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世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社会历史三者是什么关系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4 p.4 p.4 p.4 p.7 p.9 p.6 p.8 p.9 p.6 p.7 p.8 p.8 p.6 p.149 p.143 p.153 p.123 p.116 p.73 p.80 p.96 p.126 p.121 p.
(2)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2)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其中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三维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课件:2-4-1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相关文档专题docdocpptdocdocdocpptpptpptdocpptpptdocdocpptdocpptpptdocppt
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  摘要: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世界观理解为物质的世界观。这种物质世界观,恰恰是对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误解,从而"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唯物的还是实践的
2012年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世界观理解为物质的世界观。这种物质世界观,恰恰是对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误解,从而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的理论本性。基于此,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世界观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不仅对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的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是必要的;而且对理解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也是必须的。 中国论文网 /1/view-5594928.htm  关键词:世界观;物质世界观;实践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世界观   对于世界观,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这样来理解的:“所谓世界观(亦称宇宙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统统在内的根本观点。”[1]按照传统教科书对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就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传统教科书世界观中的世界包含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三个部分,在这里,世界与自然、社会、思维等构成要素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作为部分的自然、社会和思维之间是彼此并列的关系呢?还是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关系呢?第二:传统教科书把世界观规定为人们关于世界即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根本认识。但作为关于世界观中的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的根本规律是什么呢?是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共同遵循的根本规律呢?还是关于三者各自领域内的根本规律呢?   传统教科书针对世界观中的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三者之间的根本规律,这两个层次的问题是这样来解决的。首先来看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作为世界观中的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三者都应该统一于物质这个根源,都应该从物质性的原则理解和解释三者的关系和来源。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作为世界观中的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和规律联系,都应该从物质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解释和理解。按照传统教科书所认为的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规律即为自在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所以,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共同遵守和依据的就应该是这三个规律。   但传统教科书对世界观的这种理解存在着内在的理论困境。首先,在第一个层次上:如果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都被统一于物质,试问还有作为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超越性和反思性的理性思维存在吗?其次,在第二个层次上:如果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根本规律的观点,那么,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所要达到的是对“整个世界”或“整个宇宙”的根本认识。这种理解实质上是企图把“世界观”变成某种“知识的总汇”,如果世界观完全能够回答“整个世界”的根本的本质和规律,试问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和科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显然,传统教科书所理解的世界观是物质世界观,用物质的方式阐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的根源,论证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从而建构统一的物质世界观。不仅如此,传统教科书更强调自在物质及其不同表现形态物质的自然必然性,让人按自在的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建构统一的辩证世界观。把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与按物质世界所固有发展规律的辩证相结合和相统一,从而就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   传统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按以上方式建构出来的。它们把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与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和相统一,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旧哲学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与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自在辩证发展规律相结合和相统一,从而建立起既唯物又辩证的,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由此,他们认为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任何一个原理、任何一个论断;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只不过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观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导致传统教科书这样理解世界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对世界观的内涵来理解。众所周知,在同一个时代,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共同的,但基于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不同,他们所理解和观察的共同世界的视角就不同,即世界观就不同。这就意味着在世界观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基于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来理解和观察世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问题。而传统教科书的弊端,就在于其立足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2]178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而这种立足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传统教科书,不仅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的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之间的关系割裂化、凝固化,使其相互之间不可能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且会把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和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统一于物质和物质世界的规律中,形成只见物不见人的世界观。   二、问题的解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的实践世界观对传统教科书世界观的超越   由于传统教科书“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3]16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所以,要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科书所扭曲的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缺陷,就必须重新立足和回归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对世界观进行重新的审视[4]。   (一)以历史性实践活动为思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体   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世界”看成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个部分构成,并以自在的物质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作为属人的社会只不过是自然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它的运动规律服从于自在的物质世界的规律。虽然它也指出作为社会历史性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其实际的理解中,往往撇开作为主体的人而孤立地“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知道“实际”本来就应该包括“主观实际”在内。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实质上已经将现实人的世界归结、还原为单纯的自在自然世界。面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撇开人类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仅仅对世界的物质性作简单化、抽象化理解的弊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应该从历史性展开的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本体,并以历史性实践本体论为基础,去理解世界。实践世界观既包含着人对世界的事实性的理解,也包含着人类从自身出发对世界的变革要求。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以历史展开的实践的人的眼光,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对世界的历史性实践的理解和变革,其目的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解释和改造世界的最高原则[5]。所以,我们应以历史性的实践去理解世界观问题,以突出人的历史性实践本体论,克服传统哲学教科书物质本体论敌视人的缺陷。
