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学习佛法让人生更美好的道场在哪

心戒法师家乡道场
地 址: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村
联系电话:
邮 编:024076
您当前的位置是: >>
心戒法师2007年家乡道场开示什么是真学佛6
友情链接:心戒法师家乡道场
地 址: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村
联系电话:
邮 编:024076
您当前的位置是: >>
心戒法师2007年家乡道场开示什么是真学佛9
上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 第三册 
我的图书馆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 第三册 
1)提得起是为别人,放得下是为自己,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决定不妨碍。提起不碍放下,放下不碍提起,得大自在。
2)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眼睛没有错,外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所谓的缺点与过失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心与行为已经不纯正了。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过失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脏脸。如果对此不加以警觉和修正,我们的修行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这一切不仅让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功德,相反还会造业。
3)戒律是用来戒自己,使自己受到约束不去犯错,而不是用来规范衡量别人的。不只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世间的人,你只看他优点,不谈他的缺点,也会结上好的人缘。
4)凡是以分别心来认识、判断、处理事物的知见,都属于偏知偏见。以分别心把一切事物分为善恶、好坏、是非、对错,高低之分等,然后执其一边,排斥另一边,这既是偏见。如果反对和攻击另一边,则属于邪见。佛法是不二法门,看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相,因果是一不是二,没有对立的法门,也没有谁排斥谁,如果存在谁排斥谁,或谁要消灭谁的观点,既是偏知邪见。
5)合于出离六道的思维属于正思维。深信因果,随缘了业,离相修善,愿力相续,时刻让菩提心起作用的清静思维属于正思维。一切违背因果的想法、攀缘、心外求法、著相、自私自利的胡思乱想皆是妄念、邪念,都不属于正思维。
6)古人讲:“非礼勿言为正语”。何为“礼”?符合道德为礼。在正知正见的前提下,凡是不符合正知正见的话不说。如大菩萨,不渡众生不开口,开口必利生。具体讲,不说是非,不说人过失,不攻击毁谤人和事物,不说废语妄言,谓之正语。
7)小善报应较近;大善报应较长远。近报的福轻微;远报的福厚重。
8)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做佛教的事业,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渡众生。发菩提心是要渡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9)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椤严经》说“摄心为戒。”
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
10)聪明与智慧是截然不同的。聪明是无明的反射,聪明会误事,聪明无法证见真相,聪明是分别外在人我是非的祸根,聪明是轮回生死的猴精,聪明是一切苦难的枢纽,聪明是私欲占有的枭雄,聪明是破坏正见的关键。
11)知难而进成大器,知难而退是凡夫。
12)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提起正见,放下我见,是自在人。
13)有机缘宜把握,没机缘要努力积好因,机缘未熟不强求。
14)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15)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16)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深信因果,心情不波动,遇事正知正见,绝不心外求法,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17)压力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8)人生是来受报、酬业的,目标是把业力身转成愿力身。
19)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20)上根人安心于道,中根人安心于事,下根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21)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增长愿力念佛回向。
22)积德、正见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23)放下文字戏论,才能悟到无字的真义。
24)在家孝父母,胜过远烧香,真能积德,才是学佛。
25)从迷惑中走过来的人,才能知道觉悟的价值。
26)放下修行的时间,因为佛法是超时间,超时空的,时间的长短代表不了一个人的智慧!
27)放下诵读滚瓜烂熟的经文,说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因为佛法的真实义是离文字相,觉悟,愿力,慈悲,不是用文字来形容出来的,读经的多少代表不了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28)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八万四千种,谁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前生造的业不同,今生遇到的缘分就不同,感受也不同,关键是果报现前,积啥因?啥想法?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
29)放下能指导帮助别人就觉得自高自大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的根基好,佛缘成熟,有悟性才受益的。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佛法的真义是只讲耕耘,不求收获,真正修行人不见世间过。
30)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善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觉悟,代表不了明天的觉悟。尽量每天把握好当下觉悟,愿力相续,让菩提心能起作用,将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31)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修行,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无所谓,自己遇事怎么想是关键,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过,无怨无悔;发心真诚随自然。
32)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便是菩萨道。
33)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的烦恼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
34)所谓王,就是领袖,那些领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来的,全是以服务大众的道德价值所感召而致的。因为,唯有真正能为大众谋幸福的人,才是最够资格做大众领袖的人,才是最能赢得众望所归,并心悦诚服的人,否则,那不是王,而是贼、而是盗、而是匪、而是枭!
