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自动控制原理,简化如图系统自控结构图简化,并求出传递函数。麻烦写一下简化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中一种求解传递函数的简单方法--《考试周刊》2015年56期
自动控制原理中一种求解传递函数的简单方法
【摘要】:传递函数是自动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可以利用动态结构图的化简来求传递函数,但是此种方法比较繁琐。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办法来求传递函数,即采用梅森公式,利用梅森公式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且不容易出错。
【作者单位】:
【分类号】:O231-4;G71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晶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香;[D];长安大学;2014年
杨淞;[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杨扬;[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胡道鹏;[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常微微;[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戚景观;[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李东;[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吕宪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马晓花;[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年
杨列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致强;;[J];教材通讯;1989年03期
姜文娟;;[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41期
陆国平;[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张秋菊;[J];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学报;1992年03期
韩九洲;;[J];光学机械;1979年05期
任士焱;[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于海;;[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傅卓武;[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朱小科;张安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吕碧湖,殷保群,陈秋桂,杨孝先;[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萱;邬国扬;;[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向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缪增华;王园;张松波;张剑;赵志兰;;[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滑广军;[D];中南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下载费用:10 金币 &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RC无源网络电路图如图2-1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UCS/URS。图2-1解在线性电路的计算中,引入了复阻抗的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的关系,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即SZSISU?如果二端元件是电阻R、电容C或电感L,则复阻抗ZS分别是R、1/CS或LS。1用复阻抗写电路方程式SCSISVRSUSUSISCSISISURSUSUSICCCCCR111111??????????2将以上四式用方框图表示,并相互连接即得RC网络结构图,见图2-1(A)。2-1(A)。3用梅逊公式直接由图2-1A写出传递函数UCS/URS。????KGGK独立回路有三个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2SCRSCRL1111111?????SCRSCRL?????回路相互不接触的情况只有L1和L2两个回路。则SCRCRLLL??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SCRCRSCRSCRSCRLLLLL???????????通向前路只有一条111SCCRRSCRSCRG?????由于G1与所有回路L1,L2,L3都有公共支路,属于相互有接触,则余子式为Δ11代入梅逊公式得传递函数1?????????????SCRCRCRSCCRRSCRCRSCRSCRSCRSCRCRGG22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2所示,试用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S/RS。图2-2解(1)首先将含有G2的前向通路上的分支点前移,移到下面的回环之外。如图22(A)所示。(2)将反馈环和并连部分用代数方法化简,得图22(B)。(3)最后将两个方框串联相乘得图22(C)。SCRRSCL?????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3图22系统结构图的简化23化简动态结构图,求CS/RS图2-3解单独回路1个,即3211G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32111GGGLA??????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211GGP?11??422GGP?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PSRSCGGGGGGG???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424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_+--____RSCSG2SG1S___RSCSG2SG1SRSCSG2SG1S图2-4解单独回路5个,即11GL??212GGL?23GL??214GGL??215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212111GGGGLA????????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4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11GP?11??22GP?12??213GGP?13??214GGP??14??因此,传递函数为?????????PPPPSRSC2121211GGGGGG?????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525试简化图25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和CS/NS。图25解仅考虑输入R(S)作用系统时,单独回路2个,即211GGL??1212H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1212111HGGGGLA???????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1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211GGP?11??因此,传递函数为???11PSRSCHGGGGGG???仅考虑输入N(S)作用系统时,单独回路2个,即211GGL??1212H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没有,于是,得特征式为1212111HGGGGLA???????从输入N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11??P12111HGG???322GGP?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PSNSCHGGGGGGHGG??????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626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传递函数CS/RS和ES/RS。