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压强气体混合媒质物体之间有力存在吗???

要使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要互相接触B.可以不接触C.互相接触,并要发生形变D.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
分析:(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2)力包括两种: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解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例如并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两本书;两个物体不接触,也不一定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吸引铁钉.故选BC.点评:很多学生误以为物体间要产生力的作用,必须相互接触,这是错误的,磁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实现的,但是不互相接触.
试题“要使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通常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B.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C.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导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D.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下列关于电、电波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关只要与用电器串联就可以,不一定要与火线相接
B.熔断器中的保险丝可以用铜丝代替
C.雷达是发射紫外线锁定目标的
D.核电站是利用了可以控制的核裂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曲线
B.磁体外部的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C.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
D.利用撒在磁体周围的铁屑可以判断该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2F-m1g-m3g的保洁器材.(5)保洁工人在擦桌子的时候,不小心将水洒在桌子上,他拿出了一张信纸去擦,结果没有擦干;他的同事拿出一张餐巾纸去擦,立刻将水擦干.根据上述情景,请你和保洁工人一起提出一个物理探究课题,并完成如下探究报告.探究课题:纸的吸水能力与纸的种类的关系猜想假设:纸的吸水能力与纸的种类有关设计实验:主要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内盛入相同的水,天平实验装置或说明(可画图说明):实验步骤设计:进行实验:实验表格设计:现象预测:反思:(6)在本次实验设计中你是如何采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请你举出一例说明.实验中,应控制纸的质量相同,然后让不同种类的纸吸收足够的水,取出后,在比较剩余部分水和烧杯的总质量(7)你认为在本次实验中,能够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如:餐巾纸、本子纸、牛皮纸吸水程度没有控制好.(8)除了这一探究课题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内容?请你写出任意一条,并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探究实验,以及探究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课题:纸的吸水能力与水温的关系探究方案:小明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后,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他想能否用液体压强计来比较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呢?请你帮助小明将液体压强计改造成可以用来比较液体密度的装置.说明你的改造过程和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减少环境污染&生命拒绝噪音城市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出现了“噪音病“一词,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全世界噪声污染调查认为,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声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与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相比,来自于室内的生活噪声往往容易被忽略.家庭中的电视机、风扇、电脑、洗衣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50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45分贝.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音污染超过30分贝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对听力的损害,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除此之外,噪声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长期在噪声中,特别是夜间噪音中生活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增加.噪声还可导致女性生理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的心理效应多反映在噪声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从而使人感到烦躁、萎靡不振,影响工作效率.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声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9)从环保意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学习、休息的声音叫做噪声.(10)家庭中有噪声吗?请你举出来源于室内的生活噪声2例.(11)丽丽家有一台电冰箱,当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会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晚上,这个声音会更加的明显.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对丽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能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危害,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12)丽丽发现每次下雪后,周围环境会变得非常的安静.