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当前位置: >>
微生物检验
讲义目录第 一 章 绪论 第 二 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 三 章 细菌的生理 第 四 章 细菌的分布 第 五 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 六 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 七 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 八 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 九 章 微生物检验概述 第 十 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第十一章 培养基 第十二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第十四章 血清学试验 第十五章 动物实验 第十六章 菌种保存与管理 第十七章 细菌检验的商品化 第十八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第十九章 肠杆菌科及检验 第二十章 弧菌科及检验 第二十一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第二十三章 需氧/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第二十四章 分支杆菌属及检验 第二十五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 第二十六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第二十七章 衣原体及检验 第二十八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 第二十九章 支原体及检验 第三十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第三十一章 螺旋体及检验 第三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1 第一章绪论●
考点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思路与原则 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的进展【内容讲解】一、微生物 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 ) 三型 八大类 特点非细胞型微生 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物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 细菌滤器; 单一核酸; 活性细胞内寄生。原核细胞型微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仅有原始核; 生物 立克次体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型微 真菌 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近年来分子水平的分析认为,古细菌类似于原核细胞的程度没有超过类似真核细胞的程度。因而 Woese 提 发育考虑,生物应分为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三个类群或称三原界,下再设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寄居人类) 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 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 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寄居部位改变 调,此时该菌可致病。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是医学微生物中要研究的主体二、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对人类致病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只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很小一部分。 临床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 断提供依据。2 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重要历史事件) (一)显微镜的发明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第一次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二)传染因子的确立 1.巴斯德首先证明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并创立了用加温处理的巴斯德消毒法。 2.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并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和细菌染色法等研究方法。 郭霍与巴斯德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三)病毒的发现 伊凡诺夫斯基证明烟草花叶病病原体是病毒,标志着病毒病原研究的开始。 (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Fleming 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为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翻开了第一页。 (五)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18 世纪英国医生创制了牛痘以预防天花,为科学地制备和应用疫苗开辟了途径。四、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①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②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③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④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临床微生物学根据医院感染特点、发生因素、实验室检测、控制措施等应进行不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担负以下工作:病原学诊断,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使用抗生素 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以便达到卫生学要求;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细菌学分型试验,追踪感染源以 配合专题研究的培训工作;建立和执行医院的卫生制度和措施。 五、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 ①确保临床标本可靠; ②全面了解机体正常菌群; ③保证检验质量、快速准确提供信息; ④微生物学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 ⑤加强与临床联系。 六、感染性疾病的再现 传染病是发病率最高,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易感人群不断增加; ②新病原体不断出现和已控制和消灭的病原体死灰复燃; ③感染因子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七、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 ①开发快速诊断方法; ②侧重于基因型方法进行微生物鉴定与分型; ③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 【例题】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3 D.细菌 E.立克次体[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例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本章小结: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临床微生物的思路和原则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
考点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 L 型【内容讲解】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大小: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形态: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
弧菌;螺菌 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①培养条件;②机体内生态环境;③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 二、细菌的结构(一)基本结构 1.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并起保护作用 ②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③细胞壁上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着菌体的抗原性 ④细胞壁是鞭毛运动的支点 +
革兰阳性菌( G 菌)
革兰阴性菌( G 菌) 化学组成
基本成分:肽聚糖 +
G 菌特有成分:磷壁酸
G 菌特有成分:外膜5 肽聚糖细胞壁(革兰阳性菌)细胞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6 2.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结构――脂质双层 化学成分――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①物质转运 ②生物合成 ③呼吸作用 ④分泌作用 中介体:又称中间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管状囊状结构。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人称 粒体。3.细胞质 (1)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一条细长的闭环双链 DNA 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核质决定细菌性状和遗传特征,是细菌 传物质。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 DNA 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 传性状。 (4)胞质颗粒:又称内含物,包括多糖(如糖原、淀粉等)、脂类、磷酸盐等。异染颗粒是鉴定细菌的依 (二)特殊结构 1.荚膜7 概念: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功能: 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②致病作用 ③抗原性 ④鉴别细菌的依据 2.鞭毛 概念: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分类: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功能: (1)细菌的运动器官 (2)致病作用 (3)抗原性 3.菌毛 概念: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菌毛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硬而多,须用电镜才能看到。 种类及功能:
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 经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8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4.芽胞 概念:某些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 生物学意义: (1)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 (2)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4)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繁殖体三、细菌 L 型(非典型形态与结构)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 型),在某种情况下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当其合成受到抑制时,革 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原生质仅被一层胞膜包绕,一般呈球形,称原生质体。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处理后,因 中肽聚糖含量较少,且可保留某些或全部的外膜保护,内部渗透压又比革兰阳性菌低,故形成一种对低渗环境 抵抗力的圆球体,或称原生质球。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通常将能有效生长和增殖的细 型细菌称为细菌 L 型。因是在法国 Lister 研究院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壁缺陷细菌,故取 Lister 的第一字母 L 命 L 型呈明显的多形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卵圆形、膨大的杆状或长丝状。染色时不易着色,染色 变化。革兰染色大多呈阴性,被染成红色,且着色不均匀;由于细胞壁缺陷程度不一,在同一视野中可出现阳 混杂现象,或菌体内出现革兰阳性浓染颗粒。细菌 L 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培养基上不 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细菌 L 型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三种类型 ①“油煎蛋”样菌落(典型 L 型细菌):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人琼脂中;四周较薄,由透明的颗粒 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油煎蛋”状。 ②颗粒型菌落(简称 G 型菌落):整个菌落由透明的颗粒组成,无致密的核心。 ③丝状菌落(简称 F 型菌落):菌落中心如典型 L 型菌落,但周边呈丝状。 【例题】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A.km B.nm C.cm D.mm E.μ m[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例题】具有黏附能力的细菌结构是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E.中介体[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9 【正确答案】C 【例题】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B.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D.破坏细胞膜 E.抑制细菌的酶活性[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例题】革兰阴性菌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壁磷壁酸 C.膜磷壁酸 D.外膜 E.脂类[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关于细菌 L 型,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菌 L 型是遗传性变异的细菌 B.细菌 L 型是细菌失去细胞壁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 C.细胞壁的缺陷主要是肽聚糖的缺陷 D.细菌 L 型在脱离诱导剂后可回复为原来的细菌 E.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导致细菌 L 型的形成[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10 本章小结: 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 L 型 第三章 ●
