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可以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能作为一种思想这句话谁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邓小平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初探
添加时间:
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
邓小平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初探& 王煜
&&&&&   在1957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曾经号召全党,"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他十分赞赏邓小平说过的"照辩证法办事"这句话。这句话在《毛泽东文集》中多次提到。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邓小平历来是以懂得唯物辩证法而著称的杰出领导人和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毛泽东的哲学成就相比较,邓小平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看不到他对世界有一种宏观的、抽象的概括。但在他的著作和讲话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原理。他经常是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方针、政策的制订,发展战略的提出,工作的安排等来发挥他的哲学智慧,发挥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对邓小平的哲学成就,不能只注意他曾经说过什么,更为紧要的是要努力去揭示、去探讨他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深刻思想、理论、智慧、勇气中,所包含着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理解、新应用、新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提并论;历来把立场、观点、方法包融为一个整体。世界观是从本源上来说明和认识世界,解决主客观谁决定谁的问题。方法论则是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来说明和认识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必然要转化成科学方法论,才能实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的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能偏废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这种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把宇宙观和方法论联系了起来,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思考问题、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评说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等等,都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工作中的成绩与失误,都与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与否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要转化成一整套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而这种转化又和人的主体对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全面掌握,以及他个人天赋,包括智慧、才能、胆识、勇气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也表明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过人之处。&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人的总想能力和思想方法,激发人的创造力、洞察力、批判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他们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2)在人类思想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探讨与运用。"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最精致、最珍贵的根本方法。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也认为,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任何理论著作,只评价其中包含的思想是不够的,还必须寻找如何得出这种思想的那个方法,对于作者用来提出自己思想的那个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是发现真理,认识规律、指导实践的工具。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说的就是方法论的重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论证和解决了这种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长期的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一套以"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为精髓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集中地表现在毛泽东写作的《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整风文献,以及《农村调查序言和跋》《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等重要文章中。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活的灵魂,最精致、最值得珍视的根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既是世界观的问题,又是方法论的问题。方法是主观认识客观,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但作为认识的工具,也不完全独立于对象的,也不纯粹是人主观的产物。所以黑格尔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是从"对象自身中取得规定的东西",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在方法与对象之间,是对象本身限定、制约着方法,而不是方法去限定和制约对象,方法离不开对象本身。这就是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例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对民族资产阶段采取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和方法,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的特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对象的特点,决定我们党的政策的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政策和策略,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外在形式,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内容的灵魂。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方式方法之所以不能适用于和平建设时期,也因为是对象和内容改变,方法也就需要改变。方法由对象和内容的特点所决定,这是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原则。由此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融合与统一。&   客观实际是异常丰富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这种发展变化,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和认识客观实际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强调"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5)"因为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问题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既然事物总是在变化,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总得要适应这个变化"(6)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认为我们的干部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去上提高一步。号召全党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新老干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讨解决问题答案""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7)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新贡献&   新时期,邓小平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新贡献,其内容十分丰富,牵涉的问题非常广泛,在邓小平的著作和讲话中,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熠熠光辉,初步归纳一下,大致集中在以几个题上。&   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教给我们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它,为什么还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呢?这是因为,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二十世纪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受到的挫折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受到两次大的失误,都在相当程度上和执政的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关。邓小平在1989年5月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指出:"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科学体系和构成科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这种普遍指导意义的运用,仍然需要与实际相结合,仍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非常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态度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打不倒,并不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老祖宗不能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不能前进,它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丢开任何一方都不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不然,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嘛!毛泽东思想要发展嘛!否则就会僵化嘛!"。&   第五,"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是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六,"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   邓小平之所以能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邓小平一是从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最高目的,基本原则和精髓三个方面,来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信仰和不能动摇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二是从方法功能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它的活的灵魂。