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人群特征分析旅游的区域特征

第1页/共8页
2002年5月May,2002笫31卷第3期J㈣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fShaar俩N。nnduniv町3ity(s。dmsd印ce)V01.31Nc,.3■历史地理学研究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
.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根据这些资源的地理位丑和内涵的不
同,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应综合开发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古代
都城建筑遗址”旅游区、以渭河两岸黄土原地和北部山系为主的“古代帝王陵墓”旅游区、以秦岭山
脉北坡为主的“宗教建筑”旅游区三大主要^文景观旅游区域。
关键词:关中旅游区蛾;人文旅游资薤5c;综台开发
中图分类号:K9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93{2002J03一0102一07
陕西省中部,位于秦岭山系与黄土高原南缘山脉之同,因地处古代四美之中而被称为“关中”。自古就有“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1]((战国靠?卷3))的美誉,是我国境内最早有人类的分布有着以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即:以西安为中心的古都城遗址人
一、关中三大人文景观区域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特征
历史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凡在历史上适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自然区域,必然成为历史人文景观的密集区。关中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
1.以西安为中心的古代都城遗址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与特征。位于秦岭与北部黄土高
收稿目期:2001—06~18
作者简升:赵克札(1955一),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102
万 方数据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定都之地。千百年来,关中以其政治经济的特殊地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妊观受到人们的向往和青睐。关中人文旅游资源文景观、依秦岭北坡诸山脉以及沿山一带为主的宗教人文景观、以渭河两岸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山脉为主的古代帝王陵墓人文景观。特殊作用的地区。原之间的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东西长约300公里,西窄而东阔,总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这儿的黄色土壤,自古就被认为是最适宜耕种的“上上”田。公元前1l世纪时,原来居住在泾河流域“豳”的周部落为躲避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迁徙到关中西部的周原地区,利用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的有利环境,以农耕为主的周部落迅速崛起。然而,随着周部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政治上逐渐向东方扩展,周原已非理想的定都之地。于是将其都城东迁到了
第1页/共8页
寻找更多 ""分析旅游民俗及其特征--《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年03期
分析旅游民俗及其特征
【摘要】:正本文从对旅游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差异分析上简述了旅游民俗的内涵,并阐述了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及旅游民俗的特征,以此说明旅游民俗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在旅游民俗应用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在旅游活动经历了资源导向阶段和需求导向阶段开始向文化导向阶段发展的今天,旅游地文化成为使异地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对象。作为异文化的旅游地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其旅游民俗文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592【正文快照】:
在旅游活动经历了资源导向阶段和需求导向阶段开始向文化也使得目的地旅游经营企业将盈利目标集中于旅游旺季。由此带导向阶段发展的今天,旅游地文化成为使异地旅游者趋之若鹜的来了旅游服务水平下降,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景区超负荷运转等对象。作为异文化的旅游地文化,更多地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颖;;[J];商业时代;2011年01期
;[J];楚雄政报;2009年06期
孙达;;[J];当代人;2010年05期
江金骐;;[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39期
程玮;[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余学新;;[J];三峡文化研究;2004年00期
包训文;;[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徐海峰;梅强;;[J];商场现代化;2006年24期
蔡海斌;胡波;;[J];西南金融;2007年10期
秋枫;;[J];政协天地;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涛;;[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戴福发;;[A];当代海南论坛’2011秋季峰会——文化体制改革与海南文化发展论文集[C];2011年
吉洪;;[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常慧娟;;[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梁朝文;;[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任黎秀;;[A];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星明;;[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宋竹芳;;[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刘华初;;[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郭世松;;[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邵琪伟;[N];中国旅游报;2007年
本报评论员;[N];郴州日报;2007年
李昱甫 记者  帅弋;[N];贵阳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李勇;[N];湖南日报;2006年
张世雄?和呈文
李新毅;[N];金融时报;2007年
董柏生;[N];焦作日报;2007年
李宇;[N];秦皇岛日报;2006年
申志印;[N];秦皇岛日报;2006年
;[N];青海日报;2007年
包塔拉;[N];通辽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柱角;[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永琦;[D];云南大学;2013年
索虹;[D];燕山大学;2010年
马悦;[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月文;[D];湖南大学;2010年
郭瑾;[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郝英;[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张倩;[D];山东大学;2013年
魏红妮;[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陈超;[D];华侨大学;2013年
宋竹芳;[D];西北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欢迎来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当前位置: >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 10:14
提 要: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为区域研究单元,并分解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西部旅游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 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势突显。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甘肃省  
