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点火二次点火有什么意义和难点

二次点火,多推力火箭引擎,这壕科技如与歼20结合,那未来可待
我的图书馆
二次点火,多推力火箭引擎,这壕科技如与歼20结合,那未来可待
“霹雳-12”先进空空导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机载利器,可在雷达导引下进行视距外攻击,能够挂载到解放军空军多数现役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之上,在蓝天上咔地发射出去,保卫安宁的生活。由于专家认为国产“霹雳-12”性能已超越美国AIM-120A/B、俄罗斯R-77和法国“米卡”早期型等,略逊于AIM- 120C,本文也跟风浪得似的认为,这款导弹可以戏称为“进击的霹雳”,怎么样,是不是很励志,很正能量?由于进击的霹雳保卫的祖国的领空,因此本文图片全部用天空的蓝色丰边,是不是很嫩?“霹雳-12”先进空空导弹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6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在2004年的定型前打靶试验中,霹12取得了12发12中的好成绩。2005年底霹雳12在双目标攻击试验中双发齐中,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尽管我们又有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咧,但是解放军武器装备发展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多与强敌进行对比,这不,同样装备了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AIM120的美军,就在他们刚刚装备了120先进之时,开始了改进,小样的还不闲着了,你咋不上天呢?(这个成语是这么用不?我这样用他到底对不对,这问题问得我好累呀)。那么,中国空军在拥有了霹雳-12这样优秀的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基本型以后,也必须的, 也要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改进,以提高“进击的霹雳”的作战效能。本文军事学博士级专家、眼睛哥达达介绍:中程空空导弹的改进方向吧,其实可以主要集中在两个最需要提高的地方,一个是动力,二个是导引头。达达专家的建议此言不虚呀,很有道理的嘛。中国霹雳-12的改进首先就要换装推力曲线更加优化的火箭发动机,这是必须的。传统概念中的火箭发动机只能在点火后以一定的推力工作数秒钟。新型的多推力发动机则拥有更优化的推力曲线,比如在发射初推力较大,将导弹很快加速至巡航速度,中段则推力较小保证导弹具有一定速度,末端突然增大推力让导弹在遭遇目标时拥有更充足的能量优势。军事学博士级专家、眼睛哥达达介绍称,如果PL12能够采用脉冲推力火箭发动机和二次点火这些这很壕的科技,就可以使导弹的能量尽量少浪费,多多地保存起来,在总的动力射程不变基础上,大大增加对机动目标的有效射程。一图两用,是不是很神奇?那么,军事学博士级专家、眼睛哥达达的这个建议到底可靠不可靠呢?是不是在吹牛呢?其实,“霹雳12”完全可以换装我国类似的多推力火箭发动机,比如在C701等反舰导弹上应用了双室双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霹雳-12在改进后的有效射程很可能达到40千米以上,不可逃逸区也扩大至25公里左右。40千米是什么概念,那是从玉田县到遵化市的距离呀,整整2个县呀。如果在霹雳12其他结构不进行较大改动的基础上,装备固体冲压发动机,则更可能改进出一个超远程空空导弹。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馆藏&11423
TA的最新馆藏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请问一下:涡轮在火箭发动机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小鬼刘忻6fU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涡轮发动机:涡轮发动机是通过若干级叶片(压气机)将空气增压后使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燃烧,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涡轮做功,燃气在通过涡轮后,以高速气流的方式从尾喷口喷出,形成推力.2,但火箭发动机非或涡扇涡轮,似乎没什么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初步试验圆满成功
六院科研工作人员监测试车状态原标题:六院研制的重型运载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涡轮泵联试取得圆满成功8月1日,由我院负责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动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该型发动机研制工作取得首个里程碑式胜利,为后续圆满完成关深阶段研制任务奠定了基础。我院院长谭永华、科技委主任张贵田、副院长栾希亭、总工程师胡旭东等陪同上级领导专家现场指导试车。试车前,我院11所、7103厂、165所及院有关部门通过对试车方案、联试产品状态质量、试车台改造调试、联试风险分析和充分的紧急预案确认复查,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确保试车取得预期目标。此型发动机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最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对支撑后续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具有重要意义。(张平)2011年,航天科技六院申请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立项,7103厂34车间木模工王海带着徒弟们大干了6个月,赶制出了1:1比例的木模样机。专家组到现场考察时,都为之赞叹。现在,这个高达5m的样机还展示在装配车间厂房。2016年10月之前,完成单体推进器组合点火(协调性)试验。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今年有望实现技术突破。这个协调性实验是指50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点火实验。目前,他们研制的50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完成了理论模拟设计实验和单个推进器在不点火情况下的流体和性能实验,数据和结果非常理想。他们正在为即将进行的50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单体推进器组合点火实验做最后的冲刺准备,如果实验成功,将大大加速我国从轻型中型运载火箭的国家进入拥有重型运载火箭的国家。11所十八室低温发动机涡轮泵班组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承担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两型发动机涡轮泵研制的就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十八室低温发动机涡轮泵班组。这是一个14人的设计班组,平均为年龄34岁,但就是他们,却承担着以我国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三型火箭用120吨和18吨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代表的9种涡轮泵组件研制,承担着以重型液氧煤油发动机、低成本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预先研究任务。此外,这个班组还承担了多项重点课题和多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新型管式扩压器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填补了国内空白。