来到这里了。你拿得起,还放得下么?壮士断腕固然令人激赏,为什么不在决定之前,就问好你自己的心灵呢?而像楼主这样出来两年多才反映过来自己最想学的是中文,最想当的是编辑,又有了家庭没法奔回国去圆梦了,真是要多杯具有多杯具。&&&&&你能设想出未来十年后你梦想的生活是什么么?不要大而统之,设想完整而充满细节的一天,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班遇见些什么人下班了是工作还是娱乐,有没有家人陪伴,需不需要人谈心,周末你是想去城市消费娱乐还是去农村看风景。没有人可以随遇而安到什么都OK的。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就列举一下过去的一年/月里,你最激动的一次是为了什么,最快乐的一次是为了什么,最郁闷的一段是为了什么,压力最大最挺不住的一段是为了什么。诚实一点,去他娘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子神马的,你总会分析出来是什么使你兴奋着迷。然后你再问问自己,学术跟北美,能不能带给你这些?&&&&&不能,就不要来念phd. 不管是开阔眼界还是踱层金,master就够了。&&&&&你要问清楚你自己想要的,我来告诉你北美没有的。除了纽约,多伦多,温哥华,波士顿,痞子堡,芝加哥等等这些数得过来的大城市,北美没有一个city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算得上城市的,人口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所以你会丧失掉一切城市里的便利条件,一切的一切自己做起,并且忍受半小时一趟不覆盖全城的交通。另外北美的社交是随机量,你们系有没有华人可以跟你一起研究作业(阿跟白人一起搭小组,你得修练个一年半载的,人家还不待见你),你做好了饭能不能请到人来吃,想打牌能不能找到牌友,更奢侈一点能不能找到一个灵魂投契的朋友,全是随机的。倒霉了就你自己,运气好会有铁哥们出现。但是华人圈子就那么大小,全都在你控制以外。&&&&&说到控制,对的,你还会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连一个高中没毕业的超市收银员都比你懂怎么在当地找乐子跟生活,在学校你上得罪不起老板下得罪不起小秘,回个家坐公交车可能都因为没听懂司机大叔的笑话跟被白眼,老外虽然笨,但是一切都是他们熟之又熟并且为他们设计的细节。你可能纠结到半夜三点做出来的作业得了零分就因为你没明白那教授在问些啥,或者你答得perfect logic, great math, but off the point, 你要跟谁来argue呢。你需要内心强大地生活很久来重获安全感跟控制感。在你彻底失望之前,切记这一点。&&&&&另外,不要忘了你的那个他/她。出了国,你们还有多少机会在一起。五年的等待,谁的青春有那么执著?而这个变化急速的世界有五年足够把你们变成陌路,你不懂她/他,她/他不懂你。谁让你们在塑造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五年闯荡里不在一起。要怎么样的口怎么样的心才能交流出每一次心弦的撼动,每一次感悟?最后你们放了手,会不会很难过?而你,一个人走在北美的草原,去哪里再找一个跟你契合的灵魂。不要再说北美wsn,jk博士怎样怎样。谁不渴望安全渴望归属渴望爱与被爱,很多人将近三十,找个家就是最大的愿望。&&&&&这里还没有文化的滋润,没有精神的养料,你听不到晨钟暮鼓,看不到长城远望。给你一台电脑,你可以选择是看《康熙来了》还是看点英语新闻,反正没啥区别。给你一辆车,你可以开很远很远,看很多很多风景,但你其实不懂那些人心,不懂那些平凡的故事,更嗟叹不出历史苍凉。如若你有着&士&的情怀,这里不适合你,这里的人民自得其乐,不要悲悯。说到底,你跟他们之间,就是无法互相理解与共鸣。&&&&&好吧,剩下的就交给你了,好好想想自己爱什么又擅长些什么,不确定的话,花钱做个量表也是值得的。再好好想想你性格上的强处跟弱处,说了北美这些坏处,如果恰好踩中了你性格的软肋,还请谨之又谨。你知道自己内心最坚持的是些什么么&&&&&这将是你在北美生活的一道防线。在熟悉又安全的国内,请尽可能地想清楚这个问题。刚出国的时日,你会陷入好大一段虚空。人在虚空里就很容易就只吸收,零思考,底线一退再退乃止以后收复不及。老板给你个课题就干了,一干干了一年才明白其实你当初有权利跟他argue, 这不是你喜欢的你不要做。或者新认识的人让你帮他啥啥啥你就牺牲了休息时间去了,其实你习惯在那段时间写写日记,澄净一下心灵,结果那人是个贱人苍蝇一样缠上你了;或者你在国内本不愿意跟斤斤计较的人交往,无奈系里就这么一个华人,结果你对他报以笑脸,他背后捅你一刀&&这些例子都有些失当。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独特而不可侵犯的坚持,我无法深入了解到那么多。总之,坚持你要坚持的,你有这个权力。这也将成为你在北美的生活里,用以积累心灵财富跟重塑自我的基石。你需要很多娱乐么&&&&&疲惫的时候你习惯用什么来放松自己呢,是恬静的自然风光,无人时的一段歌谣,还是都市的灯红酒绿目不暇接的新鲜事,或者朋友聚会的尽情欢乐?前者,欢迎你来到自然风光优美天人合一的北美大农村,喜欢K歌逛街物质刺激的请移步纽约,华盛顿,多伦多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最后一个,请尽量找个华人多的地界并自求多福,阿弥陀佛。你独立么&&&&&你现在要踏上人生第一段真正的独行之路了,没有人带领你,没有什么随时准备好的攻略跟经验之谈。你要自己去面对一个陌生国度陌生文化陌生地点里面有一个统治你的老板。你会做错很多事情,自己承担很多后果,可以是金钱也可能比那严重,你不知道的太多了,只好能回避的什么都不干。学术上老板说你把这篇 paper看一下看看能不能弄出点idea来,或者你看一下这个manual把实验室仪器搭上,你没学过又能怎么样?自己花钱雇人教你好了。生活上,要自己洗衣做饭,自己学着开车甚至学着修车,自己研究银行手机水电网煤气时刻准备着跟房东斗智斗勇,房东没事扣你七八百刀deposit跟玩似的,你是不是还要学点法律告他一下,开车出门看朋友小心,说不定人家小区就出拖车来拖你,一次二百刀,你要试着有理有据有节地讲理,讲不过要舍得掏钱。很简单,这就是人工费巨贵的北美。而且你永远搞不清他们是怎么合理合法地讹你了。&&&&&好好地,独自一人从零学起吧,不要害怕,也不要怕麻烦。更不要若有所失,觉得有人能带一下你就好了。信息永远不够对称,从前我们人够多,足以各当一面,天下无敌。现在只有你走在一片茫茫原野上,保重。一个人,请把握好你的行动力跟前行方向。你需要一个框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节奏么&&&&&不要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很正常的一种人格特质而已。问问你自己是不是习惯了做一个乖孩子,老师画个圈,你就在圈里念经。考试需要老师画重点,学习需要老师列大纲。打铃而学,再打铃而息。放学了去图书馆看书,关门了就闪人。踩着dealline来计划生活,觉得这样非常好。那么你应该考虑一下你自己组织生活的能力了。想想看,是不是每个假期你都没什么黑天白夜,渴死了才喝,困死了才睡,没啥计划,没啥想法,随遇而安,爹娘喊你就起床,不喊就睡到晚六点&&这真的没什么不好,但你真的不适合北美,至少不适合北美农村。这里生活空白一望无垠,缺乏任何事件来标定生活节奏。如果你还打算踩deadline的话,失败率非常高,因为这边的assignment非常之新鲜以至于你无法预计要用多久才能搞完,你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定一个非常详尽的计划,尽量提早搞完。生活已然很失控,你自己至少要挡它一下,不能像水一样的随弯就弯,不然被冲走的一定是你!这里没有挖好的沟渠,要当心沙漠跟深渊。"&&&&&另外,要注意你的老板,如果你需要框框,需要引导,就千万不要找那种天马行空任自由的老板。你让他替你规划学术天涯比杀了他还难,他只会拼命试着让你看这看那看看你会不会自然产生什么想法,这时候他给你的阅读量之大能**一头牛,而你对着一大堆茫茫然的新东西又不知从何下手,你们俩会浪费对方太多时间。你要求精致而有品质的生活么&&&&&抱歉,北美可以提供打折的大牌,负担得起的好化妆品,得体的基本生活,但如果你对生活细节一丝不苟,擅长用精致有爱的摆设来讨好自己。北美又要让人失望了,本质这里可负担的一切用具都是可着傻大粗黑结实扛用设计的,穿的就是低腰裤hoodieT恤加背心,有礼服裙也没多少场合穿,泡泡袖个性设计什么的就别想了,吃的老外就那么四五个口味,什么bbq, hot, sour cream, cheese,ketchup...从薯片做到鸡翅做到意面&&你会怀念淘宝的!每个有趣的细节都是爱呀,北美的器物都透着原始的生存愿望@@ 飞跃后先找找周边靠谱的中国店吧,有唐人街最好了!你能创造自己的生活么&&&&&这是决定你在北美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要擅长自得其乐。目的明确并手段有效。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快乐,并且创造给自己看。北美毕竟还是北美人的,属于你的就那么多,你要用有限的能量创造无限的生活才行。你要对一切心里有数,不沉溺也不漠然。永远年轻,永远感动,永远热泪盈眶。生活吧,像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要被琐碎所挫折,不要丧失了热爱跟激情,即使没有人应和。你足够健康么&&&&&没有任何歧视,非常严肃。诚然北美的保险够好医疗够可靠,那是相对于白人来说的。你要看病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蹂躏,他实在治不好了再把你转给专科医生。其间效率之低,历经之长,难以想像。而且很多全科医生医术奇烂&&医生是个经验活,北美人又少,他有毛经验啊。可是他还刚愎自用,容不得你挑战他的权威。他不把你refer到专科医生那里去,你就哭吧&&要不小病折腾成大病,要不就自己好了。楼主的右脚就是从轻微扭动被活整成慢性关节炎了,到阴天这个疼&&mmd,想起来就骂娘。&&&&&第二,北美人民觉得没有器质性病变,你不长瘤子不长囊肿不长癌都不叫病。