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领导形象的特征琵琶女的形象及其意义

琵琶女的形象 - 图片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
琵琶女的形象
来源: |人气:60 ℃|时间: 9:09:36导读:《琵琶行》预习案,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另外注意环境变化、时空变迁等: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正是琵琶女的乐曲引起诗人兴趣,弹奏琵琶乐曲是明线,1、文中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你怎样判定的?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描写第一次琵琶曲?,明确: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
《琵琶行》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一、整体感知
1、本诗每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概括一下。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提示:判定文体性质,记叙性文字概括时主抓对象和事件,另外注意环境变化、时空变迁等: 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过渡:问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寻找表达主要情感、揭示主要哲理、问题本质的关键句,同时过渡一下,作者的这种感悟是何引发的,正是琵琶女的乐曲引起诗人兴趣,激发诗人的感受,引起诗人的共鸣,她的经历也让诗人唏嘘,其实本文就是围绕这对最重要的主客体和因果关系展开的,那么想一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没有明暗线?)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没有明暗线?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弹奏琵琶乐曲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
二、局部探究
1、文中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分别在什么地方?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再穿插一个问题:三次演奏的情境有何不同:板书:
2、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基调,你怎样判定的?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描写第一次琵琶曲?
明确: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悲凉哀怨。
怎样判定的: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明确: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第二次演奏的琵琶曲是本文的重点。本处的琵琶曲旋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明确:(具体到相关句子概括)婉转流畅
在这里要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应大声速读。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读时应轻缓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读时应轻快有力。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读时应流畅。
幽咽泉流水下难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潮部分应读出雄壮激昂。
请学生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4、第二次演奏的琵琶曲的旋律和第三小节所写琵琶女的身世浮沉契合不契合,请分析。
(1)第一曲是前奏曲。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白居易听到此曲想到自己贬谪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欢快曲。琵琶女弹奏此曲时陷入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当时她红极一时、色艺双全、艺压京城、艳盖群芳,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白居易听到此曲可能回忆当年高官厚禄、才华横溢、名满朝野的骄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弹奏此曲时,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艰涩凝滞。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颜直谏贬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愤曲。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
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引起压抑在内心的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琴为心声,乐曲的变化与琵琶女的情感起伏和身世的遭遇相照应。“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演奏前调弦校音的准备工作,此时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面对着陌生而又热心的客人,简单而又盛情的酒宴,琵琶女重操旧艺,昔日喧闹奢华的情景,刹那间重现于眼前,此时百感交集,心潮激荡的心情如同在她手下同时拨动的大小两根弦上所演奏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而“间关莺语花底滑”的乐曲犹如黄莺啁啾,甜润、悦耳、欢快、流畅,正像琵琶女一生当中最亮丽动人的日子,此时琵琶女仿佛回到了从前。然而时光如水,青春易逝,琵琶女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走投无路的她委身为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生活再次将她推向无情的深渊,琵琶女的心冷了,泪流干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不正像琵琶女此时的苦涩死寂的心灵吗?她卑贱的身份,凄凉的身世,她那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苦之恨,面对陌生人,她如何开口,怎会开口?那次第正是诗人笔下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从无声的低谷猛然间爆发出的高亢激扬的乐曲,那是琵琶女在期待,在挣扎。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琵琶女的命运犹如一片美丽的绸缎,最终要被社会这只无形的魔手撕得粉碎,那正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5、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描写第二次的琵琶曲?
a, 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喻体都是人们常见常闻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平常的乐音被作者有浓有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地穿在一起,把读者的灵魂摄起,去追随那清冷的琵琶曲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草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b, 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叠词、双声叠韵。
(1)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
(2) 双声叠韵:间关、幽咽等。
(3) 效果:直接模拟声音,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的感人形象。 c, 侧面烘托的手法。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d, 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乐声婉转流畅
激越雄壮。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e, 以无声写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空间的运用。试想,
若琵琶女收弦后,是“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浮波”是怎样一番情景?喝彩虽也是对琴艺的衬托,但比起“悄无言”来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那一片嘈杂将会掩盖了美妙的余音,毁了这一片的静谧。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f, 通过演奏者的神态、动作来写。
(1),“转弦拨轴”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
(2),作用:交代音乐层次,从而更好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6、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最后一小节中琵琶曲的感人力量?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三闻琵琶的效果:“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写尽音乐感人力量。
其作用:把音乐效果与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7、对应几次的琵琶曲,作者有相应的几次感受。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琵琶曲时的心情吗?
