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艾滋病患者能活多久。但是长期吃药控制病毒。去医院检查,都很好得状况。但是想要孩子可以?女性没有任何问题

热点:&&&&
德国尝试:43岁男性艾滋病患者被治愈属世界首例
  自艾滋病病毒1981年被发现以来,终于有医生宣布病人被彻底治愈,但这只是一起特殊的个案
  □ 本刊记者 戴廉 | 文
  几位德国研究者的大胆尝试,燃起了治愈艾滋病的希望之光。
  在2010年12月的美国《血液》杂志上,德国三所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称,其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一位43岁男性艾滋病患者被治愈。
  这应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结果——自艾滋病病毒1981年被发现以来,世界上还从未有任何一位病人被治愈。
  不过,被“治愈”的并非普通艾滋病人。当前定居柏林的美籍男子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十几年前患上艾滋病,几年前又被确诊为白血病。2007年,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夏里特医学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以治疗白血病。
  不同的是,医生为他寻找了一位携带特殊基因的干细胞捐献者,而携带这种特殊基因的人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的侵扰。
  “这是一个十分不寻常的病例,它表明了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基因疗法可能会清除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艾滋病研究所副所长、临床艾滋病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唐纳德&光泰(Ronald Mitsuyasu)对本刊记者表示,“但它本质上并不是基因疗法。迄今为止,还不能被复制。”
  多位专注于艾滋病治疗的国内临床医生也对本刊记者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治疗方法“只是个案,要想在艾滋病人群中普及还很不现实”。
  小概率事件
  好似被闪电连续击中一样,布朗的艾滋病被治愈是个十足的“小概率事件”。而夏里特医学院的血液病医生杰罗&胡特(Gero Hütter)是这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
  胡特是布朗的主治医生。2006年,布朗因急性髓性白血病住进夏里特医学院附属医院,胡特为他设计的治疗方案中包括两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和一个疗程的巩固化疗。但是,在第一个诱导化疗期间,布朗出现了严重的肝中毒与肾衰竭反应,化疗方案难以继续。
  于是,当时37岁的胡特医生记起了十年前一项关于艾滋病的发现。1996年,就在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抗病毒药物“鸡尾酒疗法”的同一年,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同性恋男子尽管与数百个性伴侣有过危险性行为,却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原因在于他们从父母双亲那里继承了一种特殊的突变基因,能够抵御艾滋病毒的进攻。
  艾滋病病毒能够融入病人的DNA中,隐藏在所谓的“避难细胞”里,很难被清除出体内。但要想进入到细胞之中,病毒通常还须依赖人体内其他因子,比如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CCR5基因。它们相当于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的大门,当其发生突变而缺失32个碱基时(被称为CCR5⊿32)时,病毒就会不得其门而入。
  研究还发现,约1%的欧洲人继承了这种CCR5突变,北欧人中这个比例更高;非洲人、亚洲人和南美洲人则很少携带该突变基因。
  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教授及其同事后来开展的调查显示,中国汉族人该基因的突变率仅为0.16%,而维吾尔族人高达3%以上。
  尽管胡特对于艾滋病治疗是个外行,但他仍然提出一个奇思妙想:为什么不能同时治疗这两种病?最终,他向布朗推荐了干细胞移植疗法,并希望找到携带CCR5⊿32的骨髓捐献者。
  布朗的足够幸运之处在于,全德国一共只找到80个合适的骨髓捐献者,而检测到第61个捐献者的样本时,胡特医生的同事发现了这种突变基因。2007年2月,干细胞移植顺利施行。
  为了预防移植手术通常会出现的排异反应,胡特医生用药物和放疗手段杀死了布朗体内的骨髓细胞和很多免疫细胞。这个过程对于艾滋病病毒藏身的许多“避难细胞”来说是致命的。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准备工作也正是布朗体内艾滋病毒得以消除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特医生及其同事心里并没有底。他们原本计划,一旦发现艾滋病病毒重新出现在布朗的血液里,就让他走上服用抗病毒药物的老路。
  在干细胞移植前,布朗接受过四年的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即服用药物。这是当下最常见的艾滋病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无法彻底治愈。
  但艾滋病毒再也没有出现。两年后,标准的艾滋病毒检测已经不能探测到布朗血液中的病毒,在艾滋病病毒常常隐藏的大脑和直肠组织中同样不见其踪影。
  2008年,布朗的病例首次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展示。当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些病毒或许隐藏在病人体内却无法引发感染,无论如何,病人大概“从机能上被治愈”了。
