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德话”很像客家话是古汉语吗文言文?

  这贴还真不是一般的火啊……我潜了4年的水,出来冒了泡……  
  我觉得到2019年这个问题也解释不清楚……辛苦那些整理方言读音的学者啦。。  
  @秦月汉关11
  @kuang4802
17:28:00  广东人都是靠卖地来发财的..............   极少一部份人是靠创业发财的   —————————————————  瞎说,广东真正的富豪在番禺顺德一带,你去看看哪个不是失业起家的,不懂乱说。  
18:26:00  综上所述,粤语、闽语、客家话、普通话都是从古汉语演化而来。   ++++++++++++++++++++++++++++++++++++++++++++++   突然感觉客家人很可能是秦军的后裔.   —————————————————  记得不知哪个节目探访客家的一个小镇,那里说“诺”主要是说古汉语跟客家的关联,客家基本是河南迁移过来的。是不是古汉语对我们民众来说没多大意义。我们是活在当下,怎么方便怎么来。也没必要开这种引起不和谐的骂贴  
  @秦月汉关11
20:36:00  作者:我是全才的爷爷 回复日期: 00:08:05    LZ很明显是过度自卑儿转化成极度自大,正所谓物极必反,你这样的表现反而是自卑到顶点才会出现的。   无论古代如何,现在大家都是中国人,正不正统有什么意义?   好吧,我承认你是正统,那又怎么样?你能做皇帝?你就可以高人一等??   中国现在是有这么一批人,看着国外经济文化国立日益强盛,却不思进取,不知道自己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反而沉迷在过去先人创造的伟大中。动不动就是我们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汉唐时期八方臣服。。。。。   我要问了:五千年的历史有你什么事?四大发明有你一点点关系吗?汉唐时他国是向你臣服吗?这些全部都是古人创造的,和你一点屁关系也没有。可笑的是后人不知道站在这些伟大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反而如  —————————————————  飞车党90%不是广东人,硬是要说广东人靠卖地,血汗工厂起家我不得不说楼主被门夹了。  
  @秦月汉关11 56楼
23:14:12  作者:建外大街 回复日期: 22:39:44  楼主,你怎这样呢?人粤语是秦音不损害陕西人啊。  人粤人是秦人后代的话,还和你留在陕西的秦人是远亲呢,你何必攻伐粤语呢?人粤人去黄帝陵拜祭不正好可以加深两地感情吗?  =========================================  关键是这帮子广东人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古汉人的正宗了 。动不动还陕西人就是古代的胡人 简直搞笑  -----------------------------  ....六国说秦是胡人不愿意让他们独大要不早统一了
  历史巨著呀。。。
  我怎么发现粤语发音和韩语发音有很多相同之处呢。。
  @秦月汉关11
17:39:00  貌似那些坚持认为粤语是正宗汉语的广东人不在?   —————————————————  汉语,本来就是有很多方言组成的一个总称,没有那个正不正宗的,都是正宗的汉语之一。你的理解有点偏激,认真思考下吧!思考下自己为何会对粤语有那样的偏激情绪,跟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强大是否有关系。  
  呵呵,一帮连汉语都不懂的2货跑来黑粤语,结果是洋相百出啊。  看看这货,磐阁00:“汉语,本来就是有很多方言组成的一个总称,没有那个正不正宗的,都是正宗的汉语之一。”,连汉族皇帝讲话都成了他的方言了。  知道汉语里的核心语言叫汉语通语吗?不懂就回去补课去。汉人不懂汉语,羞不羞?
  其实有什么好争的,粤语,原名广府话。广府人使用的语言。  何为广府?广府者,广信府也。  广州的广,就是广信的广;广东、广西的广,也是广信的广。  广信是什么地方?广信是秦朝在岭南三郡以外的军事据点。位置在桂江汇入珠江的江口的东岸,里面。是秦兵南下的军事要冲。秦兵从灵渠、漓江南下,到这里就要东西分兵!往东,也就是广信以东,简称就是广东;同理,往西就是广西了。  而广州,是在番禺城废墟上建起来的城市(番禺以前是南越国国都,被汉武灭国焚城。焚城后,看中广信人口基本上是中县人,将其升格为整个岭南的管治中心),是广交分治时广州治所的定址。人口是从广信城迁来的,并且把那个广字也带过来。广信城只好沿用旧地名苍梧的梧字,改叫梧州。广信城旧址就在现梧州市内。  广信城里的中县人是什么人?其实就是有户籍的秦兵秦移民,当时的当地原住民是没有户籍的。而中县人这个称谓见于汉朝给南越王赵佗的圣旨里,前后两道圣旨都这样称呼这群秦兵秦移民,因此这个名字就是广府人最早的名字。汉高祖的圣旨里还把进岭南的户籍人口四十万没减少作为赵佗的功劳予以褒奖。  后来,广信城作为整个岭南的管治中心后,中县人才改叫广府人的。他们就是秦兵秦移民的后裔。他们所讲的语言就是秦朝军队使用的秦朝官话,学术上称为秦汉雅言,是汉语通语的其中一个版本。  因此,粤语,亦即广府话,不是什么方言,它是一种汉语通语。所以,我们今天也能清晰地看到,粤语是当今汉语中与《广韵》的汉语通语注音最吻合的语言。  广府话与汉语通语语音最吻合不是今天才开始讲的了,历代都有人提到,尤其是宋朝的朱熹,他说“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从他字面的意思是广府话汉族中讲汉语通语发音最准的人群,甚至比作为宋官韵字典的《广韵》里的注音还准。
  勘误:从他字面的意思是广府话汉族中讲汉语通语发音最准的人群  应为:从他字面的意思是广府人是汉族中讲汉语通语发音最准的人群。
  呵呵,客家又什么时候和秦兵沾过边了。  客家是东晋十六国时自立豫章国的那个牛车皇帝黄韬的“贵族”!他们来自临川,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抚州。他们是因其国灭避祸逃亡的。跟山西、河南一点都不搭边。
  回复第18楼,@建外大街  我不是广东人,我要说个公道话。   其实粤语很有可能是当时秦朝语言的。当年广东那边就没什么人,50万大军是去开荒的,并不是去打仗。你想想对付强大匈奴,蒙恬才带30万军队,广东那边当时就根本没有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50万人去呢?当时漫长的春秋战国连年战乱刚结束,全国总人口可能才几百万,50万是个非常大的数字。而当时尚未开发的土著肯定是没几个人的,50万人远远比当地土著的人多。而且还会有人因不服从秦朝而被杀掉。因此广东人来源于秦,是符合逻辑的。   至于说陕西人是不是秦人,当时是。当时关中是全国最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我看过一本书说当时整个北方要占全国人口的80%,南方基本没什么人。而关中当时的比例虽然没说人口的比重也很高,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大量人口都强迫迁移到关中居住。而当时派出50万大军后,留在当地的人仍然要比派出的人多(比如秦国300万人,派出50万)。因此关...  --------------------------  謝謝正名!我就系廣東廣州人。我對於各種語言都系一視同仁的,只是有部分外地人就會說粵語云云的,而有些廣東人也會說普通話怎樣,被黨怎樣,等等,我自己也感覺無奈。  
  呵呵,广府人还要求人家正名?楼上的“廣東人”身份很可疑,也很可笑啊。  就好比一个人,逢人就说:“看看我会穿衣服的,我是人吧”“瞧瞧,我会说人话的,我是人吧”,到处找人去拼命证明自己是人一样。  而楼上找回来给他证明是人的那位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乱喷的本来就是带着明显偏见的出言不逊地抹黑广东的言论,楼上那位却当宝似的把一坨屎顶到头上,还说那坨屎是给他正名的,因为那坨是人是人屎?!
!!!  广东、岭南是什么地方,这里是夏人的故乡,也就是全汉族的始祖的居住地,这里会没什么人?亏这些傻捞想得出来!  在秦攻岭南之初,秦兵确实来了五十万大军。而且,这五十万兵还就是王翦带去灭楚的六十秦军主力中的大部分(其中十万兵是王翦的儿子王贲奉秦王命带去灭燕、灭齐了)。但就是这支秦军精锐,在南岭上几乎全军覆没了,被当时的百越联军打成几万进退不得,龟缩在自己临时筑的土城里,不敢解甲驰弩地整整挨揍了三年。直到三十几万援兵来到,才得以逃脱。当秦兵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而百越联军是众小国拼凑起来的民兵,战斗力绝对不是一个水平的。能把五十万秦军精锐打得那么残,没有两三倍兵力是不可能的。就这么一算百越联军的数量怎么都超过百万了,岭南会没什么人?!!!  至于文明程度,不说最先进的番禺,就看番禺东面的缚娄国,已经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龙窑,古瓷,青铜编钟、青铜器皿。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土著?!这可确确实实是你们祖宗!