要光是觉得哪儿不舒服哪儿一直疼什么的,比如痛经,他们最多就是替你抽几管血照个 X光片做个CT,最后告诉你 don't worry, you're in good.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替你看看有没有什么&病变&,完全不会理解你希望他们替你去除病痛的期望!最后给你开点止痛片,万能。所以,在国内靠着中药吊着,或者时不时需要调养一下,什么咽炎这炎那炎阴虚阳虚的最好别出来!身体是你自己的!phd又是最熬人心血的!八个学位也换不来健康。身子虚在北美没有人理你,连医生都不理你才是最惨的!小结&&&&&如果你是一个既坚持内心的完整性,同时又需要一定量社会支持的人,来北美就是一笔风险投资了,请慎之又慎地考虑。如果坚持,可以考虑采用 去大城市/去华人圈子团结融洽的学校/去有师兄师姐带路的学校/跟同伴一起去同一所大学 等手段来降低不适应的风险。这样在低落的时候,至少有一些熟悉生活的痕迹可以温暖起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当初的梦想,才知道沿着路向着走并不尽是陌生与未知。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痛苦,而是空白,空白到没有空气呼吸,没有基石可以站定思考。&&&&&如果你一直不了解自己的偏好函数,又想出来看看世界,欢迎来到北美。你会遇到足够多的状况让你思考,这里的成就与挫折都是你私人独有,你将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切记,给自己留transfer的余地。路已经很窄了,不要学什么破釜沉舟。不要得罪你现在的老板,同时,拒之前的offer时,也要客气委婉,给套过磁的教授留下好印象,说不定有一天你会想转到他的手下。有些学校,比如UBC, offer没有接受的话会自动留一年,记得利用好。同时保持广阔的视野,不要觉得转到其他领域不可能,非常可能的是那个领域就有个人想招你这样背景的人以拓宽科研思路。不要给自己心理上加羁绊,你才20几岁,没有什么人生就这样完了的。输得起,就从头再来。&&&&&出国读phd决不是顺水推舟的一个选择,一如你作为一个好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那么自如的走来。这是你生命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决定。它决定了从二十二三岁到二十七八岁最宝贵的人生颠峰期的走向,你最富精力的五年给了些什么,这是你最大的财富,不要把它们交给你不爱不重视甚至讨厌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没有价值,用最好的五年换来的一个博士学位就会使你的心灵丰满么?如果不喜欢,不要怕放弃,总想着苦熬一下拿到学位才是被越套越多,拿到学位你就快三十了,这时再圆梦去?你还有几年好折腾? Now or never.&&&&&有人留言说,前面我主要提到的是出国之后的孤独与寂寞。楼主想很真诚地说,不是。至少绝不仅仅是。当你在国内的人潮涌动里找不到一个跟你灵魂相契的人,你觉得一切都庸俗琐碎,你觉得找不到知己没有同伴,你说无人理解你,你孤独你寂寞。可是至少你还能看到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听得懂他们的痛苦与欢乐,你与他们共享着一样的气息一样的文化一样的历史一样的价值观,并且你知道你在前行前方说不定还有一个人可以相遇。可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白么?就是你喜爱的诗句不但没有人唱和甚至没有人听过,就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表述,每个名词都牵涉到千丝万缕的微妙概念,其实你跟外国人从来没有办法真正交谈。你每天想的都是英文,你的思绪要怎么才能在母语里统合得那么好,并且那么美丽。你不懂他们为何而笑为何而哭,你以为在安慰人其实得罪了谁不自知,你也不懂他们为什么种了几个大生菜就那么自豪,正如他们也不懂你为何会对着鸟啼想起&恨别鸟惊心&。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白,就像你没有站在风雪交加的车站苦等一小时而发现公交没有通知就取消,你还有五分钟就要上下一节课,除了翘掉你不知道要不要再在雪里等一个小时或者你走五十分钟的雪野?你不明白什么是空白,就像你走在上午十点却空空如也的街上,店铺们还没有开,而它们四点多就关掉了,四围的小房子的窗子紧闭着,建筑低暗阴森,你完全感受不到人的气息;你不明白什么是空白,如果你不曾憋科研太久试图出门换口空气,但是不但找不到人的笑声,甚至你在雪野里走出去一个小时,连一个活人都不曾见到,除了一只如泥塑木雕的狗。你也不明白什么是空白,如果你不曾夜里十一点看着外面纯然的黑夜没有路灯没有人不敢在呼啸的大风里从实验室跑回家。至少在国内,你有人群,在菜市场里的大婶了解你都比跟你相处了五年的白人教授懂你更多。在加拿大,有一年楼主抑郁得想自杀靠药物控制的时候,去了一趟多伦多,看着唐人街人声鼎沸的场面,才觉得生命多么温暖,感动到哭了。有时候,离开了人群,又要努力做别人,你会忘了你是谁,彻底归化于那一片空白。那是真正的,你不能控制的空白,不是孤独不是寂寞。孤独寂寞算什么,只要你还踩在你自己土地的背上,就永远有力量。&&&&&好了,我的冷水泼完了。再温暖一下人心吧。北美不是食人怪。老外也不是魔鬼,你要给自己时间也给他们时间来互相理解跟共建生活。在北美,你会真正放下过去的包袱开始自由的人生。你会体验到从前没有过的历练,跟自己的心灵对话。你会从零开始组建生活,并且在一点一点的组建当中,你会学着诚实,了解你自己,爱你自己。你会自由,因为勇敢而自由。&&&&&但是为这一切你也会失去很多。请更多地了解你自己,再做出选择吧!请记得,做自己选择的主人。
你永远不知道的Deep Springs
&&&原文地址:/blog/9095329&&
(现在在网上的很多关于Deep Springs的介绍,特别是中文的实在是有限。流传的版本其中一种是我的良师益友Brian亲自写的一篇&比哈佛还牛的大学&。但书不详尽。最近忙于各种事物,没有及时的写关于Deep Springs的Interview Report。内心感到实在是不安,对于后辈留学的同学们没有一个交代。迫于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终于在今日开始动笔写关于Deep Springs的Report。但因为最近实在是事物缠生,未能一气呵成。所以不定期发布一些,在下一年的申请开始之前希望能完工,给大家一些建议和信息。写的不周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摘。)&对于多数的中国学生,Deep Springs是一个让人敬畏的地方。对于他的尊敬是源自于学校的发放奖学金的慷慨、输出生源的优秀以及三大独特的教育精髓academic, labor, community。对于他的畏惧则来自于严苛的学术要求以及艰苦的生活。然而,就算是你读过了在互联网上所有关于Deep Springs的所有资料,联系过Deep Springs出来的校友,听过本土美国人对于Deep Springs的理解,如果没有去过Deep Springs,你依旧不知道一个真正的Deep Springs。&虽然我是Deep Springs的申请者,一直到去之前我都没有真正搞懂它的地理位置。在Deep Springs的学校官方网站上出现了两个地址:一个是在Nevada,另一个则是在California。在第一次寄送材料的时候我把材料寄送到了Nevada,然而过了很久Fedex依旧提示我出现了递送意外。过了大约一周我的材料才送到。我仔细审视两个地址后才发现,原来Nevada的投送地址只是他们的一个邮箱,而真正的Physical Adress是在Big Pine, California。有了这次经历之后,这次面试的旅程中我倍加小心。因为中途要不断的转乘飞机和巴士。我于中国时间2月8日下午出发后到San Francisco, CA转机至Reno, Nevada,于美国时间第二天中午坐CREST BUS 6个小时以后抵达Bishop, CA,之后又转乘校长David的越野车1个半小时才抵达Deep Springs。路上一共辗转大约2天的时间才到达了我的朝圣地,&来之不易&。我非常疑惑为什么我在N和C两州之间不停转悠,难道没有更方便一点的路径。打听后才了解,最近的机场就是在Reno,除了CA的学生可以直接驱车以外,其他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同样繁琐的过程。&前两次在美国的经历都是在东海岸发达的地带,这次体验了一把西部牛仔的生活。沿路之上是连绵不断的牧场。白雪皑皑,勾起了我极大地诗性。可惜旁边全是外国人,我背几首诗、词权当是对牛弹琴了。他们好奇而友善地看着我,冒出很奇怪的问题。这些问题透着对于中国的极大陌生。例如中国人允许养狗吗?你为什么被中国政府允许出境了?中国有高楼大厦吗?中国人生孩子后有被阉割吗?(关于one child policy)我不断解释着,也在探索他们的底细。不愧都是Deep Springs的申请入围者,每个人都有非常不错的背景。有的甚至已经考了10门AP,有的在南美做了整整一年的社会调查,还有的随父母辗转世界8个国家。这些&履历&过人的孩子在谈起SAT时,都把考试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游戏。在他们眼里CR800分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如果只做了730分那就是严重失误。我听了一身身的出冷汗,眼冒金星,立时有要晕厥的感觉。&