  在2009年2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胡特医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称,在停止抗病毒药物治疗并接受干细胞移植20个月之后,病人体内没有病毒反弹迹象。但他和同事当时只是谨慎地表示,这一结果显示了基因疗法在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方面的关键作用。
  而在2010年12月的《血液》杂志上,胡特医生及其合作者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判断:布朗的艾滋病应该是被彻底治愈了。
  此时,距离布朗接受干细胞移植已近四年。
  基因疗法路漫漫
  然而,这个难以复制的“小概率事件”在带来艾滋病治疗曙光的同时,也备受争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唐纳德&光泰教授指出,要想复制这一治疗方法,需要满足多项条件,并且花费昂贵,其长期风险也未可知。
  实际上,已经有科学家担心,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艾滋病病毒可能适应这种突变,导致病毒反弹。
  还有人对CCR5突变本身的副作用表示担心。一项研究显示,拥有这种突变的人更容易死于西尼罗病毒。
  更多的人则忧虑,由于利用强力药物和放射物来摧毁人体原有的免疫系统,干细胞移植或骨髓移植通常只用于晚期癌症患者,对其他人群可能并不适用,已经有人称这种疗法本身的死亡率可高达30%。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早在1989年,美国加州希望之城癌症中心约翰&罗斯(John Rossi)医生就遇到过和布朗十分类似的病例。一位41岁的病人同时患有艾滋病和淋巴瘤。他接受了化疗和药物治疗,并接受捐赠者的新细胞。由于当时科学界还未发现CCR5突变的意义,这位捐赠者是否具有突变基因不得而知。接受移植之后,艾滋病病毒从病人的血液和多个器官中消失了。但可惜的是,病人在接受移植47天后死亡。
  2008年,在布朗病例公开不久,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迪摩(David Baltimore)认为,这一病例意义重大,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对基因疗法的实质性证明”。
  巴尔迪摩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陈(Irvin S. Y. Chen)教授还设计了一个应对艾滋病的基因疗法,其思路与布朗病例相似。两人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私人公司。
  在加州希望之城癌症中心,罗斯及其同事则开始尝试通过基因改造使艾滋病病毒本身变得无害,并将三个基因注入到患者白细胞中:一个用以阻止CCR5的活动,另外两个用以削减艾滋病病毒的能力。他们已在数位病人身上完成试验。
  问题是,理论上可行的基因疗法在现实中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比如,当前大多数基因疗法需在体外对基因进行改造,然后将其重新注入体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巴尔迪摩等人试图发明一种类似于疫苗的简易治疗方法。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目前进展不顺,虽然“已经为此工作很长时间了”。
  2009年3月,光泰等人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一项关于抗艾滋病病毒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第一起关于基因疗法的随机、双盲、对照二期临床试验。他们将74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一种抗艾滋病病毒核酶(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和安慰剂。约一年后,研究者在两组受试者中并未发现病毒载量的统计学差异;当然,在某些时间段,治疗组患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含量低得多。
  这篇论文发表后,研究便止步不前。“我们没有做三期试验,”光泰表示,“因为拥有该疗法的公司决定不再做三期试验,而且取消了进一步开发产品的计划。我们仍在对参与二期试验的病人的安全性进行跟踪,这也是FDA对人体基因疗法试验的要求。我们目前也在和其他研究者合作开发其他基因疗法的产品和方法,但只是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阶段。”
  光泰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而言,基因疗法在近期内可能还无法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方法,其他的药物疗法效果也已经非常好了。尽管抗病毒疗法需要病人终身服药,但其副作用和毒性通常很小。而基因疗法尚未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艾滋病,其花费很高,治疗方法也很不方便。所以,在对新的基因、新的介质和新的方法进行更多试验之前,基因疗法还不能被更广泛运用。”
  王福生及其同事也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的研究。
  据“成都全搜索”网站报道,该院院长吕吉云透露其研究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试验申请已获得卫生部批号。但王福生婉言谢绝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责任编辑:王乐羊)
10-12-21·
10-12-17·
10-12-17·
10-12-02·
10-12-02·
10-12-02·
07-03-06·
06-10-14·
06-10-14·
06-10-08·
搜狐健康精品访谈
肺火有哪些表现?怎么去肺火…[]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健康品牌栏目
健康大视野
当我们很少女的时候,对未知的成人世界都有过二百五的向往…[]
很多人认为桶装水更安全,但实际上桶装水在生产过程中有更多的污染隐患…[]
从小就对当兵的很是迷恋,嫁了以后才知道,能随军的军嫂毕竟是少数…[]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男男”艾滋病人的故事(图)_网易新闻