  这争论有意义吗  有的人自称是某某皇帝(名人)的XX代后人,有意义吗?无法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问题是别人只会把这种人当笑话看
  其实广府人的祖宗与那五十万秦军精锐关系不是很大,他们大部分已经战死了,广府人的始祖主要来自秦援兵和秦移民。那么这些秦援兵和秦移民又些什么  有人把《淮南子》中的描述:“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单凭一个谪戍就说这些援兵是犯人。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却把这些人的身份说清楚了:“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也就是说构成这些援兵的是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  何谓诸尝逋亡人?
其实就是丢了家的人,也就是战争难民。  何谓赘婿?
其实就是倒插门,其实指的是失去了家族保护的人。  何谓贾人?
那就清清楚楚指的就是商人。  这三群人都不是什么犯人。可见谪戍不一定是用犯人的。  但史籍描述中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这些援兵不是从别的地方调过来的老兵,而是秦始皇攒鸡毛凑掸子,竭尽全国兵源从各地弄出来的新军(可见百越联军的胜利确实把秦始皇气坏了!)。因此,广府人的祖先是来自秦全国各地的汉族。  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了军队,只能说当时军队使用的语言,也就是秦朝的官话——秦汉雅言。
  勘误:那么这些秦援兵和秦移民又些什么  应为:那么这些秦援兵和秦移民又是些什么人呢?
  @reset楼
15:45:21  这争论有意义吗  有的人自称是某某皇帝(名人)的XX代后人,有意义吗?无法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问题是别人只会把这种人当笑话看  -----------------------------  当然有意义,至少能让汉族人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汉语发音。知道真正的汉语语音与那些建州女真弄出来的山寨版汉语有什么不同。
  别忘了,汉族人对汉语的知情权是汉族人人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希望那些连族都不懂得爱的人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妄谈什么爱国!
  @wllike111 80楼
00:47:50  广东在几百年前是个什么地方啊, 人口才多少,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
30年前广东还只是个小鱼材而以, 中国文化的的基础在南方,但可不包括广东, 原来的古诗用鸟语含出来都成啥了啊  -----------------------------  NC加SB,你懂粤语吗?  劳资懂粤语也懂普通话,比你只奴才强多了吧,你不懂粤语还评论,无知。  粤语朗诵唐诗,比普通话更押韵,你晓得个锤子。
  @wllike111
00:47:50  广东在几百年前是个什么地方啊, 人口才多少,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 30年前广东还只是个小鱼材而以, 中国文化的的基础在南方,但可不包括广东, 原来的古诗用鸟语含出来都成啥了啊  -----------------------------  @路人不走路 21778楼
17:12:21  NC加SB,你懂粤语吗?  劳资懂粤语也懂普通话,比你只奴才强多了吧,你不懂粤语还评论,无知。  粤语朗诵唐诗,比普通话更押韵,你晓得个锤子。  -----------------------------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一直是在中原,即使到了清朝,广东也不过是个待开发的地方,也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reset楼
15:53:0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一直是在中原,即使到了清朝,广东也不过是个待开发的地方,也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  傻捞到现在也就剩下闭着眼睛说瞎话的能耐了,哈哈哈  广州是不是发达地区,傻捞以为胡说一通就可以当历史了,你们也太抬举自己了吧。  但有些硬指标却是让傻捞们很无奈。  广州对外贸易的远洋航道(也就是被你们叫做海上丝绸之路的那条)的经营比北方的丝绸之路早很多,南越文王墓里,来自中东的商品竟然达到十二件之多,这是这条航道造就的贸易通道已经到达中东的铁证。  也许你们会追问这条远洋航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营的,说出来吓死你们,六前多年前汉族祖先在珠江口西樵山制作的双肩石器已经出现在苏门答腊,这是这条航道在那时已经存在的铁证。也就是说这条远洋航道的经营始于新石器时代!!!  到了汉代,太史公在《史记》把番禺(即广州旧称)列为当时全国的9大都会之一。班固在《汉书》记载汉朝全国的19个大都会里,也没敢把番禺漏掉,而且还注明这是“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的地方。这是那19个大都会中唯一有此评价。也就是说“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不是现在才有的,两千年前的班固早就听说了,并白纸黑字地载入了史册。  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不敢小觑广州,一直把它当作核心外贸港经营,到宋朝已经是世界级大港了,据市泊司(古代的海关)记载,当时与广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竟然达到147个,基本上全世界能来的国家都和广州有生意来往。到明代以后,更是世界三大贸易港之一。到清代,更创下一个港口为一个政府赚取金钱的世界记录,而且至今无城能破!  这个地方如果不算开放谁算开放?这个地方如果不算发达谁算发达?  就这么个地方,政府舍得拿来流放犯人?也就你这种2B才想得出来。
  @reset楼
15:53:0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一直是在中原,即使到了清朝,广东也不过是个待开发的地方,也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  傻捞到现在也就剩下闭着眼睛说瞎话的能耐了,哈哈哈  广州是不是发达地区,傻捞以为胡说一通就可以当历史了,你们也太抬举自己了吧。  但有些硬指标却是让傻捞们很无奈。  广州对外贸易的远洋航道(也就是被你们叫做海上丝绸之路的那条)的经营比北方的丝绸之路早很多,南越文王墓里,来自中东的商品竟然达到十二件之多,这是这条航道造就的贸易通道已经到达中东的铁证。  也许你们会追问这条远洋航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营的,说出来吓死你们,六千多年前汉族祖先在珠江口西樵山制作的双肩石器已经出现在苏门答腊,这是这条航道在那时已经存在的铁证。也就是说这条远洋航道的经营始于新石器时代!!!  到了汉代,太史公在《史记》把番禺(即广州旧称)列为当时全国的9大都会之一。班固在《汉书》记载汉朝全国的19个大都会里,也没敢把番禺漏掉,而且还注明这是“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的地方。这是那19个大都会中唯一有此评价。也就是说“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不是现在才有的,两千年前的班固早就听说了,并白纸黑字地载入了史册。  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不敢小觑广州,一直把它当作核心外贸港经营,到宋朝已经是世界级大港了,据市泊司(古代的海关)记载,当时与广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竟然达到147个,基本上全世界能来的国家都和广州有生意来往。到明代以后,更是世界三大贸易港之一。到清代,更创下一个港口为一个政府赚取金钱的世界记录,而且至今无城能破!  这个地方如果不算开放谁算开放?这个地方如果不算发达谁算发达?  就这么个地方,政府舍得拿来流放犯人?也就你这种2B才想得出来。
  傻捞们在历史铁证面前彻底崩溃了!!!  哈 哈 哈 哈 哈
  @reset2007
15:53:0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一直是在中原,即使到了清朝,广东也不过是个待开发的地方,也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  @广信云山 21780楼
10:22:18  傻捞到现在也就剩下闭着眼睛说瞎话的能耐了,哈哈哈  广州是不是发达地区,傻捞以为胡说一通就可以当
了,你们也太抬举自己了吧。  但有些硬指标却是让傻捞们很无奈。  广州对外贸易的远洋航道(也就是被你们叫做海上丝绸之路的那条)的经营比北方的丝绸之路早很多,南越文王墓里,来自中东的商品竟然达到十二件之多,这是这条航道造就的贸易通道已经到达中东的铁证。  也许你们会追问这条远洋航......  -----------------------------  对你的愚昧表示佩服  你知道什么叫南夷吧
  @reset楼
19:26:33  对你的愚昧表示佩服  你知道什么叫南夷吧  -----------------------------  我可怜你的无知,请用事实说话。
  广东人两极分化的,我认识一些很低调的老板,也有很高调的老板,各有各的活法,至于地域文化,我想问,是地方政府改变人还是人改变地方?  
  讨厌广东。  
  @babyhook
19:08:00  粤语肯定是古汉语的分支。北京话肯定是满人的语言。   鑒定完畢。   —————————————————  你的意思是我们都在说满族语?呵!  
23:46:00  看你怎么理解“正宗古汉语”了。   粤语,比较接近唐朝人的发音。   但唐朝人的发音,又不一定接近汉朝人的发音,   从理论上讲,汉朝才有了汉族,因此汉朝人的发音,才是真正古汉语。   然而,论语、庄子,就不是古汉语了吗?   那么,最正宗的,要到炎帝、黄帝部落时期。   如果炎帝黄帝二人活回汉朝,恐怕根本听不懂汉朝人说话。   他们要活回唐朝,当然也听不懂唐朝人的发音。   —————————————————  说得好!!  
