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对错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学意义上的资源是指一切生产要素

当前位置: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描述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描述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状态的经济模型,旨在确立一项衡量经济政策和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其特点是,在一种变革中,获益者得到的利益足以弥补利益受损失者的损失。它要求一项经济政策能够从长远提高全社会的效率。下列事项中,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是①国家扩大营改增范围,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提高②市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政府收入减少,但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更好发展③国家完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得税税制,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加,但高收入者缴税增多④某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近期利润可能减少,但劳动者收入可能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国家扩大“营改增”范围,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提高,最终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故题肢①正确;题肢②与题意说法错误,错在了“政府收入减少”;题肢③与题意无关;题肢④符合题意,也符合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故答案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描述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主要考查你对&&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分配制度分配原则
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好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准确把握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
&(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图示: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低、中、高、合法、非法)4、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个性问题: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也存在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的途径(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坚持平均主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实际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富裕”。想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程度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因:
&(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4)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其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②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③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例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发现相似题
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描述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9253238083255067243721127823147703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大都信奉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学真的不实用吗? - 知乎1028被浏览104247分享邀请回答30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劳动力是劳动者素质技能在生产中的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力发展和发挥,是生产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其发展和发挥的程度,又受社会关系及其制度的限制。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都是经济制度中的基本权利,它们的归属和由之派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是衡量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劳动力发展和发挥程度及其所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内在制约机制。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角度,对劳动力所有权进行了规定,但他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权问题进行论证。马克思以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前苏联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片面突出生产资料所有权,否认,乃至排斥劳动力所有权。这是旧体制的重大缺陷,严重阻抑了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及发挥。近年来,有人又直接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劳动力、劳动者视为“生产要素”、“资源”的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配置方式或机制”。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利于明确劳动者的权利,阻碍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劳动力的性质及其所有权和由之派生的权利进行新的探讨。  