“男男”艾滋病人的故事(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男男”艾滋病人的故事(图))
  11月29日,在我省举行的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官方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6699例,现存活管理4992例。而在今年新报告病例中,95%是通过性传播,尤其是男男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而且青年学生成为感染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报告青年学生病例仅482例,2014年上升到2552例,其中经男男同性传播的比例由58%升至82%。
  这一个个数据无不让人心惊。然而,心惊之余,相信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男男同性传播”的速度会明显上升?连日来,记者走近省城一个以男同性恋为主要人群的民间防艾组织负责人,以及一个十多年来一直在为男同性恋群体服务的医生,通过他们的视角探究这个“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
  A受访者:原木
  在公开场合,他从不避讳自己是个男同性恋,甚至多次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他叫原木(化名),我省首个同性恋防艾志愿团体——“蓝典工作组”的负责人,从2006年成立工作组到现在,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常识的公益宣传,服务人群主要就是周围和他一样的男同性恋。2010年9月,“蓝典工作组”在得到中国艾滋病基金会的援助后,随即正式开展了山西唯一一个非官方的HIV快速检测点,原木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快检员”。
  “老GAY”心存侥幸最终被感染
  身处这个圈子,原木深知省城很多同性恋对艾滋病的认知很模糊,同性恋场所频繁上演着疯狂的性行为,却很少有人使用安全套。“不做任何防护的性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原木坦言,因为同性恋间没有婚姻约束,又不必担心怀孕,关系全凭感情维系,更换性伴侣、多个性伴侣很常见。不少人虽然明白自己的行为高危,却不做防护,既是为了“快感”,也是为了表示对男友的信任。然而,有些同性恋已有妻室,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很容易形成扩散。“还有一些人就是心存侥幸,觉得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原木介绍,从2010年9月开展快速检测到目前,前后六年,蓝典工作组已经累计“快检”3056人次,其中有289人经过在省疾控的进一步检查,被确诊感染了HIV病毒。“在这部分人群中,不乏一些隔三差五就来做检测的人,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也深知这样做的危害,但就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被感染,可结果还是感染了。”原木说,有的人甚至会说,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是现在,显得很无所谓。在原木看来,医学的进步,让曾经的“不治之症”变得可以控制,从另一角度也使一部分人有恃无恐。
  “小鲜肉”感染不到两年离世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原木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冬至,一个艾滋病患者经救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
  原木告诉记者,2007年,他带着省疾控工作人员第一次在酒吧筛查时,发现了我省第一例“男男”艾滋病感染者,由于治疗及时,艾滋病毒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这名艾滋病感染者依旧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上述年仅23岁的小伙子感染病毒不到两年就离开人世,这确实让原木有些心痛。“主要就是防治常识的匮乏,感染前,不了解男男同性行为的危险性,感染后,只因在服药时出现一些反应,没有及时得到正规机构的指导,就自行放弃治疗,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病情持续恶化。”原木说,防治艾滋病,强调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坚持定期筛查,及时了解自身状况。而艾滋病感染者也不要过分忧虑。如果免疫指标(CD4)在600左右,不需要服药治疗,只要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如果CD4指标低于350,就需要终身服药以避免发病。
  坚持服药,不擅自停药,对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感染者不按时吃药,产生了耐药性,今后可能会陷入无药可用的地步。如果放任艾滋病毒侵袭自身免疫系统,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一个小感冒都可能是致命的。
  呼吁:对艾滋病人少一些误解和歧视
  “这几年,每到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几天,我们的志愿者都会很忙,一方面是应邀参加社会各界的各种宣传活动,还有就是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感觉好像只有在世界艾滋病日,大家才会关注那些感染者。”原木坦言,从最初单纯的防艾宣传,到近几年为“男男”进行艾滋病“快检”,志愿者们接触了很多HIV感染者,几乎每个人拿到确诊报告的那一刻,都有轻生的念头,“不只是因为艾滋病不可治愈,更是害怕自己变成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这正说明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误解和歧视还非常严重”。