35)心念的改变才是学佛有成就的标志。也正是心念的改变才决定了我们的归宿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36)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觉悟的力量不够。学佛就是要增长定力,不符合经典的不听,和成佛没关系的事不想,心中的莲花自然开放。
37)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果报。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也就有“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38)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流露出智慧。付出爱心就是福,消除烦恼就是慧,智慧的莲花就会经常开放。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觉是手心得利益,迷是手背害自己。一念邪即种恶因,一念正即得善果,要想让心中的莲花常常开放,就得好好去耕耘,莲花需要滋润营养,才能开花结果。对众生慈悲,愿力相续就是营养,深信因果,心灵的土地才肥沃,莲花的根才能扎得深。我见,他见,身见,戒取见就是叉,得及时拔掉。佛知见就是莲花的种子,多一粒佛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根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佛是觉者,觉悟的想法就是莲花的种子,所以要日日觉悟、时时觉悟,心中的莲花就会鲜艳。
39)学佛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让心中的莲花结出极乐之果才是真,抱着“尽佛弟子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刻意的做善事不是真善,善字的意思是适度、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心清净莲花自然开放。
40)男人可以不是伟人,但是可以使自己伟大,女人可以不是美女,但是不能不是淑女,岁月可以让男人更成熟,让女人更优雅。现代的女性应该是集贤惠,善良,有素质,有修养,蕴含于一身的气质女人。不怕没人欣赏你的。
41)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有人问我红尘事,摆手摇头总不说。需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戒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42)持富欺贫之人不可近他,反面无情之人不可交他。面是背非之人不可用他,不知进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欺骗之人不可惹她,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饮酒不正之人不可请他,时运未到之人不可欺他,不识高低之人不可睬他,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
43)万事随缘,错过的就让它错过,该来的还要冷静的面对,你想真正地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翩而至,来到你的身边,它会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要像吊风筝一样地死抓住不放,那么就请潇洒地松手。过多的在意和企盼充其量只是一种无望的负担。
44)计较得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得太久便成了一种负担。不必太在意,拥有时珍惜,失去后不说遗憾;过多的在乎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释然。
45)漫漫的寒夜终会过去,怀揣一份轻松和坦然,生活便会少一些烦恼和忧愁,该珍惜的就珍惜,该放手时就放手,如果将一切都看淡了,那么人世间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你耿耿于怀的事了。当然,万缘放下并不是看破红尘后的一切无所谓,更不是在无所追求中的游戏人生,而是在培养一种宽容博大的淡泊情怀,拥有了一份可贵的平静,即便我们人生不能纯美如月,也依然会有一个开阔的精神家园。“缘来缘去缘如水”,覆水难收,更何况缘份呢?生命在手的日子,不必苛求轰轰烈烈,但求恬淡如诗,不做刻意的挽留和守候,万缘放下,立地成佛。
46)佛说,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种福分,别人的伤害如果是满满一杯的苦水,你心如是那杯,虽能容之,却会让你满心痛苦;你心如是那盆,痛苦便不再满心;你心如是那佛,如是那海,苦便不再是苦,而是一种超度,用宽容与胸怀超度了苦,化成了甘。
47)佛说,若想让心安宁,就要一切随缘而行,随遇而安;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48)一个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无论什么时候,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博大的胸怀,以及一颗充满爱的心灵,一定可以让一个人活得足够漂亮,哪怕你本身长得并不漂亮。活得漂亮,就是活出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种自尊,一份至真至性的精彩。
49)有人说好女人是山,端庄大方;好女人是水,柔情绵绵;好女人是书,满腔的智慧;好女人是港湾,安全可靠;好女人是酒,绵延醇香;好女人是茶,让你慢馒的品味;好女人是舵手,掌握着情感的尺度;女人是一道风景,五彩斑斓,万紫千红......好女人长得不一定美丽,但一定要心地纯净,贤惠善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名与利的诱惑,都不让尘埃和污秽弄脏了我们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作自己该作的事,这样即使地位低微,一贫如洗,也会面带坦然而平和的微笑,昂起高贵的头颅。
50)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睛,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51)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52)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53)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
54)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55)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
56)父母过份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57)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58)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59)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60)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61)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62)“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
63)因为能忍,所以,时时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分际,人际互动关系就能圆融,人格、行事也就不会偏斜。
64)初修习“忍辱”时,因要与自己的习气背道而驰,心中一定会有百般的难受,能够勉强自己忍下来,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驾驭自己的习气、烦恼,对逆境、顺境都能甘心甘受,这就是达到“柔顺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够进一步保持不动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恶的相对境界,契悟到诸法实相,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就是成就“无生法忍”;更进一步契入佛果,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就是“寂灭忍”。
65)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忍辱并非懦弱;能够忍辱,调伏自己习气者,才是真正知因识果、明是非的大丈夫,学佛就是学着增长定力,定在深信因果上,定在正知正见上,定在念念为众生的愿力上,定中才能露出智慧,如来胜法只有一个,就是处处觉悟,念念不舍众生,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露出智慧!