所有非劳动者统治阶级,都把劳动、劳动力、劳动者视为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而他们对劳动者的统治和利益才是经济的主体与目的。统治者的利益,不仅要占有不是他们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还在于对整个经济过程和劳动者意识、行为的控制。这一点,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里得到系统的表述:劳动、劳动力、劳动者,是财富生产,从而也是经济的“要素”或“资源”之一,是与作为资本体现的工具、原料、机器,以及自然力、管理同等的。这对于以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家来说,是最正常也是“应该”的。这种观点贯彻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历史过程,但先后也有一些差异。斯密和萨伊强调的是“要素论”,萨伊在对斯密的观点做了条理化后写道:  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①  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协同进行生产工作”,“这三者是创造产品所不可缺少的因素”。②萨伊甚至提出了“人的劳力”、“自然的劳力”和“机器的劳力”三个概念,以表示三者同等重要。  萨伊的“三要素”论,成为后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经济观,虽然在具体的论证上有所差异,但这个基本经济观却一直坚持并贯彻下来。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2版)中,他所归纳的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中,就有一种是这样的: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资源(土地、劳动、设备、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如小麦、牛肉、外衣、音乐会、道路、导弹),并把这些物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③  他本人又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④  将“要素”变为“资源”,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的新变化,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把物质财富作为主体,“资源”是财富生产的“要素”。如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是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其目的就是所谓“效益(利润)最大化”。由于作为“资源”的各“要素”是平等地在“协同”中生产财富的,因而,它们也就应平等地、和谐地取得财富的一部分,即劳动资源的投入者得到工资,机器设备资源的投入者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经营管理资源的投入者得到利润。  站在“财富”所有者的立场,将劳动力、工具(设备、机器)、土地、管理等统称为“要素”、“资源”,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然而,“财富”是物,它是没有立场的。有立场的是人,是作为物质财富所有者的人。就像欧洲封建领主制下的圣典主义者以“上帝”的名义“布道”,实则维护领主贵族利益;中国集权官僚制下的儒家道统论者以“天命”名义来“教化”,实则是维护官僚地主利益一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财富增长”名义所论说的“科学”,也是为物质财富的所有者谋取利益,是其经济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这三或四、五个“要素”中,唯独没有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显然,他们是生产的统治者或支配者,是配置别人,而不被别人“配置”的。当资本所有者还在自己经营其企业的时候,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强调的是“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而当资本所有者逐步退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改由其所雇佣的专门经营者来经营管理时,却又把“管理”作为一个要素加进“资源”中。这表明,资本的所有者也是物质财富的化身,是“资本的人格化”,又是经济的主人和支配者。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似乎“上帝使者”般的公平和公正,实际却是为了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将整个经济过程都资本化了。以物质财富为主体,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那么,就不应讲求经济的人性,人也和物一样,都是财富增长的手段,不论其劳动和消费,都要服从于物质财富这个主体及其增长的目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者利益和意识的概括,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不可能形成或认可上述观点的。劳动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自己等同于自然物和他们所制造并使用的工具的,更不会把自己的生产物视为自己劳动和经济活动的主体。虽然劳动者在阶级统治之下,会被迫认可自己的被支配地位,接受统治者强加给他们的意识,也会觉得自己在经济过程中只能是一种“要素或资源”,但从他们内在意识而论,他们相当明确:劳动者的能力及其发挥,是生产及全部经济活动的主体,而物质财富只是其劳动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手段。  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基础活动,当然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也要制造工具和各种设备来改造自然物。但经济过程的主体和主动方面,只能是人,而非物。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地球就存在了,那时自然物怎么没能成为经济的“要素”呢?至于工具和设备,其“物自体”,依然是自然物质,只有经过劳动改造其结构和形状,才能为人所用,也只有经人的使用,才是工具和设备,从原始人的木棒和石器,到今天的机器、电子计算机,无一不是如此。  自然物经过人的改造,成为可供人消费和继续劳动手段的物质财富,也才成为人的经济活动的“要素”和“资源”。但人的劳动和劳动的人并不是“资源”,也不是与自然物和生产工具、设备相等的“生产要素”。  物质财富是人劳动的结果,它凝结了由劳动的作用而对象化了的人性。自然物的性质和形态是自然的,它并未考虑和照顾人的需要。动物只能适应物的自然形态,人则敢于并能够在意识的支使下,改变物的形态,使之适合人的需要。劳动集合了人的意识、需要和交往这些人生的本质要素,它对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运用,才创造了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的体现,也是人本质和人性的体现。没有经过人的劳动而改变结构、形态和功能的物质,不是财富,也不属于经济的范畴。  