目前旅游业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以缩小国际差距,而且中国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1]。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97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位居全球第6,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8[2]。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区域不平衡已是客观事实。年我国东中西地带间入境旅游省际差异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带和中西部地带间差距较大。如2004年东部的广东和北京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3. 78亿美元和31. 73亿美元,分别是宁夏入境旅游收入0. 02亿美元的2689倍和1587倍。因此加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促进入境旅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学者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往往还能导致区域差异加剧,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3-5]。国内学者虽然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关注相对较晚,但是已经从多学科角度并采用方法推进了入境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旅游流空间分布、资源赋存和竞争力等方面[6-10];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级以及地带间的研究居多[1, 7, 11-16],但是对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还存在不足[17-19]。同时对西北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的资源赋存、市场竞争态等,对区域差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文中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我国对国际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地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一致,并且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以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为核心思路,旅游外汇收入成为我国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入境旅游收入能较好的反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各省市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区域间的可比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作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通过查询年《甘肃年鉴》获取此次研究所需数据。
文中选择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甘肃省旅游综合现状将甘肃省分为东部旅游区: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4个市;中部旅游区:白银、兰州、定西、临夏、甘南等5个市(州);西部旅游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包括敦煌)、嘉峪关等5个市。
1. 2 研究方法
通过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1, 7, 20],最终确定采用绝对差异(标准差)、相对差异(变异系数)、theil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综合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旅游区域差异总体特征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
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不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21],表示经济总量在综合中所占的比重的差异。文中采用标准差(st)和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ni=1(yti-yt)2/n       (1)     vt=st/yt(2)式中:yti表示第t年第i个区域的旅游外汇收入;yt表示第t年省市区的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n表示区域个数。
泰尔(theil)t系数最早由thiel和henri于1967年提出,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theil系数t越大,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theil系数可以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变量)的地区分布,该系数可分解为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两部分[22],总体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将甘肃省分为陇东、陇中及陇西三个地带作对比,并对三个地带内部的地级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依次分解为:(1)地带内市域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i: tpi=∑jyijyilnyij/ytnij/ni(3)(2)地带间入境旅游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br: tbr=∑jyiylnyi/yni/n(4)(3)以市域为单元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总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tp=∑i∑jyiylnyi/yni/n=∑iyiytpi+tbr=twr+tbr(5)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地带j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i和ni分别为i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和n分别为全省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地理集中指数可反映入境游客的城市分布状况, g值越接近100,游客越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反之, g值越小,游客越分散[1]。
g=100× ∑
ni=1(pti/pt)2(6)式中:pti表示第t年第i城市入境旅游人数;pt表示第t年甘肃省总入境旅游人数; n表示区域个数。
2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2. 1 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作了分析(表1,图1),图1表明各市标准差整体波动大且明显,整体上呈\"m\"形。在2000年与2007年达到标准差峰值,分别为850. 30和671. 81。
在2000年-2003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2003年降到低谷,谷值为228. 23。其后转入上升态势,标准差由228. 23增长到2007年峰值850. 30,年均增长率为54. 51%,在2008年却急剧下降到222. 90达到10年间的最低点。标准差的明显波动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不稳定,并且绝对差异的扩大或缩小幅度都较大。
用变异系数测度的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由图1知变异系数呈现出\"u\"形。从1999年的1. 9555下降到2005年的1. 4408,又从2006年的1. 4919上升到2008年的1. 9462,年均增长率达10.
15%。综上,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年间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变异系数均大于1,这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仍极不均衡; 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
2. 2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演变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仅表现其总体差异,而泰尔指数可对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即市际差异(总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
文中通过泰尔指数折线图来表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动态过程。
表2、图2显示, 年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差异出现了2001年、2004年、2007年三个波峰,2001年甘肃省地带内差异从0. 0279降至0. 0148,而地带间差异却从0.
0012升至0. 0386,与2000年相比地带间的差异扩大了0. 0374大于地带内差异的缩小程度0. 0131,故市际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地带间差异的扩大造成,而地带间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甘肃省旅游局加大了对陇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建设,拉大了陇西与陇中、陇东的地带间差异,进而使得市际差异上升至一个峰值。
2004年是甘肃省旅游业遭受\"非典\"后全面振兴和恢复的关键一年,随着全省旅游的全面复苏,使得各城市特别是热点城市入境旅游得到迅猛复苏,陇中和陇西分别从2003年的0.
16扩大到0. 0062和0.