深挖理论夯基础 阔斧创新见倪端针对涡轮泵专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班组在做好工程研制工作之余,力求在基础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泵用高效率、低振动新型扩压器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某计划支持下,通过开展富氧条件下金属着火试验研究,掌握了16种发动机用新材料的着火特性和燃烧产物特征,初步探索了着火机理。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涡轮低周疲劳寿命研究工作,掌握了多物理场耦合研究方法。班组建设多举措 精细管理筑和谐低温发动机涡轮泵组坚持以优质、高效、安全完成各项任务为目标,注重制度建设及规范化管理,针对低温涡轮泵型号预研设计、产品技术处理、地面试验、发动机试车、外协产品研制、高校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协助七方面复杂多样的任务特点,制定了高效的管理制度,固化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实现了设计的本质安全,开辟了传承的技术通道,构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班组以理论指导设计、设计牵引产品、产品反馈理论的闭环思路,针对低温涡轮泵组七方面的业务,固化了工作流程,针对性地出具了相关细则。针对班组人员工厂配合任务多,保质量压力大的特点,为避免质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班组要求各产品负责人根据自身多年配合经验,梳理装配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环节或细微之处,共同编写了涡轮泵装配验收要点用于指导配合工作。为了严控外协产品质量状态,编写了4个数据包管理制度;针对外部单位合作,制定了高校合作技术协议签订框架,国际交流中保密安全原则。针对涡轮泵产品多样性,更新完善了涡轮泵装配、分解卷宗,以表格形式对过程状态进行了细致检查;建立了故障启示录、故障案例、对涡轮泵产品故障进行总结分析。建立涡轮泵知识管理平台,对涡轮泵研制经验进行记录和总结,使得技术得以有效传承和积累。为了开拓研究视野、争创国际一流,班组积极构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发挥专业与语言的共同优势,与多方外国机构专家形成长期友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对涡轮泵技术发展,产品研制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尤其在重型发动机涡轮泵研制中,沟通交流的时间占据了30%,大大提升了方案的先进性,使得我们的涡轮泵技术在多方面达到世界领先。班组始终坚持“科学培养人才,提升团队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了“人人都有闪光点,人人都要有作为”的口号,将人才的培养作为班组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形式广泛、层次多样、务实创新的方式来促进班组人员快速成长。在新人培养方面细化管理,建立培养书目和量化考核要求,工作中坚持以老带新、技术帮扶,敢于给新员工安排研制任务,关注工作进展,予以帮助和指导,并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新人在项目中成长,构建人才成长良性机制。同时班组以预先研究460吨发动机涡轮泵关键技术攻关为背景型号,顺利完成六院第二批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课题。通过开展作风问题诊断,关键事件剖析,总结提炼出了班组作风培养方法,形成了课题组特有的《科学作风标准和科研行为规范》。低温涡轮泵组剑指苍穹、志在超越,瞄准世界先进液氧煤油发动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造出绿色发动机制胜 “心脏”,助力长征六号首飞成功;班组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为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重型运载提供强劲动力,引领我国液体动力迈进国际前沿。3月17日,航天科技六院承办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16年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前来参加会议的尹泽勇、张彦仲、金东寒、钟志华等11位院士在我院听取了院长谭永华作的题为“航天液体动力技术发展”专题汇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院科技委主任张贵田院士、副院长栾希亭参加了参观交流活动。谭永华在专题汇报中介绍了我国航天动力发展情况、发展的思考与分析、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内容。院领导谭永华、张贵田、栾希亭与众院士进行了现场交流。与会院士表示,支持六院研制更大推力、更新技术的火箭发动机,希望六院保持动力技术领先水平,保障航天事业发展,在高端装备能力建设上多沟通交流,按照国家科学发展部署,积极研制新的空间推进技术,进一步推动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发展,支撑航天强国建设。近日,11所重型运载液氧煤油发动机氧泵水力试验取得成功。自此重型运载液氧煤油发动机氧泵、燃料泵和氧预压泵组件均通过了水力试验的考核。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视察六院。六院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已经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抢先生产出多个重要零部组件。表示要保持良好势头,积极利用国内现有最新、最好的技术条件,争取更大突破,获得国家更大支持。日,雷凡培到航天科技六院调研:“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次启动得试多少次?”“常规发动机振动问题通过哪些渠道解决?跟总体沟通过吗?” “重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还有哪些困难?”在11所,雷凡培一行听取了该所重型发动机等预研型号研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情况汇报,并深入该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创新项目开展、实验水平、能力建设等情况,并观摩指导了某型号研究试验。航天科技六院十三五规划:拓展新领域,加强组合动力研究。要对照国际一流的动力公司,分析找差距,加快重型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满足国家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需求,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 航天科技六院11所大功率高速涡轮驱动装置投入运行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研制的大功率高速涡轮驱动装置,成功完成了重型发动机轴承低温运转试验。试验中,大功率高速涡轮驱动装置运行平稳、涡轮性能高,标志着该装置成功投入运行。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该装置具有功率大、转速高、大流量、高压比、可低温环境工作等技术特点,这也是攻关的技术难点。该所利用大功率高效涡轮技术、高速轴承技术、高效密封技术、转子动力学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成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与电机驱动的装置相比,以涡轮驱动的该装置在高转速、大功率、低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试验系统简单、成本低、转速调节方便、可靠性和安全性高,可在地面设备等多领域获得新的拓展应用。