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的专业有的分校企合作专业的坏处和普通专业,他俩有什么区别吗?学的知识和技能一样吗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
&&&&&&正文字号:【小】【中】【大】
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
邢清华 米靖
    【内容提要】系统地对我国当前关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专业设置应适应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要适应企业需求,教师聘任与培养要充分依靠企业,要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推行“订单”培养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是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所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 键 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邢清华(1987-),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15-0033-0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永恒的主题,不断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力求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制与机制。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比较冷淡的现象。许多职业院校苦于无法与企业找到合适的合作路径与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情况由多种因素造成,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院校对于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什么地位、扮演何种角色、发挥哪些作用没有清楚的意识。我们就学术界对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所应采取何种措施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总结与分析,力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楚的把握和认识。  一、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我国许多学者都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者们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主动与企业联系并积极地进行沟通,要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针对职业院校应如何转变观念,以及怎样主动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学者们普遍认为,牢固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先导,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改革和创新,克服畏难情绪[1],“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视行为,大力转变办学思想和观念,特别是改革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的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而且要密切关注与重视企业的兴衰,并善于引导企业,使其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在此方面,关于牢固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我国学者尚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流于泛泛而谈。  (二)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且服务于企业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但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更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积极寻找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有学者提出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的几种具体表现:一是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密切校企联系;三是改变传统的办学方式。关于怎样树立服务企业的观念,有学者提出,一方面,要适应企业需要办学;另一方面,在办学上由重学校教育转向重学习者的需要,由重课堂教学到重工学结合、由重理论传授转为重学生能力的培养[3]。也有人强调职业教育的产品就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行业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职业院校要牢固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时刻自省:职业教育的用户是谁?职业教育为用户做了些什么?职业教育还能够为用户再做些什么[4]?可以说,大家都强调只有依靠校方的积极主动,才能使企业真正感觉到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从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正轨。  (三)要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职业院校要把为企业服务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企业视为影响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全方位、深层次了解对方的需要[5]。为此,有的学者指出具体做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点扩大到面进而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其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应当形成多层次的合作[6]。  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适应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对校企合作的效果十分关键,要依据企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及时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兼顾自己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形成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针对职业院校怎样设置专业这一具体问题,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专业设置要适应企业的人力需要  职业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时,要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7]。要依照“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意识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诚信、敬业、爱岗,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艺,能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手脑并用型高技能人才[8]。  (二)专业设置应当有企业专家参与,并且调整要及时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要充分听取企业从人才使用的角度所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先派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征求一线专业人员意见,根据所合作企业用人计划确定有关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9]。也有人指出职业院校可通过深入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或者通过董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广泛吸纳经济界、企业界、科技界等专家人士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依据企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并及时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10],从而保证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时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三)专业设置要兼顾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避免出现不顾自己的能力与专长,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的局面[11],而是要兼顾地区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专业优势两个方面[12],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品牌性的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13],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院校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开发要适应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对教学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开发至关重要,职业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怎样进行课程开发,学者们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  (一)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突出实践性  一些学者提出职业院校要以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为主线,“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对实践的考核”[14]。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三个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不断补充学科、专业前沿知识[15]。还有学者认为课程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打破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课程,以减少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益[16]。  (二)要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  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时,一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可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方面,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效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资源,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认真分析[17],最终共同设置并确定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要适时对教学和课程进行灵活的调整  由于企业的工作岗位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要留有与企业需求对应的接口,适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开发适应岗位变化的教学课程,并及时把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还有学者从超前应对经济结构的变革考虑,认为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跟踪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积极跟进,需要建立一套自适应机制和运行控制机制,并逐步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以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引导,对专业实施“预期诊断”和“预后诊断”[18]。  