66)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下,你会得到曾经想要得到而又没得到的东西,会在此时有意外的收获。
67)结缘,是付出的一种表现,不图回报,我们宁愿相信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也宁愿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能够调节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只要我们从结缘的角度付出善意,做出善行,哪怕是小小的,没有别人知道,佛祖也总会赐给我们一份惊喜。
6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69)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70)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71)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7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7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5)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76)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77)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7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9)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80)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81)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82)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8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84)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85)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86)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87)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88)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又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我们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89)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90)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练,是极稀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忠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臂了。
91)很多人喜欢人云亦云,文字喜论,夸夸其谈,只在文字用功,不知内心觉悟,只知外在戒律,不知内心戒律,只知外在皈依,不知内心皈依,内在清净尚未得,心外求法皆无意,外清内浊,必定招魔,内浊外清,与佛不应,安心正念,净心才现。
92)末法时代,能够静下心闻、思、修,才是真功夫,不会闻、思、修心里难以清净,学佛不是学样子,学神通,走形式,喊口号,是真正的在生活中把握正知正见,深信因果,增长愿力,增长孝心,恭敬心,感恩心,觉悟人生,净化心灵,低级思维升华到高级思维,做一个德行、愿力合格的人,实现人间净土。
93)一切乱你心者,都如这茫茫黑夜遮挡,只是它的形式不同罢了,世间万物如恒河沙数都像那座大殿在那摆着,你看到看不到,感觉到感觉不到,都不能坐井观天般去论断它,大千世界的妙处,说到底是不能用看到就相信,看不见就不相信的!
94)当一个人被情爱所困时,开始如春天,一切尽是美好的;接着就是夏天,常常争执不断;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最后则是冬天,结束这段感情。但此情还会继续延续,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众生于爱欲之河,生死轮回的主因。
95)学佛不是凑热闹,不是充样子,不是把佛法当成任务,不是迷信的崇拜,不是到处去求,到处观观看看,破绽,而是真正的在生活中去觉悟,去积德,把三福、六度、十大愿王真正的落实在生活中,把迷惑的想法及时转成觉悟的想法,让觉悟的想法时时起作用,处处积功累德,觉悟人生,净化心灵,愿力相续,才能消灾免难,出离六道,才能实现人间净土。
96)大德们讲的法是用孤独、寂寞、鲜血和生命换取来的......一定要珍惜啊!
97)一切众生皆是佛,只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住而不能证得,只要及时转念,入佛知见,把迷惑的想法转成觉悟的想法,就是佛心,以觉悟的心念佛才能与佛相应,以觉悟的心去工作、去生活,去拜佛,去诵经,去传播佛陀的真理,才是真佛子,受得了磨练的是真修,受不了磨难的哪来真修啊?逆境显真心,烈火见真金,真修道人,时时刻刻不做欺心败德的事情。
98)今天修道是在家出家,火宅之中化红莲。您能够在红尘浊世之中,修的一个高品亮洁,心在净土,身在尘世了旧业,心在觉悟莲花中,咱们今天修道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这个格很重要!不要降格呀!