考点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的物理性状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细菌的代谢 细菌的生理【内容讲解】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基本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 特有的化学物质: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 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吡啶二羧酸(DPA)、2 脱氧辛酸(KDO)、脂多糖(LPS)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RNA 主要存在于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 10%; 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占细菌干重的 3%左右。DNA 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指导细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 质基础。细菌的 DNA 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每种细菌 DNA 中 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不受菌龄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带电现象 表面积 细菌体积虽小,但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远比其他生物细胞要大。细菌的表面积大,有利于菌体内 质交换,故细菌生长繁殖迅速。
光学性质 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在菌体上,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被折射,故细菌 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
半透性与渗透性 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菌的细胞壁和细 有半透膜性质,可允许水分子通过,而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通过作用。细菌吸取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均有 通透作用。革兰阳性菌体内渗透压高达 506.625~Pa;革兰阴性菌也有 506.625~607.96Pa。细菌具有 胞壁,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并能保护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中不致膨胀破裂。 三、细菌的营养 1.营养类型11 2.营养物质 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五类。 3.营养机制 转运的方式:①离子转运;②透性酶转运;③磷酸转运系统。 转运途径:①被动扩散;②主动吸收;③基团转位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2.合适的 pH 7.2~7.6 3.适宜的温度 35~37℃ 4.必要的气体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可将细菌分为: (1)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2)微需氧菌:在 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3)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4)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方式:无性二分裂 代时:20~30min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曲线:12 (1)迟缓期:适应阶段 (2)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 (3)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4)衰亡期: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酶催化整个细胞的全部代谢活动 能量代谢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是以生物氧化作用而获得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 (2)毒素:
内毒素:G 菌的脂多糖 +
外毒素:G 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3)侵袭性酶:有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如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注:毒素和侵袭性酶在细菌致病性中甚为重要 (4)色素:
水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 注:有鉴定作用 (5)抗生素 (6)细菌素 (7)维生素13 【例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 A.充足的营养 B.合适的酸碱度 C.适宜的温度 D.必要的气体 E.琼脂[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 【例题】细菌特有的化学物质有 A.肽聚糖 B.磷壁酸 C.二氨基庚二酸(DAP) D.吡啶二羧酸(DPA) E.脂多糖(LPS)[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例题】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14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五、细菌的合成代谢 第四章 ●
√ √ √ 考点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水、空气中的分布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 细菌的分布【内容讲解】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15 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水 目前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细菌总数≤100 个/mL,大肠杆菌数≤3 个/L
空气 3 空气中细菌污染的指标,通常是测定 lm 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数作为细菌污染空气的指标。二、人体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 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 2.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寄居部位改 失调,此时该菌可致病。 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三、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概念: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菌群失调的诱因: (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4)毒素和侵袭性酶 (5)色素 (6)抗生素 (7)细菌素 (8)维生素 【例题】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A.寄居部位的改变 B.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C.医疗措施影响 D.外来菌的侵袭 E.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菌群失调[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例题】菌群失调症是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 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 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 16 【正确答案】E 本章小结: 一、目前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 二、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三、菌群失调的概念和诱因 第五章 ● 考点
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物理灭菌的种类、方法和应用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种类、影响因素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影响细菌的生物因素的种类 【内容讲解】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基本概念 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 的方法。 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二、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高温(湿热、干热) (2)日光和紫外线 (3)电离辐射 (4)超声波 (5)滤过除菌 (6)干燥 (一)高温
干热 1.湿热17 2.干热 方法 烧灼 干烤 (二)光线和射线 方法 紫外线 电离辐射 波长 265~266nm 时杀菌作用最强 X 线、γ 射线、高速电子 应用 物体表面和空气 对人体皮肤、眼角膜等均有损伤作用 不耐热物品 直接在火焰上烧灼 160~170℃维持 2h 应用 接种环、接种针、瓶口、试管口 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三)超声、滤过除菌及干燥 方法 超声 高于 20 千赫兹/秒的声波 应用 一般用于细胞的粉碎以提取细胞组分和抗原制备滤过除 滤器(薄膜滤器)除菌的滤膜孔径为 0.22μ m 适用于不耐热, 也不能用化学方法消毒的液体或空 菌 干燥 干燥 许多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可以死亡三、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 2.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 3.损伤细胞膜 (二)常用的消毒剂的种类 1.氧化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 2.酚类:石炭酸、来苏 3.烷化剂:环氧乙烷 4.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18 5.其他有醇类、醛类、卤素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盐、染料及酸碱类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3.温度 4.酸碱度 5.有机物 四、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高压蒸汽灭菌法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