  不能光听老师跟专家的。要靠自己想。你听老师的,老师听专家的,专家瞎掰的。呵呵  
  @irisvay
10:12:00  建议大家看看凤凰卫视的节目   要知道,在孙中山时期的中华民国,当初订国语的时候,最开始订的可是广州话啊!北方语系为国语仅仅比广州话多了三票而已!   原因是广州话8音,推广不利   北方语系多半是满族入关带入的,其实汉族原本的话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的   —————————————————  他妈的幸好多了这三票  
  今儿,上午十点左右,买完东西从超市出来,目睹这样一幕:  临近超市的非机动车道上,一辆电动车和一辆自行车,为了躲闪前边的一位大爷,抹撞一团,俩人撞在一起,车把交叉在一起。我亲眼看见大爷就势躺在两车的前边,拖鞋飞到便道上,哎呦!哎呦!不停地呻吟,神情显得特别痛苦。  其实,大爷距离俩车最少还得一尺远。  自行车把被撞斜了,电动车前的车筐也歪了。  俩人爬起来,扶好车,撸胳膊挽袖子,谁也不服……骂骂咧咧的,都站在车座上,相互指责,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俩人气势汹汹,嗓门越来越高,看热闹的人群七嘴八舌:  “你俩还矫情嘛,还不送大爷去医院?”  “瞧给大爷撞的……”  “看样子大爷够呛……”  “撞人的算摊上大事了……”  大爷躺在他俩面前,越发显得弱小:双眼紧闭,十个脚趾反扣着,好像疼得都奔溃了,双手抠着脑袋,老泪在眼圈打转儿。  俩人慌了神,也不吵了,异口同声问,“您了能起来吗?”  大爷好像因为钻心的疼儿,脚趾蜷缩在一起都扭曲了,淌着的老泪大朵大朵地流下来。  俩人把老人半扶起来。  老半天,老人才慢吞吞地说,“脑袋疼,胸口疼,后背疼,膝盖疼,屁股疼,双脚走不动了……”  俩人听完都站起来,好像还要打架。地方小,耍不开赛的,把人群撕开一个口子。  其中一个双腿夹好自行车的前轱辘,双手一用力,扶正车把;另一个火烧眉毛赛地,把电动车的车筐扶正, 相互恶狠狠地盯了对方一眼,骑上车,一前一后从人群敞开的口子中,逃之夭夭。  人群都惊呆了,几乎都没有反应过来。  这时,大爷鲤鱼打挺起来,冲着他俩的背影厉声嚷嚷:“小兔崽子,小兔崽子……不给钱就想跑,没门儿!”  扒拉开人群,健步如飞地追出去……
  @建外大街
17:54:00  我不是广东人,我要说个公道话。   其实粤语很有可能是当时秦朝语言的。当年广东那边就没什么人,50万大军是去开荒的,并不是去打仗。你想想对付强大匈奴,蒙恬才带30万军队,广东那边当时就根本没有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50万人去呢?当时漫长的春秋战国连年战乱刚结束,全国总人口可能才几百万,50万是个非常大的数字。而当时尚未开发的土著肯定是没几个人的,50万人远远比当地土著的人多。而且还会有人因不  —————————————————  支持  相对客观  
  @扉涧425 21787楼
20:41:37  @babyhook
19:08:00  粤语肯定是古汉语的分支。北京话肯定是满人的语言。  鑒定完畢。  —————————————————  你的意思是我们都在说满族语?呵!  -----------------------------  不管你主观上愿意不愿意,客观历史证据都显示:胡普的语音来自一群名叫建州女真的胡人!胡普不是什么汉语方言,而是胡人学汉语通语学得不伦不类搞出来的语音,用现在的俗语表达就是:胡普是胡人搞出来的山寨版汉语通语。  这种语言的来龙去脉,这种语言的语音与宋朝汉语通语语音有什么差异,它对汉语通语的音韵系统、语音体系造成什么破坏以及胡普的民族属性和它对汉民族构成的侮辱的成因,本贴前面已经有人介绍过了,本人不再重复。想了解客观事实真相,请自己爬楼梯学习。  真相象剃刀般锋利,但客观事实每个汉族人都必须面对。
  @脚下唐宋传奇 21791楼
21:19:43  今儿,上午十点左右,买完东西从超市出来,目睹这样一幕:  临近超市的非机动车道上,一辆电动车和一辆自行车,为了躲闪前边的一位大......  -----------------------------  道理输光了,就倒垃圾刷贴,耍流氓吗?
  @老诉楼
22:28:06  @建外大街
17:54:00  我不是广东人......  -----------------------------  呵呵,靠一种祥林嫂式的反复呻吟来表达你们未崩溃?!!!  哈 哈 哈 哈 哈
  @babyhook 27楼
19:08:24  粤语肯定是古汉语的分支。北京话肯定是满人的语言。  鑒定完畢。  -----------------------------  满人有满语的,北京话在明朝就这么说了。
  作者:风渡人生 回复日期: 00:10:01   作者:alx_ 回复日期: 23:21:32   不管怎么说,粤语确实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而被认为官语的北方话却在一次次的民族沦陷与少数民族的入侵中不再那么纯正。  =============================  用脑子想想好不好 哪次少数民族入侵 最终还不都是被汉化 或者被灭族  ----------------------------------------------------------  @俺没嗉子 180楼
11:40:34  用脑子想想好不好,明明几次少数民族入侵,几乎都是北方汉族被灭族。  当时北方的汉族才是彻底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达数百年之久,而北方汉人的
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屈辱史。  -----------------------------  这么说话就不地道了。南北无差异,都是中国人而已。如果要搞地域歧视,你能让人鄙视。
  @babyhook
19:08:24  粤语肯定是古汉语的分支。北京话肯定是满人的语言。  鑒定完畢。  -----------------------------  @弓正少爷 21796楼
10:32:06  满人有满语的,北京话在明朝就这么说了。  -----------------------------  你少造谣,明朝的北京话记录在利玛窦写的《西字奇迹》里,里面的中文有罗马拼音注音。明朝的北京话有入声,无卷舌,语音与胡普相去甚远。这就是胡普是随满清铁蹄进入北京的铁证。  在历史事实面前,我鄙视你的鄙视。
  你们嘚瑟毛线,中国的历史是以北方为主,说什么?_?你们都是移民的后代,别纠结了,承认可耻嘛?_?有什么资格争论,古汉语语言的发源地竟然不是标准发音的地方,你觉得自己不可笑嘛?_?古汉语诞生于北方,有争议嘛?_?北方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主要政治历史文化等等等等等等的中心,有争议嘛?_?傻逼争论的有意义嘛?_?睁眼说瞎话可耻嘛?_?
  谁再拉普通话的仇恨就尼玛吃屎长大的,艹傻逼,滚犊子艹尼玛,在这里搞分裂,死逼白痴*
  作者:风渡人生 回复日期: 00:10:01  作者:alx_ 回复日期: 23:21:32  不管怎么说,粤语确实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而被认为官语的北方话却在一次次的民族沦陷与少数民族的入侵中不再那么纯正。  =============================  用脑子想想好不好 哪次少数民族入侵 最终还不都是被汉化 或者被灭族  ----------------------------------------------------------  @俺没嗉子 180楼
11:40:34  用脑子想想好不好,明明几次少数民族入侵,几乎都是北方汉族被灭族。  当时北方的汉族才是彻底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达数百年之久,而北方汉人的
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屈辱史。  -----------------------------  @弓正少爷 21797楼
10:35  这么说话就不地道了。南北无差异,都是中国人而已。如果要搞地域歧视,你能让人鄙视。  ------------------------------  放屁,汉语为什么叫汉语,还在这研究古汉语,汉汉汉汉汉汉
  @gdqaz 21713楼
20:48  重塑华夏正音,废除满奴普通话!  ------------------------------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发音,和汉语有鸡巴毛关系,哪有满奴?
  汉族是被许多民族统治过,统治阶级都有自己的语言,为什么现在他们的语言发音与汉语发音还是不一样?所以汉语并没有被同化,汉语还是独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正视历史,别装逼,不吹不会死
  从血缘上来看, 似乎应当是潮汕话客家话更接近古汉语吧
  广府杂交了这么多马来血统,还是最接近最正宗的?