  “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者而言,本身就缺乏自我认同,会质疑、会否定,再加上世俗的眼光、传统的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压力特别大。”原木说,在没有出柜前,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亲朋频频安排相亲,这让他很无奈,而且还得想着法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身心俱疲。成立工作组后,因为工作需要,他不得不向父母说出实情,也在很多公众场合公开说明自己的身份,父母亲也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慢慢接受,压抑在原木内心的很多心结,也逐渐得到了缓解。
  “也许我是幸运的,出柜后,周围的同事、朋友也没有刻意地疏远我,大家还和原来一样。但毕竟世俗的眼光还是存在的。”原木说,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而且还是个艾滋病感染者,来自社会各界的这种压力肯定会更大,且不说病毒本身的危害,单单这种歧视就足以让他心理崩溃,大家会刻意疏远他、隔离他。
  B受访者:侯靖巍
  他叫侯靖巍,是一个医生。公开的身份,是省城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医生。但是,他还是一个专门为男同性恋群体服务的医生,担心影响医院的声誉、效益,十多年来,他不敢声张,一直在为这个群体默默奉献。
  一部分男学生把“男男”当时尚
  19岁的小王是一名在校大二学生,今年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我的孩子可怎么办?怎么办?”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家住吕梁某县城的父母在第一时间赶到太原市疾控中心询问专家,痛哭流涕。好不容易把唯一的儿子培养成人,却发生这样的事儿,让小王的父母无法接受。
  其实,像小王一样的艾滋病感染者不在少数。侯靖巍说,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两天,他遇到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只有18岁。“他们进入‘男男’圈子,是因为好奇,甚至视其为时尚。”侯靖巍分析,高中生、大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易出问题的年龄阶段,一部分男学生把“男男”当时尚,学生赶“时髦”,在他人的“诱导”下尝试同性恋,有的甚至涉足男男性交易,而性教育的相对缺乏和对性伴侣的信任,使他们常常不采取保护措施,造成艾滋病和相关性病的感染。“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多,和社交软件发达也有关系。”侯靖巍说。原本同性恋比较隐匿,如今几米之内就能用手机“搜”到。网络交友增加,使寻找性伴侣更加容易,社会同性恋群体也进入校园学生的圈子中。相对而言,尚未进入社会的男学生,常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男男”之间更易感染艾滋病
  太原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男男同性性传播感染率今年达到24.4%,较去年21.8%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对此,侯靖巍认为,这主要和男男性行为方式有关。“肛交比其他形式更容易传染艾滋病。”侯靖巍介绍,肛门与阴道不同,不会分泌润滑液。而且直肠黏膜本身的结构造成其抵抗力较脆弱,直肠肛门容易受到创伤,病毒容易侵入,直肠内环境也适合艾滋病病毒存活较长时间,这就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更易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重要原因。由于受社会舆论的制约,不少男同性恋还要结婚生子,这也将导致艾滋病向一般人群蔓延。“男同性恋的滥交现象更为普遍。”侯靖巍说,一般说来,与其他疾病相比,包括与其他种类的性传播疾病相比,艾滋病病毒实际上是难于传播的。然而更多的性伴侣以及更为混乱的性交关系,使得艾滋病的感染率大大增加。有调查显示,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平均性伴侣数比异性恋更多,关系更为复杂。
  此外,侯靖巍认为,男同之间没有避孕的要求,对安全套的依赖程度更低,而且市面上销售的安全套大都是专门为异性性行为而设置的,很难买到男男专用安全套,而安全套正是预防性病及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呼吁:给艾滋病患者公平的就医环境
  “去年12月,有一个患者因为肛周脓肿,必须做手术,可跑遍省城各大医院,都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收,没办法,最后只能去北京。”侯靖巍说,在他所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中,类似因得了其他疾病而被医院、医生拒收、拒诊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那些婉拒手术的同行,可以理解。目前艾滋病还无法根治,且医生在手术中存在职业暴露风险,一旦感染,同样也会和其他艾滋病人一样,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所以有的同行会恐惧。”侯靖巍说,虽然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就医时,应当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但是,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很难让所有人做到不歧视。“这也是艾滋病人在医院治疗时隐瞒病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侯靖巍说,外科医生在手术中不小心被划破手是常事,对于非传染病医生来说,对艾滋病的恐惧会非常大。如果病人隐瞒了病情,医护人员就成了高危人群。
  对此,侯靖巍呼吁,希望全社会都能给艾滋病患者营造一个公平的就医环境,尤其是医疗界的同行们,“作为医生,本就是要和各种疾病打交道的,我们不能因为具有传染性,就不去履行职责。”
  专家解读
  关于艾滋病的这些常识你都知道吗?