后续,该装置将在需要大功率、高速驱动的地面试验中获得新的拓展应用。(成楠 任众)重型发动机机电伺服系统原理样机成功进行桌面联试近日,重型发动机起动关机与工况调节机电伺服系统原理样机在我所六室成功进行桌面联试。由我所自主研制的伺服控制器与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承制的伺服电机在空载条件下进行了匹配测试。采用机电伺服驱动控制调节元件实现发动机起动关机与工况调节是重型发动机的重要技术创新点,可实现发动机闭环控制,建立发动机—火箭控制/反馈联系,提升发动机及火箭控制水平;并大幅简化发动机气液系统,提高发动机使用维护性与可靠性。本次试验结合重型发动机控制需求,测试了不同频率、不同波形转速指令下伺服系统闭环运行特性,初步检验了伺服系统匹配性及调速性能、稳动态性能等闭环控制性能。本次伺服系统桌面联试为后续伺服系统负载模拟试验及调节元件液流试验等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重型发动机机电伺服控制技术攻关转入带载试验阶段。重型发动机低温运转试验台成功投入使用近日,在清水头试验区我所完成了多套重型发动机轴承及端面密封低温运转试验,圆满完成了任务书提出的产品考核要求,为重型发动机用轴承及端面密封后续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有低温试验台无足低温重型轴承及端面密封大流量、高功率、高工况的试验要求,需在原有低温试验台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土建和技术改造工作。为保证重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进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九室各专业组主岗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刻苦攻关,克服低温重型试验台建设技术要求高、节点紧张等诸多困难,高质量完成了低温重型试验台的建设及调试工作,并按所内节点要求按时完成了重型轴承考台件及正式产品的低温运转试验。该型号低温轴承及端面密封运转试验的顺利进行,标志着重型发动机低温运转试验台成功投入使用。试验系统方案论证、设计、出图、设备采购、生产加工、安装调试及正式试验,得到了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发动机三维数字化协同研制 打通设计到工艺和制造的数据流日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设计的重型发动机联试装置三维标注模型全部下厂生产,标志着发动机设计从二维图纸的研制模式向三维数字样机研制模式的转变。该所通过发动机三维数字化协同研制,实现了三维数字样机的设计工艺协同,使工艺提前介入设计过程,并面向制造过程进行全三维标注,实现设计零部件模型全三维直接下厂。近年来,11所大力推进系统动态仿真技术、设计仿真一体化集成设计和知识工程技术,形成了体系完整、覆盖发动机总体到组合件的创新研发体系和快速设计、多学科优化能力。通过构建数字化发动机协同设计环境,打通设计到工艺和制造的数据流,减少设计反复,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加快了发动机研制进度,至此,11所发动机研制工作实现了由“任务型”向“能力型”的转变,信息系统不仅支持优质、快速地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同时支持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传承、基础科研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研发能力的创新。后续将实现结构设计协同、设计仿真协同、设计制造协同、设计试验协同、管理与工程协同等五方面协同。据悉,该所还针对发动机研制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了动态研制团队组织模式,依据任务要求适时成立由各类人员组成的IPT工作组,为任务实施、问题决策、制度制定、计划监控、技术攻关提供了组织保障,实现了垂直职能型组织结构向矩阵项目型组织结构的创新转变。同时,提出了成熟度管理的IPT准入准出规则及IPT工作程序模型,提高协同设计的并行度,形成了工艺、工装、制造、材料等人员提前参与发动机设计协同工作的创新转变。突破了数字化产品并行定义技术,通过骨架模型和自上向下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发动机主要组件三维模型全三维标注和下厂,设计意图由纸质文档和图纸的传递方式向系统的三维可视化传递方式的创新转变。4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阀门首轮复核复算工作圆满完成 为确保460吨重型液氧煤油发动机阀门设计状态正确,阀门研究室开展了首轮复核复算工作。4月29日上午,质标处组织召开复核复算末次工作会,专家组成员、相关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首轮复核复算包括流量调节器、发生器燃料阀、燃气单向阀三种产品。与以往二维设计不同,重型发动机设计采用全三维设计及标注,无纸质文件。针对这一情况,阀门研究室高度重视本次复核复算工作,前期针对复核项目、资料提供及审核方式等,与复核复算专家充分沟通,期间主管设计密切配合。末次会上,专家对三种阀门的设计方案正确性及结构合理性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系统设计要求、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及技术条件等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和补充工作项目。本次复核复算工作对提高重型发动机产品设计质量有重要意义,后续阀门研究室将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落实。会上同时启动了第二轮多种阀门的复核复算工作,确保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发动机系统简图,主要组件包括推力室、燃气发生器、涡轮泵、氧化剂预压涡轮泵、燃料预压涡轮泵、流量调节器、燃料节流阀、液氧主阀、推力室燃料主阀、发生器燃料阀、泵后燃气摇摆装置、点火导管、起动箱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中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 专家:10年赶上美俄
  图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即将发射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最后一次仔细检查。易渊摄
  日4时20分,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自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136次飞行,也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火箭第100次飞行。
  与美俄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火箭差距何在?今后将面临怎样的国际竞争?我国还要研制什么样的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做出了解答。
  从几个月发射1次到1年发射10多次
  中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
  人们不会忘记这历史性的时刻:日,中国第一枚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戈壁深处发射升空,火箭橘红色的尾焰上方,醒目的标志――“长征”二字令人振奋。从此,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向太空延伸。
  站在2010年的时间点上,回首风雨“长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研究院里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跨越。