(写这篇稿子之前,Brian告诉我们本周DS的学生将对所有申请者进行最后的评估。所以申请结果应该会在4.1号,Ivy们之前公布。唯有在晓得结果之前,我才能带着一种平和而没有任何偏见的心情来写作,故而放下了手头的一些工作先写了这一篇。)&6个小时的车程在我们的各种闲谈中度过。到达那个叫Bishop的小镇之后,先头抵达的另一位申请者Finn已经和Deep Springs现任的校长出现在了车站。我之前在DS发给校友的Annual Report&中看到过校长David,体型臃肿,络腮胡子。由于DS在沙漠的深处,他这次出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校工David采购一些水果和咖啡豆。此时此刻雪变的更大了,我们坐在David的车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中通行,眼前的雪就像Star War里的星星一样向我们打来。David告诉我们,从Bishop到DS的这条路叫做California highway 168,是唯一一条DS通向外界的通道。我们要走的路程有大约40公里。因为是雪天,通常由学生完成的采购和接送申请者的任务,今天就落在了他的头上。&他对我这个中国人有点感兴趣。问了我很多关于行程上的问题。我反问他,06届不是有个Dong Li也来自中国吗?难道他没有讲述这些。David说,中国和美国一样大,就算是美国在加州当地的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走法来DS,所以他非常愿意了解一些关于中国的情况。随后他也告诉我,Dong Li在离开DS之后,前往了Brown。在我看来一个离开DS的学生不去HYP都是脑瘫,去Brown念书是一种资源浪费。(当然,我不能直接对他说,Your students are NT,只是委婉的问了一下为什么Brown是那么Popular的选择。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of DS, about 7% students chose Brown during the past decade.)David告诉我,每一个DS&的学生都有自己非常独立的思考。他们往往会做一些在世俗看来不功利的选择,但他们永远不会对不起自己。有的愿意为实现自身价值去NGO工作,有的愿意去哈佛法学院深造,当然也有的愿意在DS吃了两年苦之后去Brown休闲一下。这种独立性,也是我之后几天在DS所能深刻体会到的。&谈到关于我们这些申请者是如何了解到DS时,我们一起问他是如何了解DS的。他很害羞的迟疑了一会说:&I dated a girl twenty years ago, who dated a guy from Deep Springs before. I found the school funny and came to be a visiting professor.&&(我们喷饭了。原来以为他有一个多么高尚的冲动。)接着他讲到,这已经是他作为DS校长的第十七个年头了,(我们立时又肃然起敬)并且在这过程中一直教授荷马、柏拉图和希腊史。他对于自己设置的课程的热爱程度和自恋程度溢于言表,很欢迎我们能在第二天早上8点听他讲《Iliad》。&车子在California highway 168上行进到四十分钟左右的时候,周围的地势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车道从两个变为了一个,两旁都被崇山峻岭所包围。起伏的路面让我们觉得更像是在坐船。我们很担心如果对过有车子过来,我们会是如何的处境。David很平静地说,一般这条路上,除了DS的车子,只可能有警车、救护车和卖蔬菜的大卡车,很少有其他车辆出没。因为在这条路的两边都是山和沙漠,没有人家。他突然停下了车子,关掉了车灯。周围没有一处亮光,又因为天上下着雪,云层遮住了星星,霎时间伸手不见五指。&Are you scared?&我下意识地回答&Yes.&话一出口我就觉得糟糕了,给人一种懦夫的形象。可他说,&&I feel the same.&然后又打开了车灯,对我说了一句很有感触的话。&But, you need to appreciate the complete darkness that the nature presents.&我立时联想到曾经在NG上读过的一篇关于光污染的文章,里头讲到了光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发展,但也同样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我们在享受华灯带来的姹紫嫣红时,也把自己赤裸地展露在了灯光之下,丢掉了黑夜所能带来的隐私。突然我觉得,在远离物质世界的这里,漆黑正是自然最好的礼物。&正如DS的创办人L.L.Nunn所说那样:&The desert ha it has a voice. Great leaders in all ages have sought the desert and heard its voice. You can hear it if you listen, but you cannot hear it while in the midst of uproar and strife for material things. 'Gentlemen, for what came ye into the wilderness?' Not for conventional not to become proficient in commercial or professional pursuits for personal gain. You came to prepare for a life of servic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uperior ability and generous purpose would be expected of you.&唯有在一个没有物质参杂的世界里,能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下来,从一种不自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的黑夜,这样的DS正是这样一个宁静的世界。&
(好久没写续篇了。随着申请的尘埃落定,我最终遗憾地没能进入DS深造。也基本确定会在Duke过完我的大一。这样的结果当然我不愿意看到。但是就像Brian说的那样:I should be proud of myself。我很努力地去接近这个目标。两轮申请5000字的文章和数万公里的飞行都是我自己对于这所独特学院的喜爱的体现。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让我看到自己与美国顶尖高中生在人文素养上的巨大差距。尽管没能录取,我还是衷心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申请者在将来能够进入这所学院。这也是我决心把自己这些天的经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再次感谢所有为我申请付出辛劳的T同仁们!A,B, J, R, C!你们能懂的!)&抵达DS已是晚上9点钟,然而每周二举行的Public Speaking才刚刚进入高潮。我们作为旁听者,有幸聆听了DS学生的精彩发言。做一下简单介绍:Public Speaking作为DS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另一门是Writing)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每周二晚上进行一次实战演练。将有6-7名学生被Dean选出来进行发言,并在当晚的发言之后留下来进行总结。所有的Community Member包括厨子、农场管理员都会收到邀请参与这项活动。老实说,我没怎么听懂这些演讲,因为演讲的内容很多包含了关于学校的运作和学术上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一串串的名字中和著作名中我晕了。幸好在这次参观的Invitation Letter中,校方告诉我们不要参加课堂讨论和演讲之后的讨论,于是掩盖了我没听懂的事实。(其实我估计我们的fellow group mates也没听懂。后来我尝试和他们讨论,他们都含糊其辞)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DS学生惊人的体力。11点结束的Public Speaking之后,那6名学生被Dean又带到了一间小教室开始讨论。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运作,我们被强迫旁听讨论会。会上,每人轮流发言,每次发言超过5分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我们到了12:30才被允许离开。&当晚我被一个叫Christian的学生带到了他所住的房间住宿。他把他的宿舍成为Locker Room(不太理解什么含义)。根据我的最初估计,DS的学生应该是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的宿舍更偏向于&猪圈&的类型。到处是玩的体育设施和各种乱丢乱放的杂物、衣服。C很大方的和我说:&你想明天穿什么在这里随便挑就是了!&我问:&我能穿你的吗?&他说:&可以,但是来了半年我已经不知道那件衣服是我的了。&据了解,DS学生非常共产主义,所有的好吃好喝的大家共享,连衣服都是如此。C说大家已经习惯享用别人的东西,所以也就不在乎哪个是自己的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化,有他积极的一面,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当然也有他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没有了Privacy。据校长David后来透露,有的学生因为不能在宿舍楼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曾经一度搬到奶牛棚里去住。这种特殊的男人氛围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学校不敢接纳女生。&C在我住下之后带我参观了食堂、教室和图书馆。在我和他交谈中意外发现我把自己回中国的飞机早预定了一天。于是剩下的时间就是我紧张地与家人联系,改签机票。让我感到崩溃的是自己的手机在这里没有信号;他们的公用电话无法接通国际电话。最后是我通过一个老师的私人电话才与我妈妈取得了联系。在10年要想申请DS的学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考虑到这里的通信状况,以及上中国网站比拨号更慢的网速,你们要承受时常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痛苦。