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如何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查看: 36097|回复: 2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793 小时桃币86799 阅读权限200积分326158帖子主题精华19UID1273557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793 小时桃币86799 阅读权限200积分326158帖子主题精华19UID1273557
  推荐人:张贵勇
  推荐书目:
09:40:18 上传
  (美)理查德·洛夫 著,自然之友 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推荐理由:
  在电视、电脑和网络包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越来越多表现出与大自然隔膜、缺乏想象力和同情心乃至过度肥胖、心理抑郁、暴力倾向等令大人们手足无措的毛病。《林间最后的小孩》及时说明了自然缺失带给儿童的不良影响,也借助令人鼓舞的案例说明与自然重修旧好的路径。该书对生活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的当代、孩子越来越远离自然的今天有着非常深刻的警示意义,其振聋发聩的程度不亚于当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
  内容简介: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断裂,他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这是第一本系统总结自然缺失症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作者介绍:
09:41:13 上传
  理查德·洛夫,知名儿童权益倡导人,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作家,长期关注并投身于自然,家庭和社区领域的事务。现任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主席。该组织旨在发起国际性的儿童与自然连结的运动。目前也是克莱姆森大学的访问学者。他长期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章杂志发表文章,1984年至2007年间为“圣地牙哥联合论坛报”专栏作家。2008年,获得美国奥杜邦奖。如今,他是两个男孩的父亲。
  专家点评:
  一直以为欧美国家的情况会好些,因为他们更为崇尚体育和户外运动,城市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也更密切一些。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打破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的确,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透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历程,揭示了正变得日益强大的导致儿童与自然疏离的新因素。
  ——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
  作者自述:
  自然体验并非可有可无
  理查德·洛夫
  上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个孩子,我一有机会就到附近的林子里玩耍,钓鱼、搭树屋,沿着每条小径遛我的小狗班纳。每年我父亲都带着全家去做“海龟救援”。我和哥哥抱起穿越乡间小路的海龟们,避免它们被往来的车辆伤害。有些海龟还会被带回家和我们住上几个月,这让我直接了解到什么是关怀和最简单的自然保育,当然也了解了海龟。这些家庭活动对我意义重大。在我两个儿子小的时候,我给他们讲了这些故事并称之为“海龟传说”。
  现在的世界已经很不一样了。我们的社会总是把自然当作日常生活以外的存在,如同SUV车窗外掠过的梦境。就连美国国家公园的景致也未能幸免。从年,每年国家公园的访问量都在稳固上升,最高时达到每人每年平均参观1.2次。但是在接下来的16年间,造访国家公园的游客数量减少了25%。部分原因就在于儿童与自然之间逐步加剧的割裂。
  由于整个社会不断移向室内,我们也看到大学里有关自然保育项目的参与度越来越低,入门级的露营设备销量下降,骑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自行车工业和零售信息》显示,2000年到2004年间,儿童自行车的销量减少了21%。还有迹象显示,团队运动的参与也在减少。与此同时,儿童的肥胖率显著增加,糖尿病成为社会议题,多动症和儿童期抑郁症继续困扰着家长。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不幸的是,在过去5年间,开给儿童的抗抑郁处方比例增长了一倍。
  在我写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这本书的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的感知能力被禁锢,觉得孤独和压抑。我们一直在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忽视自然,它却恰恰是我们治愈身心的良药,而且不费分文。虽然自然体验并非万能灵药,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自然环境中的户外体验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它是健康的童年成长不可缺失的元素。有超过100项针对儿童与成人的研究表明,与自然相处可以减轻压力。同时也有别的研究显示,即使是5岁的小孩,也会因为与大自然的接触而明显改善多动症的表现。
  2005年美国加州教育部的一个研究发现,课程中能够有机会沉浸于自然环境的学生,比在传统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在科学测验中的成绩高出27%。同样地,参加户外活动的孩子在考试成绩中明显更好,尤其是科学科目。这些研究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是我们曾祖母的时候凭本能就知晓的,也是我们自己骨子里早就明白的: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玩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但是,就算父母都了解并赞同这些观点,也都渴望带孩子走出户外,依然难免会有想象力贫乏的时候,这时就会面临不知干点啥好的困境。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没有机会在童年获得自己的“海龟传说”,而这正是《我爱泥巴》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詹妮弗·沃德创作了一本让父母也能渐渐了解大自然的书,虽然父母要用它来指导孩子们亲近自然。孩子和父母一起,学习如何观察和欣赏最基本的自然趣味。这些趣味就来自于手沾泥,脚踏水的体验。让发现变成分享的经验。在我看到书中的内容之前,我从没想过要收集自然素材然后尝试建个鸟巢,但这个提议真是引人入胜。我没试过也知道作者的话是对的:“就算我们能用上双手,在搭窝筑巢方面还是被小鸟打败了。”
  我们并不需要多么难得稀有的景致,也不需要特殊的装备:只要翻翻这本书,找到恰当的季节——也可以随意选择搭配——某个活动就会跳进你的眼帘,然后就出门吧!我说“不动”的活动,是因为有很多活动是特意设计成让读者“慢下来”的,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并发掘内心的感知。其中有一个关于下雨的游戏,简单得让人迷惑,但又意味深长,能让任何好动的人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听听雨声,它让你感觉到什么?”