  如此说来,那甘肃,陕西 至少有部分语言词汇的音与粤语相同或近似,才可进一步证明广东话为古秦话。  
  还是火星安全  
  @建外大街 18楼
17:54:30  我不是广东人,我要说个公道话。  其实粤语很有可能是当时秦朝语言的。当年广东那边就没什么人,50万大军是去开荒的,并不是去打仗。你想想对付强大匈奴,蒙恬才带30万军队,广东那边当时就根本没有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50万人去呢?当时漫长的春秋战国连年战乱刚结束,
全国总人口
可能才几百万,50万是个非常大的数字。而当时尚未开发的土著肯定是没几个人的,50万人远远比当地土著的人多。而且还会有人因不服从......  -----------------------------  清代发湖广填四川,去的人都不会说湖广话了,都是说四川话。。。。。。。。
  我觉得看了这个我觉得我们讲土白话的更加像古汉语了
  @建外大街
17:54:30  我不是广东人,我要说个公道话。  其实粤语很有可能是当时秦朝语言的。当年广东那边就没什么人,50万大军是去开荒的,并不是去打仗。你想想对付强大匈奴,蒙恬才带30万军队,广东那边当时就根本没有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50万人去呢?当时漫长的春秋战国连年战乱刚结束,
全国总人口
可能才几百万,50万是个非常大的数字。而当时尚未开发的土著肯定是没几个人的,50万人远远比当地土著的人多。而且还会有人因不服从......  -----------------------------  @江东公子玉茗 21810楼
15:12:14  清代发湖广填四川,去的人都不会说湖广话了,都是说四川话。。。。。。。。  -----------------------------  看过一篇对这个时间的研究,其实是混杂了。原始的四川话更接近于山陕方言,现代的四川话则融汇了很多的湖广方言。  同样的还有东北的一些方言,很明显的是被山东话混杂过的。极其类似与河北话与山东话的混血。  现代的地方是不可能有某地方保留了古代汉语发音的全部的可能的,必然有混杂。这很正常,比如客家话。公认为是南渡汉人的客家人其语言发音保留的晋代发音最多,但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混杂了很多当地的语言成分和迁徙途中路过的地区的语言。
  我是粤语区人,据我所知,越语与粤语相象。古文中确实没有粤语专用词汇,比如咁样,点样,边个,寻日,乜嘢……我们南蛮人,语言习俗与大确实有异,每立于天国子民之侧,自觉面目可憎,自惭形秽,出口则似鸟兽之语,实在惭愧……跪求国君与我等野蛮人划清界线,割两广不毛之地与我粤人,令吾等蛮民自生自灭,以免玷污英名!  
  我是粤语区人,据我所知,越语与粤语相象。古文中确实没有粤语专用词汇,比如咁样,点样,边个,寻日,乜嘢……我们南蛮人,语言习俗与大天@朝确实有异,每立于天国子民之侧,自觉面目可憎,自惭形秽,出口则似鸟兽之语,实在惭愧……跪求天@朝国君与我等野蛮人划清界线,割两广不毛之地与我粤人,令吾等蛮民自生自灭,以免玷污天@朝英名!  
  @紫色余分楼
23:01:53  如此说来,那甘肃,陕西 至少有部分语言词汇的音与粤语相同或近似,才可进一步证明广东话为古秦话。  -----------------------------  还确实有相同或相似的,比如陕甘关中一带也把公鸡叫鸡公,具体有多少这种词汇,需要考证。
  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正名该称[粤方言],粤语是语言不是方言,这已是不争之事实(联合国承认,中国政府也已默认,可查看《人民日报》7月19号12版),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小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1] 。粤语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 “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贺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一般称为“广东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语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中国最早的“普通话”。有些所谓的“专家”还认为粤语等同于广州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广州话只是粤语的一个分支而已。有些所谓的“专家”还《粤语源流考》中就指出,粤语与古时的“百粤”没有关系,它是由中原的汉族移民带来,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特点”这句话也是错误的,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与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融合的语言。
  广东话 - 形成和来源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与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融合的语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粤语到底怎样形成的呢?从汉人大规模入粤最早的历史来考察,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 。[2]  据考古发现,大约从西周时代开始,岭南粤人与中原汉人就有来往。不过,由于有五岭之隔,这种来往极为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曾派兵南征百粤,但究竟打到哪里,史无记载。有记载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瓯(西江一带)粤人反秦,朝廷发五十万大军征讨,兵分五路:“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郡。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见《淮南子·人间训》)这里所记的“镡城之岭”,指今广西越城岭;“九疑之塞”,指今湖南宁远县南;“渠”,即灵渠。这两支军队开通灵渠再经漓江、贺江而进入岭南,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历史上第一条主要通道。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战争告一段落,秦又“谪徒民五十万戍之”(雍正《广东通志》)。这五十万人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因为直至东汉时统计,岭南各郡的人口还很少超过十万的,在秦始皇时代就更是地旷人稀。这一大批汉人“徒民”的到来,足以改变岭南粤人的“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汉语便由此而被带入岭南。这五十万“徒民”当时究竟定居何处?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时的番禺(今广州市)一带,仍是粤人的天下。秦末,汉人赵佗在此建立南越国,所任用的官员从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粤人,就连赵佗本人,也得改变自己的服饰、生活习惯及其语言,把自己异化成粤人以便于统治。如果不是粤人势力十分强大,他就不会那么做。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经过秦兵的一番征讨,那里的粤人大都逃散,从而成为汉人填补及落脚定居的最佳之地。由此推之,这五十万“徒民”多数定居于西江中部,而中原汉语也就首先传播于西江中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时又设立“交趾刺史部”,以便于统治这九郡,治所最初设在赢? (今属越南),但不久又迁至西江中部苍梧郡治广信。此后三百年间,广信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了东汉,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其治所也在广信。那么,广信在何处?罗香林先生指出:“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交州刺史驻地及苍梧郡治的广信。”(《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2] 。
  从秦至东汉这段漫长的岁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岭南汉族移民的主要地带。这些汉族移民将中原的文化、语言带到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是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道路的。“当时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有相当学术表现,但可以代表广东学术思想的,还是西江中部的几个学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著汉族文化的传播,汉语也就在这一带流行开来。由于广信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这些汉族移民进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汉语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与岭南南越族本土语言融合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2] 。  广东话图册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原住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原住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粤语的发展及其中心的转移  语言是随著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东汉末年,封建势力群雄割据,曹操、刘表、孙权三大政治势力都企图控制岭南。步骘继续沿江东进,攻下番禺(今广州市)。为了避开士燮的势力,巩固孙吴政权的后方,他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番禺。从此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三百馀年历史宣告结束[2] 。  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东,难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广阔地区,为了便于治理,东吴于永安七年 (264年)将岭南分为交、广二州。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龙编(今河内);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州治番禺[5] 。  番禺成为州治之后,汉人的势力便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扩展。但是,直至晋朝,“广州南崖,周旋六千馀里,不宾服者乃五万馀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馀家”。(《晋书·陶横传》)此后于永嘉年间,中原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使岭南汉族移民数量激增,从东晋时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当地粤人为公、侯,官至将军、刺史、太守、县令等等,客观上有利于汉民和粤民的进一步融合。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汉族的文化及语言就从西江中游不断地向东传播。粤语便逐渐成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中原地区从“五胡乱华”起,受北方游牧统治达二百七十多年之久,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岭南汉人所使用的粤语倒是较多地保留著魏晋年间中原汉语的面貌。唐代诗人张籍的《元嘉行》中就这样写道:“南人至今能晋语。”这样看来,粤语与中原汉语的距离拉开,主要是中原汉语本身变化所致,当然,粤语在某些方面也接受古百粤语的影响,但这毕竟是次要的。[2] 。  正因为粤语从其形成之时起便较多地保存著南北朝之前中原汉语的面貌,因此,当它拥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这么一片通行区域之后,便拒绝接受北方汉语的进一步同化。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它对客家话的态度上。