&等这一切全部结束之后,已经是凌晨2:30分。匆匆看了两页第二天要上的《神曲》我就倒下了。而整个DS的图书馆依旧灯火辉煌。&因为我的晚起,险些没吃到第二天的早饭。我在7:45分匆匆赶到食堂,发现定于7:30开放的早餐已经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壮小伙抢劫地一干二净。无奈之下拿了两个苹果坐在角落里吃着。盘算着肯定赶不上8点开始的《伊利哈德》,我就零时改变了计划,帮助做Boarding House的学生一起收拾餐盘。虽然这算是最轻的体力劳动,但对于我来说一次性擦洗数百个盘子和杯子显然已经超出了负荷。C很礼貌地夺过了我的清洁工具对我说:&你可能还不太适应,还是让我来吧,我每天都干这个。&为了显示我的强壮,我不甘心就这样丧失劳动的机会,于是抢过了擦桌子和拖地的任务。好不容易在9:30之前把所有BH的活干完,一算时间已经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神曲》的课给我的震惊是DS之旅第二天中最大的。课堂的规模只有7个学生和一个女教授。课程的第一部分是一位叫Tom的学生用他学了一年的意大利文朗读当天所有的课文。我听到他读了好久,发现跟我手上的英文没有一个音节是一样的就知道这里头有鬼。下课后偷偷问他,才知道那是意大利语。不禁十分佩服他的语言能力。整个课堂中教授的作用相当于穿针引线,组织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大约95%的时间都是被学生的发言所占据,很少有教授话语,也仅仅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限于我的英文水平和对于这部著作的了解程度,我实在是什么都没听懂(他们说的笑话除外)。就是那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在这一类的西方古典名著阅读上的匮乏,也很可能正是我最终被拒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在课堂之中我也仔细地观察到,一名非洲的国际学生也很少参与讨论。只是在课堂的末端提出了一些问题。有此可见,DS的主流-白人本土学生的超强文学功底和英语水平。&
(好久不写了。最近看了B. F.的自传,觉得写一些自己的故事,方便后来人从中寻找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又继续了。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一件功德。罗老师你说呢?
接上文。最近认识了一个叫做Beau的DS校友。也破解了一些DS在录取学生上的玄机。比方说,高年级的学生在App Com中的地位要高于低年级的学生,故而要和高年级的学生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因为DS的人数实在是太少,录取的结果和校友们个人好恶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举一个例子,当年我们的神-Li Dong同志之所以能够进入DS,以Beau的话来说就是因为Beau自己作为一个Senior对亚洲文化非常感兴趣(Beau曾经在中国过高中,后来从DS毕业后,拒了&Yale去了UCB学Asian Study),一手敲定了Li Dong的录取。甚至当时Li Dong本人只是参加了DS的电话面试。另外他还向我透露,从古至今,一共有4个中国学生曾经申请,而今年的两个申请者都来自杭外。回眸历史,不禁感叹,唉哟,我没有碰到这样一位了解中国的学长,除了实力不济之外,也有命运的安排。当然,后辈的学弟倘若能前仆后继,踩着倒下的我,相信随着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深入,定能打开那扇神圣的大门,书写属于中国人的沙漠传奇!)&&书接上文,在《神曲》课之后,开始了一节叫做Modernism的类似现代艺术欣赏的课。里面展出的东西,我不知道应该叫低俗、还是现代,反正是不太看得懂。倒是那群老美脸不红心不跳的看的津津有味。仅仅30分钟的课后,App Com主席Noam就带着我们开始参观校园。徒步绕着整个DS走一圈,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们从上午大约11点开始,一路经过牛棚、马厩、鸡场、菜园,大约1个小时才匆匆看了一遍整个校园。由于前几天的积雪融化,道路泥泞不堪,有的地方甚至会像沼泽一样。但是,不论怎么艰难的路程Noam本人身轻如燕。他的鞋子上早已都是洞洞,和赤脚没什么两样。据他说,冬天的道路并不是最艰难的,要到夏天,有时会有暴雨把整个农场淹掉的时候,你就可以在小腿深的水里游泳了。其他几个Group Mates显得很开心,傻兮兮的说什么到时候可以Fishing。总之DS的校园估计是人均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每次Labor开始后都会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到达各个角落。而他们却把这种长征看成是最有趣的消遣。&午饭真的很难吃,不知道为什么有几个神经质的人在苹果里面放了生姜。那天我觉得自己胃口不好,想弄点清淡的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一盘苹果。周围所有的人都投来了惊异的目光,有人甚至还坐到我旁边来,问我:&Why do you like apple so much?&我很自豪的说,我是水果王。到吃第一口的时候发现上当了。想扔掉,但是看着那么多人期待而殷切的目光,为了留下一个节约粮食的印象,一口一口把生姜苹果吃光了。还得不停地和旁边的人说:&It tastes great!&&忍受着生姜苹果在肚子里的翻滚,我又加入到了打扫BH的大军中。令人崩溃的是竟然还是个大扫除。累得我简直要虚脱。幸好的Christian发现了我的极限,果断拿过一盆类似饼干的东西对我说你需要吃一点吗?我还很不好意思地推却一下,夺过来躲到角落里全部吃光了,然后对他说:&I don&t want to eat them up, but since you had asked I tried my best.&他看看碗底对着我哈哈大笑。说一下,DS很多水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有苹果、葡萄等等,而蔬菜在夏天能够自己供应,但是到了冬天则从外面一卡车一卡车的买进来。&在DS和我走的最近的就是Christian,除了他上课和一些Labor之外几乎不离我半步。虽然他本人不是App Com的学生,但是他在阅读了我的文章之后对我比较感兴趣,也是由他提议让我在他的Locker Room过夜。(关于DS的房间的名字,我后来咨询了Beau,他说学校是在太民主了,甚至于更改一个房间的名字都需要全民投票,并需要一定的Philosophical reasons)Christian本人甚至是一个乒乓球高手,在BH&的扫除干完后,我和他在那顶有个奇怪Curve的球桌上(详见我的相册)较量一番。真当是正规军遇到了野战军,虽然我经过很多培训,但是在那种恶劣的情况下什么旋转、弧线都是扯淡,能把球打过去才是王道。两盘21分(他竟然连新的规则都不知道),他干净利落地用自己的木板拍羞辱了来自乒乓王国的我。后来才知道,他是DS的乒乓王和桌上足球王。由于学生很少,所以在DS没有什么大型的团队体育活动。少量学生在晚餐前会传接橄榄球。一个校工的14岁女儿据说都能成为这个学校里篮球打的最好的人。真是很向往能去他们那里虐一下他们的篮球和足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快感。可惜要去Duke了,只能在看台上被人虐。&短暂休息后Christian带我去爬了DS校园内的一座乱石山。在半山腰有一座木板房(参见我的相册),DS的校友来这里露营。当年的Li Dong据说没事经常到这里来散步,然后朗诵一下大家都听不懂的中文诗。也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前面所讲的Privacy问题到这里来避难,享受清静。从这里看下去DS的风光可以尽收眼底,想象在那么大的校园里就只有30个人生存着,我又油然而生一种孤独感(我总是那么煽情)。说实话这样的心理挑战,我没有做好准备。下山的路上,看着Christian一个人和两头刚刚生出来的小牛犊打闹在一起,我问道:&You must feel lonely.&他走到牛棚前,把大拇指申进牛的嘴里,回头看着我说:&That makes sense.&&&
(我感觉我要食言了,以现在的进度看这个系列文章还要个4-5篇才能写完。但是我会努力的。看到commonapp的回归我实在是感触颇多啊,愿今年为之奋斗的小朋友们都能如愿以偿。
