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钠能与硝酸反应吗不知道是浓硝酸与铜反应还是稀硝酸

如何鉴别氯化钠和亚硝酸钠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鉴别NaNO2和NaCl的方法
1.稀AgNO3和稀硝酸
利用Cl-及NO2-和Ag+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是否溶于稀HNO3
Ag++Cl-=AgCl↓ Ag++ NO2-=AgNO2↓ AgNO2+HNO3=AgNO3+HNO2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中入0.1 mol·L-1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溶液,并向其中滴加几滴0.1 mol·L-1硝酸银溶液 两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2 mol·L-1硝酸并振荡,一支试管中的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上方出现出红棕色气体,此为亚硝酸钠的试管;另一支试管中沉淀不消失,为氯化钠的试管。
2.酚酞溶液或pH试纸
利用NaNO2溶液水解呈碱性,能使酚酞变浅红,而NaCl溶液呈中性。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值也可以。NO2-+H2O≒HNO2+OH-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
1%酚酞溶液 分别往0.1mol·L-1未知(亚硝酸钠或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1%酚酞溶液。 变浅红色为亚硝酸钠溶液 需要微热
pH试纸 分别用pH试纸测定0.1 mol·L-1未知(亚硝酸钠或氯化钠)溶液的pH值。 一种溶液的pH值为5-6,为氯化钠溶液;另一种溶液的pH值为8-9,为亚硝酸钠。 实验中氯化钠溶液由于溶入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溶液呈弱酸性,而并非氯化钠本身显酸性。要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可以使用新煮沸的蒸馏水及时配制氯化钠溶液,且不宜久置。
3.2 mol·L-1H2SO4溶液
利用NO2-和H+反应生成HNO2不稳定会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实验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NaNO2+H2SO4 = NaHSO4+HNO2 , 2HNO2 =NO↑+NO2↑+H2O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2 mol·L-1 H2SO4溶液 取1-2g亚硝酸钠晶体于小试管中,加1-2mL水溶解。趁此低温条件,沿试管壁逐滴滴加2 mol·L-1硫酸 溶液呈浅蓝色;放置一会后,试管内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且能嗅到刺激性气味。若是氯化钠晶体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说明:液面下生成的亚硝酸(HNO2)不稳定,会分解成蓝色的三氧化二氮(N2O3),液面上的N2O3会分解生成红棕色气体NO2。反应需酒精灯微热,若冬天室内温故而温度较低,可以用手捂一下小试管。
4.0.01 mol·L-1 KMnO4溶液(酸性溶液)
利用NO2-的还原性5 NO2-+2MnO4-+6H+=5 NO3- +2Mn2++3H2O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0.01mol·L-1 KMnO4溶液 在两支试管中均加入0.01 mol·L-1KMnO4溶液和2滴2 mol·L-11的硫酸溶液,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1 mol·L-1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溶液,摇匀。 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后,KMnO4溶液由紫色褪去,加入氯化钠的溶液,KMnO4溶液紫色不变色。  若不酸化,则褪色很慢。
5.0.1mol·L-1KI淀粉
利用NO2-的氧化性2 NO2-+2I-+4H+=2NO+I2+2H2O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0.1mol·L-1 KI淀粉 分别取1mL 0.1mol·L-1亚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0.5mL0.1 mol·L-1碘化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再滴加2滴2 mol·L-1硫酸和2滴2%淀粉溶液,溶液颜色变化 加入0.5mL 0.1 mol·L-1碘化钾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或更深;再滴加2滴2 mol·L-1硫酸和2滴2%淀粉溶液,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黑色,此为亚硝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中不用淀粉溶液的话可以在试管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试管后,四氯化碳层呈紫色。这个实验以及其它几个实验,如亚硝酸钠与硫酸亚铁铵反应、与重铬酸钾反应等,作为学生实验可以考虑改为微型实验。将所使用的溶液装在10mL的眼药水滴瓶中,做实验时,将滴瓶中的试液滴1-2滴在点滴板上,没有点滴板的学校,可以用表面皿或玻璃纸代替。这样可以在看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同时,减少试剂用量,且亚硝酸钠及氮氧化物的排放也少,对环境也好。