我们知道,客家人进入岭南,大约始于唐朝“横浦之道”修通,到宋高宗南渡时形成高潮,那时岭南原有汉族移民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幷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两岸平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而新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只得定居于岭南山区。本来,客家话在当时要算是较为标准的中原汉语,可是它传入岭南之后,已经无法进一步同化已经形成自己特点的粤语了,相反地,有些客家话地区后来则受到粤语的渗透,成为“双方言区”,甚至变成粤语区。由此可见,到了唐宋时期,粤语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特点的汉语方言,幷且形成了以番禺(广州)为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一种通行语言[2] 。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粤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话—迈话—蛋家话,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的华侨华裔也大都以之为母语,粤方言是现代汉语方言中与民族共同语差别最大的一种方言) 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5%左右,以广州话为代表。  百色—南宁—桂平—梧州—肇庆—广州这一线,是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通行粤语。粤方言形成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消融于汉族的时候,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今广府话分布区域远古时居住有岭南三个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骆越、西瓯。秦兵下岭南时,番禺族与秦人结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瓯族与西江南路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今广府话内部南海—番禺—顺德话、肇庆话、云浮市新兴县话的差别,可否追溯到此时。 汉统一岭南,广信(今封开,在肇庆)成为岭南使用汉语的重心。汉末,西瓯演变为乌浒(唐朝时未汉化部分演变为黄峒蛮),骆越与南迁汉族融合为俚僚。汉朝时期汉语在岭南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远没有普及,这个时期西江土著民族的乌浒语—俚僚语与上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粤方言的前身,但还未成为汉语的方言。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广府汉族的先民乌浒—俚僚族,不是当时汉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乌浒—俚僚语,是今天壮侗语族的母语。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高要(肇庆市端州区南),高要成为推广汉语的中心。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  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晚唐以后,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宋朝,广府话经历了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的进程。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内地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掣”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这些地道的用语可能会使外地汉语使用者不知所云。
  @dunkez
20:29:25.0  到底有多少人听过潮汕话啊?我在汕头这边待了好几年,很多字潮汕话都没有发音,必须拿普通话读   —————————————  举例吧。我从来没有碰到我认识的字不会读的。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阳江、雷州半岛一带。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北流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区,北流话是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勾漏地方都属于北流,容县话与北流话最相近,而与玉林话相比北流话更接近广东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广东话 - 粤语音调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说不过就耍赖
21:35:18.0  作者:浩月_千里 回复日期: 20:21:37    以前听说闽南语是古语,专家读唐诗是用潮汕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能吧,客家话跟粤语有差不多的,但是潮汕话跟客家话和粤语一点也没有   —————————————  有点武断哦  
  广东话 - 粤语音调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自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比起普通話的四聲還要多。  音调越多,创作歌词的变化越多,越好听。  粤语流行歌曲比满洲普通话流行歌曲好听百倍。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LZ多读史  
  学习粤语,说粤语,回归正宗汉语。  普通话是满洲人讲的汉语,是胡化的汉语,不是正统。
  果断甘谷话,甘谷位于甘肃天水市,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生涩汉语在甘谷话里非常普遍。甘谷四山环绕,及其封闭,民风彪悍。在本省读汉语言的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个经历,胡汉语老师第一节课就问:有甘谷的吗?  举个例子,曹的(我们的),鼓住(挟持住),鸡公(公鸡),费肿(混蛋),鹰背的(傻的)~  
  @秦月汉关11 搅屎棍 搅屎棍 搅屎棍 好吧 不骂你了 无知者无罪
  @南武柯篱驼夫
12:28:39  满奴今天干的很多辱汉行为,其实都是在挑战他们自己子孙的无耻极限。  他们把一切建立在他们子孙喜欢当满族的奴才而不愿意堂堂正正地当汉人的基础上的。  他们拼命忽悠当外族的奴隶是件光彩的事情,只可惜全世界人民都不这样认为。  因此,他们要成功地骗倒他们的子孙,要他们的子孙觉得当满奴是件很光彩的事情,就要改造全世界的羞耻观!!!  难度很高啊!!!!!  我们淡定地......  -----------------------------  你有没有注意到过一个问题:实际上越原生态的北佬,就越加接近满蒙~换句话说,无论从血统还是文化上来看,满洲人蒙古人才是最正统的“北方中国人”~这是我最近才明确的事实:最地道的“北方中国”文化物事,最经典的“北方中国”相貌均在满蒙。所以讲,若北佬这等货色会是中华正统的话,那就真见鬼了~
  @RMFAN
00:34:13  ……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  所谓的“入派三声”,根本就不是什么汉语变化规律!  “入派三声”起源于《中原音韵》里发明的一种解决汉语在戏曲句尾拖腔的方法。  《中原音韵》不是汉语字典!  但那些胡普的辩护者经常会把这本书拿出来当挡箭牌,因为胡普里丢了汉语的特色发音方式——入声!,经常受到汉语研究学者的诟病。而恰好《中原音韵》里有一条“入派三声”的戏曲处理规则。于是,那些抱胡普大腿的人就断章取义地将“入派三声”作为入声消失后的去向来糊弄、招架。  《中原音韵》究竟是本什么书?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中原音韵》是研究音韵学、曲学理论方面的戏曲专著。根本就不是什么字典。  那么“入派三声”说的又是什么?  懂入声发音的人都知道,入声是一种先呼气后入气的促声,无法拖腔。《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就是用来处理汉语戏剧中,遇到入声结尾的曲文无法拖腔呼喊问题的一个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入声归为三类,分别变成指定的平、上、去三种声调,以便戏曲表演中的拖腔、呼喊。  那么当时汉族日常生活中的汉语有入声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当时的汉语已经没有入声了,周德清就不需要费如此大功夫搞“入派三声”了。正因为当时的汉语有入声,汉族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如地使用入声,所以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入派三声”的需要。所以,把“入派三声”说成是汉语的变化规律纯粹是骗人的鬼话。  再说《中原音韵》的出现与入声的消失根本就不在一个时代!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戏曲书,是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的产物,这是蒙古人占领期的事情。入声消失是因满清入关,满族不会发入声造成的,这是满清中页的事情,两件事情前后相差三四百年。两件事之所以能穿越到一起,纯属满奴驴抄马蛋、瞎凑合。  现在我们用语音考证也可以看到,胡普的入声消失后根本就没有按“入派三声”的规则演绎的,是不光音调变了,绝大部分是声母韵母都发生了变化。  这样大家就能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事实:胡普的入声消失与“入派三声”没有一星毛的关系。《中原音韵》是满奴为胡普辩护到无以招架时手忙脚乱地随手捡回来的挡箭牌。
  保留了一些,但肯定不是。
  @临川氏
23:16:11  你有没有注意到过一个问题:实际上越原生态的北佬,就越加接近满蒙~换句话说,无论从血统还是文化上来看,满洲人蒙古人才是最正统的“北方中国人”~这是我最近才明确的事实:最地道的“北方中国”文化物事,最经典的“北方中国”相貌均在满蒙。所以讲,若北佬这等货色会是中华正统的话,那就真见鬼了~  -----------------------------  从考古证据上看,北方汉族也是从岭南北迁过去的,之后发生了什么交配的事情,你们慢慢研究,我就不掺和了。在北方的方言里在其实是有两层的,一层是基础方言,一层是方言化官话。  基础方言,其实是一种从上古流传下来的方国语言,他们一般都是石硖话演变出来的,所以我们能在那些语言中发现很多与粤语同音与胡普不同音的字,在雍正推行官话以前北方各地是讲那些语言的。方言化官话,是一种雍正推行官话以后的,被方言异化了的满清官话。雍正之前这些语言是不存在的。
  @RMFAN
00:05:01  广东话 - 形成和来源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与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融合的语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
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  -----------------------------  周朝的雅言是古夏、华夏、夏朝的夏语,不错。建立古夏、华夏、夏朝的人是夏人,夏人是六千多年前由石硖人更名而来的。北方的石硖人是一万二千多年前开始从岭南北迁过 去的。石硖人的故乡在珠江中下游。他们一万八千年前开始种水稻、烧陶,一万二千多年前使用文字开始北迁。所以粤语的乡下话其实是一种未规范的石硖话。  现代粤语的标准音,则是秦兵南下时带过来的秦汉雅言,这是一种从周朝的雅言传承下来的语言,也是最早的汉语通语。这种语言传入岭南后,最初叫做中州话(即中原人的话,当时汉朝皇帝圣旨称秦兵秦移民为中县人)。后来由于汉武帝把广信府(今梧州)作为岭南的管治中心,在广信,人们普遍使用这种语言,所以汉语通语在岭南又叫做广府话(即广信府的话)。东汉三国时,东吴把广交分治,迁广信府人口至番禺(今广州),始建广州城(广州的广字就是广信)。由于,南宋时广州出现过大规模的难民潮,所以今日的广州话口音比梧州口音更接近宋官韵(汉语通语的宋朝版本)。  现代粤语的标准音与粤语的乡下话以及客家话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已经规范了的石硖话与一群未规范的石硖话的关系,它们是同语系的!  经语音考证,汉语通语的语音源来自石硖话的北石硖话,具体地理分布位置约在古苍梧一带。
  你讲你的国语,我们讲我们的粤语,关你乜春事!  广东系南蛮又点啊,又未系一群自称中原人士的过来南蛮搵食
  普通话只4声,粤语有6声。新华字典里,同一个拼音的字多得很,约三四十个,如何区分?翘舌更讨厌,又分前鼻后鼻。  
  @forrestwenD
13:50:02  你讲你的国语,我们讲我们的粤语,关你乜春事!  广东系南蛮又点啊,又未系一群自称中原人士的过来南蛮搵食  -----------------------------  呵呵,又一个伪广府人!