三是从科学体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是科学,在于由基本原理构成的体系是科学的,难免失误的个别论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固守它的每一个个别论断。&   马克思曾经对曲解他的学说的人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历史上曲解、篡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和事经常发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仅针对林彪,"四人帮"篡改、歪曲马克思主义,禁锢人们的思想,而且也针对改革开放前,我国思想理论界存在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以及思想方法上盛行的唯心主义,猖厥的形而上学。还强烈地针对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两个凡是"。邓小平提倡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加言,是邓小平思想方法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马克思主义既重视学习,又重视信仰:既强调坚持,又强调发展:既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强调一定要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他尤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从本本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不脱离现实生活,不脱离历史过程。从而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既信仰又不迷信,既坚持又不僵化,既发展而又不背离。这实在是邓小平思想方法论高明之处,是常人所做不到的。邓小平是继列宁、毛泽东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2、党的思想路践的新阐述和新丰富&   实事求是是由毛泽东创立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可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加去论的高度概括。集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精华,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典范。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整风文件中,运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以中国化的科学语言,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部精华。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9)毛泽东这一段著名的论述,严谨地表述实事求是原则完整的思想内容,培育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1953年春,毛泽东同薄一波谈话时,在回顾以往的历史时说:"1942年全党整风,才真正找到了一条根本的指导原则,也可以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二十年了,才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10)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就是实事求是,经过二十年的奋斗才找到的,来之不易。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1)是马列主义思想、哲学、理论、方法的概括""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根本观点、根本方法"(12)他把自己称之为"实事求是"派。&   但是,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说党在幼年时期,我们犯过不少错误,即使在建国之后,象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亲手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而在1957年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一度严重地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面临新的历史选择,深受十年动乱之苦的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冲破思想禁锢,真正回到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但当时党领导人,继续"左"的错误,推行"两个凡是"方针。邓小平高瞻远瞩,敏锐地认识到,过去那一种"左"的东西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首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一词是毛泽东最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认为依靠本本,"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3)什么是思想路线没有下定义,只是强调要搞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一种思想和工作方法。后来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经典性的表述,但同时把它归结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强调的重点还是"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没有明确把实事求是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联系起来。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明确表述的是邓小平。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4)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个内容和要求。无论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反复强调这个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实际出发相反的有从书本出发,从经验出发,从原则出发,从想象出发,从主观喜好出发,从一时的热情出发……这些都是主观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光从实际出发还不够。&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把这条原则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叶剑英1977年10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解释,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一定要掌握理论,没有理论,一张白纸,凭什么去联系实际?"这说的是一个人在了解实际之前,需要具有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越多越好。另一层含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受实践检验,那算什么理论"(15)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条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补充。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正确与否,不能自己检验自己,只能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来检验。但由于社会实践是由人参与的,社会生活领域与自然科学的用实验来检验不一样。可以从多方面去判断。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政治标准的角度,从思想道德品质角度等,其结果会不一样。如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从生产力标准来说,奴隶社会却比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相统一的角度,把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明确化为生产力标准。后来又扩展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了一个判断标准。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从哲学上来说,把认知哲学和价值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统一思想,统一人的价值观念,从而统一行动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以上三条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应该包括的三个内容和要求。党的思想路线说到底是一句话,即实事求是:说得多一点是三句话,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说得最完整的是邓小平说的四句话,加上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新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还有二句话的表述: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在实事求是前加上解放思想,这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前的思想状况而言的,针对林彪"四人帮"搞的思想禁锢,针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针对教条主义,"两个凡是"……等思想僵化。解放思想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充满自信和活力,富于创造的一种精神壮态和主观意志。具备了这一种精神状态,才能发挥出"求"是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破除清规戒律,推进新时期的观念更新,启动改革开放:才能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立新理论。解放思想还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规律,因为人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有一定的相对性、保守性和凝固性,而实践在不断发展,这时就需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第五,除了解放思想以外,邓小平还把"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向前看"与"真正解决问题"等内容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认为"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可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6)"只有做到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17)"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向前看"(19)"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20)"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21)邓小平充分发挥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主体具备的条件和精神壮态。邓小平强调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主观因素,突出了主体的作用,这恰恰是传统认识论中所缺乏的。当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导演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的新的阐述和新的丰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特色,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无论是一句话,二句话,三句话,四句话,这四种表述,只说明其内容更加完整和丰富,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矛盾。