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她知道由于刚下的雪非常的松软,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请你根据丽丽的发现,提出一个有效治理城市噪声的方案.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吊篮的质量为m1,保洁器材的质量为m2,动滑轮的质量为m3,人对绳的拉力为F,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匀速上升了h.(不计绳和滑轮之间的摩擦,绳子的承重力足够大)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画出保洁工人所受力的示意图.(2)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大?(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4)保洁工人最多可以拉起______的保洁器材.(5)保洁工人在擦桌子的时候,不小心将水洒在桌子上,他拿出了一张信纸去擦,结果没有擦干;他的同事拿出一张餐巾纸去擦,立刻将水擦干.根据上述情景,请你和保洁工人一起提出一个物理探究课题,并完成如下探究报告.探究课题:______猜想假设:______设计实验:主要器材:______实验装置或说明(可画图说明):实验步骤设计:进行实验:实验表格设计:现象预测:反思:(6)在本次实验设计中你是如何采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请你举出一例说明.______(7)你认为在本次实验中,能够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______.(8)除了这一探究课题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内容?请你写出任意一条,并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探究实验,以及探究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课题:______探究方案:小明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后,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他想能否用液体压强计来比较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呢?请你帮助小明将液体压强计改造成可以用来比较液体密度的装置.说明你的改造过程和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生命拒绝噪音城市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出现了“噪音病“一词,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全世界噪声污染调查认为,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声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与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相比,来自于室内的生活噪声往往容易被忽略.家庭中的电视机、风扇、电脑、洗衣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50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45分贝.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音污染超过30分贝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对听力的损害,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除此之外,噪声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长期在噪声中,特别是夜间噪音中生活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增加.噪声还可导致女性生理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的心理效应多反映在噪声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从而使人感到烦躁、萎靡不振,影响工作效率.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声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9)从环保意义上讲______叫做噪声.(10)家庭中有噪声吗?请你举出来源于室内的生活噪声2例.(11)丽丽家有一台电冰箱,当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会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晚上,这个声音会更加的明显.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对丽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能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危害,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12)丽丽发现每次下雪后,周围环境会变得非常的安静.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她知道由于刚下的雪非常的松软,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请你根据丽丽的发现,提出一个有效治理城市噪声的方案.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物理科学探疑--网友天空--系统观点--段灿光--介质浮力存在的普遍性
介质浮力存在的普遍性
摘要:由于宇宙中不存在绝对没有物质的自然真空和人造真空,故凡在太空作机械运动的天体和人造物体,必然受到空间内介质的浮力作用和阻尼作用。本文只讨论介质浮力,文中通过分析空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推论介质浮力在宇宙中存在的普遍性,并由此论证了机械运动对宇宙万事万物、以及对宇宙演变的决定性影响。
1、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介质阻力与落体运动
在物理学史及哲学史上,人们对大气中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经过了较长时期的争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得较快,”他甚至说,物体下落的快慢精确地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亚氏的这一观点,曾流行了近二千年。直到近代,随着实验技术和计算理论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亚氏学说并不准确。1604年伽利略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统一了落体运动的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落体运动理论。伽利略指出,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与重量无关,即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的;通常看到不同物体下落之所以有快慢,并不是由于重量不同,而是由于空气阻力。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自由下落同时落地的实验证实了他的理论。