图26解CS/RS单独回路3个,即111HGL??232HGL??213213HHG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于是,得特征式为1L2L111HHGGHHGGGHGHGLLLCBA???????????从输入R到输出C的前向通路共有1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3211GGGP?11??432GGP????1211HG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PSRSCHHGGHHGGGHGHGHGGGGGG???????ES/RS单独回路3个,即111HGL??232HGL??213213HHGGGL??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于是,得特征式为1L2L111HHGGHHGGGHGHGLLLCBA???????????从输入R到输出E的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子式分别为11?P2311HG???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721432HHGGP??12??因此,传递函数为?????2211PPSRSEHHGGHHGGGHGHGHHGGHG???????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设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1所示。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图31二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解在单位阶跃作用下响应的稳态值为3,故此系统的增益不是1,而是3。系统模型为22223NNNSSS????????然后由响应的、及相应公式,即可换算出、。P?PT?N?33334???????CCTCPP?(S)10?PT由公式得3321/????????EP1012??????NPT换算求解得、330??233?N?3401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32222??????SSSSSNNNN?????32设系统如图32所示。如果要求系统的超调量等于,峰值时间等于08S,试确定15增益K1和速度反馈系数KT。同时,确定在此K1和KT数值下系统的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图32解由图示得闭环特征方程为01112????KSKKST即,21NK??NNTTK???212??由已知条件???????TNPPTETT???????解得???SNT??于是01???KKNTT??STNTTD???????STTNTTNR53801ARCCOS122???????????????RSCS1KTSK/SS1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9STNTS476153????33已知系统特征方程式为试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情况。?????SSSS解劳斯表为S02S????580158????1S????00S????由于特征方程式中所有系数均为正值,且劳斯行列表左端第一列的所有项均具有正号,满足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稳定的。34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试判断系统稳定性。??????SSSSS解本例是应用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在劳斯行列表中某一行的第一列项等于零,但其余各项不等于零或没有,这时可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来代替为零的一项,从而可使劳斯行列表继续算下去。劳斯行列式为5S??2?2S??22?51S225442???????0S5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0由劳斯行列表可见,第三行第一列系数为零,可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来代替;第四行第一列系数为(2Ε2/Ε,当Ε趋于零时为正数;第五行第一列系数为(-4Ε-4-5Ε2)/(2Ε2),当Ε趋于零时为。由于第一列变号两次,故有两个根在右半S平面,所以系统是不稳定的。2?35解在求解系统的稳态误差前必须判定系统是否稳定;系统特征方程为由劳斯判据判断????SSS劳斯行列式为3SS350S50由于特征方程式中所有系数均为正值,且劳斯行列表左端第一列的所有项均具有正号,满足系统稳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系统是稳定的。可知V1,K1050??????SSSSSSSG当,当?????????????????????????????型系统,01KKKKEAVPSS????TTR2?222TTTR???20102????????KKEVSS???????????????????????????????型系统,10201AVPSSKKKE???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1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用奈氏判据(画出奈氏曲线)1201210???SSSSHSG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解1确定起点和终点,故初始相角为90?,1,20????????????JK初始相角为???0???JK模值为终点,0??????MNJK模值为0027090??????????MNJKMN??终止相角为2求幅相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JJGP0,N1,N0,R2(NN)2,ZP2N2由奈氏判据知,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52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用奈氏判据(画出奈氏曲线)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解1确定起点和终点,故初始相角为180?,2,20????????????JK初始相角为???0???JK模值为121142????SSSSSHSG1201210???????JJJJG04012???522??02????????JG曲线如右图需补做虚线圆弧,奈氏1???????????JJJJG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2终点,0??????MNJK模值为????????????MNJK终止相角为2求幅相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J8??????????)(JGP0,N1,N0,R2(NN)2,ZP2N2由奈氏判据知,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53已知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110202???SSSSHSG作系统开环对数幅频L?,有简要的计算说明画图过程,并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和相角裕度?。2??????SSSSSSSHSG,02,1010K1V??,1?2?低频段,斜率20DB/DEC,延长线过1,2LOG10点,过02后,斜率为40DB/DEC,S101?过10后,斜率为60DB/DEC2?083???12502????0222222??????????曲线如右图需补做虚线圆弧,奈氏2??REIM01Ω0Ω∞107Ω0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3??/S/S11LL??/DB/DB伯德图伯德图20DB/DEC40DB/DEC60DB/DEC2??????SSSSSSSHSG10?K1?V201??102??20DBΩΩCC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和相角裕度?。?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CCCCCJJJJHJG?????通过作图可以看出截止频率在1和2之间,在通过试根的方法确定稍精确的值为14确定系统的相角裕度??ARCTAN5ARCTAN700150C??C?C?54某位置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试绘制系统开环的伯德图,并确定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RSCS-101S125010??SS图1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4??