四、职业院校的教师聘任与培养要充分依靠企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与培养对于顺利进行校企合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如何聘任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基本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学校负责教师的学历提升,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养成,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企业负责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19]。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工艺流程、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而且能够熟悉不同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用人标准、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20]。还有学者提出,专业课教师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或维护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以后教学时的案例、课程设计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时的题目、毕业设计时的课题[21]。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一些学者指出,单纯依靠学校引进和自我培养教师是不行的,还要要求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22],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学者提出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流动充实”的思路,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精心培育兼职教师队伍[23]。针对这一问题,还有学者指出职业院校要为聘请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建立兼职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计量和岗位津贴分配等制度,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管理的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校企合作实践的积极性[24]。但目前我国学者对如何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及其教师资格等问题研究相对欠缺。  五、职业院校要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中,建立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要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可以在基地实践中得到最基本和最先进的技能训练,更能得到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工作作风、企业管理、安全保护、心理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针对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基地的管理、人员的配置等问题很少涉及。  (一)职业院校要在内部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由于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接受学校合作办学方面,除非有某些方面的需要,很多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25]。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要在职业院校内部建设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26],来解决学生实践教学难的问题,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职业院校要与企业一起建立校外培训基地  职业院校完全靠自己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着订单、市场以及运行成本等诸多问题,因此,不仅要建立做学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培训基地,还要与企业一起建立具备多专业实习、实训功能的校外培训基地。职业院校要将校内培训基地与校外培训基地紧密结合,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从而提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水平。  关于如何将校内外培训基地紧密联系,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各地应形成分工合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并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或行业基地网络。这个网络分为三个层次:在职业院校内建立的基地;职业院校或校企结合的、以产业化方式运作的基地;企业实践基地[27]。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四个统筹”:统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统筹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与规模、功能与结构、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统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践学习与企业员工培训、岗位实习与产品生产、生产与科研等多种功能;统筹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资源[28]。  六、职业院校要推行“订单”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即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等。还有一些学者按照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划分,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或者是分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各职业院校在长期实践中又形成了许多其它模式,例如全程合作教育模式、“五位一体”校企联营模式、“整合—互动”型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教学模式、“六个结合,六个促进”、“六位一体”合作教育模式、“蝴蝶”校企合作模式等等。  许多学者认为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应主要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即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29]。它可以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30],关于职业院校怎样实施这一培养模式,一些学者认为在签订用人订单后,学校应根据企业要求来制订培养方案,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组织实施教学,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31]。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仔细分析,将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阐述这一模式在本校运用的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与运行的条件。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来构建最符合校企双方需求的、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教育模式。针对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有学者提出要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32]。还有学者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利益诉求确定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灵活改变校企合作的模式;而且还要创建政府主导、学校协调、企业参与的联动合作模式,全面实施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促使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33]。还有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进行,要根据专业要求、地区经济状况及主客观条件,选择符合各自发展的模式[34]。  七、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应当实施的其他举措  针对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应发挥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在提高科研能力、建立管理机构、建立制度保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等几个方面采取一些适当的举措。  (一)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与企业共同合作  一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带动校企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与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学校的社会地位就难以提高[35]。关于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如何提高科研水平,有学者指出职业院校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寻找课题,承接项目[36]。还有学者提出,要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校企双方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技术攻关[37],通过科研把校企双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职业院校要主动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校企合作才能有长期发展的组织保障。针对如何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要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知识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8]。还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不仅要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样的管理组织机构,更要在校、院、系等各个层面与企业建立组织联系,并在学校层面构成一个整体[39]。还有一种观点是从三个层面来构建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一是在学校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领导和管理机构,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40]。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各个组织机构的功能与管理、如何有效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要规范校企合作,必须有系统而完整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关于如何建立与建立哪些制度,有的学者从教学的角度指出要立足于校企合作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准备、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建立由企业参与的学生素质和技能的综合评价体系。