  12月1日,记者在大学校园、省城闹市区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依旧有很多人认为唾液、拥抱、共用马桶等日常行为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有的人甚至认为得了艾滋病就会马上死掉。无知、恐惧、歧视仍然是人们当前对艾滋病的三大主流态度。
  艾滋病一旦发病,且没有进行规范性的治疗,患者1—2年就会死亡,这就容易引起很多人对艾滋病的恐慌。唯有破除艾滋病的误区,正视艾滋病的危害,才能对艾滋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此,记者特别总结了市民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并特别邀请省、市疾控专家进行解读。
  误区1:HIV病毒传染性很强,是烈性传染病专家解读:HIV病毒非常脆弱
  其实,艾滋病是慢性传染病,它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干燥环境中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60℃3小时或80℃30分钟,就可灭活艾滋病病毒。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艾滋病病毒。
  误区2: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很快死掉专家解读:艾滋病从感染到死亡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HIV)到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HIV急性感染期,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在2—3个星期内,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
  接着,感染者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无症状期,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时间,这时的病人被叫为HIV携带者,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是健康的,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形的斗争。
  艾滋病病毒每天都摧毁大量的免疫细胞,而骨髓则通过加速生成新的细胞来加以补偿,但是,新细胞的补充速度总是赶不上细胞损失的速度。在正常人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800—1000个免疫细胞,而感染者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的免疫细胞则以每年50—70个的速度逐渐下降,当免疫细胞减少到在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只有200个左右时,下降速度就会加快。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达20年,其长短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经血液感染者(主要为非法采血与共用注射器)为4—5年,性交感染一般为11—13年,如果一个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能达到13年,就可以被称为长期生存者了。
  当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已无法与HIV抗衡时,就标志着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称有症状期,这时,感染者被叫做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AIDS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人一般在6至24月内死亡。
  误区3:高危险行为后不久出现症状,说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专家解读:出现症状不一定就感染了艾滋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有了类似症状并不代表一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因此不能只根据症状就断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唯一的诊断依据是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所以对于那些仅根据症状就怀疑甚至于断定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抓住那些仅有的“临床表现”到处咨询。想得到确定结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到正规的艾滋病检测机构抽血化验,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只有经确证检测结果阳性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需要强调的是,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一定要到经国家批准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那里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及检测试剂符合国家标准,并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保护个人隐私。