6.加入(NH4)2Fe(SO4)2溶液
利用NaNO2的氧化性 NO2-+Fe2++2H+=NO+Fe3++H2O
加入试剂 实验操作要点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加入(NH4)2Fe(SO4)2溶液 在两支试管中均匀加入1mL0.1mol·L-1硫酸亚铁铵溶液,溶液呈淡绿色;再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若加入先后无明显现象,则加入的是氯化钠。溶液呈黄色则加入为亚硝酸钠溶液 说明:由于蒸馏水中会溶有少量氧气,所以配制硫酸亚铁铵溶液应用煮沸的蒸馏水现配现用,防止Fe2+被氧化为Fe3+影响实现效果。
1、从两者物理性质的差异鉴别
氯化钠是立方晶体,或是细小的结晶粉末,呈白色;而亚硝酸钠是则斜方晶体,略带有浅黄色,通过两者外观上的差异可对它们进行初步鉴别。
氯化钠的熔点为801℃,亚硝酸钠的熔点为271℃。把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置于同一小块金属片上,用酒精灯对金属片加热,先熔化的是亚硝酸钠;用酒精灯加热不熔化的是氯化钠。
1.3溶解情况
氯化钠和亚硝酸钠虽然都溶解于水,但是两者溶解度却大不相同。温度对氯化钠溶解的影响很小;而亚硝酸钠极易溶于水,且溶解时吸热,其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在室温时,称取1g等量的亚硝酸钠和氯化钠分别置于小试管中,加2mL水使其溶解。由于亚硝酸钠溶解时吸热,一支试管中的溶液温度显著下降(5℃左右),且固体逐渐溶解,此为亚硝酸钠的试管;另一支试管为氯化钠的试管。
2、从两者化学性质的差异鉴别
2.1 盐的氧化性
2.1.1与硫化钠反应
亚硝酸钠可与具有还原性的硫化钠反应,生成单质硫;氯化钠不与硫化钠反应。
2NaNO2+Na2S+2H2SO4 = 2Na2SO4+2NO+S↓+2H2O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ol·L-1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溶液,加入1mL0.1 mol·L-1硫化钠溶液,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硫酸酸化后,一支试管中析出乳黄色的硫,为亚硝酸钠溶液;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氯化钠溶液。
2.1.2与铜丝反应
铜丝在亚硝酸钠的存在下,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但铜丝在有氯化钠存在的情况下却不与盐酸反应。铜丝、亚硝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
Cu+2NaNO2+4HCl = 2NaCl+CuCl2+2H2O+2NO↑
2NO+O2(空气)=2NO2(红棕色)
将光亮的铜丝插入装有2 mol·L-1盐酸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在试管中加入1-2mL0.1 mol·L-1亚硝酸钠后,铜丝缓慢溶解,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溶液逐渐变成深绿色,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逸出,能嗅到刺激性气味。若使用了氯化钠溶液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2.1.3与木条反应
熔融的亚硝酸钠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与碳或木条反应;而氯化钠熔点较高,且不与碳发生反应。
在试管里装入1-2g NaNO2晶体,待加热溶化后把木条(或火柴梗)伸入熔体,木条迅速猛烈燃烧,闪烁出红色的火光,试管壁发黑。待试试冷却后加水溶解残留物,检验溶液呈强碱性。
说明: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NaNO2(溶融)+3C=2Na2O+3CO2↑+2N2↑
亚硝酸钠是硝酸钠的分解产物,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实验中,木条与熔融的亚硝酸钠反应在,并未达到其分解温度。这里氧化还原反应直接发生在+3价的N和C之间,而不是亚硝酸钠分解生成的O2与C反应,所以笔者认为这一实验还是体现出亚硝酸钠的氧化性,而非亚硝酸钠的热不稳定性。
2.1.4在水果切面上反应
在苹果(或梨、桃、萝卜、马铃薯等)的新鲜切面上,选取距离较远的三个点,其中两个点分别滴上2-3滴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另一个点作为对照点。静置2-3min,滴有亚硝酸钠的点褐变(氧化)得最利害,颜色最深,滴加氯化钠的点颜色较浅,而对照点在2-3min内基本不变色。