把学生到岗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强化对实训的过程考核[41]。  还有学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术、生产、营销、人事、劳动、财务诸方面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在人员、分配、管理职位等方面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估、监督和约束的保障制度,形成监督有效和约束有力的管理格局”[42],为校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学者已认识到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此问题也有了一些分析,但是关于如何确保这些制度公平、有效、及时的发挥作用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四)文化与企业共融  校企合作中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学校文化,一种是企业文化。随着对校企合作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毕业时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要以自身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使自身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并且职业院校在吸纳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加强衔接,又要有所隔离,让企业文化中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文化成分接近或渗入学校文化,同时有效地隔离企业文化中不利成分。要选择文化适宜的企业进行合作,但是不能原封不动或者生搬硬套地引进企业文化,要对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进行适当的修缮和拓展[43],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互动与融合。  关于校企文化共融的主要途径,有学者提出“校企文化共融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三是邀请企业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内容展示”[44]。从整体上说,我国学者从文化角度对校企合作开展研究的较少,大部分学者只是认识到校企文化共融的重要性,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也很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2]陈锡宝,朱剑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误区及化解途径[J].探索与争鸣,2010(4).  [3]韩秋黎,石伟平.企办高职院校发展问题思考[J].职教通讯,2007(1).  [4]魏崴.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5][8]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6]樊玉萍,季静.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7]孙俊台.校企合作共建紧缺人才基地,产教结合再创职业教育辉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9]方向阳.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模式[J].职教论坛,2003(1).  [10]金恩平.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再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2005(2).  [11]徐健.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12]姜向荣.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13]王贤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1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15]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  [16]任双喜.加强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8).  [17]陈增红.校企合作“双向参与”、“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18]姜大源.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  [19]唐智彬,石伟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  [20][23]吴彬.校企紧密合作,持续提升双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  [21]董建强,陈雁.“校企合作”是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  [22]尚先云.浅谈高职教育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  [24][41]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2).  [25]董大奎,林冶.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6]周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7(5).  [27]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8(11).  [28]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9]高霞.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层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30]史国栋,眭碧霞,赵佩华.校企深层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31]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32]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3]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34]周鸣阳.经济学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35]池昭梅.坚持双赢原则,加强校企合作[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36]刘复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37]易丽.试论我国校企合作的变式——基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38]李丽娅.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9]陈解放.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发挥主动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40]苟建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2]曾小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43]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  [44]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文档附件:我的小孩爱玩,我想送他到江汉大学高技能校企合作班SMT专业,问一下学校的管理情_百度宝宝知道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研 究
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物流专业的分析
(1.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 要:物流人才作为上海市的紧缺人才之一,企业需求旺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原因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不对企业的“胃口”。那么怎样才能使“产品”适销对路呢?校企合作无疑是必然的理想选择。本文从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入手,提出问题,然后结合上海中职校物流课标中对物流专业的岗位群,梳理出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了专业建设指导、“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学、证书鉴定六种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后,本文就我国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校企合作。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9(b)-0050-03
“中远”、“FedEx”的资深员工组成专业建设
委员会,对目前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得出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第二步:企业专家和
2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职教课程研究人员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
国外的校企合作开始于18世纪中叶,发的需求进一步转化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推展到现在已有较成熟和普遍的运用。典型的出职业描述和工作任务分析,最后归纳出专业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第三步:由企业专家、职(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教课程研究人员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将专业能与继续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学力和非专业能力分解为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徒制”、日本的“校企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最后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工厂”等。而我国的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洋务建和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一步步的“推导”过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程和企业实践人员的全程参与,最后呈现在学用”,开设了船政、机械、电讯等实用性和职业生面前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基性较强的学科与学校,还开设了企业的附设学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换而言之,这样培养出堂,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来的学生必定具备物流企业需要的能力,从而
那什么是校企合作呢?对于这一点学术能顺利实现就业。界没有统一的论断。本人比较认同刘力在他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董事的《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一文会下的院长负责制类似于这种模式。从1997中的定义: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年成立以来,学院邀请了德国博世(BOSCH)、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2 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飞利浦(PHILIPS)、诺基业(NOKIA),美国旭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了企业人才需求的层电(SOLECTRON)、艾默生(AMERSON)、三的教育模式。次和素质要求:人才需求的层次根据由多到少星公司(SAMSUN)、明基(BENQ)、超微半导