实际上,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伽利略,在他们研究落体运动规律时,均已注意到了介质的影响。亚氏认为:“下落运动的快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运动所通过的媒质不同(如通过水或土或空气);第二个是运动物体自身轻或重的程度不同,如果运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话。”因此亚氏关于落体运动的定律是:“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如果一物重量是另一物的两倍,则在同一下落中只用一半的时间。”其实第一个原因就是指介质对落体运动的影响。显然,介质密度愈大,对落体运动影响愈强;介质密度愈小,影响愈弱。第二个原因指落体比重(应该是密度,但在地表重力场中,物体的比重跟密度是等价的)不同对落体运动的影响。跟亚里士多德相比,伽利略对介质阻力的研究更为细致。1590年伽氏在《自由落体》一书中写道:“假如人们让一个铅球和一个木球从同一座高塔上同时下落,那么铅球下落得要快得多。”他曾考虑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铅、金、木头三种材料分别制作三个球,让这三个球依次在水银里、水里和空气里下落。由于这几种物质的比重成如下的关系:金>水银>铅>水>木>空气。所以,在水银里,只有金球往下落;在水里,金球和铅球都往下落,但金球较快;在空气中,三个球都往下落,但木球最慢。由此说明液体和空气的阻力对自由落体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那么所有物体下落得同样快。
如此看来,虽然亚氏和伽氏都已注意到了介质阻力(实质他们研究的仅是介质浮力,未包括介质阻尼力。这里为尊重原述,仍称介质阻力),但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介质阻力的认识是模糊的,缺乏深入的量化分析。居于这点,亚氏推测介质阻力的大小跟落体密度成反比,或跟介质密度成线性正比均属错误的量化。伽氏理论必须在绝对无介质的真空中才成立。而真实情况是,在地球上,甚至在整个宇宙间也找不到这种真空环境,这无疑限制了伽氏理论的实际应用。即使在特定的条件下,伽氏理论也只能是真实落体运动的一种近似。对于高密度落体,空气浮力和空气阻力与重力相比均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伽氏理论跟实际的差别很小。但是,对一些低密度落体,如软木球、塑料空心球、棉花球等,在空气中自由下落必然受到空气浮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密度愈小的落体,受影响愈明显。如果让一个铅球和一个体积相等的软木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铅球下落必定比软木球快。甚至,如是用铅球和氢气球做实验,则两球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铅球向下,氢气球向上。所以,为更好地反映落体的真实运动,尤其为研究天体的运动,必须考虑介质浮力和介质阻力的作用。
为简单化,以下讨论仅涉及到介质浮力。关于介质阻力、介质阻力与介质浮力的区别在别的文章中阐述,本文不讨论。
2、介质浮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 如图1示,球体w在均匀的介质中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下落高度为H,γo为介质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m、V和γ分别是球w的质量、体积和密度,a、v、s和t分别代表球w下落的
加速度、速度、距离和时间。介质阻力忽略不计,F为球w下落受到的介质浮力。关于介质浮力F
的定义、物理意义、作用机制及计算等,详见《以太浮力论》和《再论以太浮力――关于万有引力变化的讨论》两篇文章。假定H小于200米,可近似认为重力加速度g值在落体下落过程中恒定不变。如取介质浮力常数k
讨论一:γγo,落体密度大于介质密度。γ愈大,α愈大,v也愈大;γ愈小,α愈小,v也愈小。这说明在均匀介质中下落的物体,密度愈大,受介质浮力的影响愈弱,下落愈快。相反,落体密度愈小,受介质浮力的影响愈强,下落愈慢。即落体密度愈大,下落速度愈大,但两者的关系并非是亚里士多德推测的线性正比关系。假若落体密度不变,即γ=常数,γo愈小,α愈大,v也愈大;γo愈大,α愈小,v也愈小。这说明介质密度愈小,浮力愈弱,落体下落愈快;介质密度愈大,浮力愈强,落体下落愈慢。特别是,当γo
= 0时(这就是绝对的真空环境),介质浮力系数为1,即没有介质浮力,物体在绝对的真空中下落,以α
= 1代入以上式子就可得到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公式
讨论二:γ =γo,落体密度等于介质密度。α
= 0,a = 0,v= 0,S = 0,在这种情况下,介质浮力跟地球引力刚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落体相对介质静止或匀速运动。
讨论三:γγo,即落体密度小于介质密度,α、a
、v、S均为负值。在这种情况下,介质浮力大于重力,落体不但不下落,反而上升。这就是氢气球在空气中上升的原因。落体密度愈大,γ愈趋近于γo,升速愈慢;落体密度愈小,γ比γo愈小,升速愈快。特别是当落体密度远小于介质密度,即γ&&γo时(只要γ小于γo二个数量级以上就能满足这一条件),介质浮力系数α接近-1,(3)式和(4)式分别变为
(6)式和(7)式说明,对于密度远比介质密度小的落体,在地球重力场中不但不会自由下落,相反是以接近重力加速度值的加速度向跟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加速运动。在宇宙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低密度粒子从天体表面喷射出来,可能就是这种物理机制。太阳和恒星表面一些粒子运动反常加速,也可能是这种物理机制。
3、介质浮力存在的普遍性
古希腊人遵循这样的信条:自然界不喜欢真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宇宙中不存在绝对没有物质的空间。现代天文观测证实,无论在宇宙的任何空间都存在物质性的介质,银河系的平均密度为10C24
g cm3,尽管这比实验室的高真空还要高几十亿倍,但还是有物质的。真空并非是不存在物质的空间,真空实质上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真空中充满着丰富的粒子。太空中存在各种星际物质、气体星云、宇宙射线等稀薄物质,3K波背景辐射就是太空存在物质的有力证据。中国古代哲学家把太空中的稀薄物质统称为“气”,并认为“气集为物,物散为气”。这些都说明,宇宙空间处处充满着介质,万物运动无时无刻不受到介质浮力的作用。