有了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就能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得到很好的贯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引导人们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就会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各种活动中去。&   3、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新运用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党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经验教训,1937年不仅写作了《实践论》而且还写出了《矛盾论》。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清了中国革命的敌我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任务、性质、同盟军、领导力量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夺取了胜利。由此可见,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两本书时,曾经说过,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新的条件,写出新的《实践论》、新的《矛盾论》。这说明毛泽东非常强调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随着时代前进。毛泽东一方面身体力行地依照他自己思想,根据中国的国情,努力艰辛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等著作,丰富了他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在革命斗争的环境里,使他习惯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做法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首先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以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上,仍然强调阶段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其次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的分析上,过分、片面强调了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追求生产关系的大而公,比较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在经济建设客观规律和主观要求的关系上,不顾国情,不顾条件,不顾经济规律,追求高速度。靠革命战争时期群众运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这些错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他自已的正确思想。毛泽东提出的写出新时期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任务没有完成,留给了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完成这个任务。   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这种应用与发展是邓小平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正确解决"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的根本问题,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标志的。邓小平的新应用和新发展在于:&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22)同时他还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23)他坚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但又不满足于毛泽东作出的一般性的结论,力求克服和弥补其不足的面,即要深入的具体的研究。这些深入的具体的研究: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克服了毛泽东比较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缺点。邓小平坚持认为,生产关系形式的好坏,要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而不在于生产关系的大和公。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特别在农村生产关系上,打破了毛泽东始终坚持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大大地解放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对生产关系采取的这种态度,充分地发挥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一贯地、彻底地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②恢复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的八大作出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基本正确的判断。但不久,毛泽东背离了这一判断,重提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并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斯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4)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仍然存在一定范围,并有可能激化的阶级斗争,但它已经"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25)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的约束,主要不来自来于旧的生产关系,也不是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而是来自于一定历史制度下形成的,与某些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相联系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要克服发展生产力的障碍靠改革开放,靠发展科技教育。③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邓小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基本观点。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在经济与政治关系上的错误,即把政治的方向和保证作用看成是社会主义目的本身,突出政治的作用。邓小平强调了社会主义时期作为经济建设的政治。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是富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强起来"……等。过去那种认为"穷则变,变则富,富则修,"以穷为荣,谈富色变的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历史上,邓小平是倡言个人致富,把个人致富与实现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的第一人。④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6)区分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不同。毛泽东曾经指出,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究竟在哪些地方还不够完善,他没有明确指出。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教训,指出了这种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具体体制上,即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上。他反复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但具体体制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些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具体分析,是邓小平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的产物。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进入社会主义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艰巨的探索,尽管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道路。在如何对待比自己强大的资本主义,也曾有过正确的态度和主张。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7)"外国资产阶级的一些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28)资本主义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29)等。但是,后来在实践中,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这些好的主张投有得到贯彻执行。为了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不仅强调了国内的阶级斗争,而且在国际上把自己封闭起来,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金会以后,邓小平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变那种只把资本主义当成"祸害"的思想观念。邓小平指出:"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当然也要采取科学态度",(30)"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31)"兴无灭资""这个老口号不够全面,也不很准确……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如何正确地进行批判,还有必要继续研究并作出妥善的规定,以防重犯过去的错误。"(32)"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科学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33)"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对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并没有阶级性"(34)"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腐朽的东西。"(35)"我相信,在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36)"我就要一点‘资’,为什么?因为‘资’可以变‘社’。"(37)邓小平这些石破天惊的论述,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革命胆识,充分显示了他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高超的辩证法思想。用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姓"社"姓"资"问题,解决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而且用"一国两制",即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方式,解决了港澳的回归以及将来台湾与祖国的统一问题。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中的合作竞争中,一定会使社会主义不断地发展壮大,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勃勃生机,"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38)&   第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实现了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两个转变,调整与大国的紧张关系,提出了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制订了正确的国际战略。