明确: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不明就里刚刚接触、听完整一曲加琵琶女自述身世情意相近想通、自伤身世产生共鸣情意相融,铺展成带有普遍意义的俗世沦落之悲)
明确:夜送客、秋瑟瑟、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如果不是一曲悲歌,怎会如此让诗人和朋友忘神,都暂时淡忘了正经事(送行和离开),充满幽幽不尽之愁的心灵一下子被俘虏了。
(插入:白居易音乐造诣也颇高,他或许能听得出曲中意。历史上曾留传过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的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 白居易是懂音乐的人。他是琵琶女真正的知音。这样一个懂音乐的高手,给了琵琶女的演奏一个很高的评价:如听仙乐。)
8、诗人第二次听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琵琶声中渗透的两人哀怨愁苦的缕缕情思,虽然他们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沦落天涯的命运却完全一样,体现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甚至诗人为人生有着普遍意义的俗世沦落之
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word文档、外语学习、党团工作、考试资料、办公文档、行业论文、教程攻略以及琵琶行导学案制作教师版(最新)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琵琶行说课稿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储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
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
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
,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
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址:安阳市殷都区梅东路15号网址:#url#邮箱:#url#电话: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
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储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4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顺畅地朗诵课文。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让学生进入情境,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两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钟子期,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
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录音的朗诵技巧,然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三)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达到有感情的朗诵的目的。
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方面,采用小组讨论方法概括琵琶女的艺术形象和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由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来引出作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对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从而得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文章主旨。
五、课后作业:流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小组长监督(这样达到背诵的目的)板书设计
琵琶女白居易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要是用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的方法来达到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用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程,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下面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请思考回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
(这一环节,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也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反馈巩固新知识,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从三个方面去鉴赏这首诗歌诗的方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
北京市外事学校于岚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语文组的于岚。今天在这儿,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简单地交流一下这堂课的思路,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依据标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依据标准
教学大纲中对部分做出了具体要求: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本堂课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及情感教育培养,体现教材特色。
二、说教材
《琵琶行》是高教出版社出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中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文欣赏。欣赏这些古文,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境界,并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欣赏水平。
《琵琶行》是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与《长恨歌》并称为白氏“感伤诗”中的双璧。全诗讲述的是作者贬官江州次年秋地某个月夜偶遇琵琶女的经历,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说学情
本班是烹饪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同时白居易的诗句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在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欣赏运用比喻描摹音乐的语言艺术和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文章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通过品味修辞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赏析精彩的音乐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以及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读说写共同发展,学以致用。
(二)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琵琶行》这篇诗歌的教学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总结段落大意。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者表现音乐、抒情达意的高超技巧。第三课时是对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讲解。我今天的说课内容选取的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次课我们读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现在让我们来听孙道临老师的朗诵,欣赏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同时体会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
1、听范读。思考问题: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2、分组讨论刚才的问题。
3、教师点拨,学生回答问题。
(1)明确问题: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这一层也是乐曲的高潮所在。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让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作者在描写声音时从哪些方面入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因为学生使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还能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友谊,提高了能力。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总结答案:诗人,没有简单孤立地写琵琶声,而是结合琵琶女的动作、心理、听众的感受以及周围的环境来写的,在直接描写音乐时,又巧用比喻来写,把音乐写的淋漓尽致,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琵琶声变得具体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优美而惆怅的琵琶音乐。依次对应诗句如下:
①弹者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②弹者心理: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③听众感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周围环境: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把抽象化为形象可感。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⑥诗人通过使用叠词使音乐更加形象,更加动听悦耳。比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3)提问学生: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有什么作用?(让学生举手回答)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老师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应来说明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是通过“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言,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机,不由
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息息相通的情感,是那么忧愤、哀怨、凄楚、苍凉,是整个音乐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4)提问学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让学生用原文来回答)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熟悉。
老师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与听者内心情感的起伏。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背诵这一部分
第五环节: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初步训练他们用语言艺术描写听觉这一手法的能力,我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试着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六、教学特色
2、课堂教学忠于文本。教师为主导,问题设置逐层深入。
3、学生为主体,根据问题开展讨论。
4、质疑为主线,有问有答加强理解。
七、说反思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二)做的不足的地方:
(三)一些思考: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相关帖子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