  继长征一号首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在长征二号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三号丙火箭收获了首个“金牌火箭”的称号。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曾任长征三号总设计师的谢光选院士清楚地记得,美国卫星与国产卫星在入轨方式上有所不同,研究院要研制出与之适应的运载火箭,要解决低温火箭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点火等重大技术难题。“掌握这种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技术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谢光选说。
  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航天英雄杨利伟送入太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了长征系列火箭的托举,太空迎来了中国的璀璨群星。今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举国欢庆祖国61岁华诞之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标志着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又迈上新台阶。
  如今,长三甲系列火箭已成功实现了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生产并重,由试验型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从原来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发射1次,到现在的一年10多次发射,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到了真正的高密度发射阶段,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太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多型号并举、多领域竞争等火箭产业新特点
  力争10年左右时间赶上航天强国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第一个50次发射走过了28年的历程,第二个50次发射历经12年时间。专家预言,第三个50次发射预计将在未来5年内完成。
  然而,放眼群雄并起的世界航天大舞台,我国的火箭产业任重而道远。我们与世界航天大国在火箭技术领域还有一定差距,面对多型号并举、多领域竞争和高强密度发射的火箭产业化新特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不仅如此,中国研制的运载火箭对地面测试操作的需要相对比较复杂。据专家介绍,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特?马丁公司等宇航公司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波音公司的德尔它Ⅳ火箭发射周期为5至8天,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周期需要21天左右。而且,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软件产业,我国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软件产业也刚刚起步,需要几年的实践进行储备。
  专家认为,中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集成优化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未来航天运输系统预先研究等方面,还需要加紧探索和突破。
  今后,我国航天事业还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竞争,包括日本、欧洲、印度、巴西、乌克兰等。
  面对差距,中国并没有气馁。有关火箭专家表示:虽然与美俄火箭技术存在较大差距,但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完全可以用10年左右的时间赶上美俄。
  除了“高标准、高质量”,还要练就“火箭速度”
  长征五号将飞向更深远太空
  面对世界航天新的发展势头和激烈竞争,中国航天人除了“高标准、高质量”这一法宝外,还要练就研制与生产的“火箭速度”,以及适应高强密度发射的科研管理模式。
  为此,研究院创造性地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航天型号管理,建立了型号研制管理体系,并构建了以总体设计为龙头、分系统与单机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和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科研创新模式已经形成。
  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组批生产要求管理科学化,对未来三年火箭的滚动计划要进行专题研究。要加快多系统耦合能力建设,形成工程化、系统化;在设计上多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在数据管理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由简入繁,由点到面,由战术到战略,由设计到生产,逐步实现数字化设计、生产、试验和管理。”
  为适应国内外应用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卫星应用市场的需要,以及未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实际需要,一路高歌的运载火箭研制者们已把目光投向更加深邃浩瀚的太空,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正在研制过程中,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射场已开工建设。
  长征五号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运载火箭,与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基本同级。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进入实质研制阶段,将于2014年首发,运载能力比之前火箭提升一倍。长征五号的研制是中国第一个不以单一卫星运输为背景而研制的火箭,它是瞄准中国航天未来20到30年的需要规划研制的一个系列火箭群。
  伴随着中国航天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型的产业化转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正在与日俱增,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性的崛起。研究院院长李洪表示,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中,我们将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心态,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李帅 蒋建科)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新一代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 10股爆发
日 09:16来源:凤凰网财经
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 中国火箭获新动力
7月29日,记者从中国获悉,我国新一代大推力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获得成功,将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提供更大动力。大推力发动机将在哪些领域获应用?有哪些重要意义?