0166,加大了三大地带的内部差异,地带间差异略微下降,进而扩大了其市际差异。2007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使得陇中地带间的差异从2006年升至一个峰值。而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市际差异又出现了三个波谷,从整体上看市际差异波动明显,起伏较大,但总体趋势仍趋于下降,从03下降到92,下降了92. 94%。地带间与地带内差异除2001年、2007年、2008年是地带间差异高于地带内差异,其余年份均是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故地带内差异总体大于地带间差异,市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
2. 3 甘肃省入境旅游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贡献率比较年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以下两个特征(表2和图2)。一是,地带内差异是甘肃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以地带内差异为主,平均占59. 64%,最高是2004年地带内差异占98. 15%。2004年地带内差异达到最大值是由于甘肃省入境旅游逐渐走出\"非典\"阴影,而且以快于人们预期的速度得到全面的复苏,尤其是兰州、酒泉、嘉峪关、甘南等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热点地区恢复较快。地带内差异虽然波动明显,但是贡献率总体趋势则是下降。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平均占40. 36%,最高是2007年地带间差异占93. 29%,最低是%,地带间差异贡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悬殊。二是地带间差异贡献整体波动较明显。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由1999年的39%降到2000年的4. 2%,降到低谷;在2001年上升到72. 3%,达到一个峰值;随后2002年迅速下降并稳定保持到2004年,降到10年间最低谷, 2005年有所上升但在2006年又下降到14. 4%; 2007年上升到另一个峰值,地带间差异贡献率达到93. 29%,而2008年下降到82. 23%。地带间旅游差异波动性频繁,出现了2000年、2004年、2006年的几个波谷。而总体趋势则是下降的,说明地带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无论是地带间还是地带内城市间旅游区域差异大体上都呈缩小趋势。
2. 4 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特征表1显示,甘肃省旅游地理集中度值相对较高,最高可达59. 10,最低为44. 23。说明该省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旅游经济发达城市,而其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则普遍偏低。但是g值仍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1999年到2004年呈下降趋势, 2004年降到最低点,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期间2003年出现波动,但起伏不大。而2004年到2008年g值不断上升,在2008年达到10年间最大值,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
  通过对比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分析得出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表3显示,全省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仅有少数几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999年甘肃省各地区旅游外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有兰州、武威两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多和5倍多,到2008年兰州虽有下降但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武威降至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平;而酒泉和嘉峪关分别从1999年的0和0. 733倍升至2008年的7倍多和1倍多,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甘南除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年份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达到最高水平;而白银、临夏、金昌、张掖等城市的比值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相对于兰州、甘南、酒泉、嘉峪关其旅游经济规模仍然不能相比。酒泉、嘉峪关、兰州三个城市2008年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之多,说明甘肃省入境游客的分布不仅集中,而且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图3显示,1999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很低水平的市州较多,且三个地带均有分布,而达到极高水平的只有兰州和武威两个市,过度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市较少;图4显示, 2008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极高水平的市为三个,其中旅游资源丰富的酒泉和嘉峪关在政府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大之后,达到了极高水平;武威降至较高水平,甘南经过年的极高水平发展后在2008年又降至较高水平,张掖发展至较低水平。10年间比率一直低于16%的市有白银、定西、庆阳、陇南、金昌五个市,说明甘肃省旅游经济规模处于很低水平的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旅游区。综上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仍然较大,且差异变化不稳定,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高低梯度跨度大,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很低的地区较集中,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缺乏过渡性。但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已逐渐体现出其发展优势,即级别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及现代文化资源。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分析,认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且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有明显的缩小趋势,市际差异下降了92. 94%,甘肃省入境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缩小趋势波动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入境旅游的发展仍极不均衡,旅游经济差异高低梯度跨度大,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地理集中指数从53. 54降至44. 23,降至10年间最低点, 年空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地理集中指数从44. 23升至59. 10,达到最大值,甘肃省入境旅游空间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甘肃省有入境旅游接待优势的地区长期以来几乎对甘肃省入境旅游有\"集中垄断\"的趋势,从而使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聚集\"型空间分布模式,因此真正缩小省内城市旅游经济之间的差距还需要长期的过程。并且甘肃省入境旅游分布的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甘肃省入境旅游主要的目的地为酒泉、嘉峪关、甘南、兰州,根据四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优势来看,酒泉、嘉峪关有级别较高的历史文物古迹;甘南有神秘奇特的藏文化风情;兰州有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依此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多属于传统人文旅游,而区位和经济驱动型旅游次之,受观光、购物、娱乐等旅游资源的导向型旅游不十分明显。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反映了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格局。
3. 2 建议
为了全面提高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效益水平,缩小区域差异,提高甘肃省旅游业整体水平,应当确立政府主导战略,强化政府对旅游的主导和调控职能,充分发挥甘肃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整合资源,根据甘肃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打造\"三个中心\",即兰州、敦煌和天水;做好\"两个精品\",即潜力丝绸之路精华游、中华龙文化-始祖文化寻根游;开发\"四个产品\",即长城文化游、黄河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根据甘肃省特有的民俗特色,开发甘肃民族风情游,即甘南:香巴拉-梦境之旅;临夏:伊斯兰民族风情游-圣洁之旅;肃南:祁连晴雪,裕固花乡-欢乐之旅;肃北:透明梦柯,雪域蒙古-豪迈之旅;阿克塞:哈萨克风情旅游-塞上风情之旅。根据甘肃省独特的地质条件,开发冰川探险游、江河湖泊漂流游、沙漠戈壁游、古绿洲生态变迁游等。
加大旅游促销投入,通过多种促销渠道相结合,重点突出、差异等策略,并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领导者及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甘肃旅游形象。不断完善省内及其与外省间交通网络,尽快改变阻碍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提高甘肃省旅游的可达性。
[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 .
[2]马耀峰,李天顺,等.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 bryden jm. tourism and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commonwealthcaribbean[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3.
[4] kadte. tourism passport to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79.
[5] tosun c, timothyd j, ozturky. tourism growth, nationaldevelopment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turkey[j]. 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 133-161.
[6]周玉翠,陆玉麒,谢江红.我国国际旅游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 2005(9): 39-42.
[7]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 406-410.
千里马论文网:/gl/ny/59658.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鄂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的区域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