整个经济过程中的主体,就是,也只能是劳动的人。经济过程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又具体表现为各种行业、部门、企业,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有相应技能的人的活动。这些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以自己的个体行为,集合成社会总体的经济,这里既有人的个体性和总体性的统一,又有人的思想性在起作用。经济是人的基础性创造活动,也是人性的基本体现。在人素质技能已经发展但还达不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根据并针对已经出现,但还不很充足的剩余劳动产品,形成了阶级,从而也促使人类发生分化,少数人不再劳动,而以暴力方式支配劳动者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劳动,虽然他们也有劳动的能力,但阶级统治的制度却促使他们片面地针对人本质中的交往要素,来控制社会生活的各关节点,并由此支配他人的交往和行为。在他们身上,由于人本质核心要素的放弃或丧失,因而人性中所残存的动物一般性的野蛮成份占了主导。他们的利益,在于无限制地消费,他们的手段,就是利用暴力或意识来控制人。把自己的智力和体力都用于对劳动者的支配和管制上。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就形成一种幻觉:社会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他们“领导”所致,他们是人类的引路人和督促者,如果没有他们,那些愚昧到只会劳动的人早就灭绝了。被“领导”者都是天生的瞎子,只有在他们的“领导”下,才知道怎么走路。  在这些不劳动的“领导”者们的观念中,确实劳动者与自然物和生产资料同样,都是他们所支配、所主导的经济的要素或资源,特别是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这些要素或资源都还原为一个单位――货币之后,这个命题不仅正式成立,而且能够平等地计量。只有将劳动者归结于物质财富的要素或资源,不劳动的“领导者”才真正骄傲地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而那些被控制了交往和意识的劳动者,为了最起码的消费,不得不屈从“领导者”的意志。去从事被“领导者”厌恶并视为“负效用”的劳动。这种被迫的劳动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人本质被异化的活动。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本质在劳动这个核心要素的导引下的发展,也是不断克服人性中动物一般性的野蛮成份的过程。阶级社会中这种动物一般性的野蛮成份主要的表现,就是以暴力所施行的阶级统治,而将劳动和劳动者只视为财富生产的“要素”,“资源”的观念,又是其重要内容。人类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就是消除阶级统治,使劳动者以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身份,真正成为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  而这,也就是克服将劳动者视为物质财富生产的“要素”或“资源”的观念的过程。当劳动者摆脱了不劳动者的统治,消除了使劳动异化和外化的经济制度,他们的本质得以实现和发展,对劳动的观念也必然发生改变。而那些过去的不劳动者也在被迫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恢复了人的本质,他们的后代也以劳动者的身份生活于世,因而,将劳动和劳动者视为财富生产“要素”、“资源”的观念,也就因失去了其现实的基础而消失。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规定的“资源”,应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设备,它们都是物质的,或自然产生,或经劳动加工,是经济主体劳动者所面对或使用的客体和手段。  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另外两种“资源”:经营管理或技术,实则都是劳动的特殊形式,而非作为客体和手段的“资源”。  ①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75-7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②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第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③萨伊:《经济学》(上),第4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④萨伊:《经济学》(上),第4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15楼刘永吉是一个老实人,他总会把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道理,劳动创造财富,产品为国人消费总是最先考虑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仰者。如果要更好,那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生产者放弃眼前利益,把就业稳住。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比如中国的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支持[0]反对[0]
14楼回[12楼] 评论人宏微观察网友:
&&&& 先生,您好!先生过谦了。之前就比较关注先生评论,先生果然高论,学生佩服。
&&&& 亦即增强执政者、资产者、劳动者三方的博弈,希望达到一种力量的均衡,促使国家朝着“保证劳动者成为其绝大部分劳动成果的消费者”方向而行。
&&&& 学生以为然,但觉得需要加强民众的声音,增强老百姓的话语权,还须广开言路广修信息渠道,以保证三方的确保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展开博弈,待“群发事件”发生已经是社会病得较重了。
&&&& 期望国家真的能朝着先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支持[0]反对[0]
13楼[11楼] 评论人秦川人网友:
&&&&谢谢先生指引。
&&&&支持[0]反对[0]
12楼10楼慢剑阿飞兄您好:
愚人之见不敢言高,且试言之:要“保证劳动者成为其绝大部分劳动成果的消费者”,兄之三问恐均难靠。回头老路均已试验,不是最佳的选择,时势已非,难以回溯。但试验之经验教训或可借鉴。最佳的理想途径或是温和的斗争与变革――所幸中国不乏建国初期30年的理论熏陶和5000年政治文化传说。达成的条件赖于劳动者的觉醒、呐喊和力量展示,亦赖于资产者的觉醒和反省――比如陈光标先生,更赖于执政者向理想或政治常识的回归。仅靠一方,或成泡影或走歧路。三者之间,最根本的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团结、组织和充分利用现有体制内的空间――如宪法精神、立国理论、立党宗旨等等,以子之矛以攻子之盾。但火候拿捏难度很高,稍有偏差即或走火入魔。客观有利的基础已然显现:1、胡温新政的亲民愿望;2、经济危机带来的调整机会;3、各地群发事件的警讯;4、电脑下乡、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5、草根的独立思想等。兄弟乐观的估计,改变虽不是朝夕即成,但现在已经开始在朝这个方向前进了。如果贫富差距首先得到控制并缩小时,不出意外,所期待的结果将会加速呈现。支持[0]反对[0]
11楼[9楼] 评论人: 慢剑阿飞您好!