标志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发动机核心技术国家
视频: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8,8800.转发至:
7月29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我国新一代大推力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在该集团第六研究院点火试验获得成功,这将为我国2014年实现长征5号火箭首飞以及进行后续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等打下坚实基础。
&两个月前,国家国防科工局刚刚完成了对该型号发动机的项目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完全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台储存了3年、此前已经历过两次极限工况热试车考验的发动机,在又一次的挑战极限考验中表现完美。这也表明中国航天动力正在经历新旧更迭,将大大加快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
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谭永华说,自2000年国家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至今的12年间,液氧煤油发动机已先后进行了百余次试车。从研制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开始到现在,已突破80余项关键和核心技术,先后研制出3种基本型发动机,以及5种适应不同火箭总体飞行状态的发动机。
发动机推力提高六成,火箭运载能力是常规3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探索太空的能力,取决于航天发动机的推力。我国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过推举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圆满完成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辉煌,但其推力已经不能满足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需求,研制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显得格外迫切。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使用的发动机单台推力是70吨左右,火箭的运载能力在9吨上下。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可谓世界航天动力领域的&珠峰&。其推力比我国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60%以上,火箭运载能力是原来的3倍左右;不仅采用的推进剂、循环方式与常规发动机不同,在最高压力、涡轮功率、推进剂流量等设计参数上,也比现有发动机高出数倍,在推力吨位、性能方面有大幅度提高。
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还具备诸多的优点:一是推力大;二是没有污染,液氧和煤油都是环保燃料,而且易于存贮和运输;三是经济,比常规发动机推进剂便宜60%;四是可靠性高;五是可重复使用。
攻克起动和关机等多道难关,成功实现整机600秒长程试验
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作为世界航天动力领域的技术高点,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整机研制初期,失败与挫折是家常便饭。&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张贵田说。
据了解,液氧煤油发动机各方面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这就意味着发动机及各部件要在比现有发动机更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不仅加大了发动机的设计难度,而且对加工、试验设备以及材料、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同飞机起飞和降落是最难控制的时段一样,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起动和关机是最复杂最难设计的动态过程,尤其是起动过程,在零点几秒内,发动机的转动件要从不转动加速到每秒几万转的高转速;燃烧组件要从环境温度达到三四千摄氏度的高温,起动过程的每个指令都必须精确到百分之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好,都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甚至爆炸。
液氧煤油发动机刚开始进行的几次整机试车都失败了,外界也出现了质疑声。经过紧张激烈的艰苦攻关,设计人员终于摸清了试车失败的根源,设计了最理想的起动方案和起动程序。
六院党委书记黄亮说,科研人员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连续闯过了涡轮泵联动试验、半系统试验、整机试验三大难关,成功实现整机600秒长程试验。
在国外航天专家眼里,建设一座数百吨推力规模的发动机试车台,从主体奠基到正式试验投产,至少要用三年时间,而六院人仅用了一年半。经过考台试车和正式试车的验证,这座亚洲第一试车台的总体设计、技术、设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大推力火箭将于2014年首飞,为我国深空探测提供更坚实动力
据专家介绍,目前所有飞行状态发动机均已完成考核任务,开始交付火箭总体进行相关试验。
谭永华透露,装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火箭将于2014年首飞,将为我国下一步空间站建设以及深空探测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届时,中国人的飞天之路将会变得更加顺畅,中国航天员将会越飞越高,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与此同时,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谭永华介绍,在六院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中,为了解决高低温、高压、强氧化、高转速、大功率等问题,六院与相关单位一起研制开发了近50种新材料,包括高强度耐氧化的不锈钢、高温合金、纳米涂层、镀层、橡胶等等。
在新工艺方面,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了30多项关键工艺,其中多项技术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这些新技术在民用领域也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人民日报)
成发科技(600391):拨云见日 定位或许再现曙光
公司增发方案区别于市场,导致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公司增发方案没有市场预期的成发科能这块资产,股价从峰值跌至&冰点&,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市场重新评估募投的项目,同时公司定位逐渐清晰,公司股价从低点攀升5成。
公司被定位为发动机传动资产整合平台。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板块的三大平台之一,公司被赋予作为发动机转动装臵的整合平台,原属于&二航&的东安集团有望率先于成发集团联姻,东安集团作为中航工业直升机发动机传动供应商,盈利能力不容小视。
成发集团仍将关注发动机领域。处于国家安全的考量,集团仍将在发动机研发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支撑自身燃气轮机的发展。 美国发动机发展史说明中国的发动机仍然需要保持百花齐放的局面。