既然太空存在以太介质、存在以太场,天体运动必然受到以太浮力的作用。天体的自转,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构成不同的加速度场。以太场变化,加速度场变化,形成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的以太浮力,这种作用反过来影响和改变天体的运动。在一定尺度的空间区域内,天体之间、天体内部以及空间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密度差(以下简称物质场),运动场(指加速度不同形成的场),使得不同质点之间,不同空间区域之间,在万有引力和以太浮力共同作用下相对运动。以太场、物质场和运动场,在整个宇宙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存。那么,以太浮力也必定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以太介质浮力对星系的形成、天体的运动、天体的演化、空间变化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变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地球作为一颗普通的行星,形状为球体,具有分层结构。从地核到大气层,密度逐渐减小,整体上物质分布非常不均匀。即便是在同一圈层内,物质分布也不是均匀的。这点在大气层内尤为突出,在其他圈层内是近似均匀的。运动方面,地球除了在行星际空间中不停地自转和绕日公转外,还受到太阳系以内和以外天体的摄动,甚至撞击,这使得组成地球的每一质点时刻都处在不断变化的加速度场中。行星际空间介质密度及其他性质的不断变化,使地球质点受到的介质浮力变化更加复杂。这样,介质浮力在不断改变地球运动的同时,还迫使地核、地幔、地壳、地表水和大气层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迫使各圈层内的质点间产生相对位移,发生整体变形。相对而言,由于大气层密度最小,受介质浮力的影响最明显、变形最大、最易发现。高层大气,如电离层,甚至于磁层,密度非常小,受介质浮力作用,整体变形更加明显,地球磁尾就是这样产生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由于密度较大,受介质浮力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变形在短时间内也许难以发现,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变形可以忽略。如以地史眼光看,这种影响必定具有深刻的反映。可以认为,介质浮力就是地球演变的动力。在短时期内,介质浮力,一是使大气层形成相对固体地球具有年、月、日周期性变化的大气潮汐,以及天气气候的相应变化;二是使地表水形成相对固体地球具有年、月、日周期性变化的大洋潮汐和相应的洋流;三是使地壳形成同样具有年、月、日周期性变化的固体潮汐和相应的重力场变化;四是使地核和地幔物质缓慢对流,引起地球质心变化,引起地球绕日轨道要素、自转速度以及其他运动的变化,从而改变和影响着地球的演变。
在微观领域里,由于各种粒子的密度不同,某些不同粒子的密度差是非常大的。各种粒子相对高速运动,构成不同的加速度场,以致粒子之间除了存在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外,还存在着较大的以太介质浮力。例如,在原子内部,介质浮力可使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核和电子的密度不同,当气体物质加速运动时,介质浮力可使电子从原子中分离出来,加速运动的气体会电离就是这种情况。且加速度不同,气体的电力度也不同,一旦加速度达到足够量级,气体还会产生强烈的辐射。不同频率的辐射,是不同能级的粒子受介质浮力作用,从原子中分离出来的结果。旋加速器中产生的辐射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当加速度大到使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全部剥离时,裸核之间的作用就可能自然产生裂变或聚变。同理,在不同加速度场中,同种物质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来,这也是物质内部粒子受介质浮力作用向外辐射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分子或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结合力不强的物质,更容易受到运动场的影响而改变性质。在同一加速度场中,受到介质浮力作用,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运动。例如,让不同的粒子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由高密度粒子推得的引力常数偏大,由低密度粒子推得的引力常数偏小。这正是因为相同质量的高密度粒子受到的介质浮力比低密度粒子的小的缘故。又如,太阳风中α粒子气体流速之所以常比质子气体快,就是因α粒子和质子以等速离开日冕层后,受到以太浮力而减速,α粒子的密度比质子的大,减速度较小,在经过相同的空间距离后,α粒子气体的流速自然就比质子气体的大。
对于生物体,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以及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植物,组成他们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些密度各异的流体和流变体。在细胞内,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同样是一些密度各异的流体和流变体。一旦生物体处在加速度场中,受到介质浮力作用,生理过程必定受到影响。生长在地球重力场中的生物,随着地球一起不停地在改变自身的运动。受到介质浮力作用,生物体内各种各样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细胞变形、改变电磁性、改变新陈代谢、改变活动方式、改变信息传递和交换。这些变化过程形成生物体内不同的生理活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加速度场不同,生物生理活动不同;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加速度场相同,同类生物的生理活动相同。由于地球运动具有明显的年、月、日周期,以致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会跟随出现相应的周期或节律变化。可以肯定,如果地球运动改变,介质浮力作用将会改变生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使生物的繁殖、变异、演化等出现异常。所以,地球运动的长期缓慢变化,就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地球运动的急剧变化,既是大量物种灭绝的直接起因,又是大批新物种诞生的原动力。生物体一旦长期脱离地球重力场,所有生理活动过程必定异常。宇航员虽然没有完全脱离重力场,但运动场比地面有了很大变化,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太空中,必定是短命的。地史上,二叠纪末期和白恶纪曾经发生的生物大灭绝和相伴着的大创生,就应该是由地球运动突变引起的。
4、介质浮力对万事万物存在的决定性影响
总之,在我们这个宇宙内,处处存在介质、处处存在运动、处处存在物质。从宇宙到天体、从天体到地球、从地球到物质、从物质到粒子、从自然界到生物界、从宇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介质浮力都是普遍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空间、任何物质都不可能避开介质浮力。在宇宙系统内,运动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任何复杂形式的运动都可以分解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受介质浮力作用,凡是存在于宇宙内的物质和由它们之间关系表现出来的全部的客观现象,无一不受到机械运动的决定性影响。在地球系统内,因为人类赖之计时的历法是按地球运动规律编排出来的。所以,受介质浮力作用,一切地球事物,无一不受到地球运动的决定性影响,而且还具有与地球运动一致的年、月、日等周期性变化。这就是介质浮力存在的普遍性、绝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和深入理解阅读的部分文献:
1、《以太浮力论》 段灿光著 本文集
2、《再论以太浮力 ―― 关于万有引力变化的讨论》 段灿光著