紫外线灭菌 ――枯草杆菌芽胞黑色变种(ATCC9372) 五、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种类: 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②抗生素:是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③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只对产生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有抗菌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例题】滤过除菌所用的薄膜滤器滤膜孔径大小为 A.0.21μ m B.0.22μ m C.0.23μ m D.0.24μ m E.0.25μ m[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消毒是指 A.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B.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杀灭细菌芽胞 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19 【例题】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 A.煮沸 5 分钟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汽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紫外线照射[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包括 A.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 B.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 DNA 合成 E.破坏细胞壁的结构[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 【例题】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 A.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B.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温度和酸碱度 D.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 E.湿度[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本章小结: 一、有关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二、物理因素的种类、方法及应用 三、化学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20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 五、生物因素的种类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考点 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的变异现象 细菌变异的机制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内容讲解】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 (一)细菌染色体
为一条环状闭合双螺旋长链,反复折叠扭曲形成负超螺旋结构,减少了二级结构右手螺旋张力,使其结 定;同时,负超螺旋的存在使复制又能不断向前推进,并为复制起始阶段解链提供所需能量。
细菌的基因结构呈连续性、几乎无内含子,因此,转录后的 DNA 不需加工剪切即可产生成熟的 mRNA。 复制和表达,大多数细菌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起始点顺序,复制时成团的 DNA 解开成环状。由 DNA 经过 RNA 到 过程,即基因表达的过程。 (二)细菌质粒
概念: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闭合环状双股 DNA,有时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质粒的基本特性: ①质粒 DNA 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自主复制; ②可自行丢失和消除; ③转移性; ④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的种类 种类 F 质粒(致育质粒或致育因子) R 质粒(耐药性质粒) Vi 质粒(毒力质粒) 细菌素质粒(如 Col 质粒) 可编码性菌毛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编码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编码大肠埃希菌产生大肠菌素 作用(三)细菌转位因子 概念: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重复,它可在 DNA 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 组内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分类: ①插入序列: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携带其他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 最小的转位因子。 ②转座子: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一些结构基因,能整合到受体 DNA 的多个“热点”上。 ③转座噬菌体: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21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如细菌的 L 型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且对渗透压敏感,在普通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 胞、鞭毛等也可发生变异。
菌落变异(S-R 变异)
病毒突变株 是一种空斑突变株,是有些病毒在敏感细胞内连续培养传代过程中产生大小、外形不同于 空斑。
毒力变异 有毒力减弱和增强两种。卡介苗是一株毒力减弱而保留抗原性的变异株,预防接种对人不致病,却可使人 力。
耐药性变异 其产生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或 质,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靶细胞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药 失败。
热源性变异
酶活性变异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的突变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一)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的规律 (1)自发突变和诱导 6 9 一般细菌每分裂 10 ~10 次即可发生一次 (2)随机突变和选择 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细菌染色体上数千个基因中哪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何种性状的改变均不是由外 定。 (3)突变和回复突变 某种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大多数所具有的表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的菌株则称为突变型株。经 变又可成为与野生型相同表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突变的类型 (1)碱基的置换 ?转换 ?颠换 (2)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移码突变 (3)转位因子的插入 (二)基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 1.转化 2.转导 3.接合22 4.溶源性转换 5.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 DNA 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2.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3.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 F 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4.溶原性转换:是噬菌体的 DNA 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23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和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 的重组。 四、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例题】细菌形态和结构变异包括 A.细菌的 L 型变异 B.有荚膜变异 C.芽胞变异 D.鞭毛变异 E.菌落变异[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 【例题】研究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 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B.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C.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 D.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E.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例题】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 A.染色体和质粒中 B.质粒和转位因子中24 C.染色体和转位因子中 D.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E.染色体、质粒、温和噬菌体和转位因子[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 A.鞭毛 B.菌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E.核糖体[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转移与重组) 四、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七章 ●
考点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种类 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感染的临床征象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内容讲解】 概念 微生物致病性: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感染: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25 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是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细菌的致病性
进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 (一)细菌的致病性――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感染。感染性疾病的成立并非由微生物的毒力 定,还要视宿主的健康情况与免疫功能状态。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黏附、定植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主要有内、外毒素, 的还是致病性微生物的遗传特征。 (1)侵袭力:
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菌毛: 粘附与定植
侵袭性酶: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 链激酶: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胶原酶:蛋白分解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又称链道酶 (2)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 G+菌及少数 G-菌 合成分泌到菌体外 蛋白质 不稳定,易被热、酸和消化酶灭活 产生方 细菌崩解后释放 式 化学成 脂多糖(LPS) 分 稳定性 较稳定,耐热 外毒素毒性作 弱,对组织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毒性作用相 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并能引起特殊的病 用 似 和症状26 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能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0.3%~0.4%甲醛 成为类毒素 作用成类毒素 进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 根据病原菌侵入门户的不同,可有下列感染途径 ①呼吸道感染 ②消化道感染 ③皮肤黏膜创伤感染 ④接触感染 ⑤虫媒感染 (二)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三)机体的抗菌免疫
对外毒素致病菌感染的免疫 依靠特异性抗毒素(IgG 类)对毒素的中和作用。
对细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抗体、补体的调理及溶菌作用为主。
对细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 机体对其防御功能主要靠细胞免疫。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
杀细胞效应
宿主细胞膜改变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细胞转化
包涵体的形成与染色体畸变
细胞凋亡 (二)免疫病理损伤
宿主细胞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病
免疫复合物损伤
抑制宿主免疫功能 (三)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个体间的传播――呼吸道
垂直传播:经胎盘/产道将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
途径: 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媒介昆虫叮咬感染;动物咬伤感染;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