99)遇到一些是是非非,遇到一些诽言谤语,心不要退缩,不磨不练不成佛啊!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焉成佛,所以这个考考磨磨你要承受得起呀,人一能知,几百知,人十能知几千知。不怕不会,就怕不学。理清法自明,成就在于行,用平常心对待一切才是道,悟到得到啊。
100)咱们今天修道,要肯吃苦。不要贪图享受,贪图安逸必逢忧患哪!吃苦才能了苦,苦尽业才能消啊!吃点苦没关系,吃点亏没关系,知其然,必须也知其所以然,吃眼前的苦,吃眼前的亏换取以后永久的乐,苦得其所,不要贪图眼前一时的安乐,眼光要远,要想到以后千秋万世啊,虽然个人的业力不一样,但是大家共同弘扬正法的使命都是一样的。居高位不要骄傲,在下位的也不要卑微,不要看不起自己,要自信,有道是真富,无德是真贫。环境不好并不是真正的贫,那只是外在的环境,你的内心如果无德无道,才是真贫哪!
101)咱们今天修道要知足常乐。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要感恩!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没有父母,有些人没有手足,有些人兄弟不合。如果你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就要感恩,日子苦是苦了一点,但是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的在一起,就是幸福。更何况是能够一家人在一起共同学佛,那真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102)要放下以往的恩恩怨怨,放下所有的是是非非。没有你对我错,一切都是因果相续相,大家要站在因果的立场,要懂得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103)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刻意地去攀缘,你如果向外攀缘,那会纠缠不清哪,心外求法就是自寻烦恼,行邪道!
104)学佛要时时刻刻把真理放在心中。这样子你才不会觉得孤独,才不会失去方向感。真理就是你们的方针哪!有没有听过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整锅饭,】在一个道场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道场出了一个自以为是、传是非,反道败德的人,那就会影响整个大道场。所以你们每个人都要警戒自己,不要起贪心妄想。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要时刻觉悟这个身、心、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是功。要脚踏实地,真正落实,不要好高骛远。佛魔只在一念之差,今天你觉悟人,你就是佛!你迷惑人,你就是魔。所以可怕不可怕?一个心念可以造就一个圣贤,一个心念也可以造就一个魔头。所以自己的心要时时觉悟,不要随便的起心动念。语多不如心悟。
105)佛为什么有那样大的功德?是靠内心强大的愿力和信仰,是真的放下一切的心外求法,是因为无私奉献而流露出来的。
106)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心灵的觉醒和思维能力的升华,特殊的思维,才能造就特殊的人才,健康地生存,才能健康地发展。吃苦才能了业,心净才能智慧自开,明佛理才能心净,有愿力才愿吃苦。种净念相续之因,得一心不乱之果,要怎样收获,先怎样栽培。我们的头脑有很多很多原先的印象,一接触外境就容易浮现出来,就事论事,就事分别,就事生情,所以要时刻把错误的想法及时转成正确的想法,才是修行的根本。经典就是佛陀的高级思维,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有幸能闻到而且能正确、深切地理解,就应把佛的正确思维化解为自己的思想,经过闻思修,达到更高的悟解,并发愿立志去实现,开拓智慧,自觉明悟,层层突破,体悟微妙之法。要养成平常做什么事都是借境练心的好习惯,心才不会乱想。有烦恼要学会转,会转娑婆即净土,不会转烦恼即无明,即造业。
107)佛是无处不在的,而唯有至诚的人、觉悟的人、有大愿力的人,才能握到佛的手。
108)平常所为之事,虽然很复杂,如果能及时转念,便皆可为助道,自己要学会鼓励自己。人是自身的设计师,要想健康、往生,必须精心设计绘画健康、往生的蓝图。起心动念皆是笔,一心画好极乐图!
109)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在阿弥陀佛净土的大道上,立志是根本,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把吃苦吃亏孤独寂寞,当做熔炼意志的良机,往生的资粮。找回有限生命和无限生命的结晶——心性(本性)。悟到心性就成正觉。纵横妙用一念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向他寻,寻亦不得,得亦不真。
110)念佛,忆佛,供养佛法僧三宝,正是逐渐显自己的本性,相信念佛、忆佛能往生是直透心性。人念佛,忆佛就有光,怨亲债主沐佛光就能安乐,愿和您解怨结,所以念佛,忆佛能消灾免难,身体也会逐渐健康。
111)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正念)的动机时,快乐便象影子般地跟随着他,一切的因缘条件也就逐渐因而变好。一念之差,身体还是你的身体,但是感受不一样,果报却相差万里。
112)天宇虽大不育无根之草,佛法无边专渡有缘之人。六根围绕自性转,一念之差凡圣间,佛法皆在生活中,娑婆一转净土间。正念不通,无动于衷,正念一通,妙法横生。
113)思想不清,杂念就生,信念不强,正念就亡,执著外境,就易生病,众生由于追求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而闭塞了心地光明,同时也就回绝了美妙性灵的呼唤,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露出圆满的智慧,而不在于生存,我们看看世界上的众生,整天为自己的生活利益奔波,但到头来只有一无所有而已,在恶业中虚耗时光,所以说智慧是真正的生命,解脱是真正的追求,净土是真正的归宿,接受佛陀教育的洗礼,接受善知识熏习,才能完成生命的觉醒......