国内的文献研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依次为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级研究人才、复合体(AMD)等十几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进入董了归纳,包含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每年型人才、一般工人和一般研究人员;而企业对
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本文更多地从职业院毕业生人才素质的评价中,34%的企业认为需一度的董事大会上,董事企业都要审议院长的校的实际出发,侧重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要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20%的企业认为年度工作报告,向学院提供产业发展的前沿信力培养,所以更多地是强调企业对于学校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下图数据充分说明了社息、技术岗位能力需求的准确资讯。董事会作
会对于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同时对目前学校“输血”功能和完善学校的“造血”功能。基为学院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从制度层面
础此,本人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全面合作和部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保证了学院总的办学方向符合企业需求。分合作。其中全面合作包括专业建设指导和“订专业知识普遍失望。(图1)(2)“订单式”人才培养。单式”人才培养,而部分合作包括学生顶岗实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标准的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综合性的校企合作模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学、证书求,中职校物流专业分为四个专门化:物流运式。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按订单培养成为解鉴定四种具体的模式。输、仓储与配送、口岸物流、物流营销,各自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法宝。实施如下:学校与企2.1 全面合作模式的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业磋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1)专业建设指导。同时,从上表的物流岗位群中,我们可以教学计划先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要使职业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适合企业归纳出物流专业的专业技能包含:采购谈判技共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然后交给企
能、物流业务销售技能、仓储配送业务技能、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培养目标和方案业指导修改,从而把企业的需求变成实实在在运输协调组织技能、国际货代单证处理技能、的制定。校企合作进行物流专业建设可以分的课程体系。三年级下半学期或者四年级到
为三步走(如图3)。第一步:邀请和聘用物流行物流软件应用技能、物流信息处理技能。很明对应的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业有一定公信力和话语权的企业如“中外运”、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显,这些专业技能单单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无
①基金项目:此文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财经类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2007jyxm283。
作者简介:杨静(1981~):女,湖南长沙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财经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物流教学研究。
王峥(1975~):女,江苏无锡人,讲师,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财经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多年从事现代物流专业、金融事务专业的教
学管理和研究工作。
袁平红(1978~):湖南长沙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产业集群。50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我国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从2001年的1所发展到今年上半年的218所,在校生3万余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突破1000所,在校生约30万人。就在学校源源不断培养出“产品”的同时,我们却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我迫切需要人才:,但我找不到人才。”一位民营物流企业老总为求贤纳才可谓费尽心机。他去过不少院校以不低的薪水招聘过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但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只有理论,缺少实践经验,心气又高,不好用也很难用。这样的评价在人才市场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到底怎样的模式才能培养出物流企业需要的“优质产品”。
法实现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最
好的途径莫过于校企合作。(图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研 究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奇瑞汽车公司合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自2005年下半年起,奇瑞公司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已基本确定密切型合作办学框架,奇瑞公司向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下就业订单,共同培养学生,在级的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机电工程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7个专业实行合作办学,由奇瑞公司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并建立汽车实训基地,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培养人才。目前合作班的学生已有450名,毕业后将被奇瑞公司优先录用。2.2 部分合作
(1)学生顶岗实习。
学校在最后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物流岗位实习,给每位学生配备特定的岗位,并安排“师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以安排“轮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对物流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做出比较为今后的岗位选择做好准备。
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可以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⑵实训教学。
物流专业的应用技能需要靠实训教学来实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现,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上万元的物流软件、几千块的货架还可以承受得起,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综合实训软件、自动化立体仓储设施、自动分拣设备是无力购买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只能购买“精装版”物流设备――设备模型,但模型的功能无法和“货真价实”的真家伙相提并论,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校企合作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极佳的解决途径。
实训教学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把课堂搬到企业。依托物流企业现有硬件、软件,让物流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认识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体验操作流程,学会接单、下单,熟悉目前物流企业使用的仓储软件、运输管理软件、港口码头使用的集装箱软件、出口企业使用的报关报检软件。第二,引导企业为学校出资或合作建设实训室,增加和更新物流实训的软、硬件,同时可以根据某个企业的实际建设模拟的物流经营场所,从而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教学上成功地运用了校企合作。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挖掘办学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3栋实训大楼,筑巢引凤,与物流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了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职业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校门。而作为新兴专业的物
流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如何高效率地建设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途径有二个:第一“引进来”,,把企业中的物流人才如高级技工、仓储员、运输调度员引进学校,然后对其进行教学规范的培训。第二“请出,去”,组织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上岗实践、培训,或者由教育机构组织教师参加实践培训。
书作为合格与否的标志。由于证书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将会较大地提高教师参加的积极性。此外,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应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进修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从而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
(4)物流资格证书认证。
资格证书是对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最好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更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获取工作的重要砝码。目前物流证书门类很多:如上海中职校课标中规定了四个物流专门化相应的证书要求。此外,还有英国皇家物流,劳动部的物流,国家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证书。那么怎样的证书才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真实反映?从而让企业相信和接受呢?答案就是学校和物流行业中成功的大型企业、物流行业协会如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等积极合作,共同研制符合物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认可程度。
3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
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展开,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主要有:
学校和企业对开展校
图1 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图2
物流专业的专业技能结构
表1 物流专业就业岗位序号就业岗位
校企业合作模式之专业建设流程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5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研 究
技与产业化,2006(10).