播散方式: 局部播散;经淋巴和血液播散;经神经通道播散 (四)抗病毒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NK 细胞;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27 以细胞免疫为主; 体液免疫中 IgG 和 IgM 能在血流中直接中和病毒,形成的复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降解,使病毒丧失感三、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病原体迅 清除,不发生感染。 (2)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或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 染。 (3)显性感染: 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甚至生化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 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 (4)持续性感染: 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①慢性感染 ②潜伏感染 ③慢发病毒感染 (5)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 四、感染的临床征象 (一)发热 热型 表现 举例弛张 一天内体温相差 1℃以上的发 化脓性疾患(如肝脓肿、胆道感染、肾周脓肿、膈下脓肿、肾盂肾炎 热 热 骨髓炎等)、败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粟粒性结核等 稽留 指体温持续在 38℃以上,日差 典型的见于肠伤寒,也可见于细菌性肺炎等。 热 在 1℃以内的发热 间歇 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发热与正 如回归热、布鲁菌病、鼠咬热等。 热 常体温周期交替变化 微热 持续 37.5℃上下的低热 常见于慢性感染和肺结核等 马鞍 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 见于登革热 热 热数日 热性病 1)以弛张热和发热开始28 如登革热、布鲁菌病、回归热、鹦鹉热、鼠疫等; 2)以皮疹为主要症状 包括肠伤寒、斑疹伤寒、水痘-带状疱疹、风疹、麻疹、猩红热 3)以感冒样症状 有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4)伴头痛、痉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弓形体病、无菌性脑膜炎等,典型的脑膜刺激征有喷射样 强直等; 5)伴有腹泻 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性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胃肠炎 6)伴呕吐、腹痛等症状 阑尾炎、腹膜炎、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 7)伴咳嗽、胸痛等症状 胸膜-肋膜炎、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肺炎; 8)伴血尿、血便等 急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腹泻与腹痛 疾病 菌痢 重症霍乱 病毒性腹泻 肠伤寒 阿米巴痢疾 粪便性质 便意可达十数次,但排便量少,典型者有里急后重感,排粘液血便; 每天超过 5~l0L,粪便无色或淘米水样便,腥臭味 多为婴幼儿,粪便多为薄白或淡黄色淘米水样 引起的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柏油样便 呈粘液脓血便或巧克力样卤汁便(三)皮疹 皮疹表现有丘疹、小水痘、水泡、脓疮、紫斑等,好发部位以躯干为主,面部、四肢也可见。 伴有发疹性的感染症较多,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带状疱疹、斑疹伤寒等, (四)毒血症状 可引起除发热,全身不适、厌食、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严重者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循环 功能改变等。在病原体和代谢产物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五、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1.人工主动免疫 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异抗原、毒素等制成减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主要用 2.人工被动免疫 用含抗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给已(疑)感人群注射,或 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续 仅 2~3 周。 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 【例题】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蛋白29 E.脂质 A[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例题】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 B.侵袭力和毒素 C.特殊结构 D.侵入机体的途径 E.分解代谢产物[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CTL 细胞 B.Th 细胞 C.NK 细胞 D.Ts 细胞 E.巨噬细胞[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 【例题】在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是 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30 【正确答案】D【例题】经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 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的感染是 A.慢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亚临床感染 E.急性感染[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本章小结: 一、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三、感染的类型 四、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
考点 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细菌的分类方法【内容讲解】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 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归属于原核生物界 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真菌与真菌界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 (三)病毒与病毒界 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归属于病毒界 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
细菌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31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 标准菌株: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
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二)细菌的命名 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 属名 (名词大写) + 种名 (形容词小写)(印刷用斜体) 例: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中文名: 种名 + 属名 例: 结核分枝杆菌 (三)细菌的分类系统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也有采用 CDC(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类系统。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 原则:生物的基本性质主次原则。 按细胞形态、革兰染色性、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 科、属、种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 原则:细菌的基本性质同等重要原则 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性。 阴阳性结果――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比较、测定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确定细菌亲 (二)遗传学分类法 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上的同源程度分类。目前较为稳定的遗传学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DNA G+C mol 测定,简称 G-C 比。 2.核酸同源值测定。 3.核糖体 RNA 碱基序列测定。 【例题】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纲 B.目 C.科 D.属 E.种[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32 【例题】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是 A.伯杰 B.CDC C.传统 D.数值 E.遗传学[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 【例题】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 A.纲 B.目 C.科 D.属 E.种[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DE 本章小结: 一、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第九章 考点: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与要求 标本采集与运送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内容讲解】 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 1.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2.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33微生物检验概述 3.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 4.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 1.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 2.检验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熟练、正确的操作技能,必须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 4.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三、诊断试验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鉴定价值的试验 要对两种细菌进行鉴定,须选择一项两种菌呈现截然不同结果的试验,即一种菌呈现阳性(阳性反应的菌 须大于 90%),另一种菌为阴性(阴性反应的菌株阳性率应小于 10%),这项试验才有鉴定价值。否则,就没有鉴 2.选择简易、快速、方便的试验 (1)鉴定一种细菌可能有多种特异的方法,没有必要逐一进行试验,只选择其中一或两种达到目的即可, 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耐热 DNA 酶试验、甘露醇分解试验均阳性,只选较简单的凝固酶试验就足 (2)选择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 (3)选用复合培养基,一次操作可同时看几个生化反应,如克氏双糖铁(KIA),动力靛基质脲酶(MIU) 3.综合考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敏感性=所有阳性结果数/所有感染病人数,试验敏感性越高,假阴性结果就越少。特异性=阴性结果总数 病人数,特异性越高,假阳性结果越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相互联系的,试验的敏感性增加,会使特异 反之亦然。四、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正误,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2.无菌采集:应无外源性污染。 在采集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对于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应由底部取活组织检查; 常菌群寄生部位(如口腔)采集的标本,应明确检查的目的菌,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采用特殊选择性培养基。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 4.采集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而且要有代表性,同时有些标本还要注意在不同时间采集不同部位标 5.安全采集:采集标本时不仅要防止皮肤和黏膜正常菌群对标本的污染。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防止传播和自 (二)标本的处理 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并立即送检,而其他所有的 后最好在 2h 之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应置于一定环境中保存,如尸检组织、支气管洗液、心包 尿等标本应保存在 4℃环境中。脑脊液、滑膜液等则要在 25℃保存。一般情况下,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 过 24h。 病人标本中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不管标本运送距离远近,都必须注意安全防护。标本切勿污染容器的瓶口 容器必须包装好,防止送检过程中倒翻或碰破流出。对于烈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特别严格,必须按规定包 人运送。 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五、微生物学检查34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方法 直接镜检 免疫荧光(直接法) 乳胶凝集 对流免疫电泳 气-液相色谱 DNA 探针 PCR 微量鉴定系统 常规法 鉴定类型 初步诊断 快速诊断 快速诊断 快速诊断 鉴定 快速诊断、鉴定 快速诊断 鉴定 确定诊断 速度 5~10min 1~2h 15~30min 2h 1.5~2h 1~3 天 数小时 3~6h 数天或以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形态学检查 2.分离培养技术 3.生物化学试验 4.血清学试验 5.动物试验 6.免疫检测技术 7.发光分析技术 8.鲎试验(检测内毒素) 9.