114)有智慧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绝不受别人的影响,做事只觉悟不后悔,后悔一次,实际上又造了一次业,只有觉悟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放下执著,不攀缘,是我们学佛人的功课,了解了自己的这颗心,也就找到了真正的道场,能够承受失败挫折的人,成功就离她不远了,绝不能失去正念,若失正念,则失诸功德,若正念坚强,虽入五欲,不为所害,入佛知见才是正念,心大果大,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真正修行持戒的人,他的生活肯定是生活在净土之中。
115)依菩提心发起我们的正修行,随顺佛法的净化因缘而生活,方便显真,平等破妄,当下觉悟,当下解脱,能让众生觉悟快乐,就是散播爱的使者......
116)不脱离世间名闻利养的善行,念佛,拜佛,做的一切所谓佛事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戒律的根本就是不自私,人到无私天地宽,不自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思邪,人到无邪见性德。
117)最重的业障就是心胸狭窄,如来胜法就是一个,念念不舍众生,菩提发心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自在往生离不开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出离心好比腿,菩提心好比心,正见好比眼睛,无腿,无心,无眼的人怎能前进一步?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就是因为人心不平,心平道路平,心宽天地宽,思想有相,就会感到有不平,如果露出智慧,就会象推土机一样,把人心全部推平了。
118)学佛学的是佛陀的永恒的真理!世尊讲法四十九年讲的是因果相续相,讲的是宇宙真相,人生真相,事实真相。让我们认清这些真相,我们的心里才能真正获得清净!佛法是觉悟人生的方法,佛法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佛法是低级思维升华到高级思维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大家学佛学的是觉悟,心中觉悟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119)如果你读完经、念完佛,遇到什么事还攀缘,还看不惯,还压抑,管人,怨人。那你所修学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学佛。真正学佛,以觉悟心去学,正知正见才是觉悟。念念为众生才是觉悟,跟任何众生不搞对立才是觉悟。处处随缘自在才是觉悟。处处去掉自私自利才是觉悟。
120)我们的病从哪里来?病由业造,业由心生。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把我们这些虚荣心,嫉妒心,攀缘心,有求心,自私自利心,统统去掉转成觉悟的心,正知正见的心,愿力心,一定要按照佛陀讲的八正道,四依法去落实在生活中。
121)真学佛,改脾气;真学佛,无私奉献;真学佛不会跟任何众生搞对立、不会小瞧任何一个众生、不会去心外求法、心中时刻是正知正见。
122)用我们平常的觉悟心,愿力心,正知正见的心,去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你平常对待一切众生,恭敬一切众生,慈眼视众生,那你这个慈悲心的这个波,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心的波,是一不是二,你就能得到加持。
123)你平常的愿力,走路,吃饭,穿衣所作的一切都是念念不舍众生,你的愿力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而然就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也就是想得到诸佛加持不是求出来的,是什么呀,是“普贤行”行出来的,是我们真正的落实,才能感动诸佛的加持,
124)真学佛就是真觉悟,真信因果,真正的去掉我见,入佛知见,真正的去吃苦了业,真正的去培福惜福,绝不消福。
125)除了事相上的戒律,还有心中的戒律,我们也得持,心中的戒律是什么,心中不觉悟就已经犯戒。心中没有菩提心就已经犯戒了,着相就已经犯戒,因为着相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有漏的,只有离相你这才叫真正的持戒。着相的人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就事分别,就事生情,所以说经常心生烦恼。离相的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因为他心中常生愿力,常生慈悲,所以说生智慧。一般的人对于这个着相、离相、戒律都是不那么太明白,也就是只要你心中,还见别人的过错,你就已经犯戒,为什么?自皈依僧净而不染,我们要时刻保护好清净心,这才叫持好戒律。