3、《三论以太浮力 ―― 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解释》 段灿光著 本文集
4、《彗尾成因论》 段灿光著 本文集
5、《地球大气臭氧层时空变化的物理成因》 段灿光著 本文集
6、《没有太阳辐射,大气将静止吗?》 段灿光著 本文集
7、《天体轨道的演变》 段灿光著 本文集
8、中学生文库《原子结构浅说》 韩建成编著 32K、P74
上海教育出版社
9、生活自然文库《地球》 阿瑟&拜塞尔著 16K、P190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 主编:张钰哲 1980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 主编:钱令希 1985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2、《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主编: 、朱洪元 1987年7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主编:胡绳 1987年10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太阳十讲》 胡文瑞、赵学博编著 32K、P445 1987年8月科学出版社
15、《天体物理学前沿鸟瞰》 方励之著 大32K、P94 1989年2月科技文献出版社
16、《千万个未解之谜》 姚政、尚巾主编 16K、P746
1993年12月海南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合作出版
17、现代自然科学普及丛书《基本粒子探索》 殷鹏程编 32K、P194 1978年6月上海科技出版社
18、现代自然科学普及丛书《原子世界探索》 王植榆编 32K、P190 1979年8月上海科技出版社
19、日 《中国科学报》
20、日 《科学时报》
21、日 《科学时报》  《论以太》王达水  作者:王达水 原创
13:59 【投票】  关键字: 以太、否定、光子、磁场、磁力线  王达水  摘要: “以太”是经典力学中曾经站统治地位几百年的一个观点和基石,后来被证明其存在的实验的反向结论而被戏剧性地否定。当古老的“以太论”抛弃“静止的、等密度的、不与物质相联系和转化”的观点之后,以太论则与《论统一场》的,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磁力线观点等同。即,与“物、磁”二重性特征等同,并具有与磁场磁力线同等的彻底清晰的物质特性和物理意义,进而实现对宇宙自然的本质揭示与把握的历史宏愿。也即,以太就是磁场磁力线及其宏观的、微观的分布与凝聚。关键词:以太、否定、光子、磁场、磁力线1、以太的古典意义、以太论2、迪卡尔的以太观3、牛顿的以太观4、以太的发展进程5、以太之否定6、剖析超距作用的唯心点7、“引力场”理论的局限8、否定以太后的负面作用9、以太与磁力线(以太本质特性)  1、以太的古典意义、以太论 以太是一个历史上的名词,它的涵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R.迪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他某种力学性质。在迪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  2、迪卡尔的以太观  17世纪的迪卡儿(日—日)认为:物质由微粒构成,物质微粒是唯一的实体,物质的本性是其空间广延性,机械运动即位置变动是物质唯一的运动形式。一切自然现象,一切物质性质(包括色、香、硬度、热等)都是由于物质粒子的机械相互作用产生的。有了物质(空间)和(机械)运动,就能按照物质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构造出全部世界,无须上帝照管。这类机械论的自然观以后曾统治自然科学两个多世纪。他又认为物质充满空间,即不存在真空(要说有一个绝对无物体的虚空或空间,那是反乎理性的),物质可以无限分割(宇宙中并不可能有天然不可分的原子或物质部分),空间是无限的(世界的广袤是无限定的),并且肯定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天上和地下的物质都是一样的,而且世界不是多元的”,“物质的全部花样或其形式的多样性,都依靠于运动)。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称赞笛卡儿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人物之一。迪卡儿的方法论对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笛卡儿把他的机械论观点应用到天体,形成了他关于宇宙发生与构造的学说。他认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而不只是从己有的形态来观察,对事物更易于理解。他用以太旋涡模型(如图示),第一次依靠力学而不是神学解释了天体、太阳、行星、卫星、慧星等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来源于惯性(沿轨道切向)和某种宇宙物质,以太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如太阳),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迪卡儿的天体演化说、旋涡模型和近距作用观点,正如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一方面以丰富的物理思想和严密的科学方法为特色,起着反对经院哲学、启发科学思维、推动当时自然科学前进的作用,对许多自然科学家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经常停留在直观和定性阶段,不是从定量的实验事实出发,因而一些 具体结论往往有很多缺陷,成为后来牛顿物理学的主要对立面,导致了广泛的争论。  尽管如此,作为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迪卡儿”的唯物论已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的财富。  今天,当我们以物质的“物与磁”的统一场观点来认识整个宇宙体系之际,显然,可以清晰地发现,迪卡儿以太观中一个最大的忽略之处,是在于把以太与天体以及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相互脱离。如果迪卡儿当时把以太与天体以及微观粒子紧密结合、并一体化思维的话,人类的科技进步必将少走许多弯路,科技水准必将早已远远超越今天的状态。  3、牛顿的以太观  牛顿,日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村。 1686年,发表了他根据据J.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得到的万有引力定律,并用以说明了月球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潮汐现象,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看起来,牛顿的引力定律似乎支持超距作用观点,但是牛顿本人并不赞成超距作用解释。他在给R.本特利的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很难想象没有别种无形的媒介,无生命无感觉的物质可以毋须相互接触而对其他物质起作用和产生影响。……引力对于物质是天赋的、固有的和根本的,因此,没有其他东西的媒介,一个物体可超越距离通过真空对另一物体作用,并凭借和通过它,作用力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我看来,这种思想荒唐之极,我相信从来没有一个在哲学问题上具有充分思考能力的人会沉迷其中。” 牛顿本人倒是倾向于以太观点的,他在给R.玻意耳的信中私下表示相信,最终一定能够找到某种物质作用来说明引力。但是地对于以太的具体设想与当时颇有影响的R.