分子生物学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免疫检测技术包括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技术 酶免疫测定 皮肤反应 发光分析技术: 依赖酶或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引起发光物质(如鲁米诺、荧光素等)发光的检测方法。35 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敏感度高、无污染特点。 根据发光原理,主要分为生物及化学发光两种方法。 鲎试验(检测内毒素): 基本原理是内毒素在碱性金属离子存在下激活鲎试剂中凝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酶使存在于鲎试剂中 白原生成凝固蛋白,产生凝胶。凝胶的形成速度及其坚固程度与内毒素浓度有关。鲎试验阳性表明有革兰染色 内毒素血症,也可用于生物制品或注射液的内毒素污染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生物体的基因组 DNA 片段及其转录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基因诊 克服病原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低及速度慢等不足之处,并可用于流行病学的大量现场筛查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一)实验室感染来源 1.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危险的微生物气溶胶。 2.接触感染材料或使之附着于衣服带出室外以及其他偶然事故如菌液滴落于物体表面,注射时不慎刺破皮 (二)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1.任何污染材料未经消毒不能拿出实验室。 2.液体废弃物必须收集在防漏、未破的容器内,经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处理。 3.对剩余标本、接种过的培养基、菌种等丢弃前均需适当消毒。 4.动物房的废物在处理前及动物笼被清洗前均需消毒,最好经高压蒸气灭菌。 5.对于任何有污染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片等在处理前不要用手接触。 (三)微生物实验室的室内质控 1.对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2.操作手册; 3.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5.试剂、染色液以及抗生素的质量控制; 6.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7.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及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 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有 A、早期采集 B、无菌采集 C、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 D、采集适量标本 E、安全采集[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关于标本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B、痰、尿等标本应保存在 4℃环境中36 C、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可超过 24h D、厌氧性标本可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送检 E、脑脊液标本要在 25℃保存[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室内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 A、实验室手册 B、常用仪器设备的检测 C、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D、试剂的质量控制 E、全体技术人员的水平[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第十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考点 显微镜的种类及应用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内容讲解】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染色标本检查法 显微镜是观察细菌形态所必备的基本工具。 形态学检查(镜检)的意义: 可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 根据细菌形态、结构和染色性有助于对病原菌的初步识别和分类,为进一步作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提供 可得到初步诊断,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37 电子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 以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波长的一半,即 0.25μ m。暗视野显微镜 多用于检查不染色的活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观察。相差显微镜 利用相差板的光栅作用,将光相的差异转换成光的强度的差异,使细菌中的某部分结构比其他部分深暗, 明的对比。 本法主要用于检查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及某些内部结构。38 荧光显微镜 以高压汞灯产生的紫外光或蓝紫光为光源细菌经荧光素染色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即可激发荧光,在暗 下可以看到发射荧光的细菌。 用于细菌、病毒等的诊断或鉴别。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流代替光源 能分辨 1nm 的物体,细菌的表面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均能清楚地显现。 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 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压滴法 悬滴法 毛细管法:厌氧菌动力观察 动力判断:细菌如有动力,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39 细菌如无动力,受水分子撞击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异染 常用染料: ①碱性染料(basic dye)―带正电染料。其阳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 如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②酸性染料(Acid dye)―带负电染料。其阴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分结合。 如伊红、刚果红等。 ③复合染料―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 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细菌染色法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 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 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 于 1884 年创立。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方法: 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石炭酸复红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临床意义: + 鉴别细菌:将所有细菌分为 G 菌和 G 菌两大类, 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选择药物参考40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大多 G 菌的致病物质是外毒素,而 G 菌大多能产生内毒素,两种致病作用不同。 抗酸染色 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 临床上主要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的细菌检查。 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经抗酸染色后,若查见红色抗酸杆菌,可报告为“找到抗酸分枝杆菌”, 初步鉴定。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例题】用于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显微镜是 A、普通光学显微镜 B、暗视野显微镜 C、相差显微镜 D、荧光显微镜 E、电子显微镜[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例题】不属于细菌形态学观察的是 A、平板分区划线观察单个菌落 B、革兰染色观察细菌染色性 C、鞭毛染色观察细菌的动力 D、光镜观察细菌形态 E、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动力[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 【例题】不染色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 A、形态 B、动力 C、结构 D、大小 E、排列方式[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41 【例题】不染色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常用方法有 A、玻片法 B、试管法 C、压滴法 D、划线法 E、悬滴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E 【例题】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染色法是 A、姬姆萨染色法 B、抗酸染色 C、革兰染色 D、镀银染色法 E、墨汁染色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B、结晶紫→酒精→碘液→稀释复红 C、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酒精 D、结晶紫→碘液→酒精→稀释复红 E、稀释复红→酒精→结晶紫→碘液[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用途 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三、染色标本的检查――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42 第十一章培养基● 考点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培养基的种类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内容讲解】 培养基: 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用途: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传代、菌种保存,还可用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是对病原菌分 重要环节和必不可少的手段。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一)营养物质 (二)凝固物质 (三)抑制剂和指示剂 (一)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应含有 ――水、氮源、碳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蛋白胨: 蛋白胨是制备培养基时最常用的成分之一,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氮源。 种类:植物胨和动物胨。营养互补。 优点:蛋白胨易溶于水,遇酸不沉淀,不因受高温而凝固,并为两性电解质,有缓冲作用。 缺点:吸水性强,应注意干燥密封保存。 2.肉浸液: 是用新鲜牛肉浸泡、煮沸而制成的肉汁。 肉浸液可为细菌提供氮源和碳源,但肉浸液中所含氮物质过少而不能满足细菌的需要,因此在制备培养基 入 l%~2%的蛋白胨和 0.5%氯化钠。 3.牛肉膏: 由肉浸液经长时间加热浓缩而制成。 糖类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所以其营养价值低于肉浸液,但因无糖可用作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4.糖类、醇类: 为细菌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 除葡萄糖、蔗糖主要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基本成分外,其他糖类和醇类主要用于鉴定细菌所做的发酵反应。 5.血液: 血液中既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又能提供辅酶(如 V 因子)、血红素( 等特殊生长因子。 用途:加入血液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 根据细菌在血液培养基中的溶血现象而进行鉴定。 6.无机盐类: 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元素,如:钾、钠、铁、镁、钙、磷、硫等。 7.鸡蛋和动物血清: 是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仅用于制备一些特殊的培养基。43 8.生长因子: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很小。 (二)凝固物质 最常用的凝固物质为琼脂,特殊情况下也可用明胶、卵白蛋白、血清等。 琼脂是从石花菜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半乳糖胶,具有 98℃以上融化,45℃以下凝固成凝胶状态的特性。 (三)抑制剂和指示剂 目的:进行选择、鉴定及判断结果的需要。 1.抑制剂 目的在于抑制非检出菌(非病原菌)的生长,以利于检出菌(病原菌)的生长。 常用的有胆盐、煌绿、亚硫酸钠、亚硒酸钠及一些染料和某些抗生素等。 2.指示剂: 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细菌是否利用和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类。 常用的有酚红、中性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蓝、中国蓝等酸碱指示剂。