&&&&愚以为:1、资本是人类间接思维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的物质形态结果。关于人类间接思维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详见拙作《论人类劳动的质(三) 》。2、关于“人民资本化”具体架构所指详见拙作《论人类劳动的质(五) 》。
&&&&欢迎不吝赐教;谢谢!支持[0]反对[0]
10楼和[8楼] 评论人宏微观察:
&&&&&&先生,您好!先生所指学生亦以为然,然如何“保证劳动者成为其绝大部分劳动成果的消费者”,靠统治者的怜悯吗?抑或靠资产阶级的同情?还是靠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分配?不知先生有何高见,愿闻其详。
支持[0]反对[0]
9楼秦川人网友:
&&&&您好!因听先生论述,先生所指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资本”大不相同,不知先生的“人民资本化”具体架构所指,愿闻其详。
支持[0]反对[0]
8楼只有保证劳动者成为其绝大部分劳动成果的消费者,才有可能成为经济的主体。也只有这样的经济,才有可能具有科学发展的可持续的特征。当劳动者消费不起自己直接或间接的劳动成果时,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经济赖以存在的社会也是不可持续的,至少是不会和谐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危机的频率和强度是无法降低的。支持[0]反对[0]
7楼这样的观点在我以前的评论里有。我建议草根网应就腐败的成因、演化、怎样铲除腐败的土壤、怎样反腐败多出点文章。我们只需反腐败,这是纲,纲举目张。支持[0]反对[0]
6楼发展就是为了劳动者!这样的命题为何还需一遍遍强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支持[0]反对[0]
5楼[4楼] 评论人: 慢剑阿飞您好!
&&&&愚以为:以人为本仅仅是善良的愿望而已;人民资本化指的是人是第一资本;其他形式的物质资本都是依托人民资本而存在的附属资本;是动机与效果的完美统一。假如把人的生活过程从基因最优组合开始直至生命终结视同具有效率理念的再生产过程;那么,绝对见不到无家可归者――人的地位才能提高到应有的程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本主义理念仅仅是考虑物质再生产的效率;从来是鼓励人力资本生产的低效率――最大限度的消耗自然资源。这一点在鼓励人们非理性消费的美国法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民资本化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强调高效率的人力资本再生产。而高效率的人力资本再生产就是人民生活消费的理性化、社会化、集团化。支持[0]反对[0]
4楼&&&&&& 支持博主的分析,支持老秦“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否定之否定绝不是第一个肯定的简单再重复,而是对于第一个肯定的扬弃。”的论述。
&&&& 学生觉得是人类劳动资本化,而不是人民资本化,同时,觉得劳动在当下劳动的含义更为广泛(包括体力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策划劳动、创造性劳动、混杂综合性劳动等等),劳动创造价值,而资本的融合将一切要素促使流动和调动起来,产生前所未有的效率模式,而资本只认利润的盲目性而导致这种模式的不可控。
&&&& 生产和消费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人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一切皆空。
支持[0]反对[0]
评分与评论
&&评论员用户名
&& 发贴后,本网站会记录您的IP地址。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您的发帖内容、发帖时间以及您发帖时的IP地址的记录保留至少60天,并且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这类信息提供给有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辩证法、经济文化、毛泽东思想、中国官文化以及西方经济思想的中国化等方面均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代表著作有《辩证历史》、《经济文化论》、《孔子与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导论》、《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官文化批判》、《主义方法主题》、《民权国有》、《中国经济矛盾论》、《主体辩证法》、《劳动历史观》等书。
联系我们:QQ 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