迪卡儿观点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牛顿在理解光的本质上持微粒说。但他在同胡克、惠更斯等讨论光的本质时,说光具有这种或那种本能激发以太的振动。这意味着以太是光振动的媒质。于此,似乎牛顿对光的双重性有所理解。其实不然,他对以太媒质之存在极似空气之无所不在,只是远为稀薄、微细而具有强有力的弹性。他又重申说,就是由于以太的动物气质才使肌肉收缩和伸长,动物得以运动。他又进一步以以太来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透明与不透明,以及颜色的产生(包括牛顿环)。他甚至于设想地球的引力是由于有如以太气质不断凝聚使然。《原理》第二编第六章诠释的结尾说,从记忆中他曾做实验倾向于以太充斥于所有物体的空隙之中的说法,虽然以太对于引力没有觉察的影响。  14、15世纪以来欧洲的学者对以太着了迷,以太学说风靡一时。科学巨匠迪卡儿对以太的存在深信不疑。他认为行星之运行可以以太旋涡来解释。以太学说成为一时哲学思潮。尊重实验的牛顿也不免卷入这股哲学思潮中去,倾向于它存在。当时人们对超距作用看法不一。牛顿曾经提出他的引力相互作用定理,并不认为是最终的解释,而只是从实验中归纳出来的一条规则。因此,牛顿并未就引力本质作出结论。  可是,《原理》第二编最后文字中牛顿澄清了旋涡假设与天体运动无关。  显然,牛顿同迪卡儿一样,也没有把物质与以太统一一体而思维。因此,留下了“引力相互作用定理,并不认为是最终的解释,且未就引力本质作出结论”的遗憾。今天,我们从物质的“物、磁”二重性的原理,显然是可以归纳出以太与宇宙及物质的根本联系性极其特征的,进而对整个宇宙自然有一个更加深刻与本质的认识。  4、以太的发展进程  以太观认为,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R.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C.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 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光的波动学说(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横波,光波被认为是和声波一样的纵波)不能解释现在称为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迪卡儿主义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迪卡儿哲学体系,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在被反对之列。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未获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首先是从光学开始的,这主要是T.杨和A.J.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渡的新观点(当时对弹性体中的横波还没有进行过研究),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可见,以太观的复兴和发展,对促进科技进步是有利的。  菲涅耳用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他提出的理论方法(现常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确地计算出衍射图样,并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菲涅耳进一步解释了光的双折射,获得很大成功。1823年,他根据杨的光波为横渡的学说和他自己1818年提出的透明物质中以太密度与其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的假定,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推出关于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说明了D.布德斯特数年前从实验上测得的结果。  菲涅耳关于以太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是导出光在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透明物体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为了解释阿喇戈关于星光折射行为的实验,在杨的想法基础上提出:透明物质中以太的密度与该物质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还假定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以太部分曳引假说)。由此即可得出物体中以太的平均速公式:(1-1/nn)v ,其中 v 为物体的速度。  利用以上结果不难推得:  在以太参照系中,运动物体内光的速为(准到v/c的一次方),u=c/n =(朴-1/nn)vcoso ,其中 o为u与v之间的夹角。上式称为菲涅耳运动媒介光速公式。它为以后的斐索实验所证实。  19世纪中期曾进行了一些实验以显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所引起的效应,并由此测定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v,但都得出否定的结果。这些实验结果可从上述菲涅耳理论得到解释。根据菲涅耳运动媒质中的光速公式,当实验精度只达到v/c量级时,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在这些实验中不会表现出来。要测出v,精度至少要达到vv/cc的量级(估计 vv/cc=10**-8),而当时的实验都未达到此精度。  杨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后,光的波动说就在物理学中确立了它的地位。不过以太论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若光波为横波则以太应为有弹性的固体媒质。这样,对为何天体运行其中会不受阻力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解释:以太可能是一种像蜡或沥青样的塑性物质,对于光那样快的振动,它具有足够的弹性像是固体,而对于像天体那样慢的运动则像流体。另外弹性媒质中除横波外一般还应有纵波,但实验却表明没有纵光波,如何消除以太的纵波以及如何得出推导反射强度公式所需要的边界条件是各种以太模型长期争论的难题。光学对以太性质所提出的要求似乎很难同通常的弹性力学相符合。为了适应光学的需要,人们要对以太假设一些非常的属性,如1839年麦克可拉模型和阿西模型。再如,由于对不同的光频率,折射率 n 的值也不同,于是曳引系数对于不同频率亦将不同。这样,每种频率的光将不得不有自己的以太等等。  随后,以太在电磁学中也获得了地位,这主要是由于m.法拉第和j.c.麦克斯韦的贡献。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传过去的看法有着十分牢固的地位。他引入了力线来描述磁作用和电作用,在他看来,力线是现实的存在,空间被力线充满着,而光和热可能就是力线的横振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他在1851年又写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到19世纪60年代前期,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概念,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电磁场的普遍规律。