  误区4:蚊子叮咬了艾滋病患者再来叮我,就麻烦大了专家解读: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蚊子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从生物学特性角度来说,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繁殖。即使吸了携带艾滋病病毒患者的血液,在经过蚊子体内的胃酸、酶等元素的处理,2—3天就会消失。因此,艾滋病病毒也不会生存繁殖了。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一只嘴巴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蚊子要反复叮咬2800次才能引起感染。
  误区5:口交不属于高危性行为,应该不容易传播艾滋病专家解读:为别人口交和接受别人口交都可能被感染
  口交虽然不属于高危行为的,但通过口交是可以传染艾滋病病毒的,而且为别人口交和接受别人口交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另外有些人以为只要不吞食精液就不可能感染,实际上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口腔黏粘膜与尿道口黏膜进入体内的,所以不需吞食精液就可能感染。在口内射精,会大大提高感染的可能。由于病毒可以通过尿道口黏膜进入体内(即使没有破损),所以如果对方口腔内有病毒(比如由于牙龈出血等原因),即使接受口交,也有感染危险。
  特别提醒
  艾滋病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器官(器官移植)、精液(人工授精);与感染者共用注射用具(如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针具)。性传播:无保护的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口腔性交。母婴传播:被感染的怀孕妇女可能在怀孕后、分娩过程中、哺乳期将艾滋病病毒传给她的胎儿或婴儿。
  以下几种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用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不会感染艾滋病;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传播艾滋病。
  日常生活中这些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
  理发、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
  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10、11版除署名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薛琳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艾滋病患者多数为男性 借婚姻隐瞒真实性取向
姓名:贾晓君  职业:李沧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从事十年艾滋病防治工作  她的话:  谈艾滋病患者:  有时候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比艾滋病本身更可怕  谈自己:  之前孩子要上学,老人们身体不好,我又经常要加班,要不是老公及家人的支持,我真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一个习惯性的握手,一次轻轻的拍肩,一个温柔的拥抱……面对一个个艾滋病患者,贾晓君像对待朋友一般对待他们。贾晓君在李沧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十年。十年来,她走遍李沧的大大小小酒吧 、KTV,从中寻找高危人群,发放防艾宣传资料;十年来,面对高危人群的确诊结果,她慎之又慎,每次告知前都要先预热上半个小时;十年来,她已经和患者们成为了朋友 ,做他们最忠实的聆听者,患者们向她诉说着一个个可能连家人都不知晓的秘密。  关于患者的资料信息,贾晓君从不跟家里人说起。十年的防艾历程,她像一个“树洞”任患者们倾诉苦恼怨言,同时也对他们的秘密守口如瓶。如今,她与患者们都成为了朋友,握手拥抱从不避讳。  手机24小时为他们开着  作为李沧区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医生中的一员,贾晓君从2005年开始,与艾滋病患者们打交道已经整整十年。从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感染者,面对一张张无助、恐怖的表情,感到力不从心而愧疚,到今天成为艾滋病人最信任的朋友,贾晓君也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十年里,贾晓君接待过数不尽的咨询者,对每一名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谈起十年防艾历程,贾晓君与患者之间有讲不完的故事。  据介绍,在艾滋病毒传播途径中,目前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社会上的一些从事“特殊服务”的人、同性恋者是目前艾滋病高危人群。然而,在这个谈“艾”色变的年代,不少人在贾晓君劝导自愿检测的过程中,把她当成了朋友。  “艾滋病患者都担心被歧视,所以会千方百计地对外隐藏自己的真实病情,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不告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疾病本身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贾晓君说,如果有人出了车祸或患了癌症,人们都会同情他,但如果说是得了艾滋病,不但没人同情,反而要被歧视。