[2] 王亚妮.校企合作的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
业技术教育,2007(7).[3] 贾文胜,周小海.实践“双证融合”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4]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李进,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7] Robert.Learning from Experience:Enhanc-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areer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Z]..
[8] 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basic/
index.shtm)。
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合作中利益分配问题,尤其是企业获利不足缺乏动力;校企合作中法律的缺失;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存在“真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认为应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着手。
3.1 政府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共同研究协调本地区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重大事件。定期表彰支持职教发展的企业,并给予物质奖励和政策优惠。对有校企合作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2 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是在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开展的。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从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3.3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让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最有效办法
就是变企业用人为有偿化,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的更明确,有利可图。这样可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单方面向企业寻求合作的现状,增强企业的主动性。此外,学校和企业要联合制定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制度,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校企合作无疑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和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本文主要从全面合作和部分合作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尤其是具体个案的比较分析将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1] 互动.合作.共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
(上接49页)
的,逆向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与一般案例教学法相比,逆向案例教学法还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律师角度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在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扮演的角色更象一名法官,他需要从复杂的案情中以及双方当事人针锋相对的观点中,通过判断分析,运用法律原则和原理,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做出判断或判决。而逆向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则象一名接受当事人委托的律师。当事人在向律师介绍案情时,常见的情形是,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当事人往往详细、反复强调从法律角度上对他毫无意义的情节,而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反而被一带而过。这就需要律师能够在当事人给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挖掘对案件具有价值的事实。逆向案例教学法中的教师和学生正犹如当事人和律师,教师给出的案件情况,有意漏掉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象律师一样去思考、分析并引导当事人逐步找到与案件有关的全部事实和证据。
(2)有利于从记忆的更深层次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记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做回忆。显然,一个人对于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比能够达到再认程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一般的案例教学法,因为把案件的所有资料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案情对比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这一过程对知识的运用是一个再认的过程;而在逆向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最初给定的仅仅是案件的基本信息,其余的案情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挖掘出来,学生要结合案件回忆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涉及对知识的回忆。可见,通过逆向案例教学法能够深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2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一般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往往被复杂的案例搞得千头万绪,进而失去兴趣,往往对案例不能了解深入,不能较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而逆向案例教学法,学生从呈现案例阶段就开始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也从这一阶段就开始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案情,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能够更好地完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的案例教学,学生容易局限于给定案例的具体情况,被动地在围绕某一具体案件寻求解决办法,思路容易受到限制。而逆向案例教学法,从仅仅向学生勾勒案件的最基本情况入手,案件向何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涉及的知识点就可能不再局限于给出的案情中,学生的一些解题思路可能完全超出教师事先设定的范围,甚至能找到比案件最终判决结果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基本上是按照其预先设计好的层次进行的,相对而言,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较容易。
4 采用逆向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成功运用逆向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更离不开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选取的案例应难易、繁简度适宜。逆向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呈现案例过程的层次性,太简单的案例无从分层展开,太复杂的案例展开的层次太多,不易把握。因此,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考虑案例的难度及其所涉及知识点。
(2)确定最开始呈现给学生案例的基本情况即位于第一层的案例情况时,应考虑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水平。设计第一层的案情时,
一方面要包括该案件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点所相关的案例情况也应包含其中。比如,每个案件都涉及管辖权问题,假如学生已经对此知识点很好地掌握了,而且本案管辖权问题又无特殊之处,相关案件内容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
(3)应围绕案例涉及的知识点、难点,有层次地设计呈现案例的问题情境。确定了呈现给学生案例情况的第一层之后,应结合该案涉及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迁移情况,分层设计提示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展开讨论。
(4)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逆向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呈现案例阶段采用逆向展开的方式,其中的分析讨论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其它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在合班大课教学中,可采取变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合班课人数较多,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可以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要求教师将案情资料从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整理,逐次发给学生,在每次给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充分后,再发给第二次补充资料,然后再小组讨论,依次类推。各组经过多轮的充分讨论,可以挖掘出许多知识点,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本质上也是逆向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 祝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
我国的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8(5).② 该命名受启发于钟道隆先生的“英语学
习逆向法”.
③ 美国法学院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充分
的预习,学生对案例在课前可能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学生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的接收是概括的,不分层次的.
④ 叶朱.经济法概论案例集[M].上海: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4.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