这组方程以后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推出电磁场的扰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1*10**8 米/秒,与当时己知的空气中的光速3.15*10**8米/秒,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麦克斯韦在指出电磁扰动的传播与光传播的相似之后写道: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 后来,H.R.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光的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波的性质,这样以太不仅在电磁学中取得了地位,而且电磁以太同光以太也统一了起来。  麦克斯韦还设想用以太的力学运动来解释电磁现象,他在1855年的论文中,把磁感应强度B比做以太的速度。后来(1861年——1862年)他接受了W.汤姆孙(即开尔文)的看法,改成磁场代表转动而电场代表平动。他认为以太绕磁力线转动形成一个个涡元,在相邻的涡元之间有一层电荷粒子。他并假定,当这些粒子偏离它们的平衡位置即有一位移时,就会对涡元内物质产生一作用力引起涡元的变形,这就代表静电现象。  关于电场同位移有某种对应,并不是完全新的想法。w. 汤姆孙就曾把电场比作以太的位移。另外,法拉第在更早(1838年)就提出,当绝缘物质放在电场中时,其中的电荷将发生位移。麦克斯韦与法拉第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不论有无绝缘物质存在,只要有电场就有以太电荷粒子的位移,位移D的大小与电场强度E成正比。当电荷粒Z的位移随时间变化时,将形成电流。这就是他所谓电流)才是真实的电流。  在这一时期还曾建立了其它一些以太模型。尽管麦克斯韦在电磁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他以及后来的赫兹等人把电磁理论推广到运动物质上的意图却未获成功。  19世纪90年代H.A.洛伦兹提出了新的概念。他把物质的电磁性质归之于其中同原子相联系的电子的效应,至于物质中的以太则同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弹性上都并无区别。他还假定,物体运动时并不带动其中的以太运动。但是,由于物体中的电子随物体运动时,不仅要受到电场的作用力,还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以及物体运动时其中将出现电界质运动电流,运动物质中的电磁波速度与静止物质中的并不相同。在考虑了上述效应后,他同样推出了菲涅耳关于运动物质中的光速公式。而菲涅耳理论所遇到的困难(不同频率的光有不同的以太)现己不存在。洛伦兹根据束缚电子的强追振动并可推出折射率随频率的变化。洛伦兹的上述理论被称为电子论,他获得了很大成功。  19世纪末可以说是以太论的极盛时期,但是,在洛伦兹理论中,以太除了荷载电磁振动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运动和变化。这样它几乎己退化为某种抽象的标志。除了作为电磁波的荷载物和绝对参照系,它己失去了所有其他具体生动的物理性质。这就又为它的衰落创造了条件。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虽然还进行了一些努力来拯救以太,但在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后,它终于被物理学家们所抛弃。人们接受了电磁场本身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概念,而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量子力学的建立更加强了这种现点,因为人们发现物质的原子以及组成它们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的运动也具有波的属性。波动性己成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一个方面。那种仅仅把波动理解为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的狭隘观点己完全被冲破。  然而人们的认识仍在继续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又逐渐认识到真空并非是绝对的空,那里存在着不断的涨落过程(虚粒子的产生以及随后的湮没)这种真空涨落是相互作用着的场的一种量子效应。今天,理论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真空具有更复杂的性质。真空态代表场的基态,它是简并的,实际的真空是这些简并态中的某一特定状态。目前粒子物理中所观察到的许多对称性的破坏是真空的这种特殊“取向”所引起的。在这种观点上建立的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己获得很大的成功。  这样看来,机械以太虽然死亡了,但以太的某些精神(不存在超距作用,不存在绝对空虚意义上的真空)仍然活着,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以太论从14世纪诞生后,经过了三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衰落、到17世纪的灭亡,到18世纪的复苏、再发展、再壮大、再衰落,至直19世纪初的彻底失败的历史进程,乃至当今21世纪初的可能的重新复活。可见,以太的发展道路,是人类科技道路上的曲曲折折的进步历程。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水平提高与完善的光辉历程。因此,以太论的复苏,是人类认识自然大千世界的新的希望与新的曙光。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论以太(续)  5、以太之否定  [ 从否定的工具、方法,论其可靠度,为以太的复兴提供理论根据 ]  19世纪末,在光的电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人认为宇宙间充满一种叫做“以太”的介质,光是靠以太来传播的,而且把这种“以太”选作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凡是相对于这个绝对参考系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以区别于对其他参考系的相对运动。经典电磁理论只有在相对于以太为静止的惯性系中才能成立。根据这个观点,当时物理学家设计了各种实验去寻找以太参考系。其中,1887年,迈克耳孙(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的实验特别有名。根据他们的设想,如果存在以太,而且以太又完全不为地球运动所带动,那么,地球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就是地球的绝对速度。利用地球的绝对运动的速度和光速在方向上的不同,应该在所设计的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中得到某种预期的结果,从而求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季节条件下多次进行实验,却始终看不到干涉条纹的移动。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为验证以太参考系而进行的实验,却无意中提出了否定以太参考系的证据,并被整个物理学领域接受而至今。狭义相对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破土而出的。  可是,由于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是一个个非常非常微小的能量个体,不仅仅是直线传播(运行),而是具有波动特性的螺旋运动轨迹。因此,光粒子不是靠以太来传播的,它犹如出镗的子弹,单方向直线运行,只需启动能量,不需介质的传播,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声波的机械能量在其介质中的连续的球形传递。