这些感染者无处倾诉心中的痛苦,生活中遇到苦难也难以启齿。“时间长了,患者最信任的也是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们更愿意来找我们。” 贾晓君的手机设有密码,里面存储着所有李沧辖区里艾滋病患者的联系方式。她和他们一直保持着单线联系,手机24小时为他们保持畅通。她的手机常常在半夜里被患者拨通,这时候的贾晓君也要耐心地做一个倾听者,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白天本来已经跟他们谈得好好的了,让他们配合治疗,乐观生活,要是晚上不接他们的电话,他们会觉得连你都嫌弃他了,又会自暴自弃,那白天的工作就都白费了。”对此,贾晓君的丈夫衣杰也开玩笑说:“女患者也就罢了,大半夜的还有很多男患者的电话,比跟我聊天的时间都长。”  贾晓君说,做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年,她和其中的很多患者成为了朋友,她常常会在微信里给患者发送各种“心灵鸡汤”,鼓励大家要坚持下去。“我告诉他们,艾滋病只要不发病,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让他们定期检测,控制病情,积极面对生活,不能先被自己打败了。”贾晓君告诉记者:“艾滋病不像人们想像的可怕,和感染者及高危人群在一起,只要平等对待、真诚和他们交流,他们就会跟你交心谈心。”  一句话在贾晓君口中说出来简简单单,但她的工作却也是伴着眼泪、委屈和不理解走过来的。“几年前做"防艾"宣传的工作很难,比如到发廊贴宣传资料,你刚刚贴好转身就被撕掉了。”贾晓君说,前些年防治艾滋病的工作很不好做,不仅在社会上宣传推广困难,就连朋友们也不理解,一听说她整日与艾滋病打交道,就有些疏远她。“很多人还是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的家人一开始也是担心我和艾滋病人接触会不会有问题,后来知道了艾滋病的传染方式,知道了聊天、吃饭是不会传染的,这才放了心。”  注意交流中的每个细节  “这些天有没有按时吃药?不要担心,只要定时定量吃药,就可以提高一定的免疫力,一定不能轻言放弃。”记者在采访贾晓君的过程中,她就接到了好多个咨询电话,每一个贾晓君都不厌其烦地解释,安抚对方。“有的是患者打过来的,有些是打过来咨询情况的。”  作为防艾医师,贾晓君每天都要面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贾晓君要注意做好自己的每一个细节。一个习惯性的握手,一次轻轻的拍肩,或是一个温柔的拥抱,都让患者感动得泪流满面。“曾有患者问我"你不怕我传染给你吗",他说许多人,甚至是他的亲友都躲着他,更没人敢和他握手。之前看了一些医生,什么都不说,只叫他吃药,曾经让他感觉很绝望。”贾晓君说,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防艾医生,不仅要懂得全面的防艾知识,更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有时候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比艾滋病本身更可怕 。”  面对高危人群的检测结果,对贾晓君而言,最难的就是向他们说出实情。“毕竟这个结果,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贾晓君说,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之后情绪激动,有的人甚至情绪几近崩溃。所以每次在告知结果之前,贾晓君总要先提前预热半小时左右时间,给感染者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她先跟病人聊天,围绕着个人的生活习惯进行询问,比如下班之后喜欢去哪里玩、有没有不洁性行为等等,帮病人找到感染的根源。然后贾晓君会告诉病人,有因才有果,一些事情可能引发的风险,从而引导病人想到检查结果。  “一般来进行检测的人多少都有过这方面的高危行为,通过聊天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结果,这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办法。”等病人情绪稳定之后,贾晓君再告诉他们一些艾滋病的防治常识,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什么、怎么防止在家庭中传播,并告知他们要配合疾控随访等等。另外,贾晓君还要遵循感染者的意愿为他们保密,同时她还要想方设法让感染者的伴侣也到疾控中心来抽血检查。  “其实,几乎所有人听到自己被确诊后,都感到难以接受,悔恨、绝望,情绪会非常激动。这个时候,防艾医生就要在短时间内给予他们安抚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贾晓君说,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被确诊感染之后,情绪非常激动。“他说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我们给打乱了。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如果不管他们,他们有可能自暴自弃,甚至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危害社会。”贾晓君说,这时候,防艾医生一定要给失去生存勇气的患者以鼓励,让他们知道只要配合治疗,他们仍然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走遍李沧所有酒吧、KTV  上班时间,贾晓君需要面对不同的人群给他们进行艾滋病知识的防治咨询工作。下班时间,贾晓君还要带着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材料钻进一家家酒吧、KTV。“由于艾滋病感染途径的特殊性,酒吧和KTV被我们认为是高危人群出入较多的场所,所以我们就把宣传重点放到了这些娱乐场所上面。”