  @RMFAN
00:05:01  广东话 - 形成和来源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与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融合的语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
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  -----------------------------  @广信云山
12:26:15  周朝的雅言是古夏、华夏、夏朝的夏语,不错。建立古夏、华夏、夏朝的人是夏人,夏人是六千多年前由石硖人更名而来的。北方的石硖人是一万二千多年前开始从岭南北迁过 去的。石硖人的故乡在珠江中下游。他们一万八千年前开始种水稻、烧陶,一万二千多年前使用文字开始北迁。所以粤语的乡下话其实是一种未规范的石硖话。  现代粤语的标准音,则是秦兵南下时带过来的秦汉雅言,这是一种从周朝的雅言传承下来的语言,也是最......  -----------------------------  【【【粤语的百越土著背景】】】  部分粤语人自欺欺人的美化洗白: 先自说自话粤语是古汉语,再转过头来以此说古汉语声调是8个、9个甚至11个声调。  考证过粤语声调变化跟壮侗语韵律相似性(尤其是粤语尾音发音方法,跟壮语太相似了)的语言著作不止三两本;至于古汉语声调数量,南朝沈约才不过定了四声,现存《唐韵》也是按四声分韵,从顾炎武起到现如今300多年的语言学家们最多提出的不过五个声调、多数都认为是四个,倒是咱们个别说粤语(尤其是广府话)的筒子牛,卫星一下子放到11个,可惜声调不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部分粤语人一为粤语吆喝,最先拿出手的就是保存最多古汉语发音,然后引伸到最正统最高大上什么的。甚至有外国人被香港人忽悠,信以为粤语是贵族说的高级汉语,所以香港文明有钱大陆贫穷落后,枉费精力学了粤语,来到中国才知道粤语出了广东就歇菜,普通话好学又好听。  有意思的是很少见到粤语人主动提及粤语里的百越土著元素,甚至有的人急不可待地撇清与百越土著的关系,说古时中原汉人南下时百越土著都或被杀或被赶走了。其实这侧面说明了岭南本土文化长期被歧视的惯性存在,哪怕被岭南这片土地养育了几百上千年的人,最愿意攀附的人文背景还是中原,对岭南本土人文非但不怀感恩,还要一棍子撇清的嫌弃。不自信的暴发户最卖力自我美化洗白。  其实粤语是古时中原汉语与百越土著语言的混成品,含有相当比重的百越元素,很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源自百越。情况就象现在新加坡人说的英语singalish,带有明显马来及华人特色的用法和口音。若干年后,新加坡人到处得瑟宣称singlish才是正宗英语,英国人可能不屑一般见识,但用历史事实教育一下狂妄者也是为了让他们少出洋相。  一些自我本土意识较强的香港新一代倒是开始愿意面对粤语的真实背景,以下转自港版:  介紹下新一代本土派的觀點 :  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粵語歷史歪論  喺網絡上好多關於粵語歷史嘅文章,多無真憑實據或者係牽強附會。「粵語起源 秦朝軍隊南征」、「粵語係雅言」等論述無視語言學事實,盲目無限上溯粵語發源歷史,或者強調子虛烏有嘅「正統性」。  不要忘記粵語的百越來源  壯族係侗台語中,語言同地理都同粵語最接近嘅分支,以下比較下兩者。  1.音韻系統出奇相似  - 粵語入便有分長短a 對立(殺/實、艱/羹 等),喺所有漢語族語言入便係獨一無二,但同壯語一模一樣  - 粵語有九聲六調,調類分合同壯語一模一樣,只係調值唔同。甚至連陰上變調都一樣。  - 部分粵語方言例如四邑同勾漏粵語,都有壯語非常常見嘅 内爆/先喉塞 濁音 [?/ ?b] 、 [?/?d]  - 精母[ts?]讀不送氣齒齦清塞音t,同原始壯傣語  - 部分粵語方言心母不讀齒齦擦音[ s ~ ? ],讀齒齦邊擦音 [?] 或 齒擦音 [θ],同壯語。  - 溪母[k?]部分字讀喉擦音[h]  - 部分粵語方言例如四邑片,透[t?]、定母[d]部分字讀喉擦音[h]  - 鼻音聲母讀為喉塞音 [?]  其實唔單止壯語同我哋相似,連泰語音韻都同粵語相近,當然唔及壯語近。所以大家聽泰文歌成日會聽到奇怪意思出嚟,覺得格外有趣。  2.詞彙  好多粵語嘅詞語,特別係核心詞同冷僻詞,無法喺漢語入便搵到可靠來源,但係喺侗台語系語言,特別係壯語入便,可以搵到音義皆明確對應嘅詞語。當我哋係同漢語冇接觸嘅遠端侗台語都搵到類似嘅詞語時,就可以確定係底層詞。  例子:  1)呢,近身指示詞 粵音 [ni 1] / [nei 1];壯語 [nei 4]  2)啲,(一)些 粵音 [tit7] / [ti1];壯語 [ti1]  3)嗱能,有關係 粵音 [na1 n??3];壯語 [na1 n??5]  4)孭,背起 粵音 [m?1 ];壯語 [ma5];拉珈語 [m?5]  5)甩,脫落 粵音 [l?t7 ];壯語 [luk8] ;臨高語 [luat7]  6)蛤,青蛙 粵音 [kap9];壯語 [kop7] ;標話 [kap7]  7)雞??,未生蛋之母雞 粵音 [k?i1 h??2];壯語 [k?i5 ha?6];標話 [kei5 h??6]  7)碌(柚),果 粵音 [l?k7];壯語 [l?k8]  9)蝦,欺負 粵音 [ha1];壯語 [ha1]  10)靚,漂亮 粵音 [l??3];壯語 [l??3]  11)冚,蓋上 粵音 [k??m2];壯語 [kom5]  12)冚辦爛,全部 粵音 [h?m6 p??6 l??6];壯語[h?m2 p??2 l??2]  13)捻,乳房/乳頭 粵音 [nin1];北壯語 [nom2];南壯語[nin2]  14)淥,燙 粵音 [l?k9] ;北壯語 [lok8];南壯語[luk8]  15)曳,差 粵音 [j?i6];壯語 [j?i2] / [j?i2]  16)閪,陰戶 粵音 [h?i1];南壯語 [hei2]   17)啱,合適 粵音 [?am1];壯語 [?am1]  18)辣,燙 粵音 [nat9];北壯語 [?at7];南壯語[nat7]  19)浪,漱;用水沖洗 粵音 [l??2];北壯語 [?ie?4];南壯語[la?4]  20)茄,糞 粵音 [k??1];南壯語 [k?i];水語 [q??]  21)囈,哀求 粵音 [??i1];北壯語 [??i3] ( 與粵語完全同音)   仲有好多我哋日常生活經常用嘅字詞,例如“巴閉”、“炆嗔”(唔耐煩)、“恰”(欺凌)、水“氹”、“吉”(刺)、“標”(噴出)、“批”(削)、“氹”(哄)、“奄尖”(挑剔)、“(油)億(味)(油酸敗味)”、“撚(化)”(作弄)、“甩甩咳咳”(凸凹不平)、“呃”(騙)、“徙”(浪費)、“搣”(捏)、“冧”(倒塌)、“攔”(地上爬行)、“馬蹄”(Water Chestnut)、“奀”(瘦小)、“諗”(思考)、“噏(藥)”(敷)、“舐”(用舌舔)  更多可以係地名見到,因爲地名通常唔會變,所以會保存非常古老嘅語言特徵。  1)洞(山間嘅平地) 沙螺洞、古洞、洞梓  2)滘(河既分叉位)大埔滘、滘西洲  3)輋(輋音邪或蛇,畲族聚居地)平輋、禾輋  4)涌(溪流)東涌、葵涌、涌背  5)塱(低窪地)塱原  6)墟(市集)大埔墟、聯和墟  雖然呢啲字可能可以用漢字寫得出嚟,但對比返漢語意思往往有出入,似假借字居多(例如“諗”,並冇思考嘅意思,一向都解“思念”、“勸告”、“審核”;但壯語入便 [n?m3] (壯文:naemj) 除聲調不同外,聲韻義同粵語完全相同)。當然我無法完全排除同源返借嘅可能,但當某啲字廣泛出現喺唔同Tai-Kadai 語言當中嘅時候(例如冇乜受漢語影響嘅泰語),就好難話呢啲字詞來自漢語。  有部分字例如“歪 [m?2]”、“凹 [n?p7]”等屬於訓讀字,非漢語來源可能性更大。  3.語法  由於語法不同比詞彙不同對溝通造成更大障礙,所以粵語語法同其它漢語基本相同,只有非常少嘅百越語遺留。  1)修飾詞後置  例如:  雞公、雞乸、雞項、碌柚  壯語同樣普遍將修飾形容詞放係名詞後方,例如 gaeq hong (雞項)、gaeq boux (雞公)。  相反,北方漢語普遍前置修飾詞,例如 公雞、火雞。  2)ABB式形容詞  例如:  粵:矮得得 [??i 2 t?t 7 t?t 7] 壯:[t?im 5 d?t 7 d?t 7]  粵:涼浸浸 [l?? 3 ts?m 6 ts?m 6] (壯語ts?m 解涼)  粵:熱辣辣 [jit 9 l?t 7 l?t 7] (壯語n?t 解熱)  粵語同壯語ABB 式非常普遍,例如應用顔色嘅“黃禁禁”、“青BB”。以上第一個例子更加係直接來自壯語,而二、三純粹將第一個字由壯語替換成漢語,後面疊字沿用壯語。雖然我地都可以係北方漢語搵到類似嘅形式(例如“紅通通”),但數量遠唔及粵語或壯語廣泛。  華夏本土主義者有一種選擇性無視嘅現象。佢哋會攻擊北方話混合咗胡虜語音,失去“華夏雅言”嘅精髓,粵語就反而保存華夏真傳。對於我哋粵語入便嘅百越底層,就完全無視。如果好似佢哋咁講,華夏講求純粹嘅話,粵語絕對冇資格稱爲“華夏”,因爲呢啲南蠻俚僚嘅影響,絕對玷污咗中華嘅精通。  以上是我睇過香港人本土派所寫最精準的粵語分柝, 這位熱血公民member 對粵語及漢語的認識比起黃霑陳雲陶傑嗰班老鬼廢柴勝過千倍