美蓝常用作氧化还原 二、培养基种类 (一)按培养基的用途分类 (二)按培养基的性状分类 (一)按培养基的用途分类 培养基 作用 种类 举例基础培 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检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 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平板 养基 成分。 营养培 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 养基 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 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IA)、 鉴别培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通过指示剂的 红-美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 养基 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 养基 选择培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 培养肠道致病菌的 SS 琼脂 养基 于对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 厌氧培 培养专性厌氧菌的培养基 养基 细菌 L 型培养 针对细胞壁缺损的细菌 L 型 基 (二)按培养基的性状分类 培养基种类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作用 常用于增菌培养,也用于接种纯菌观察其生长表现 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药敏试验 举例 肉汤培养基 疱肉培养基、琉基乙醇酸钠培养基采用高渗低琼脂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多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保存菌种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0.3~0.5%琼脂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1.5~2.0%琼脂三、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一)血平板 适于各类细菌的生长。 (二)巧克力血平板44 其中含有 V 和 X 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本。 (三)中国蓝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 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地促进革兰阴性细菌生长,是较好的弱选择性培养基。 发酵型革兰阴性杆菌因分解乳糖能力不同,在此平板上菌落颜色不同,便于鉴别菌种。 (四)麦康凯平板 具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力略强,有少数革兰阴性菌不生长。 在麦康凯平板上能否生长,是非发酵菌鉴定的一个依据。 (五)SS 琼脂 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 因选择性过强,使用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六)碱性琼脂或 TCBS 琼脂 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七)血液增菌培养基 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八)营养肉汤 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例题】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 A.鉴别菌种 B.观察细菌的运动能力 C.观察细菌的菌落形态 D.增菌 E.抑制杂菌生长[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下列培养基与其分类的组合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胨水-基础培养基 B.克氏双糖铁琼脂-鉴别培养基 C.胆盐肉汤管-营养培养基 D.SS 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E.高渗培养基-特殊培养基[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例题】用于培养肠道致病菌的强选择性培养基是 A.中国篮平板45 B.SS 平板 C.双糖铁培养基 D.乳糖发酵管 E.巧克力平板[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有关血琼脂平板,叙述错误的是 A.常用血液为羊血 B.血液灭菌后才能加入培养基中 C.血液含量一般为 10%左右 D.琼脂含量为 2%~3% E.属于营养培养基[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 A.基础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增菌培养基 D.选择鉴别培养基 E.特殊培养基[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培养基的成分 二、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 三、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第十二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46 ● 考点 基本条件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细菌培养的方法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 L 型的检查 【内容讲解】 细菌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内,并在适当的环境内,使细菌生长和繁殖。 分离培养是指从标本中培养出细菌或者从混有多种细菌的标本中将各个菌种分别同时培养出来。一、基本条件 (一)细菌实验室 (二)无菌实验室 (三)基本设备和器具 (一)细菌实验室 标本接种、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等工作都要在此完成。 1.细菌室必须安装严密的门窗,以防室内环境受到外界的污染。且室内禁用风扇,避免细菌的播散。 2.细菌室必须安装供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置于操作台上面 lm 处,每天开始工作前照射 20min。对其消毒 期检查,及时更换失效的灯管。 3.室内应备有消毒剂,用于试验中发生菌液洒溅时的及时消毒处理。同时还应备有供工作人员浸手用的盛 的水盆、肥皂及自来水源等。 4.室内操作台须每日用消毒剂擦洗,地面至少一周用消毒剂擦洗 l 次。 5.对接收的标本、无菌器具、用过的物品等应明显分开并放在指定位置。同时要对用过的物品及时进行灭 6.细菌室根据当地的气温特点,安装空调机,以适合细菌实验工作。同时室内应设置必要的消防设备。 (二)无菌实验室 无菌实验室是细菌实验室内用于无菌操作的小室,其内部装饰、消毒条件要求更严格。 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人员出入应有两道门,其间应隔有缓冲区。 2.用前应以紫外线消毒 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3.在无菌室中一般仅限于分装无菌的培养基及传染性强的细菌的接种,不进行有菌标本的分离及其他操作 4.无菌室内应仅限操作人员进入,而且进入无菌室应着隔离衣和专用鞋,操作时戴口罩,随时保证室内的无 5.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用超净工作台代替无菌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操作。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 6.无菌室应配备空调设备,保证不因室温而影响工作。 (三)基本设备和器具 温箱、C02 培养箱、厌氧培养设备; 显微镜; 高压蒸气灭菌器、干烤箱; 冰箱和冷藏柜; 接种器具,包括接种环和接种针; pH 计;火焰灯或酒精灯;平皿、试管、吸管等玻璃器皿,以及离心机、天平等。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选择好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标本的来源、培养目的及所使用培养基的性状,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接种分离法 用途 平板划线分离法 连续划线分离法 主要用于杂菌不多的标本。47 分区划线分离法 适用于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斜面接种法 穿刺接种法 倾注平板法 涂布接种法 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此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时常用此方法。 液体接种法(避免气溶胶的产生) 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一)需氧培养法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三)厌氧培养法 (一)需氧培养法 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适于一般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置于 35℃温箱中孵育 18~24h。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有些细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须置 5%~l0%C02 环境才能生长良好。 1.二氧化碳培养箱:是一台特制的培养箱,既能调节 CO2 的含量,又能调节所需的温度。CO2 从钢瓶通过培养 运送管进入培养箱内,调节好所需 CO2 浓度自动控制器后,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直接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即可。适 验室应用。 2.烛缸法:将已接种好的培养基置干燥器内,并放入点燃的蜡烛。干燥器盖的边缘涂上凡士林,盖上盖子 几分钟后自行熄灭, 此时干燥器内 CO2 含量约占 5%~10%, 然后将干燥器放入 35℃温箱内培养。 培养时间一般为 少数菌种需培养 3~7d 或更长。 3.化学法:按每升容积加入碳酸氢钠 0.4g 和浓盐酸 0.35ml 的比例,分别置于容器内。 (三)厌氧培养法 适用于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常用的厌氧培养法有: ①疱肉培养基法;②焦性没食子酸法;③厌氧罐法;④气袋法;⑤厌氧手套箱法。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一)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观察菌落 2.血琼脂上的溶血 3.气味 4.色素 1.观察菌落 菌落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突起、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和粘度等。 根据细菌菌落表面特征不同,可将菌落分为三型: (1)光滑型(S 型)菌落 (2)粗糙型(R 型)菌落 (3)粘液型(M 型)菌落 2.血琼脂上的溶血48 α 溶血: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 β 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 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双环:上层溶血环,内层为β 溶血,外层为α 溶血。如产气荚膜梭菌。3.气味 通过某些细菌在平皿培养基上代谢活动产生的气味,有助于细菌的鉴定。 如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气味)、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放线菌(泥土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浑浊生长:大多数细菌。 沉淀生长: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 菌膜生长(表面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有鞭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 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 为动 无鞭毛的细菌只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为动力试验阴性。五、细菌 L 型的检查 表现为形态多形性、染色不确定性、可滤过性、渗透压敏感性,生化反应减弱特性以及对β -内酰胺类和其 细胞壁抗生素的抵抗性。 1.标本采集 应尽量采集无杂菌污染的组织或体液标本。 胸水、腹水及尿液标本,应加 20%蔗糖无菌溶液,以保持高渗;血液标本应接种高渗肉汤增菌培养。 2.培养方法 (1)L 型检查程序: 将标本接种到高渗肉汤增菌培养 1~7 天,然后转种 L 型平板和血平板 37℃培养 2~7 天。 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但从患者标本中新分离的 L 型菌落常不典型,多呈颗粒型菌落,涂片染色为多 (2)检验报告: ①血平板无菌生长,L 型平板有菌落生长,可报告检出细菌 L 型;49 ②血平板中菌落细小,不易刮下。涂片检查细菌呈多形性,细胞壁缺损,L 型平板中有 L 型菌落,报告检 ③血平板及 L 型平板均有菌落生长。涂片有原菌及 L 型两种形态特征,可报告细菌型及 L 型同时存在,并 敏试验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例题】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 A.菌丝 B.菌落 C.菌团 D.菌苔 E.菌膜[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 【例题】尿液标本作 L 型菌培养时,培养基中加入 20%蔗糖的原因是 A.提供高营养 B.使尿中蛋白质变性 C.稀释尿液 D.保持高渗环境 E.中和尿液的酸度[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多用于含细菌量较多的标本的接种方法是 A.分区划线分离法 B.琼脂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C.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法 D.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E.倾注平板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 【例题】关于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叙述错误的是 A.适用于临床标本的分离培养50 B.目的是使标本中的细菌各自形成单一菌落 C.常用划线方式为平板分区划线 D.接种细菌越多越好 E.