过去的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dramatic的事件。在要去签证的那个早上突然通知被UChicago录了,然后那天辗转上海、绍兴,最终却又落脚在杭州。真是神奇的一天。我还是在Brian的撺掇下选择了UChicago,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他是最接近DS&的学校之一。我是一个比较flexible的学生,一个严酷的环境更能让我挑战自己。还是要感谢,感谢总是不会错,感谢所有为我出谋划策和引领我前进的人。也为所有已经去和即将去美国追寻新的梦想的同学加油!!)&&本以为当天下午做完了BH就应该没有别的活,可以清净一下,悠闲一下。该着自己嘴贱,走到他们的labor committee&老大Michael的面前去讨活干。于是就被抓去到了Kevin的手下回收一间被大雪压塌的房子的木料。DS因为地点是在太偏远,而且学校资金有限,每件事情都要做到物尽其用。很多门窗都是他们自己从原有的基础上回收利用。DS&有一个自己专门的垃圾场。各种奇怪的东西都堆在那里,有坏掉的电灯,破掉的椅子,烂掉的马达。凡是有关金属、玻璃、皮具的一些东西都会被堆放在一个空旷的平原上。而其他的生活垃圾都放在一个大车皮里面(since 1950),定时会运出去。&Kevin是个可爱的俄罗斯后裔,在干活的时候总会有很奇怪的问题。比如经常问我,如果我来了会不会怀念中国的女孩子。我回答说不会,然后问他,你来了DS难道还没有六根清净吗?他让我崩溃地说:&我每天和我妈妈打三个电话,和我外婆打一个电话,和我女朋友打两个。&我羞涩地低下了头,把话题扯到了关于腐败的问题上。他特别健谈,一上来就说普京怎么怎么样。我很郁闷地听他讲了一个中国腐败在俄罗斯的翻版,最后很无奈地说了一句:&you have mentioned all what I know.&&黄昏的DS&有一种别样的景致。我和Kevin从教室背面的小山丘上下来,看到的是一幅应该属于美国传统校园的画面。一些活泼的大男孩正在银白色的足球场上尽情放松自己。&Labor之后和饭前几乎是他们唯一在这里驰骋的机会。与他们为乐的还有他们的宠物狗。&DS的学生很多都带来了他们的宠物狗,因为校园生活的寂寞,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和自己的宠物相处。细数一下整个学校有大约6条狗,而且都是那么的凶神恶煞。在清早起来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人独自行走,被2-3条狗包围的感觉异常恐怖。&晚餐后的BH熟门熟路了,Cristian让我放一点中国音乐。我选了《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一些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于是发现大家都在偷偷摇头。我很羞愧地取下了自己的&Ipod。Cristian走过来安慰我说,大家不喜欢也正常,美国人在体力工作的时候希望能够有一些最激情的音乐,来让他们&keep pace,恰好BH就是这样的工作。或许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我在DS&人眼里看来不是与他们的社会那么融洽。&这里我谈一点自己关于这些文化问题上的想法。可能比较幼稚,请大家原谅。中国人的思维有一点喜欢模糊朦胧。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两件事物的联系,比如我们在中国国画中经常体现出来的那种画面的和谐。我们比较习惯于去联系一些不同的事物,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或把他们放在一起讲。简单说1和2,我们倾向于说他们都是数字。西方人则比较喜欢去发现一些不同,思维追求清晰。看过screaming那幅作品的同学们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突兀,那种人物与画面的格格不入。他们可能更乐于去发现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简单说1和2,他们愿意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数字。体现在essay上的话我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去完美地定义这两个概念,和寻找他们共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去讨论他们本质上的不同点。故而不很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希望以上的观点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前段时间和Beau在杭州做了一个salon,讨论了plato的两个短对话。也从学术上真正体验了一下DS人的风范。他们读书的仔细劲让人吃惊。短短几行的对话就可以引申成为1个小时的讨论。明显的我还没有能力和习惯这样细致的去读一部作品。哎,慢慢补足差距
后天我就要启程飞往芝加哥开始我的大学生【涯】
在斯坦福的第一个学期
&&原文地址:/blog/8700741&&一个学期感觉很短。还记得8月底离开上海的情景,转眼间就又要见到家人、吃到熟悉的中餐、走过熟悉的街道、遇见老朋友。还记得orientation那周,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学里足够的自由。这么多活动你不去根本不会有人察觉,而独自一个人走在校园里也会瞬间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大学里一个非常渺小的成员。但是同时也非常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每当在蓝天下做一次深呼吸,总会觉得人生才刚开始,有太多种可能性。真是又令人兴奋又让人恐惧。&这篇简单的学期小结里,想回顾一下这个学期印象最深刻的一些人、一些事。&
1首先,不能不谈到我所在的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 program。简单地向对这个项目不是很了解的朋友介绍一下:很多美国大学在大一这一年都有设置这种学习西方文史哲的非常全面、系统的文学项目。据我所知在耶鲁这是Direct Studies,在哥大是Literature Humanities,在宾大是Integrated Studies,在斯坦福是SLE。这个项目里的所有人都住在一套宿舍区,全部课程都在宿舍里进行,会请在我们的阅读涉及到的领域中最顶尖的教授来做讲座。每个quarter的阅读量大约在12-15本书,一共8个学分。上半年在接受了offer之后才了解到斯坦福有这么一个非常fuzzy的项目,于是无比得激动、非常坚定地决定申请,因为知道没有比这更适合我的项目了。&由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无比intellectual加上fuzzy的环境中,可以想见我的大一生活和很多人会很不一样。每次在lecture结束后,大家都会在饭桌上讨论正在学的书,很多时候会讨论what is justic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这样的问题。虽然有时候有些人会在辩论中表现得过于激动,大家还是非常享受在这种讨论中学习的过程。身边会有非常多有才的同学,其中一个女诗人每次在当众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的时候都能把我感动到落泪。所以大多数人虽然因为阅读量很大、偶尔觉得有些煎熬,但每个人在学期结束的时候都说:&I was so screwed up by SLE, but I simply LOVE it.&&印象最深的一晚还是宿舍的所有人在一起模拟柏拉图的Symposium。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段有关爱情的诗,并且讨论爱情的意义。当然了,和 Symposium本质上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美酒,所以所有人都是在自己神智清醒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晚听到许多人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一个美国同学去年暑假去台湾的一个佛寺清修,为的是让自己的心回归沉寂、想清楚自己究竟是谁。这次旅途中,他和另一个同性有过非常真诚的沟通,让他对人性有了彻底不同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长达两小时的讨论比柏拉图的文字更让我受益。首先听了很多首极美的诗歌,于是诗兴大发,在讨论结束之后回房间继续如饥似渴地读更多诗。整个晚上就在读诗中度过了,实在是非常开心。每天都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周围都是对文史哲非常感兴趣的人,真是一种幸运。&SLE is the best thing Stanford has to offer.这是一个学期下来我最大的感触。以后的humanity课恐怕都不会有SLE的氛围这么好,有这么好的教授资源。好了,不多宣传了,总之强烈推荐给2017er。不过老实说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很fuzzy,因为如果不是的话学起来还是会有点痛苦。&
2第四周的周末去伯克利玩,回来的时候在Cal Train上遇到了一群错过了回学校巴士的新生,于是就混在他们中间度过了非常疯狂的一晚。显然我们一共8个人没有一个注意站点,所以坐过了两站,下车之后只好打电话让别人来接,没想到来了一辆只够容纳4个人的sports car,于是我们硬是往车里塞了9个人。。。怕被警察抓到所以全体人低着头,当时的情景非常囧。。。在等车的时候一群男生突发奇想要在马路两边在一辆车经过的时候做出拔轮胎的动作,看司机会不会上当以为他们真的要拔轮胎然后把车停下来。于是一群人就分布在马路两边等车经过,没想到有一辆大巴真的停下了。就这样和一群完全陌生的新生玩得很疯很开心。他们说你打破了大家对SLE学生的刻板的印象,你一点也不nerdy很social。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宿舍里我反而非常不social,而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和他们在一起玩非常放松。&