  @秦月汉关11
@南武柯篱驼夫
12:28:39  满奴今天干的很多辱汉行为,其实都是在挑战他们自己子孙的无耻极限。  他们把一切建立在他们子孙喜欢当满族的奴才而不愿意堂堂正正地当汉人的基础上的。  他们拼命忽悠当外族的奴隶是件光彩的事情,只可惜全世界人民都不这样认为。  因此,他们要成功地骗倒他们的子孙,要他们的子孙觉得当满奴是件很光彩的事情,就要改造全世界的羞耻观!!!  难度很高啊!!!!!  我们淡定地......  -----------------------------  @临川氏
23:16:11  你有没有注意到过一个问题:实际上越原生态的北佬,就越加接近满蒙~换句话说,无论从血统还是文化上来看,满洲人蒙古人才是最正统的“北方中国人”~这是我最近才明确的事实:最地道的“北方中国”文化物事,最经典的“北方中国”相貌均在满蒙。所以讲,若北佬这等货色会是中华正统的话,那就真见鬼了~  -----------------------------  【【【粤语曾是中国话的海外代表纯属国门不幸】】  广东人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先行者(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会冒险被当猪仔卖往海外碰运气),不少外国人过去很长时间以为粤语就是中国的官方语言,90年代后多了来自大陆内地的移民留学海外后才有改观。在中国本土,广东的方言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人文从来就是被嫌弃被瞧不起的,甚至有可追溯到古时的相关留言:《魏书》就形容广东人“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还有唐朝韩愈的“皆鸟言夷面” ,宋朝苏东坡说的 “面似猿声似鸟”,而且从唐代到满清都有广东官员被朝廷要求正音培训的历史记载,可偏偏就是这么个在自家里都端不上不了台面的方言,在外却代表了中国超过百年,也算一种国门不幸吧,但回看似乎也很合乎中华文化善守藏锋的传统,中原才是华夏文化的精华宝藏所在,让边角料先代表了中国,有如把最不堪的先放台上,接着上台的只会越来越精彩。在中原大地,过去许多殷实人家的门口都小而朴素,门后还有影壁遮挡外来的视线,到了庭院里边才多讲究,为的是不招人羡嫉与世无争地过日子。在一个重守轻商的国度,对外开放广州口岸割让香港 (英国人原想要的是长江出口处的舟山岛,大清不肯),就是岭南在当权者心目中的价值体现。长三角稍微发力,轻易能把珠三角给比下去,根本的原因在长三角的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更为优胜。相比岭南边陲,自秦汉被纳入版图后一直是中原人流放、逃难地,有如贱民、罪民的渊薮,人口素质可想而知。  广东话的一个特点是较多各种象声助语(或叫语气助词),临近的泰国话和越南话也有类似的情况,多象声助语是语言落后的一个表象,因为不利逻辑,而语言是讲求逻辑的交流工具。另外语言的发展也应该顺应听觉审美,因为人天性尚美,而广东话是出了名的难听,可想其之落后。
  民国时期,中山大学教授朱谦之曾对中国三大文化进行过比较。他认为,“北方黄河流域即代表解脱的知识,中部扬子江流域可代表教养的知识,南方珠江流域可代表实用的知识。”   黄河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汉字源于黄河流域,与黄河能孕育出”解脱的知识“有关,道家儒教的老子孔子都是黄河边上的人。能超脱实用,才有更上一层楼的影响力。  作为西方信息传递者的先驱,广东人是一百年前推翻旧制的积极参与者,但在革命后进入政府决策管理圈子的比例却很低,哪怕孙大炮也是得益于无能才被挂上总统之名。就说现在,广东有30年的经济大省地位,在中央核心圈一直没有一个广东籍的,这些现实侧面说明广东人当马前卒还行,但却不是玩政治的料。超脱不了‘稳食’的眼前实用,何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局观?  以下一段历史来自中山大学1930-50年代的校长许崇清先生: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但民国期间的国民党政府并不重视它。许校长上任不久,一次到南京教育部开会,教育部长数着十个指头表彰了十间大学,其中“中大”排到后尾,散会时他找部长说,“中大是国父创办的,排到最后不好啊”。谁知部长说:我没有提你们呀,我说的“中大”不是你们而是“中央大学”。新成立的“中央大学”超过了“中山大学”,令许校长忿忿不平。
  【【岭南从来不是华夏正统】】  1。华夏文明起源在中原的黄河流域,并从中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中原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感知思维,幅员辽阔的平原地理方便人文交融,这种天时地利的结合催生优秀的人文,辐射整个东亚的汉字道家儒教思想都诞生在中原的黄河岸边诠释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  2。华夏文化的精髓得益于融合而不是排他,有容乃大,所以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向积聚在中原的中心地带,也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之所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过去两千年里,除了南宋明初的国都曾短暂迁驻在长江流域的江南,其余都贴近黄河边上,并有北移的趋势,其中最北的北京是过去近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心,能成为千年国都就说明了北京在天时地理人文上有优势。  3。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从价值高端的中心向低端的边陲扩散的结果,岭南从来不是汉文化的开端源头,对汉文明从未有过值得关注的思想贡献,从来是被中原影响的承受方。自以岭南文化代表华夏正统,是辱没华夏,成全虚荣,可耻可笑。假如岭南是正统,就等同意味着华夏文明是不断被淘汰,从中心被逐到边陲的末路文明,何荣有焉。   4。对比中原文化的大气浑厚,岭南文化的特点是小众俚俗,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从来卑微,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彭大导和毒蚊子合作炮制的电影低俗喜剧,拥抱的就是岭南文化的低俗本质,是很本分的自我肯定。没有高大上的气质,就不要贪图高大上的帽子。
  【【【为什么粤语不配成为国语】】】  #fabu_anchor  楼主:gpwattim 时间: 23:08:00 点击:2828 回复:25   作者:@罗马战士 时间: 15:27:36  第二个问题:公共语言的设立的原因和语言本身的结构分析  世界各国建立通用语言的目的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方面,在民族国家中比较具有文化的共同认同,所以,就必须拥有共同的唯一的文化的工具,因此,有了标准英语(英式英语,其实就是以伦敦话为基础的,威尔士语和苏格兰语都与标准英语有明显差异)、标准法语(法国照样有方言),标准德语(德国跟别说了,情况更复杂,看看德国形成民族国家的历史,你会对他们语言的最后形成的情况而大吃一惊,我看过,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他们各地的德文文字还没有统一呢,更别说发音了,呵呵)、标准俄语(你能想象出来的语言热闹,应该都有);第二,各地区的交往也必须存一种共同的语言工具,这是很自然的技术要求。你觉的粤语很牛,我觉得四川话很美,他觉得湖南话天下第一,谁都不服谁,怎么合作?怎么交流?都希望对方“入乡随俗”,光一个合同的签订,就找8翻译,7种文字来签署!听起来都滑稽。因此,为了建立共同的沟通平台,各地区的人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这种平台可能是最强势的人所具有的优势,比如英语的情况,也可能是基于强势历史的一种妥协变体,比如普通话。  有人说语言就是沟通工具,方言和普通话都是一回事,这么说实际上面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语言的结构:基础功能是沟通的功能,高级功能是文化的功能。  所有的语言能够成为语言,其必须是沟通工具,而沟通工具本身又要涉及一个问题,哪种沟通工具能够被接受的程度高,这其中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总体接受程度和局部接受程度。普通话作为法定用语,具有的优势谁都知道,就是签合同还是不能用方言字体的。