接种时斜持平板(45°)[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下列细菌实验室一般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穿着专用白大衣、帽 B.操作中不应谈话 C.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面、发的习惯 D.除接电话等紧急情况下,离室前必须消毒液洗手 E.室内不准跑动,以免引起风动[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例题】下列方法与检查细菌动力无关的是 A.压滴法 B.鞭毛染色 C.半固体穿刺 D.革兰染色 E.悬滴标本镜检[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条件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五、细菌 L 型的检查51 第十三章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考点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各种酶类试验 抑菌试验 复合生化试验 【内容讲解】 不同细菌具有各自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对底物的分解能力各异,其代谢的产物也不相同。这些代谢产物又 同的生物化学特性,为此,可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这些代谢产物以鉴定细菌。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原理: 由于细菌各自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对糖的分解能力不同,有的能分解某些糖产生酸和气体,有的虽能分解糖 但不产生气体,有的则不分解糖。据此可对分解产物进行检测从而鉴别细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原理:由于各种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故分解糖 类的能力不同,分解糖类后的终末产 致,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仅产酸,故可利用此特点以鉴别细菌。 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 0.5%~1%的糖类(单糖、双糖或多糖)、醇类(甘露醇、肌醇等)、苷类(水杨 方法:接种,培养。 结果: 产酸: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 产气:可使液体培养基中倒管内或半固体培养基内出现气泡,固体培养基内有裂隙等现象。 不分解:培养基中除有细菌生长外,无任何其他变化。 应用:是鉴定细菌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试验,特别对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尤为重要。 2.氧化-发酵试验(0/F 试验) 原理: 氧化型:仅在有氧环境中分解葡萄糖 发酵型: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 产碱型: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不能分解葡萄糖 培养基:HL(Hugh-Leifson)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同时穿刺接种两支 HL 培养基,其中一支培养基滴加无菌的液体石蜡(或其他矿物油),高 于 1cm。将培养基于 35℃培养 48h 或更长。 结果: 开管 产碱型 氧化型 发酵型 + + 封闭管 +52 3.β -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 试验) 原理:邻-硝基酚-β -D-半乳糖苷(ONPG) β -半乳糖苷酶 邻-硝基酚 (黄色) 试剂:0.75M ONPG 溶液 方法: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上取菌,于 0.25ml 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悬液,加入一滴甲苯并充分振摇,使 将试管置 37℃水浴 5min,加入 0.25ml ONPG 试剂,水浴 20min~3h 观察结果。 结果:菌悬液呈现黄色为阳性反应,一般在 20~30min 内显色。 应用: 迅速及迟缓分解乳糖的细菌 ONPG 试验为阳性,而不发酵乳糖的细菌为阴性。 本实验主要用于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快速鉴定。 4.七叶苷水解试验 原理:培养基:七叶苷培养基、胆汁七叶苷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七叶苷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基变为黑色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 D 群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5.甲基红试验53 原理: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培养 2~4d,于培养基内加入甲基红试剂,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呈现红色为阳性;橘红色为弱阳性;黄色为阴性。 应用:肠杆菌科: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哈夫尼亚菌属(-)。 6.V-P 试验 原理: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于 35℃培养 48h 后加入甲液(6%α -萘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KO 振摇。 结果:在数分钟内出现红色为阳性;如无红色出现且于 35℃4h 后仍如故者即为阴性。 应用:本试验常与甲基红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原理: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不同。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一般先由胞外酶将复杂的蛋白质分 (或氨基酸),渗入菌体内,然后再由胞内酶将肽类分解为氨基酸。 1.明胶液化试验 原理: 方法: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 22℃培养 7d,逐日观察结果。若用 35℃孵育,因明胶在此温 液化,故在观察结果前,先置 4℃冰箱内 30min,再看结果。结果:培养基呈液化状态为阳性 应用:54 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可液化明胶,而其他细菌很少液 厌氧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等也能液化明胶。 多数假单胞菌也能液化明胶。 2.吲哚(靛基质)试验 原理: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于 35℃培养 24~48h,沿试管壁慢慢加入吲哚试剂。 结果:于两者液面接触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3.硫化氢试验 原理:培养基:醋酸铅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穿刺接种于醋酸铅培养基,于 35℃培养 24~48h 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基变黑为阳性,不变为阴性。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属及种的鉴别。如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 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沙门菌属中也有硫化氢阴性菌种。 4.尿素分解试验 原理:培养基:尿素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尿素培养基,于 35℃培养 18~24h 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基呈碱性,使酚红指示剂变红为阳性,不变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细菌的鉴定。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脲酶阳性。另外雷氏普55 和摩根菌为阳性,而斯氏和产碱普罗威登菌阴性。 5.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原理:培养基:苯丙氨酸琼脂培养基 方法:将被检菌浓厚接种于苯丙氨酸琼脂培养基斜面上,于 35℃培养 18~24h,滴加 10%三氯化铁试剂 3~ 斜面上方流下。 结果:应立即观察结果,出现绿色为阳性。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6.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原理:培养基: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和氨基酸对照培养基 方法:将被检菌分别接种于赖氨酸(或鸟氨酸或精氨酸)培养基和氨基酸对照培养基中,并加入无菌液体 物油,于 35℃培养 1~4d,每日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管应呈黄色,测定管呈紫色(指示剂为溴甲酚紫)为阳性,若测定管呈黄色为阴性。若对照管 则试验无意义,不能作出判断。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如沙门菌属中除伤寒和鸡沙门菌外,其余沙门菌的赖氨酸和鸟氨酸 为阳性。志贺菌属除宋内和鲍氏志贺菌外,其他志贺菌均为阴性。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细菌对单一来源的碳源利用的鉴定试验。 1.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56 培养基:枸橼酸盐培养基 方法:将被检菌接种于枸橼酸盐培养基,于 35℃培养 1~4d,每日观察结果。 结果:由淡绿色变为深蓝色为阳性;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基则 为阴性。应用:用于肠杆菌科中菌属间的鉴定。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 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培养基:丙二酸盐培养基 方法:将被检菌接种于培养基,35℃培养 24~48h 后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基由淡绿色变为深蓝色为阳性,颜色无变化为阴性。 应用:肠杆菌科中属间及种的鉴别。克雷伯菌属为阳性,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中有些 阳性,其他菌属均为阴性。 四、各种酶类试验 (一)呼吸酶类试验 1.氧化酶试验 原理:57 试剂:1%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或 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 方法: 1)菌落法:直接滴加试剂于被检菌菌落上。 2)滤纸法:取洁净滤纸一小块,沾取菌少许,然后加试剂。 3)试剂纸片法:将滤纸片浸泡于试剂中制成试剂纸片,取菌涂于试剂纸上。 结果:细菌在与试剂接触 10 秒内呈深紫色,为阳性。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分别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 为阳性和阴性对照。2.过氧化氢酶试验(触酶试验) 原理:试剂:3%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取槽置于洁净的试管内或玻片上,然后加 3%过氧化氢数滴;或直接滴加 3%过氧化氢于不含血液的细 物中,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有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 应用:故此试验常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初步分群。3.硝酸盐还原试验 原理:培养基:硝酸盐培养基 试剂:甲液(对氨基苯磺酸);乙液(α -萘胺) 方法:被检菌接种于硝酸盐培养基中,于 35℃培养 1~4d。将甲、乙液等量混合后(约 0.1m1)加入培养 即观察结果。 结果:出现红色为阳性。 若加入试剂后无颜色反应,可能是:58 ①硝酸盐没有被还原,试验阴性; ②硝酸盐被还原为氨和氮等其他产物而导致假阴性结果,这时应在试管内加入少许锌粉,如出现红色则表 实为阴性。若仍不产生红色,表示试验为假阴性。应用: 肠杆菌科细菌均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可产生氮气;有些厌氧菌如韦荣球菌等试验也为阳性。 4.脂酶试验 原理:培养基:脂酶培养基(含维多利亚蓝) 方法:将被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于 37℃培养 24h。 结果:培养基变为蓝色为阳性,阴性为粉红色或无色。 应用:主要用于厌氧菌的鉴别。 类杆菌属中的中间类杆菌产生脂酶,其他类杆菌则阴性; 芽胞梭菌属中产气芽胞梭菌、肉毒梭菌和诺维梭菌为阳性,而其他梭菌阴性。 5.卵磷脂酶试验 原理:培养基:1%卵黄琼脂平板 方法:将被检菌划线接种于卵黄琼脂平板上,35℃培养 3~6h。 结果:若 3h 后在菌落周围形成乳白色混浊环,即为阳性,6h 后混浊环可扩展至 5~6mm。59 应用:主要用于厌氧菌的鉴定。 产气荚膜梭菌、诺维梭菌产生此酶,其他梭菌为阴性。 6.DNA 酶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产生 DNA 酶,可使长链 DNA 水解成寡核苷酸链。因为长链 DNA 可被酸沉淀,寡核苷酸链则 所以当在菌落平板上加入酸后,会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环。 培养基:0.2%DNA 琼脂平板。 方法:将被检菌点种于上述平板上,于 35℃培养 18~24h,然后用 1mol/L 盐酸覆盖平板,观察结果。 结果: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环为阳性,无透明环为阴性。 应用: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 DNA 酶; 在肠杆菌科中沙雷菌和变形杆菌产生此酶。 7.凝固酶试验 原理:方法: 1)玻片法:取兔血浆和盐水各一滴,分别置于洁净的玻片上,挑取被检菌分别与血浆和盐水混合。 2)试管法:取试管 2 支,各加 0.5ml 人或兔血浆,挑取被检菌和阳性对照菌分别加入血浆中并混匀,于 3~4h。 结果:玻片法以血浆中有明显的颗粒出现而盐水中无自凝现象判为阳性;试管法以血浆凝固判为阳性。 应用:作为鉴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葡萄球菌鉴别时常用的一个试验。 8.CAMP 试验 原理:B 群链球菌能产生 CAMP 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β -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B 群链 葡萄球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矢形(半月形)的溶血区。