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请问哪个科学家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本质

生物科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活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相关论文范例
当前位置 ―――― 范文
生物科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活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相关论文范例
关于生物科学及生物学及高中生物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生物科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活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相关论文范例,对写作生物科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生物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并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可见,在生物教学中重视生物学史的教学,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感悟、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高中生物科学史内容的基础上陈述了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意义和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途径.
活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科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领域全面、内容丰富详实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这个目标制定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的生物科学史.如,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细胞核的功能、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遗传定律发现史)(假说-演译法)、萨顿的推论及摩尔根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必修三: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DD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 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DD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DD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DD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生物科学方面有关论文范例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生物科学本科论文的写作方法 播放:34865次 评论:4889人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会生物知识,掌握生物技能,还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认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断扩充自己的生物科学史知识,合理利用生物科学史,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习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这篇论文网址:
生物科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活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相关论文范例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境,也包括.,13,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1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分类.,10,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分类.,10,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
4,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传统和现代方法进行文献检。比较学前教育.2006年,开始建设《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教学平台》,除部分录像之外全部资源上传互联网,同时申。
文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省部级以上接轨.,。探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宜市教科z2016{58号,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2016年初中生物优秀论文评选的通知,为及时总结,推。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王坚红着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燕,邢丽娅编着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小微主。
1,美育基础0040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学前教育学0038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881学前教育史00402,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学前卫生。学前教育的论文题。
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881学前教育史00402,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学前卫生。学前教育的论文题目国语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系部:学前教育。
计算机科学47想,介绍用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数据结构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现.,现将考核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考核对象全国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2006年,开始建设《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教学平台》,除部分录像之外全部资源上传互联网,同时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构建"教学平台"并上。
生物科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1、生物科学本科毕业论文
2、生物科学硕士毕业论文
3、生物科学职称论文
生物科学相关频道推荐
优秀论文题目推荐
热门参考资料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14 p.10 p.11 p.11 p.10 p.11 p.11 p.5 p.14 p.4 p.10 p.5 p.12 p.5 p.11 p.6 p.11 p.6 p.7 p.7 p.6 p.6 p.7 p.6 p.
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特点b..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特点bb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cc课时要求(1)解释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体会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结合“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新步步高】学年高二生物浙科版必修3导学案:第一章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相关文档专题docpptdocdocpptpptpptpptdocdocdocdocdocdocdocdocpptpptdocdoc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10生物科学A班&&&
1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3章第1节的内容。关于激素调节,学生在初中学习和前期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时,已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编人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随着生长素发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理想素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2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概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2.1 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②阐明向光性原理及其实践应用;③说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分布和运输等。
2.2 能力目标
①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来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②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体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②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③
进一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2 教学难点
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来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以及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5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通过创设情景——向日葵的图片,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以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层层设问,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最后回归课本进行知识小结,以及利用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程开始,老师用PPT展示向日葵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
师: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这种花吧,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向日葵。
师:那么你们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
生1:向日葵的花序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生2:是因为它向光生长。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向光性的体现。植物的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
师:问题都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
6.2 层层设问,引导探究
师:19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最早对植物向光性进行探究的科学家是达尔文,他选择了重要的实验材料——胚芽鞘。即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等)种子萌发时,包在胚芽外面成锥形的套状叶(一边展示预先准备的玉米胚芽鞘)。他发现,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会弯曲向光生长。仔细观察发现胚芽鞘真正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做出反应的部位也是尖端下面一段,那么植物的感光点在哪里呢?也是在尖端下面一段吗?为此,达尔文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于是,达尔文用锡箔罩上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设计可行吗?
生:不可行,没有设计对照组。
师:那再设计一个对照组——另一个胚芽鞘不罩上锡箔,观察实验现象发现,两个胚芽鞘都向光弯曲生长。那么植物的感光点实在尖端下端吗?
生:不是。
师:于是,达尔文又做了一组实验,在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罩上锡箔,另一个不罩上锡箔。实验结果发现,尖端被罩上锡箔的不发生弯曲,而没有罩锡箔的,继续弯曲生长。那么胚芽鞘的感光点是在哪里呢?
生:在胚芽鞘尖端。
师:假如你现在是大科学家达尔文,那么你会对这样的实验现象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呢?
学生纷纷讨论,后作答。
师:根据这些实验,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测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
师:达尔文就是这样实验,再作出假设的,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师:1910年,鲍森·詹森也跟我们一样怀着同样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其实验),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师:那么造成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此时,老师展示拜尔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进而提出问题:如果是物质,应该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传递。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是由于“影响”分布不均么?
生(充分讨论后回答问题):……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温特的实验,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和动物激素类相似,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师:1931年,经科学家郭葛测定,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IAA)。可见吲哚乙酸可以使细胞生长,特别是细胞纵向伸长的生长。(老师在黑板上板出“植物生长素发现”探究历程:
6.3回归课本,知识小结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整个“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历程,我们知道是吲哚乙酸这种生长素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那么生长素主要在哪个部位合成呢?
生1:胚芽鞘。
生2:还有发育中的种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那么它又是怎么运输到植物体其它部位的呢?
师:经研究表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是单方向的运输,所以也叫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6.4 充分利用教材,有效技能训练
师: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到此,现在我们阅读教材P49看此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阅读完毕。
生1:此实验设计不严谨,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生2:结论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生3: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师:同学们考虑问题很全面,实验设计、从实验结果推导出结论,逻辑思维要非常严密才能有说服力。在此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都很好,课余时间大家再找课外资料去解答这些问题。做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求学问,要先学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到此。
7 教学反思
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相关知识,主要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行教学,但是怎样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呢?在此节课中,首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日葵向光生长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再通过层层的探讨,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植物生长素的整个发展过程有所理解,让他们了解到一个科学家的思维原来是如此的,一个今天看来小小的结论,却是那么多科学家花了那么多时间得出的,从而树立起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生物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