但是在广州,粤语具有局部优势,虽然我们无法判断这种局部优势到达怎样的比例,因为没有这种合理的语言调查。目前广州市网上调查和《南方都市报》等等干的调查,漏洞百出,谈不上能给出真实情况,想想看广州有多少北方的外来人口,这里工作,这里生活,已经是正式的广州户籍,怎么就冒出来90%的人是支持粤语的,说粤语的,难道这么大数量的外省籍人口就不崇尚自己的家乡方言了?就非要哭着喊着爱你这里的粤语?这一看就知道是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做了手脚,或者做了一个“有选择性的调查”,这不是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手段。  语言的高级功能是语言的文化沉淀总量,这一点普通话几乎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因为普通话是清代官话的演变而来,而说官话的人基本上要靠科举出身,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真正能够继承中国巨大文化遗产的人,官场上的文字和语言讲究远比地方上没有文化的村民要高妙的多,这种积累远比任何一种方言都雄厚的多,举例,还是四大名著,有谁是方言写成的呢,因为其浓缩了中国汉文化的精华,因此,其中的典故和成语,以及用描述的手法必然比任何一种方言精细和数量大。官话继承了历史的精华沉淀,形成了现在的优势。方言所具有的典故必然受方言使用区域和使用人的素质的影响,方言会有其独特的历史沉淀,但想和那些饱读诗书的聪明人,精华们比,结果不言而喻,无论是使用人的综合素质还是接触事情的多样性,方言都不行。就目前来说,还没有一本用方言写成的名著。粤语也一样。  有人举出资料说,粤语的文化底涵在于它发音的韵味,在于其念古汉语诗歌和其他文章的韵味要比普通话好,强!这也很容易理解。但是,这就说明有N种音调的粤语就写成名著了?我是不是还可以说粤语的爆破音太多,请起来嘎嘎作响的呢?大家不能因为其具有某种次要文化因素就以偏带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分析必然决定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不是并行的、平等的关系,而是主次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为主,方言为次。也只能有这一个结论。  语言当然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相对的。地方话的适应范围和文化沉淀一定比官话差,档次低,这是必然结果  一个小小的粤语之争,就能闹出轩然大波,原因何在,很多啊,包括教育的问题,对于一个封闭系统,里面的人时间久了,都可能成为乡巴佬。夜郎自大,很多支持粤语的人是如此,而相对的,很多认为汉语就是天下最美好的语言的笨蛋,又何尝不是?
  [[[ 为什么英国人明明看不起粤语文化却树立落后难听的粤语为香港的中文官话?]]]  4个主流华人社会中,大陆台湾新加坡都已在上世纪60年代前确立了以北方京腔为中文官话的语音标准,而香港是被英国人殖民超过130年后,在1967年华人为争取权益发生暴动的形势所逼下才确立了中文的官话地位,但却与众不同地选择了以粤语为官话的语音标准,为什么? 因为香港的主体是说粤语的? 但新加坡台湾的北方人口也只占极少数,新加坡1%可能都不到,与香港比只少不多,政府的政治立场都是反共,蒋介石自己说的是江浙方言,客家人的李光耀甚至不会中文,但依然选择了京腔作为官话标准。那香港与众不同的选择是因为英国人特别高看香港本土文化吗? 那请先看看英国人对香港人的礼遇:  1。香港人不可以在洋人集居的高大上地区居住。大家熟悉的赌王何鸿燊来自香港的一个望族何东家族,何东是个中殴混血儿,老爸是洋人,自己靠当洋行买办发家成了大富豪,然后想在高大上地区买房住下,有血统有钱有关系下依然要费了老大的劲拖了好久才被港督和政府许可。  2。香港人不能与洋人同学校,以防影响洋人后代的品格。何东捐钱建校,希望有教无类,华洋共处,但依然成不了事。  3。香港人不能出入高大上场所,不能在高大上酒店留宿。这些隔离政策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联合国出台人权公约后才被取消。  4。英国人嫌弃香港本土人的长相德行,在获得山东威海租借权后,特在威海招聘警察,然后派驻香港洋人集居的地区。香港现任特首就是威海祖籍的,他老爸当年就驻守在港督府。  5。香港人进入政府决策层是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确定香港回归后才开始多起来,直到1995年,也就是回归前两年,才将账本转给香港人管。香港的第二任特首曾荫权就是当年的首位华人财政司长。 (结合他后来当特首冒出的各种不堪再回看他在1995年的被任命,怀疑英国人腹黑可以有吧。这样的人进入决策层,可以后患无穷,就象清末民初的孙大炮。古训‘x人不可为相’有其道理。)  6。在香港的外国人为自己后代所选择的中小学教育多是国际学校,中文学的是普通话,并没有入乡随俗地学粤语。有一定中文能力的港督学的也是普通话,其中一位还是在香港大学完成中文学习的,学的也是普通话。  有此种种‘礼遇’的铺垫,英国人在殖民130年后舍弃整个华人社会已基本统一接受的京腔国语而特立独行地选择粤语为官话标准,会是安了好心?  49政权转换后南下了一拨外省国语精英商贾大户,尽管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却是后来掌控香港文化产业上层的主体,1970年前香港的电影及流行曲皆以国语为主要媒介,尽管香港的人口超过八九成源自岭南,说的是与国语大相迳庭的岭南方言。这些国语精英的社会能力文化影响力民族自尊心都较强,直接间接帮助酝酿了1967年反抗殖民政府的红色暴动。深谙文化审视能力和政治腹黑手段的英国人在暴动后意识到一山不藏二虎,欲借树立粤语为香港的中文官话去打压国语精英的影响力,并同时出台相关的传媒及教育法规政策,例如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还阻止学校教国语。有政府撑腰,又刚好碰上1970-80十年间香港经济10倍奇迹腾飞的配合,本来被国语精英所看不起的粤语华丽转身成了民间的强势语言,香港影视音乐也改以粤语为主,而同期海峡两岸却经历文化创作空间受制于政治高压有如真空,这让香港在强势经济基础支持下所出产的粤语流行文化在毫无竞争下轻易一枝独秀,有如华人世界唯一的精神娱乐食粮,让粤语狠狠地华丽了一大把,横跨近20个年头,2000年后才开始直线式微。  以上内容来自相关帖子: 粤语是靠英国佬强行“推粤”树立了香港中文”普通话“的地位    外围大环境促成的经济暴发户+低品位的娱乐文化当道,为低俗难听的粤语铺垫了后来的各种高大上创作,‘正宗汉语’,‘孙大炮神圣的一票’是其中较为广传的两笔。  实际上粤语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是各大汉语方言中进化最缓慢的,落后难听,交流效益低下,在中国一直上不了台面,从唐代开始就有粤籍公务员被要求正音培训的记载,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国学深厚,好像还是北大教授,但听过他讲课的留下的评论是‘见面不如闻名’,因为受不了他的粤腔。以英国人殖民全球建立日不落帝国所积淀的文化审视能力,英国人不可能对粤语人文地位卑微的历史事实没有认识 (否则49换权前英商的在华投资不会集中在中原腹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不会要求割让长江出口处的舟山,后因大清不肯才退而接受香港,且在1840-1950的一百年间在香港的投资建设并不积极,特别是对比德国在1900-1920年的20年间在青岛的基建投入) ,确立粤语为官话显然与这种文化认知背道而驰。  粤语成为香港官话再结合了香港暴发户经历后就有人自以为可以一洗晦气,开始各种显摆洗白。网上流传有不少这类帖子: 粤语是正统贵族汉语,广东人才是正统汉人,粤语差一票成了国语,孙中山大公无私的一票,普通话mandarin 就是"满大人"的满语,广东以北都是胡人,甚至连国外大学的学术网站也有这种论调。这些信息的始作俑者就来自香港
  [[[为什么在香港见到大嘴宽鼻的概率比北京要大得多]]]  口音于耳有如长相于眼,挺能影响观感的。说得一口京腔在中国就是无形资本。近千年的国都集攒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影响,京腔语音的悦耳就是有容乃大的诠释。  京腔的特点是多懒音儿化音卷舌音。卷舌音是较新进化形成的辅音,讲求舌头的灵巧,和听觉辨识灵敏的配合,懒音是为了省力,同时有助语音的流畅感,听起来较顺耳,儿化音有逗趣讨喜的意思,讨人喜欢自然是往符合审美上发展,人文交流频繁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的方言会有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家话 古汉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