3对斯坦福的感觉一直在变。刚来的第一个星期自行车技术很烂,和别人一起骑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们要和我的车保持一定距离,在校园里骑也提心吊胆。但是过了两个星期骑车技术就提高不少,被赫琳表扬&骑车技术不可同日而语啊&的时候真是太开心了~&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终于能够体会到校训&自由之风劲吹&里说的那种氛围了。西海岸和东海岸的校园气氛非常不同。东海岸的学校,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有历史积淀的厚重感,而西海岸的学校(斯坦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这样的厚重感,更多是一种lightness。真正有觉得自己被录很正常的感觉大约是在第五周。这个学期莫名其妙就做了一个start-up,从一开始的&找不同的人聊聊天&到&做一个blog&到&做一个电子杂志&到最终的&做个non-profit&,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有创业的感觉。想到自己在做的这件事,不由得觉得当初作为一个准艺术史专业被招进来,那些AO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发起这样一个项目。除了有教授的支持,最大的鼓励还是来自斯坦福的校长John Hennessy。在采访他后的一个星期他遇到了SLE的Director,提到&The project your SLE students are doing is a neat idea!&后来听教授说之后开心极了。只是无奈用课余有限的时间做事情效率还是很有限,所有成员平时也都很忙,没能达到预想的进度。不过因为也是个长期的项目,所以也不是很担心。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有太多东西要学,不过至少现在的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项目的具体介绍会在另一篇日志里发,等网站所有功能建设好了之后再通过公共主页正式介绍,敬请关注!&
4这学期确实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越接近学期结尾自己的状态越好,也知道了在SLE存活的方法、更加了解自己。有考虑gap year,但是没有想好。也许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我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也不需要间隔年了。但是听了很多人间隔年的经历,真的觉得这会是一个彻底改变我的经历。也有一些其它打算。这学期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学会让浮躁的心静下来。感恩节假期回来发现自己的ID、所有的钥匙(房间、自行车、邮局的)全都丢了,不过一点没因为这件事情烦恼,还是很淡定地过了三天,然后到了星期一去把事情一件一件解决。真的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什么过不了的难关,但是烦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路还很长,不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迷茫了。对自己最大的认识就是我本质是个爱折腾的人。以前在申请文章里写自己非常的reckless(in a good way),真是总结得再好不过了。不过爱折腾的后果就是把自己的时间排得过满,给自己平添许多负担。不过性格如此,又奈何?无法忍受有特别想做的事情而不去做,而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最后的最后,热烈欢迎Stanford 2017er!你们应该都还没有accept offer,不过希望你们最终选择来阳光明媚的农场~一眨眼就要当学姐了实在是很不习惯。。= =
某教授对于选专业的见解
&&原文地址:/blog/3612012&&上周去跟某经济教授聊关于选专业和找工作的事。我是打算学心理+哲学,但又担心心理烂大街+哲学没工作的情况,而且我想做咨询但所有其他想做咨询的人90%都是经济专业(再加上我认识的所有中国留学生里只有4位的专业和经济完全无关),所以就去请教专业人士了。聊完了之后感觉颇有收获,于是就把他讲的内容大概总结了一下。本来也就是习惯写的每天一篇的日志的一部分,但由于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其他人听了之后也很有可能会有收获,所以就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着解开一些人对于选专业的误解。&There is absolutely nothing in economics that is interesting enough for it to generate the amount of interest it&s receiving. Most people just take it because it&s the closest thing to a business major we have, and they think that it can help them get them a job. But it actually isn&t going to be of&much use, because the skills they need for a job in busines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can learn in college. A philosophy major who graduates from Wesleyan is just as well prepared for a job in business as any econ major is. There&s one class in economics that I highly recommend taking, which is Econ300, a statistics course, and that&s because statistics will be useful no matter what you do in the future. But other than that, economics is the same as any other major that Wesleyan has to offer.&&The point of a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sn&t to teach you a set of skills that you can use to get a job. If that&s what you wanted, then you&re in the wrong place, and it would be better to go to an engineering school or a big university and major in something like accounting. In fact, that&s how most other countries (like Germany) approach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s way of education is unique: It doesn&t give you a particular se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that you can use, and it won&t pretend that it can, since the only place you can acquire professional skills is at work, on the job. What it can do, however, is teach you how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help you develop time management skills, which will be invaluable for you in any profession in the future. And the liberal arts system of education is structured so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gain those skills no matter what subject you major in. So I advise you to just study what you&re interested in without worrying about whether or not it&ll meet career requirements.&&Companies aren&t stupid. They know better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the stuff you learn in college economics isn&t going to be of any use at work, which is why they have training periods for all of their new employees, and that they require you to have internship experience. They can tell which traits and skills matter and which ones don&t, and they&ll be able to identify the people they&re looking for, regardless of what they major in or which college they went to. If they can&t, then you probably wouldn&t be happy working there anyway.&&Plus, college is the last chance you&ll have&in your life&to learn just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 Once you get a job, you won&t have the time or energy to study after you come home from 8 hours of work every day, which you&ve probably already gotten a feel of during your internship experience. So make good use of this opportunity, and don&t let it go to waste. Especially not just because someone told you to major in something you didn&t like just because it would help you get a job.&