  (二)以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理解世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属人性   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世界观不仅把万物和人简单地还原为先在的物质的“还原主义”的缺陷,而且将外部世界和人分裂和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进而使人遮蔽起来的世界观的弊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去理解、建构属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所关注的不是自在物质世界,而是和自在物质世界相对的、和人处于对象活动关系中的属人世界[6]。属人世界是由自在世界所产生的,但它与自在世界却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在历史性实践活动中,即在历史性的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世界,是通过历史性的实践活动而创生的人的世界。它体现了人的价值、目的、需求和本质力量,是通过历史性实践活动变革而来的属人世界。所以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16。因此,只有从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去理解、建构世界观,世界观的“世界”才是真正现实的世界、属人的世界。   (三)以历史性实践活动的逻辑,从历史性实践的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律,把世界理解为历史性实践的对立统一的世界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以自在世界规律为前提,让人按自在物质世界自在发展规律办事,阐明世界万物遵循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自在发展规律即自在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自在的质量互变规律、自在的矛盾律。然而,如果作为能动性的人和社会历史只能服从自在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和社会历史的一切均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决定。那么,人和社会历史就会被当成并统一于抽象的物,作为能动性的人和作为社会自身活动的规律就会丧失掉。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用自在物质规律理解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规律的弊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主张,现实的人和社会历史的对立统一和生成发展,无一不是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和发展的。相应地,要寻求现实世界中的对立面的统一和生成发展规律,就只能以历史性实践活动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7]。不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在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上,都应该把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之间的对立统一,理解为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而这所显现的就不是自然界的自在性与必然性,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主性、自为性。显然,这种以历史性实践活动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对立面统一的属人世界,才能克服传统教科书把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历史只能服从于自在物质世界规律的世界观弊端。   三、问题解决的启示:立足于实践世界观所理解的世界即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   实践世界观的“世界”是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的、发展的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具有内在统一的整体性世界。它是以历史性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从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理解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的根本观点。这种基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关于属人世界的世界观所理解的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理解的就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一)实践世界观的自然界是历史社会的自然界   实践世界观视域中的“自然界”,不是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世界在内的无限的“整个宇宙”,而是为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发展来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历史性实践活动,自然便被赋予了社会历史的性质。自然对人来说在任何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无论是自然的内在结构,还是其外在形态,都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都具有属人的本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8]尽管承认自在自然的规律性是哲学作为唯物主义的前提,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的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就不应该把对自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观”层面上,而是要从历史性实践的高度来理解。自然只有被理解为历史性实践所规定的自然,即历史社会的自然,才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属人自然。由此可见,实践世界观中的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9]301。这个“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本质上为历史性实践活动所创生的自然界,它是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的、发展的属人的自然,是“历史的产物”。   (二)实践世界观的社会历史是自然的社会历史   实践世界观视域中的“社会历史”,不是与历史性实践活动无关的,更不是以往哲学的“市民社会”,而是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发展而来的社会[10]。由于历史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社会必然是离不开自然界的,是自然的社会,不管人类社会表现得如何非自然化,但自然总是以其自身自在的规律性渗透到人类社会之中。虽然社会发展不是纯自然的过程,但也不是脱离自然的自在过程,而是表现为自然运动“相似”的过程;把人对自然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关系从社会历史中排除掉,也即是把社会历史建立在无制约性的纯粹抽象上。显然,实践世界观中的社会历史“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128所生成发展而来的。这种建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生产方式下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所生成的、发展的完整的人类社会,其中变革自然的劳动实践是最基础的实践形态,但不是唯一的实践形态。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又生成发展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历史,而这些结构形式之所以能生成发展出社会历史,都离不开作为客观性的自然这个前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世界观中的社会历史,不仅是依赖于自在自然,而且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规律的过程[11]。   (三)实践世界观的人是社会历史化的自然人
  实践世界观视域中的“人”,不是离开历史性实践活动去考察的,不是“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2]的人,而是人和其他自然物一样,都得依存于自在的自然。自然不仅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是人的精神的载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13]。因此,人不是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无论是作为人的精神的载体,还是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都是人赖以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其次,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界的存在,而且是作为社会历史中人的存在。但这种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9]272,而是“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31的社会历史所中介的自然人。由此可见,实践世界观中的人,不是作为自然物的自在的存在,而是在社会历史中通过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发展而来的自然人。这种由历史性实践活动所生成发展自然人,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因此,实践世界观的人,就科学地解决了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等一系列问题。这就破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敌视人、抽象地重视人的弊端,从而建立起了“现实的历史科学”的人论。   参考文献:   [1]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李崇富.正确认识“两次飞跃”,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   [5]任志燕.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6.   [6]倪志安.如何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89.   [7]赵华飞,白芳.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19.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李中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21.   [11]曾庆玲.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立场与诠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50.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5.   Marxist Philosophy View of the World: Materialistic or Practical   SHANG Dahe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uth 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extbook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view of the world is understood as the physical world view. The material world view misunderstands exactly true Marxist philosophy view of the world, so that we can not rea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Marxist philosophy. “The whole world view” is “method” theory of nature. Based on this,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view of the world in traditional Marxist philosophy textbooks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natural world outlook or practice world view, but also use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Key words:world view; material world view; practice world view(编辑:刘仲秋)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2011考研政治复习冲刺:物质世界的实践
来源:中国考研网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列宁:“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这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实践形式。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活动、艺术活动、服务行业的服务活动等。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实现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则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四、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有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界中能发光的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