说明:亚硝酸钠与其水解产生的亚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亚硝酸钠是一种弱酸强碱盐,因水解呈弱碱性反应:NaNO2+H2O≒NaOH+HNO2(pH≈9),此时氧化性较弱,但在水果等汁液的酸性条件下氧化作用增强。另外,苹果中的过氧化氢脱氢酶在空气中也易被氧化,所以苹果切开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切面也会变褐。滴加亚硝酸钠后加速了它的氧化,使其变褐速率加快。
2.1.5与饱和氯化铵溶液反应
饱和氯化铵溶液与饱和亚硝酸钠溶液混合后加热,能产生氮气,可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NH4Cl+NaNO2 = NH4NO2 +NaCl NH4NO2=N2↑+2H2O 总反应:NH4Cl+NaNO2=N2↑+NaCl+2H2O氯化钠不与饱和氯化铵溶液发生反应。
取1-2mL饱和氯化铵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1-2mL饱和亚硝酸钠溶液后,将试管微热,试管中溶液激烈反应并产生大量气泡;用点燃的火柴条抻入试管中,火柴熄灭;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代替饱和亚硝酸钠溶液重复实验无此现象。
说明:加入饱和亚硝酸钠溶液的试管在加热后,产生的气体并无刺激性气味。若只加热饱和氯化铵溶液,溶液沸腾后也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氯化铵溶液受热后并没有产生氨气。
2.2 盐的还原性
2.2.1与重铬酸钾反应
亚硝酸钠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表现出还原性。如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时,重铬酸根被还原为三价铬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K2Cr2O7+3NaNO2+4H2SO4= K2SO4+3NaNO2+Cr2 (SO4) 3+4H2O而氯化钠不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
2.2.2与溴水反应
亚硝酸钠能与溴水反应,使其褪色。反应方各式为:NaNO2+Br2+H2O=NaNO3+2HBr。而氯化钠不与溴水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均加入1mL溴水,两支试管中再分别逐滴滴加0.1 mol·L-1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溶液,摇均。加入亚硝酸钠后,溴水褪色;加入氯化钠的溴水不褪色。
2.3亚硝酸的特征反应
低浓度的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能与对-氨基苯磺酸和α-萘胺发生重氮化反应,呈粉红色;氯化钠不发生此反应。
在极稀的亚硝酸钠溶液中滴加1滴6mol·L-1的醋酸酸化,再加1滴对-氨基苯磺酸和1滴α-萘胺,溶液呈粉红色。
说明:若NO2-的浓度太大时,粉红色很快褪去,并转化为黄色溶液或褐色沉淀。此实验原理常用于比色法测定亚硝酸钠的含量,具体可参阅相关资料。
试题答案:A、亚硝酸钠和氯化钠外观与氯化钠相似,均是白色固体,根据颜色不能区分,故选项错误.B、亚硝酸钠和氯化钠都有咸味,根据味道不能区分,故选项错误.C、亚硝
6-氨基青霉烷酸----英文名称 6-Aminopenicillanic acid物化性质白色晶体。熔点208-209℃,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抑菌能力
是防腐用的,微量。如果按照食用盐的量放进去就没法吃了。
适量的还是可以的,就像三聚氰胺在牛奶里的比例都是一个道理
亚硝酸钠是有毒物质,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和柠檬酸钠可作食品添加剂,有防腐作用,只是不能过量。
千万要注意用亚硝酸钠代替氯化钠所腌制的肉类,如果食用了未煮的亚硝酸钠腌制的肉类,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严重的甚至死亡。
首先金、钯都能溶于王水: HNO3 + 4HCl + Au
====NO↑ +
亚硝酸盐中毒多发生于猪,其次是牛、羊。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突然、经过短急、粘膜发绀、呼吸困难、很快倒地昏迷、窒息死亡,死前放血或死后剖检,血液呈酱油色。对该病的治疗
排除过敏体质的原因,亚硝酸钠应该是元凶。亚硝酸钠是有毒性的,环保型的切削油都不含该物质。
亚硝酸是N(III)对应的含氧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6.0E-4,只能存在于很稀的冷溶液中,溶液浓缩或加热时,就分解成H2O和N2O3,后者又会分解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氯化钠与硝酸银的反应方程式.氯化钠是NaCl还是Nacl2?为什么要加稀硝酸?是氯化钠之前加还是反应之后加氯化钠与硝酸银的反应方程式.氯化钠是NaCl还是Nacl2?为什么要加稀硝酸?是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之前加还是反应之后加?为什么会被其他离子干扰?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nacl 先加稀硝酸,因为会有碳酸根离子干扰,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是白色,但碳酸银也是白色,所以就要用稀硝酸除去碳酸根离子
碳酸氢铵与草木灰(K2CO3)混合使用可以吗?