公司业绩探底回升,逐步回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计公司在2010年至2011年营业收入18.14亿元、15.96亿元、18.35亿元,呈现一个V型走势,摊薄后0.494元、0.587元、0.723元。考虑到公司增发后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予公司增持评级。(宏源证券 荀剑)
航天晨光(600501):定点武器生产 行业垄断地位
公司是国家定点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企业,是国内最大的专用车辆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和国内唯一拥有民航机场加油车许可证的厂家,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港澳资讯)
四创电子(600990):长期关注航管雷达的发展潜力
三季报微亏,不影响全年盈利 2010年3季报显示,公司在7-9月份出现微亏。原因在于,雷达业务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而在报告期雷达收入减少,导致整体利润下滑。按照惯例,公司的雷达订单多集中在第四季度,预计年底将有较大增幅,因此公司全年仍然能实现正收益。
气象雷达业务竞争激烈,将成为公司业绩稳定器 我国的气象雷达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公司气象雷达收入难以出现飞跃。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对于气象雷达等气象设备的投入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凭借其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成熟的市场模式,未来在气象雷达业务方面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航管雷达业务有望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国内航管雷达市场受益于三块:空管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国内机场的大建设以及低空开放。公司已获得一、二次雷达的相关技术,正在全力争取获得民航局的入网许可证,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预计今年航管雷达对公司的收入贡献有限,我们期待未来的快速发展。
后续资产注入处于观望期 与公司同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ST高陶(600562)在重组过程中,拟将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等公司股权注入,而恩瑞特的主营业务中绝大部分为雷达整机及子系统,从而与本公司形成同业竞争关系。因此,对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资产整合意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公司后续资产注入尚不明确。
估值分析 预计公司2010年-2012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26元,0.35元,0.41元,以日的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值分别为166、124和106倍。目前估值过高,给予&中性&评级。(国海证券 马金良)
宝钛股份(600456):业绩低点已过 下游需求长期向好
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5.64亿元,同比增长10.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46万元,同比下降79%;每股收益0.008元,同比下降80%。公司盈利大幅下降的主因是财务和管理费用同比增加,且参股公司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出现亏损。2010年公司实现钛产品销售量16827吨,其中钛材11477吨。
公司计划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成本费用计划29亿元。到2015年,形成4万吨铸锭生产能力、3万吨钛及钛合金加工材及一定量的锆、镍、钢等金属产品生产能力,锆、钛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国际市场占有率由现在的10%提升至20%,跻身世界钛加工业前三强。
行业需求长期看好。公司钛材产品主要分为民用钛材、军用钛材和供应国际市场的航空钛材三类。2010年国外航空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高端钛材销售低于预期;民营钛材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导致公司钛产品营业利润率维持在底部。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钛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状况还将持续,仍处于景气周期低谷,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伴随着国家航天大飞机项目的推进及大机型走俏,核电中长期规划的出台、中国新一轮武器装备的升级,国际航空业回暖及钛价回升,我国钛行业将迎来结构性发展机遇,未来中国钛需求将以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公司未来钛材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于军工和大飞机制造项目,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将在2014年实现首飞,2016年交付使用。2015年之后我国大飞机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对钛材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公司将是大飞机项目受益最大的钛材生产企业。
公司产能扩张有序进行。公司收购华神钛业并投资扩建6000吨海绵钛生产线,有望实现海绵钛自给自足;熔铸产能达到17000吨。在钛材生产能力方面,2011年公司募集资金项目陆续投产后,钛材产能将达到16000吨:形成板材6000吨以上、管材3000吨左右、钛带5000吨、锻件4000吨、棒丝材1200吨的生产能力,公司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钛带和大锻机项目是未来最重要盈利增长点。钛带、大型整体锻件、精铸件、丝材产品对应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5000吨钛带生产线项目预计2011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钛带是生产钛焊管的必备材料,将主要供给合资公司的焊接板。万吨自由锻压机项目预计2010年8月份投产,将新增3000吨锻件产能,主要用来生产锻棒,做战斗机的轮毂,有效解决公司在大型锻件、宽厚板方面的生产能力。大锻机项目大型整体锻件是航空工业制造先进飞机的重要材料,未来直径大于300mm棒材和超大尺寸的厚板板坯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投资评级为增持。预计10-11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18元、0.76元,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53倍和37倍。2011年,随着公司募投项目逐步投产,国内外航空市场复苏,军工钛材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公司将迎来新的增长阶段,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山西证券 熊晓云)
航天电子(600879):收入有所增长 资产注入预期
投资要点: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1.33 亿元,同比增长9.26%。实现营业利润8472万元,同比下降14.86%。实现净利润7068 万元,同比下降9.88%,对应EPS 为0.087 元。