邓小平作为伟大的国际战略家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决策者,其杰出之处,还在于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变化了的世界,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第二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39)第一个转变,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个转变,我们改变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战略。他认为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随着上面两个重要转变,首先实现了时代主题观念的转变,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随之而来的,在外交战略上,由过去的反霸与备战战略变为反霸与和平发展战略。这是邓小平外交战略调整的核心,其着眼点不只是备战,维护国家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经济,科技,增强反霸需要的实力,包括通过稳定与大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自己的发展。邓小平的反霸战略在三个方面发展了毛泽东的反霸战略。一是提出了"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这一新的战争根源观,发展了过去的"帝国主义是战争策源地"的观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二是反霸与国内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反霸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顶住霸权主义的压力。三是反霸不排除在经济上和其他方面的互利合作。这一反霸战略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精华。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英明的决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包括东、西、南、北诸方面的矛盾,认为世界的矛盾大得很,多得很,复杂得很,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需要我们去分析,去把握,抓住时机,目的是发展自己。&   邓小平为了调整与稳定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极富创新意义的三个八字方针,一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依照这个方针,不计较历史恩怨,改善了中国与俄罗斯、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二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有领土、领海争端,采用这个方针,改善同它们的关系。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同时,也改善了同英国、葡萄牙的关系。这三个八字方针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   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稳定国际局势的新思想和新办法。他主张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主张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世界存在的许多争端,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他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形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形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0)"世界上有许多矛盾,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这样能向人民交代,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41)"过去,好多事端爆发了,引起武力冲突。假如能够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就可以消除暴发点,稳定国际局势"。(42)&   邓小平还提出了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计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来考虑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43)和平谈判,就要双方相互让步。世界上许多新的问题,马克思没有说过,列宁也没有碰到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会面临许多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实事求是,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44)&   以上三个方面是邓小平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的具体事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他并没有系统地阐明他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新思想和新看法,但我们可以透过他处理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高明之处。&   第一,他没有把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为斗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实践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根据事物的性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有两种形式:一种对抗的对立统一,另一种是非对抗性的对立统一。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革命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一切。斗争制胜的逻辑长期的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人的思想,包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凝固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仍然用过去思想方法来处理问题。把革命战争时期斗争制胜的思维方式从哲学思想上提升为和平时期的思维哲学,把对立统一规律片面理解为斗争哲学。在十年动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斗二批三改,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什么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做法,现在却不管用了呢?这是因为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比夺取政权的斗争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不仅我们的路线要变,思想观念要变,而且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要变化,和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新型的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的非对抗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种矛盾的性质较多地表现为矛盾的差别性,矛盾的差别性即表现为根本利益一致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不表现为势不两立,不表现为一方吃掉一方。恩格斯指出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再够了"(45)马克思也说过:"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46)矛盾可以通过结合、和解、融合、转化的方法解决是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矛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它们之间矛盾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较少地表现为军事对抗,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竞争与较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也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形式。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当时的条件。邓小平无论在国内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上,国际反霸战略的制订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处理上的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新理解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新应用,反映了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时代特色。&   第二,在强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了片面性。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非常强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认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毛泽东这一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非常有效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革命战争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在和平时代的经济建设中,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就发生了问题。我们曾经运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到经济建设中来,提出过"以粮为纲","以钢为纲",这个"全党大办"那个"全民动手",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革命和建设不同,革命是破坏旧世界,可以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但建设一个新世界,就不行了,必须从整体出发,一点一滴的推进。新时期,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用简单化、一元化来对待。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重视教育,科技的战略地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就和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到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程度大不一样。邓小平这种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避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   第三、"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47)这是邓小平提出破与立关系的新看法。他认为"我们讲实事求是,讲新的发展时期,讲新的历史条件,就要讲破与立"(48)改革开放中有许多破与立的问题,如何处理?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破字当头,"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49)邓小平正是运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扎扎实实,稳定前进的方式方法,推动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邓小平对破与立关系的新理解中还包含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思想,把改革与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第二次革命不同于毛泽东领导第一次革命的特色。&   4、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策略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建设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的思想原则,认为不仅思想要符合实际,而且方法也要符合实际。