同时,把这种“以太”选作绝对静止的参考系,是一种主观片面性。因为,以太凭什么要绝对静止呢?如果“以太”不是绝对静止的物质体系,而恰恰是一个与星系的运动相关的,或者是同步的广密的物质体系,那么,19世纪末之前,人们却正好把“以太”作为绝对静止的参考系来看待,因此则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和错误的理论体系!如果分布在地球表面的以太,是与地球运行速度(公转与自转)既同向又同步的话,如同“论统一场”所描述的那样。那么,1887年,迈克耳孙(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所做的证明以太存在的光干涉实验,事实上应该是充分地证明了以太肯定存在的科学结论。也即,实验肯定无误,是其假定的前提有误,因而导致了历史性的、截然不同的科学结论!!!  显而易见,迈克耳孙和莫雷的为验证以太参考系而进行的光干涉实验,因为其假定的前提条件的不完全充分性,因此不能作为否定以太参考系的证据,哪怕是已经被世界物理学界、科技界认可了一百多年。由此可见,否定以太的实验结论是一个历史的失误或错觉。  进一步地,当以太确实存在,而且不是绝对静止不动的以太,那么,仅仅建立在坐标变换条件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自然只是数学上的变换而已,并不一定具有确切的物理意义。况且,相对论并没有从具体的物理意义上破译引力场这种特殊物质的物质性质和具体的引力传递与作用机制,仅仅只是一种数学上的描述而已。一个不能直接揭示其物理意义和物质本质的数学描述形式,尽管是所谓的十分精确,但是,它显然在对物质本质的深刻认识与系统全面地破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是相当的差距。因此,爱因斯坦自己也非常追求理论上的简洁性,并对统一场理论持续了几十年的探寻不已,且直至终生。当他对统一场无能为力之际,也极大地寄希望于后来人。  6、剖析超距作用的唯心点  “超距作用”是物理学历史上出现的一种观点。它认为(至少在早期)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瞬时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  早在牛顿以前,对于物体之间的作用就存在两种对力的猜想:一种认为物体之间除了通常的接融作用(拉压、冲击)之外,还存在超距作用;一种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是近距作用,两个远离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这种中间媒质被称为以太。当时的大多数自然哲学家认为超距作用带有神秘的色彩,而倾向于近距作用观点。  早期的超距作用观点认为,作用是瞬时的,这一点在后来曾有所修改。有些物理学家提出“延迟超距作用”,认为源对某一粒子的作用是延迟了一段时间,r/c 的超越空间的直接作用,其中,r是源和粒子之间的距离,c为真空中的光速。这种修正了的超距作用观点在说明某些现象时与场作用观点是等效的。但是,在说明另一些现象,特别是正反粒子的湮灭时显得牵强附会。  显然,一个既无直接接触、又无中介传递、也无时间延续的,相距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必然是不可作用。可见超距作用的观点是极其唯心的。因此,它当时被提出之际,就并未被所有的物理学家们接受,进而最终被“引力场”理论所取代。尽管“引力场”理论取代了“超距作用”理论,但是“引力场”理论也并未揭示出“引力场”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对“引力场”的本质认识,这是当代理论物理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7、“引力场”理论的局限  引力场中的物质引力质量同惯性质量的等价,是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的实验基础,也是整个广义相对论最重要的实验依据。这个等价,早在牛顿时代就有证明。  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是双曲线偏微分方程,它意味着引力场的扰动将以一个有限速度传播,这种扰动就是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  尽管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方程能够从定量的角度描述引力场。可是爱因斯坦在引力方程中引入的宇宙常数项之后不久,他本人又放弃了这个宇宙常数项。但是,近年来,不少物理学家认为,引入宇宙常数项是有必要的,并在近期的天文观测上又得到一定证明。  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是: Ruv-1/2*guv*R=8*3.14*G*Tuv*/c**4  方程左边是描述引力场的时空几何量,右边是作为引力场源的物质能量动量张量。  “引力场”理论的局限在于仅仅是以一个推道出来的,用以描述“引力场”的数学公式,它并未真正地、直接地揭示“引力场”的物理本质极其特性。  也即,尽管这个完满的引力场方程可以对引力场予以精确地描述,但是,引力场这类物质的特殊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呢?相对论及现代物理学不但都没有给予回答,而且是回避与不能确切地回答。  牛顿、迪卡儿等“以太论”大师及学者们都试图对以太的物质特性给予回答,但是并不圆满。他们之后,1887年,原本为验证以太而进行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却出乎意料地、事与愿违地提出了否定以太的证据,进而使得自14世纪以后在物理学领域站统治地位的“以太论”被戏剧性地予以彻底地否定。  尽管以太论早已经被否定,但是,今天我们把引力场和以太理论两者比较,引力场仅仅在计量上显得优势,而以太论却在具体的物理意义上显得占有优势。然而,否定以太存在的前提,是以太参考系绝对静止的假定条件。当以太本身在实际上不是绝对静止(不为星球和星系的运行带动)的状态之际,也即,当以太参考系在实际上不是绝对静止的状态之际,那么,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对以太的否定将显然不能成立!!!  进一步地,以太为什么不可以运动呢?以太为什么不可以与星球、星系的运动甚至是构成密切相关呢?以太为什么不可以与广布宇宙空间和微观粒子空间的磁力线物质(能量)密切相关呢?人类凭什么要在一个假定的静止的以太前提下来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呢?  当我们以运动的以太观,以以太与物质和天体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宇宙,那么,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你的天文论很多缺限不够其全,你的意义大致跟我相同,但天之文论坛,审核你“科妄”纯粹胡扯,你有什么建议和想法?我们还是老乡。  
  jqrgefswc111  
  天文之文论坛审核你,纯粹胡扯,你说无话可说,你很直爽!我从民间天文学贴子中,你的论文,是我第一个比较有道理人!你的前部份论跟我大至相同。也有不同处。但是你天文有道理只有后人知晓。现在天文学不赞同你的观点。我建议把你论文贴发到“天圣天文论坛”上和“梅西耶天文论坛”上。  
  超距现象说明什么?恰恰是以太。弦论说明什么?也是以太。物质场说表达什么?还是以太。  谁说以太不存在?  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产生分歧而已,这不是常有的事么。
  从王达水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对以太的否定是多么草率,它的否定,致使万有引力真相的探讨走上了不归路。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深啊好爽有力教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