126)一般的人都知道,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可是天天却在这制造得病的因,害怕得病的果,放开看一看,很多人都是积累什么样的因啊,生气,着急,压抑,上火,攀缘,处处贪吃,贪睡,生活没个规律。这些个全是得病的因,翻过来还要求健康的果,害怕得病,这就是违背了因果。
127)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得觉悟心合格,孝心合格,愿力心合格,正知正念心合格,离相修善的功夫合格,你最后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极乐世界,那是德高望重的一所大学,没有德行的人去不了。所以说我们在人世间学佛,一定要好好积功累德,积攒德行。极乐世界,那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佛菩萨呆的地方,都是正知正见。你如果在世间,正知正见不合格,你是去不了的。平常我见,入他见,遇到啥事好分别,就事论事,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只能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128)一心不乱不是求出来的,而是明理一点一点万缘放下,最后才得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心不乱,不管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一个心,什么心?菩提心,觉悟心,缘外在的事相上虽然不一样,但是改变不了我们这颗心。
129)什么叫随缘呀?不管人,不怨人,不搞对立,没有我见。都是他说的对,这就叫随缘,他说咋样的好,你认为不好,你也赶紧把我见放下,赶紧说好好好,顺情说好话不惹讨人嫌这叫随缘自在,紧眨眼睛慢说话,先观察观察,随后接着不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提出声明自己的看法你那么做不对,不如法,这叫我见。管人是地狱,最后谁吃亏了?自己吃亏了,怨人是苦海,你管那个人,那个人不服一怨,一管一怨共同上哪?上地狱里结伴做伴去了。
130)世尊告诉的是依法不依人,可是一般的居士都是依人不依法。往那一坐,就要问一问师父从哪里来的?多大岁数?师父为啥不穿僧服?师父怎么那么瘦呢?师父有家没?我们想一想,你来到这块干啥来了?你不是就是听法来了吗?听一听师父讲的符合经典吗?符合经典就好好落实,你管我多大岁数干吗?多大岁数跟你听法有关系吗?你管我有多瘦干啥?我就二十斤我讲出来的法正,你就受益不就得了吗?还有的说师父长得怎么那么磕碜,你管我长得磕碜不磕碜呢,我也不跟你过日子,你听你的法,你落实你的,我学我的,所以说,这都叫依人不依法,习惯了。
131)将十大愿望真正的落实在生活中。怎么落实呀?我们为人处事的时候,凡是遇到不顺眼的,看不上的众生,我们及时的转念,我们一定要想世尊告诉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一分恭敬一分受用,一分恭敬一分受益,一分恭敬一分德行。没有恭敬心就消不了业,消不了业就免不了难,想消灾想免难想以后吉祥如意。你就得经常生恭敬心,生感恩心,如果一个人学佛的学佛的佛弟子心中没有恭敬心,没有感恩心你诵多少经念多少声佛号,你都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你不会能出离六道,因为你没有普贤行。
132)依止华严经里的精髓,转念不要小瞧,释迦摩尼佛讲法四十九年都在这一念间。这一转念间把错误的想法转成正确的想法,这就是觉悟。世尊讲法四十九年都离不开觉悟,所以我们及时的转念,转念就是心能转境,就能见到自性。转念就是真忏悔,往往遇到不信因果的时候,看到别人来气的时候别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来气的时候我们一转,前生的因今生的果,都是前生伤害过人家,今生应该得到的果报,再说人家冒着下三途的危险,给咱们送逆增上缘成佛的资粮是我们的恩人。你这么一转,有嗔恨生气的想法转成感恩的想法,所以说转迷成悟这就是真正的忏悔。
133)我们所造的一切业,都是由迷惑的想法造出来的,你心中越来越觉悟了,迷惑的想法越来越少了,你才谈得上真忏悔。转念就叫长期熏修,今生能否成就遇缘不同,必须得长期闻思修长期熏修。所以我们内在的这个转念就叫闻思修就叫长期熏修。一转念就是长随佛学!因为刚偏离佛道的想法,这么一转就入了佛道,生出了正确的想法所以这叫长随佛学。