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贾晓君在单位匆匆吃过晚饭之后就直奔李沧辖区大大小小的酒吧、KTV,在里面分发艾滋病防治宣传手册。可贾晓君的工作并不顺利,很多次对方把她拒之门外。“虽然对大家来说这是件好事,但是娱乐场所有时候会感觉妨碍了他们做生意,就不让我继续发了。”贾晓君说这些娱乐场所工作人员自身的健康情况是防艾的关键,发放资料更多是为了让这些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提高防艾意识,进行检测。  “卫生系统给这些娱乐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他们发一个证,我就跟着去一家,一年里还要巡回宣传好几次,这十年,李沧大大小小的娱乐场所我了如指掌。”贾晓君说,她很想面对面跟所有的年轻人讲解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遭人白眼,被嫌弃的时候很多。贾晓君说他们疾控中心每年都会开展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大家接受。“我们发放安全套和宣传册的时候,有的人拿到手一看是关于艾滋病的,就像受到莫大(,)的耻辱一样,一下子扔在地上;大学生志愿者胸前戴着红丝带,假扮艾滋病人到街上做握手、拥抱活动的时候,很多人躲避。”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贾晓君说,现在艾滋病宣传工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一些宣传用品很抢手,还有人主动上前来要宣传册了解,这让她感觉很欣慰。  由于长期醉心于工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显得弥足珍贵。贾晓君坦言,自己最对不起的还是家人。“之前孩子要上学,老人们身体不好,我又经常要加班,要不是老公及家人的支持,我真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他(她)们的故事  其实这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通病,他们不信任任何人。哪怕闭上眼睛,他们也觉得周围全是敌视的目光。  她想从楼上跳下去  梁女士是从广州追随男朋友来青岛的,目前在李沧区一家洗浴中心工作,在广州就被鉴定为艾滋病患者。梁女士是贾晓君接触过的特别消极的患者之一,“医生,我实话告诉你吧,我不想活了,刚才进来的时候,我都想从楼上跳下去。”梁女士特别担心自己得艾滋的情况被男朋友发现,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当中。其实这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通病,他们不信任任何人。哪怕闭上眼睛,他们也觉得周围全是敌视的目光。  贾晓君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定期给她打电话,除了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叮嘱她来做检查之外,更多时候是在开导她,“怕她有一天真的想不开做傻事”。慢慢的,梁女士已经从感染的阴影中走出来了,贾晓君的手机当中,存有两人大量的交流信息,有的发于早晨8点,也有的是凌晨两点。“她说有了倾诉的对象,压力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现在她要好好工作,努力活下去。”  19岁的他因猎奇染病  在贾晓君的记忆中,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情况特别让她触动。“曾有一个19岁的男生,因为是单亲家庭,通过网络接触到了同性恋,好奇的他涉足其中。等他到门诊来咨询时,皮肤已经开始出疹子。当时他哭着说还不想死,真的让人很心酸。”贾晓君一脸焦虑,她认为性教育还是要从中学生开始。  据介绍,青年学生发生男男性行为大多是通过网络交友,一些年龄较大、喜欢男男性接触的人结识他们,在教会他们这种性行为的同时也把病毒传染给他们。  “发现的学生感染者中,并不都是大家认为的"坏孩子",多数纯粹是因为好玩、好奇,在搞不清性取向时发生了男男性行为。大多通过网络交友,也有的是同学或朋友。”贾晓君说,目前艾滋病传播途径转变为性传播为主,影响人群更为广泛,更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尤其针对青年学生、男男性接触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更应该关注他的身心健康。”  已结婚的同性恋者  王先生原本有很好的工作,有孩子有家庭,但王先生其实是一名男同性恋者 ,婚后的一次出轨行为让他染上了艾滋病。“当时,他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报复社会、自杀等想法都有过,患病的事情他谁也不敢讲,每天神经兮兮地在包里装个镜子,隔几分钟就照照。”  贾晓君在多次沟通取得王先生的信任之后,跟他去酒吧,找到了那个男性伴侣,劝这名同伴也到疾控中心做检查。后来,贾晓君还因为开导王先生,经常陪他在路边坐到凌晨。他还经常大半夜打电话给贾晓君,但不管多晚贾晓君都会接,“他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把情绪宣泄出去。他说只要能打通我的电话,就感觉这个世界还有人接纳他。”但王先生始终没有把病情告诉他的妻子,贾晓君只好嘱咐他按时吃药,同时千万不要把病情再传播给其他人。  据贾晓君介绍,目前的艾滋病患者当中绝大多数为男性,且70%以上都是经男男性接触感染。而其中大量同性恋者往往以婚姻作为保护伞,以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如果说过去与男同性恋者结婚,妻子受到的只是不幸婚姻的折磨,但现在受到的则是艾滋病的潜在威胁。”
(责任编辑:HN666)
07/01 15:0106/17 01:0505/22 08:5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滋病患者能生孩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