  当孩子们在田野中玩耍,在自然生态的园林中嬉戏,他们所有的感官都得到舒展,这是他们看电视时做不到的。这里有丰富的乐趣、意义和体验在等待你——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共享的故事。
  精彩书评:
  都市孩子为何患上自然缺失症  & && && && && && && && && && && && && && && && && && && && &&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
  秋天有些刺眼的阳光下,女儿已经在水边玩了半个小时,她用小棍不断地拨弄着水里的一只青蛙,试图激怒它,让它从水里跳到即将残败的荷叶上来。因为圆明园的湖边潮湿,她不得不隔一会儿就调整一下自己蹲着的姿式,以便自己不会顺着斜坡滑到水里。
  虽然自己兴致盎然,可她很孤独,因为没有孩子和她一起分享快乐。周日的圆明园游人很多,然而像她一样七八岁已经上学的孩子却少能看到。那些学龄前儿童也只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在水泥铺成的路面上。
  这个场景非常像美国专栏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新书《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描写的片断。唯一不同的是书中类似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中国。从这一点来看,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儿童是全球性的:远离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和汽车里度过,电脑、电视是他们最喜欢的“玩具”。他们宁可放弃去看海、去爬山,而选择待在房间里,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理查德·洛夫是一名儿童权益倡导者,并长期关注儿童与自然议题。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儿童与自然疏离割裂的现象,山川、森林、溪流、原野已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即使特意去寻找有时也难见踪影,这些都是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喜是忧,已经不用争论。
  2006年,一家名为“世界未来社会”的机构预言:“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将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如今的孩子相较于他们的前人花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正越来越少。”
  那么到底为何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夏天看天上的银河、听泥塘里的蛙鸣,秋天捉螃蟹,冬天堆雪人,是现在为人父母的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然而现实的悖论是:为人父母者一面回味着自己有趣的童年,叹息今天孩子的不幸,一面把孩子赶进各式各样的课外班,学奥数、学英语、学乐器、学书画,不让他们有一点时间哪怕是在人工建造起来的公园里奔跑一会儿!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一方面在对孩子们说着自然的可贵,一方面却言行不一——过度的消费和贪欲让森林消失、江河污染,变形的教育让孩子远离自然,内心扭曲。
  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但是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情况似乎更为突出。
  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的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自己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可是最有趣的是以下这个数据: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可见,虽然我们的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是我们城市的孩子与自然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谁又能否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无关呢?试想,一个从小就对动植物和自然失去兴趣的孩子,他对生命的热情从何而来?一个从小就与自然割裂的儿童,长大后又怎么能有社会责任感和对地球人类的使命感呢?事实上,创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大科学家们的原始导因,也源于那些童年时关于河流、树木、田野、天空与雷电的记忆。
  1962年问世的《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标志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上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的民间环境运动,继而影响到全球。可是,几十年过去了,环境保护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一直并行并进。《林间最后的小孩》再一次发出了声音:儿童与自然之间已经出现了“令人惊异的断裂”,并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于结论上的忧虑,而是总结了众多领域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定量分析。该书还分别从家长、老师、教育者、政府等这些“自然缺失症”真正制造者的角度,提出了治愈这一断裂症的药方。其中包括:父母如何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教育者如何将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丰富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城市规划者又如何打造出绿色大城市,让孩子能够在家门外感受一下自然本色。目的只有一个:不想让孩子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本文系李新玲发表于日《中国青年报》文章,链接地址)
—————————————— 相关链接 》》》 ——————————————
“向教师推荐教育经典”之第1期:《夏山学校》
“向教师推荐教育经典”之第2期:《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向教师推荐教育经典”之第3期:《致青年教师》
中国教育新闻网社区——桃李网官方群:。欢迎大家加入新群!验证:(请注明所在省份和身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5 小时桃币189790 阅读权限100积分203766帖子主题精华0UID1786549
自娱自乐的人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5 小时桃币189790 阅读权限100积分203766帖子主题精华0UID1786549
孩子们已经不认识山林了,该拯救。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5 小时桃币189790 阅读权限100积分203766帖子主题精华0UID1786549
自娱自乐的人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5 小时桃币189790 阅读权限100积分203766帖子主题精华0UID1786549
现在的农村小孩,也不再上山了,家长不让去,山林对他们失去了兴趣,不正常。
Powered by《林间最后的小孩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由(美)理查德?洛夫著,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4年出版发行,图书总页数为269页,实体图书定价:28.00元,IBSN号:978-7-
林间最后的小孩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txt,pdf,doc,epub下载为网友发布,原创作者为[(美)理查德?洛夫著],若侵犯版权,请立即()删除。
本站收录了该图书的购买信息
林间最后的小孩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网上书店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力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