【Out of Necessity】—— 对“公知”们关于所谓“举国体制”的看法的吐槽
& & & & 这两天伦敦奥运会产生的话题颇多,个人感觉自己对奥运会的关注度已经比较低了,但是这两天被动接收到的信息似乎比四年前的北京主动阅读的还要多,而且很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你数我赢了。吐槽很多,刷屏不断,卖萌各种;也能看到很多令人感动或者耳目一新,当然有很多很xx的,的观点。
原文地址:&========================================================================================================================================================&&&
首先做做几个申明:1. 这是一篇吐槽,只是为了暴露一些人逻辑无下限,对真相只睁一只眼睛的行为,不是什么严肃的论述。2.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我尊重这种权利,但也有指出谬误和写出真相的权利。3. 喷子?自重,但如果真的来的话~~老子我有一段时间没钓鱼了。4. 为啥现在公知这个词就变成SB的代名词了呢- -&
吐槽开始:关键词:奥运 & 中国 & &美国 & &体育体制 & &&举国体制& & &金牌和我无关 & 政府体育投入 &&最近借着奥运的风潮,各位看官在吐槽那本应永不落却风中凌乱的星条旗时,在蛋疼申诉是否起源于棒国时,在无语所谓&奥运精神&时,自然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天朝拿金了,会有些看官说:&这是举国体制的产物,金牌与否,与我何干。&;当天朝实力不佳败北的时候,会有些看官说:&举国体制是训练不出最好的运动员的&;当然最近我还遇到了一个最无语的,当天朝因为裁判偏好败北的时候,会有些神逻辑说:&因为中国运动员是举国体制下的产物,所以裁判就应该偏好于别的运动员。&(亲,你的节操,记忆力和逻辑都被拖出去黑喂狗了么)&在进一步的吐槽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何为举国体制,或者至少说,上面提到的那些&公知看官&是怎么定义举国体制的。从全国范围选拔运动员?从小就给运动员专业的训练?用全国选拔赛的方式决定最后谁参与?存在国家队集训?No No No...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伟大的米帝国主义也成举国体制啦,这肿么能行~~~举国体制(nationwide system)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用来专指共产政府的体育模式:不光是运动员的全国选拔,从小训练,更重要的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投入的人工,资金,教练,器械等等资源全部全全来自国家。而美国(以及不少西方国家)做这些同样的事情的时候用的则是赞助企业,民间捐款,甚至运动员个人的资源。&从执行和效率的角度上讲,举国体制的最大的弊端,和其他所有public enterprise一样,就是机构的臃肿和对个人利益的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思维中,政府的垄断必然是邪恶的,是要被遏制的,而个人和企业则相对的更好一些(不是说没问题)。&&为什么要举国体制?我们先来搞懂,为什么美国没有&举国体制&也能成为一个体育强国,也有这么多独霸的奥运项目。人种体制的差异无法解释为啥同样是&优越体制&的米帝和众欧洲国家的奥运成绩差别那么大。真正的原因来自于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体育的痴迷和崇拜。&体制的优越性&不会导致天上掉馅饼,美国的那些优秀的运动员的产生,还是离不开以下几点:庞大的potential athletes基数,长期的系统科学的训练,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什么在美国不需要举国体制就能有这些因素?因为在美国社会中,民众真正的从小就把运动看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美国的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不参加运动队的就是loser!每一个人。但是成绩好?那是nerd,还是要被鄙视的。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都追求自己形体上的改善和身体素质上的提升,即使是在实验室,学生会,乐队,n门AP课之间忙的团团转的高中生照样会每周有那么几天在gym里烧掉几百卡的热量,运动对于他们而言就和上学一样是必须而不可或缺的;因为在美国的社会中,一个篮球,棒球,橄榄球等等打得特别好的高中生,即使平时考试勉强及格也很可能通过recruit的形式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而且民众舆论会认为这非常正常,而且值得为此而努力(毕竟连US News的大学排名里都把橄榄球队强弱算作一个factor,虽然未必合理,但这反应了民众对体育的舆论导向);因为在美国,一个传奇的棒球手会被当做national hero一样的崇拜,一个奥运冠军不会因为被奖励了200w而被民众舆论非议,一个super bowl的橄榄球运动员会在明知道自己从事的运动很可能是自己40岁就因为脑损伤而老年痴呆的情况下还是全身心的投入这项运动,而民众会把他奉为英雄,而不是觉得他可怜;因为在美国,无论是学生还是老人,无论是社会底层还是墙街的banker,都会认为体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像愿意为自己的午餐买单一样愿意为体育买单,无论是自己参与还是看,因此企业才愿意在美国扔大把大把的钱投资体育事业,因此才会有&丰田中心&这样的场馆名字,因此才不需要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去支付那上千万的训练费用,场馆费用,器材费用。总结一下:美国之所以没有举国体制,不是什么神奇的优越体制的magic,更不是因为什么政府投入,而是因为民众(从而带动private sector)自觉自愿用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资源完成了早起培养,全国选拔,专业训练者整个过程。简单的说,他们自己组成了一个举国体制,自觉的变成了其中的一员。民众!民众!民众!&&纯吐槽alert&然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天朝:中学阶段,别说运动队了,有多少人甚至去看过一眼你们所在城市的高中生市运会?多少人高中毕业的时候跑个1000米都喘个半死,来次军训那点体能消耗就叫死叫活?别说神马体制问题没时间锻炼,每天绕着你家楼下跑个3km也就15分钟的事情,但问题是多少人能做到?再看看大学里,当你们去赞誉邓肯,林书豪如何高材生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国内一个奥运冠军进清华都要被人唧唧歪歪说半天?当你们说NCAA里随便挑出一队就能完爆天朝国家队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压根就从来没关注过国内的大运会这货?女生自己整天神马节食减肥看腐压马路却不愿意天天在gym里烧上个一小时,男生要么一副排骨身板整天神马铅笔裤修身四十五度小清新泪流满面扮娘炮,要么满身的脂肪还觉得霸气侧漏,宁可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片,打牌,刷副本,拖尸,fam,推塔,gank或者当个intergalactic Xbox assasin who took an arrow in the knee, 也不愿意去游游泳或者练点肌肉出来。 更可笑的是,最近还好意思口口声声说天朝对民众体育事业投入不够的那些人,想必在当初各个城市借京奥风建体育中心的时候肯定也在振振有词的说这些都是些浪费纳税人钱的面子工程。呵呵,的确是面子工程,公知看官们可否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体育中心的游泳馆的晨练卡是长什么样的?可否知道足球场的开放时间?可否知道射击馆其实是有对公众的开放的?!不知道,当然不知道。以现在的民众的体育热情来看,天朝的公共体育设施不是少了,而是常常闲置。我在天朝看到的是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的体育中心里的游泳馆,夏天一排排的人以洗脚的姿势坐在岸边压根不会游,而春秋冬则基本无人问津;我看到的时候每天公园里晨练的95%以上都是老人;我看到的是一个几百户的小区里gym到了下午3点钟那10台跑步机没有一台的电源被开过;看到的是很多人宁可花好几万去买个驴牌的玩意却不愿意去办张体育场馆的年卡;我看到的是大家觉得生活窘迫的人才去选择体育,觉得为了运动而做出的大量付出是少见而非主流的,觉得每周打个一小时乒乓(no offence)就觉得自己很sporty了,觉得奥运金牌作为一种人类体育上的成绩&与我无关&(建议&公知看官&们去了解一下美国人对于superbowl的疯狂)这说委婉点叫没有运动精神,没有对体育的重视,说直白点,就叫:民众的慵懒!