/S/S11LL??/DB/DB404000伯德图伯德图20DB/DEC40DB/DEC60DB/DEC10?K1?V41??102??20DB101S125010??SSΩΩCC,4,1010K1V??,1?2?低频段,斜率20DB/DEC,过1,2LOG10点,过4后,斜率为40DB/DEC,过10S101?2?后,斜率为60DB/DEC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5??/S/S11ΨΨ??/?/?伯德图伯德图027044ΩΩCC相位从900变化到2700,?C处的相位。C??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和相角裕度?。?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CCCCCJJJJHJG?????通过作图可以看出截止频率在5和6之间,在通过试根的方法确定稍精确的值为535确定系统的相角裕度??ARCTAN025ARCTAN1508640C??C?C?5.5最小相位系统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图52所示,请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100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6图52解由图知在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0,故系统为0型系统。渐近特性为分段线性函数,在各交接频率处,渐近特性斜率发生变化。在?01处,斜率从0DB/DEC变为20DB/DEC,属于一阶微分环节。在??1处,斜率从20DB/DEC变为0DB/DEC,属于惯性环节。在??2处,斜率从0DB/DEC变为?20DB/DEC,属于惯性环节。在??3处,斜率从?20DB/DEC变为?40DB/DEC,属于惯性环节。在??4处,斜率从?40DB/DEC变为?60DB/DEC,属于惯性环节。因此系统的传递函数具有下述形式1/1/1/1/110/4321??????????SSSSSKSG)式中K,?1,?2,?3,?4待定。由20LGK30得K3162。确定?1所以?1031610LGLG3040201????确定?4所以?0LG0560??????确定?3所以?3348134LGLG20540??????确定?2所以?2348123LGLG402020??????于是,所求的传递函数为//110/6231??????SSSSSSG)56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53所示。要求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2利用相角裕度判断系统稳定性;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7解1由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可知,系统存在两个交接频率01和20,故120/110/???SSSKSG)且010LG20?K得K10所以120/110/10???SSSSG)2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为??????????LG2010LG20????)L???????从而解得?C1系统开环对数相频特性为20ARCTAN10ARCTAN90???????????C?1????C285?故系统稳定。也可以通过试根的方法确定确定系统的截止频率C?C为????CCCCCJJJJHJG??????确定系统的相角裕度??ARCTAN005ARCTANC??C?C?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861下图中ABCD为校正前的系统的BODE图,ABEFL为加入串联校正后的BODE图,写出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说明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ACBDEF20DB/DEC40DB/DEC60DB/DEC60DB/DEC20DB/DECL?G1087100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串联超前校正1001871SSSGC???增加了开环频率特性在截止频率附近的正相角,可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减小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频带宽度,可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62.下图中ABCD为校正前的系统的BODE图,GHKL为加入串联校正后的BODE图,写出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说明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串联滞后校正013011SSSGC???在保持系统开环放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截止频率,从而增加了相角裕度,提高了系统相对稳定性;由于降低了幅值穿越频率,系统宽带变小,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但提高了系统抗干扰的能力。63设开环传递函数单位斜坡输入RTT,输入产生稳态误差10101???SSSKSGACBDH20DB/DEC40DB/DEC60DB/DEC60DB/DEC20DB/DECL?G40DB/DECGK40DB/DEC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19E?00625。若使校正后相位裕度?不低于45?,截止频率?C2RAD/S,试设计校正系统。解062501??KE16?K????????????????????LG10011???????令L?0,可得?C4??????????4512010ARCTANARCTAN90180CC???不满足性能要求,需加以校正。系统中频段以斜率?40DB/DEC穿越0DB线,故选用超前网络校正。设超前网络相角为?M,则125???????M???????????????M5SIN1SIN1????MM???中频段0LG10??????????CCLL所以95???C?验算180CM????????????010ARCTANARCTAN9043180CC??????????????48?45?/1??TC???0760/1??????CT所以超前校正网络后开环传递函数为SSSSSSG0116??????64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自动控制原理C习题答案(第二章)201201???SSSKSG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满足KV8RAD/S,相位裕度?40?。解KV8Ν1K8????????????????????208LG208LG208LG20L5511???????令L?0,可得?C28?180??90??ARCTAN?C?ARCTAN02?C?95?40?不满足性能要求,需加以校正。选用滞后网络校正。令???????466???C得??????????4620ARCTANARCTAN90CC?????????4420ARCTANARCTANCC??所以?C?072根据0LG20????CLB?得B009再由CBT????101得T1543故选用的串联滞后校正网络为SSTSBTSSGC??????验算180CCC???????????????20ARCTANARCTAN903154ARCTAN913ARCTAN180CCCC????????????????????409??40?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7032770"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keywords} 电大 真题 试题 测试卷
& 天天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987.50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噢哦,这个页面找不到了
下载作业帮可以找到更多答案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习题解邵世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习题解邵世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习题及答案2套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习题及答案2套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xe64e;加入VIP
还剩29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动控制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