134)经典上明确写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怎样看众生的?一切众生皆是佛,都是未来佛。所以我们对待一切未来佛都要真正的生出恭敬心,决不能小瞧。如果你还小瞧任何一个众生,心中就有一个障碍。小瞧两个心中就有两个障碍。这个最后吃亏的是你自己。有障碍露不出智慧生出烦恼你自己承受,造了业得了病你自己受报。最后你自己越来越明白了,也就是学佛最关键的还是明理。
135)很多年轻人对于佛法不懂,以为进佛门学了以后,万一让阿弥陀佛接走他还没活够呢,所以说一说往生就害怕,实际往生不是那个死,不是说这口气一断,是新的生命开始了,烦恼的生命有病的生命一去不复返了,从今以后净乐没苦。这就叫错误的生命升华到正确的生命,这就叫往生。低级生命升华到高级的生命,低级的终究被淘汰,所以说佛法也是大浪淘沙。一层层的筛选经不住考验的,统统都掉到三恶途。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经得起种种的考验,这样才能让佛菩萨真正的一看,你是真正的佛弟子,时时能得到阿弥陀佛的照顾。也就是真正想跟阿弥陀佛亲近,也必须得具备条件,要不然你亲近不上。
13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夫也是一样,今天我积一分的功德,明天我积一分的功德,积了一年365分功德,那就是一个大数目,那就是一种力量,那就能克住不少业力。
137)修行一定要持好戒律,这个很关键,持戒律不是事项上的。每当瞧不起众生,这个想法刚一起来,就犯戒了赶紧转过来凡是瞧不起众生的想法,影响清净心的想法都是犯戒,每当心外求法的时候就已经犯戒。实际凡是不符合经典的那些,你都去,这都属于犯戒,你以为就没事?犯了戒以后佛菩萨不加持你,别的就钻进来了信啥钻啥,如果你求神通有求,那狐黄白柳全上来,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全乘虚而入,坐地就把你的思想给占领。所以我们不给他们空隙,经常的正知正见一身正气,也感召不了那些个东西。我们所感召的都是佛菩萨龙天护法。因为我们的想法处处都是跟诸佛菩萨沟通。
138)真实义是无漏,凡是在相上所求所学的都是有为法有漏。有漏是往生不了的,是积攒不了功德水的。
139)他越欺负你的时候,占你便宜的时候、伤害你的时候,时间越长,消业越大,忍辱波罗蜜你就合格了。最后定中生慧,也就是你欠他的一点点的跟你了完了。
140)特别没结婚的,像三十多岁四十岁,那是前世积了大福报,没有这些个萝烂。凡夫一说:你看看说三十多岁没结婚保证有毛病,该说你了。那有智慧的人一看,学佛的一看,少了多少业不被业所缠,那成就肯定快,也就是业障比一般的轻。你要是成了家,那个得多少业?孩子了、丈夫了、这个公公了、婆婆了,那可多了就。再往下还得孩子的孩子,你当姥姥了、当奶奶了,你还得看。一连串的这个业,你都纠缠不清,没点定力的,一下就把你考“糊”。特别是情感业更不好缠,有的那七十来岁了互相还纠缠呢。所以说没成家的,得少一半的业力,说这个因果相续相,就是世尊讲的真理。
141)怎样修行达到心安?明理心安。德行够了就心安,凡是不安的那都是缺少德行。都是个人的我见非常强,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强,处处嫉妒心、攀缘心、虚荣心强的人永远安不了。说怎样修行啊?这个先明理你才能心安,不明理咋修也安不了。首先得深信因果,如果你不信因果,人家给你点境界你的心就蹦蹦乱跳,就气够呛,最后弄个心混乱。所以说明理、深信因果、正知正见。想安自己说了算,少操心那就安了。不该管的不管,遇到啥事没用的事不想那不就安了嘛。
142)随缘的真实义就是随顺因果,随顺众生,众生就是因果。因为咱们这个众生都叫果报嘛。造了不同的业,形成种种不同的现象,我们都应该以自然中自然相这个世尊的真理去随缘恒顺。你管是管不了的,你管也改不了。只有去随顺。没有必要去跟他计较。
143)随缘一定要有前提,大体上一定你得会善巧。外面观察内心得觉悟,假如确实是你前生造的业,躲是躲不开了,你就得随缘。因为一躲开就可能造成种种不必要的后果,或者是生出种种的烦恼。那就没必要,痛快了了算了,随缘了业嘛。
144)随缘是尽量,管人是攀缘。
145)什么算淫心?看到别人一男一女一起走呢:“他两保证没好事。”
这就叫淫心,不光是到一起。看见哪个男的女的漂亮,就想跟人家在一起,只要动这个念就属于淫心。先别说这事,起心动念的这个想法都是淫心。
146)我们错误的想法就是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及时把错误的想法转成正确的想法就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全都是正确的想法,你的智慧就流露出来了,你就消一切灾,免一切难了。