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方法:先以产β -溶血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划一横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再将被检菌与前一划线作垂直划 两线不能相交,相距 0.5~1cm,于 37℃培养 18~24h,观察结果。 结果:在两划线交界处出现箭头样的溶血区为阳性。60 应用:在链球菌中,只有 B 群链球菌 CAMP 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9.胆汁溶菌试验 原理:胆汁或胆盐可溶解肺炎链球菌,可能是由于胆汁降低细胞膜表面的张力,使细胞膜破损或使菌体裂 是由于胆汁加速了肺炎链球菌本身自溶过程,促使细菌发生自溶。 试剂:10%去氧胆酸钠 方法: 1)平板法:取 10%去氧胆酸钠溶液一接种环,滴加于被测菌的菌落上,置 35℃30min 后观察结果。 2)试管法:被检菌培养物 2 支,各 0.9ml,分别加入 10%去氧胆酸钠溶液和生理盐水(对照管)0.1ml,摇 35℃水浴 10~30min,观察结果。 结果:平板法以“菌落消失”判为阳性; 试管法以“加胆盐的培养物变透明,而对照管仍混浊”判为阳性。 应用:五、抑菌试验 1.O/129 抑菌试验 原理:0/129(二氨基喋啶)对弧菌属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气单胞菌属细菌无抑制作用。 培养基:碱性琼脂平板。 方法:将待检菌均匀涂布于碱性琼脂平板上,镊取 0/129 纸片(含药 40μ g)贴于平板上,35℃培养 18~ 结果。 结果:出现抑菌环为敏感,无抑菌环为耐药。 应用:用于弧菌科的属间鉴别。2.杆菌肽试验 原理:A 群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全部敏感,而其他群链球菌绝大多数对其耐药。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方法: 将待检菌纯培养物 (肉汤) 均匀涂布于血液琼脂平板上, 稍于后贴上 0.04U/片的杆菌肽纸片, 35℃ 24h 观察结果。 结果:抑菌环直径>1Omm 为敏感,抑菌环直径<1Omm 为耐药。 应用:用于 A 群链球菌与非 A 群链球菌的鉴别。61 3.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 原理:几乎所有肺炎链球菌对奥普托欣试验敏感,而奥普托欣试验对其他链球菌则无抑制作用。 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方法:将待检菌菌落或肉汤培养液均匀涂布于血琼脂平板上,稍干后贴上含 5μ g/片的 Optochin 纸片, 18~24h 观察结果。 结果:抑菌环直径:>14mm 为敏感,若抑菌环直径≤14mm,对此菌株应再做胆汁溶菌试验,以证实是否为 菌。 应用:主要用于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例题】可分解七叶苷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 B.A 群链球菌 C.B 群链球菌 D.C 群链球菌 E.D 群链球菌[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例题】属于细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的有 A.吲哚试验 B.七叶苷水解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明胶液化试验 E.硫化氢试验[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DE 【例题】属于细菌呼吸酶类试验的有 A.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B.过氧化氢酶试验 C.硝酸盐还原试验 D.氰化钾试验 E.凝固酶试验[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 62 【正确答案】ABC 【例题】大肠埃希菌的靛基质试验阳性,请问靛基质是细菌分解什么物质产生的 A.葡萄糖 B.尿素 C.色氨酸 D.半胱氨酸 E.枸橼酸盐[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 本章小结: 一、细菌生物化学试验的类型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各种酶类试验 抑菌试验 复合生化试验 二、生物化学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三、生物化学试验的培养基、方法和结果观察 第十四章 血清学试验 ● 考点 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诊断 【内容讲解】 概念: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常称为血清学反应或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诊断一、血清学鉴定 原理: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诊断血清)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或标本中的抗原进 反应,以确定病原菌的种或型。63 常用的方法: 凝集试验 沉淀试验(毛细管法) 荚膜肿胀试验 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二、血清学诊断 原理: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方法,以诊断感染性疾病。 常用的方法: 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荧光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 结果判断: (1)抗体效价必须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水平或随病程递增才有诊断价值。 (2)多数血清学诊断需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若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 4 倍或 4 倍 诊断意义。 (3)检测 IgM,单份血清即有诊断意义。 (4)在患者血清中检出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有诊断意义。 【例题】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 D 【例题】关于凝集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直接凝集反应采用可溶性抗原 B.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C.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上 D.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俗称凝集素 E.主要用于鉴定菌种及菌型[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64 本章小结: 一、血清学鉴定的方法 二、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和结果判断 第十五章 ● 考点 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动物的选择 接种途径和方法 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动物采血法 动物实验的应用 动物实验【内容讲解】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一)遗传学控制分类 1.近交系动物:近交系动物即一般称的纯系动物。此类动物是指采用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繁殖 20 代 品系动物。 2.突变种纯系动物:是指实验动物正常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突变品系动物 3.纯杂种动物:是指无计划随意交配而繁殖的动物,即一般动物室供应的杂种动物。 (二)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1.无菌动物:这种动物无论体表或肠道中均无微生物存在,并且体内不含任何抗体。 2.悉生动物:是给无菌动物引入已知 5~17 种正常肠道菌丛培育而成的动物。 3.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又称无病动物或屏障系统动物。 无任何传染病的病原体或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微生 此种动物是标准级动物,适用于多数科研。 4.清洁动物或最低限度疾病动物:该种动物是饲养在设有清洁走廊和不清洁走廓的设施中,其种群均来自 5.常规动物:指一般在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带菌动物。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1.根据实验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2.选用动物的数量必须符合统计学上预计数字的需要。 3.根据实验的性质也可选不同品系的动物:其目的在于使动物试验结果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如测 体的感染性,最好选用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4.由于同一种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还应注意个体的选择: (1) 年龄: 一般均选用成年动物来进行实验。 动物年龄常按其体重来估计,选用的动物体重大体上小白鼠 豚鼠 500g 左右、家兔 2kg 左右。 (2)性别:在实验研究中,动物如无特殊需要,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3)生理状态:实验动物应证明确实健康外,雌性动物若处于怀孕、授乳期不宜采用。 三、接种途径和方法 ①皮内接种:通常以背部皮肤为宜。 ②皮下接种:选用腹壁、背部或腹股沟等处。65 ③肌肉接种:一般选用臀部和大腿部肌肉,若为禽类以胸部肌肉为宜。 ④静脉接种:家兔以耳静脉外缘为宜,小鼠和大鼠科注射尾静脉,豚鼠可注射后腿静脉,鸡可注射翅下静 ⑤腹腔接种:常用于小白鼠。 ⑥脑内接种:常用于小白鼠。家兔、豚鼠由于颅骨较硬,需用钢锥先打孔后注射。 ⑦脚掌(垫)接种。四、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一)接种后的观察 一般每天或每周观察一次。观察动物的食欲、精神状态及接种部位的变化,局部有无异常反应,周围淋巴 大等。必要时,测其体温、体重及血液学指标。 (二)动物解剖 实验动物死亡后,应及时解剖和微生物学检验。到期未死的动物,通常亦应麻醉后剖验。五、动物采血法 ① 心脏采血法:常用于家兔和豚鼠的采血。 ② 静脉采血法:颈静脉采血常用于绵羊;耳静脉采血常用于家兔;尾静脉采血常用于小白鼠和大白鼠。 ③ 颈动脉采血法:常用于家兔的全采血。 六、动物试验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1.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2.细菌毒素检测。 【例题】常用实验动物接种途径包括 A.皮内接种 B.皮下接种 C.肌肉接种 D.静脉接种 E.腹腔接种[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BCDE 【例题】动物采血法包括 A.心脏采血法 B.皮内采血法 C.静脉采血法 D.肌肉采血法 E.颈动脉采血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66 【正确答案】ACE 本章小结: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接种途径和方法 三、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四、动物采血法 五、动物实验的应用 第十六章 ● 考点 菌种保存方法 菌种保管 菌种保存与管理一、保存菌种的方法 保存方法 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 血液琼脂斜面保存法 培养基保 存法 巧克力色斜面保存法 (最常用 而又简易 的保存方 鸡蛋斜面保存法 法) 适用对象 一般细菌 保存条件和时间 4℃冰箱中,保存一个月,一月一传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 1 个月 链球菌、 肺炎链 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 2~4 球菌 移种一次。 脑膜炎奈瑟菌 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 2 天移种一次。 和淋病奈瑟菌 含有 Vi 抗原的 沙门菌属及其 一般 4℃冰箱中可保存一个月。 他含表面抗原 的细菌 大多数普通细 4℃冰箱保存。保存时间可达 3~6 个月 菌 适用对象 一般细菌 保存条件和时间 干燥后低温保存,可保存数年至十几年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保存方法 干燥保存法冷冻干燥保存法(目前最有效的菌种保存方法 一般细菌 之一) 液氮超低温保存法(目前保存菌种最理想的方 一般细菌 法)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期一般 3~5 年,有的 长达 10 年以上 其他方法难以保存二、菌种保管 1.应充分了解每种细菌的不同生物性状及营养要求,以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2.培养后最好在细菌尚未旺盛发育之前取出,放冰箱内保存。 注意:一般细菌保存于 4℃冰箱中,但真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粪产碱杆菌需在室温保存。而脑 菌、淋病奈瑟菌及初次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需保存于 37℃孵箱中。67 3.保存菌种应做鉴定记录。在主要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菌落特征、形态及革兰染色或特殊染色反应、生化 清学性状以及个别菌种需要的动物试验结果等。 4.保存的菌种应有两套,一套供保存传代用,一套供实验用。 5.定期转种,每转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6.专人保管和发放,严格保管和发放制度。 【例题】目前最有效的菌种保存方法是 A.巧克力斜面保存法 B.鸡蛋斜面保存法 C.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D.干燥保存法 E.冷冻真空干燥法[答疑编号 :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 【例题】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内,置 4℃冰箱保存。保存时间可达几个月 A.1~3 个月 B.2~4 个月 C.3~6 个月 D.1 个月 E.3 个月[答疑编号 :针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溶解的外界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