碳铵不能与钙镁磷肥或草林灰混合,因为后两种肥料都是碱性的,混合后会加速碳铵分解为氨挥发而损失氮素。碳铵也不宜与氯化钾混合放置过久,因氯化钾吸湿性大,碳铵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分解而加速氨的挥发。碳铵可以与过磷酸钙混合,因过磷酸钙一般是酸性的,而且混合后有部分转变为磷酸铵,可减少氨的挥发,但是如果该种过磷酸钙含酸较高,容易吸湿,混合后堆放过久也会有氨的挥发,所以混合后以尽快施用为宜。
硝酸不和氯化银沉淀反应吗?
谢谢回答。。。
因为硝酸也是挥发性气体,而且比HCL的挥发性更强。 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如下。 1。生成气体,沉淀,或水。 2。生成比反应物更难溶的物质。 3。强酸制弱酸。不过有一个特例。硫酸铜和硫化氢反应制硫酸,因为生成硫化铜这种难溶物,所以反应能进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NACL+AGNO3=AGCL沉淀+NANO3
氯化钠是NaCl。加稀硝酸可以检验生成的氯化银沉淀,只有氯化银沉淀和硫酸钡沉淀于硝酸不反应,在反应之后加,用于检验沉淀成分。银离子易与卤素原子相反应,所以会干扰。碳酸氢铵与草木灰(K2CO3)混合使用可以吗?
硝酸不和氯化银沉淀反应吗?
谢谢回答不可以。原因上面说的挺全面。谢谢你的回答。Thank you。。。。。。-,-...
不可以。原因上面说的挺全面。
谢谢你的回答。Thank you。。。。。。-,-
扫描下载二维码铁.铜和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一个铜失去两个电子生成一个铜离子 两个铁离子得到两个电子生成两个亚铁离子.
在浓硝酸中,由于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得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膜,阻碍了铝与硝酸的接触和进一步反应.所以,浓硝酸中,铜为负极,给出电子,被氧化;铝(氧化铝)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Cu-2e=Cu2+正极:2NO3- + 2e + 4H+=2NO2+2H2O总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
铁铜原电池和氯化钠的反应实际上是铁的吸氧腐蚀,并不是铁和氯化钠反应.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单是把铁放在氯化钠中,如果有氧气也能反应.
& 再问: 嗯嗯,,写的挺好,,就是字不好,嘻嘻。采纳啦 再答: 努力练字ing~再问: 哈哈 再答: 。。再问: 知道高考流程图一般考什么金属反应 再答: 我才高一。。再问: 。。。。
第一个问题你说的对,一开始铁被钝化,就原电池来说确实是铁做负极,但是就高中知识来说,就考试来说不会要求细致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一开始不稳定的状态是不用考虑的,高中化学只考虑稳态.第二个问题,氧化铁中也有电子,而且它本身还是离子,导电不是只有自由电子可以导电,你想想活性碳棒里面也没有自由电子,为什么它可以导电?至于为什么可
按照课外参考书的说法:正极:2NO3- + 2e- + 4H+ = 2NO2↑ + 2H2O负极:Cu - 2e- = Cu2+
这样理解,钝化后,表面是氧化膜,就是氧化物,氧化物能溶于酸,先发生溶解,然后再与稀硝酸构成原电池.Al 表面也有致密的氧化膜,但Al 也能溶于酸啊.嗯,一样的.高中化学.