由于军品需求周期性影响、原材料成本上升及特定领域竞争和用户成本控制,综合毛利率从30.4%下降至27.8%,是盈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民品毛利率同比上升1.3 个百分点至15.2%,但在利润主要来源的军品领域,军品毛利率却同比下降了3.1 个百分点至32.9%。
军品业务略有下降,收入同比减少3.14%,营收占比72.42%;民品业务发展较快,同比增长57.44%,营收占比上升8.6 个百分点至27.58%。
空间动机座系统和小型集成化飞行控制系统两大产业化项目将是公司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空间动机座系统项目中标国家重点项目,并与客户签订了批量订货备产协议,该产品09 年起开始小规模交付,已进入批量交付过程。小型集成化飞行控制系统项目能力建设已经完成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与用户商洽也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尚未进入批量生产与交付状态。
其他在建募投项目中,郑州和杭州电连接器项目厂房建设基本完成,待验收后即将投入使用。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化项目大部分厂房处于建设阶段。
大股东时代电子资产注入预期明确,未来存在资产整合机会。
我们基本维持原有预期。预计公司 年营收分别为29.41 亿元、35.38 亿元、41.82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7 亿元、2.66 亿元、3.19 亿元,EPS 分别为0.27 元、0.33 元、0.39 元。(国泰君安 魏兴耘)
洪都航空(600316):国内外航空产品此消彼涨 推荐
公司 10 年1-6 月收入同比下降4%,主要是航空产品收入下降约6%。具体说来主要是国内航空产品收入下降约70%,国外航空产品收入大幅增长;其他业务收入约下降10%;技术协作收入增长超过100%。公司收入结构中航空产品占比最大,约有69%,其中国内航空产品约占航空产品的28%,国外产品约占72%;其他业务约占收入的24%,主要是材料销售等;技术协作约占6.5%。
公司上半年综合毛利率 18.62%,较上年同期略升0.67 个百分点。其中,航空产品毛利率提升1.26 个百分点,主要是国外航空产品毛利率提升8 个百分点。公司三项费用率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率较上年同期数略增0.87 个百分点。
公司收入下降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0 年上半年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94%。10 年上半年投资收益有4,880 万元,约占中期利润总额的77%。如果扣除这部分收益后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3%。
按照公司订单情况,我们预计公司 2010 年K8 飞机交付量较09 年大幅增长,国外产品增幅将超过50%;L15 目前仍处于研制试飞阶段,预计2011 年开始小批量。
考虑到公司此次增发收购资产完毕后,作为关联交易的材料销售将进一步减少,原来与洪都集团的受托加工业务将减少,公司的飞机制造业务链将趋于完整,国内航空产品收入将有增长。
我们根据中报情况调增了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10-12 年EPS 为0.57、0.60、0.73元,EPS 复合增长率约为12%。我们看好公司业务长期发展前景和中航防务板块的整合机会,维持&推荐&评级。但由于近期股价涨幅较大,短期内有估值压力。(中投证券 真怡)
西飞国际(000768):资产注入预期基本兑现 业绩提升利好有限
公司发布2010年半年报。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3亿元,同比增长34.72%,毛利率10.74%,同比上升3.2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13亿元(上年同期营业亏损7505万元),同比增长250.88%,营业利润率4.04%,同比上升7.65个百分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27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333万元),同比增长337.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1.07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6214万元),同比增长271.89%,净利润率4.52%,同比上升7.08个百分点;摊薄每股收益0.051元,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0.4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9%。截至日,公司资产负债率43.92%,每股净资产3.66元,存货周转率0.34次,应收账款周转率1.01次,流动比率2.00倍,速动比率0.91倍。
二季度业绩同比和环比大幅增长。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2%,仅实现微利,但二季度业绩同比和环比大幅增长。2010年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67亿元,同比增长112.78%,环比增长70.50%,毛利率12.14%,同比上升5.8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3.7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15亿元(一季度营业亏损209万元,上年同期营业亏损341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24亿元(一季度净利润仅为263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3969万元),净利润率7.02%,同比上升11.80个百分点,环比上升6.76个百分点;摊薄每股收益0.050元,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0.11元。
坏账损失影响消退。2009年,控股子公司西飞铝业预付山西振兴集团公司铝锭采购款余额1.26亿元未能按期收回,计提坏帐8820万元,导致公司2009年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9422万元。2010年上半年坏账计提冲回917万元,也是导致公司业绩同比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
资产注入预期基本兑现,业绩提升利好有限。尽管公司业绩同比大幅提升,但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所致。由于中航工业运输机公司整体上市方案已经公布,市场对公司的资产注入预期已基本兑现。参照备考盈利预测,资产注入后公司摊薄每股收益为0.179元,2010年PE仍然高达59倍。考虑到短期内公司股价上行缺乏催化剂,因此我们下调公司投资评级为&中性&。(海通证券 方维)
哈飞股份(600038):资产注入渐行渐进 成长空间广阔
业绩总结。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4,549.60 万元、营业利润2,888.90 万元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4.87 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4.33%、43.99%和44.95%;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0731 元,与去年同期高出0.0227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82%,比去年同期提高0.52 个百分点。
收入增长源于非航空业务大增,利润增长源自期间费用降低和资产减值损失减少。从收入结构看,航空产品实现营业收入52,281.31 万元,同比减少1.57%,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0.99%,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源自非航空产品的大幅增长。