他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和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策略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形成一整套有关新思想、新方法的表述语言。例如"团结一致,向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说话","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稳定压倒一切","制度是决定因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让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经济持区","一国两制","翻二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这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都是"老祖宗"们没有说过的新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策略思想和灵活的方法论原则,充分反映了他的思维方式的调整和变换。正如国内有的学者指出,如果把邓小平创立的理论比作金子,那么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则是点金之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掌握他的基本内容当然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处,还要掌握他得出这些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了他的点金术,今后我们不管发生多么复杂的情况,碰到多么大的因难,我们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第一,"团结一致向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化,这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一条重要的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原则。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把党的思想路线和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成为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政治宣言书。在以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无论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十年动乱的冤假错案,还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以及处理对外关系,制订方针政策都贯彻了这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使中国很快地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很快地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既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又纠正了他晚年的错误,把全党和全国人民凝聚到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这是邓小平对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50)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而我们又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左"的气氛中生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即把"左"的指导思想作为判断标准来看待事物,用旧的观念来解释新的实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一方面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另一方面也不能搞争论,一时讨论不请的问题,不如先放一放。理论上的解决不如行动上的解决,让事实来说话。例如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一时搞不清楚,但不妨碍搞市场取向的改革,待时机成熟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就达成了共识。邓小平倡导的不争论,首先干;鼓励试,允许看,大胆试,大胆闯,错了改;最后让事实说话,不搞强迫,不搞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方法,实在是保护新生事物健康成长的明智之举。在"四人帮"粉碎不久,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严重的束缚,在那样情况下,一争论,新生事物往往很难成长,中国历史上变法维新失败的例子非常多,邓小平这一套办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维新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从下而上,从上而下,一切方针政策不是从书本、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改革中的许多重大措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明权是农民,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深深感到"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领导还不允许的情况下,秘密地组织起来,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措施,很快地在全国普遍推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后来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也是基层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群众自发搞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51)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逐步推进的方法,也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策略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强调及时总结经验。邓小平提倡胆子要大一些,并不是盲目蛮干。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可以避免大的损失。这就叫做摸着石头过河。要过河,就必须有过河的决心、勇气、胆量,态度要坚决。但到了真正过河时,必须摸着石头过,步子要走稳,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只有总结经验,我们的一些感性认识才能得到升华,才能进行理论创造活动,进一步指导实践。中国改革开放中许多理论问题提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每当改革过一段时间,邓小平及时提醒现在需要回顾一下,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比较顺利的发展,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和大的反复,没有激烈的社会震荡,是与邓小平采取边实践边总结这种方法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策略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充满着智慧和勇气,充满着胆识和机敏,是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是行动中和实践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致胜法宝,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84页,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思想年谱()》第10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147页,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人民出版社,1991。& (10)&薄一波:《崇敬与怀念》,《人民日报》日。&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94。& (12)《邓小平思想年谱()》第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86。&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94。& (15)《人民日报》,日。& (16)《邓小平思想年谱()》第8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人民出版社,1993。&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人民出版社,1993。&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人民出版社,1994。&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4。&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1-182页,人民出版社,1994。&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94。&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94。&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94。&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0页,人民出版社,1986。& (2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2页,人民出版社,1986。& (2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2页,人民出版社,1986。&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人民出版社,1994。&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94。&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人民出版社,1994。&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人民出版社,1994。& (3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 (3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93。& (37)&引自《论在洋人肩膀上的飞跃》《解放日报》日。& (3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94。&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6-127页,人民出版社,1993。& (4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97页,人民出版社,1993。& (4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9页,人民出版社,1993。&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8页,人民出版社,1993。&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人民出版社,1993。& (44)《邓小平思想年谱()》第29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18页,人民出版社,1995。&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44页,人民出版社,1995。&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人民出版社,1994。& (4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94。& (4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人民出版社,1994。& (5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人民出版社,1993。& (5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
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
转载:湖州师院《马原》课程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