147)有病的通过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声佛号,想得到健康;家庭不顺的通过念这声佛号想得到和睦;心中烦恼的通过念这声佛号,想得到快乐。可是如果不明理,光执持这句名号,你是达不到这个目的,为什么?因为嘴里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你为人处事的时候却处处我见在起作用,处处不信因果、攀缘、管人、操心、压抑、看不惯,那你念的这声阿弥陀佛圣号那只是嘴皮子的功夫,也就是历代祖师大德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说我们念这声佛号,一定要把这声佛号的真实义弄懂,也就是老法师讲的一句佛号顶三藏十二部经,你能读懂吗?你如果把这个一句佛号顶三藏十二部经明白了,你决定住真实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念这句佛号就是念无上正等正觉的,声声佛号把正知正见引出来,凡是不符合经典的,我们不要去听不要去信,你这就真正懂得了阿弥陀佛圣号的真实义。
148)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而成就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这声佛号,是在念这四十八愿,不是念这几个字,声声佛号是愿力心的流露,你这样念佛才真正的事理圆融,才能真正的都摄住我们的六根,才能降服住我们这个散乱的心。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人,我们念这个佛号,声声佛号是念啥呀?是真正的把我们的慈悲心引出来,通过念这声佛号,我们就应该逐渐地去慈眼视众生,你就不要再看众生过呀,要想心里真正的清净,你就不能见世间过,见世间过就属于往心里装垃圾。
149)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连自己这个心都掌握不了,魔由心生,佛由心做。你心一歪歪,生出魔来了,心一正,生出佛来了,一切法由心想生。也就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时候,啥时候你能达到遇到一切事都生觉悟的想法,生慈悲的想法,生愿力的想法,生正知正见的想法,你才真正的是合格的佛弟子。我们念佛如果不注重平常的修行,你就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150)学佛必须得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先别忙着上外边去攀缘,先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啥时候你德行起来了,你身边这些个无形的,最关键是看不见的这些个,佩服你了,你再去给别人讲他才服你,你看一般的学佛的佛弟子都是,平常瞧不起人、管人、传是非、攀缘、动不动就往情里坠,接着带着分别心,情执心给人讲,人家不服你,不是他本人不服,他身上这些个无形的不服你,一看你平常根本就没什么真实的修行,给人家讲啥呀,这个修行啊可瞒不了这些个无形的,特别这些冤亲债主,那都五神通,你是瞒不过它们的,并不是你在那我得念佛,好好的劝他就皈了依,人家不听你,不理你那一套,你皈的依不好使,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皈依哪,你内在的心还没觉悟呢,皈依佛是内心的觉悟,你的内心没觉悟,你给人家皈依,人家能相信吗,皈依法是正知正见,你还没正知正见呢,接着给人三皈依,人家这些个无形的谁服你啊,你不给人皈依到沟里去了,你还邪知邪见、还我见起作用呢,所以说学佛一定要明白?自身先管好自己,自身好好改脾气,孝养公婆、恭敬丈夫,遇到什么事要认账认命,随缘,一定要把这个业了了。
151)现在有病的别害怕,赶紧积德,增长愿力,以愿克业,用不了一年就能逐渐地恢复健康,不管你啥病,癌症都包括在内,除非你那块坏死了,那就没有办法了。只要你现在还可以挽救的情况下,也就是没完全彻底坏死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健康。特别是年轻的三十多岁,四十来岁,现在就要注意德行,好好增长德行,用不了几年,五六年以后,那就越来越顺利,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情越来越美好,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多数人由于德行不够,德行一不够,就要受到这些无形的捉弄,没有好心情,不知咋回事心就难受了,到医院一检查没病,天天生活在人间地狱,也就是没好心情,天天都是在人间地狱当中,人间烦烦恼恼的那不是在人间,别看你长得披着一张人皮看着像个人,实际你过的不是人间生活。
152)真正的学佛必须得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真正地把佛陀的真理,变成你的行动,真正的把佛陀的慈悲在我们佛弟子的身上体现出来,才叫真学佛。真正把阿弥陀佛的正知正见在我们弟子身上体现出来,人家一看你是真正的佛弟子。
馆藏&17340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