报告期公司综合毛利水平为11.46%,同比下降1.07 个百分点,其中航空产品毛利率为10.75%,同比下降1.14 个百分点;公司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源自期间费用率的降低(同比下降0.9 个百分点),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本期冲回坏账损失39.74 万元,而上年同期计提了577 万元的坏帐损失。
实现年初收入计划并无大碍,维持稳定增长。由于航空产品确认收入模式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收入确认量大部分集中于年底,从公司过去三年单季度收入来看,从一季度到四季度收入规模是逐季递增的,尤其是四季度,过去三年展全年总收入比重平均接近50%,三四季度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接近75%,所以我们认为实现公司年初设立的2010 年计划收入22.69 亿元并无大碍。来自安博威公司的投资收益也将于年底确认,过去两年这块投资收益均为1,800 万元,估计今年不会有太大变化,如实现年初计划1.61 亿元费用,那么预计年底利润规模仍将同比大幅增长。
产品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新一轮快速增长寄希望于新机型。公司现在主要产品直9,是我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机型,已装备多年,销售占公司收入的80%左右,该产品订单在未来两年内将保持稳定。总体看来,公司目前正处于产品的新老交替阶段,预计新产品进入和批产前,公司将维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未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还要看哈飞集团正在研制的直15 等新一批机型的定型和量产。据了解,哈飞集团与法方合作研制的EC175-Z15的首架直升机日前成功首飞,已接到来自北美、亚洲、欧洲及中国15 家公司的150 家启动订单,而且填补了我国直升机谱系中6~7 吨级的空白,&十一五&后有望成为我国军方直9 机型的替代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我们预计直15 定型后,批量生产的任务还是由股份公司来承担,将取代直9 成为公司新的主要利润源。
估值与评级。我们估算公司2010 年可实现每股收益0.28 元,目前股价28.77 元/股,对应2020 年动态市盈率为103 倍,估值过高。考虑到公司整合中航工业直升机板块资产预期明确,最快下半年就有动作,新型产品研制的快速进展,以及通飞产业巨大市场机遇,但鉴于前期股价涨幅过快,短期有调整需要,调低评级至&增持&。(西南证券 庞琳琳)
中航精机(002013):中期业绩稳步增长 资产注入预期犹存
公司业绩受市场的影响大:公司主要产品是汽车座椅调角器、座椅滑轨、变速箱拨叉。2010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繁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同比上升45%。下半年汽车市场增速或将下降,预计公司的收入增速也将低于上半年。公司希望通过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的市场领域抵消传统市场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预计全年收入增速可以维持在40%左右。
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是期间费用率上升: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8.08%和20.74%,低于公司营业总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今年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47.54%、875.44%,销售费用增长主要是因为运费大幅增长所致;财务费用增长主要是去年同期发生汇兑收益2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由于澳元持续贬值,产生汇兑损失85.65 万元。
中航机电公司成立明确了公司资本平台地位:2010 年上半年中航系统公司被分为中航航电系统公司和中航机电系统公司。中航机电系统公司旗下的主要资产包括:南京金城集团,河南新乡集团,陕西庆安公司,襄樊航宇公司。
主要业务涉及飞机机载电源传动和机电综合控制系统、飞机环境控制系统、飞机第二动力系统、飞机液压操纵系统、飞机燃油系统等。目前,中航工业旗下的绝大部分机电系统资产还没有注入上市公司。公司作为中航机电系统公司的资本平台地位逐步明确。
风险提示: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汇率变化导致汇兑损益、资产注入低于预期。
维持&审慎推荐-A&的投资评级。公司是中航系统为数不多尚未实施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并且中航机电系统公司的成立和成飞集成的案例增强了公司资产注入的预期,应该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我们预测、2012 年EPS 分别为0.24 元、0.30 元、0.39 元。按航天军工板块的平均估值水平测算,未来6 个月目标价为16-18 元。维持&审慎推荐-A&的投资评级。(招商证券 王轶铭)
北斗星通(002151):关注北斗导航业务的应用市场开拓和芯片研制进展
北斗导航产业有望迎来景气发展的阶段
卫星导航系统可连续实时地发送高精度、全时空、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是一种可供海陆空领域的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前,从行业来看,GPS 导航技术在全球导航领域占绝对垄断地位、应用份额超过90%。由于卫星导航系统对军事、国防等战略领域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和推进该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有化,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要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
目前&北斗一代&已经具有三颗导航卫星;&北斗二代&卫星计划将采用类似GPS 的卫星组网技术,按照计划将发射35 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目前已经发射三颗),应用市场将向民用市场拓展。
公司将致力于发展北斗导航运营服务的市场开拓,计划在2-3 年内突破10 万用户。北斗导航运营的资质目前由军队维护和管理,每年都会进行年检,每三年更换一次许可证。获得运营资质的条件包括要求有运营服务的基本设施、有业务开展和投资的相关计划。我们认为该资质要求在市场准入角度具有一定门槛。目前一共有7 家单位获得了相关许可。
另外,公司增长致力于向产业上游拓展。公司09 年3 月成立的&和芯星通&子公司将从事北斗二代芯片的研制开发,目前正处于功能调研和样例测试阶段。我们认为该芯片研制项目对公司打通上下产业链、提升业务盈利水平具有战略重要性;而项目带头人具有GPS 芯片研发经验,项目具备较高可行性。虽然研制周期较长(达2-3 年),但我们认为项目预计的投产日期与北斗二代应用的大幅开展的时间窗能够保持同步。该北斗芯片研制项目并不能为公司近期业绩提供较好支撑。
由于公司在2009 年10 月实施了股权激励,我们预测公司今年股权激励摊销费用较高,会对业绩形成一定压力。总体上,我们认为公司将积极开拓专业领域的导航应用,我们预测公司10-12 年EPS 分别为0.60、0.72、0.85 元。目前10 年PE 已经达62 倍,我们给予&中性&评级,建议投资者关注后续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进程、公司海洋渔业的业务开拓和上游北斗二代芯片的研制进展。(中信建投 戴春荣 袁兵兵)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12812.00万元
5680.48万元
5000.00万元
2470.00万元
1826.00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火箭发动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