当各位看官学着CNN的口气批判着举国体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西方这种批判到底批判的是什么:中国的政府?那只是表象,人家真的想说的是:你们这些在体育上懒到死的国民若不是政府投入压根不可能拿到奥运奖牌。你以为是神马对&被强权压迫的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啊?扯,人家是想揭开这层遮羞布给我们泼盆冷水说醒醒吧你们没希望的。&&吐槽alert结束&因为这种慵懒,使国家只能用举国体制这种方式来完成美国人自觉投入完成的运动员选拔过程。我之所以支持举国体制,不是因为那表面的所谓national pride或者展示国家实力神马的,更不是支持对运动员的常常反人性的训练(欣慰的是以游泳队为首的国家队都开始参考西方的那种更科学的训练模式),而是在面对这些自身缺乏体育精神的,在锻炼上无比慵懒的民众的时候,举国体制制造出的那几个金牌运动员已经非常危险的成了国人和&参与运动&之间那脆弱的纽带,至少他能提醒一个对体育非常淡视(如果不是de facto的鄙视的话)的民众,体育是值得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的,值得追求,值得参与,值得付出,值得庆贺,值得为之牺牲的!既然有千千万万的同学因为Sky而去打War3,因为丁俊晖而且打台球,为什么就不能因为孙杨而去练游泳,因为刘翔而去练田径呢?&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当经济疲弱是由于民众本身的spending太少,因此政府应该代替民众来spend,从来通过这种stimulus来造成multiplier effect,创造出大于预先投入的好几倍的spending,从而带动经济复苏。而对于天朝这种疲弱的民众体育热情而言,举国体制的投入其实就是这个stimulus,不是通过这种政府投入来彰显中国所谓的&体育强国&地位,而是通过这种投入来激起民众的体育热情,使民众们一起投入&&时间,精力,金钱,而当民众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候,政府的投入自然就可以淡出了,举国体制也就可以寿终正寝了,当然到了那个点,中国的民众之间也不会有关于奥运金牌争论的是是非非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大家会认为在在奥运上的拼搏和胜利和创业,科研上的成功一样,并不是个异类。&&而在当前这种疲弱而在继续的情况下,要谈论的不是举国体制的存废,而是我们应该如何使这种stimulus更为有效。首先肯定是加大投入,不光是在训练上的,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的福利,退役后的保障等等,目的不是为了金牌,而是改变民众对竞技体育的看法,让民众觉得竞技体育不但是glorious的,更是gracious,glamourous的,让民众开始像追娱乐明星一样追体育明星,并愿意为之花费时间精力;在这之后,就是开放选拔机制和渠道,使民众在愿意投入的基础上,更有机会接受到专业的训练&&球类,健身,游泳等等,从而重塑这个民族的体育性格。等渐渐的民众对于体育有对于刷SNS和微博的那种热情的时候,商家们自然会一起参与投入,那么举国体制自然就可以变成历史了。&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过作为个人&&
丫的还不关掉电脑滚粗门跑步去?!没错,今天!现在!
悬浮的精英——“内地生”在香港
& & 去过香港也亲身感受过香港名校的气息,也许那种氛围并不适合每一个渴望更好教学资源的大陆生,但是它是值得每个人去体会的。香港确实是个情结,常常在问自己作为一个大陆人究竟应不应该这片土地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我国&的,这还是在局外;如果作为一个深入香港甚至必须一定程度上的融入香港的大陆留学生&&局内,感情会更加复杂,也许比一般去欧美的留学生所体会到的还要复杂。
原文地址:&========================================================================================================================================================
内地生一直相信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
&香港,香港,你究竟有多香,当年我也放弃了清华北大,以为这里有我的梦想&&我恨香港,但我更爱香港。&&
周保松表示担心,港校自主招生十年来新崛起的在港内地生群体,&能否不要再当过客?&&
对已来港6年的内地生乔苏来说,香港是一个情结,也是一个死结&
比如2012年4月的一个晚上,它就是后者。尖沙咀北京道一号的帝廷酒家里,乔苏和她的内地生同学们的聚会,就像一个设定好的舞台&&四周&群星&灿烂,她却是最黯淡的演员&
来自投行的同学们互&晒&薪水后,不忘也问乔苏一句:&最近加薪了吗?有没有想在将军澳买房?&&
一个简单的&没&后,乔苏便一言不发了。这些来自内地并在金融、贸易或IT领域表现非凡的超级精英们,一如既往地相互出示完美的&成绩单&。乔苏则是个意外,她现在只是一名公司公关,月薪不足两万港币&&相对于身边的优秀者,这仅仅是一个卑微的零头&
作为香港在内地自主招生政策的产物,&内地生群体&已经渐成规模并成为香港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生,9年间增长到近1600人的规模。如今,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31个省份都被纳入香港高校的人才战略版图。2012年,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了申请,包括多达21名的省市状元,为历史之最&
这些成长于内地教育体制的佼佼者,在一个制度截然不同的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优秀。纵使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最终的价值认可单一地指向了中环的商业精神,但作为自由社会的体验者和受益者,他们也依旧试图在香港社会的价值坐标上找到一席之地。体面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同时赢得尊严和真正地融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现在,相比北上广的同龄人,乔苏的港式生活精致且典型:听歌剧,看赛马,入酒会,半岛酒店会客喝下午茶,感恩节休假去巴厘岛,购物在中环铜锣湾,周末不在兰桂坊就是坐游艇出海,西贡吃海鲜,偶尔也上太平山和闺蜜小酌看夜景&
乔苏曾以650的高分选择入港读本科,而非清华北大。&(香港)很精彩。&像乔苏一样的尖子们往往因为香港比内地更国际化的环境,比海外离家更近的地理位置而入读港校&
内地生张子律在2007年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拼自己,几乎不需要拼爹的地方。路政署的公务员会三番五次跑到家里,可能只是为了让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的你对香港交通表达意见;楼下的清道夫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但是坚持每天和你打招呼。内地生们渐渐习惯了香港规矩与人情&
内地生赵小龙来自贵州山区,2007年由港府资助到港读书。三年中,他不仅每个月都寄给父母生活费,还在毕业那年用攒下来的奖学金给家里盖了一座房子。赵小龙计划金融专业毕业后努力留在香港,&因为在香港,未来才有了可能性&&
9年来,内地生一直被看作内地考试制度优胜者的新兴&精英&移民:通常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获得港校青睐,接受中西合璧的良好教育。他们大多学商科,从业投行、会计和证券,工作在港岛。他们勤奋,务实,上进,在体面的收入里求尊严。最后,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则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诉求&
从只会在食堂讲一句&买叉烧饭&的粤语,到真正与香港人打成一片,内地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时间。9年来,港校的各式内地生联合会、联谊会层出不穷,内地生们在自己人的&圈子&与&圈子&更迭中完成从番薯人(新生,港校潮语)到&准香港人&的华丽转身&
在与内地生打交道数年的香港人Alex眼里,他们非&富&即&贵&,拿奖学金来读的是有才,自费数十万港币读的则不只有才,还有财&
每当有朋友问及张子律和他的女友,比之北上广,来香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他们说&住满七年,拿身份&。&这里社会发展更完善,人好,也有规矩。&张子律相信,与回流北上广相比,留在香港是件&有盼头的事儿&&
勇敢者的游戏&
对内地生来说,除了优质的教育,繁荣的商业和自由的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磁石&
当乔苏仍在校园里做&新鲜人&时,她的师兄耿春亚已开始试图寻找属于他的创业之路&
&搞学术,去美国;做生意,当然要来香港。&耿春亚一直相信他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这与很多内地生的理解有着范畴上的不同&&钱并非一切,商业契约精神才是底色和核心&
从一开始选择来港校,就是因为创业的决心。作为数届在港内地生的&大师兄&,耿春亚在很多学弟学妹眼里,就是一杆&老枪&。他创社团,拉投资,搞创业,办比赛,不亦乐乎。&上庄&(粤语,参与社团),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实践香港精神的实验&
2005年,刚刚从港校毕业的耿春亚,为了体验创业的最坏结果&一无所有&,选择到香港街头实地体验。他在香港沙田广场,席地而卧,露宿一夜。当晚天气很好,广场上仍有三五个香港年轻人成堆。烟头,啤酒罐,滑板,&倾解&(粤语,聊天),让他们整夜未归&
耿春亚,也几乎彻夜未眠。&睡不着,就听着他们在广场上玩。但我知道,那种闲,不是我要的生活。&第二天早晨七点他便直接赶到办公室开会,展开创业征途&
最紧张莫过于办留港工作签证的时候。因为创业,作为雇主的他给自己办签证申请,开了先例。不再记得繁复的办证过程细节,最后成功拿到签证的瞬间倒是让春亚记忆犹新。那时候的他,在办公室接到确认电话后,一个人哭了&
曾经的艰辛塑造了现在的耿春亚。兼任自己公司总裁与在港内地生毕业生联合会长的他,正致力于将更多内地生前人的经验传承下去。靠做社交网络起家的他深知&圈子&的重要,内地生&要先抱起来,才能与外面竞争&&
对大多数赴港内地生来说,他们的未来光明而固定。在这个世界瞩目的远东自由港里,&只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狗拉稀但是精神很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