正极是铁,铁在冷的浓硝酸中钝化,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做为负极.不过,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减小,铁会变成负极(3Fe+8HNO3==3Fe(NO3)2+2NO↑+4H2O),铜变成正极
铁钝化,铜做负极;
错.因为铁在浓硝酸中钝化,所以铜与浓硝酸反应,是负极.
铁和浓硝酸快速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即为钝化,只有当硝酸变稀,溶解了氧化膜,才能与铜形成原电池
在浓硝酸中,由于铁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反应,铜作负极.负极:Cu - 2e- = Cu2+正极:4H+ +2NO3- +2e- =2NO2↑+2H2O总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在稀硝酸中负极:Fe - 2e- = Fe2+ 正极:4H+ +NO3- +3e- =NO↑+2H2O
解析: 因为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所以铜中负极,铁为正极. 负极(Cu): Cu- 2e-= Cu2+ 正极(Fe): 2NO3- +2e- + 4H+ = 2NO2(^) + 2H2O总反应: Cu + 4H+ + 2NO3- = Cu2+ 2NO2(^) + 2H2O 再问: 明明是浓硫酸,怎么写个浓硝酸的反应,虽然
原电池的话 铁做负极 每摩尔铁失2摩尔电子 FE-2E=FE2+铜做正极 溶液中的H离子得电子变成氢气 H+ + 2E=H2铜电极上产生气泡
铁的标准电极电位=-0.44V;铜的标准电极电位=0.337V;银的标准电极电位=0.799V;所以,铁铜电池电动势=0.337-(-0.44)=0.777V;铁银电池的电动势=0.799-(-0.44)=1.23V.铁银组成的原电池反应快
我来逐个回答你的问题问题一:铁和稀硝酸反应若写化学方程式,那么铁过量与硝酸过量有什么区别?若铁过量,则应该生成硝酸亚铁,若硝酸过量,则应该生成硝酸铁问题二: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氮,而水和二氧化氮又会反映,那为什么两者会同时产生呢?此时即便生成水,量也很少,则溶液仍是浓硝酸,不与二氧化氮反应;如硝酸消耗很多,生成
原理:负极释放电子,化合价升高,正极吸收电子,化合价降低事实上Fe原子和Cu原子都可以置换出Ag离子,但是Cu原子置换出Ag离子后,变成Cu离子,同样可以被Fe原子置换出来,因此宏观上来看就只有Fe原子与Ag离子的置换反应,只要Fe不耗尽,Cu原子就没机会置换Ag离子. 因此Fe原子失电子变成Fe离子,Ag离子得电子变
Fe + 4 HNO3稀 ==== Fe(NO3)3 + NO↑ + 2 H2OFe + 6 HNO3浓 ==== Fe(NO3)3 + 3 NO2↑ + 3 H2O(只会部分反应,产生质密氧化膜,不在进行反应)3 Cu + 8 HNO3稀 ==== 3 Cu(NO3)2 + 2NO↑ + 4 H2OCu + 4 HN
6组,铝作负极,铁,铜,银作正极3组,铁做负极,铜,银作正极2组,最后,铜作负极,银作正极
在稀硝酸中负极:Fe - 2e- = Fe2+ 正极:4H+ +NO3- +3e- =NO↑+2H2O 总反应:3Fe + 8HNO3 =2Fe(NO3)2 +2NO↑+4H2O 再问: 为什么没生成三价铁 再答: 是这样的,铁与稀硝酸的反应,如果铁过量,则应该生成硝酸亚铁,若硝酸过量,则应该生成硝酸铁再问: 那在后一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稀硝酸和碳酸钠溶液混合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
C.硫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
D.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解析: A中H+与CO反应;B中Cl-与Ag+反应;C中SO与Ba2+反应。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铝和浓硝酸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